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的结构模式

合集下载

19秋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0004参考答案

19秋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0004参考答案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英国的()是西方历史小说之父。

A.司各特
B.梅里美
C.雨果
D.大仲马
答案: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德的《浮士德》预示着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到来。

B.《浮士德》是西方诗剧两千年的总结,也是它的颠峰。

C.歌德笔下的维特是德国18世纪狂飚突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

D.笛福创造的鲁滨逊不是神、英雄、骑士,而是新兴第三等级之代表。

答案:A
3.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主要题材是()
A.亲情
B.历史
C.战争
D.爱情
答案:B
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出自():
A.《仲夏夜之梦》
B.《哈姆雷特》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李尔王》
答案:B
5.欧洲第一个神话剧是:
A.《被绑的普罗密修斯》
B.《俄底浦斯王》
C.《美狄亚》
D.《鸟》
答案:D
6.鲁宾逊是哪个阶层的代表()。

A.神
B.英雄
C.新兴第三等级
D.骑士
答案:C
7.“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出自:
A.A《罗密欧与朱丽叶》。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_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_
答案:B
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
A.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
B.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
C.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
D.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
答案:D
12.《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 “世家 ”这种体例是 ())
A.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古今特殊人物的事迹
A.《归去来兮辞》
B.《感士不遇赋》
C.《闲情赋》
D.《芜城赋》
E.《哀江南赋》 答案: A^B^C^
4.下列诗人属于 “北地三才 ”的是 ()
A.高昂
B.温子升
C.庾信
D.魏收
E.邢绍
答案: B^D^E^
解析:P236
5.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包括 ()
A.表现“无我”之境
B.具有禅趣
C.以动写静
D.表现宁静心境
答案:( 1)情感内涵:
1倾诉生存的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 2 分)
2表现对战争的厌倦。( 2 分)
3歌唱爱情。( 2 分)
4讽刺达官显贵。( 2 分)
( 2)艺术表现:
1叙事成分增加,有情节,甚至有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分)
2情感真挚,有直抒胸臆,也有借助比兴、描写抒情。( 2 分)
3语言浅白质朴,往往使用口语,富于表现力。( 2 分)
2.试以《重过圣女祠》、《春雨 ·\u24581X 卧新春白祫衣》、《夜雨寄北》 等诗为例,论述李商隐
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 1)李商隐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 3 分)
( 2)李商隐七律继承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齐梁诗 的浓艳色彩、李贺诗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
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
15
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
16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17
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18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与理想人格
19
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
2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1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22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
23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
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45
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5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
6
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
7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
8
《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
9
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
10
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
11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12
谈喜剧人物猪八戒
13
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
14
文学鉴赏: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37
让学生的个性各放异彩:对语文教学发展个性的思考和建议
38
论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教学
39

《离骚》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离骚》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离骚》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部宏伟的诗篇,它以屈原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为熔铸,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出现以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作品。

《离骚》的创作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它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

例如,写云霓翻腾之貌的“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的“蜿蜿”,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离骚洋思模式

15离骚洋思模式
离骚(节选)
屈原
华美实验学校高一语文组
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 屈原(约前340—约前2 340 77)名平,字原,自名正则, 77)名平,字原,自名正则, 字灵钧, 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字灵钧, 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 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 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 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 为左徒, 为左徒,后屈原被怀王疏远并流 放沅、湘二水之间。 放沅、湘二水之间。屈原眼看自 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 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 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 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 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 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 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四、自学指导(三) 自学指导(
你从文章中“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你从文章中“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说说你的看法。 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说说你的看法。
五、当堂训练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说说它们的用法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名余曰正则兮 ②字余曰灵均 ③纫秋兰以为佩 ④朝搴阰之木兰兮 ⑤夕揽洲之宿莽
二、自学指导
1、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屈原对治国之道有 、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自己的观点,和你同桌一起找一找, 自己的观点,和你同桌一起找一找,第三段中有哪 些句子表达了屈原的治国方略? 些句子表达了屈原的治国方略?这些句子运用了什 么手法? 么手法? 2、在面对小人的谗言,楚怀王的怀疑时,屈 、在面对小人的谗言,楚怀王的怀疑时, 原是如何选择的? 原是如何选择的?他为了他的选择付出了怎样的代 你如何评价屈原的选择? 价?你如何评价屈原的选择? 3、你能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吗?试试吧!边翻 、 能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吗?试试吧! 译边找出你的疑问, 译边找出你的疑问,记得小组讨论的时候和你的组 员交流一下。记得翻译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 员交流一下。记得翻译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全 班交流时告诉大家。 班交流时告诉大家。

高考议论文段落展开之结构模式2

高考议论文段落展开之结构模式2

美枣生荆棘,美好的事物总是这样的可望不 可即。它们亦如失败与成功永不分离,想要得到, 必付出血泪。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一生从事炸 药研究工作,因为这种研究,使他的父母和弟兄 先后离世,他自己也因此落下残疾,他五分之三 的人生是在血泪和痛苦中度过,但他没有放弃。 他确信他的成功将为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这是多 么伟大!诺贝尔的事例告诉我们,任何美好的事 物都不能轻易得到。要得到美好事物需要经受痛 苦的考验,忍受血泪的洗礼。美枣生荆棘,想要 品尝它的滋味,就得忍受疼痛。(胡劼)
“利旁有倚刀”,“利”字右边为利刀 旁,说明利益虽好,往往也有一个度,若 越过这个度,那么刀便会架在脖子上。大 名鼎鼎的贪官和珅为朝中重臣,却不以身 作则,常常接受贿赂,不把百姓利益放在 首位,反而把自家财产填充得超过国库, 最终成为了遗臭万年的大贪官。所以利益 虽好,但若我们不按法度获利就会伤害自 己。 (熊小燕)
(2)第二步,写阐释句:可引用名人名 言,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理论 论证)。 要注意名人名言与分论点有关系,如没 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
议论段五步法
(3)第三步,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 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 扣分论点。写法上简要叙述即可,多写保证
阐释观点
坚持是成功的保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上的每一 个成功都是坚持的结果。在困难甚至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放 弃的坚持铸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又一个成功。曹雪芹出
事 身豪门、家道中落、满腹才学、科举不中,但他坚持文学 分 例 创作、笔耕不辍、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 句 析 句 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创作出了中国现实主义巅峰
分析以下文段中存在问题
习作一
论点:
1.他,为了完成《史记》,踏遍大江南北;他,为了 完成《史记》,访遍老夫贤士,他,为了完成《史 记》,奋笔疾书,忍辱负重。受宫刑后,他并没有轻 言放弃,而是克服重重考验,化悲痛为力量,呕心沥 血,最终著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 典章,他便是司马迁。 2.对啊,历史上有哪一位有作为的人没有经历过艰难 困苦,没有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呢?孔子被困在陈、 蔡之间,忍饥挨饿,受尽冷嘲热讽,终于,著成了 《春秋》而流传后世,屈原放逐而写出了《离骚》, 左丘失明却反而作了《国语》;孙膑被砍去双脚而修 成了《兵法》。这些不都是不朽的著作吗?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一,古代汉语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5,假借字与通假字6,古今字和异体字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10,专书的词汇研究11,专书的用韵研究12,专书的语法研究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18,《说文》部首研究19,《说文》贝部研究20,《说文》重文研究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30,陶渊明用韵研究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二,语言学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三,现代汉语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20,普通话语音研究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22,网络汉语研究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26,新词新语研究27,外来词规范研究28,字母词研究29,成语研究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33,汉字和汉文化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36,部件研究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38,如何整理异体字39,如何整理异形词40,规范汉字的研究41,汉字的前途42,"修辞与语境"浅谈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48,谈"成语的活用"49,谈"叠用句"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53,常用字字频研究四,逻辑学1, 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7,脏话的社会解构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55,意境说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65, 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67, 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71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86,《论新写实小说》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文学理论史系列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8,试论"写景"和"造景".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6,博客与文学创作7,网络时代的文学8,文学经典的生成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比较诗学系列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1,古代神话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3,盘古神话研究4 ,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5,《周南·关雎》接受史论6, 论《诗经》中的水文化7,《诗经》与原始宗教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14 ,《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19,孔子诗论分析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23,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28, 《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29, 《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30, 《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0,曹植诗风的衍变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16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17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18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19 ,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27,试论阮籍《咏怀》诗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 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32,论阮籍《咏怀诗》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35,论"魏晋风流".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 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1,冯延巳词研究2,郑谷诗研究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4,论贞观诗风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9,秦观艳情词分析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14,晏几道的爱情观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29, 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30,《长恨歌》主题新探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35 ,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36 ,论杜牧的咏史诗37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39 ,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40 ,重评西昆派41 ,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42 ,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43 ,论苏轼的婉约词44 ,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45,江西诗派评述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48 , 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49 , 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50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52,苏辛词风异同论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 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 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1,《西游记》与心学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27,薜宝钗论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32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33 ,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35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36 ,《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37 ,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38 , 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39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40 ,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41 ,《西游记》的谐趣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44 , 陶渊明与曹雪芹45 ,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46 ,钗黛合一论47, 薛宝钗的诗与诗论48, 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51,王熙凤论52,探春论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56, 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1、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2、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3、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4、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5、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6、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7、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8、何其芳散文研究9、《最小说》研究10、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 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 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25.论"京味小说"26.台湾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42.试评王朔现象.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61.港台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8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8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85,何去何从——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8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8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7,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史诗的结构艺术8,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9,从"互文性"上分析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10,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11,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看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艰辛进程12,在女权主义批评视觉下重构美狄亚形象13,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的影响14,中世纪文学体现出的理性与原欲的对抗15,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16,"智慧和爱"的引导——重读《神曲》17,浅析列那狐形象18,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9,试析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21,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2,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23,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4,《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25,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26,从夏洛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宗教种族观27,对巴洛克风格的再认识28,"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29,试析《伪君子》的结构技巧30,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31,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对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32,"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33,浮士德的两难命题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35,"怨"与"慕":中西爱情诗比较。

议论文结构模式

议论文结构模式


一般可套用模式:

模式一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模式二: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是……的航海灯 ……是……的源泉

模式三: ……就…… ……就…… ……就…… 如:《爱自己》 1、爱自己,就应该使自己 时刻保持一种好心情 2、爱自己,就应该使自己 的心永远年轻 3、爱自己,就应该不要让 自己的生活留下遗憾
议论文结构模式
——并列式
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的, 例如《说“勤”》《读书贵有疑》 《谈骨气》 《理想的阶梯》等 等。

模式一: 标题: 引论:提出论点 分论点 本论:论据一+分析论证 论据二+分析论证 论据三+分析论证 (三层并列)(证明论点) 结论:回应全文

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分论点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 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 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 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 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 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 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 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 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再次呼应标题)

1.引入 2.中心论点 3.分论点一(独立成段) 论据一 4.分论点二(独立成段) 论据二 5.分论点三(独立成段) 论据三 6.结尾




1.引入 2.中心论点 3.论据一 分论点一(独立成段) 4.论据二 分论点二(独立成段) 5.论据三 分论点三(独立成段) 6.结尾

中考议论文写作:七大结构模式

中考议论文写作:七大结构模式

中考议论文写作:七大结构模式模式1:观点+素材+分析+小结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小结——归纳,点破主题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

(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

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

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

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

(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

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

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

(评论)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

(小结引申分析)(317字)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作者:郑超楠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离骚》含蓄精炼,寓意深远,其中蕴含的大量隐喻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轴心性作用。

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加以分析,而笔者力图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挖掘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阐明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

关键词:《离骚》;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思维分析作为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它除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全诗中含有的大量比喻和丰富想象更是为近现代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充沛的研究资源。

近年来,随着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离骚》中出现的隐喻现象。

王娟(2008)运用跨概念域映射的“双域”模式和“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如何通过人类思维展示出现代概念隐喻观念。

陈艳杰(2016)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入手分析了《离骚》中的隐喻现象。

笔者拟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按照隐喻源域的差异对全诗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总结分类,从而揭示作者的认知思维和爱国心态。

1概念隐喻理论基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隐喻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隐喻是指隐喻性语言表达背后涵设更为基础的概念层面的隐喻性思维系统,它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原则和意象图式等内在的认知机制,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和具身经历,它的本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此把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

“七段论”式结构【结构模式】第一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

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七段:阐明结尾呼应开头。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

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七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例文展示】借忧患之风,扬理想之帆①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阳修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些古训,无一不是在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享乐,要在忧患中求发展。

②古人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贫穷的生活、卑贱的地位、失意的忧伤,有时像一阵烈风,它会熄灭弱者的生活激情,但也会扬起强者的希望之帆。

越王勾践,由一国之君沦为吴王的马前卒,何等的卑贱!由锦衣玉食而食人粪便,又是多么的屈辱!然而,数年之后,他却能实现三千越甲终吞吴国的抱负,雪洗耻辱,光复越国。

是什么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创造历史神话?是忧患。

卧薪尝胆,警醒他毋忘国耻,时刻清醒;亲身劳作,促使他体恤民生,吊忧贺喜;仇雠在前,激发他忍辱负重,苦觅良机。

英美新批评赏析离骚

英美新批评赏析离骚

英美新批评赏析离骚一、引言《离骚》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诗歌作品。

这首诗的意境丰富,以奇特的语言、意象、对话、歌唱等手法组织,凝聚了作者屈原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离骚》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如果从英美批评的角度进行新的赏析,是否还有新的启示呢?二、英美新批评的特点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受到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它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主张抛弃传统的文学历史、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等因素的考量,通过对语言、符号、隐喻等形式元素的分析,探求文本内在的结构性特征和深层次的意义。

英美新批评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英美新批评主张抛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外在因素,如作者生平背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意图、读者反应等,将注意力集中于文本内部的形式元素,如词语选择、句法结构、符号运用、隐喻等。

2. 探究文本内在的结构性特征英美新批评关注文本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对形式元素的分析,揭示文本自身的逻辑、规则和模式等。

3. 重视隐喻和符号英美新批评注重从隐喻和符号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文本中的隐喻和符号不仅是花哨、修辞的手段,更是为了表达文本的本质和深层意义,通过对隐喻和符号的解读,可以揭示文本内在的暗示和隐含意义。

4. 拒绝阅读史观念英美新批评反对以作家和读者的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认为作家和读者是文本之外的存在,他们对文本的诠释只会带来主观的影响,而无法揭示文本内在的真正意义。

三、英美新批评与《离骚》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来看,《离骚》可以进行以下的赏析:1. 强调《离骚》的形式元素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来看,《离骚》的形式元素十分丰富,包括了词语、语法结构、符号、隐喻等。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词语的重复和变异。

这种词语的重复和变异不是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蕴含着作者想传达的深层次意义。

例如,《离骚》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彼”和“兮”,就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心中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世界的失望和愤怒。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一、目的和宗旨:在课文《离骚》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某一相关领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出1000字以上有一定见解的论文,以求加深对《离骚》的理解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不求课题结论的深刻老到和自成一家之言,而重在研究过程的体会和总结。

即如何查找和运用信息资料、如何推理论证形成观点结论、如何培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和治学方法等。

二、前期准备:熟读并背诵《离骚》课文。

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和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会给鉴赏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详细的注释,句句有译文,为的是不在理解词句上耗时费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价值上。

”由老师指示并提供一些书籍资料。

可3-5人自由组合为一课题小组,进行协作研究。

五周之内上交论文结果。

三、课题设计:下列课题自选其一进行合作研究。

第一课题:屈原的人物研究1.课题解说: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职业诗人。

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文学家。

我们今天对屈原其人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展览和评述,主要应用力于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内涵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本可并由此探寻屈原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资料检阅和提示: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提示:这是最早也可说是最有权威性的有关屈原生平的史料记述,同时作者司马迁在记传的同时也对屈原的为人和为文进行了评述。

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

必读。

②贾谊《吊屈原赋》。

提示: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因深感怀才不遇与屈子同病相连遂有此赋。

语言艰深晦涩,含义深沉高远。

可选读。

③《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

“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

“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引析提联结.①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

它属于“引论”的部分。

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

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1)一句话。

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

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一种现象。

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3)一件事情。

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

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

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

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

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

可以是一个对偶句、判断句,可以是简短的哲理性的话。

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正确,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 7月
湖北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un l f u e U ie i ( hl oh n oi c ne ora o bi nvr t P i sp ya dSca S i c ) H sy o l e
J 12 1 u.0 0 ,
V0 _7 No4 l . 3
“ 来吾道夫先路 ”且 “ ” , 序 应该独 立成段 。 熟读 《 离骚 》 以张氏 、 , 江氏二说 为当 。 而关于《 离骚 》 乱辞 ”绝大多数 学者 皆以 的“ ,
之为 《 离骚 》 尾 ” 但在具体 分段上 , 的“ 。 又常 常 自觉或不 自觉把 它归入到其他段 中, 造成其 独立成段 的功 能丧失 。 竹治贞 夫 《 楚辞 的二段式 结构》 从楚辞作 品的整体 把握 出发 , 《 将 离骚 》 为“ 分 本文 ” “ ” 和 乱 两大段 , :本文用来叙 述从 过去到现 在 云 “ 的事件始末 , ‘ ’ 而 乱 则专 门用来表 明现在 的心 境 。[n虽 然竹 氏分段 有所失衡 , ”1 7 给人头重脚轻 之感 ; 但他发现 “ ” 乱 应独立
第 3 卷 第 4期 7
论《 离骚》 的结构模式
施仲 贞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2 ) 1 13 [ 摘 要 ]《 离骚》 的结构模 式并非单 一 , 而是按照特 定的文 学惯例 与代码 , 组合 成各 自不 同而 又相 互依存 的
书写模 式 。 离骚》 “ 乱” “ 《 有 序 、 对话 ” “ 动” “ 、行 、 回抱 ” 四种 结构模式 。 离骚 》 序” “ ” , 《 除“ 、 乱 外 其主 体部 分即 围绕
话” 是屈原 宣泄情感的途径 , 那么“ 动” 行 则是他 实现理 想的 尝试 。 求女” “ 也就是 “ 求知音 ” 具体 而言 。 包括 “ , 就 上
求 贤君 ” 下求 贤 臣” 和“ 两方 面的 内容 。 离骚 》 四种不 同的 结构模式 一方 面是屈 原 自觉借鉴和 吸收巫歌 形式 的 《 这 结果 , 另一方面也是他为 了表达情 感的需要而精心 构思的结果。 [ 关键词 】 离骚 》 《 ;结构 ; 序乱 ;对话 ; 行动 ;回抱 [ 中图分类号 ] 2 23 [ I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 1 )4 0 6 — 5 0 1 4 9 (0 0 0 — 0 5 0
朱冀《 离骚辩 ・ 凡例》 “ 楚 辞》 :盖《 中最难读 者莫如《 离骚》 一篇。 I2刘熙载《 ”l l4 艺概 ・ 赋概》 “离骚 》 :《 东一句 、 西一句 、 天上

句 、 下一句 , 开阖抑扬 之变 , 地 极 而其 中 自有 不变者存 。[∞的确 , 离骚 》 管篇 章宏 富 , ”1 2 《 尽 一开一 阖 , 忽天 忽地 , 东倏 倏
淆混。 [ 陈 氏认为《 ”1 6 离骚》 不仅有 “ ( 先序其 作骚之 由 , 序” “ 然后铺 陈始终 , 而赋 其事 以明之也” , )而且 “ ” 序 应与 “ 经文 ” 分
离独立成段 ; 后人之 所 以嫌恶 《 离骚 》 复杂乱 , 重 并删 除“ 日黄 昏为期 ” 二句 , 因不 明此 例之故 。 管陈 氏未 能突破儒 家传 亦 尽 统思 想而用“ 文” 经 来称 呼《 离骚 》 主体 , 但他 明确将 “ ” 序 独立 出来 , 实为卓 见 。 么 ,离骚》 序” 那 《 的“ 到底止于 哪句 ? 术界有 学 不 同看法 。 刘知几 《 史通》 认为止 于“ 字余 曰灵 均” 钱澄之 《 。 庄屈合 诂》 为止 于“ 认 纫秋 兰以为佩 ” 陈本礼《 。 屈辞精 义》 为止 认 于“ 夫惟灵修之故也 ” 汤炳正《 。 楚辞讲座 》 认为止 于“ 伤灵修 之数化” 张正体 《 。 楚辞新 论》 江立 中《 骚铸诗魂》 、 屈 均认 为止 于
西 , 纵且 擒 , 断亦 续 , 之如进黑洞而不见烛 光 , 理乱丝而莫知端绪 , 大海而未 见津涯 ; 且 亦 乍读 如 如人 然若好学 深思之 , 反复
涵泳之 , 犹能知其寓意之所归 , 则 寻其起止之 所在 , 得其 行文之脉络 。


“ 乱 ” 构 模庄》 《 两家 , 盖屈原 、 庄周 皆哀乐 过人 者也 。 哀者毗于 阴 , 《 故 离骚 》 孤沉 而深往 ;
乐 者毗于阳 , 故南华奔 放而飘飞 。 哀乐 之极 , 笑啼无端 ; 啼之极 , 笑 言语 无端 。[ ”1 氏因见《 3 陈 离骚》 言语 无端 ” 而得 出《 “ , 离
骚》 在结构 上“ 首尾 ” 无 的结论 , 可谓 一叶障 目, 为失 当。 际上 ,离骚 》 思严密 , 甚 实 《 构 结构完美 , 不仅 有 “ ” 首 ——“ , 序” 而且 有“ ” 尾 —— “ ”绝 非随便起讫 。 乱 , ( ) 序乱” 一 “ 结构模 式的客观存在 。 最早 明确指 出《 离骚 》 “ ” 有 序 的是 刘知几 ,史通 ・ 《 序传》 “ 作者 自叙 , 流出于 中 :盖 其 古乎? , 案 屈原 《 离骚 经》 其首章上 陈氏族 , , 下列祖 考 ; 述厥生 , 先 次显名字 ; 白叙发迹 , 实基 于此 。 f ”】 4 钱澄之也 赞同刘 氏的 观点 ,庄屈合诂》 “ 《 :以上三章 , 始述 氏族 , 次及 厥生 , 详其名字 , 称其德美 , 不嫌盛 自表章。 古人为文 , 自序本末往往然也o[6 "19 57 然他们 皆未 明确将 “ ” 序 独立成段 , 直到陈本礼才首 次提 出此说 ,屈辞精义 ・ 《 略例》 “骚 》 :《 有赋序 , 帝高 阳 ’ , ‘ 自‘ 起 至 故也 ’ 止。 骚》 乃《 之赋序 , 人《 汉 三都》 《 京》 、两 赋序之祖 。 前人 未曾考订 , 《 而 昭明文选》 又删去 ‘ 日黄 昏为期 ’ 二语 , 遂使序 与经文
“ 吾知” 不 的主题进 行 了两次“ 对话 ” 两次“ 动” 每 次“ , 行 。 对话” 各采 取一 次“ 动” 两 次“ 后 行 , 行动 ” 目的皆为 “ 求
女 ” 如果说 “ 。 对话” 是屈原 身 陷精神 困境 的真 实写 照 , 么“ 动” 那 行 则是 他摆 脱现 实 困境 的真 实记 录。 果说 “ 如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