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

合集下载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摘要】《一次别离》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伊朗影片,通过对家庭、爱情和信仰的探讨,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复杂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艺术分析。

在拍摄风格分析中,我们将探讨导演的独特视角和影像语言。

角色表演及人物心理分析将揭示每个角色背后的情感和动机。

导演的视听语言及叙事手法分析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的文化背景及象征意义解读将揭示伊朗文化对影片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一次别离》对观众和影片制作的启示,并评价其艺术价值。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伊朗影片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伊朗电影, 一次别离, 艺术分析, 拍摄风格, 角色表演, 人物心理,导演, 视听语言, 叙事手法, 文化背景, 象征意义, 艺术元素, 启示, 艺术价值.1. 引言1.1 介绍《一次别离》电影背景《一次别离》是一部由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迪执导的影片,于201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动人故事。

主要角色是一名拥有11岁女儿的离婚父亲,他被告知女儿必须随母亲出国定居,而他则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与女儿共度时光,准备告别之际。

这部影片在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最佳影片奖。

影片以其真实而感人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伊朗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一次别离》在影片制作和故事叙述上展现了导演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细腻、朴实但又充满力量的影像风格。

该影片在伊朗国内和国际上都广受好评,被视为一部具有突出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

1.2 概括影片故事情节《一次别离》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和爱情的故事。

女主角西玛是一名年轻的女摄影师,她与丈夫尤西夫及两个孩子生活在德黑兰。

尤西夫是一名编剧,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尤西夫决定离开伊朗前往埃及。

西玛努力保持家庭,照顾孩子并继续她的摄影事业。

在尤西夫离开后,西玛与一位新的男性朋友相识,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情感纠葛。

纳德与西敏.影评doc

纳德与西敏.影评doc

小制作,大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影评我只能说它像风暴一样,因为在这一年《一次别离》这部伊朗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所迸发出来的能量实在太大了。

它2011年在伊朗公映,同年先是拿下第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接着拿下第69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2012年,又一口气拿下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可以说在知名电影节上是所向披靡了。

没错,这就是这部伊朗电影拿下的成绩。

我想对于一部伊朗电影以这种完胜的姿态冲击各个世界知名电影节有点反应不过来的感觉的肯定不光我一个人。

什么!?一个不知名的、地域性的导演拍出来的一部还是伊朗制片的电影,横扫了同年美国的金球和奥斯卡两项大奖?伊朗的文化产品以如此这般攻势撞到了美国影评人的心坎里?那么至少可以证明一点,美国与伊朗之间政治舞台上的不愉快起码在当事者那里是就事论事的,因为美国人在文化领域竟然给了伊朗掌声。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产自伊朗才使这种口碑神话显得更加不可思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说白了是文化领域里电影艺术的成功,我的感觉是就好像是在这个反复被认为文化荒漠的时代又诞生了一部《茶花女》并且还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使世界范围里的读者为之侧目——这是多么的惊奇啊,因为可能除了《哈利波特》这部很难去定性的文学产品(我个人觉得《哈》是西方的武侠小说。

),文学已经很久没有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发光了,我们听说的更多的是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媒体为了迎合政府的“经济复苏”而渲染的车展和奥运会。

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一次别离》无疑是一种回归,它通过它的成功告诉你,电影可以这样拍。

然后你在看完电影的时候在很自然的回味中不禁想到:难道电影不是本该是这样的吗?是的,电影的确本来也不是非得有大制片厂和大明星--当然这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你可以没有钱,但想做出好的作品就必须有料。

这部电影的所谓“料”,很简单,是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即电影叙事技巧,这是个技术活儿。

这部电影由阿斯哈-法哈迪编导,雷拉哈塔米等主演,恐怕除了伊朗自己国家的观众,这个编导和主演在世界范围里只能用名不见经传来形容了。

别离背后的隔阂——《一次别离》影像语言分析

别离背后的隔阂——《一次别离》影像语言分析

别离背后的隔阂——《一次别离》影像语言分析作者:黄曼旖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一次别离》讲述了伊斯兰教背景下伊朗中产家庭与贫困家庭之间发生的纠葛。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一次别离》中摄影机的位置、视点、构图等影像语言,反映环境剧烈变革下伊朗人宗教与世俗、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关键词:一次别离;宗教;影像;隔阂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19-02伊朗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20 余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穆斯林纳德与妻子西敏分居后,聘请女佣瑞兹来照顾父亲。

因纳德发现女佣照顾不周,双方爆发争吵。

在推搡间瑞兹从楼梯间摔倒而流产。

瑞茨的丈夫哈德特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

每个人对事情发生过程的解释演绎了一出“罗生门”①,由此引发出宗教、法律、伦理、阶级等等的纠葛。

至今,对《一次别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伊斯兰文化的背景与电影流派的不同风格,大多从伊朗的的本土化视角和新现实主义②、女性形象③、导演的叙事艺术④、剧情突转⑤等角度进行解读,其中都对电影的影像语言有所涉猎,但仅作为分析的补充。

本文希望立足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影片中典型片段的影像语言,包括摄影机的位置、视点、构图、运动镜头等的分析,反映分离背后蕴含的伊朗社会深藏的隔阂。

一、对切镜头的变换与人物内心世界对切镜头的使用方法不同关系着看与被看的权力主体问题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故事片的银幕世界之中,人物的权力关系首先呈现为看与被看的关系……对切镜头正是实践和检视这种视点、看与被看的权利的恰当例证。

”⑥一般来说,采用过肩镜头意味着对话双方分享画面,也就是分享心灵世界;而画面分立的对切镜头则表明双方的心灵隔阂。

对切镜头的经典表现形式是对话的场景。

2017影视鉴赏期末考试 满分答案 陈旭光

2017影视鉴赏期末考试  满分答案 陈旭光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战舰波将金号》的镜头剪辑中,力的冲突不包括()。

A、运动和静止的冲突B、场景和场景的冲突C、大和小的冲突D、静止和运动的冲突我的答案:B2 张艺谋的电影中被称为“小品风格”的是()。

A、《英雄》B、《大红灯笼高高挂》C、《摇啊摇,摇到外婆桥》D、《有话好好说》我的答案:D3 下列关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风格的评析中,不正确的是()。

A、电影视觉感官印象化、感性抒情B、电影画面扭曲变形且夸张C、电影人物符号化D、电影镜头以静态为主我的答案:D4 下列哪部电影所讨论的是摄影机等机械手段所呈现的真实性?()A、《浮华世界》B、《放大》C、《红色沙漠》D、《爱情三部曲》我的答案:B5 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导演张艺谋表达的价值观趋向是偏重()。

A、市民意识形态B、主流意识形态C、精英意识形态D、边缘意识形态我的答案:A6 下列关于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他们都支持当时的苏联革命。

B、普多夫金的风格是有些诗化的。

C、爱森斯坦是理性的蒙太奇。

D、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是冲突的。

我的答案:D7 电影文化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依次是()。

A、物质产品、生活方式、人类精神结晶B、生活方式、物质产品、人类精神结晶C、人类精神结晶、物质产品、生活方式D、人类精神结晶、生活方式、物质产品我的答案:A8 电影被叫做“第七艺术”,是因为它的出现与()密切相关。

A、社会文明B、意识形态C、科学技术D、人们接受程度我的答案:C9 电影造型与美术造型的最大区别是()。

A、前者是静态造型,后者是动态造型B、前者是直接造型,后者是间接造型C、前者是动态造型,后者是静态造型D、前者是间接造型,后者是直接造型我的答案:C10 当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看成是艺术的。

A、具有戏剧性B、成为全方位的欣赏C、被社会大众接受D、有自己的语言方式我的答案:D11 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

电影《一次别离》与《罗塞塔》对比分析

电影《一次别离》与《罗塞塔》对比分析

085[摘 要]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A Separation )与比利时兄弟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的《罗塞塔》(Rosetta ),一部讲述的是伊朗首都德黑兰中产之家的婚姻“别离”,另一部讲述的是比利时“铁锈”小城瑟兰社会底层单亲女孩找工作,乍看两部影片相差甚远,但在迥异的文化背景、社会阶级之下,二者都是在讲“小故事”,在展示非社会主流人群的现状,从而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

试图从两部影片镜头运动、角色走位调度、选景、道具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跟着大师学习如何完成现实主义影片的场面调度。

[关 键 词] 场面调度;现实主义电影;达内兄弟;阿斯哈·法哈蒂电影《一次别离》与《罗塞塔》对比分析李 峥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别离》(A Separation )与比利时兄弟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的《罗塞塔》(Rosetta )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011年,《一次别离》斩获了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五名男主角共享了最佳男演员奖,两名女主角则赢得最佳女演员奖,次年又荣获第69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和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再来看达内兄弟,作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常青藤、“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罗塞塔》是他们逐梦戛纳的肇始,1999年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便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女主角则赢得了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奖。

各项顶级荣誉的加持使得这两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显得十分“亲近”,实际上,手持摄影、长镜头、小景别、大平光、使用非职业演员等才是构成两部影片极其相似的影像风格、强烈的纪实性与浓郁的现实主义人文色彩的关键所在。

本文试图从两部影片镜头运动、角色走位调度、选景、道具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跟着大师学习如何完成现实主义影片的场面调度。

一、镜头运动与角色走位调度电影《罗塞塔》讲述了单亲家庭18岁比利时女孩罗塞塔为了照顾没有谋生能力的母亲,不断寻找工作。

一次别离电影解析

一次别离电影解析

一次别离电影解析
《一次别离》是一部由伊朗女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电影,于2011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因为家庭问题而面临离婚的故事。

影片中,男主角纳德和女主角西敏是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纳德是一名移居国外的伊朗人,他在国外工作并把家人留在国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纳德决定回国与家人团聚。

在回国后,纳德发现妻子西敏已经怀孕,并且打算生下这个孩子。

但是,纳德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因为他觉得这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两人因此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离婚。

影片通过讲述这对夫妻的故事,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男女平等等问题。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别离》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第6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

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证明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一次别离》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范文2019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范文2019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范文2019《第一次的离别》片以新疆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的亲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范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5篇中学生范文2019(一)很真诚的一部电影,新疆风物与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导演的本意是要拍成一部纪录片,最后成为了一部把观众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的故事片。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的片尾曲可能不太适合,加工色彩太过浓重的银色,让观众在灯光亮起之前就感受到,自己原来并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片中人物的悲喜,而是在现代化的影院中观看一场电影;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简单、敏感,对一切充满好奇,又解释不出太多道理,只能全身心地去感受,小男孩寻找妈妈时在黄昏中的奔跑呼叫,小女孩在离开自己家乡的车辆上脸上的苦涩;他们关于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或者将要去到什么地方,孩子的心理总是希望抓住已经拥有的,以为这些就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己的妈妈、一起长大的玩伴、心爱的小羊,却想像不到竟然会有离别,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没有商量的余地;离别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导演在见面会上也说,“不同的人可能在影片中看出不同次数的离别”,可是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第一次,慌张无措,委屈难过;可能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而言,离别已经是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麻木可以是一种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更何况人们也能为离别找到无数条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但也只有把每一次离别都当作第一次去感受时,才能更清楚知道这些选择背后的代价,以及眼前的生活为何如此;影片的镜头一直停留在沙雅一个村庄里,但是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开头男孩父亲提到要去城市打工,家中长辈说起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敬老院生活,和女孩父母不断说到的能给孩子更好教育的汉语学校,这些内容都隐隐透露离别的原因,对眼前生活的不满、对目光不可及之处一些说不清的召唤、对于自己已经丧失情感于其中的人和物……虽然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导演希望的是给观众传递一种生活感受,而不是拍摄一部史诗;提问环节一位观众提到,从当地语言的角度来看,片中的很多对话其实是很尴尬的,这也是两种语言下不可避免的尴尬,毕竟我们只是通过摄影机旁观另一种文化里的生活,离真正的进入和理解还差得很远;另外比较遗憾的一点在于,片中类似男孩骑着马在风雪中寻找走失小羊的史诗性的镜头,和电影整体上纪录片式的风格和生活化的落脚点,也有稍微有一些冲突。

《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土化诠释

《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土化诠释
在 于 真 实 感 , 不 作 分 切 的 一 次 性 连
尔托 ・ D》、 《 罗马 ,不设防 的城市 》 均 是着 力 表 现普 通 人命 运 的题 材 。 与 新现 实 主 义 的 先驱 一 样 , 《 次 一 别离 》的导演阿斯哈 ・ 法哈蒂也将镜 头 聚 焦于 伊 朗人 的 日常生 活 ,直面 伊 朗社 会 现状 ,关注 现 实生 活 中 处 于 道德 、 法律 、宗 教 拉 力 中的 伊 朗
重重 :走 出室 外 ,映入 眼 帘 的是伊 个 小切 入 点却 深 刻地 扎 进 了伊 朗社 朗城 市 的车 水 马 龙 ,又 让人 觉 得 心 会 的肌 理 脉 络 之 中 :一 次意 外 事 件 绪 纷 乱 。镜 头 之下 ,伊 朗 的风 土 民
后 各 种 矛 盾 接 踵 产 生 ,逐 步 深 入 最
然 光 。 《 次 别离 》也继 承 了新 现 一 实主 义 这种 典 型 的摄 制 方式 ,全 片,如一部不加修饰的记录片 ;
大量 的 主观镜 头 干 净而 克 制地 将观
众 带 入 情境 之 中。无 论 室 内室 外都
普 通 百 姓 。 影 片 的 切 入 点 极 小 — — 狭 小 逼 仄 ,密 闭 的 空 间 内 人 们 心 事
R V E
《黧 一 二 r

同视艺 济学 影溯 大惠
次别 离 : 斯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化诠释
[ 要 ]新现 实主 义电影的外延在 不 断变化 中,但 其核 心仍 旧是 对普通 民众的 摘 关怀与 纪 实的本质 。 《 一次别 离》紧贴时代 的脉搏 ,既承袭 了新现 实主义典型
剧 化 冲 突 与 新 现 实 主 义 而 产 生 的 一 起 伏 的 故 事 , 对 人 性 的 刻 画 极 其 深 头藿 鍪 内蠢 誊 雪 部 的 空 间 调 度 和 场 面 调 度 ,从

影视鉴赏网课新版答案

影视鉴赏网课新版答案

影视鉴赏影视概说1【单选题】(A)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A、《三峡好人》B、《英雄》C、《小时代》D、《杜拉拉升职记》2【单选题】(B)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A、幻想风格B、现实风格C、惊悚风格D、喜剧风格3【判断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4【判断题】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1【单选题】关于电影《摇尾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B、这是一部美国电影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D、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2【单选题】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3【判断题】《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4【判断题】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影像文化”及其革命性意义1【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A)的延伸。

A、想象B、触觉C、视觉D、听觉2【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

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

(×)3【判断题】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4【判断题】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1【单选题】面对当今的电影,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的是(D)。

A、意识形态欺骗性B、电影的平面化、单面化问题C、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D、以上都对2【单选题】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B)。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满分答案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满分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7-02 23:59提交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特点中,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是()。

A、B、¥C、D、我的答案:C@2下列电影中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是()。

A、B、C、D、我的答案:A(3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

A、B、$C、D、我的答案:A#4电影()一方面揭示了契约社会的来临,一方面揭示了电影的造梦功能。

A、,C、D、我的答案:B{5下列关于电影《狗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C、D、我的答案:A.6电影和戏剧相比,空间的可变性来自于()。

A、B、*C、D、我的答案:C《7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

A、B、C、D、我的答案:C、8下列关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电影风格的评析中,不正确的是()。

A、B、&C、D、我的答案:D'9中国电影造型美学的崛起是从电影()开始的。

A、B、#C、D、我的答案:A{10下列关于电影对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我的答案:D!11讲述手段上,电影《英雄》相比《罗生门》有所创意的是()。

A、B、】C、D、我的答案:B"12电影文化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依次是()。

A、B、-C、D、我的答案:A{13下列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C、我的答案:A"14下列关于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理论家波德里亚观点的是()。

A、B、*C、D、我的答案:D·15香港得以发展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原因是()。

A、B、…C、D、我的答案:A%16()的蒙太奇理论受到中国汉字艺术的启示。

()A、B、{C、D、我的答案:D*17下列关于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C、D、我的答案:D!18《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是()。

一次别离影评

一次别离影评

《黑帮大佬和平梦》2012年1月16日,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获奖名单公布,《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后文简称:《一次别离》)战胜诸多优秀作品包括中国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荣获最佳外语片。

如果说2011年2月第61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公布,该片荣获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演员时,大家还对评委可能存在对遭禁无法就任评委的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同情所左右而遭到非议,这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公布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正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导演阿斯加·法哈蒂在《一次别离》中体现出来了伊朗电影一贯的关注现实、扎根人性、反映社会的风貌,以一种少有的客观冷静的电影镜头和深刻而富有张力的视觉节奏阐述了一个关乎人性、道德、宗教和阶层隔阂的深刻命题。

电影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种对普通民众的关怀和写实、纪实倾向的精神内核,同时,导演法哈蒂又将该精神内核与本民族文化气质以及对本土化问题的思索结合起来,将个人层面的道德、情感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宗教习俗和司法公正等线索交织在一起,凸显了伊朗社会富裕西化的中产家庭与教育背景低、严守传统的底层人群在社会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巨大隔阂。

而且通过中产阶级夫妻之间对于留守和离开的不同观念,隐晦的反映出伊朗中产阶级对于国家的期许和挣扎。

伊朗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纯真和诗意的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几代导演在风格上的统一和影像的真诚流露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伊朗电影的百年历史当中,曾出现过两次电影“新浪潮”运动。

第一次发生在1969年,以达鲁希·梅赫朱依等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承继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写实风格,用朴素的影像语言讲述现实故事,揭露社会黑暗,开创了伊朗乡土写实主义的传统;第二次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穆森·马克马巴夫等为代表的创作群体更是将艺术之根植于伊朗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表现出“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

浅析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

浅析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

选题二浅析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文艺反映时代,影视镜像历史。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是“改革开放”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结果,更从兼顾宏观和微观的全面见证了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它不仅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追溯过去、期望未来,还在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现实问题和揭示现实真相的过程中,更是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于我来说,创作关于社会实际、反映真实问题和揭露现实本质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不仅是在主题上的选取,更涉及对社会生活的整体理解与审美探索。

由于面临着社会上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丰富、多彩、丰富、多样的新时期都市生活,新时期电影作品往往需要寻找更现实、更本质、更艺术的表达方式。

而现实题材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导写作题材和中心创作内容,也是我国电视剧的重大历史传统和时代任务。

同时由于中国电影创作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上对文化娱乐需求量的增加,都对中国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梳理40年来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既是对成功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了分析当下影视剧创作得失,为新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提供借鉴。

在成功经验方面,首先我想说的是当代的影视作品更多的愿意直面当代重大社会话题,直击社会痛点,深刻剖析下至人民群众生活上至上层建筑的敏感性问题的微观层面的真实情况。

因为在现实题材领域,我们看到的多是像《战狼》《红海行动》等以在宏观层面凸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而反应社会现实问题的微观层面的优秀作品却相对较少,但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酝酿和发展,我国影视发展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人民的名义》直面当今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以及政府官员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影视艺术创作直击当下的政治生活,揭示在官官相护,形式主义作风下人民群众办事难的社会现象,这种直面当今社会重大话题的勇气和所触及现实真相的深度远超以往的同类作品,《我不是药神》也在围绕着患病治病还原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无奈、绝望与乱像。

困境中的对峙与选择 ——浅析影片《一次别离》叙事技巧

困境中的对峙与选择 ——浅析影片《一次别离》叙事技巧

困境中的对峙与选择——浅析影片《一次别离》叙事技巧一部耐人寻味的影片,在碎碎念中,悄然展现着创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个意外,也便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然而,这足以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个人精神层面和一个民族社会层面的真实写照。

法哈蒂的叙事别致,一部《一次别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化电影道路。

叙事线索明晰。

电影的开场是纳德和西敏在协议离婚,但离婚失败后电影将镜头迅速转向了保姆,接下来是保姆的两个工作日,接着是两家的两次对峙,从保姆的到来到纳德和西敏的两次谈话中间的时间占到电影总的时间的差不多四分之三,保姆和她的丈夫的不幸遭遇以及两家不可调和的矛盾纠葛充斥着整部电影,然而导演很巧妙在两家冲突的时候插入特梅或者西敏的镜头,虽然时间都很短,但在戏剧上的平衡作用却不可或缺。

如果去反思整个剧情,根本不难发现,保姆一家在电影中尽管占据了相当的戏剧时空,但无疑导演通过这个家庭所要表现的以及所能表现的真的仅仅是一种对于信仰的忠诚而已,这种忠诚是种人格魅力,也是种人性光辉。

这样看的话,这个电影的主题便一目了然了,保姆一家虽然有点喧宾夺主的架势,但因为纳德、西敏以及特梅的场景被导演特殊地安排并精妙地剪辑以及加之以精炼有力的台词,其主体地位不容置疑,贯穿全剧。

人物塑造富有深意。

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戏剧性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

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

于是,观众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的真实而复杂的男性形象。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伊朗影片《一次别离》艺术分析

摘要: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影片扣人心弦的剧情,朴实的电影语言以及主人公在面对亲情,宗教,法律时的艰难选择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剧情电影语言选择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一次别离》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我惊叹于伊朗艺术家竟然可以在审查制度非常苛刻的情况下,在狭小的创作空间内,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

可能正是因为审查制度的严格,禁止拍摄背离宗教教义等敏感话题,才使得伊朗导演将视线转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转向情感道德等普世情感方面,而正是这最真诚的情感才最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

这部影片讲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道德,我们试着探讨它是如何表达出人性的本质,是如何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作用,使人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亲情,道德情感等问题。

一紧扣心弦的剧情影片前半部分属于限制型叙述,观众被局限在剧中某一剧中人物的认知范围内,当这一人物不在场时,观众就无法知道此处剧情的发展,因此具有很强的不可知性。

由于观众比剧中人物知道的事情少,这就增加了影片的悬念,同时也调动了观众参与剧情的积极性。

影片前段的剧情先局限在纳德的认知范围,观众不知道瑞茨把老人绑在床上之后去了哪里,不知道瑞茨是否拿了卧室的钱。

直到纳德、瑞茨以及丈夫在法院争执时,观众又被局限在瑞茨的认知范围内,观众不清楚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

在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观众在不同的人物认知范围内来回游走,这也使观众积极地参与到剧情中并对事情的真相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片名产生了好奇,“一次别离”不仅指纳德和西敏的离婚,也指瑞茨和胎中婴儿的生死离别,以及西敏要移民和这个国家的分离等,各种别离编织成一股难解的绳子,激起观众的兴趣,然后延后问题的解答,最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直到影片发展到后面,我们看到纳德把图画书给索玛耶的时候说其实他知道瑞茨没有偷卧室的钱并向女儿特梅承认自己早已知道瑞茨怀孕的事情。

尔雅通识课--影视鉴赏期末考试96分

尔雅通识课--影视鉴赏期末考试96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C、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D、意思是运用摄影机语言漂亮流畅地表达思想,叙述故事。

我的答案:C2爱情片、黑帮片、战争片是按()划分的类型电影种类。

(1.0分)1.0 分A、题材B、形式C、影调D、场所我的答案:A3面对如今的电影,我们要反思、批判()。

(1.0分)1.0 分A、电影的平面化、单面化问题B、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C、意识形态欺骗性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4在电影史上,其功劳归结为自觉使用蒙太奇的是()。

(1.0分)1.0 分A、卢米埃尔B、梅里爱C、布莱顿学派D、鲍特、格里菲斯我的答案:D5第一部可考的有声电影是()。

(1.0分)1.0 分A、《浮华世界》B、《绝世歌王》C、《红色沙漠》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我的答案:B6下列各选项中,电视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

(1.0分)1.0 分A、目标受众B、媒介特征C、传播内容D、制作者我的答案:B7下列哪部电影所讨论的是摄影机等机械手段所呈现的真实性?()(1.0分)1.0 分A、《浮华世界》B、《放大》C、《红色沙漠》D、《爱情三部曲》我的答案:B8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电影是()。

(1.0分)1.0 分A、《泰坦尼克》B、《阿凡达》C、《星球大战》D、《侏罗纪公园》我的答案:C9人们常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

(1.0分)1.0 分A、《浮华世界》B、《绝世歌王》C、《红色沙漠》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我的答案:C10下列关于视觉文化和印刷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印刷文化是理性文化。

B、如今,视觉文化已重新崛起。

C、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文化,印刷文化很快就会消失。

D、历史上印刷文化曾压抑过视觉文化。

2022陈旭光影视鉴赏期末考题

2022陈旭光影视鉴赏期末考题

2022陈旭光影视鉴赏期末考题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下列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题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A、弘扬少数民族强悍的盛敏丽,反思黄土地的僵化。

B、偏重农村,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C、展现小人物闪了、美好的一面。

D蕴含尖锐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向。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2下列影视剧中,不属于大众文化潮流的作品是()。

1.0分A、《雍正王朝》B、《渴望》C、《编辑部的故事》D、《刘罗锅》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3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划分情况是()。

1.0分A、中国电影被划分为精英电影和主旋律电影B、中国电影被划分为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C、中国电影被划分为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D、中国电影被划分为主旋律电影和非主旋律电影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4下列电影中,不含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是()。

1.0分A、《厨师大盗和她的情人》B、《燕尾蝶》C、《大话西游》D、《黄土地》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5在电影史上,其功劳归结为自觉使用蒙太奇的是()。

1.0分A、卢米埃尔B、梅里爱C、布莱顿学派D、鲍特、格里菲斯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6理论界认为,电影和喜剧两个体系的分水岭是()。

1.0分A、是否承认第四堵墙和是否利用假定性B、怎样改变第四堵墙和是否呈现真实性C、是否承认第四堵墙和是否呈现真实性D、怎样改变第四堵墙和是否利用假定性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7下列电影中,不是改编自小说的是()。

1.0分A、《一个都不能少》B、《芙蓉镇》C、《红高粱》D、《国王的演讲》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8在卡努杜关于电影是“第七艺术”一说中,所谓的三种时间艺术是()。

1.0分A、音乐、诗歌、绘画B、音乐、文学、戏剧C、音乐、诗歌、舞蹈D、文学、戏剧、音乐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9下列关于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A、它是一部史诗性电影。

B、它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

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

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

电影理论Film Theory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 张金尧 韩天棋2011年,伊朗小成本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下简称《一次别离》)成功摘取了第 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第 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25项国际大奖。

2014年9月末,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在我国同样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张艺谋导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现实主义情怀,对我来说也是在拍摄中要坚持的东西。

现实主义这种类型和现实主义情怀,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可以融会在各种类型中的,现实主义跟市场流行的东西是两回事,需要你要有定力。

”[1]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内核(以纪实的手法关怀普通民众)的承袭以及对伊朗电影本土化的成功探索,对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何更好地进行本土化尝试、如何更好地走出国门同世界接轨,具有学理启示意义。

可以说,《一次别离》和《亲爱的》都在揭示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内容大体一致,但是二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主创者的美学修养不同,因而二者的艺术呈现也不相同。

首先,二者都揭示人与自身的矛盾,这是一种信仰与私心、利他与利己的挣扎。

《一次别离》中,伊朗人民的信仰来自对伊斯兰教的忠诚,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把“手按古兰经发誓”视为生命中最真诚、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事。

而女佣瑞兹的意外流产,也将不同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冲突不断激化并逐渐推向高潮。

对于瑞兹来说,她的矛盾主要在于是否说出自己流产的真相。

倘若她保持沉默就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赔偿金,但倘若她选择说出真相(因为自己没有锁好房门,使得纳德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从房间里跑了出来,此时恰好一辆汽车经过,瑞兹孩子的流产正是为了救纳德的父亲),就可能人财两空。

而对于男主人公纳德来说,他的内心挣扎则来自于是否说出他早就知道女佣瑞兹怀孕的真相。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第一次的离别影片以新疆沙雅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子爱之情。

影片紧扣“离别”这一主题,通过孩子们的离别故事,为观众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久已失传的童年画卷和成长所经历的阵痛与淡淡忧愁。

小编整理了《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体会“尽管有复杂的主题,却以其诚实、简洁之美脱颖而出。

”这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评审PeterTeo对最佳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评价。

继赢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奖之后,《第一次的离别》再次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就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突破了重重商业片的包围,一次又一次的斩获佳绩。

而这一部“主题复杂,却又有诚实、简洁之美”的儿童影片,到底是怎样将这众多评委的心俘获的呢?相较于其他各类讨喜的商业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新晋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新疆沙雅最真实的人文风情记录,不是由特效来产生画面震撼力,而是以新疆特色自然风貌去感染观众,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刻意撩拨观众,而是用诗一般的口吻去讲述成长的故事。

两位儿童主人公,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小男孩艾萨小小年纪肩上就承担着照顾患病妈妈的责任。

妈妈摔杯子,发疯大喊,还有时不时的出走,让他的童年过得极其艰难。

但是这种艰难并没有磨去他的童真,他的眼中总是藏有成人所没有的灵动光芒,他望向母亲的眸光总是如此的温柔。

他坚强善良,坚毅勇敢,更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有着世间最璀璨的笑容,并且用这笑容,感染了大银幕前的观众。

同样的,从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艾萨的好朋友凯丽身上,观众也能看到自己人生成长的投影。

和艾萨一起坐在树上谈天,两人共同喂养一只小羊羔,就好像看到了孩堤时代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的自己。

因为一张20分的汉语试卷而落泪,也和曾经考试失利的我们没有任何区别。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
刘明秋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6(0)16
【摘要】《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将新现实主义美学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的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它没有气势恢宏的场面和精美绝伦的画面,却以关注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和最朴素的叙事手法,横扫2011年度的各大国际电影节,将以现实题材取胜的伊朗电影又一次完美地呈现在了世界观众眼前。

本文将从长镜头、剪辑、纪实风格这三个方面对本片的导演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111-112)
【关键词】长镜头;剪辑;纪实风格
【作者】刘明秋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4
【相关文献】
1.浅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叙事艺术 [J], 尚丽娟;韩佳政
2."突转"与"冲突"艺术下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J], 郝晓洁
3.浅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叙事艺术 [J], 尚丽娟;韩佳政
4.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 [J], 廉艺璇
5.浅析《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的“分离”主题 [J], 李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朱自然唐科霞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
摘要:一部只有50万美元投资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却成为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上的“大赢家”,又一举擒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本文试图从电影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巧设悬念的经典叙事模式和客观角度的人物描写等方面出发着重笔墨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进而阐述其所获成就在艺术上的体现。

关键词:伊朗电影;新现实主义;巧设悬念;客观角度
电影终结字幕滚动,我像电影中最后一个长镜头镜头里的纳德夫妇一样,呆坐了好一阵子。

我在想,这么一部电影,如果不是因为奥斯卡和柏林电影节等国际各大奖项评委们的青睐,也许大多数观众并不会把目光聚焦在这样一部小成本家庭伦理的文艺范儿电影上,一部仅仅花费三十六万美金制作费却横扫43项国际大奖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这部电影首先被打上“伊朗”的政治标签,这是它无法摆脱的,也许导演法哈蒂从没有想过拍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法哈蒂曾对记者这样讲:“你们想看社会问题?可以去看社会新闻嘛。

”[1]正如我们无法摆脱电影的审查制度一样,这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正如战争让女人走开,我们暂时让政治从电影中走开,只关注影片本身的艺术魅力。

一、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经写道:“去生活在一个虚构的现实,从而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

”[2]在某种程度上,本片仿佛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灵魂的完美再现,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采用自然光效,用旁观者的视角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

全篇没有煽情的配乐,单凭扣人心弦的故事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没有绚丽的声画,由始至终的零配乐,仅在结尾纳德和西敏在法院长廊等候结果时片尾字幕滚动后才响起哀伤的钢琴曲,将观众带出充斥全片的紧张和焦虑,与主人公一起等待女儿如同判决般的选择。

新现实主义提倡的记录性则体现在影片的每一处,为追求真实效果,大部分拍摄均为手持摄影近距离跟拍。

长镜头的多次运用准确而寓意丰富,忠于电影空间真实性和客观性,特别是开场长达约五分钟的长镜头纳德和西敏两人不断辩解,场景一动不动,简明扼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将夫妻两人的生活现状交待的很清楚,把人们带入普通的伊朗中产家庭的生活,让大家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实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

影片最后的固定长镜头也十分出彩,纳德和西敏两人在走廊等待着孩子的决定,他们仿佛是静止的,而走廊里人来人往,预示着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纠结于类似的抉择中,艰难和痛苦可能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伊朗家庭
中。

演员的表演张弛有力,有时甚至感觉不到是演员在表演,还有非职业演员的加入也为本片添彩不少,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女儿特梅的11岁小女孩正是导演法哈蒂的自己的女儿。

二、巧设悬念的叙事模式
采用巧设悬念的经典叙事模式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

首当其冲电影在一开始就设下了一个伏笔,就是他的片名,英文片名为《A Separation》,而大陆的译名则是《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直白翻译,凸显人物,在香港被译为“伊朗式分居”,果然很有“香港”气息,在台湾则被译为“分居风暴”,直接点题,从这三个白话的译名我们也大概知晓了电影的大概剧情,影片的开篇就是一次突发的矛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纳德与西敏两人试图离婚但不成功,两人分居。

这就使观众对俩人之间的矛盾和他们最终有无离婚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理。

这个矛盾也是贯穿电影的一个悬念。

结尾又留下了女儿最后会选择跟父还是母一起生活这一难题待观众解答。

而另一个关键的悬念就是纳德和女佣瑞茨之间的矛盾,而女佣流产的真相,俩人和解与否,抽屉里的钱究竟是谁动的这些小悬念又串联起了这部电影的叙事,使得一部家庭伦理剧充满了福尔摩斯探案的紧张感和观赏感。

三、客观角度的人物描写
《一次别离》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

导演法哈蒂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设定了一个两难的境地,电影的发展就靠一个一个两难来推动,情节紧凑、丝丝入扣。

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

男主角纳德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他却多次挣扎了: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但她向往更好的生活,不安于现状,希望女儿在良好的环境成长。

对于只有十一岁的女儿特梅来说,她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是留在伊朗和爸爸一起生活还是与母亲一起远走高飞。

这些人物的塑造充满了朴素的人文关怀。

正如《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
朴素的电影充斥着凌厉的剪辑,智慧的对白,坚实有力的戏剧冲突。

导演用一种上帝视角叙述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这种完全中立的立场与故事本事很契合,片中没有所谓的正面人物,没有对任何一个角色完全的褒贬,每个人都最终暴露出了信仰道德界限之外的另一面。

正如每个人都说了谎,而每个人都本性善良,都有自己想坚持想保护的底线。

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罚”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园。

口碑票房反差大,这是文艺片一直存在着的票房和口碑的悖论。

《一次别离》在商业片占据院线主流地位的情况下,看惯商业大片的观众对这种节奏缓慢故事平淡的影片恐怕很难亲近。

毕竟对看惯了商业大片的观众而言,看《一次别离》这样一部电影更像一场挑战,而非纯粹的享受,它并非“第一眼就爱上”的电影,需要在闲暇时,一个人,一杯茶,一盏灯,慢慢品味,才能知其“好味”
参考文献
[1] 李洋.《一次别离》:小纠纷中的大社会[N].光明日报.2014年7月21日
[2]罗伯特·麦基.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好莱坞编剧教父"谈电影与剧本创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版
[3] http:///wiki/国际歌维基百科
作者简介:朱自然,(1990—)女,汉,河北省承德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唐科霞,(1964—)女,汉,河北省承德市人,副教授,本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