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借鉴:《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合集下载

马嵬(其二)分析

马嵬(其二)分析
马 嵬 ( 其 二 )
咏史诗鉴赏思路

1、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生平、创作风格。

2、理解把握《马嵬》中的内容、情 感以及作者的态度。
3、分析其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 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 有《李义山诗集》。
安 史 之 乱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 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 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 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 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 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 、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 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 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
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 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 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 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第一题

1 、首联运用典故,讽刺了唐玄宗 的痴心妄想,也在一方面衬托了他 的悲。“徒闻”、“未卜”、“休” 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 调。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马嵬-其二(李商隐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嵬-其二(李商隐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嵬·其二唐代: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标签讽刺、爱情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诗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诗文简析

3. [对应考点二]本诗运用了哪三组对比来表明讽刺贬责之意
的?请简要分析。
[提示] 颔联用“鸡人报晓筹”与“虎旅传宵柝”的昔乐 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作对比,暗示主人公 重享昔日的安乐的希望已经破灭。 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形成强烈对比,没有“当
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实质上是对唐玄宗荒
[提示]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
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 [对应考点一]首联运用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 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的典故,有何用意?“徒闻” “未卜”“休”等词语有何妙处?
[提示]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徒闻”“未卜”“休”
这几个词语既流露出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奠定了基调。
淫生活的指责与讽刺。
“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对比强烈,讽刺辛辣 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 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 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 爱情悲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退出
《马嵬(其二)》诗文简析
篇目二 马嵬(其二) [本课考点提炼]
考点一
考点二
鉴赏诗歌精妙的语言
赏析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背景链接
“马嵬”,即马嵬驿(又称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
二十五里。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造反,长安快要陷落 时,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去西蜀,路经马嵬坡,跟随的士兵不 肯前进,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无奈,“赐”杨 贵妃死。杨贵妃自缢身亡。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
唐,对唐玄宗的失败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
接指向了唐玄宗。
二、主旨领悟 这首诗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既有犀利的讽刺,又体现了 对这段爱情悲剧深深的同情哀怜。提醒世人牢记唐玄宗沉 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赏析(其二)

《马嵬》赏析(其二)

《马嵬》赏析(其二)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李商隐的《马嵬》赏析(其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或抒发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或为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文学价值较高。

有《李义山诗集》。

[3]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

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党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

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来咏马嵬之变之诗中的杰作,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暗示唐玄宗的无奈。

“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之他生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永为夫妇的愿望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

是人用词的感情化,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
妃,而平民百姓卢家夫婿,却能与莫愁女白头偕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语言虽直白了些,表达出来的情至深至痛,鞭挞有力。

在写作艺术技巧上,作品首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读之心痛。

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讽刺,读后回味无穷。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身为皇帝却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 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
的讽刺和嘲弄。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 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 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 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 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 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 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 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再,是 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 借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 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
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马嵬(其二)》是一首有名的咏 史诗。诗人借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
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
相对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二、类别及作用: 1.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 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 一种情境。
2.虚与实的对比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
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 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提示】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先用“海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原文:《马嵬 (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评析:事物的偶然性,有时会使无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历史闻人,令荒山僻野之地,永驻人们的记忆。

“杨玉环”和“马嵬”就是这样被刻在中国中古史上由盛及衰的转捩碑石上。

马嵬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北二十三里,因晋人马嵬于此筑城避难,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的“冀马燕犀”攻破了潼关。

唐明皇携带杨玉环姊妹同宰相杨钊(国忠)等,由禁卫军护卫仓皇奔蜀。

途经马嵬,兵士哗变,诛杀杨国忠并逼迫唐明皇赐死杨玉环,历史上称为“马嵬之变”。

酿成悲剧的原因和责任,旧史往往归咎于杨玉环,而以“女祸误国”为唐明皇开脱。

李商隐《马嵬》诗在哀叹感悼之中,却以反诘的口吻提出了另一见解:“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含蓄地指出,正是由于皇帝本人治国无方,才招致了杨玉环被缢身死的悲剧。

杨玉环被缢杀以后,唐代民间自士林至于野老便有许多关于她没有死的传说。

一种认为她居住在海上仙山,后来唐明皇命临邛道士为她招魂,在蓬莱找到了她,“海外徒闻更九州”写的就是这一虚无缥缈的传说。

题为《马嵬》,平庸作手会从史事述起,而诗人却从一件奇闻异事切入,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寓历史兴亡于感慨突兀之中。

明皇思杨妃,历史上有明文记载。

明皇或者出以真情,或者由于悔恨,更或因失势后迁入南内,悲思感慨,对玉环生前之感情尤觉可贵。

然“此生休”矣!于是寄望于他生再结同心。

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人用这一极具现实感的断语,将他的虚无渺茫的企望也彻底粉碎。

而“他生”、“此生”的复叠回环,又似为他们留下悔恨的绵绵相思,这一句与首句的“徒闻”又互相关应。

中间二联由“此生休”逗出,选取典型的细节,形象地概括了马嵬兵变的经过。

关于李杨悲剧,史传或小说当然记载得较为详细,如白居易《长恨歌》、郑嵎《津阳门诗》等。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马嵬其二》是唐代画家韩干的一幅绢本水墨画,描绘了唐朝皇帝李世民驾临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

这幅画作品充满着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内涵,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构图、笔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题材《马嵬其二》的题材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政治斗争。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多次试图削弱武则天的权力,但都未能成功。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黜了李治的儿子唐睿宗,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这幅画作品描绘了唐高宗李世民在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寓意着李世民对武则天的尊重和臣服,也反映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二、构图《马嵬其二》的构图非常精致,画面中的人物和物品都被布置得井然有序,给人以整洁和清爽的感觉。

画面的中央是一座高台,高台上有一座祭坛和一尊塑像,祭坛前面是一排牌坊和一些石柱。

高台下方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平地上站着一些人物,其中最显眼的是李世民和武则天。

李世民身穿龙袍,佩戴玉带,手持幡盖,神情庄重。

武则天身穿华丽的服饰,头戴金冠,手扶玉杖,神态威严。

画面的左侧是一片山林,右侧是一条江河。

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精巧,将人物、物品和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三、笔法《马嵬其二》的笔法非常精湛,深得唐代绘画的精髓。

画家韩干用墨浓淡、干湿、重轻等技巧,将人物和物品的形态、神态和气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世民的神态庄重肃穆,武则天的威严震撼人心,祭坛和塑像的雕刻精细入微,牌坊和石柱的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山林和江河的描绘充满了变化和生机。

整个画面的笔触清晰明快,墨色浓郁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四、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马嵬其二》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艺术价值上看,这幅画作品的构图精致,笔法精湛,气韵高远,展现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马嵬其二》点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马嵬其二》点评

《马嵬(其二)》点评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李商隐《马嵬》(其二)的叙述策略

李商隐《马嵬》(其二)的叙述策略

W2017/6教材研讨嗉宵隐《乌嵬》(其工)的I述策略◎广东/谈胜轶摘要: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一首“以古鉴今”的咏史诗。

为了使该诗获得强烈的讽请鉴戒效 果,诗人别具匠心地运用了模拟声吻、镜头并置、添加虚字、逆挽错综等叙述策略,成功地干预了叙 述中的情感倾向,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寓含是非判断和抑扬褒贬,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创作智慧。

关键词:李商隐;《马嵬》(其二);咏史诗;叙述策略咏史诗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它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史实和历史人物给予 诗化处理的艺术形式。

优秀的咏史诗讲究“史”与“诗”、“古,,与“今,,的有机融合。

高明的诗人往 往会在叙述的基础上别出己意,咏史抒怀,将诗 歌创作的笔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指向当今之现 实政治。

李商隐的咏史诗历来获评甚高,这些诗 歌或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或借题托讽,从本 质上说,都是非常成功的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 的讽时性、高度的典型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唭《马嵬》(其二)便是一首以咏史形式出现的“以古鉴今”的政治讽刺诗。

为了获得此诗的讽喻鉴 戒效果,诗人调用了一系列的叙述策略,在看似 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自己的情感倾 向,从而使诗歌获得了深微绵邈的情韵。

本文试 就《马嵬》(其二)的“叙述策略”进行探讨性的解读,以揭示其微讽揶揄之艺术功效产生的原因。

一、模拟杨、李声吻,并置平行镜头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活像一出讽刺 话剧,其中有历史人物杨玉环、李隆基二人声吻毕肖的对话台词,且每联诗句皆有平行并置的 镜头。

当然,这些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元素,是诗 人无意间植入诗歌的,只是读者的一种“现代 化”的理解,但是模拟杨、李声吻,以诗化形式出 现,让突破时空的镜头或场景本身说话,这或许 是李商隐的创作自觉,是其匠心所在。

一旦诗人 有意识地借助历史人物的声吻来叙述事件,使 镜头开口,那么诗人的情感态度便有效地隐藏 在事件之中,获得情藏事中、“秘响旁通,伏采潜 发”(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的含蓄魅力。

李商隐马嵬其二赏析-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赏析-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赏析|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其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马嵬(其二)》课例赏鉴

《马嵬(其二)》课例赏鉴

《马嵬(其二)》课例赏鉴《马嵬(其二)》课例赏鉴执教/王嫣雪观察/苏盛葵摘自:《阿呆网》【课例实录】第一环节:简要导入师: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第二环节:词句感知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第一步就是要正音断句,读清并读出节奏感请大家小声自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批注不懂的字音,再齐声朗读多媒体显示第一步:正音断句并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马嵬(wéi)李商隐海外筑徒闻筑更筑九州,他生筑未卜(bǔ)筑此生筑休空闻筑虎旅筑传筑宵柝(tuò),无复筑鸡人筑报筑晓筹(chóu)此日筑六军筑同筑驻马,当时筑七夕筑笑筑牵牛如何筑四纪筑为筑天子,不及筑卢家筑有筑莫愁(生齐声朗读)师:教材给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出来(多媒体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生用3分钟自学)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学生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黑体字的含义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师:这句诗的主语是谁呀?你能联系背景讲讲是什么意思吗?生1:是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很思念她,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下句是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作者在这里说,今生都不能相守怎么还想有来生呢?生2:颔联的意思是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像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生3:颈联的意思是说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呢生4:尾联的含义是为什么唐玄宗当了45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那样可以夫妻恩爱,长相厮守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诗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诗的含义(学生再次齐读)第三环节:话题探究师: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就是作者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作,所以我们鉴赏的第三步,就是通过标题和诗文,弄清诗中的历史事件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哪些诗句描述了这一事件(多媒体显示第三步:弄清史实)生:第二联中的“虎旅传宵柝”和第三联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写的都是当年的马嵬兵变师:大家再思考,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1:悲凉,可怜从“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可看出他遭遇很苦生2:还有无奈从“此日六军同驻马”也可看出他很无奈自己是个皇帝却也不能调动千军万马,这个皇帝当得很窝囊师:是呀,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45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兵变,他却遭遇了逃亡的苦难境遇“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痛往事,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作为皇帝,君威丧失殆尽,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能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师: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这一事件,但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请问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你怎么看?生1:我认为他是咎由自取,因为他荒淫误国,不理朝政,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他是自作自受生2:我认为两人相爱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自己是皇帝的身份,因为他后面还有老百姓,他不值得同情……师:好!说到这里,也就说到了我们鉴赏诗歌的第四步:辨析态度大家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多媒体显示第四步:辨析态度)生1:诗人是轻蔑嘲弄的态度生2:是讽刺批判的态度师:没错,《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鉴赏的第五步----分析技巧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多媒体显示第五步:分析技巧)生1:我觉得这首诗选择的叙事内容都是很细小的,比如在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就叙述了当年的招魂之举,但诗人用了“徒闻”两字就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颔联和颈联在叙事上倒装,更用了细节描写,写当年七夕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嘲笑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而他们则可以生生世世相守,如今却不得不赐死爱妃的事,充分地嘲弄他们写当年在宫中荒淫无度,用人扮作鸡打鸣报时,也是细节刻画,而今逃亡在外却只能孤独地听军队传来打梆子报时,也是以小见大,讽刺其政治失意师:说得非常好诗人用了很多典故,比如“招魂之举”“七夕笑盟”,本就用笔委婉,加上措辞比如“空闻”“如何”等也很委婉,还有颈联和颔联倒叙的手法再有一点就是结尾写为什么唐玄宗做了45年的皇帝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更是在对比中点明主旨,体现了立意的含蓄师:有哪位同学再说说本诗是怎样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做到“讽意至深”的生2:这首诗句句都在对比,在对比中来讽刺唐玄宗的可悲下场比如首联用“他生未卜”和“此生休”作对比,来讽刺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盟誓要世世为夫妇;颔联用当年在宫中有“鸡人报晓筹”的享受已经“无复”了,如今马嵬兵变时只有“空闻虎旅传宵柝”的悲凉来讽刺唐玄宗的政治失意;颈联用“当时”和“此日”对比,更是嘲笑和讽刺唐玄宗爱情的失落;最后尾联用“为何”和“不及”对比,说唐玄宗当了45年的皇上却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还不如普通人能给女人带来婚姻幸福所以,讽刺意味更强师:非常好!同学们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深入地探究了本诗的内容和写法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小声自读一遍,读出诗人讽刺嘲弄的语气,然后请两位同学给大家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读,两名学生示范朗读并简单评价)(学生再齐读一遍)第四环节:意图挖掘师:诗人所抒发的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诗人创作的真实意图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第六步:知人论世同时出示李商隐的生平)师:你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生2:我觉得还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师:是的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诗人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同时李商隐的好友崔珏曾在《哭李商隐》一诗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由此可见,此诗也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心难酬之悲凉第五环节:总结背诵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深入探究了此诗的内容和写法,也学会了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知人论世,辨析了诗人的态度,学会了委婉叙事、对比讽刺的巧妙用笔,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学以致用,更好地赏析古诗师:最后请同学们当堂背诵这首诗【执教感言】竞赛仅一天备课时间,封闭管理,禁止上网,没有随行的“智囊团”,没有多余的资料,更不能去跟学生见面,只是一人、一桌、一课本而已大赛几乎刻薄的条件也体现了真实的较量我带高三毕业班多年,深知学生在古诗鉴赏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就想上成一节实实在在的古诗鉴赏课,不去计较形式上的耳目一新,或者课堂的热闹纷呈,只求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能以一例贯通其他,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高一的学生了解一般咏史诗鉴赏的方法确定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思路之后,我就按照古诗鉴赏的常规思维方式来安排教程第一部分整体感知,先要正音断句,然后疏通文意因这首《马嵬(其二)》是李商隐途经马嵬驿,吟咏当年马嵬兵变所作,所以了解诗中的历史事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也是此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部分我将重难点设在作者如何评价唐玄宗这一人物及用什么方法评价人物的问题上,也是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最具特色的地方因为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从思想倾向上,其中的大多数是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此诗却一反众态,将批判的锋芒都指向了唐玄宗,同时叙事中用笔至细,在对比反衬中又讽意至深,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这应该是课堂重点,也是难点最后自然过渡到知人论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但由于遭遇馋毁,屡被排挤,一生运与愿违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诗人的写作意图就有了,也就自然领悟到一般咏史诗的以史为鉴,抒发诗人的兴亡之慨的写作规律了课堂教学的思路有了,然后就是要处理好教师怎样“教”与学生如何“学”了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我想这就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问题的抛出要准确、合理,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就好在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中,正音断句及疏通诗意就都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马嵬(其二)》这首诗课本上的注释很全面,所以学生在疏通文意上没有什么障碍,但了解诗中的内涵还是有点困惑这就有了我们对于文本内容的解析和探究的第三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置了三个问题:1.唐玄宗在整个事件中有什么感受?2.诗人是否同情唐玄宗的遭遇和痛苦?3.从诗句中,你是怎么看出诗人的这种态度的?前人评论说此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认同吗?三个问题中前两个学生都能很快答出,因为文中很明显写出了唐玄宗逃亡遭遇之苦,君威丧失之苦,以及不能保护爱妃之苦第二个问题学生都说不值得同情,因为荒淫误国了,百姓遭遇战乱之苦了等等,之后就都看出了诗人对唐玄宗的批判讽刺的态度第三个问题比较大,需要学生在诗中一点点找出,我就将此作为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共同完成,再一起分享问题的设置真是至关重要,问题的引导直接决定学生的思考方向,也决定着诗中重难点的突破而在这一节课中,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分析探讨中也有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对最后一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一句的解读,把课堂引向了高潮这节课很常规,虽然内容充实,但时间紧张,以致在课堂讨论的时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太少为了完成各个环节,或者说是为了把课走完,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很是遗憾!这说明了教师不应为课而造课,不能只想着自己设置的讲课流程当课堂活起来的时候应该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课堂,最生成的课堂,也是最具活力的课堂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还是在朗读课堂上虽然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学生的读,但在一遍一遍的读中却没有真正做到指导和比较特别是在学生剖析出诗人对唐玄宗是一种讽刺和批判的态度时,课堂上提问了两个学生对比着读,但读的效果都不理想,没有把嘲讽的语气读到淋漓尽致但当时考虑时间关系,就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导了一下,并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演练,没有真正读出情感的调适和语气的不同来这种情况实在不该出现,在此深深反思海南华侨中学/王嫣雪【名师观察】“实”字当头“所得”第一我们目前的文言诗文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重“文”轻“言”,驾空分析,将文章诗歌之义理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死抠语法,重讲语法特征和训练,轻视字词理解;或是教师代庖,生怕学生不懂,满堂讲授,学生昏然欲睡如何提高文言诗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是日常教学和各种教学竞赛探讨的重要课题本课作为竞赛课,去雕饰,务实效,简洁清新,干净明快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流程清晰,结构明快从结构上切分,本课明快简练,环节明晰:简要导入后是词句感知,然后进入话题探究和意图挖掘,最后是总结背诵从课堂内容的组织上共分为六步:第一步是正音断句,第二步是疏通诗意,第三步是弄清史实,第四步是辨析态度,第五步是分析技巧,第六步是知人论世这些环节如行云流水,步步紧扣,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对一首诗进行了全方面的研析解读,符合文言诗文教学的普遍规律我们看到,在这些流程中,执教者并不是平均用力,整体感知环节中对词句格外重视,正音断句,疏通诗意,一字一句地落实,没有匆匆带过;分析技巧环节也是重彩浓抹,分析透彻;后面的意图挖掘环节也是着墨较多,对全诗的创作动机作了深入解剖二、“言”“文”结合,水乳交融文言诗文教学不能将“文”“言”进行切割,使之孤立,重文轻言,或重言轻文均不可取本节课牢牢立根于“言”,在教学的推进中,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正音断句和疏通诗意,然后自然引向“文”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理解词语与诗句含义,师生有如下活动: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这些环节相当扎实,一字一句,扣得死,落得实,文言诗文学习的“根”扎得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内容与表达艺术的赏鉴,进入“文”的层面:师:……《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鉴赏的第五步----分析技巧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师:有哪位同学再说说本诗是怎样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做到“讽意至深”的……师:你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生2:我觉得还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师:是的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这些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探讨,不是简单地“言”加“文”,而是自然的融合,完全是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鉴赏与评价,完全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基础上,不是骨肉剥离,较好地实现了“言”“文”合一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是一句老话,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再怎么提醒也会把学生的活动搁置一边,不自觉地将个人的角色予以强化教师只顾自己拼命讲,却不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看注释、去翻译诗文,教师以个人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一节课下来,教师倒是弄懂了文章,可学生却没有几个人会,这叫什么“有效教学”呢?古诗文教学不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哪有积累?在公开的比赛中,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而本课则不然,教师能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在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中,正音断句及疏通诗意就都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关于分析诗人的态度,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在诗中一点点找出,教者就将此设为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共同完成,再一起分享整堂课中,学生始终被教者调动在忙碌状态,课堂活跃,气氛良好,思维被高度激发,教者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没有独霸话语权要特别称道的一点是,在几个话题的“探究”中,话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环环相扣,而且注意时间的分配,轻重缓急处理恰当,体现了执教者一定的功力文言诗文的教学本不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难点,可事实上,虚空的课多,扎下去有实效的课不多不管什么层面的比赛,只要“实”字当头,不花里胡哨,让学生所得甚多,务实高效,就是好课中学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学语文教研员/苏盛葵。

《马嵬(其二)》多角度读写结合

《马嵬(其二)》多角度读写结合

2
学习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马嵬》的内容、手法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读写结合,学会结合诗中场景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2021/9/12
3
一、初读揣情
2021/9/12ຫໍສະໝຸດ 马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 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2021/9/12
5
二、重读识义、辨法、明旨
这首诗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
? 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诗人
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2021/9/12
6
三、读思结合
结合诗中“七夕笑牵牛”的描写,你觉得“六军同驻马”的马 嵬哗变时唐玄宗是何心情?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情感并朗读; 2.思考以下问题: ①诗歌首联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表达什么? ②诗歌后三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 ③诗人对唐玄宗的遭遇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诗人的态 度的?
2021/9/12
1
《马嵬(其二)》
——多角度读写结合训练
2021/9/12
2021/9/12
7
四、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分析诗中作者、唐玄宗、杨贵妃、虎旅、大臣......当时的心理感受,选 择其中一个人物,用第一人称再现马嵬哗变,写出当时人物心理活动。 要求:发挥自己想象,符合人物形象特征,不少于200字。

2021/9/12
8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 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4

精品文档 (31)《马嵬(其二)》课文详解

精品文档 (31)《马嵬(其二)》课文详解

海外①徒闻②更九州,他生未卜③此生休。

(说什么海外还有一个同样的九州,贵妃在那里等待和玄宗来生相会,这当然是徒然无用的空洞传说;来生来世无法预测,但今生今世夫妻缘分的确已经完结。

①海外: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了中国的九州,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史记·邹衍传》:“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环之,一区中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②徒闻:空闻,白白地听到。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

③他生未卜: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卜,预料。

)空闻虎旅①传宵柝②,无复③鸡人报晓筹④。

(深夜里,忽听到禁卫军敲着梆子,好像是巡逻护驾,没想到竟是一场空喜,实际上不再有鸡人敲着更筹报晓了。

①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②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柝,tuò。

③无复:不再有。

④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宫中这掌握时间的卫士便叫鸡人。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此日①六军②同驻马③,当时七夕④笑牵牛⑤。

(这一日,随行禁军按兵不动,驻马不前,想当年讥笑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没想到自个儿生离死别竟在今天。

①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

②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③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④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⑤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夜海誓山盟,当时玄宗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只能会见一次还加以嘲笑。

)如何四纪①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②。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分析

李商隐诗两首鉴赏分析

诗两首鉴赏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以“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1.《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答案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
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望帝化鹃,诗人借此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有过殷切的思念。

(3)南海鲛人,诗人借此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4)蓝田玉生烟,诗人借此表示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答案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4.《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1.多角度的对比
本诗共有三组对比:
马嵬之变⎩⎪⎨⎪
⎧ ⎭⎬⎫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对比 ⎭⎬⎫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对比
评说感慨⎩⎨⎧⎭
⎬⎫四纪天子卢家莫愁——对比 2.巧妙的对偶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同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军”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