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戏剧意识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
12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以《金锁记》为例王鸣翔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论张爱玲的戏剧性写作
与制度 的无法克服 , 人只有依赖历史的残留 物 一~传 统支 持下世俗 生活来遮 掩 内心 的 虚无 。 而在张爱玲 的晚期作品中, 其 自我是直 呈 的。自传体小说 《 小团圆 》 、 《 易经 》 、《 雷 峰塔 》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这 种 还原伴 随着 小说风格 的转变一一 由前期 的雕饰笔法转为 自然主义= f 5 写, 这个转变是
态臣服。
张爱玲在 《 自己的文章 》里曾说 “ 一般 所说 ‘ 时代 的纪念碑 ’ 那样的作品 , 我是写 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 。 ” 这句话可 以看 做是她 “ 游戏”的宣言 。张爱玲在进入文坛 时就宣称 自己不参与历史 。 她 否定 了某一理 论的绝对合法性和确定 的意思形态论 。 一生 始终 “ 游戏”在历史之外 。这个 “ 自己的游 戏” ,如陈芳明所说 “ 一意孤行 ……对于 中 国现代 文学史而言 ,自 然带有 “ 抵 中心”的 意味。 ”。
人们的 日常生活来获得的 , 个体记忆和 日 常 书写成为张氏的政治角力 , 是意识形态 的他 者, 成为对抗历史叙事 的最强音。在扮演与
逃离中 ,张爱玲 以 “ 个人记忆”对抗 “ 历史 书写” ,贯彻 了 自己不为时代 书写的宣言。
从《 半生缘 》的创作开始的。到了散文 《 异 乡记 》中,张爱玲的 “ 显我 ”达到了高潮 。 她 自己曾说 :“ 异 乡记事 她 自己觉得非 写不
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 中生活下来 的记忆 。而 以此 给予周 围的现实~个 启示 ” 。记忆与 启示是张爱玲创作 的题中之义,张爱玲 的启 示是 依靠 书写个人记 忆和在传统 中滞 留的
.
“ 逃离”可以看成是张爱玲对 “ 时代游戏” 的拒绝 。她从写作之初就在叛逃 “ 历史” 。 她的 “ 游戏 ”直指 自由,不为历史与意识形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1. 引言1.1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传递着深刻的艺术意味,展现出她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情感的精准表达。
在她的作品中,服饰与色彩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外表的表达,更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文化背景的映射。
通过服饰与色彩的巧妙运用,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在她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点缀,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汇点,展现出了她独特而深刻的艺术审美和洞察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选材,张爱玲将服饰与色彩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传递着独特的艺术意味,成为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正文2.1 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性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描述人物外表的工具,更是情绪、心理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的描写常常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穿着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以及情感状态。
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角色穿着的颜色可能暗示其内心的情绪,比如暗色系代表忧郁和沉重,而明亮的色彩可能代表开朗和轻松。
服饰和色彩的选择还可以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阶层,比如富贵人家常常穿着华丽的服装,而贫困人家则可能穿着破旧的衣服。
服饰与色彩还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
张爱玲常常通过人物的服饰来表现其内心感受,比如一个人穿着整洁庄重的衣服可能暗示他的严肃和成熟,而一个人穿着花哨夸张的服装可能暗示他的虚荣和浮夸。
2.2 服饰与色彩的象征意义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多彩,它们经常被用来代表人物内心情感、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述人物的穿着和外表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色,戒》中,王佳芝的红色唇膏代表着她的勇敢和决绝,而其戏剧化的黑色连衣裙则暗示了她的复杂性和内心矛盾。
母爱的“戏剧”——张爱玲电影编剧作品《小儿女》解读
己口1 3母爱的“戏剧”——张爱玲电影编剧作品(OJgL女》解读■王宇平1955年,张爱玲因宋淇的引荐加入国际电影公司(该公司1956年改组为“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和宋淇、姚克、孙晋三一起成为该公司“剧本编审委员会”委员。
同年秋,张爱【摘要】玲即移居美国,但这并不妨碍她由此开启了长达七八年[11之久的电懋编剧生涯。
在张爱玲为电懋公司所编电影剧本的序列中,本文围绕张爱玲在电懋公司的晚期编剧作《小儿女》是较为晚期的作品,其创作时间应为1961年底至品《小儿女》展开,详细考证梳理该片编1962年初张爱玲再度居港期间口1,此可参考1961年9月12剧时间、源起,与影片《哀乐中年》的关系等,并从“母女关系”的角度全新解读日张爱玲致宋邝文美函,她在信中告知下月来港消息时提及:“反该影片。
文章认为影片中缺席的亡母恰是正我一住定下来就得忙着想OJ',JL女》的剧本,以后尽有长谈左右剧情的关键人物,主人公全家因之笼的机会”pJ。
此外,1962年9月,电懋公司的刊物《国际电影》罩在一种不健康的“戏剧化”的母爱氛围上就刊出《小儿女》宣传剧照,11月已有预告广告,香港电影中。
即使在商业应景之作中,编剧张爱玲史家罗卡据此推测:该片可能在1962年9月至11月间就已拍仍表达出自己的独特关切,并在情节铺展摄完成‘41。
中表达了她对“母爱”问题的洞见与反思。
【关键词】为“女儿”的奉命之作张爱玲香港电影《小儿女》母爱影片《小儿女》的拍摄源起,是一番曲折世事:当时身为电懋当家影星的女演员尤敏(1 936—1 996)与其母打官司,引起社会哗然。
影坛“玉女”尤敏挑起养家重任,供养两个弟弟赴美留学,孰想其母竟然一昧偏心,对其索取无度。
1 962年2月,尤敏与母亲因金钱问题对簿公堂,最终虽获胜诉,但在“百菩孝为先” 的华人社会里,其清纯可人的“玉女”形象不免受到影响。
为挽回形象,身为电懋公司制片主任的宋淇邀请张爱玲为尤敏量身打造影片。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二稿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从上段的内容看,你对张悲剧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作品表现的影响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小标题有点机械啊)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矛盾的揭示。
(请注意:虽然标题是《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但其实真正论的是张的悲剧意识,这些意识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我们通过其小说的各要素上的表现作为论据来展开论证,如此而已。
所以完整的说法就是:论张爱玲小说所体现/表现出来的张的悲剧意识。
注意:小说本身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是属于创作小说的作家的,标题的说法是简化了的。
思维和行文中如能把握这一点,就能使论点和论据更清楚,论证更有力,结构和层次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意识的内容是张认为、主张……,论据是张小说的各要素上的相应表现或张在不同场合的言论,以作品这主,以言论为辅。
)(这句的表达是不能成立的。
“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矛盾的揭示”,这句是成立的,原因同前述)。
她从自己的生存状况出发,从童年、亲情、恋爱、婚姻生活等切身的感受中探索个体的生存状况,她的人生观和生命的悲剧感就渗透在她对个体在荒凉世界里的生存状况的描绘。
她以一种逼近本质的直觉,揭示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传达她对一个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人注定要成为被征服者,在最终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终究要归于沉寂。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没有悲壮,只有无奈的堕落和苍凉。
张爱玲的创作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庸生活,“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在难堪的生存中“有挣扎,有焦虑,有慌乱,有冒险”。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初稿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缺“前言”部分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概述这是论文,不是教材,不宜使用“概述”这样的解说式的表达。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既遵循中国的古老传统,又有破茧而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她不拘泥于时代的约束,真实地反映出人性的特点,抒写普世之中的人的悲欢离合。
她生于那个年代,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都是她的创作背景和源泉,使她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段首至此,除了最后一个分句,其他文字几乎与论题无关。
论文行文需要开门见山。
)张爱玲对悲剧美的追求,使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从这个表述来看,你对术语“悲剧意识”的内涵的把握有问题啊。
)悲剧意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小说所刻画的人物、情节的冲突(这其实是作家的悲剧意识在作品要素上的体现/表现)。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其实是作家悲剧意识的内容之一,最终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情节等体现出来)。
她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曾写道:“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可见,理想、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小说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行文一下子就跳到“根源”上去了,找不到这样跳的合适的理由啊)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庸无为的世界里抓住些什么,或是爱情,或是理想,或是平凡稳定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一步一步地看着自己所追求的走向幻灭。
同时(前后文在逻辑上脱节),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鲜明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因而才能不断寻求他们所向往的。
可这种寻求的过程却迫使他们看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的信念和毅力也随之消耗殆尽,最终走向梦想幻灭的深渊,逃离不了悲剧的命运。
论张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以《散戏》为例
第 二卷
第 四期
论张爱玲 的现代性虚无感
— —
以《 散戏》 为例
朱新伟 上海 200 ) 0 4 0
( 复旦 大学
【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既是第三者叙述 的 要 】 张爱玲的《 散戏》 是一篇高度 象征性的小 这 实在令人恐惧 。紧接着描写夜晚的环境 ,
又是南 宫口主观观看 的角度。 夜空像 “ 无底 的深 沟……无 说 。 本 文 通 过 细读 文 本 ,试 图 阐释 她 的 虚 无 感及 其 现 代 口气 , 由于个 体被抽 空了 。 原本温暖 性 。在 虚 无 与孤 独 感 的观 照 下 , 体 、 感 、 姻 乃 至 生 底 的阴沟里浮起 了阴间的月亮” 个 情 婚 命 , 失去 了传 统 所 维 系的 意 义 。 爱玲 所 展 现 的现 代 性 的家也就 失去 了归宿 的意义。回家成了惊悚之旅。 都 张
然后叙述者说 . 南宫口是恋爱结婚的。 自由恋爱原本是 五 体验 , 已经 不 同 于源 发 于 西方 的 乔伊 斯式 的现 代 悲剧 , 而 四新文化运动大 力鼓吹 的理念 : 封建制度桎梏的包办婚姻摧残 展 现 出独特 的 价值 。 人性 , 以自由恋爱是解放人性的途径。 所 但是 后来人们发现 。 爱 【 关键词 】 张爱玲 ; 乔伊斯 ; 虚无感 情 并不能保证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 鲁迅《 伤逝> 中的涓 生即是 个标准 的五 四青年 , 但和爱人同居之后 . 还是摆脱不 了痛苦 . 张爱玲 的短篇小说《 散戏》 , 1让人 立刻想 到乔伊斯 的《 都柏 最后抛弃 了她 。 张爱玲在 本篇《 散戏 》 中没有点 明五四带来 的新 林人》 所展现 的现代性体验。下面我将细读《 散戏》 细阐释张 详 价值观 的失败 . 而是 以反 讽的 口气说 , 恋爱结婚演 变为一场演 爱玲的现代性虚无感 . 然后加 以比较。 给外人看 的戏 ,到底不失为热闹” 。 。她在 写于一年前散文里也 小说起 笔第一句就 寓意深刻 : 闭幕后的 舞台突然小 了一 。 曾提到 , 中国。 在 婚姻仿佛京戏一般 . 拥挤 而热闹。5 圈。” 女主人公南宫口的职业是演员 . 戏剧的舞台可 以模仿 、 包 “ 娜拉” 出走并不解决问题。独 立个 人、 自由恋爱是一场新 容整个世界 , 但正如标题所示 . 一旦。 散戏” 以后 . 整个世界 瞬间 戏 . 新戏也是戏 。 消失 , 只剩下 自我。 实际上 , 时南 宫口没有脱离和外部世 界的 此 再热 闹的戏也有散场的一刻。 散戏》 《 的叙述者在 回忆完南 联系 。 因为周遭其他演员正在 忙碌地化妆。但舞台灯光熄 灭的 宫口的家庭生活之后 , 第三 次强调她的 虚空 : 总之 . “ 她在台下 刹那 . 明亮到昏暗迅速转 换 , 从 只有一 盏“ 硬黄 的灯光” 照在 是没有戏给人看 了。” 一份正当的工作、 当的爱情 、 当的婚 正 正 她身上 ,这 种情绪上 的; 击让她猛地 一下子感 受到了人 的孤 中 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心灵的满足。这时候 , 黄包车夫打断 了她 的 独。而孤独是真实的 , 演员脸上的妆容总得在散戏后卸去 ,纸 “ 思绪 , 车夫嫌路远 , 还没到南宫口的家就 让她 下车 , 于是她付给 糊的 门” 不可 靠 , 远看是一 扇门 . 舞台的灯光小 了一圈 、 在 聚焦 他钱 , 下车 自己走路 回家。 这段 回家路程 的结 束方式 , 让我联想 点拉近之后 , 它是那么的脆弱 , 一戳即破。 到乔伊斯《 阿拉 比》 的结尾 : 小男孩终于来到心 目中的圣地阿拉 张爱玲 多次运 用把 外部世界 与狭 / J J 几乎 喘不过气 来的  ̄[ 比, 然后发 现 , 这只是 一个已经散场 的集市 。两个 男子正在一 “ 个人世界对 比的手法 , 比如《 连环套> “ : 外面越显 得寂静 , 帘外 直拖盘上数钱 。 我倾听者铜币落盘时的叮 当声。……我把两个 的两个人越显得异常渺小。” .倾城之 恋) 2《 则是把城市 与城市 便 士丢进 口袋 。 跟里面一枚六便士的硬币碰响。” 6神 圣被金钱 人分割开来 , 对照叙述城市的倾覆与人的倾覆。这是一种 典型 的声 响击碎 了。 的现代人 的体 验 , 夫卡的把这一体验 夸张到 了极致 , 在把 卡 他 张爱玲与 乔伊斯 不约而 同地 把金 钱 与黑暗联 系在 一起。 个人 比拟为一只躲在洞穴的鼹鼠 , 每时每刻准备提防着外部世 《 散戏 > 完金钱交易 , 一句是“ 讲 下 街上 的店铺全都 黑沉沉地” ; 界的入侵 。3 欧梵在论述郁达 夫小说 的现代 性时说 : 他 的 李 “ < 阿拉 比》 讲完铜 币的声响 ,顿时, “ 大厅上方漆黑一片。 乔伊 7 ‘ 零余 感 ’他 的 ‘ , 疏离 感 ’与现 在西 方社会 上所惯 有 的 ‘ . 疏离 斯 的小说就此收尾 , 而张爱玲则兴致犹存 , 又添加了一个意象 : 感’ 并不 尽相 同.0世纪西 方工业社会 、 2 机器 自主 阴影下 的知 商店 的橱 窗里两个伙计在给展示的双人床叠被子 . 南宫口看一 识分子甚至所有不算麻木不仁的人所感受的 ‘ 疏离 ’是 由于个 , 会儿橱窗 。 继续走还没来得及掉眼泪 .可是已经到家了。 “ 人与物质环境 间关系 的变迁而造成 的 , 在大都市 中 , 已不是 人 这个情 节的设 置使得‘ 散戏) 阿拉 比) 悲剧性 更深一 比< 的 人。 人的价值已被机器所取代 , 每一个人 自身成了孤 岛 , 法与 无 层 。 阿拉 比) 《 里面 的小男孩在获知人 生的真相 以后. 眼睛里燃 。 他 人沟通 , 有 ‘ 遂 疏离感 ’ ……他 的 ‘ 余感 ’ 并非全出 自物质 零 . 烧 着痛苦 和愤怒 ” 。 8 而张爱玲却说 , 们连 感伤的机会都没 有。 我 环境的变迁 , 而是渊源于他本人对于社会的一种 自觉。 4这个 就算我们领悟到人生 的空虚 , 也无济于事。甚至我们不 得不跟 评价同样适用于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态 , 人物的孤独感 不是源 随生命的脚步 . 继续生存下去 . 即使 是做戏也得 努力扮演好 自 于对社会 的道德关切 , 而是对物质 文明 、 日常生活的倦 怠与 对 己的角色。 无力感。 参 考文 献 张爱玲表面上没有走到那么极致。在《 散戏》 的第 二段 . 她 [ ]郁金 香>北 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 20 年 第一版 , 7 — 4 1《 , 06 第 2 7 罕见地把人物 比喻成太阳照射下的“ 女先知 突然发 出一个积 , 页, 以下引文不一 一注明页码。 极的信号 :我们这就出去— —立刻 ! “ 一般来说 , 她笔下的人物 [] 2 , 2第 页 《 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 0 年第一版 , 06 都是没有行 动力的普通人 , 无法用 自己的力量 达成愿望 , 以致 [ ]洞穴》< 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叶廷芳等译 . 民文学 出 3《 ,卡 , 人 造成 一个个人问悲剧。解决问题终归需要行动 , 想法再怎 么美 版社 2 0 0 3年版 好也 没有用。 不过 . 这个先知 的信 号只维持 了几秒钟 , 然后立刻 [ ] 9页 , 4第 李欧梵《 中西文学 的徊想 》江苏教育 出版社 20 , 05 消失了。 给予她光与热 的太阳是即将隐灭 的落 日。 接下来的两 年版 节段 落阐 明同一个意思 : 言语 是无意义的。无论说些什 么 ,全 “ [ ]洋 人看京 戏及其他》 引 自《 爱玲散 文》第 1 5《 , 张 , 1页 , 浙江 然没 有关系”“ ;不论她演的是什么戏 , 都成了古装哑剧。” 文艺出版社 2 0 0 0年 版 。 切重归徒劳。 [ ] 3 页 ,都柏林人》 乔伊斯 著 . 6第 2 《 , 孙梁等译 . 上海译文 出版 南宫口从剧院走出来 . 雇一辆黄包车 回家。她和车 夫讨价 社 18 9 4年 版 还价 车费 . 叙述者顺笔提到她 的娘姨问她要钱换台灯 。这 浅浅 [] 3 7 第 2页 。都柏林人》 《 的一 笔点出南宫口为生活所累 , 家庭的开销需要靠她维持 。然 [] 3 8 第 2页 .都柏林人》 《 后. 叙述者重复强调南宫口的空虚 :其他也没有什 么与人 不同 “ 之处。……其他也没有什么 了。” 意识到个体 的生存没有价值 ,
张爱玲小说中的戏曲意象
作者: 刘洪涛
出版物刊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张爱玲小说 女性生命 闲暇时光 申曲 蹦蹦戏 白流苏 《金锁记》 生存哲学 《倾城之恋》 沉香屑
摘要: 张爱玲喜欢中国戏曲,京戏、平剧、昆曲、申曲.甚至蹦蹦戏,都喜欢.她在童年及敌伪时期的上海,相当一部分闲暇时光,是靠看戏打发的.她数量有限的散文小品,就有十余篇谈到戏.街头走过,无线电里传来申曲,她也会低首留连,“我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看戏,谈戏,张爱玲却不以行家自居,自称于戏是“有浓厚兴趣的外行”.因为是“外行”,对程式、套路、内容就不会一板一眼追根寻底,自由观看,随意联想,时间久了,反悟出意味来,觉得戏剧活动与女性生命的本义联系着.于是,戏曲意象纷繁涌进她的小说,戏。
戏剧与疼痛——张爱玲戏剧作品中的疾病意象分析
05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在许多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由于大段的客观背景及环境描述不能更好地给予人物更加鲜明的性格色彩,剧作家们不得不求诸其他方式来刻画立体的人物形象。
戏剧凭借其自身语言对白的特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文学作品中的更多意象得以服务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与美学思想。
而张爱玲的作品中不乏戏剧特性与疾病意象,她的作品常常以对话塑造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创造戏剧矛盾,以某种疾病隐喻社会背景或客观环境,恰恰构成了戏剧中疾病意向存在的潜在条件。
将尝试以戏剧视角初探张爱玲作品中的疾病意向,浅析戏剧文学中的疼痛美学。
[关 键 词] 戏剧艺术;疼痛美学;张爱玲;疾病 戏剧与疼痛——张爱玲戏剧作品中的疾病意象分析邓 如当人类被痛苦所缚时,艺术理应如约而至。
戏剧艺术常常饱含着疾病与疼痛的意象,却带给人们以生活角落的光芒与人性深处的光辉。
而正是戏剧中的疼痛,才能够更好地赋予人物的心灵“救赎”。
正如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中所说的,“生活欠你的,戏剧还给你”,可见戏剧艺术不仅仅承载了娱乐与教育的功能,还通过剧本文学、舞台演绎等多种手段带给人类更多维度的丰富体验。
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研究戏剧中的疾病意向,讨论其内含的疼痛美学,挖掘艺术作品中的黑色生命力,尝试探索一条戏剧新的道路。
围绕张爱玲作品中的疾病意向作出一点拙见,浅析戏剧艺术中所蕴含的疼痛美学。
一、张爱玲戏剧作品中疼痛的表现(一)疼痛与人物命运张爱玲笔下的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们一生载沉载浮,大都难以逃脱悲剧命运,浸淫着戏剧性的绝望与苍凉,也承载了太多人生的颓废与虚无,而张爱玲在剧作中也常以疼痛作为引子来牵扯出一系列人物的悲惨命运。
在剧作《人财两得》中,几乎所有事件的出发点与人际关系都被“叔叔的病”牢牢主宰着,尽管与世艰难,孙之棠还是在疼痛中坚守着自己的尊严与初心,最终也获得了尽如人意的结局。
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里也不断重复着人物命运与疼痛之间的枷锁。
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初探
第31卷 第1期 Vol.31 No.1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年 2 月 Feb.2015
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初探
陈娟
(南华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剧创作的有萧伯纳、赫胥黎、莱希特、品特、王尔 德、毛姆、黄佐临、奥尼尔、梅特林克、曹禺等作家。 不可否认,一个作家所受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这种 在小说中穿插类戏剧场景的创作手法,既显示了 张爱玲的艺术敏慧及对戏剧艺术的创造性借鉴, 也凸显了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所在。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初次出版于1941年,是她创作
生涯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描写了年轻女子莫小娘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生活,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当时社会风尚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整个故事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尤其是主角莫小娘,她的真实、纯粹、顽强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一个封建习俗比较严重的年代,莫小娘展现了忠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一面,表达了她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信念。
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让人不禁揣测和猜想,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天赋。
她对细节和情感的描写深刻而细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金锁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小说中蕴含的主题和深意永恒流传。
这部小说不管是从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或是社会价值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
读完《金锁记》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我来说,这部小说启示我,女性不仅需要有理智,还要有自主意识和行动意识,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充满热情和勇气。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女性需要不断努力,找到自己独特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并且要付出行动去实现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无疑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细腻情感的作品。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和自我价值。
如果你是爱好文学的人,不妨去读一读这部小说,它会带给你非常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论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表达
盾 冲突 的集 中化 的例 子 , 也正 是 她 的小 说 带 有 这 戏剧 性 的一个表 现方式 。
二、 景物描 写意指化
在戏 剧 中 , 景物 的设 置 除 了作 为故 事 发 展 的 衬 景 以外 , 还有 自身独 到的 意指 的功能 , 即超 出实
收稿 日期 :0 0 0 — 1 2 1 — 3 1
描 写是构 建成功 文 本 不 可或 缺 的 亮 点 , 而这 些 景 物 又突破 了表层 的意 义 而指 向 了更 深 远 的层 次 , 像 戏剧舞 台 中的背 景设 置一 样 , 有 很强 的意 指 具 功能, 在揭 示人 物 心理 , 暗示人 物 命 运 , 造故 事 营 气 氛等方 面起着重 要 的作用 。
作者简介 : 于宏伟 (9 1 ) 女 , 18 一 , 河北承德人 , 鞍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讲师 , 硕士。
第 5期
于宏伟 : 张爱玲 小说 的戏 剧化表达 论
6 3
如《 金锁记》 开篇 向读者展示 的那轮三 十年 前 的月亮 ,该 是铜 钱 大 的一 个 红 黄 的湿 晕 , 朵 “ 像
一
张 爱玲 的笔 下 , 成 了喧 闹 、 挤 、 满 了荒 凉 和 却 拥 堆
悲哀 的戏 剧 。在 张爱玲 的其 他小说 中也 能找 到矛
近 的文学体 裁 , 在某 种 程 度 上两 者 有 着共 通 的表 现 特征 ,小 说为 了增 加 故 事情 节 的 生动 性 , 常 “ 常 像戏剧 那样 , 将矛 盾 冲突戏剧 化 , 故事发 生 的时 对 空加 以高度 浓缩 , 复 杂 的社 会 生 活 和人 生 经 历 将 进行艺 术化 简 , 削大量 与情 节发 展的 小 说 中 , 物 的 景
浅论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女性意识
内容摘要:张爱玲电影剧作仍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其女性形象与小说中的相比,更多一些正面的与温情的底色,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剧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大多为女性,不论其结局是悲还是喜,作者都在她们身上投注了鲜明而丰富的女性意识,这在当时的文坛也是难能可贵的。
关键词:张爱玲电影剧作女性意识浅论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女性意识拜玉兰新世纪以来,对张爱玲其人及其小说与散文创作的研究愈加深刻而全面,而对其电影剧作却鲜有论及。
除了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和电影剧本易散佚的原因之外,可能张爱玲电影剧作题材及风格的驳杂也导致了研究者对其的不重视。
事实上,在电影剧作中,张爱玲难得温情而宽容地塑造了现实生活和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并投注了自己鲜明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对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
它包括鲜明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我意识及严肃的平等意识等内涵。
在女性文学作品中,更能真实集中地凸现女性现实情状,展示女性命运,反映作者的女性意识。
“五四”以来,现代女性写作不断发展,参与了对女性自我的再现与创造,修正男性创作主体对女性形象的无意误读和有意的歪曲,其女性意识逐渐崭露头角。
至20世纪40年代,女性写作在战争的硝烟中寻求罅隙,其所渗透的女性意识相较于初期出现了新的变化。
如果说二三十年代女性意识主要体现为反封建和追求婚姻自由,那么,抗战时期“女性利用民族战争这一特殊时空,使女性就业、女性参政、摆脱家庭束缚等女性解放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合法化,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从某种层面上说,民族解放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女性解放进程”。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女性意识更为深入,女性主体意识更为强烈。
此期涌现的女性作家不少,痛切感受着男权社会女性话语权被剥夺之痛的张爱玲、丁玲、苏青等女作家,深切体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其作品更多地涉及女性婚恋、家庭、生育等关涉女性人生的命题。
尤其是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更注重女性心理内部,省视女性自身,揭示女性几千年来的奴性意识痼疾,对女性的批判是相当有深度的。
论张爱玲作品的“叙事戏剧化”
On Narrative Dramatization of ZHANG Ai-ling's
Works
作者: 薛雯
作者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
出版物刊名: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张爱玲 叙事戏剧化 人生如戏 存在主义
摘要: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
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第43卷 第3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3 N o .3 2007年6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June ,2007[收稿日期]2007-02-13[作者简介]李朝英(1957-),女,广西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李 朝 英(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西柳州545001) [摘 要]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
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
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关键词]创作意识;张爱玲;病态心理;小市民心理[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3-0081-03 张爱玲,以她《流言》《传奇》两部作品集,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耀眼的一位,尤其是《金锁记》为上海沦陷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p404)20世纪90年代,沉寂了50多年的张爱玲再度占领中国文坛。
这一时期她创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人性的批评。
但是,仔细分析则更多地表现为张爱玲的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而这正迎合了世俗的小市民的某些消极颓唐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思想视域的局限。
一、与时代不相协调的音符20世纪40年代正值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秋。
许多女作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描写各式女性的命运,义愤填膺地控诉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对女性残害之时,张爱玲的作品却脱离了主流话语圈——不去描写抗日气氛,不去反映民族情绪,不以社会视点为立足,而是从人性的角度,以边缘的话语投入到都市的琐碎生活中去,将目光聚焦到了世俗的“饮食男女”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 也将读者转化为观众 , “ 在 假定性” 的戏剧空 间 里看演员的演出。除此之外 , 张爱玲在很 多小说 的 开头和结尾保留了说书人的 口吻 , 以局外人的身份 提示着读者 , 这不过是在观看人生舞 台上的一场戏
的人 , 才能够在蛮荒世界里夷然地活下去。但那是
怎样黑暗的世界呢?在《 华丽缘》 , 中 她清晰地感到
则 是 真 实 的 。 然 而 , 戏 场 小 天 地 , 地 大 戏 “ 天 场” … 本 质上 的统 一 , 只不 过 , 剧 是 艺 术 化 了 的 人 生 演 戏
香》 茉莉香片》 和《 都是如此 , 《 而 多少恨》 中的虞家 茵和夏宗豫是在“ 现代戏台” ——电影 院里认识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生如“ 戏”
作为一种生命理解方式 , 人生如戏 ” “ 深深植根 于 张爱 玲 的意识 深 处 。在 她 的 眼 中 , 间 的 一切 都 世
有 着 强烈 的 “ 戏 ” 分 , 生 活 与生 活 的戏 剧 化 之 作 成 “ 间很难 划 界 ” ( 。这 或 许 是 基 于 她 自己人 生 经 [ 嘲) 】 历 以及 人生 体验 的结 论 , 一 意 识 在 张 爱玲 的小 说 这 作 品中贯彻 始 终 。
21 0 2年 2 月
理 论 学刊
Th o yJ u n l e r o r a
Fb2 2 e l . 0l No 2 S r No 2 6 . e. . 1
第 2期
总第 2 6期 1
论 张爱 玲 的戏 剧 意 识
史玉 丰
( 山东师 范大学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 04
也正 由此 而 来 : 中 国 旧戏 不 自觉 地 粗 俗 地 表 现 了 “ 人生 一切饥 渴 和挫折 中所 内藏 的苍 凉 的意味 。我们 可 以说张 爱玲 的小 说 里所 求 表 现 的 , 是 这 种苍 凉 也 的意 味 , 只是 她 的技 巧 比较 纯 属 精 巧 而 已 。 [( ”]
《 沉香屑 ・ 第一炉香》 葛薇龙眼 中姑母 的古墓似 的 住宅 ,色戒》 《 中王佳芝一 出场的灯光 聚焦和幕布设 置 ,金锁记》 《 中曹七 巧的服装特写 ,倾 城之恋》 《 中 胡 琴 的咿咿 呀 呀 的音 响 伴 奏 , 有 在 多 篇作 品 中 出 还 现 的镜子 、 月光等意象和道具 , 都使得这些小说作品
达 到 了一种 剧场 化 的效果 。这不 仅预示 了演戏 的 氛
“ 将来的荒原下 , 断瓦残垣里 , 只有蹦蹦戏花旦这样 的女人 , 能够夷 然 地 活 下 去 , 任 何 时 代 , 何 社 她 在 任 会里 , 到处是她的家。 [ ( 何为 “ ”2H ] 蹦蹦戏花旦 ” 的
女 人 呢? 即谋杀 亲 夫之 后 还 能 够 振 振 有 词 、 般 抵 百 赖, 并且 能够 堂 而皇 之 地 认 为 自己毫无 过 错 地 近 乎 无 赖 的泼妇 , 只有 这种 没 有道德 是 非 、 以作 恶 为恶 不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 , 我们首先能够发现她的剧 场意识 , 这在人物的住宅 ( 剧场建筑) 家具布置 ( 、 背
景 )灯 光 、 、 服装 、 响效 果 等 方 面得 到 了 突 出显 现 。 音
“ 成为张爱玲把握人生 、 戏” 表现人生的一种方
式 。她 通 过 戏 阐 发 出 她 的 人 生 惆 怅 和 未 来 恐 惧 :
( 摘
要 ] 为一种生命 理解方式 ,人生如戏” 作 “ 深深植根 于张爱玲 的意识深 处 , 是她 小说作 品一再 书写的 主 也
题 。但 张爱玲 的独特之处不仅在 于对如戏人 生的虚假性揭 示 , 更在 于在这虚假 世界 中看到人 生的真相 。她 以窥视 的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真 实感 , 消弭生活与戏剧距 离的过程 中, 示了二 者实为一体 的本质特征。 在 展
[ 关键词 ] 张爱玲 ; ; 意识 ; 小说 戏剧 悲剧体验 ; 窥视
[ 中图分类号 )2 6 6 I . 0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0 2 3 0 (0 2 0 — 19 0 10 — 99 2 1 )2 0 1 — 4
一
般 来说 , 剧 以其 “ 定 性 ” 戏 假 为特 征 , 而生 活 , 演员 演戏 的戏 场 和人类 生 活 的天地 具 有
戏剧构成的另外一个世界 : 整个 的集会 全是一点 “ 点, 虚线构成 的图画。 [ ( 人们津津有味地看 ”]
一
而 已。像《 沉香屑 ・ 第一炉香》 《 、 沉香屑 ・ 第二炉
着舞台上的故事 , 现实 中的故事却同样在上演 , 台上
l1 9
台下形成了参差 的对照 , 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意味 ,
一
深入观察 的功力和敏锐感触有关, 但是《 红楼梦》 给
予 张爱 玲 的影 响不 可 忽 视 。所 谓 人 生 如 戏 也 好 、 如 梦 也罢 , 强 调 的都 只 不 过 是 一 种 人 生 的虚 幻 感 , 所 “ 哄 哄你方 唱 罢我登 场 ” 人 生 只不 过 是你 来 我 往 乱 ,
的演戏而已。张爱玲爱看 旧戏 , 不只是看到 了“ 戏”
的热 闹 , 看 到 了 “ ” 门道 —— 从 戏 里 看 人 生 , 也 戏 的 且 以戏 比喻 人生 。“ 我对 于京 戏 是个 感 到浓 厚 兴 趣 的外 行 。 对 于 人 生 , 都 是 个 一 知 半 解 的 外 行 谁 罢 ? ” ’ 旧戏 进 一 步 验 证 了她 的 人 生 戏 剧 观 , 也 加 深 了她 的人生 戏剧 性体 验 。
也许从一开始就预示 了这不过是一场“ , 戏” 避免不 了曲终人散的悲哀和惆怅……。这种人生如戏意识 的由来 , 固然与张爱玲 的童年经历 、 以及她对生活的
出。戏剧本能或许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
表现 , 而在 张爱 玲 的小说 中 , 种 表现得 到 了更 为 明 这 显 和 强烈 的揭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