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鲁迅《阿长与⼭海经》原⽂鲁迅《阿长与⼭海经》原⽂ 《阿长与〈⼭海经〉》是近代思想家、⽂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篇回忆性叙事散⽂。
此⽂记述了鲁迅⼉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迷信、唠叨、“满肚⼦是⿇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渴求已久的绘图《⼭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以下是⼩编带来的鲁迅《阿长与⼭海经》原⽂,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个⼀向带领着我的⼥⼯,说得阔⽓⼀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①我那隐⿏②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没有姓长的;她⽣得黄胖⽽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材⽣得很⾼⼤,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说⼈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③,向⼈们低声絮说④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个⼿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或⾃⼰的⿐尖。
我的家⾥⼀有些⼩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在床中间摆成⼀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久睡在⼀⾓的席⼦上,⼜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得那么胖,⼀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6.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全解
6.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全解【学习导引】同学们,还记得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吗?还记得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断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今天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诡谲、惊险、有趣、生动。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幼年的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鲁迅从长妈妈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鲁迅先生在很多作品里都进行过讲述,相信学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后,就会更详细地了解长妈妈的情况,也能更深地体会鲁迅先生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同学们,想要学好本篇课文,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掌握基础字词。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自己概括本文记叙了件事,还要分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3.细读课文后,概括出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的什么性格特征。
4.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5.体味本文诙谐而有趣、深沉而庄重的语言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一、背景资料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楼人。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
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
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
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朝花夕拾阿长和山海经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6篇
朝花夕拾阿长和山海经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6篇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这是描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故事。
鲁迅先生写出的是一个“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的长妈妈。
也写了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这篇文章一共讲了七个小故事:一、我误认为长妈妈谋死宠物隐鼠。
二、长妈妈睡成一个“大”字。
三、教我许多烦人的事情。
四、新年说恭喜,吃福橘。
五、长妈妈有点搬弄是非。
六、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让我有了空前的敬意。
七、长妈妈给我买回《山海经》。
文章不同的称呼代表了长妈妈不同的地位,以及作者对她的不同的感“阿长”称呼更为合理。
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以四十六岁,以现在的年龄来写,用阿长更合适,同时“阿”字带有亲昵的语气。
对于《山海经》这一部分,一个农村妇女,目不识丁,但是又和艰涩难懂的《山海经》联系起来,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迫切的想要到文章中去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而长妈妈用自己的血汗钱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更能体现出阿长对我的关爱。
这篇文章很好的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身上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心、真诚、善良,也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粗野、庸俗、愚昧。
但不论怎样,她对作者鲁迅的关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而鲁迅也在文章中寄托了对她的思念。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字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一番。
时间似乎也停留了,停在了那美好的童年。
——题记“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着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儿时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6《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
《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二、研读课文。
1、一部《朝花夕拾》,作者对自己的母亲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惟独对阿长记忆犹新,那个阿长究竟是什么人?请读课文1、2段文字。
2、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一个人名字都无人知道说明了什么?地位低下,出身卑微。
3、小结:(一)介绍了阿长的身份与名字来历:保姆,出身卑微、地位低下。
6阿长与《山海经》材料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 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特点的 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 神。
鲁迅
第二课时
1、了解欲扬先抑写法。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 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复习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作者) 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 体),作者通过称呼由来,有不良习惯,会 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 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 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 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重点 写了买《山海经》一事,那么《山海经》究 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4.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 为什么这么说?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 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 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 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 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探究情感变化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
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
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
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1、“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的《 _____________》,是一篇 _____________(文体),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 的回忆,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身份) _____________(主要人物)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 _____________之情。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问题归纳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赏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
本文的题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写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以人名为题,本篇为何不以《阿长》为题?阿长在鲁迅家是个没名没姓的女佣,不同身份的人对她有不同的称呼,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实际上就是与母亲平辈的人)叫她“长妈妈”,而“我”平时叫她“阿妈”,只有在憎恶她的时候才叫她“阿长”。
其实到写作时,作者对长妈妈已经是满怀敬重和感激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一个他憎恶时才叫的称呼放在题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这些问题将随着我们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小节)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
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
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6《阿长与《山海经》》
“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 而用‘阿长’ ”?
文章的题目其实已表明文章用了抑笔。文章前 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言行多用抑笔,诸如“不大佩服 她”、“讨厌”、“不耐烦”、“麻烦”等若用 “妈妈”,与内容不符;再则,“阿长”与《山海 经》连接,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 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呢,引起读者的好奇 心;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 “阿长”称呼,用“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鲁 迅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鲁迅(1881— 1936),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 驱,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 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 《热风》;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等。
导 入
•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 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 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长妈妈去 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 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 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的人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 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 过程。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 画人物方法。
假设阿长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 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 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 长妈妈说些话。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 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 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 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 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 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 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 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 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 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问题解答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解答【范例1】①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②买来《山海经》时,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上述语句分析本文的艺术特征。
分析①长妈妈夏夜睡觉时,总是摆成个“大”字,占满床铺,别人说了,她还不理会,表现了她那粗犷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她口头上说的一些规矩并不实行,思想上的尊卑观念也并不浓厚。
②买来《山海经》时说的一句话,让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似乎听到了她那亲切、自然的语言。
“三哼经”三个字,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引人思索:为“我”办这件事的,不是“学者”、“士人”,偏偏是一个连书名都念错的劳动妇女,多么寓意深长啊!作者把阿长这个人名和一本书名连在一起,更感到落题和构思之新颖。
作者表现长妈妈,不是一般地写她劳作之辛勤,却主要通过买书一事表现,这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是颇具匠心的。
解答本文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范例2】结合上下文,比较“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和“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敬意”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分析做此题时,一定要把这两个句子还原到课文中,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敬意”一词的内涵。
解答前一“敬意”是盲目的崇拜,而后一“敬意”表示因阿长为我买了《山海经》后的感激,因而含义不同。
【范例3】文章先写“我”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这与文章的主旨——感激之情、怀念之情是否矛盾?为什么?分析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所以平时都叫她“阿妈”。
有时也难免憎恶和讨厌,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这并不影响总体上对她的喜爱。
特别是“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别人都不肯做或不能做而她却做成功以后,这种喜爱和敬佩心情就更强烈了。
所以,与后来的书比,这几本书虽然很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为心爱的宝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贬褒里情深意长
贬褒里情深意长——怎样看待阿长的丑《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但是,这个保姆身上的瑕疵有不少,真的是这样吗?贬,小小瑕疵例句1:她生得黄胖而矮……例句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例句3:一到夏天……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例句4:……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个地位低下的保姆,“生得黄胖而矮”,单从相貌上来看就是有些丑的人,不好的习性也不少:一是啰唆,“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有挑拨家庭是非的嫌疑;二是限制“我”的行动,“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不雅的睡姿,“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四是有很多“规矩”和“道理”,不进什么屋子,不钻什么竿子,新年头一句话必须说什么等,这些繁文缛节让幼小的“我”觉得烦。
褒,彰显大爱例句5: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例句6:一见面,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外貌丑陋且陋习不少的长妈妈也有让“我”心生“敬意”的时候——脱去裤子的妇女能阻挡“长毛”们的炮弹,现在听起来有些荒唐可笑,但对幼时的“我”颇有影响——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但作者最终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是因为她为“我”买回了带画的“三哼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以至“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可以想象,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在若干书店里寻觅自己连名字都说不对的一套书的情景,其疼爱孩子之心可见一斑。
阿长是旧中国贫穷劳动妇女的代表,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外向,出门做工,也不知收敛。
但她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疼爱孩子的心。
她们琐琐碎碎的事做了很多,让人难忘的只做了一桩,这就足够了,这就能让人心生感动。
6阿长与《山海经》
袋子似的帝江
字词检查
hài lŭ sǒng huáng jí
惶急 Kě mù 渴慕 骇 掳 悚 chuāng bā Jié wèn 疮疤 诘问 Pī lì fán suǒ 霹雳 烦琐 Shū lǎn 疏懒
Jù dàn 惧惮
鲁 迅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选自
山 海 经
夸父逐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 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 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 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 经》两个部分。《山经》即 《五藏山经》五篇;《海经》 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 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 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 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 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共工 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 富。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 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 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 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 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民间 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 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 的敬意。在“我”渴慕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叔 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 没有机会的时候,长妈妈却神奇般地买到了。这是多么 令人惊喜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 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鲁迅此时那种激动而又敬佩的心情, “新的敬意”自然而然地在心底萌生。文中用一个“霹 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 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 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 帮助孩子,这样的—个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6《阿长与〈山海经〉》最终版2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 感情上是“憎恶”她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 的”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 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 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 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上页 返回 下页
精读课文
认识阿长是怎样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
◎3仔细研读课文19-29自然段, 并思考,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1:买《山海
经》的起因是什么?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 叔祖惹起来的。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问题2:当阿长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 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 ‚我‛的什么心理?
《山海经》是我国第 一部描述山川、物产、 风俗、民情的大型地 理著作,又是我国古 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 大汇编。全书共十八 篇,分为《山经》和 《海经》两个部分。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絮说 xù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画舫fǎng 惧惮dàn 和蔼 ǎi 菩萨pú sà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渴慕m ù 霹雳p ī l ì
写人
前半部分内容能否去掉?
1.为后文的感激、赞颂蓄势,起 到了铺垫、衬托的作用,运用了欲 扬先抑的写法。
2.为了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 长妈妈的形象,使其形象更真实、 生动、丰满。
欲 扬 先 抑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 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 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 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 明突出。 这种写法使文章有层 次,形成跌宕。
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概括及原文
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概括及原文阿长与山海经内容概括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和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
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
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七年级语文下 《阿长与(山海经)》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初中语文名篇
以下是对其进行赏析的一个角度。
1.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先介绍了阿长的身份和地位,为后文写她的一些缺点
和矛盾作铺垫。
接着通过描述阿长给“我”讲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展现
了她的善良和关爱。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2.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朴实善良、关爱孩子的劳动妇女。
她虽然有些粗俗、
迷信和愚昧,但这些并没有掩盖她内心的善良和关爱。
她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尤其是买来“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
3.语言特色:文章语言平实自然,贴近人物身份。
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
准确地表达了阿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文章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她睡觉时的姿态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4.主题思想:文章通过阿长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
注。
同时,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
阿长对“我”的关爱和照顾,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艺术手法: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阿长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突出了她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总之,《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名篇佳作,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品味。
《阿长与〈山海经〉》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堂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
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
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中,鲁迅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他对长妈妈的爱。
学生分析
这种表现对普通人爱的文章,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之前也已接触过,因此我认为他们在理解鲁迅对长妈妈的爱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而对于这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却不那么熟悉,为此在学习这篇文章中对于这种写作手法的讲解应该是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让学生自己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以及理解“骇、掳、悚、惶
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这10个生字词。
2、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
过程。
3、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那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相关知识(ppt播放)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
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三、生字词学习
骇:hài 掳:lǔ震悚sǒng :
惶huáng急: 害怕着急疮chuāng疤bā
诘jié问: 渴慕mù: 渴望羡慕。
疏懒lǎn: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四、整体感知
1、师:学习完生字词,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全文,然后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
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有详有略?)
明确:⑴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
⑵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等;
⑶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道恭喜、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
“老掉了”等;
⑷写了阿长讲长毛的故事;⑸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
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
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2、师:通过这些事情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⑴虽然阿长身上有许多缺点,但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⑵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个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美德的长妈妈。
那么这文章中,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一直厌恶,还是有变化的呢?同学们回去可以思考一下,明天我们继续分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都了解了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鲁迅对阿长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
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同时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美德的人。
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遍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并且总结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逐渐淡薄、完全消失--新的敬意。
”
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作者的这种感情变化其实也是对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即欲扬先抑。
也就是他想写一个人的好,却先写其不好。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
这里我们就具体来分这两个例子。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
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
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四、总结
这篇文章鲜明刻画了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迷信却真诚善良、无知而又淳朴的性格特征。
阿长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有很多缺点。
但是,这不正是真实的阿长吗?大史学家司马迁大家知道吧,后人说他的《史记》,不夸饰优点,不隐藏缺点,也就是纪实。
作者这样写阿长,正是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地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
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这给我们什么提示呢?因此在以后我们的写作过程中,也要做到纪实,做到不夸饰优点,不隐藏缺点,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