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临床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脱水性头痛、灼口综合征、高血压性头痛等疾病发病机制、诱因及治疗

临床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脱水性头痛、灼口综合征、高血压性头痛等疾病发病机制、诱因及治疗

临床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窦性头痛、牙源性头痛脱水性头痛、灼口综合征、冷刺激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头痛疾病发病机制、诱因及治疗偏头痛概述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人群中患病率高达5%-10%,头痛发作位置大多如图所示,疼痛为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可持续4-72小时,非常影响患者生活。

诱因偏头痛的诱因非常复杂,据美国流行病调查统计,大约70%-80%的患者有家族史,同时外界因素(声、光刺激等)和生活规律(食物、睡眠、压力等)也可能引发偏头痛。

治疗针对中轻度头痛,一般治疗可单用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

对中重度头痛,可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谱坦类药物。

由于这两类药物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并且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于以往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效果较好的中重度头痛患者,可以继续给予NSAIDs类药物。

偏头痛诱因复杂,部分患者可建议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慢性长期性偏头痛,认知行为治疗也是可行的替代方案。

丛集性头痛概述疾病表现为一连串的密集的非搏动性剧痛。

丛集性期长达2周至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15-180分钟。

位置如图,在一侧眼眶或额颞部。

发作时患者坐立不安,部分患者甚至会用拳击打头部以减轻疼痛。

诱因丛集性头痛一般无家族史,可由饮酒、吸烟、缺氧、热度或高海拔等因素诱发。

一般认为是颅内、外血管扩张导致。

Horton认为与组胺释放有关。

治疗对于安定类药物效果不佳的丛集性头痛可给予吸氧(100%氧气8-10L/min,10-15分钟)。

曲普坦类药物可以迅速缓解头痛。

窦性头痛概述窦性头痛可通过突然间的温度变化或运动(包括头部突然运动)加剧,同时可能伴有发热、流涕、面部出汗等。

诱因鼻窦炎可引起窦性头痛。

感冒、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可以引起鼻窦炎。

治疗常规可使用非特异性止痛药、减充血剂、生理盐水鼻喷雾以及鼻腔冲洗袋。

如果鼻窦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可给予抗感染治疗,如非细菌性感染,可考虑鼻腔用糖皮质激素。

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论文

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论文

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摘要】紧张型头痛属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旨在对近年来紧张型头痛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综合疗效评价、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为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597-02紧张型头痛属原发性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头痛病人的40%以上。

紧张型头痛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以往曾称之为神经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官能性头痛或紧张型头痛,其发病机理至今未完全明确。

1 病因与发病机制紧张型头痛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以前多认为此型头痛主要是心因性的,如焦虑、抑郁、应激、心理紧张、疲劳等,可使颈肩部的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

近年的研究表明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有着其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尤其是在较严重的亚型,如5-羟色胺、乳酸、缓激肽等致痛药物的局部积贮,细胞内外加离子转运障碍,肌肉、肌筋膜的血液循环障碍等都可导致紧张型头痛。

其发病与以下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头颈部肌肉紧张、心理因素、中枢神经介质代谢紊乱、痛觉中枢受损以及感染因素[1]。

研究表明:紧张型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2],其心身症状与不良生活事件有相关关系[3],紧张型头痛患者所经历的不良生活事件及面对不良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不适当心理防御方式在紧张型头痛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紧张型头痛患者多与紧张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导致头颈部肌肉的持续痉挛有关,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部分有轻度认知障碍[5]。

因此,加强对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如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到心理学及生化因素等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对本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从中医学角度进行分析,紧张型头痛应属广义头痛、头风范畴,其病因不外外感、内伤,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以其发展过程来看,紧张型头痛的发病与内伤关系更为紧密。

2024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新靶点

2024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新靶点

2024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新靶点偏头痛是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为三叉神经血管障碍学说、皮层扩散抑制(CSD)学说。

其中中枢敏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胶质细胞等因素在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今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存在不足,进一步探索治疗方法尤为必要。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偏头痛发病关系密切,有潜力成为偏头痛治疗的新靶点。

1、偏头痛发病机制偏头痛发病率高,全球年发病率为15%,我国年发病率约为9.3%,目前全球约有超过10亿患者[1-2]。

其代表性表现为单侧头痛,多呈搏动样反复发作,亦可伴随各种感觉失调、恶心、耳鸣、偏瘫、易疲劳感、颈部发僵、头皮疼痛等症状,一些患者病发前可伴有各种先兆症状[3]。

然而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仍不明,多种学说尝试阐明其机制,如血管紊乱、硬脑膜的无菌性炎症、低镁学说等,现今认可度较高的为三叉神经血管障碍学说。

另外,大多数学者认同皮层扩散抑制学说与先兆偏头痛有关[4]。

以下所述要素对于阐明有关偏头痛病理机制尤为重要。

1.1 中枢敏化与偏头痛基于三叉神经血管障碍理论,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共识是,在多种触发因素作用下,促炎因子释放导致中枢痛觉信号处理阈值的降低,引起中枢调节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能力的紊乱,继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TGVS)呈现敏化状态,进而呈现脑膜无菌神经源性炎症、肥大细胞脱颗粒、脑膜血管产生舒张变化等状态。

有关于中枢敏化增加中枢神经元敏感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活化胶质细胞、降低伤害性信号传导阈值以及减少调节信号传递等途径得以实现[5]。

在此过程中可涉及多个脑区,如下丘脑在发作的早期阶段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丘脑皮层紊乱是关键,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参与痛觉调控和传递,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CC)使得感觉传输改变等[6-7]。

1.2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与偏头痛偏头痛患者痛觉系统下行通路障碍,会导致末梢神经P物质(SP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促炎神经肽含量增多,进一步介导血管扩张、硬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促进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1)-10、I1-6、肿瘤坏死因子(TNF)-8一氧化氮(NO)及氧自由基等释放而致病[8]。

罕见性原发性头痛(临床综述)

罕见性原发性头痛(临床综述)

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目前对于归类为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综合征的疾病知之甚少。

本文总结了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

提高公众对不同类型的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综合征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以及临床诊治。

近期国际头痛协会也更新了头痛的分类标准,增加了一些疾病实体,把其他一些疾病归到别的疾病分类中。

本文结论认为应该对所有怀疑患有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的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头痛的病因。

吲哚美辛治疗可能对某些疾病有效,但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

简介:当头痛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低于 1% 的时候被认为是罕见性头痛。

在欧洲,罕见性头痛定义为患者人数不超过 1 万人。

对于大多数罕见性头痛疾病,真正的患病率仍然是未知的,或者只能依靠来自三级头痛中心的文献病例报告或者小规模队列研究。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ICHD;其他主要头痛,表 1) 第四章第一部分对部分头痛进行了总结。

表 1.罕见性原发性头痛的分类(ICHD-3 beta 版;第四章,第 637 页)4.1 原发性咳嗽性头痛4.2 原发性运动性头痛4.3 与性活动相关性原发性头痛4.4 原发性雷击样头痛4.5 冷刺激性头痛4.6 外部压力性头痛4.7 原发性刺痛性头痛4.8 硬币形头痛4.9 睡眠头痛4.10 新发每日持续性头痛 (NDPH)4.11 颅表逆向线性放射性头痛2013 年发表了新的 ICHD-3 beta 版本引进临床进行测试。

计划未来将会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ICD-11) 中。

其中一些疾病分类为原发性头痛或者是重新进行了分类。

例如,钱币形头痛,从原来 ICHD-2 中附录部分上升到原发性头痛的分类,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应当被当做原发性头痛。

冷刺激性头痛和外部压力性头痛从第 13 章分出,连续性半侧颅痛最终被分类为三叉神经自发性头痛 (TAC) 。

大多数的头痛也可能为继发性头痛,在日常门诊和急诊时都需要考虑到。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无先兆偏头痛中的研究进展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无先兆偏头痛中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191-1419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1984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无先兆偏头痛中的 研究进展姚家慧,张庆欣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1日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常伴随着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 MwoA)占所有偏头痛类型的60%~80%,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但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技术相继完善并结合,为研究该病的病理机制和发生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本篇综述将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探讨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功能磁共振,动脉回旋标记成像,磁共振波谱Advances in Multimod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Study of Migraine without AuraJiahui Yao, Qingxin Zhang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Aug. 9th , 2023; accepted: Sep. 3rd , 2023; published: Sep. 11th , 2023AbstractMigraine is a primary headache, often accompanied by headaches, nausea, vomiting and other discomfort symptoms. Migraine without aura (MwoA) accounts for 60% to 80% of all types of mi-graine, but the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but multi-modular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is successively improved and combined, providing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study of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dition.姚家慧,张庆欣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research, this review will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unprecedented migraines.KeywordsMigraine without Aur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al Rotation Marker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偏头痛是一种阵发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头痛反复发作,往往伴有各种不同的神经系统和全身症状。

头痛的病因及其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病因及其治疗

头痛的病因及其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病因及其治疗

1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因: ①遗 传 因素 : 究证 实 , 头 研 偏
痛有明显遗传倾 向 , 过半 数 的病 例 ( 6 % ) 超 约 0 可查 到遗 传
痛, 特别是红酒含有更多诱发头痛的化学物质 。工作压 力大
者可泡温水浴 , 或尝试肌 肉放松性活动 , 有规律 的体育运 动。
床上支持此观点 , 并提出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源性紊乱伴 有 继发性血管运动改变的假说。③血管神经压迫学 说 : 研究 发 现, 偏头痛患者头皮局部均有各种原 因造成 的血管对神经 的 压迫 ; 存在于 中枢神经系统 内的 N O在偏头痛发生 中起重要
等不适。④丙戊 酸钠 : 0 40l ,次/ 。⑤ 阿米替林 : 1 ~ 0 l 3 d 0 I g 为
觉神经源的敏感性 , 导机体 内痛觉信 号 的传 导 , 而放 大 介 从
随后逐渐减量到停药。 133 药物治疗 目 常用非甾体消炎药等止 痛药对症治 .. 前
疗 。钙通道阻滞剂( 如尼莫地平 )5羟 色胺 受体 激动剂 曲坦 、 类药物 ( 马曲坦等 ) 舒 及麦角胺制剂 治疗头 痛有暂 时止痛 作 用, 停药后可复发。此类药物 不 良反 应较 大 , 不能长 期或 过
发作停止 , 分娩后可再发 , 而在更年期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 口
虑等情绪 , 保证 良好和充足的睡眠 , 13 2 药物预防 .. 每月头痛发作 3次 以上者应考虑 预 防性
用药 。该类药物需每 日服用 , 用药后至少 2周才 能见效 。①
服避孕药可诱发偏头 痛。③饮食 因素 : 经常食 用奶 酪 、 克 巧
痛, 少数表现为头部刺 痛或有打击感 。压 迫头痛部位的动 脉
或病侧颈动脉或眼球可 使头痛减 轻 , 去除 压迫后 疼痛 再现 。

老年人原发性头痛的诊治进展

老年人原发性头痛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 头痛患病率 比继发性头痛高 5 2 %~ 8 1 %。但
人们对老年人头痛关注主要是在继发性头痛 ,对原发
性头痛的认识不足 。因此,为 了让大家了解老年人群 中的原发性头痛 ,本文将对 目前国内外老年人的原发
性头痛的诊治方面 的进展作一综述 。
1 . 流行病 学
侧头痛 、伴 结膜充血和 流泪的短暂性 神经痛样头痛
中 的患病 率 约 0 . 1 % 左右 ,多见 于 男性 ,男女 比例
的患病率调查 。 ( 4 ) 其他原发性头痛:包括原发性针刺 / 刀凿样 原发性咳嗽性头痛、原发性劳力性头痛 、原发性性生

老年人 群原发性 性头痛 的流行 病学研 究。老年新发 的偏头痛较少见 ,不 到 1 %。 ( 2 )紧张型头痛:紧张 型头痛 ( t e n s i o n . t y p e
活相关性头痛 、睡眠型头痛、原发性霹雳样头痛、偏 侧头痛持续状态、新发每 日头痛 。其 中睡眠性头痛主
要见于老年人群 ,甚至认为是老年人群特有的头痛,
约 占所 有原发性头痛 中 的 0 . 0 7 %~ 0 . 1 %,有女性 易
是老年新发头痛 中最常见 的类型 [ 2 】 。 ( 3 )丛集 性 头 痛及 其 他三 叉 神 经 自主 性头 面


述 ・
老年人原发性头痛 的诊治进展 木
王 欣 周冀英
( 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 院神经 内科 ,重庆 4 0 0 0 1 6 )
摘 要 头痛是老年人就诊的常见主诉之一,老年人中虽然继发性头痛的比例明显增高,但仍 以 原发 性头痛为主,人们对老年人群的原发性头痛关注较少,认识不足。本文将对老年人中原发性头痛的 流行 病学 、临床特 点及 诊治方面 的进展作相 关阐述。 关键 词 老年人;原发性 头痛 ,诊断 ,治疗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皮层扩散抑制 渊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袁CSD冤 是一种沿大脑皮层传播尧 对大脑皮层功能产生抑制作 用的去极化波遥 CSD 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元和胶质 细胞去极化袁并激活和致敏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袁进而在 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遥 托吡酯等用于偏 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在试验中可以降低大鼠大脑皮 层对 CSD 的易感性 袁 [15] 而对偏头痛治疗无效的普萘洛 尔和奥卡西平则对 CSD 的易感性没有影响遥 在对家族 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小鼠 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袁 其大脑皮层 CSD 的诱发阈值降低 且 CSD 传播的速率增高[16]遥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 189
中外医疗 2021 NO.13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张则不会引起偏头痛的发作[4]遥 此外袁使用磁共振血管 造影技术也没有在自发性偏头痛发病过程中观察到颅 脑血管的扩张[5]遥 这些研究结果都对传统血管学说提出 了挑战遥 1.2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作者简介] 郭易渊1992-冤袁男袁本科袁住院医师袁研究方向为全 科医学遥
抗尧5-羟色胺 1F 受体激动剂袁 以及非药物的神经调节 治疗等袁 并使得未来针对不同分型偏头痛特定发病机 制的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遥 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1 血管学说
血管学说是最早用于解释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 说遥 传统血管学说认为颅脑血管的扩张是引起偏头痛 发病的原因袁但后续的研究发现袁在使用西地那非尧硝 酸甘油尧西洛他唑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渊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袁PACAP冤 或降钙素 基因相关肽渊CGRP冤诱发的偏头痛发病过程中没有伴 随有显著的颅脑血管的扩张 曰 [3] 而使用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诱发的颅脑血管扩

原发性头痛151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原发性头痛151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Cl i ni c a l Ana l y s i s o n 1 5 1 Pat i e n t s wi t h Pr i ma r y He a d a c he a n d I t s Pa t h o g e n e s i s
Wu J u n. Ch e n J i a n f e i/ /Zh u h a i S e c o n d P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Zh u h a i 5 1 9 0 2 0 )
u e i n mi g r a i n e g r o u p w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h a t i n n o r ma l p e o p l e g r o u p( PG 0 . 0 5 ) ; Th e a n g i o t e n s i n 1 I( A T— Ⅱ )a n d e n d o t h e l i n一1( 盯 一1 )v a l —
da t a of d i a g nos i s a n a t i e n t s wi t h pr i ma r y h e a da c he we r e a na l y z e d. Ne r ve pe pt i de a nd e nd oc r i ne h or mo ne of 3 0 c a — s e s wi t h mi gr a i n e we r e e xa mi ne d. Re s u l t s Cl i n i c a l c o nt r o l r a t e of mi gr a i ne, t e ns i on a 1 he a d a c he a nd c l u s t e r he a da c h e we r e 81 .3 ,

静脉滴注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头痛

静脉滴注丙戊酸钠治疗原发性头痛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取我 院2 0 1 5 年1 月至2 0 1 5 年l 2 月所收 治的9 8 例 原发性
头痛患者 , 将 其随机分为研究 组和对照组 ,每组4 9 例患者 。研 究组男 2 8 例 ,女2 1 例 。年龄3 5 - 8 7 岁 ,平均年龄 ( 6 8 . 4 5 - t - 6 . 7 3 )岁 。对 照组
疗 ,取得 了一 定的治 疗效 果 ,现对所 选患 者的治 疗资 料进行 对 比分 析 ,总结如下 。
( %)表示 ,采用 检验 , P < O . 0 5 为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2结 果
2 . 1研究 组4 9 例 中痊愈 3 0 例 、显效 1 O 例 、有 效5 例 、首次治疗 有 效9 例 ,治疗有效率9 5 . 9 1 %。对 照组4 9 例 中痊 愈l 0 例 、显效2 0 例 、有效 1 O 例 、首 次治疗有 效5 例 ,治疗 有效率 为8 1 . 6 3 %。研究 组首次 治疗有效 率1 8 . 3 6 %,对照组首 次治疗 有效率 1 0 . 2 0 %。两组患者 的治疗 有效率 、 首次治疗有效率均差异 明显 ,具有统 计学 意义 ( P <O . 0 5 )。
2 0 1 5 年1 2月收 治的 9 8 例原 发性 头痛患 者 ,将 其 随机 分 为研 究组和 对照 组 ,每 组 4 9 例 患者 。对 照 组患者 采 用头 痛 宁胶 囊进 行 治疗 ,研 究 组 患者 在此 基 础上 采 用丙 戊酸 钠 注射液 进行 静脉 滴 注 治疗 ,比较 两组 患者原 发性 头痛 的治疗 效 果。结 果 研 究组 患者 治疗 有 效率 9 5 . 9 1 %, 对 照 组 患者 治疗有 效率 为 8 1 . 6 3 % ,研 究组首 次 治疗有 效率 1 8 - 3 6 %,对 照 组首 次 治疗有 效率 1 0 . 2 0 %。研 究组 不 良反应 发生率 2 0 . 4 O %,对 照 组不 良反 应 发生率 2 8 . 5 7 %,两组 患者 的治 疗有 效率 、首 次 治疗有 效率 、 不 良反 应 发生 率均 差异 明 显 ,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关键 词 】原 发性 头痛 ;丙 戊酸钠 ;头痛宁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囊 ;联 合 用 药 ;疗 效 分析 <O . O 5 ) 。结 论 原 发性 头痛 患者的 病程较 长 ,需要 及时 有效 的治疗 方 法 ,通过 丙 戊酸钠静 脉 滴 注进行 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 临床推 应 用 。

头痛那些事儿(一)原发性头痛:云里雾里藏尖刃

头痛那些事儿(一)原发性头痛:云里雾里藏尖刃
继发性头痛
归因于非I m管性 颅内疾病的头痛 ,归因于某些物 质或某 些物 质戒断 的头痛 , 归 r 感 染的头痛 ,归因于 代谢性疾 病的头痛 ,归因 于头颅 、预 部 、眼 、 耳 、鼻 、鼻宴 、牙齿 、口腔或其他 头面部结构性疾病 的头痛,归因 于 : 精神疾
患的 头痛
程 度 ,最后还 要通 过排 除法来 确诊 头痛 的 病因 。 一旦 遇上 患者 自己 也说不 清 、
不够透彻
书” 个字来形容 。据统计 ,1 / 3 的偏头 痛患者往发作期间尤法学 ) J 和1 作 ,2 / 3
的患 者因发作 丧失 一 以 l 的学 列和 作能 力。其次 ,偏头痛 还具 有严霞 的远
到 ,即 使去除 肌 肉和心理 的 紧张因素 , 许 多患 者的头 痛症 状依 然持续 存在 ;深
生物 性 、社 会心 理 性和文 化性 等冈素 .
从而 决定 了其 妙不可言 的独特性。 学 既 是 一种 科 学 , 也是 一 种 文
头痛分类 头痛 亚型和衍生形式
附表 头 痛 的 分 类
化 。为了快捷 而 准确地 甄别 头痛 , 生 们 可谓 煞 费苦 心 。最经 典做 法是鼓 励 、
E - m a i I . w e i t i n g t { n g a J c y y 1 2 0 0 0 1 1 C a责 编魏 婷 婷
床 诊国
【 编者按 】 常言道 :头痛 不是病 ,一痛 要人命 !头痛 是临床最常 见的疾病之 一, 几乎无 人可幸 免。 除 了因外伤 、感染 、药物 、颅颈部 血管性 因素等原 因导致 的继 发性 头痛 外,人们 常说 的头痛 更 多的是指原
发性 头痛。 别看头痛 只是小小症 状 ,但其 病 因复 杂 、诊断 困难 ,治疗 更是难一 L 加 难。那 么,对于庞 大的 头痛 人群 ,临床 医生应该 怎 么办?接 下来 几期 ,本刊将邀请广 州市红 十字会医院神经 内科 二 区 / 康 复科主

《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范文

《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范文

《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篇一一、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中原发性头痛是最为普遍的类型。

除了生理层面的影响,原发性头痛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头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常见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和群集性头痛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头痛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心理状况。

同时,通过与患者的临床访谈,了解其心理状态、社会支持情况及应对方式。

四、研究结果1. 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中,偏头痛患者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头痛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头痛越严重,患者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包括头痛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

其中,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3. 干预措施针对常见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头痛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头痛的性质、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17例原发性咳嗽性头痛临床分析

17例原发性咳嗽性头痛临床分析

17例原发性咳嗽性头痛临床分析
原发性咳嗽性头痛是指在咳嗽时产生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头痛。

以下
是对17例原发性咳嗽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17例原发性咳嗽性头痛中,男性占12例,
女性占5例。

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

2.头痛特点:所有病例头痛均与咳嗽有关,且咳嗽刺激越强,头痛的
程度也越剧烈。

头痛部位主要在前额和颞部,呈双侧或单侧。

头痛的性质
多为搏动性或刺痛感。

头痛的持续时间短暂,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

3.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期间伴随有眼眶或眼球胀痛、流泪、重感、鼻塞及偶发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并未发现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视力异常、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4.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在本组患者中,头痛发作的频率不一,有的
患者发作每天数次,甚至达到几十次,有的则数月发作一次。

头痛发作的
持续时间也有差异,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

5.头颅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
示头颅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6.治疗效果:对本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
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等。

药物治疗采用
了抗炎药、镇痛药、抗抑郁药等。

结果表明,大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
良好,头痛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减轻。

临床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分类及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后和管理策略

临床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分类及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后和管理策略

临床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分类及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后和管理策略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是一组独特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其特征是中度或重度单侧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的分布区域,伴有颅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

表1 三叉神经自主性头痛治疗方案推荐分类及特点TACs是严格意义上单侧头痛,其大多数是罕见疾病,呈发作性或慢性形式。

TACs包括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偏头痛、持续性偏头痛和持续时间短的单侧神经痛性头痛发作四类,其中持续时间短的单侧神经痛性头痛发作包括伴有结膜注射和撕裂的短期单侧神经痛性头痛发作(SUNCT)和伴有颅自主神经症状的短期单侧神经痛性头痛发作(SUNA)。

TACs分类众多,各分类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表2),共同特征是头痛期间存在自主神经性伴随症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流涕、鼻塞、结膜注射和流泪。

此外,还可能出现眼睑水肿、瞳孔缩小、上睑下垂、面部发红、前额和面部出汗症状。

区分这几个类别的最重要特征是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图2)。

一、慢性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可表现为两种形式:发作性丛集性头痛和慢性丛集性头痛。

慢性丛集性头痛指发作时间超过1年且无缓解或缓解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

慢性丛集性头痛的治疗分为发作的即时治疗和在活动期减少/阻止复发的预防性治疗。

1 即时治疗——首选面罩覆盖口鼻吸入100%的氧气慢性丛集性发作的药物治疗包括皮下注射舒马曲坦或通过鼻腔喷雾给药舒马曲坦或佐米曲坦。

o口服药物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需要太长时间才能起效。

一种非常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坐着时通过覆盖口鼻的面罩吸入100%的氧气。

2、预防性治疗所有慢性丛集性头痛患者都应接受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和神经刺激两种治疗方式。

①药物预防性治疗——首选维拉帕米②神经刺激预防性治疗——枕神经刺激对不能耐受维拉帕米或锂治疗的慢性丛集性头痛患者,双侧枕大神经刺激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诊治研究

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诊治研究

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诊治研究发表时间:2013-11-01T16:24:47.60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吕震[导读] 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是临床少见的头痛症状,致病原因不明,是因颅内压低于正常水平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腰穿脑脊液压力<60mmH2O为主要临床特征[1]。

吕震大连市金州区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1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30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给予参芪扶正液、氨茶碱、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体直性头痛,少数患者伴有神经体征,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可见轻度异常,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能够迅速的缓解临床症状。

结论: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与患者持续快节奏及高压力工作有关,临床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原发性低颅压头痛;临床诊断;治疗策略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是临床少见的头痛症状,致病原因不明,是因颅内压低于正常水平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腰穿脑脊液压力<60mmH2O为主要临床特征[1]。

现阶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临床对于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发现。

为了探讨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笔者对30例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30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2.6±4.7岁。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者5例,持续快节奏生活、工作或过度紧张、疲劳者17例,临床诊断符合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多以体位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侧卧位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脑脊液压力<60mmH2O,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生化检查排除外伤、肿瘤、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头痛及脑、脊髓肿瘤、脑室梗阻、颈椎病等病例[2]。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
吴美娜(综述);季晓林(审校)
【期刊名称】《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头痛是常见神经系统症候,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发布了修订的第2版《头痛的国际分类ICHDⅡ》,仍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TTH)、丛集性头痛(CH)和其他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4种类型。

当前原发性头痛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诊断,缺乏客观评价的指标和检测方法。

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诊断偏头痛、TTH、CH中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吴美娜(综述);季晓林(审校)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4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腰骶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探究 [J], 蒋荣峰
2.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J], 王立利;董琰;张淑敏
3.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神经电生理特点 [J], 杨丽;吉中国;张爱萍;陈秀英;王洁
4.听神经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电生理学特征 [J], 苗英章;魏欣;孙吉林;王宝山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J], 张宁;蔡慧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集性头痛的诊疗进展

丛集性头痛的诊疗进展

丛集性头痛的诊疗进展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是一类重要的原发性头痛。

一般为三叉神经第一支与其同侧的颅内副交感神经受累所致,包括丛集性头痛、阵发性偏头痛、持续性偏头痛,伴有结膜充血和流泪的短暂神经痛样头痛发作。

其中CH是研究最为广泛的TAC。

CH多为急性起病的严重单侧头痛,累及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如无特殊治疗,单次发作可持续15~180min,且发作频率可从隔日1次到每日8次,发作常具有周期性。

CH多有伴随症状,通常累及单侧,如结膜充血、鼻充血等,多为同侧副交感神经激活所致。

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就CH的发病机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等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CH的新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研究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疼痛中心的病人约有85%初步诊断为MPS。

在临床实践中疼痛科医生面临的疾病中,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个常见疾病,在肌肉骨骼疼痛的病人中患病率约占30%~85%。

此外,本文作者对98名MPS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及疼痛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背部发病最为常见,其次为颈肩部,冬天及早春更易发病,该病病程时间多小于1年,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的年龄范围为41~61岁,疼痛的性质以胀痛最为多见。

1.流行病学Burish指出相对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CH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1%,男女比率约为2.5∶1或3.5∶1,CH患者可见于各年龄层次,但多集中在20~40岁。

尽管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临床表型相似,但两性发作的昼夜节律略有不同,男性日平均发作起始时间较女性要提早1h。

在发作类型上,Lund等指出临床上女性多为慢性CH,男性多为发作性CH,且多伴有自主症状和体征。

反复CH发作会造成患者工作能力低下,情绪低落,药物及住院费用加大等,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Zidverc-Trajkovic等对家族性CH的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CH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同种疾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的10~50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科学十年进展·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型头痛(TTH)、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其他三叉神经自发性头痛和其他头痛。

其中,紧张型头痛为人群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几乎不包含神经血管因素。

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疾病,全世界有8%~15%的患者受其困扰,仅在欧洲,每年约损失600×103个工作日[1,2]。

偏头痛多为中至重度头痛,可持续4~72h,常为单侧的搏动性疼痛,并伴有畏光、畏声和(或)恶心、呕吐。

有先兆的偏头痛,多于头痛发生之前出现短暂的对侧神经系统症状。

丛集性头痛具有破坏性疼痛的临床特点,其某些临床特征常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相互重叠,疼痛多发生于眼部周围,即眶周或颞侧,提示与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相关;还有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体征,如流泪、鼻塞和眼球充血。

具有自主症状的短时程头痛有时可与丛集性头痛相混淆。

尽管原发性头痛的成因仍不明确,但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进行的一系列临床研究,正在逐渐阐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3]。

对于易感个体,环境改变和生理状况的改变亦可诱发偏头痛。

偏头痛的敏感性与中枢敏感性的调节机制相关,调控神经元兴奋性的系统包括内环境稳定机制和细胞内信号通路。

约有50%罕见而严重的家族偏瘫性偏头痛表现为钙离子通道基因CACNA1A突变,也提示可能有更多普通类型的偏头痛存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因素[4]。

一、发作从哪里开始偏头痛分为两种亚型,即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

先兆常具有视野障碍之特征,有时也表现为其他躯体感觉异常。

10年前Olesen等在患者大脑皮质观察到人工诱导偏头痛发作起始时出现的局部血流量减少或血流灌注不足的连续性扩布,这种现象仅发生于伴有先兆症状与体征的偏头痛患者,血流灌注不足出现于头痛发生的同侧,而先兆症状则发生于对侧。

一项利用PET检测大脑连续血流量的研究发现,大脑双侧血流灌注不足起始于枕叶,并可很快扩布至颞叶和顶叶。

这为血流灌注不足的扩布性质与自发性偏头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一现象还获得了通过氧输送和氧消耗所调节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改变的证据支持:在一例两次人为诱发的偏头痛患者先兆发作时观察到,视觉先兆时,对侧枕叶皮质的平均磁共振信号增强(5%),随后平均磁共振信号减弱(5%),此与局限性盲点的出现相符合。

皮质血流灌注不足扩布的平均速度约为3.50mm/min,与之前的实验结果一致。

在先兆性偏头痛自行发作起始期,约有20min的视觉症状,血氧水平依赖研究资料表明磁共振信号振幅增高。

因此,该项研究支持了先前的扩布性抑制(CSD)研究的结论:起始皮质灰质具有特异性速率的充血并紧接着血流灌注不足[5],同样也支持过去的研究结果,即动物血流灌注不足以相对恒定的速度从皮质表面向其他4支主要大脑动脉的血管支配区域扩布。

偏头痛发作时扩布性抑制的速率与所观察到的症状扩布一致,并伴有血流量的减少。

扩布性抑制可经胼胝体至对侧半球的相应区域,这种经胼胝体的扩布机制也可解释双侧对称性疼痛。

另一重要问题是偏头痛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激活是如何联系的?可能的关联途径是通过皮质扩布性抑制与感觉和自主反射所引起的脑膜血管的神经源性炎症相关联。

然而,脑膜是脑外组织并被脑脊液与脑组织隔开,经颈外动脉获得营养支持,有许多资料支持脑内神经与脑血管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伴有偏头痛先兆发作的患者,这种情况更为复杂:当发作时,听觉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万琪【关键词】头痛症,原发性;综述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0.01.010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Email:qi_wan@与视觉皮质联合区及脑干区可观察到血流量小幅增加;注射舒马曲坦后这些变化趋于正常并可完全缓解头痛症状,包括畏声和畏光。

Bahra等[6]采用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的研究显示,脑干背外侧区激活,而且脑膜血管舒张与疼痛过程中相关区域激活。

一项丛集性头痛和辣椒碱诱发头痛的PET研究发现,前扣带回皮质被激活,疼痛对侧额叶皮质、岛叶和丘脑腹侧后部皮质也被激活。

丛集性头痛唯一特异性被激活的区域是下丘脑,该区域对生理节律的调控和与丛集性头痛相关的神经激素的失调具有重要作用。

自发的丛集性头痛除了与硝酸甘油诱发的脑血管舒张有关,也与神经疼痛的调控机制有关。

颅内血管扩张并非是一些特殊头痛综合征的特异性表现,而是颅内神经血管激活的一般表现,包括感觉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副交感神经血管活性肠肽(VIP)的释放。

应用PET检查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时脑代谢情况,结果显示同侧下丘脑灰质呈一侧性激活,提示间脑可能为始动过程的起搏点。

尽管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在疼痛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起始机制却不尽相同。

例如,由辣椒碱诱导的疼痛或偏头痛受试者在PET扫描中并未显示下丘脑激活,由辣椒碱引起的疼痛患者,其海绵窦和颈动脉的血流改变与丛集性头痛者的血流变化相同,虽然这并不能提示颈动脉的激活与丛集性头痛相关联,但至少倾向于与三叉神经血管的自主调节有关,这种血流改变可能是三叉神经激活的现象而非疾病发生过程的一部分。

二、离子通道临床研究业已证明,偏头痛患者通常具有家族遗传史,但其遗传效应并不能用单纯的孟氏遗传模式解释,只有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是唯一符合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的偏头痛类型[4]。

首例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为编码P/Q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1A亚单位的基因,小脑症状与其CACNA1A基因突变相关联,因此,这一类型被称为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Ⅰ型(FHM1)基因。

第二个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并被称为FHM2,而在其他偏头痛患者中,提示FHM3基因的存在。

在18个罹患偏瘫型偏头痛的家系和2例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中,共鉴别出8种CACNA1A基因突变,该基因在小脑、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和脑干上部被特异性转录。

电压门控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是由钙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产生的电压改变来调控的。

这些钙离子通道由于控制着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元兴奋和神经元功能等,故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钙离子通道存在于轴突和树突,亦提示钙离子通道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对突触前和突触后均有影响。

一般而言,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患者存在CACNA1A基因的错义突变,且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发生改变。

第一个R192Q基因突变存在于钙离子通道的电压传感域,第二个即为最普遍的突变类型T666M,发现于钙通道第二个发夹环形孔的结构域;另外两种V714A和11811L突变定位于影响钙离子通道失活的跨膜片段,因此阻断了钙离子的转运。

资料表明,这种突变可以增加皮质过度兴奋的敏感性,并与偏头痛扩布性抑制及先兆症状相关[7]。

三、分布于颅内血管壁的神经纤维既然颅内血管是引起颅内疼痛,尤其是牵涉痛发生的唯一起源,因此,了解颅内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分布,对于认识原发性头痛过程中所发生的疼痛是必须的前提条件。

支配颅内血管的神经包括发自交感、副交感和感觉神经系统神经节细胞体的纤维。

1.交感神经系统发自于同侧的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大脑的血管,发自颈下神经节和颈胸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分布于脊椎和基底动脉。

这些神经纤维的激活可引起血管收缩、脑血管自身调节、颅内压降低,以及大脑血容量和脑脊液产生的减少。

这种反应由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 (NPY)所介导。

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交感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可增加儿茶酚胺复合物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而去神经作用则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的减少。

此外,交感神经元存在年龄相关性改变:成年鼠可见神经肽Y呈选择性降低,同时伴有脑血管周围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升高。

在人类,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

对这些神经递质的功能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和ATP共同储存于大的致密核心小泡。

刺激交感神经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刺激强度可决定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的相对释放量。

在静息状态下,几乎不释放神经肽Y,交感神经的血管收缩作用主要是由肾上腺素受体和嘌呤受体受交感神经支配所引起的。

有研究提示,大脑表面小血管由含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所支配,例如发自大脑蓝斑和(或)下丘脑的神经纤维,破坏蓝斑可使大脑血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而且,刺激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与下丘脑血流量增加有关,不受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的影响[8],提示皮质神经元激活和局部血流调节的耦联路径。

2.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经典递质是乙酰胆碱(ACh)和其细胞体内含有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

脑血管的血管周围神经表达乙酰胆碱酯酶,且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呈阳性。

在一些动物种属,乙酰胆碱可诱发剥离内皮组织的离体大脑动脉收缩,而对同一标本进行的跨壁神经刺激则主要诱发脑动脉血管舒张;同时,这种神经源性的动脉血管舒张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而受非胆碱能神经所支配[9]。

推测:可能有其他物质与乙酰胆碱共同释放而调节动脉血管扩张。

其中,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均可介导血管扩张反应,业已经离体脑动脉或大脑血流测量等实验所证实。

事实上,一氧化氮为胆碱能神经元传递的最终环节,绝大多数与脑血管相伴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均起源于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已知血管活性肠肽即存在于大脑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中,此类神经纤维在Willis 环和大脑中动脉分布最为丰富,以颈动脉系统神经丛密度最高。

在人类,血管活性肠肽表达阳性神经主要分布于大脑动脉和静脉,蝶腭神经节存在富含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的神经元胞体,而且表达神经肽Y1和血管活性肠肽1受体mRNA。

在颅底大血管和脑膜等部位,于血管神经纤维组织同时观察到乙酰胆碱酯酶激活和血管活性肠肽诱发的免疫反应,提示乙酰胆碱酯酶和血管活性肠肽可能共存于副交感神经末梢。

在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可观察到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诱发的免疫反应,且PACAP mRNA表达阳性。

富含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外周神经纤维可见于大脑血管壁,而且可介导脑血管舒张作用[10]。

一氧化氮不仅是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而且还扮演着神经递质的角色,它并不储存于小囊泡,其释放也不依赖于膜受体的存在。

人类颅内血管周围分布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此类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主要源于蝶腭神经节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3.感觉神经系统中枢性感觉神经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节之胞体和脑血管周围神经纤维共同存在P物质和缓激肽(BK)。

缓激肽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与富含P物质神经纤维具有相似的分布,经辣椒碱处理的三叉神经,其P物质和缓激肽释放显著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