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通论
《教育通论》习题与答案
《教育通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教育通论:教育通论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等广泛教育问题的基础理论课程。
2.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目标,它既体现了教育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学校的设置、学制、教学内容、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实际运作方式。
4.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理念,主张人们在一生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5. 德育: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填空题:1. 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教育者、______和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2. 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______。
(形成人格)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 ______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5.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______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发展)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A. 杜威B. 赫尔巴特C. 夸美纽斯D. 洛克答案:A. 杜威2.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是:A. 孟子B. 孔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B. 孔子3. 下列哪种教育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A. 应试教育B. 知识灌输式教育C. 素质教育D. 单纯技能培训教育答案:C. 素质教育4. 关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教育不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B. 教育决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C.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起决定作用D. 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互独立答案:C.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起决定作用5. 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杜威D. 卢梭答案:A. 赫尔巴特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正确的有:A.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B. 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C.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与价值取向D. 教育目的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答案:ABCD2.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全面性B. 主体性C. 开放性D. 实践性E. 创新性答案:ABCDE3.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 学制年限B. 学校类型C. 教育结构D. 教育阶段E. 学校管理答案:ABCD4. 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促进个体社会化B.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 促进文化延续与创新D. 促进人口质量控制E.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答案:ABCDE5. 在教育史上,以下哪些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 认知发展理论C.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D.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E. 批判教育学理论答案:ABCDE答案解析:1.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需求以及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1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陈炎、刘树伟、王志明、谭好哲、张文玺、桑晓旻、薛佩军、段吉群、程翠玉、信春雨、姚传义、王晓黎山东大学 1 2009002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网的创建与应用陈德正、张礼恒、李增洪、官士刚、胡其柱、王作成、杨朝亮、贾永梅、郭学信、吕桂霞聊城大学 12009003基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研互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董双林、曹志敏、戴 华、于定勇、傅 刚、李 琪 、张全启、高会旺、张 彤、刘 岳中国海洋大学 12009004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窦建民 、尹汉东、王怀生、赫庆鹏、宗传军 聊城大学 1 2009005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樊丽明、李齐云、赵梦涵、李文、陈东、李一花、李华、苏春红山东大学 1 2009006培养数学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傅希林、闫宝强、刘衍胜、张立琴、范进军 山东师范大学 1 2009007超声心动图学基础与临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姜志荣、金利新、王志斌、王小凡、卢 芳 青岛大学 1 2009008在应用数学重点学科建设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刘立山、尹传存、郝兆才、赵增勤、王顶国 曲阜师范大学 1 2009009基于科学研究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谭好哲、桑晓旻、薛佩军、许淑娟、王辉、程翠玉、薛南青、信春雨、姚传义、谢江宁、邱迎春、刘燕玲山东大学 1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10建设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平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唐波、董育斌、陈德展、石志强、张志德、申大忠、毕华林山东师范大学120090011研究生医学机能整合式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王春波、韩彦弢、左书耀、钟进义、董静、阎春玲、叶俊丽、陈雪红、刘金成、金毅青岛大学 1 20090012机械类专业研究生系列课程英汉双语教学的研究 王永岩、李剑光、李庆领、张选利、樊智敏 青岛科技大学 120090013依托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及创业能力 魏 琴、孙国新、于京华、张昭良、张书香、罗川南、寿崇琦、裴梅山、郑庚修、王秀菊、王志玲、颜 梅、艾洪奇、崔 玉、黄加栋济南大学 120090014强化理科基础,突出能源特色,构建复合型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魏宝君、王玉斗、关继腾、王殿生、方建会、栾艳丽 中国石油大学 1 2009001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丛书 吴义勤、魏 建、房福贤、李掖平、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 1 20090016生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和支撑谢俊霞、陈蕾、陈文芳、姜宏 青岛大学 120090017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杨 波、陈贞翔、范 荣、仲红波、段吉群、张贞齐、高启光、王太峰、李学庆、戴更新、刘 鹍、彭立志、张 蕾、孙润元、王彦珍、荆 山济南大学 120090018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张洪海、李志广、孙俊华、刘 敏、尹树林、罗文伟 曲阜师范大学 1 20090019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类赵彦修、王宝山、安利国、姚敦义、赵可夫、李法曾、李云龙、山东师范大学 1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高层次专门人才 张 慧、艾洪滨、潘 杰20090020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钟佩思、万丽荣、李学艺、刘梅、丁淑辉、张鑫、刘志海、王成龙、韩善灵、苏春景山东科技大学 1200900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比较研究曹宝香、禹继国、夏小娜、高仲合、祝永志、赵景秀 曲阜师范大学 2 20090022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陈华新、李立华、胡天君、李劲男、薛 娟、王志远、徐艳芳、倪鹏飞、孙晓红、王文琴 山东建筑大学2 20090023发挥物理学科交叉优势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陈沙鸥、夏临华、滕 冰、龙云泽、隋万美、卢朝靖、刘均海、孔伟金、黄家寅、戚 凭青岛大学 2 20090024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崔霞、李来胜、徐茜、王小平、朱晓薇、王丽萍、葛鹏、吴晓炜、王芳、张晓莉山东财政学院 2 20090025科研带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董长瑞、聂炳华、崔友平、杨丽、孟祥仲、王立平、巩琴贤、徐梅山东经济学院 2 20090026《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 杜吉泽、李维香、邵艳梅、耿国华、郑炳心、温立武 山东理工大学 2 20090027汉语言文字文献学 高尚榘 曲阜师范大学 220090028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何 友、王宝林、何宝民、糜玉林、朱爱红、王 杰、周文松、史 佩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20090029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 贺国平、梁永全、吴哲辉、郑永果、彭延军 山东科技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刘伟、王向荣、杜玉越、梁向前李东阳、朱建国、肖静、苏同营、李彩芳、王家岩、刘松、王20090030工程硕士培养途径与过程的创新性研究探索与实践山东科技大学 2军红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20090031刘秦玉、黄菲、傅刚、孙即霖、王启、盛立芳 中国海洋大学 2 践刘晓华、王秀红、高荣、魏新江、王天成、顾建忠、翟金刚、20090032科研创新导向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鲁东大学 2辛杰、唐美芹20090033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潘庆杰、沈伟、闵令江、李美玉、李兰、孙晓凤、孙玉江 青岛农业大学 2山东轻工业学20090034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秦梦华、张旭东、许崇海、陈照强、鲁南、高文红2院20090035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曲淑英、逯静洲、周新刚、侯兴民、盛严 烟台大学 2结合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特点,培养理论与应用结合型20090036田纪春、邓志英、张卫东 山东农业大学 2 研究生王 勇、冯宝鹏、叶秀祥、高平发、薛立魁、卢虎胜、张乐勇、20090037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 2苏宏伟、张斌荣、许崇海王崇杰、崔艳秋、薛一冰、苗纪奎、王德华、何文晶、管振忠、20090038建筑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践2纪伟东、刘 琦、王亚平 山东建筑大学20090039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王传奎、刘新国、孟庆田、满宝元、张庆刚 山东师范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40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电子信息学科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红星、王国宏 张立民、樊中胜、许志超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200900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王洪月、任连奎、郭尚敬、任丽、孙先洪、王 芳、郭晓辉、柳 锦、张维峰、李业霞聊城大学 220090042以特色凝炼和机制创新提升学科竞争优势——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博士点学科建设 王竹泉、徐国君、罗福凯、张世兴、李 雪、王 荭、孙建强、倪均援、樊培银、房巧玲中国海洋大学 220090043立足两个坚持 推进三个创新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夏东伟、张 燕、戴更新、姜振家、刘恩贤、孔 燕、王传永、于春燕、万萍莉青岛大学 220090044“产学研结合、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教学理念的实践与研究谢圣献、潘全科、宗培磊、左风朝、贾保先、王贤勇 聊城大学 2 2009004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张 新、江学军、李国锋、李新运、刘培德、马建华、郭 强山东经济学院 220090046建立五个体系,构建适应地方高校实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张斌荣、王 庆、蒋小满、武玉国、魏 华、宋传广、王海峰、贾桂玲、王华东鲁东大学 220090047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研究张乐勇、叶秀祥、管志川、肖立山、王学彩、周建林、殷述广、尤春卉、俞继仙、马建山中国石油大学 2 20090048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 张文新 、纪林芹、赵景欣、徐夫真 山东师范大学 2 20090049从史学动态教学入手引导研究生实施“创新型研究性学习”赵慧峰、俞祖华、高春常、梁方健 鲁东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50以教材建设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 周海波、魏韶华、佘小杰、贾丽萍、王金胜 青岛大学 2山东中医药大20090051医药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曹慧、唐迎雪、李明、金卫、史周华3学以创新课题为平台,在师生互动科技攻关实践中实现20090052陈国华,孙明昆,夏树伟,王铎,高从堦 中国海洋大学 3 创新教育研究依托基地和项目,开展“融入型”研究生社会实践活20090053仇道滨、王霞、刘琰、朱征军、刘琳 山东大学 3 动的研究与探索樊炳辉、李玉霞、张维海、徐文尚、冯开林、卢 晓、刘小峰、20090054863基地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山东科技大学 3王传江、王海霞、杨俊卿范荣、岳云龙、周智、张奉军、王彦珍、郝晓艳、王纪辉、周20090055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济南大学 3长民、王平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研究生的20090056葛敬民、刘文云、王效岳、隗德民、邓尚民、李长玲、吴 红 山东理工大学 3 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0057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管英俊、吕世军、王玉良、刘 军、孙嘉斌、朱 红 潍坊医学院 3郭庆堂、丁祖豪 、王昭风、唐明贵、黄富峰、孟 伟、马晓20090058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哲学通论课程的探索聊城大学 3辉、李合亮郭忠文 洪锋 曲海鹏 张浩 李欣 唐瑞春 张巍 姚文琳 蒋永20090059基于校际科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 3国 冯源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60面向机械类专业的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郭宗和、张少全、王建兴、郝秀清、张建、魏修亭、杨先海、牛国栋山东理工大学 3 20090061研究生研究与创新性学习模式构建和实践 黄志勇、陈铁柱、杨贵硕、战希臣、田 园海军航空工程学院3 20090062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 纪春岩、徐翠香、孔令杰、唐淑云、孔北华 山东大学 3 2009006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房爱理、吴燕、宋加木 山东农业大学 3 20090064《凝聚态物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性研究 解士杰、刘德胜、高琨 山东大学 3 2009006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美比较研究李平、范跃进、曲建忠、王玲 山东理工大学 3 20090066关于学科建设中武术文化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李成银、林志刚、孙 刚、田学建 山东师范大学 3 20090067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 在为社会服务中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李福华、徐建培、马 波、钱国旗、周海波、于庆东 青岛大学 3 20090068绘画色彩本质与色彩艺术形式教学研究 李广元、杨庆义 山东艺术学院 320090069依托国家重大岩土工程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李术才、张庆松、李树忱、薛翊国、徐帮树、贾 超、张乐文、丁万涛、 李利平、张 峰山东大学 320090070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数值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李维国、周生田、同登科、刘新海 中国石油大学 3 20090071信息化支持下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研究与实施 李学庆、孙建东、王君、周倜、曲毅 山东大学 3 20090072物理学与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工程的理念与实践 李作宏、王伟田、李子军、李向昭、王中训、徐宝龙、任承、阎毅烟台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以“拓宽就业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新型培养模20090073刘桂香、许春胜、李治淮、白咸勇、冯国营 滨州医学院 3 式的构筑与实践创建科研实践与教学互动体系,培养海洋资源勘探工20090074刘怀山、张金亮、李庆忠、王修田、张维冈、童思友、张 进中国海洋大学 3 程创新人才刘建波、段耀奎、郝麦玲、宋洪强、王增贤、刘方永、李传伟、20090075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现代混沌管理研究泰山医学院 3张玫、肖延丽20090076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方法与应用 刘润进、李敏、原永兵、刘杏忠、宋希云 青岛农业大学 3刘希玉、刘 弘、马英红、刘方爱、赵庆祯、于 涛、郑明春、20090077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3乔 鸿、王文平 山东师范大学20090078研究生课程《地理学数学方法》教材建设 刘贤赵、张安定、孙海燕、李嘉竹、潘英华 鲁东大学 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全面实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20090079施发敏、国林祥、唐烈军、王珍瑛、胡远瑾 青岛大学 3 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国际20090080时英 袁其刚 毕红毅 朱启荣 王晓荣 山东经济学院 3 贸易学专业为例20090081强化三创能力培养的互动式研讨学习模式研究 唐功友、刘颖健、马慧 中国海洋大学 3山东中医药大20090082中医学文献型硕士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唐迎雪、鲍霞、孙英新、杨广杰、马婷3学20090083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英语教学的研究 田文儒、刘积凤 青岛农业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8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佟月华、宋尚桂、王本法、林丰勋、陈功香、王树青、唐本钰济南大学 3 20090085基于PACS的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系统的优化与应用王 滨、董 鹏、李耀武、张仕状、孙业全、周茂义 潍坊医学院 3 20090086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王 来、乔卫国、李云峰 山东科技大学 320090087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山东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科探索与实践 王 龙、张志刚、陈文兵、李梅、丁爱国山东建筑大学320090088数理统计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实践 王岩、隋思涟、王军英、马鸿洋、张立杰 青岛理工大学 3 20090089研究生双轨同步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王宝维 徐德武 李文立 王利华 青岛农业大学 320090090立足重点学科,突出特色优势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王西奎、许崇海、高文红、张旭东、鲁 南、胡令启、陈照强山东轻工业学院320090091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育功能拓展 王耀东 山东科技大学 320090092基于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王振林、刘孟臣、房爱理、米庆华 顾锋、接玉玲、刘希山、吴燕、王永军、刘永峰山东农业大学 320090093创建国内一流研究生课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实践及体会吴其晔、杨文君、王新、巫静安 青岛科技大学 3 2009009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的研究 吴耀宇、张汀、姚维国、胡斌 山东体育学院 3 20090095创新与创业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徐惠忠、秦连杰、丁峰、李秦阳、宋建国、徐仁根、周 明、宋远明烟台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96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许斌、马洪芳、牛玉超、于 宽、范小红 山东建筑大学 3 20090097研究生创新技能及专利知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许福运、李秀珍、杨冰、梁亮、刘二稳 山东建筑大学 3 20090098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研究薛兴利、厉昌习、岳书铭、陈盛伟、毕红霞、李晓明 山东农业大学 3 20090099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杨 杰、潘晓生、宋晓英、王 蓓、林吉玲、陈晓洁、赵宗来、高龙奎济南大学 3200900100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杨继国、刘 喆、考希良、李先强、梁 栋、刘源香山东中医药大学3200900101教育硕士科研工作站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研究杨昭宁 张奎明 李志广 王万民 李庆平 尚延亮 陈祥丽 魏山金 朱良渠曲阜师范大学 3 2009001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研究尹文强、郭继志、李伟、刘光秀、赵延奎 潍坊医学院 3 200900103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于爱莲、张忠、赵英会、王玉、于广福、高立、庄东明、陈秀春、杨春贵、万文菊泰山医学院 3 200900104区域性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及可持续发展 张健、王旭春、胡鹏、李建国、郑庆功 青岛理工大学 3 200900105以社会需求为驱动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个性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张彩明、纪秀花、岳厚光、王铠、韩慧健、徐振中、刘慧 山东经济学院 3 200900106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张书圣、匡少平、高洪涛、丁彩凤、王光信 青岛科技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107石油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创新培养研究 张卫东、张乐勇、管志川、步玉环、黄根炉 中国石油大学 3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200900108张晓辉、李法德、侯加林、李光提、刘雪美 山东农业大学 3 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构建“山”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运筹学特色,培养200900109张玉忠、魏翠萍、屈彪、王宜举、张书东、王长钰 曲阜师范大学 3 高层次人才基于校内培养和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模200900110周庚寅、高鹏、张廷国、张翠娟、牟坤、李丽、王晓、孙妍琳山东大学 3 式200900111文艺美学课程的艺术参与教学研究 朱印海、樊宝英 聊城大学 3- 11 -。
教育管理学通论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某中学位于我国某城市,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公立学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校面临着诸多教育管理问题,其中学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管理者决定从教育管理学通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案例分析1. 问题概述该校学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部分学生因家庭原因、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因素选择辍学或转学。
据统计,近三年来,该校学生流失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学校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2. 问题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导致学生无法继续学业。
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引导。
(2)学习因素: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面临学习压力,对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人际关系因素:部分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在学校无法融入集体,选择辍学或转学。
(4)学校管理因素:学校对学生流失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此外,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3. 解决方案(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可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成长。
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同时,建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
(4)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学校管理,关注学生流失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多篇范文)
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目录第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第二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第三篇:河北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动画学院郝俊康第四篇:河北科技大学理工葛振东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事迹材料第五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推荐正文第一篇: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濮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申报材料汗洒科教路情谱创新曲——记濮阳市科技教育奇葩杨建庄杨建庄,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95年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
现任濮阳市油田六小科教主任,兼任河南省科技英才俱乐部高级教练、河南省科技教育讲师团高级讲师、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教育部社科学术常委与教育科研鉴定评审专家等职。
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良好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从教,精心育人,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科技教育硕果累累:主讲的创新课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9项;他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11项,开发的14项实用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编著《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教学通论》《学创造》等6套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内推广应用;国家刊物上发表教育创新论文87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另著《创造发明心理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创造发明技法六十八》、《扬起创新的风帆》青少年创新辅导专著。
他辅导学生参加3-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创造发明一二等奖86项,获省部创造发明一、二等奖210项,获局市奖创新发明奖1123项,28项发明技术获国家专利奖和国际工程大赛奖;其中6人分别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75人获国际工程大赛、全国小小科学家、宋庆龄发明奖、小院士等,连续6届获濮阳市科技创新市长奖。
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等。
《创造教育学》教学大纲
《创造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创造教育学学分: 2 总学时: 36适用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教育意识,了解创造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掌握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进行创造教育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儿童创造教育概述1.了解儿童创造教育何以缺席2.掌握儿童创造教育的意义二、儿童创造心理研究的历史视野1.了解西方创造心理研究的历史演变2.了解我国学者对创造心理结构的探讨3.掌握儿童创造心理研究的基本问题三、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1.掌握创造及创造教育的内涵2.掌握儿童创造教育的基本信念四、儿童的创造意向及其激发1.了解创造意向的内涵2.掌握儿童创造意向的特性3.了解激发儿童创造意向的方法五、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2.掌握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3.掌握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形式4.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心智障碍5.了解儿童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方法六、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及其训练1.了解创造性行为概念2.了解创造性行为原理3.掌握儿童创造性行为技法4.了解儿童创造性行为的训练七、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及其养成1.掌握创造性人格的概念2.掌握创造性人格的特征3.了解儿童创造力下滑与创造性人格的缺失4.了解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八、创造性教学1.掌握创造性教学的科学理念2.掌握建构中小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3.了解几种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教学策略九、创造型班集体的建设1.了解班集体与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2.掌握儿童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设计3.了解儿童创造型班集体的组织发展十、创新性学习1.了解维持性学习对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戕害2.掌握儿童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3.了解对创造性学习模式的研究4.了解儿童创造性学习的激发十一、创造型教师1.了解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师源性障碍2.掌握创造型教师的发展机制3.了解创造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分析十二、儿童创造教育的测评1.了解儿童创造心理测量的困扰与实施2.掌握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多元方法3.会正确处理好儿童创造教育测评中的若干关系三、课程学时分配四、其它1、教学方法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书店,1991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主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刘亦农等主编:《新编普通教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茹宗志等主编:《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90011036课程英文名称:Knowledge of Creative Studi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公选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有利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理解创新教育对大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2. 了解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内涵、特点、表现和作用;了解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提高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了解扩散思维、集中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创意思维的内容与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模式;训练学生六种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
4. 让学生了解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智力激励法的原理、原则和过程;掌握主要创新方法,学会使用其中的一些方法;试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创新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开展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应用。
3.基本技能: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方法,提高创新水平。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授法,既可独立成讲,也可组合成讲。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杨建庄简历
杨建庄简历:杨建庄,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
1973年2月在濮阳县五星高中任教,1982年7月毕业濮阳师院分配中原油田油建中学(现油田六中)从事教育创新和科研工作,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创造教育硕士学位,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
现任濮阳市油田六小科教主任和濮阳市科教主任,兼任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教育部社科学术常委与教育科研鉴定评审专家等职。
参加工作38年来,他忠诚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竭诚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直执着于创造教育实验研究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工作。
他主讲的《组合与创造》、《发明训练》、《立和力转化设计》、《移植创造》、《浮力》、《奇妙的联想》、《怎样指导学生做科学想象画》、《凹透镜成像》、《统计与可能性的大小》、《联想与创造》等13项均获全国和省部优质(优秀观摩)课大赛一等奖。
他教改创新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验班学生创造性素质中各项指标经国家专家测评,均超出预定目标46-52%个百分点,他所教班级学生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在97.5以上,家长满意率100%,社会评教为“优秀”等级。
他辅导学生参加3-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与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发明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宋庆龄基金会等举办的创造发明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其中《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脚动快捷方便鼠标》、《中原油田盐层套管损坏原因的调研与建议》、《地下管道漏液探测器》、《速调多用板手》、《蟾蜍微核环境污染程度的简便方法》、《香烟烟雾对三龄野蚕的毒性测定》、《电子捕鼠器》、《濮阳市人工招鸟入住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一种植物型除虫剂的研制与探究》等97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一、二等奖;《芥菜头挖心增产实验报告》、《栽培菊花应用的生激素的实验研究》、《濮阳市绿色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验研究》、《管内机械抓手》、《双动力节能烟道抽气装置》、《遥控电子秒表》、《壁虎爬墙形态结构功能的研究》等289项获省部创造发明一、二等奖。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通论》电子教案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通论》电子教案第一章:国家安全教育的背景与意义1.1 国家安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2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1.3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第二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2.1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2.2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2.3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三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3.1 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要求3.2 教学安排的思路与步骤3.3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四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与手段4.1 教学资源的分类与整合4.2 现代教育技术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应用4.3 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教学与案例分析第五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5.2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5.3 教学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六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国家安全教育6.2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6.3 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第七章:政治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7.1 政治安全的内涵与意义7.2 高校在维护政治安全中的作用与责任7.3 政治安全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第八章:经济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8.1 经济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8.2 高校在促进经济安全中的角色8.3 经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第九章:网络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9.1 网络安全概述与面临的挑战9.2 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使命9.3 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发展第十章:生态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10.1 生态安全的定义与现状10.2 高校在推动生态安全中的责任10.3 生态安全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第十一章:文化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11.1 文化安全的内涵与价值11.2 高校在文化安全教育中的使命11.3 文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十二章:社会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12.1 社会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12.2 高校在维护社会安全中的作用12.3 社会安全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第十三章:科技安全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13.1 科技安全的定义与特点13.2 高校在科技安全教育中的责任13.3 科技安全教育的方法与实施第十四章:海外利益保护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14.1 海外利益保护的意义与挑战14.2 高校在海外利益保护教育中的角色14.3 海外利益保护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十五章: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15.1 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和方法15.2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15.3 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新时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通论》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国家安全教育的背景与意义、目标与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教学资源与手段、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
民族教育学通论
民族教育学通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民族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民族教育及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的背景下,民族教育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民族教育学的定义、历史沿革、理论体系、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族教育学的定义民族教育学是研究民族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创新,探讨其规律性、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的学科。
民族教育学关注的是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语言保护、民族习俗传统等方面的教育问题,致力于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促使民族教育迈向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民族教育学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随着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各国民族解放的呼声,对民族教育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各国对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传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族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民族教育的发展理论、民族教育的创新理论等。
在基本理论方面,强调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倡导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传统文化,并提倡通过教育途径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发展理论方面,指出了民族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在创新理论方面,强调了教育创新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和意义,提倡以创新思维和方法引领民族教育的发展。
各国民族教育学者在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在民族教育的政策制订、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机构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教育评价的完成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举措,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在民族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促进了各国民族教育事业的互补和共赢。
民族教育学是一门具有广泛而深刻意义的学科,它的发展既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也是各国民族教育事业进步的必然选择。
语文教育推荐书目
(42)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3)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4)陈亚军著《哲学的改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5)王丹主编《教育基本原理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桂林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
(6)《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76)叶澜主编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77)陈绪常、龚明斌编著《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78)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79)杨守森《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80)江苏省十二所教育学院合编《中学语文教学法》,1983年,内部资料。
(71)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72)蔡澄清等著《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3)欧阳代娜等著《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4)刘显国著《板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75)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科技创新呼唤教育创新
国科 教发展 , 特别 是科 技人 才成 长 问题 的 比照 里 面 有 问 题 , 被 少 数 人 提 出 来 , 加 以突 而 并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2 0 ) 1 0 7 — 3 0 73 5 (0 2 O 0 50
科 技 创 新 呼 唤 教 育创 新
蒋 国 华
( 中央 教 育 科 学 研 究所 战 略 室 一 京 1 0 8 ) 北 0 0 8
已 为 了 实 现 中 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 改 革 开 志 发 出这 条 指 示 算 起 . 经 差 不 多 四分 之 一 世 在
力 和竞争 能 力 的主 要 因 素 ” 而且 也 如 同一 个 绝 大 多数都不 是 用攻 关 的方 法 发明 的 。 , 因为攻 巨大 的问 号 , 在 了中 国科 技 界 和教育 界 的面 关 式 的办 法 是 要 你 已经 知 道一 个 具 体 问题 以 摆
前 。如今 . 国科 技 馆 的专 家 组 织 编 写 的《 8 后 , 中 4 才能 提 出一 个 ‘ ’ , 不 然 你 看不 出那 关 来 要 位 诺 贝 尔 科 学 奖 获 得 者 寄 语 中 国 》 书 的 问 ‘ ’ 什么 问题 而真 正科 技里 面 的发展 , 一 关 是 很 世 , 似 一 面 镜 子 , 我 们 提 供 了 一 个 反 思 我 多新 东 西 就 是 因 为 当 时 多半 的 人 都不 知 道 那 恰 为
教 育 评论工 作 的“ 主流 ” 办好 各 种传媒 的教育评 是 雄 辩 的 文 字 与 庞 大 的 体 系 的 同 义 词 。 育 评 。 论 专栏 , 办教 育评 论报 刊 , 之 成 为 正 面 引 论 的 这 些 方 方 面 面 呼 唤 着 同 一 个 因 素 一 一 这 创 使
教育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教育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创新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教育学与创新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与相互依赖。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从教育学的角度解析创新教育的实践。
1. 创新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创新教育是一种通过开放性思维和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方法。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2. 教育学对创新教育的理论支持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为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教育学帮助我们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育活动和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 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教育学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同时,创新教育的实践也不断促进教育学的发展和完善。
4. 教育学的贡献与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了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创新教育的实践也为教育学提供了更多的案例和经验,推动教育学不断更新理论和研究方法。
5. 创新教育的挑战与教育学的应对创新教育面临着新技术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巨大影响,需要教育学家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可以通过研究学习理论、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帮助创新教育更好地应对挑战。
6. 深化教育学与创新教育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教育学需要与创新教育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还要积极参与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结语教育学与创新教育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
教育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创新教育的实践又不断推动教育学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学和创新教育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教育通论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
教育通论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不仅能够提高人民整体素质,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但教育的公平和普及性依旧存在挑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通论的不断探讨和创新来解决。
一、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的重要体现。
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里,教育公平依然存在问题。
1. 区域性差异中国教育的高质量集中于部分地区,而部分地区的教育质量非常差。
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总体偏少,学校条件较差,教育水平也不高。
2. 收入差距收入不均衡是导致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和教育公平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普通人的教育经费日益减少。
3. 阶层固化教育阶层固化是当前教育公平困境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时刻取决于受教育机会,再加上富人更容易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穷人容易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促进了教育阶层固化。
二、教育普及的问题教育普及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所必须要实现的任务。
尽管中国的教育普及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推进速度不足虽然政府一直在推进教育普及,但是在人口众多、中国地大物博的情况下,普及速度不足。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育普及受到诸多困难。
2. 进一步提升质量教育普及不仅仅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教育的质量。
尽管中国教育近年来在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投入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
3. 向城市人口倾斜教育普及的城市化是最常见的教育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家庭教育投入以及教育质量都较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教育普及的城市化。
结语总之,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是当前我国教育问题的重心,必须借助教育通论的创新和探讨,全力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性,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通论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
教育通论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单元。
因此,课程的开发和改革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通论这门课程更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两个方面来探讨教育通论的发展。
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一个既要尊重学科特点又要贴合现实需求的过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通论的课程开发显得更为关键,因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教育领域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通论的课程开发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 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教育通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课程开发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课程的设计中,应加强案例分析和实践性实验教学,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育通论的课程开发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互动、实践等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采用在线课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教育通论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课程开发需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尽量让新鲜的、实用的知识和信息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改革教育通论的课程改革需要紧密围绕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科技应用的推广,促进学科教学创新和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
教育通论的课程改革应着力改进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教育通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课程改革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打下坚实基础。
2. 引入新领域教育通论的课程改革需要紧密关注新领域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应引进和推广新学科和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教育的提案5篇
关于教育的提案5篇Proposals on Education编订:JinTai College关于教育的提案5篇前言:议案是向国家议事机关(立法机关或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的议事原案。
本文档根据议案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关于教育的提案2、篇章2:关于教育的提案3、篇章3: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4、篇章4: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5、篇章5:关于教育方面的提案教育的话题一直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关于教育的各种提案也是经常被提出,那么,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教育的提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章1:关于教育的提案关于制定“在家上学”条例的提案案由:“在家上学”又称“在家教育”,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在家上学起初是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
上世纪中叶,主要在宗教家庭产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
美国xxxx年有超过200万的孩子在家上学,占美国K12学龄儿童的3%-4%。
在我国,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xxxx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我国大陆“在家上学”的学生约1.8万,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为主,最著名的例子是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家培养了自己的儿子郑亚旗。
“在家上学”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有利于克服大一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多样化的教育创新;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
美国有研究显示,“在家学习”的学生学科成绩普遍好于公立学校学生,而且他们的社会心理和情感指数也高于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V ol 125 N 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7月Jul 12006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通论向 燕(黑龙江鸡西大学西语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 要]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
创新教育体现的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所施加的引导和影响;教育创新则是对教育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揭示。
社会需要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创新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创新;促进;传承;突破[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4-0140203[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向 燕(56),女,黑龙江省鸡西人,黑龙江省鸡西大学副教授,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不断地传承、延续和发展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积累、总结和形成的科学理论和文化成果,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教学和认知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突破和创新是教育的主旨要求。
一纵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中看出教育不仅由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生产实践决定,还要受到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及继承和突破关系的影响。
如此看来,在教育历史演变进程中创新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构成了活的画面。
这里的创新意味着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关于教育的非选择性的命题,即隐含在教育本质背后结构形态之中又渗透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对被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科学品质、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施加引导和影响的创新教育以及把教育视为一门科学,就其发展规律、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和实施途径、方法、手段等诸方面因素不断加以探究,使之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价值取向,是教育发展的客观反映,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
创新教育对于教育创新内存与之相通的一致性。
人类的社会实践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的事实材料和思想意识经常冲突已有理论、观点的范围,把人们的认识推到新的境地,继而升华为新的理论,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得到进展。
200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沃伦所发现的胃炎、胃溃疡病因源自幽门螺杆菌而非人们长期误认为的由辛辣刺激或精神压力引起的事实就是一个例证。
教育作为连接人才与社会、知识输入与输出的中间环节,承载着促进知识交流传递、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和发挥着加速认识更新、理论转化的催化剂作用。
这既是创新教育的原因,也是教育创新的目的所在。
显然创新教育具有深层次的隐含性,是教育创新的内在表现形式。
缺乏能动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的教育是苍白、滞后、难以有效地服务社会的教育,亦是与实现教育创新不相吻合和匹配的教育。
教育创新对于创新教育内存反作用。
社会需要和科学进步是刺激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
只有教育创新,教育才能富有生命力,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才能进步和提高,才能引领创新教育前行。
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是构成教育的各类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育创新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开辟了许多新的课程门类,寻求到了教、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给以探讨科学是怎样形成和200-0-2119-041演化为主题的创新教育带来了更加丰实的内涵和底蕴。
可见教育创新对创新教育起到了充实的作用。
随着生产实践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从中获得了满足其发展和创新需要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支持。
从电化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远程网络教学的出现———现代教育已成为教育创新目前的最新成果,这也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应用空间和保障条件。
二将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适当地结合起来看,创造和创新是最有价值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教育无疑是推动创新、实现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
11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主观能动作用下的创造性的历史。
教育要放眼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认识过程中既要知道科学结论,又要了解发现科学结果的思维过程以及所提供的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能动实践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教育首先要注重直觉点拨,即学会以整个知识结构为背景的迅速认知,好想象,敢猜测,善选择;其次要侧重逻辑培养,即学会应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进行探索性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第三要着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即通过科学家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发明创造的背后故事来激发其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并化作自觉意识和行动。
21创新思维的确立有赖于创新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始于“问题”,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便会受到刺激,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形成对问题的探究的强烈欲望。
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思考者的思维,便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建立。
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不同方式,而发散思维成份所占比重更大些。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独特心智过程———这种过程需要的仅仅只是为了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有创见的事物”。
基于这一认识,教育者可以引导被教育对象打破常规,透过表面现象,按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各种可能的思考方向,使思维沿着各种设想出发而不拘泥一个途径扩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样性选择。
创新思维确立的另一要点是标新立异,敢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教育者要依据这一理念,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鼓励学习者思索、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探根究源。
废除和摒弃那种遵顺习惯、单向传播、被动接受、求同不求异、师道尊严不容质疑的教育定势。
31创新学习的养成有赖于创新教育重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人们:学习是一门学问,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创新学习是学习创新性的体现,泛指人们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过程。
针对这样一个过程,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应建立在授业者不能只照本宣科而要教方法,学习者不能只啃书本死记硬背而要懂得怎样学习的基础上。
应含盖对学习科学性、创新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创新学习使人们通过借鉴前人经验积累而达到新的科学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审视教育,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立场去不断认识和揭示教育自身的规律,这是教育创新对教育科学的客观反映和目标指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理论创新:1141教育实践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与此同时,实践经验要升华为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
所以,教育理论创新就是要凭借实践、借助其它科学理论,经过思维加工,透过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深入分析教育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产生关于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新的理论认识。
所谓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理论体系均是教育创新相继涌现出来的产物。
21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直接作用和影响教育行为。
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主张会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正因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结,使之共同担负起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引领和驱动,其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观、作用观、价值观及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解。
31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呼唤创造新的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即教育模式)与之对应互补。
按照大教育观,教育系统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上的教育模式、中观上的办学模式、微观上的教学模式。
整体而论它们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进化性,初级的教育模式中孕育着高级形式,高级的教育模式有待于提升到更高级阶段。
由古代教育模式逐渐演变到近代教育模式再到现代教育模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1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方式、途径和手段。
其中教学方法研究是教育方法创新的重点,是最活跃、富有变化的部分。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创新教育的实施。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积累和经验升华,只有把它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创造才有意义。
51教育手段创新教育需要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教育设施和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得到改良、更新,尤其以计算机为标志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更使教育焕发了新的活力。
因此,实现教育手段创新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追求。
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手段创新虽然依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但引入、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却是教育手段创新所需把握的。
综上所述,文明昌盛和科技进步需要教育,实施创新教育与推进教育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1]解思泽.自然辩证法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O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XI ANG Y an(Jixi University H eilongjiang,Jixi158100,China)Abstract: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s an objective form during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I t gives expression to new consciousness、new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s pirit;Educational inn ovation studies and reveal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self,therefore the s ociety need and the science pr ogress are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 orces of them.K ey w or ds:Innovation;advance;pass on;breakthr ough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