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

(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________,最有可能是________海岸(填海岸类型)。

(3)图示海域处于海洋发育的________期,其面积将________,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之。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学习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提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洋中脊的形成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海底地形的变化【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海底岩石年龄最古老的地方是( )A.海沟B.岛弧C.海岭(洋中脊) D.海盆2.地幔物质的涌出处在( )A.海沟B.洋中脊C.洋盆D.岛弧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岭两侧的岩石年龄呈不对称分布B.海岭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交界处且最不稳定C.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D.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年轻4.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因为红海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D.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共同张裂处5.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A.裂谷B.海沟C.洋中脊D.岛弧链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B.4个C.5个D.6个7.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 B.L<NC.L>K D.M>N8.有关海底地形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大陆坡、大陆架、洋盆和洋中脊B.岛弧和海沟分布于洋盆中C.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D.岛弧与海沟是独立的二、综合题9.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甲、乙两地的海底地形名称: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乙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10.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洋底发生地震,诱发了巨大的海啸,沿岸多个国家受到袭击,造成十多万人员的伤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人教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2《海底地形的形成》word学案第三节海底地势的形成学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课标要求:观看海底地势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观点,讲明海底地势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基础知识梳理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势1.海底扩张学讲要紧观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一扩张一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的结果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势形成及分布的关系①洋中脊:在地幔物质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也是洋壳的______处②新的大洋地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形成③洋盆:新洋壳不断,随地幔物质的对流向推开,海底不断形成3.案例1:“大西洋的形成过程”①距今约1.3亿年:新的地幔对流形成,岩浆上升,使大陆地壳向上,产生许多②距今约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_________ 带③距今约6000-7000万年:裂谷扩张,形成了初期__,上升岩浆__ 形成海洋地壳④此后:洋壳不断,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使大陆不断向分离,形成大西洋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势1.板块构造学讲①地球的______ 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_ _板块、____________ 板块、______ 板块亠板块、板块、板块),每个大板块又能够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③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不同而分为:_________ 边界(海岭、断层)和边界(海沟、造山带)④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如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火山地震带2.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势3.案例2:“洋盆的演化与大陆的分合”同步课时训练读图回答1〜2题- 9.③图中C 地位于()5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4张裂地带B.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的 张裂地带C.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的碰撞地带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 碰撞地带()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暧流1.A2.A3. C4.A5. C6. B7.B8.D9.D 10.CD.千岛寒流探度/m10.流经①图a 海域的洋流是 A.秘鲁寒流 B.。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深化对海洋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点复习学生需复习海底地形的种类,包括海山、海沟、大陆架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基本原理。

同时,学生应回顾海水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壳运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海底地形的形成》课堂笔记,包括海底地形的分类、特征、形成原因及实例分析等关键内容。

3. 视频学习与讨论观看关于海底地形形成的科普视频,并就视频内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实践探究作业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海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该海域的地形特征及可能的成因。

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完成方式课堂笔记整理需清晰明了,标注重点。

视频学习与讨论需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要点。

实践探究作业需独立完成,参考多源资料,报告要条理清晰。

2. 内容要求知识点复习需全面覆盖课堂所学内容。

课堂笔记须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信息。

视频学习后需有明确的感想和观点。

实践探究报告需包括所选海域的地形特征描述、可能的成因分析以及个人见解。

3. 格式规范所有作业需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

报告格式包括标题、摘要、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至指定平台或教师邮箱。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内容的准确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教师将给予详细的评语和分数,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对于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将提供个别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1. 巩固学生对海底地形形成的基本原理的理解;2.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态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高中地理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2 海底地形的分布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2. 掌握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高手笔记海底的地形分布(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它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架外缘有一巨大的陡坡,叫做大陆坡,水深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岛弧和海沟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海沟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常常相伴出现,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海底最深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大都在大洋的边缘。

如在太平洋西部岛弧的东侧,就与岛弧平行排列着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等。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3)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为“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基底上由沉积物铺盖形成、坡度小于1‟的平坦区域。

有的深海平原表面光滑平整,几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有的向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太规则。

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分布,以周缘缺乏海沟的大西洋最为发育。

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

几乎没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

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岭,即洋中脊。

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千米,地形一般起伏不大,顶面较平坦。

名师解惑地球上最凸起的山峰、最深的沟谷和最长的山脉,都分布在海底剖析: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貌难以直接观察,人们长期不明其真相。

20世纪20年代,德国“流星”号首次运用声纳测深法揭示海底地形的起伏,发现它不亚于陆地。

以后数十年工作说明,海底地貌远比陆地地貌壮观,那里有深邃的海沟、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深11 034米,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分布与形成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分布与形成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知识梳理】海底地形的分布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主要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大陆架 位置:从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特点:水深在________米内,坡度______,光照、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 范围:平均宽度约_______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大陆坡 位置:________向外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_______ 特点:水深在200米—_______米之间,坡度_______ 范围: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岛弧 位置:_______边缘与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地区:________________ 海沟 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分界线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海沟:_____________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洋盆 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特点:水深在4000米—6000米,地壳活动__________,地形较为________ 地形组成:海底火山、海底_______及海底________ 洋中脊分布: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并相互连通 形状:大西洋中脊呈“______”型,印度洋中脊呈“_____”字型 景观:中轴为_________,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_________ 成因:岩浆上涌冷却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__、_______【达标训练】1.下列关于岛弧和海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沟两侧不对称,靠近大陆的一侧相对比较平缓B .海沟和岛弧是构造运动不活跃的地带之一C .太平洋东部海域是岛弧分布最多的海域D .海沟和岛屿常相伴而生,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尤为明显2.关于大陆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坡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的特点B .大陆坡是海底最深的地方C .大陆坡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D .大陆坡是海岸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读右图,回答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_9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_9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详案】同学们,屏幕上给大家展示的是海面,远处依稀还能看到地表的山脉。

一直以来,人们对海面和地表的了解的比较多而对海底的认识却很少。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飞机就坠入海底,至今还没找到。

请大家看一段新闻视频了解一下,看视频的同时请大家了解其中提到了哪些海底地形?如果把海水抽干,我们看到的大概就是这幅形态,大家可以看到海底地形的起伏甚至比我们陆地上还要大。

讲到陆地,请大家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陆地地形都分哪几种?构成地表初始形态的力量又是谁?其实海底地形的成因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的名称叫“洋壳的形成”什么叫洋壳呢?其实它是大洋底部的地壳,我们简称为“洋壳”。

相对应的位于大陆的部分的地壳我们就可以简称为“陆壳”。

请大家看图,洋壳和陆壳在厚度和密度上有什么差异?洋壳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海底最基本的两种地形洋中脊和洋盆。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思考岩浆位于什么位置?形成洋壳的过程属于什么地质作用?洋壳最后化为岩浆又属于什么地质作用?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仔细观察并思考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回答。

请大家来看我们课本上用精确的语言这样描述的,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关键的字词,老师用红色进行了标注。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动态模拟洋中脊和洋壳形成,用手向两边拉这张纸,我们可以用课本来模拟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演示。

洋壳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洋中脊和洋壳这两种基本的海底地形,而能解释洋壳形成的学说就是著名的海底扩张说。

请大家看这四幅图,A是2亿年前全球还是整个大陆,B 图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1亿3千万年前,海底开始扩张从C图到D图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来寻找大西洋在哪里。

海底地形的分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底地形的分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底地形的分布一、概述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大特色,覆盖了世界面积的71%。

海洋中的地形与陆地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水体的覆盖,使得显露在岸线上的特征及巨型的地形要素,比如山脉、高原和河谷等几乎不存在。

相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地形也有其特殊的特征与遗产。

在海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大多是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是海底地貌的总称,它是指海底地壳和上覆的海水所组成的地貌形态。

海底地形包含了海体行为的遗产、洋壳构造的特征、海岸线的扩张、地球上最热带的温带化和最寒冷的极地化等。

本文将介绍不同海洋地质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二、海底地形分布特点1. 大洋地形我们的地球上有五个大洋,它们被分成了不同的海盆。

大洋地形的特点是海底隆起带与海沟带并存,而且各洋的全球性海底地形组成基本相似。

海底隆起与海沟是大洋中最富有特点的海底地形特征。

海底隆起像低矮的山脉一样穿过整个海洋台地,每个隆起的海王座上有各种火山口。

而海沟则是洋底中的海洋地沟,大部分海沟都是沿着大洋隆起的下降区域之一,其中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00米。

2. 大陆边缘地形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邻近海洋底部之间的过渡区域,它的地理形象特征依赖于那些包掩在水中的大陆平台、大陆坡以及外缘棱等地形要素。

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是陆属扩张,海晶石带、死水带和生活区等。

3. 热液喷口和黑烟囱热液喷口和黑烟囱是由海底冒泡的水蒸气、热水和气体等混合物组成的,位于深海海底。

它们的分布位置往往在热液活动的区域,如海山和海底隆峰。

热液喷口和黑烟囱的周围通常还聚集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以化学能为生计,是生物学家对于深海生命和海洋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研究热点。

三、结论海底地形分布的特点非常明显,每种海底地形都有独特的特点。

尽管我们无法到达这些深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但科学家们还是通过多种手段对海洋深处进行了探索和调查,为我们揭开了海底深处的神秘面纱,以此推动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一系列全新的研究。

(完整word版)【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人教版】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交接处,是大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板块相撞(相向移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目标主要包含: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底地形的基础知识。

2. 深化学生对海底地形形成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针对本课《海底地形的形成》,具体作业内容如下:1. 基础概念复习: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海底地形相关基础概念的复习笔记,包括海底地形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等。

2.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海底地形案例(如大陆架、海沟、洋中脊等),学生需通过互联网或课本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地理特征,并简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绘制地形图:学生需选择一个案例,并尝试绘制一份简单的海底地形示意图,包括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相对位置。

4. 实验活动报告:完成一次与海底地形相关的模拟实验,例如使用沙子、水等材料模拟海水的流动与海底地形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5.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形成小组报告,包括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所有作业均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2. 案例分析需引用可靠的资料来源,并注明出处。

3. 绘制的地形图应准确反映海底地形的特征和相对位置。

4. 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过程描述和结论分析。

5. 小组讨论需真实反映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共识,个人及小组内部分工应明确。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基础概念复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引用的资料是否可靠。

3. 地形图的绘制是否准确反映了海底地形的特征和相对位置。

4. 实验报告的描述是否详细,结论分析是否合理。

5. 小组讨论的成果是否体现真实的讨论过程和共识。

五、作业反馈完成作业后,教师将根据上述评价标准进行批改,并提供以下反馈:1.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部分,教师应及时进行补充和讲解。

2. 对于案例分析中的错误或疏漏,教师应指出并提供正确信息。

高中地理2.3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2.3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1
2
3
4~5
6
解析:第 4 题,台湾岛为大陆岛,是由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使大陆板块受挤隆 起而形成的。第 5 题,①图处在板块消亡地带,北面为亚欧板块,南面为非洲 板块,②图全部属于亚欧板块,③图全部属于亚欧板块,④位于亚欧板块与印 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故选 B 项。 答案:4.C 5.B
1
2
3
4~5
大陆漂移示意图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大陆板 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 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 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1
2
3
4~5
6
读下图,完成第 4~5 题。 4.图③中的岛屿形成的原因是( A.两侧的海峡断裂扩张 B.海底火山喷发 C.大洋板块俯冲,使大陆板块受挤隆起而 成 D.洋中脊抬升而成 5.全球六大板块中,①~④图中都占有一 定面积的是( A.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 B.亚欧板块 D.印度)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板 块 相 撞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 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 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和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2)比较 K、L、M、N 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设计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海底地形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兴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完成海底地形相关的基础知识填空题,包括海沟、海山、大陆架等地形特点及其成因。

此部分旨在检验学生对海底地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地图观察与思考提供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标注出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海底地形的空间分布。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海底地形案例,如大西洋中脊或日本海沟等,要求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撰写简要的报告或小论文。

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视频学习与讨论推荐观看有关海底地形的教学视频,鼓励学生观看后与同学讨论心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作业要求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填空题,答案需准确无误。

地图观察部分学生需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报告或小论文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视频学习部分学生需在观看视频后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地图观察的准确性、报告或小论文的质量等方面。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进行详细反馈,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附加说明1. 作业提交方式:学生需将完成的作业通过班级学习平台或邮箱等方式提交给教师。

2. 作业截止时间: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逾期将不予受理。

3. 鼓励创新:在完成基本作业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提出新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等。

通过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 2.2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2.2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能够指图说出海底地形的类型名称。

2.能够说出海底地形分布的规律。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1.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和④________等主要类型。

2.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⑤____________,一般坡度⑥______,水深在⑦______米以内。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⑧______,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大陆坡水深一般为⑨____________米。

3.岛弧和海沟(1)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呈⑩______分布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2)海沟:是海洋中最⑪____的地方,一般是大陆坡与⑫________的分界线。

(3)特点:是地球上⑬___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火山、地震。

4.洋盆和洋中脊(1)洋盆:又称“⑭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⑮__________,水深在4 000~6 000米。

地壳活动相对⑯______,地形较为⑰______,内部分布着一些⑱____________、海底丘陵及⑲____________。

(2)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⑳____部位。

洋中脊中轴为 ○21______,裂谷两侧群峰对峙、内壁○22______。

一、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而生岛弧与海沟岛弧是指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亦称“岛链”、“弧形列岛”。

海沟是沿着岛弧和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浅水狭长的深海洼地,比周围的洋底要深 2 000m 以上。

岛弧的分布以太平洋西部海域为多,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及附近岛屿、菲律宾群岛等。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呈相互平行状态的深邃而狭长的海沟。

而且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 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20世纪60年代以后,①____________说和②____________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③____________的结果。

(2)洋中脊是洋壳在④____________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⑤______处。

(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⑥______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⑦______构成。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⑧______,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⑨______。

板块的俯冲带形成⑩______、⑪______或⑫____________。

一、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材料一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的海底地形图。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

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

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

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

(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________,最有可能是________海岸(填海岸类型)。

(3)图示海域处于海洋发育的________期,其面积将________,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之。

答案(1)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对流上升,露出洋面,岩浆冷却形成。

(2)曲折基岩(3)成年扩大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不断上升冷凝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推动洋壳向两侧移动,海洋面积就不断扩大。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大洋的特征、海底地形的形成。

从海陆轮廓看,图示区域A为大西洋北部的岛屿冰岛,它位于洋中脊的北端;字母B处为北美洲的东岸,海岸线曲折;大西洋的洋中脊位于中间,说明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洋盆地,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

变式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学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在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典例2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________板块,②代表________板块。

(2)图中甲和乙之间,丙和丁之间距离逐渐缩短的是________,为什么?(3)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美洲亚欧(2)丙、丁二者间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地壳作相对运动。

(3)A A处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地壳活跃。

(4)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

解析该题以六大板块示意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关系。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边界;A处位于板块内部,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

变式练习2有关岛弧链和海岸山脉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B.两个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互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D.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大洋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1.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A.裂谷或海洋B.海沟和海岭C.岛弧链和海岸山脉 D.褶皱山脉和高原2.板块构造学说中,意见还不一致的问题是( )A.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还是岩石圈B.板块构造运动的方向C.板块运动能否引起火山、地震D.板块持久大幅度运动的动力3.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由板块碰撞而形成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4.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A.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C.大陆会漂移D.海底有火山爆发5.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B.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D.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6.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____,这个发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到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山系。

东南网2011年6月17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有关大陆旅客来台观光自由行,两岸经多次沟通,以6月底前实施为共同目标。

据此回答1~2题。

1.台湾岛形成的原因是( )A.台湾海峡断裂扩张B.太平洋洋壳向亚欧大陆俯冲,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的C.海底火山喷发D.洋中脊抬升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海底火山喷发B.位于洋中脊裂谷带附近、多裂隙C.位于台湾海峡裂谷带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3.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同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同南极洲板块4.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和岛弧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回答5~8题。

5.图中表示洋中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②是( )A.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8.图中③处岛屿是( )A.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综合近年GPS测量结果,菲律宾海板块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动8.2厘米,与台湾所处的亚欧板块形成顶撞。

“9·21”台湾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板块造成的冲撞集中在车笼埔断层,本次地震震源深仅1km……花莲东部正是菲律宾海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地带,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观察断层的活动,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测量活断层的地质奇观。

科学家们测量的结果表明,这里每年被菲律宾海板块顶推而垂直升高1cm,向西北推移2~3cm……(1)菲律宾海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中的________板块。

(2)台湾位于________地震带上。

(3)“9·21”台湾大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属________地震。

(4)花莲与震中相比( )A.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C.震级和烈度均相同 D.震级和烈度均不同(5)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地壳以________运动为主。

答案基础梳理①海底扩张②板块构造③物质对流④地幔物质⑤诞生⑥对流⑦板块⑧地幔⑨岩浆⑩海沟⑪岛弧⑫海岸山脉变式练习1.AB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大洋中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AB。

]2.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主要活动与变形发生在板块边缘,即板块交界边。

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岛弧与海岸山脉。

]自主练习1.A [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 2.D [板块构造学说深刻地解释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势现象、岩浆和造山运动,说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广度。

但该学说对板块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十分准确,对板块动力的确定还有问题,对板块内部构造与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研究不足,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

]3.B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大西洋是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

]4.A [海岭是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裂谷带中涌出,并冷却凝固形成的,是新的洋壳诞生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