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现状分析1.资源条件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
该地区还存在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地理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产业结构河西走廊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
畜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多元化发展。
3.技术水平河西走廊农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4.市场销售河西走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依赖于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缺乏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由于产量大、资源匮乏,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二、转型困境分析1.农业生产矛盾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河西走廊农业生产面临着种种困难,其中包括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干旱缺水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2.缺乏技术支持3.农产品营销问题4.生态环境压力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方式的单一化和传统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利用,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转型发展对策针对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和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深化农业产业化河西走廊农业应加快农产品加工升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但河西走廊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河西走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绿肥等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限制了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复杂,加之投入与技术支持不足,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和品质难以提高。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农业需要依靠灌溉来保证水资源供给。
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落后等原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的转型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严重。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也相对有限,人口众多,资源约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二是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口味多样化,对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河西走廊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市场矛盾突出。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河西走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加之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难以保持农民的生活稳定。
针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困境,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养本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鼓励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河西走廊地区的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和干旱河流,而这些资源的供应往往无法满足农业的需求。
河西走廊地区的土壤质量普遍较差,大部分土壤是盐碱土或沙漠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干旱和高温的现象日益严重。
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还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河西走廊的农产品大多数是以传统的方式生产的,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困境。
由于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的限制,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往往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大,但产出效率低。
农民对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的不畅,也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面对这些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水利设施等手段,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状况。
要加强对土壤质量的改良和保护,推广有益于土壤改良的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要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可以通过引进适应干旱和高温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推广节水农业和轮作休耕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还可以发展农业保险和气象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要加强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应用。
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精细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绿洲,英文名“Oasis”,来源于拉丁语,指利比亚荒漠中的肥沃土地,指荒漠能“住”(Oweh)和能“喝”(sea,科普特语)的地方,维吾尔语称其为“博斯坦”。
它是干旱区半干旱区三大地理景观(山地,绿洲,荒漠)之一,也是干旱区半干旱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e 农业生产最为精华的部分。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位于甘肃黄河以西,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
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自乌鞘岭向西北延伸到甘新交界,东西长达1100公里,北纬37.17—42.48,东经93.23—104.12,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60%,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东西狭长,是一个小盆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带北的作用。
地形由三部分组成:南部是1000多千米的祁连山,还拔3000—5500千米,是走廊重要的水资源,景观为积雪、冰川、涵养林。
北部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这样的低山和残丘组成,呈东西向分布,海拔1500—2500米,由于北临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因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植被景观为荒漠,并且风沙多;中部为平原地带,被大黄山和大黑山分为三个内陆水系,形成和发育了许多大大小小绿洲,较大的有十八个,面积约1400万公顷,地势平坦,适宜农耕,是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其中面积最大的绿洲为武威绿洲,面积3320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敦煌的南湖绿洲,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据研究河西走廊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600—3200h,日照百分率高达60—70%,————————无霜期150—190d,该地区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资源养育了汉、藏、回、裕固、哈萨克等民族460多万居民。
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党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人们奔向小康社会的关键,因而为了使我省河西走廊经济更快更迅速的发展,解决好绿洲农业问题是众多农民所盼。
一、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开发现状河西走廊的绿洲,是中国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其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如今人口占全省的18.62%,耕地占全省的26.1%。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农业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分析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以玉米、小麦、棉花、油菜、水果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同时,畜牧业也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业之一,以绵羊和肉牛为主要养殖品种。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河西走廊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下降、气候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等。
一方面,河西走廊的干旱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其水资源紧缺,难以支撑其农业发展。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河西走廊的进展尚不明显,水资源管理能力存在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的土地肥力较低,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变化剧烈,降水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其农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河西走廊在土地水分调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土地管理和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西走廊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境,这些困境要求河西走廊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首先,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农业生产方式和品种不断调整。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有机农产品和高品质水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说明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高品质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河西走廊乡村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缺乏创新动力和支持。
因此,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技能。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河西走廊农业转型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河西走廊的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水和土壤资源短缺,土地质量降低,等等。
在农业开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守环保政策和法规,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确保生产能持续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河西走廊: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的胜负手
河西走廊: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的胜负手如果只是从古代中原农耕王朝的角度看,河西走廊的经济价值是非常低的。
因为河西走廊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和戈壁滩,再就是草原,适合农耕的就是很少的几个绿洲地带。
今天我们如果去河西走廊,还会看到这种情况。
有水有河流的地方,就会有村落、城镇,但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隔壁和草原。
因此,如果要有效控制这一带,除了必须驻扎军队并且移民进行屯垦开发之外,从内陆大量运输粮食过去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汉武帝时期汉朝占领这个地区,并且设置郡县进行开发以后,先后设置了河西四郡,也就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中敦煌郡的辖区是比较大的,向西进入了今天的新疆境内,而不只是今天甘肃境内。
到汉武帝末期,长城烽燧一直向西延伸到了今天的乌鲁木齐一带,就是这个原因。
随后,汉朝一边大规模修筑长城,一边从内陆大量移民进行屯垦和开发。
到西汉末年,河西地区人口达到七十万户,也就是大约三百五十万人。
但是到了西汉末期和新莽末期,中央政权不稳,对边疆控制力下降,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就开始提升,而汉人的影响力则开始逐步下降。
经过西汉末期和王莽新朝时期的大规模战乱,汉人在当地的势力有所衰减,羌族,匈奴小部落以及从中亚地区迁徙而来的胡人在河西走廊的影响力逐步增加。
到东汉初期,整个河西走廊的汉人只有不到三十万户了,也就是不到一百五十万人。
之后,羌族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越来越大,长期处于不太稳定的战争状态,羌族时叛时服,东汉则一直在不断出兵征讨。
除了羌胡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离心力越来越强之外,河西走廊的汉人因为远离中央政权的有效支援,只能和其它边疆地区的汉人一样,以宗族为核心纽带,自己组织起来自保,从而形成了地方军阀势力。
所以,汉末曾在历史舞台上翻江倒海的董卓出身官军,但长期在河西走廊地区与羌胡势力作战,而马腾、韩遂则是当地的汉人军阀势力。
还有陇西李氏、天水杨氏等汉人宗族势力,这一时期都已成为地方豪强势力。
一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还出现了五凉和南秦政权,都是在河西走廊这一带兴起又衰亡的。
西夏河西走廊农田水利开发考论
西夏河西走廊农田水利开发考论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
其中,农田水利开发是这一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农业产区。
在西夏统治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农田水利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西夏对河西走廊农田水利的开发,首先得益于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入了解。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
西夏统治者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组织人力对当地的河流、湖泊等水资源进行勘察和规划。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西夏人修建了众多的渠道和水坝。
这些渠道不仅用于灌溉农田,还起到了防洪和排水的作用。
水坝的修建则有效地控制了水流,增加了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效率。
例如,在一些主要河流的上游修建的水坝,能够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灌溉,保证了农田的用水需求。
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灌溉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采用了多种灌溉方式,如畦灌、沟灌等。
畦灌是将农田分成小块,通过渠道将水引入每一块田地,使水均匀分布;沟灌则是在农田中开挖沟渠,让水顺着沟渠流淌,滋润作物。
这些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西夏对河西走廊农田水利的开发,还体现在对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上。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水利事务,制定了严格的水利法规和制度。
对于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同时,定期组织民众对渠道、水坝等进行修缮和清理,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农田水利的开发,为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农业产量的增加,使得当地的粮食供应得到了保障,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为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同时,农产品的丰富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农田水利开发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建筑材料,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同时,灌溉农业的发展也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推动了畜牧业的进步。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困境。
本文将从现状和转型困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河西走廊的农业主要以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牧业、特色种植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要特点。
尤其是一些旅游景点等,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地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现状。
2.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进步缓慢尽管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具备大量的自然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低效粗放型,技术水平落后并且科技创新进展缓慢,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河西走廊的区域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加之大量的人类活动投入,使得环境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生产成本的提高也让农业面临风险,进一步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二、转型困境1.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加剧,河西走廊农业产品将面临更加强烈的竞争压力。
然而,由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想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农业的转型和升级,面临的挑战会更多也会更大。
2.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在河西走廊这样的生态脆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当前,水资源的紧缺、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都表明当地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依靠生态系统和环境贡献的能力在下降,需要持续跟进与改进实现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3.缺乏科学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河西走廊这样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的地区,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对农业转型和升级形成很大的阻碍。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
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导,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该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缺水问题严重,这导致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农民在缺乏灌溉设施和适合的种植技术的情况下,往往只能依赖天时来决定作物的收成,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伴随农村年轻人的大规模外出务工,许多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主要由老人和妇女组成。
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河西走廊的农业经济模式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面临着销售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也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不足,不愿意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在面临这些现状和困境的情况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亟需转型。
需要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需要推行科技创新,培养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的收益。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土地和劳动力等多重困境,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金融支持等措施来实现农业转型。
只有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河西走廊的农业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干旱的地区。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和气候的恶劣,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河西走廊的降水量非常有限,加上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日益匮乏。
这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其次,河西走廊的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发展构成了制约。
由于气候的干旱,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土壤也容易被侵蚀。
这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此外,河西走廊还面临火灾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气候环境的恶化。
此外,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不便,河西走廊的农产品难以进入更大的市场,导致农民的销售渠道受限。
与此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减少,对于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首先,应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水资源的引导性供给,建设水资源输送通道,解决农业用水瓶颈问题。
其次,需要加大土地治理和改良的力度。
通过加强土地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性。
同时,加大土地科学利用和肥料的科学施用力度,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农作物的质量。
最后,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大对农业技术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面临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但通过加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改善土地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农业的重要战略区域。
但是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中,河西走廊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了摆在当地农业发展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结合河西走廊农业的现状与转型困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典型的半干旱荒漠气候。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河西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中国少数几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河西走廊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以果树、瓜果和灌溉农业为主要农业产业。
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大困难。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一直十分紧张,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土地退化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气候变暖以及过度开垦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原因,河西走廊的土地质量逐渐恶化,导致土地资源的持续减少和品质下降。
农业结构单一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该地区主要依靠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为主,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提升,中国农村一直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要实现转型升级,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自然资源的限制是河西走廊农业转型的一大困难。
由于地处半干旱荒漠气候,河西走廊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自然压力,实施多样化的农业经营面临很大的阻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北部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农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干旱气候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
这种地理环境限制了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市场发展受到限制,农产品销售难度较大。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由于灌溉条件不好,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作物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经营。
这使得农民依赖于天气和市场价格,农业收入不稳定。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关联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信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逐渐增加,但河西走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后。
土地资源匮乏,农田面积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需要转型和改革。
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升级和改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加强农民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
历史地理第四辑1_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j-\I r・・■.・•••!;■-j-!■■J3*・;V■i:小;:•■-\、■■.]!.*.-X-J 夏■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东翹乌鞘岭,西迄敦煌县阳关、玉门关故址,南界祁连山脉;北抵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Hi,隶西长约」千公里,南北宽约几十公里至」百公里“走廊之内,以大黄山和黑山为界,可分为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P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等三个主要区域。
走廊东部属黄土区,西部为荒漠O走廊内的河流都发源于祁连山区,河流的中游为山前冲积扇•其上分布着成片绿洲,这是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西汉初期,河西走廊为牧业区令武帝以后,移民实边•习惯于农业生产的汉族始移居本区,从而把牧地开垦成农田Q西汉以后,由于历代政治的变动,以农为主的汉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势力的相互消长,以及某些民族生产习惯的改变•本区居民也随后西迁*于是匈奴占据了全部河西走廊。
匈奴是以畜牧射猎为业的游牧民旗,乌孙、月氏和匈奴同俗3也以游牧为生$’汉初以前乌孙、月氏居于河西走廊时的人口难于估计①,汉初约半个世纪■游牧于全境的匈奴族则大致不足十万人•③由于乌孙-月氏-匈奴都从事游牧和轴猎,加上地H人稀•对自然的破坏还不严重,因此,推测当时广大绿洲为优美的草原,山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其自然面貌可能仍基本保持耳:原始的状态汉武帝时,河西走廊以武威、张掖间为界,走廊东部属匈奴休屠王,走廊西部属匈奴浑邪王/元狩二年(前121年》滓邪王杀休屠王率部落降汉,汉置五属国处其部落于沿边各地P于是M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的生产方式是以牧为主,还是以农为主或农牧兼重,又迭有变迁。
一个地区农业和牧业的变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深有影响。
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今后的农牧业生产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就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进行探讨。
.两汉三国农业开发和稳定时期自战国至汉初,河西走廊居住着乌孙.月氏等族。
河西走廊地区肉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河西走廊地区肉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肉羊产业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农牧业产业之一、本报告对河西走廊地区肉羊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着重分析了河西走廊地区肉羊养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二、肉羊养殖现状1.地理环境:河西走廊地区属于中国干旱、高寒地带,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2.养殖方式:目前养殖方式以户养为主,少数农牧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养殖企业也参与其中。
3.饲养品种:常见的饲养品种有新疆细毛羊、甘肃黑头羊、河西羊等。
4.养殖规模:大多数农户养羊规模较小,数量不超过50只,少数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可达到几百到几千只不等。
5.养殖技术:由于限制条件,部分养殖户科技含量较低,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6.销售渠道:主要通过当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以及与批发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等方式进行销售。
三、问题分析1.供水问题:由于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缺乏,很多农户在夏季供水困难,对肉羊的饮水需求难以满足。
3.养殖技术问题:部分农户缺乏有效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对肉羊疾病的防治和饲养管理不足。
4.市场问题:由于河西走廊地区的肉羊供应相对充足,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养殖户的销售难度增加。
四、发展前景1.科技支持: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技能,普及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肉羊养殖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草原资源保护,推广种植优质饲料,提高饲养质量,优化肉羊品种结构。
3.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完善肉羊冷链物流,保证肉羊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4.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农牧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养殖企业发展,引导其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进行规模养殖。
5.拓宽市场渠道:发展肉羊深加工业,扩大加工规模,增加附加值,拓宽肉羊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6.加强合作交流:与其他肉羊养殖地区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促进乌鲁木齐地区肉羊产业发展。
五、结论河西走廊地区的肉羊产业发展面临水源、饲料、技术和市场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该地区肉羊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河西走廊农业面临着一些现状与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资源环境状况较为恶劣,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退化的严重。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流量减少,且盐碱化问题加剧。
该地区的土地也面临严重退化问题,土壤贫瘠、肥力不足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河西走廊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和资源限制,该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先进的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装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相关人才的引进也存在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市场需求也影响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人们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河西走廊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对品质、安全的需求,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弱化。
农民收入水平也是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农业生产困难,农民在该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竞争压力大,使得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缺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无法有效提高收入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
可以通过改善资源环境来解决水资源稀缺和土地退化问题。
加大水资源的调控和保护力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水利设施的改造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治理力度,采取措施防止土地退化,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这种状况不仅为河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 而且本区还成为西夏与 各政权交战中供给前方、 镇抚内部的大后方, 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人吴广成论及西夏统一 河西之举 : ∀ 昔汉人取之号为断匈奴右臂 , 德明立国兴灵 , 不得西凉则酒泉、 敦煌诸郡势不能通 ,
本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 目 ( OOBZS030) 、 国 家自 然科 学基 金重点 项目 河 西地 区环境 演变 与人 地关系 研究 ! ( 49731010) 和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助。 ∃ % 戴锡章 : 西夏纪! 卷 26, 皇建二年 ( 1211 年 ) , 635 页 ; 罗予昆校点本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 录文见陈炳应 : 西夏文物研究! , 第 107 & 113 页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主人祖籍袁城( 今徐州 ) , 为徙居河西的汉人, 并担任 ∀ 西路经略司都案# 等要职。 1999 年 6 月 7 日在修建武威市乡镇企业楼时, 发现西夏天庆八年 ( 1201 年 ) 小型砖室火葬墓一座 , 墓内
木牌上所书亡者姓名为唐吉祥、 唐奴见 ,
(
亦为汉人。又于莫高窟、 榆林窟 30 余座保留西夏
∗ 还有乡一级的建置。武威小西沟 出土的西夏便条中可见 ∀ 依中 ) 各乡以属行遣# 的记载。 又于敦煌莫高窟第 363 窟 ( 西夏窟) 供养人榜题中见∀ 社# 的称谓, + 这一农村基层组织应在河
西普遍存在。可知西夏时期当一如唐宋 , 府( 州) 、 县、 乡、 社各级行政机构均已在河西建立。 西夏的军队布防分全域为左右两厢 , 设 12 监军司 , 委付豪右分统其众。由 宋史 夏国 传! 、 西夏书事! 等史料知 , 河西属其右厢, 置有甘州甘肃( 驻甘州 ) 、 瓜州西平( 驻瓜州 ) 、 黑水镇 燕( 驻兀刺海城 , 今山丹北 ) 、 黑山威福 ( 驻居延故城) 4 个监军司。又由安西榆林窟 29 窟题记 中见∀ 沙州监军司#一名, 知当时还有沙州监军司之设, 这可能为后来西夏增设的军司。监军司 兵为西夏军队的主力 , 其部数约 50 余万 , 而甘州监军司 3 万人, , 由此推之河西 5 所监军司当 共有兵员 10 余万人。河西诸军司的职责在于∀ 以备西蕃、 回纥# , 保证其后方的安定和绿洲开 发的顺利进行, 同时军司 10 余万兵员本身亦是西夏开发河西的重要生力军之一。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河西走廊是指甘肃境内合黎山、龙首山和祁连山之间东西狭长的平原,因位于黄河之西而得名。
河西走廓开发历史悠久,秦汉时代已有农垦活动,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通过,现在则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
那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为什么农业生产这么发达呢?我们不妨按照高中地理课本提出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1.气候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2.水源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3.地形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
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4、土壤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
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
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
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尽管地处干旱荒漠区,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热条件、土壤条件和充足的灌溉水源,所以形成了生产效率很高的绿洲农业。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因为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独特的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转型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河西走廊地区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处中国的干旱区。
由于地理条件较为艰苦,加之受盐碱土和风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较大的考验。
在河西走廊地区,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作物为主,畜牧业也相当发达。
受干旱和盐碱土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农作物种植较为单一。
在农业生产方面,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农民普遍还在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
农业生产的规模也较小,生产效率不高。
从经济角度来看,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产品市场还比较闭塞,大部分农产品销售都依赖于当地的集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为狭窄。
由于地处西北地区,交通不便,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有限。
1. 地理条件限制河西走廊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盐碱土和风蚀等自然因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特别是缺水问题,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尤为明显。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面临着长期缺水的问题,这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2. 种植结构单一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河西走廊地区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并且缺乏多元化的发展。
这样一来,即使当地作物产量较高,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就不足,这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技术水平低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一般还在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也制约了农业发展。
4. 市场销售不畅三、河西走廊农业转型的对策与建议1. 抓好节水灌溉针对缺水问题,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并且加大节水灌溉的力度。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其农业发展面临着现状和转型困境。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状况、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河西走廊的农业资源相对匮乏。
一方面,该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水资源有限,土壤贫瘠,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面积小且分散,难以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河西走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该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占据了农业总面积的大部分。
畜牧业和养殖业等次要农业产业经营规模较小。
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增加农民的经济风险。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方式相对传统,低效。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人力劳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难度较大。
农民的观念相对保守,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缺乏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面对以上现状和困境,河西走廊的农业需要进行转型。
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力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改善土地肥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应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畜牧业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的发展力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可以适当引进新型农业产业,例如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等,推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河西走廊的农业应该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意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意识。
可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面临现状和转型困境,但通过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金融服务等措施,可以促进河西走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题记的洞窟中见, 题记中的姓名均为汉姓, 其中索、 翟、 曹等归义军时期的河西大姓屡屡可
∗ 见。 依之可以推测这一时期移入的和区内原有的汉族人口应发展到占有较大比例。 武威两座西夏墓还出土了 29 幅彩绘木板画 , 由画面上人物形象、 服饰和发式观之 , 除主要 + 表现了汉族的特色外 , 还有西夏、 吐蕃、 回鹘等民族特色的体现。 武威小西沟岘发现的天庆
一、 行政、 军事建置的设立
西夏对河西乃至我国西北大部地区的统一, 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这里政权林立、 战事频多 的局面。西夏统治期间虽然在其东北、 东南地区与宋、 辽、 金、 吐蕃争战不休, 但在其西部地区 却比较平静, 仅见∀ 黑鞑靼国攻河西# ;
∃
∀ 先后之朝西羌梗边, 寇乎凉土# % 等少许战事记载。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 年第 4 期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李并成
(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 所 730070)
内容提要: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 , 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 200 年来的 开发经营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 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 立、 劳动力资源的移增、 水利建设的兴盛 、 耕地的垦辟 、 先进农具的使用 、 农业开发的 成效及其评价, 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 , 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 , 并对于今天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 关键词 : 西夏时期 河西走廊 开发
∃ % ∋
高居诲 : 使于阗记! 载 , 凉州北部有党项牙帐 ; 见 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三! 。 宋史! 卷 486 夏国传! 。 陈炳应 : 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题记、 葬俗略说! , 考古与文物! 1980 年 3 期 , 67 页。
( 刘斌 : 武威发现西夏砖室火葬墓! , 丝绸之路! 2000 年 1 期, 33 页。 ∗ 史金波、 白滨 : 莫高窟、 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 , 考古学报!1982 年 3 期。 + 陈炳应 : 西夏文物研究!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版 , 202 页。 , 陈炳应 : 甘肃武威发现一批西夏文物! , 考古! 1974 年 3 期, 203 页。 − / 碑文见陈炳应 : 西夏文物研究! , 139 & 141 页。 戴锡章 : 西夏纪! 卷 6, 第 154 页 , 罗矛昆校点本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宋会要辑稿! 蕃夷五之三。 宋史! 卷 490 沙州传! 。 ! 续资治通鉴! 卷 43, 又见 宋史! 卷 258 曹琮传! 。
虎年( 1194 年) ∀ 会款单# 上列有 10 人姓名 , 全为西夏人, 而同时出土的 ∀ 请假申请书 # 和∀ 欠款 单# 上的 3 个人观其名可能为汉人。小西沟岘还保留有藏文印本和写本, , 于张掖出土的 西 夏黑河建桥敕碑! 碑阳为汉文 , 碑阴为藏文 ,
−
说明当时河西必有许多吐蕃等操藏语的居民。
∗ 还有乡一级的建置。武威小西沟 出土的西夏便条中可见 ∀ 依中 ) 各乡以属行遣# 的记载。 又于敦煌莫高窟第 363 窟 ( 西夏窟) 供养人榜题中见∀ 社# 的称谓, + 这一农村基层组织应在河
西普遍存在。可知西夏时期当一如唐宋 , 府( 州) 、 县、 乡、 社各级行政机构均已在河西建立。 西夏的军队布防分全域为左右两厢 , 设 12 监军司 , 委付豪右分统其众。由 宋史 夏国 传! 、 西夏书事! 等史料知 , 河西属其右厢, 置有甘州甘肃( 驻甘州 ) 、 瓜州西平( 驻瓜州 ) 、 黑水镇 燕( 驻兀刺海城 , 今山丹北 ) 、 黑山威福 ( 驻居延故城) 4 个监军司。又由安西榆林窟 29 窟题记 中见∀ 沙州监军司#一名, 知当时还有沙州监军司之设, 这可能为后来西夏增设的军司。监军司 兵为西夏军队的主力 , 其部数约 50 余万 , 而甘州监军司 3 万人, , 由此推之河西 5 所监军司当 共有兵员 10 余万人。河西诸军司的职责在于∀ 以备西蕃、 回纥# , 保证其后方的安定和绿洲开 发的顺利进行, 同时军司 10 余万兵员本身亦是西夏开发河西的重要生力军之一。
133
一带的原有居民当大部南徙。而河西中部原甘州回鹘政权和河西西部原瓜沙归义军政权治下 的民众则未有迁徙的记载。本区原本就有党项羌的族帐, ∃ 当其成为河西统治民族后移入这 一宜农宜牧地区的党项人也不少。本区又为西夏后方基地 , 从战争中掳掠来的汉人和其它民 族成员亦当在区内有较多安置。西夏军队中有专门用以捕掠人口的∀ 擒生十万# , % 其捕获的 数量自然不在少数。宋人王称 东都事略! 卷 127 云: ∀ 曩霄 . .得中国无艺者 , 使耕于河# ; 宋 人曾巩 隆平集! 卷 20 亦曰: ∀ 得中国人无艺者, 使耕于河外 , 或守肃州城。 # 河外乃指黄河以西、 以北包括本区在内的广大地域。于武威西郊林场发现的两座西夏墓题记中见 , 两位刘姓的墓
∃ % ∋
厮
,
−
则凉州
吴广成 : 西夏书事! 卷 11、 卷 12; 龚世俊等 : 西夏书事校证! , 第 130、 140 页 ,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 年版。 汉译文见黄振华 : 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 , 社会科学战线! 1987 年 2 期 , 318 页。
陈炳应 : 西夏文物研究! 108 页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冯承钧译: 多桑蒙古史! 147 页 ,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 甘肃省博物馆 : 甘肃武威发现一批西夏文物! , 考古!1974 年 3 期 , 202 页。 + 莫高窟 363 窟南壁题记 : ∀ 社户王定进口口一心供口# ; ∀ 社户安存 遂永充一 心供口# 。 载 敦煌 莫高窟供 养人题记 ! 141 页 , 文物出版社 , 1986 年版。 , − 戴锡章 : 西夏纪! 卷 6, 第 154& 156 页 , 广运三年 ( 1036 年 ) ; 罗矛昆校点本 ,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曾巩 : 隆平集! 卷 20 夷狄! 第 10 页 , 清康熙辛巳年 ( 1701 年 ) 刻本 ; 又见周春 西夏书! 列传卷 4。
二、 移徙人口, 增加劳力
开发河西, 首先需要足够的人力资源。自中唐以后河西历经 270 余年的动荡和萧条, 区内 原有人口或逃亡流逸 , 或殒于兵燹 , 较之盛唐损之大半。大量劳动力的增加遂成为开发河西的 当务之需。西夏河西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有三 : 一是移来的和原有的汉族农业人口, 二是迁入的 党项部族和当地原有的少数民族部落, 三是防戍兵士( 已如前述 ) 。 党项占有河西后, 区内东部的西凉六谷族大首领厮铎督率部 10 万逃奔
唐安史乱后吐蕃乘虚而入曾统治河西 80 余年, 期间不仅大批吐蕃部族迁进河西 , 而且当地一 批汉人亦已∀ 吐蕃化# 。迨及西夏散居河西的吐蕃族帐仍有不少 , 如 西夏纪! 卷 6 赵元昊广运 三年 ( 1036) 条记, 分布于甘州一带的吐蕃部族就有∀ 扑丁原、 庄浪族、 乔家族诸路 , 以麻宗山、 乳 酪河为界堠, 内包斫龙川、 采木岭等地。 #/ 西夏书事! 卷 15: ∀ 自元昊取河西地, 回鹘种落窜居山谷间, 悉为役属。 # 松漠纪闻! 卷上 亦曰 : ∀ 甘凉瓜沙 , 旧皆有 ( 回鹘 ) 族帐, 后悉羁縻于西夏。 # 西夏纪! 卷 6 云, 河西的回鹘族帐∀ 有 合黎山、 浚稽山、 居延塞诸路, 以牛头、 朝那山为界堠 , 内包张掖、 敦煌等地# 。役属于西夏的河 西回鹘保留了∀ 各立君长 , 分领族帐# 和单独向宋、 辽入贡和贸易的权力。 沙州地区的曹氏后 代及回鹘族帐, 自景 至皇 中就曾向宋廷七贡方物。 北宋庆历元年 ( 1041 年 ) 回鹘沙州镇 国王子还直接上书宋廷, ∀ 愿率首领为朝廷击贼 ( 党项 ) 。 # ! 可见当时河西回鹘人亦占有一定 数量, 且势力还比较强大。西夏大庆元年 ( 1036 年 ) 升肃州为番和郡 , 升甘州为镇夷郡, 又置宣
132
故其毕世经营, 精神全注于此# ; 当党项稳定河西全境后 , 他又论道: ∀ 控制伊西, 平吞漠北 , 从此 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 # ∃ 因而河西的开发受到党项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西夏在河西置凉、 甘、 肃、 瓜、 沙 5 州。据额济纳旗黑城所出 天盛年 ( 1149 & 1169) 改旧定 新律令! ( 以下简称 天盛律令! ) 第 10 章 司次行文门! % , ∀ 凉州# 一名已被西凉府所取代; 元 史 地理志! 、西夏纪! 卷 5 亦云 , 凉州曾被西夏改为西凉府。又于 元史 地理志! 载, 西夏亦曾 改甘州为镇夷郡 ( 州 ) , 又立宣化府。宣化府为其民族宣抚机构, 主要职责是处理回鹘、 吐蕃事 务, 以强化对当地各民族的统治。西凉府、 宣化府与其都畿地区的中兴府( 今银川) 、 西平府( 今 宁夏灵武) 为夏国所立的 4 府, 其 2 府即在河西。又于上引新律令中知 , 西夏官府分为上次中 下末 5 品, 河西的 2 府与番和州( 肃州) 均属其府州的最高品级 , 由此可见河西地区在夏国中的 重要地位。镌于天 民安五年 ( 1094 年) 的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 以下简称 西夏碑! ) 汉文碑铭即曰: ∀ 大夏开国 , 奄有西土, 凉为辅郡, 亦已百载。 # ∋ 百载之言虽虚 , 辅郡之称属实。 西夏府州之下还有县的建置。 多桑蒙古史! , 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 ( 1226 年) ∀ 取西凉府 搠罗、 河罗等县# , ( 元史 太祖本纪! 亦此说, 则知西夏西凉府辖有这两县。两县的位置于目 前所见史料中无考, 西夏纪事本末! 卷首所附 西夏地形图! 中亦无标绘, 只好暂付阙如。河西
五代宋初, 居于中国西北的党项羌在纷乱的历史局面中倔强奋起 , 并不断将势力向陕甘宁 一带渗透 , 河西走廊即为其殚力争夺的地区之一。据 宋史 夏国传! 、 西夏书事! 、 西夏纪! 、 舆地广记! 、元史 地理志! 等史籍记载 , 党项政权于宋真宗咸平六年 ( 1003 年) 就曾一度占领 凉州 ( 今甘肃威武) , 仁宗天圣六年 ( 1028 年 ) 攻取甘州 ( 今甘肃张掖 ) , 十年 ( 1032 年 ) 再度攻占 凉州; 景 瓜 ( 今安西) 、 沙 ( 今敦煌) 三州, 遂奄有整个河西 三年 ( 1036 年) 又连克肃 ( 今酒泉 ) 、 走廊。自此始至公元 1226 年成吉思汗取河西止 , 河西地区在西夏的统治下走过了近两个世纪 的历程。河西归属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近 200 年中河西的历史是如何发展 的? 由于史料的缺乏长期以来若明若暗 , 不甚了了。笔者不揣谫陋, 拟对西夏王朝对河西的开 发经营状况作一较系统的探讨 , 以复原其历史面貌 , 并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我国西部大开发提 供有益的切实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