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考点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14第1讲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合集下载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胡淑虹(衢州龙游中学324400)一、重难点知识梳理1.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单位。

个体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每个个体携带着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包括这个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种群内的个体构成一个整体后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而且种群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种群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种间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稳定的有机整体。

总之,一定区域内由所有个体构成种群、由所有种群构成群落,这三个概念有层层包含关系。

2.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可以根据种群密度估算一定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越大,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因此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凡是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各种原因如人为因素调节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能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密度将会减小。

出生率及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因素,可以说,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生率及死亡率上。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将增加,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时,种群密度将缩小。

气候、食物、传染病、天敌、人类活动等外界环境因素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

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

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③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④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2)计算公式N (种群总个体数)=M ·n 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逻辑斯谛增长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

②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考生物命题规律与专题诊断9种群、群落(非选择20题)

高考生物命题规律与专题诊断9种群、群落(非选择20题)

种群、群落(非选择20题)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2.(2015秋•惠州期末)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用“抵抗力”或“恢复力”作答)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 kJ和 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锐减或丧失.(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关系因素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用“偏高”或“偏低”作答)3.(2015秋•龙海市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请据图回答问题:(1)为持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之后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中的点.(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该经济鱼类的种群密度时,若调查中部分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填“大”或“小”).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型(3)若该生态系统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开始的,这种演替属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会使演替朝着.4.(2015秋•陕西校级期末)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等条件中的增长.(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5.(2015•青岛一模)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决定朱鹮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2)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统计朱鹮种群数量2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3)如图为保护区内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若有750kg浮游植物,最多能使朱鹮增重 kg,朱鹮摄食同化的碳主要通过(生理过程)释放到无机环境中.(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生物发生进化. 6.下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

知识落实+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知识落实+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D

核心考点 归纳整合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3.关注几个误区。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
目 链
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物的分布
D
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
核心考点 归纳整合
2.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
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

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答案: (1)提示:取样器取样法。 (2)提示:环境阻力不同。 (3)提示:①群落内部因素;②外界环境因素;③人 类活动。
栏 目 链 接
D 新
构建网络 内化体系
栏 目 链 接
D 新
核心考点 归纳整合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数量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 成和性别比例。 (2)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如图所示)。
栏 目 链 接
D 新
核心考点 归纳整合
2.“S”型曲线和“J”型曲线比较
前提条件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曲线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栏 目 链 接
D 新
种群增 长率曲线
核心考点 归纳整合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第1节)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第1节)

老年 成年 幼年 ⑴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 年个体少,出生 的比死亡的多, 种群密度越来越 大。 ⑵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 体数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保持 相对稳定。
⑶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较 多而幼年个体 数目偏少。种 群密度越来越 小。
增长型 年龄组 成 幼多、老少 >1
稳定型 比例适中 =1 (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 概念: 部个体形成种群。
种 群 小 结
特 征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 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 所占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 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衰退型 老多幼少 <1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 度变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
老年
中年 幼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 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所示类型。 鱼,这将会使被捕捞的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A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 生物与外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 相互联系。
一、种群
(多选)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 D )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 C.世界上的全部的鸟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 1.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2.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在一定地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地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如一片森林中地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地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地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地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地大小和密度地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地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地变化趋势..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地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地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地酵母菌).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地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地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地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地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地平均值..种群数量型增长地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型增长地公式:=λ 为种群起始数量,为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地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型增长地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地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型增长曲线和型增长曲线地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地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地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地,会随着环境地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地减少和活动范围地缩小,其值就会变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地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地因素地意义:对于有害动物地防治、野生生物资源地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地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物群落地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地集合叫做群落.群落地特征包括:群落地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地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地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地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注意:区分种群地空间特征和群落地空间特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群落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地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地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地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地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地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地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地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地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地地方发生地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初生演替还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地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地地下茎)地地方发生地演替.如弃耕农田上地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演替地最终阶段并不一定都是森林阶段,还要考虑气候条件等影响.人类活动会使群落地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地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地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例外:蓝藻、硝化细菌生态系统地组成成分消费者:异养型,绝大多数动物,例外:蚯蚓为分解者、生态系统地结构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腐生微生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例如蓝藻是原核生物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例如蚯蚓是分解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例如菟丝子是植物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例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不一定是细菌,例如蚯蚓是动物;、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注意分析食物链上某生物地数量变化产生地影响、营养级和消费级地概念不同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地肉食性动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态系统地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流经某一自然生态系统地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地总量(人工生态系统中还应考虑人工输入地能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营养级≥)地能量地来源去路:来源:上一营养级去路: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注意:蜣螂吃大象地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地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地能量,只是利用其中地无机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某营养级地能量不能完全传给下一营养级地原因:该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生态系统地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地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背图和图)能量流动地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分别是什么?)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地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地同化量地比值)(复习食物网中关于能量地“最多”和“最少”地计算题)、研究能量流动地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注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地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地部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地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地;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地,而且是单向流动地,而不是循环流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地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地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地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态系统中地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地作用:①:生命活动地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地传递;生物种群地繁衍,也离不信息地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地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地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地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地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态系统地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地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地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地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地能力、生态系统地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地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地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地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地程度,对生态系统地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地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地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地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地协调、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地问题、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地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地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地价值、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地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保护生物多样性地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答案是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技巧点拨:对“λ”的理解Nt =N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答案】B【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强记常考语句:1.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前两者)2.群落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三74页)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有: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从生物圈稳态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

6.生态农业延长腐生食物链的重要意义(必修三96页)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7.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必修三101页)(1)大力植树造林;(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8.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盖水面的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能竞争吸收水体中过多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

9.人工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C.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鱼有多种,所以一个池塘中全部鱼是多个种群。

2.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答案】D【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

3.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D.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B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错误;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4.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答案】A【解析】略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因为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 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以知道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最新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详细复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实验导航大题专训) 新人教版

最新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详细复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实验导航大题专训) 新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种间关系
1.群落的种间关系
联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 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 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 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 图 特点 举例
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过
度放牧等。
♨特别提醒: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不是完全取代。 (3)群落演替中存在着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
【例2】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竞 争
数量上呈现 出“你死我 活”的“同 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 牛与羊;农作 存能力不同, 物与杂草;大 如图甲;生存 草履虫与双 能力相当,如 小核草履虫 图乙。一般 生态需求越 接近的不同 物种间竞争 越激烈
捕 食
一种生物以 另一种生物 为食,数量上 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 少,后增加 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 变化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 , 则双方 或 者 一 方 不 能 独 立 生 地衣; 存 。 数 量 上 两 种 生 物 大豆与 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 根瘤菌 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寄 生
对宿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 蛔虫与人; 有利。如果 菟丝子与 分开,则寄 大豆;噬菌 生生物难以 体与被侵 单独生存, 染的细菌 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缓慢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种群和群落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a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 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 、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 、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 型增长”a 、数学模型:(1) Nt=N 0λ (2)曲线(如右图)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2015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2015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专题15 种群和群落【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A.第三年捕捞量为(K/2-0)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B.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J/(hm2·a)C.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80只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6.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7.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2015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2015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C.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D.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解析】田鼠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标记数量×再次捕捉数量,因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再次捕捉的个重捕的标记个体数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所以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池塘的不同水层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故取样时各水层均应取样调查;对土壤小动物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2.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在遭受火灾后的森林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在演替的过程中,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B3.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药前图中生物构成群落B.施药后群落的丰富度不变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该森林中所有的生物种群构成,A选项错误;施药后乙昆虫灭绝,物种丰富度下降,B选项错误;如果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则乙昆虫不会灭绝,D选项错误【答案】C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C.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D.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由图可知四大家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黄金考点汇编14 第1讲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 A[解析]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答案] A[解析]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 /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3.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 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C .图③中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D .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 点表明捕捞过度[答案] A[解析] 图②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 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 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 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 点捕捞后没有低于K 2,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4.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t 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 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 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答案] B[解析]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与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

5.如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变化曲线,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b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 B[解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K 值应在b与c之间,那么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应大于2a,即c不是K值。

6.统计某农田中玉米种植后植株平均高度,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50天左右玉米植株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B.90天左右玉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该农田中玉米长势整齐,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D.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答案] A[解析]由曲线图可知,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在9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但无法知道玉米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最大值,B项错误。

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

玉米平均株高达到160 cm后不再增长也可能是其遗传特性决定的,D项错误。

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演替直到达到顶级群落才会终止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答案] B[解析]不同生物群落生存的环境不同,演替的过程也会不同。

8.(2014·湖北重点中学)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答案] B[解析]在弃耕的甘蔗田中形成了杂草地属于次生演替,故①错误,能不能演替成为森林,要看条件是否具备,故②正确。

甘蔗田种植作物较单一,杂草地中物种较多,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故③正确。

该杂草地动植物都有分层现象,故④错误,⑤正确。

故选B。

9.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

据表分析该种群()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答案] C[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故A错误。

第5年虽然增长速率有所减少但种群密度还是增加的,故是增长型,故B错误。

由数据可知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应是K/2,环境容纳量K值应是其两倍,故C正确。

鸟的应用标志重捕法,故D错误。

10.(2014·海南,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 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不仅滤食浮游动物,并且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体上层,都以浮游藻类为食,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成年鱼以底栖动物为食所处营养级不低于第三营养级,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藻类分别位于第三、第二营养级,两发育阶段所处营养级可以不同;池塘所有生物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的分层也属垂直结构;但仅由该种鱼的成年鱼与幼体不足以构成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11.(2014·昆明)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

请分析回答:(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________。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________(填“是”或“否”)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答案](1)样方大(2)J增长(3)否不变(4)次生(一定的)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解析](1)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

由于该昆虫个体较小,且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活动范围较小,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在0~5年间,λ为大于1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由图可知,该种群在0~1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第20年时不再下降,此后5年种群数量不变。

(4)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2.(2014·营口质检)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在演替过程中,_______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

(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_______的。

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

[答案](1)生产者竞争(2)水平结构(3)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次生演替乔木(4)基本相等“S”[解析](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其种间关系是竞争。

(2)a~b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均相对稳定,它们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由题图可看出该地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由于群落中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处于稳定状态,说明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基本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