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谥法中的改谥探析
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解读
表 1 明代四品以下特谥官员分朝统计表 时 太 惠 成 仁 宣 英 景 宪 孝 武 世 穆 神 光 熹 思 小 间 祖 帝 祖 宗 宗 宗 帝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计 特 谥 5 1 1 3 9 5 1 3 6 1 3 4 3 1 5 1 4 7 0 3 人 0 数 得 谥 6 4 1 9 1 9 6 3 2 1 5 7 4 7 4 7 1 9 9 5 0 1 3 3 2 6 4 7 8 8 1 1 3 9 总4 数 特 谥 0 0% 9% 3 2% 5% 5% 1 9% 5% 2% 1 1% 8% 8% 5% 0 2% 2 8% 1 1% 1 3 比 0 例 百分比采用了四舍五入法 。 注 :
谥 号仅是 周 王死 后 之尊 称, 与他 西 周 时 期 , 人无关 。 到春秋 战 国 时 期 , 谥 号 下 移 至 诸 侯、 卿 大夫 , 其内涵随之丰富 , 既是对死者的尊称 , 也是 对死者生平事迹的评判 , 寓有褒贬之意 。 汉代继 承了者皆列侯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更张 , 无 爵而有事功的官员也可得谥 , 但一般须为侍中以 《 上官职 。 侍中的官品 , 晋书 · 职官志 》 的记载较 《 为模糊 , 隋书 · 百官志 》 记为三品 。 此期确立的 三品 以 上 给 谥 的 标 准 对 后 世 影 响 很 大 , 不 仅 隋、 唐、 宋遵循此制 , 明代也加以沿用 , 规定两京三品 任官期间须有大贤且未被弹劾者 以上文武大臣 , 方可得 谥 。 清 代 提 高 了 给 谥 品 级 , 一品才能予
T I AN B i n g
(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H i s t o r a n d A r c h a e o l o H e n a n A c a d e m o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Z h e n z h o u4 5 0 0 0 2, H e n a n, C h i n a) f y g y, y f g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
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
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
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
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
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
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
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
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
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
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谥法是国家的荣典,具有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赐谥(官谥)的对象为已故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与朝廷认为应予特赐之人。
赐谥的第一对象为已故帝王。
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其谥号用字也应完美突出,无出其右。
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其谥号有严格规定。
明清两代廿八帝(不计溥仪)的谥号开头两字均系“×天”,如明太祖是“开天”,建文帝是“嗣天”,永乐帝是“启天”,自缢景山的崇祯帝是“钦天”;清太祖是“承天”,清太宗是“应天”,顺治帝是“体天”,康熙帝是“合天”等等。
皇帝自以为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谥号中的专用字。
相比之下,明代以前的帝王谥字,并不怎么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我们知道,周文王、汉武帝、汉宣帝这些称谓,并不是这几位帝王活着的时候已有的,而是他们死了以后,后继的帝王所追赠的“葆荣”。
他们活着时称王称帝称本名,死后才称这类特殊的称号。
这类称号就是谥号。
有关给谥的规定,谓之谥法。
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称名号,而只称谥号,这等于给他们更改了一个名字,因此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
什么是“谥”?《尔雅·释诂》:“谥,静也。
”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人死则静,也就是盖棺之后来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迹,简言之则叫盖棺定论。
西汉班固《白虎通义》:“谥之为言行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
”引字与列字并举,即言列举,意为列举一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重要事迹,给他一个评估。
许慎《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
从言兮皿,阙。
”行之迹,即一生的行迹。
大凡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总有种种事迹,在他死后,凭他一生的事迹,好的,予以褒扬;恶的,予以贬责。
这仍然讲的是盖棺定论。
由此看来,所谓谥,就是封建时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明代的谥法研究
從文臣謚號看明清謚法理論*宋秉仁*The Posthumous Names of Civilian Officials and the Posthumous Titles Theory in the Ming-Ch’ing PeriodbyBing-Ren Song關鍵詞:謚號,謚法,文臣,易名,議謚Keywords: posthumous names, posthumous titles, civilian officials to change names, process of discussing the posthumous titles摘要謚號濫觴於殷代,自西周以下至清代,數千年行之不輟,乃中國傳統政治之一大特色。
古時帝王、公卿、大夫等死後,國家依照令典給予稱號,用以彰顯其人一生功績懿行或醜陋惡跡。
謚法屬於古代五禮中之凶禮,是國家典制的一環,給謚需依照謚法規定進行,有其一定程序,絲毫不得紊亂。
由於謚號具蓋棺論定的特性,故而後人對於獲頒謚號的死者,常常直接以此特殊稱號指稱其人,所以獲贈謚號又有「易名」之稱。
謚法傳衍至明清,就文臣給謚而言,已成為有美無惡。
清代且由皇帝手操與否大權,此亦為清代乃中國君權發展至最高程度的證據之一。
明清文臣謚法,實是承繼古代傳統而來且有所增益刪改者,本文以此為題,就其制度內容與賜予情形進行探討。
並將明清文臣得謚情形依照傳統謚法理論予以剖析,藉明其流變之跡。
AbstractThe use of posthumous names was originated from Shang dynasty and has put into effect for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in China. It was also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In ancient times, when kings or emperors and highly rank ministers died, the government gave them posthumous names to display their good merits or wicked deeds.The system of posthumous titles was a part of national Five Rites in ancient China, it was strictly regulated to put into effect with national statut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judging one’s merits or demerits after his death, future generations usually use the posthumous names to identify the dead, therefore having posthumous names can be also regarded as change names.Until Ming-Ch’ing Period, the system of posthumous titles have had revised having no bad titles but only good ones. The emperors of Ch’ing dynasty had even hold the ultimate power of giving the titles or not in their own hand, that was one of the exact evidence of proving the Chinese monarchical power in Ch’ing dynasty have come to the highest degree. The system of civilian officials’ posthumous titles in Ming-Ch’ing Period was inherit from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s,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dissect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how it put into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posthumous titles 一、前言謚,或稱謚號,意指古代帝王、公卿、大夫等死後,國家依照令典給予稱號,用以彰顯其人一生功績懿行或醜陋惡跡。
谥法解释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这个好解释吧,大家都没办法给起名字了,绝对是大仙级别的人物。
叫做神了。
明神宗显皇帝,20多年出神入化,名副其实阿,哈哈。
靖民则法曰皇;我理解的是能约束民众法制管理的是皇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道德高尚得如同天地,为人师表的就是帝,看看以前的三皇五帝,是不是都是这样啊。
仁义所往曰王;学雷锋做好事的,广兴仁德,多做善事的叫做王,哈哈,好多得道高僧都可以算。
立志及觽曰公;觽字音wéi,意思就是众,能够领导大家积极向上的是公。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各处都能响应,能够指挥大家的叫做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
能行赏赐,庆典,刑法,威仪四者的,恩威并重的,人民跟从的,并且能够号召群众的,叫做君。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能够表彰良好,善待众人,非常有礼貌的叫做圣。
康熙好像差点。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像太阳一样给人类带来光明的,能够深谋远虑的叫做明,这个谮诉不行,逆知之,故不行。
知道不对,我就不做,叫做明(谮字音zèn,意谗),看来我很明阿,死了以后可以叫做文明。
哈哈。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这个好解释,经纬天地就是成其道,就是神通广大,道德博闻就是无不知,品德良好,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学勤好问,就是学习努力刻苦,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惠以成政,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仁慈恩惠等等,愍民惠礼就是忧民哀世,惠而有礼。
(音min,忧患、哀怜)我觉得就是能为大家考虑啦,能够体恤民情,符合礼度,诸如这样诸多良好品德叫做文。
赐民爵位,就是能领导大家一起升官发财,与同升么。
哈哈,咸丰可不怎么样。
不知道为什么叫作文宗。
春秋中文社区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赫赫,绥柔士民就是安民以居,安士以事,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有能力的人发挥作用,我觉得就是爱护民众的,不以威拒谏,能够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敢于让别人发表不同意见,跟别人争论的时候不耍威风的就是德。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书是田冰老师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明代官员谥号。
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用表格形式列出有明一代得谥官员的姓名﹑出身﹑最高官职及官品﹑卒年﹑谥年等,梳理出明代官员给谥因素﹑给谥类型,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时段的官员谥号为考察对象,结合附表,采用一般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不同时段得谥官员所具有的的时代特征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以期对推进明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主要通过对明代官员谥号的研究,探讨官员谥号与明代国家政治的关系,总结明代官员谥号在不同时段的运作规律。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导言部分,就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导出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通过对明代以前历朝历代官员谥号赐予概况及特点的探讨,梳理出明代以前官员谥号的发展脉络,以探寻其对明代官员谥号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明代影响官员谥号的因素的分析,从横向比较中认识明代官员谥号复杂多变的特点,探寻影响明代官员得谥的诸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说明明代皇权政治的随意性;第三章通过对明代官员给谥类型的分析,探讨明代官员给谥类型的多样性在强化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通过对明代不同时段官员谥号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明代官员谥号在不同时段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点,阐释明代官员谥号与国家政治的动态关系。
结语部分,主要围绕明代官员谥号传承的儒家名节观﹑对前代官员谥号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国家政治运作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和申论。
未读此书之前,我对谥号的概念也非常模糊。
隐隐约约知道它是古代帝王子孙为避先人讳,在先人死后取的名字。
至于庙号﹑年号﹑谥号,傻傻分不清楚。
比较熟悉的谥号也就“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猜猜他是谁?简称“唐明皇”。
对了,他就是唐高宗李隆基。
因为此书引用的书也比较的庞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我也翻看了一些它所引用的文章﹑用到的史料,了解了一些关于谥号的基本概念及常识。
历代帝王谥号谥法解释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历代帝王谥号谥法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历代帝王谥号的谥法进行解释和分析。
帝王谥号是对历任皇帝或王朝创始人的尊称,是中国古代皇帝统治权力的象征之一。
通过研究帝王谥号的含义、来源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帝王制度及其变迁。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阐述历代帝王谥号的概述,包括其含义和来源,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解读和分析古代谥法的演变过程,并比较不同朝代谥法的特点。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一些特殊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如同一帝王有多个不同谥号、谥号被收回或更改等问题,并探讨异数字及象征意义在帝王谥号中的体现。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历代帝王谥号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历代帝王谥号进行系统地概述、解释和分析,以揭示古代帝王制度及其演变过程中帝王谥号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谥法特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王朝政权转移和文化传承。
同时,本文还将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并促进对帝王制度的深入探讨。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旨在大致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以及研究目标。
稍后将进一步展开讨论历代帝王谥号的概述。
2. 历代帝王谥号概述:2.1 帝王谥号的含义帝王谥号是对历代帝王在位期间所取得成就和贡献的一种称号, 通过赐名来表彰帝王的功德和为国家、民族做出的贡献。
2.2 帝王谥号的来源帝王谥号的来源多种多样。
在古代,有些谥号源于帝王本身是哪个世系的子孙,比如"大明孝皇帝";有些根据其德行和治绩来命名,如"仁神明圣显法天皇帝";也有些基于历史上著名人物或经典典籍中授予的尊称,例如用"文武之德共宣扬、法制之楷范融化万方的"。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之一。
在明代,君主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规定了一套严谨的封号制度。
这些封号被称为谥号。
对于明代官员来说,谥号的获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荣耀。
本文将从明代官员谥号的意义和分类以及谥号的授予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明代官员谥号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谥号是对官员生平事迹的一种评价和总结。
明代封建社会中,君主本着死者为大的原则,对于已故的官员,会根据其品德、功绩、治绩等方面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谥号。
其次,谥号也是对官员家族后代的一种荣誉。
官员通过获得谥号,不仅能够享受荣耀,还可以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家族传承。
谥号在明代官员中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正谥、副谥和庙号。
正谥是对于官员最高的褒奖,仅准许在皇帝逝世后才能追赠。
副谥是对于官员曾经出任过的职务或其表现的一种肯定和褒奖,不需要等到皇帝去世才能获得。
而庙号则是对于已故的皇帝称谓,与官员的谥号关联较小。
明代官员谥号的授予标准是根据君主的政策和情况而定的。
一般来说,皇帝对于官员的谥号授予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但也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官员的品德是授予谥号的重要因素之一。
品德高尚、正直廉洁的官员容易获得比较高的谥号,而品德不端、贪污腐化的官员,则难以被赋予高贵的谥号。
此外,官员的功绩和治绩也是评定谥号的重要依据。
取得重大战功、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官员,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谥号。
担任要职并有出色政绩的官员,也有可能获得相应的谥号。
当然,亲近皇帝和对君臣关系的忠诚度也会影响谥号的授予。
明代官员谥号的研究对于了解明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官员的谥号,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政权对于官员的期望和要求,从而为我们理解明代官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提供了参考。
谥号也反映出明代官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明代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谥号还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明代官员的品德、能力和功绩,为我们正确评价明代官员的历史功绩提供依据。
谥号评定原则
谥号评定原则一、什么是谥号呢?谥号啊,简单来说就是古代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像皇帝啊、大臣之类的去世之后,人们根据他们生前的表现给他们加上的一个称号。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乱给的哦。
就好比给一个人盖棺定论一样,是很严肃的事儿。
二、谥号评定的正面原则1. 品德高尚类如果这个人在世的时候非常善良、仁爱,那在评定谥号的时候就会往好的方面去想。
比如说,要是他一直对百姓特别好,经常救济穷人,关心民间疾苦,那可能就会给他一个带有“仁”字的谥号。
像宋仁宗,他在位的时候就是以仁慈出名的,所以这个“仁”字就很贴切地概括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这就像是我们在学校里,如果有同学总是乐于助人,我们就会给他一个“小雷锋”之类的美名一样。
2. 功绩显著类要是一个君主或者大臣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比如开疆拓土,让国家的领土变得更大了,或者是推行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政策,让国家变得富强了。
那在谥号里就会体现出他的这种功绩。
比如说汉武帝,“武”这个谥号就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强大,他在位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把汉朝的威名传播得很远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如果有人在项目里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那我们肯定会给他一个特别厉害的称号来表彰他的贡献。
三、谥号评定的负面原则1. 昏庸无道类如果君主特别昏庸,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那他的谥号肯定不会好听。
可能会有“幽”“厉”之类的字。
就像周厉王,他在位的时候对百姓很残暴,还不让百姓说话,最后引起了大家的反抗。
这个“厉”字就是对他这种恶劣行为的一种评判。
这就好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个队长总是乱指挥,还不听取队员的意见,那大家肯定会给他一个不太好的评价。
2. 品行不端类要是大臣贪污腐败或者是背信弃义,那他死后的谥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比如说一些奸臣,他们在评定谥号的时候就会被加上一些表示贬义的字。
这就如同在生活中,如果有个人总是骗人,大家肯定会在背后说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四、特殊情况1. 追谥有时候一个人在去世的时候可能没有得到合适的谥号,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又被追加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
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
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
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郑樵历史画像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秦始皇历史画像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明代谥法中的改谥探析
明代谥法中的改谥探析摘要:谥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尊者、高官死后定尊称的一种制度,是王朝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始自西汉,是对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
明代的改谥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为溢美而改谥,这是朝廷利用谥法对前朝蒙冤皇帝、重臣平反昭雪、矫枉过正或者对前朝重臣再次渲染、重塑楷模形象,旨在向官员乃至整个社会弘扬正气,规范人们行为,实现稳定有序之治。
就总体而言,明代的改谥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形势走向以及朝廷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关键词:明代;改谥;谥法谥法,古称“易名之典”,是对地位尊崇或所言所行皆有可称道之处的死者定尊称的一种制度。
正如历史上其他制度一样,谥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常存在着与制度不全相符合的现象,有应得美谥而得恶谥者,有初谥与名实不副者,有应得上谥而得下谥者等,这些已得谥号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更改,其目的是谥号与其人的品行业绩名副其实。
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
有关改谥的明确记载应自西汉始①,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但是改谥人数不多,这为数不多的改谥之人多是处在国家特殊历史时期,曾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有过重大影响的人,因为国家政治形势的变迁及后来统治集团的需要,朝廷通过对他们已有谥号的更改,重塑社会楷模,使社会正气得到弘扬,更好地教化官员乃至整个社会黎民百姓。
明代因国家政治影响而改谥的主要是皇帝和官员,其中皇帝1人,官员10人,笔者统计明代得谥号者约2500人左右,改谥者比例之小显而易见。
他们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纯粹为溢美而改谥。
本文述及的改谥对象是就对明代国家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透过改谥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明代国家政治形势变迁对谥号产生的影响。
目前明史学界尚未涉及此问题的研究②,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就明代谥法中的改谥现象进行介绍和解读,有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谥法解正误
谥法解正误.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谥法解正误南监本《史记》刻《谥法解》,原是古书分上下款列,后人误接连书之,遂错乱无章,卒莫有釐正之者。
今按《汲冢周书》书之,《周书》亦有前后失次者,並为釐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於牧野,终将葬,乃製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號,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名谓號谥。
○按此篇《博物志》谓为周公作。
今按首数言,是因二公终将葬,錫之谥,製谥从此而始,因敍谥为後世之永制也。
云此为周公作者,非其本矣。
民无能名曰“神”。
《周书》作“一人无名曰神”。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
《周书》作“立制”。
執应八方曰“侯”。
從之成羣曰“君”。
二條《史》有《书》无。
赏慶刑威曰“君”。
平易不訾曰“简”。
《周书》作“不疵”。
壹德不懈曰“简”。
道德博闻曰“文”。
《周书》作“博厚”。
经纬天地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名克服曰“武”。
大志多窮曰“武”。
《书》作“夸志”。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執事坚固曰“恭”。
安民長悌曰“恭”。
《史》作“爱民”。
芘親之闕曰“恭”。
執礼敬宾曰“恭”。
《史》作“御賓”。
尊長讓善曰“恭”。
淵源流通曰“恭”。
《书》作“曰康”。
照临四方曰“明”。
譖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慮静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纯行不二曰“定”。
執義扬善曰“德”。
二條《史》有《书》无。
绥柔士民曰“德”。
谋慮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還曰“釐”。
谥法
谥法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
始于西周中叶稍后。
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
考王之后,方有谥法。
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
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
秦始皇废不用。
汉初恢复。
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
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起源使用相关谥法全集明王圻通考内载周公谥法释义蔡邕独断帝谥北魏元修谥议隋谥唐张星谥议张环谥议苏洵谥法释义明代通用谥法释义谥法古今文字对照表起源中国的谥法,产生的年代有许多的看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
前两种是老的说法,后两种是近代的说法。
王国维主张西周中期产生了谥法,依据是出土材料和文物。
郭沫若主张战国说举铭文否定王国维的说法。
三皇五帝说从一开始就被人驳倒了,周公制谥说占据了上风。
辛亥以后,学术之风大盛,又起了对谥法的新的探讨。
汪受宽教授在《谥法研究》里面,主张谥法在周孝王时正式形成了制度。
在周孝王以前的周代诸王,王号都是生称,犹如水浒里的绰号,是做王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功绩所加的美名。
只因为上流社会的提倡,这种做法才形成了制度。
并流传了下来。
因为人是喜欢虚名的,即使是死了也需要。
编辑本段使用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
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
春秋时代,谥法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
这时的谥法,由于国家的众多,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有宽有严,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谥号的善恶,根据诸侯的形迹来定。
在时间上说,各国一般都是前期给谥号时候严,后期逐渐放宽了标准,也许是因为权力下移的原因吧。
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顾宪成赠谥、从祀文庙成败探析
顾宪成赠谥、从祀文庙成败探析发布日期:2012-08-21张宪博东林书院主盟之人顾宪成逝世后,一些正直官员开始为其请谥,然而这一过程却极为艰难,阻力来自于神宗的忌恨以及齐、崑、宣、浙各党并天启朝阉党对书院讲学的诽谤。
崇祯帝拨乱反正后,极力褒崇顾宪成,将学术与政治并论,不仅追赠谥号,而且决定将其从祀孔子庙庭,他对顾宪成的赞誉和给与的极高地位值得治史者重视。
清高宗一改顺治、康熙朝相对宽松的政策,彻底否定东林书院讲学,因而不得不涉及到对顾宪成的重新评价,其有别于《明史》褒贬原则的价值观借助于《四库全书》的编纂而公开阐明,这对历史的发展不能说没有影响。
迄今为止,上述问题未见引起学术界注意。
顾宪成赠谥、从祀孔庙成败过程,不仅反映出明清皇帝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的价值取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林书院讲学的政治影响和顾宪成的历史地位。
考察这一过程,对于明末政局的研究以及重新评价顾宪成的学术地位、政治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学术界尚无人专论顾宪成赠谥、从祀孔庙问题,笔者不揣謭陋,试做探讨,以求正于同仁。
一、顾宪成逝世后的请谥过程(一)、各级官员奏请赠谥请求朝廷对顾宪成予以赠谥,从他逝世后即已开始。
顾宪成病故于万历四十年(1612)五月二十三日,第二天东林党人中的另一理学名臣郭正域也故去,他们的离世引起了朝野许多官员的不安。
六月,礼科左给事中周曰庠上《为正人相继沦亡国势空虚可虑事》疏,他说“诸臣自叶向高之外可以负大任者,非郭正域、顾宪成、黄辉等其人哉”,而黄辉、顾宪成、郭正域相继故去,“正人凋谢,国运将随之也”[①]。
他指责神宗:“大小臣工累疏乞用,奈何转罔无期,卒令斋志以没?天生正人原自有数,人望如三臣,而摧折之以至死,岂不可哀甚哉!”[②]随后御史李邦华上疏为宪成请卹,并说:“阁臣闻顾宪成、郭正域、刘日宁之逝,哀号累日,如失左右手。
”长哭不止的“阁臣”,应为内阁首辅叶向高。
据《顾端文公年谱》所记,当时为顾宪成请卹,“奏几满公车”[③],于此可见朝臣舆论倾向。
谥号等级---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谥号等级---从一个人谥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宋朝和明朝的谥号的规则,有些差不多.两朝为汉族正统.清朝谥号封得太泛滥了,最高级别"文正"居然谥八人.乾隆还乱封了一阵明末烈士.宋朝的大体规则:文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文字开头,武官杰出的人员,谥号武字开头(注意是杰出的人员,如果不杰出,也许有谥号,但是不见得是文武开头了~~经统计,宋朝得"文某"谥号者140+,得"武某"谥号者20+文官单谥"文"一个字为最高.武官单谥"武"一个字为最高.两字谥号中,文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两字谥号中,武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另: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注意:本文中的宋朝,是除开前期得谥的,因为到宋朝中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法则比如:文官王安石----王文公----这是宋朝官员评价的最高级别了,非常稀少!范仲淹----范文正公----能单谥的毕竟很少.文正二字,实际上应该也能排第一了.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的把这个谥号给人的。
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韩琦----韩忠献公----这个是通谥中的第二位.韩琦在北宋的地位,直追范仲淹.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忠排第二司马光----司马文忠公苏轼----苏文忠公苏辙----苏文定----他在政治上不怎么样.所以这个"定"排第几呢........曾巩----曾文定----同上文天祥死节,宋无谥武官狄青----狄武襄公---第二字"襄"是文谥中的字,在宋朝,文的地位比武高,一个武官,谥号第二字居然用到文官的,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研究宋史的也都知道,北宋一朝,武官中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这位狄公高怀德---高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岳飞----岳武穆王----后来改"忠武"----这是通谥中的最高级别韩世忠----韩忠武王----与岳飞一样张浚----张忠献公----通谥中的第二刘锜----刘武穆公----同样也是南宋的抗金将领.辛弃疾---辛忠敏----通谥中的第四-----一代文豪,却是武官另:秦桧----谥"丑谬----哎,这个谥号才叫牛★明朝官员没有单谥,全是两字的,单谥只给亲王.文官李善长因罪似乎没谥号----否则当为明百官谥号之首李东阳----李文正公----明朝谥号最高的文官----当时李公弥留之际,得之死后将有此谥,喜极而泣----可以看出"文正"的地位张居正----张文忠公-----后来谥号被朝廷收回于谦----于忠肃公----通谥中的第三王守仁----王文成伯----著名的文人阳明先生,做的官却是兵部主事杨一清----杨文襄公武官徐达----徐武宁王----应该是明朝谥号最高的武官常遇春----常忠武王----这是通谥中的最高级别戚继光----戚武毅公袁崇焕因罪似乎没谥号明朝武将的第二字的排名,例如"宁,毅",哪位朋友能帮我找找附<谥表法>_这个在古代前期很流行,后期就有点乱了.....所以宋明两朝基本不怎么看重了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篃服曰顺嵯痛然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觽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揜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武而不遂曰壮好巧自是曰专和,会也。
追谥·改谥·夺谥
追谥改谥夺谥
陆精康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古代君主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平业绩个人品质,议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叫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陆精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三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明代谥法中的改谥探析 [J], 田冰
2.清代谥法中的特谥、追谥和夺谥 [J], 潘洪钢
3.《追谥岳王忠武敕书》的保藏及真伪辨证\r——兼与丁亚政先生商榷 [J], 明智;王兴华;刘奕云
4.《追谥岳王忠武敕书》的保藏及真伪辨证
——再与丁亚政先生商榷 [J], 李兴武;明智;王兴华
5.明代的追谥与夺谥 [J], 田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word版)谥号是汉字的精华版:两个字浓缩死者一生
谥号是汉字的精华版:两个字浓缩死者一生谥号制度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早期皇帝和大臣都用谥号,后来皇帝采用庙号,谥号逐渐成为大臣的死后荣誉了。
谥号有下面特点:重要官职级别才有资格获得有谥号,比如唐代3品以上;谥号是对官员一生的总结,不体现官职和爵位,分为上谥(表扬)、中谥(同情)、和下谥(批评);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属于私谥,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私谥不为官方承认。
周公封天下谥号规则谥法成系统后,文臣,武将谥号分别以文,武两字开头,文一般后跟,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等字;武一般后跟,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等字.还有一种就是文武大臣通用的曰通谥,以忠字开头,后跟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
文官谥号以文正为最高,这起源于宋朝司马光。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以文贞为最高。
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司马光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谥号通常由文官制定,所以武将的谥号通常不如文官出众。
有着特殊贡献的通常给于忠字头的通谥。
通谥号以忠武为最高,这起源于诸葛亮的谥号忠武侯.由于诸葛亮可以算是中国古代臣子的最高理想,所以他的谥号在后世就成了对臣子的最高评价.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封了异姓王,却能一世荣华长寿善终,所以谥忠武。
岳飞原本含冤受死,赵构之后平凡,原本谥号武穆,已经是武将中第三好的了,但隔代之后平反,改谥忠武,这就算封了神了.再例如常遇春,明朝开国双璧之一,由于在建国前夕病逝,既立下足够的功劳又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后续政治问题,任何皇帝都会最喜欢这种大将吧,所以他的谥号也是忠武。
岳飞封忠武谥号趣谈谥号可以说是汉字的精华版,两个字浓缩了死者的一生,所以每个字都意义深远。
明代丧葬文化考
宣宗孙皇后谥号:“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13字
英宗钱皇后谥号:“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13字
英宗周皇后谥号:“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l3字
宪宗王皇后谥号:“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13字
孝宗张皇后谥号:“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13字
改谥是指更改原有谥号。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由宦官王振挟持案征瓦刺,英宗之弟成廊王朱祁钰奉命留守北京。八月因“土木之变”,郧王奉太后之命监国,九月被于谦等大臣拥立即帝位,是为景帝,也称代宗,
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在位8年。景泰八年(】547年)正月,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废景帝为成郎王,景帝不久病死。英宗毁其原来在十三陵区所修的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赐谥为戾”。成化十一年(1475年)英宗之予宪宗以其叔叔“勘乱保邦、奠恩宗社”有功,追复其皇帝身份,改谥号为“恭定景皇帝”。[243
明代妃嫔得谥有些是因宠而得谥。如成祖贤妃权氏,系朝鲜李朝进贡充掖庭之女。因姿质被粹,善吹玉箫,甚得成祖爱怜,死后被谥“恭献”。明宪宗时,万氏因生皇太子,死后被追封为皇贵妃,赐谥“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f26噜申宗时,敬妃李氏,生惠王常润桂王常瀛,万历二十五年三月去世,神宗下旨追封为皇贵妃,谥“恭顺荣庄端靖”。【27]
(二)妃嫔得谥
如果说皇后贵为天下之母被谥当在情理之中,那么妃嫔得谥则往往受到礼官的非议,因而,自秦汉至东晋,妃嫔几乎无谥,此后长达一千多年中,仅有南朝、唐宋的十几个得谥,她们或是皇帝的极宠幸者,或是因其子为皇太子或继位者,但到了明代,从洪武间开始,妃嫔得谥愈来愈普遍,数量很大。据汪受宽先生的研究,明代妃嫔得谥逾150以上。【2副
试析明代藩王赐谥制度
试析明代藩王赐谥制度
王浩淼;徐梓又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22(47)4
【摘要】明代藩王赐谥制度是重要的宗室礼节之一,也是国家重典的具体表现。
藩王赐谥制度表现出君主主动损坏礼制、将礼制推向不可修复等特点。
朝廷漠视藩王的品德,仅要求其奉守藩节,赐谥过程具有随意性和个人偏私性,加重了藩王名实不符的程度。
在藩王与君统的谥号关系上,从下避上逐渐演变为从上避下。
藩王赐谥制
度的衰弱与国家礼制的败坏有一定关联,借此可以管窥明代朝廷政治注意力之转变。
【总页数】6页(P113-118)
【作者】王浩淼;徐梓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皇帝赐书藩王考
2.从《皇明祖训》到《明会典》——简论明代藩王的继承
制度3.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4.明代藩王学的盛会——"潞王陵与明代藩王学术研讨会"综述5.藩王贪财势随葬夸豪富——介绍江西的几座明代藩王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谥号研究报告
谥号研究报告
谥号研究报告
1. 研究背景:谥号是古代国家对于已故君王、高官、文人等的一种尊号,用以纪念和表彰其功绩和品德。
谥号的命名和使用有一定的规则和仪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谥号的命名依据、命名规则、命名对象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对谥号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其对于古代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历史记录、传记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中涉及谥号的内容,探寻谥号的起源、演变和使用情况,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谥号进行解读和评价。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 谥号的起源和发展:探讨谥号的起源和最早使用情况,以
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 谥号的命名依据和命名规则:分析谥号的命名依据,如人
物的功绩、德行、被封时的地位等,以及命名规则,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谥号。
- 谥号的命名对象:研究谥号在君王、高官、文人等不同身
份和地位的人物中的使用情况,了解谥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谥号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谥号对于当时社会文化、价
值观念的影响,以及谥号的使用和评价体现了哪些社会变革和
政治变动。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揭示历史人物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德,丰富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2 8 K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 7 1 2 1 )4 _ 15 _ 5 10 - 0 5 (0 1 0 . 07 _0
谥 法 , 称 “ 名 之 典 ” 是 对 地 位 尊 崇 或 所 言 古 易 , 所行 皆有可 称道 之处 的死者定 尊 称 的一种 制度 。正
15 7
中 州 学 刊 2 1 年 第 4期 01
皇位 , 帝在 忧郁 、 病 中死 去 , 兄 英 宗 对 他 的不 景 疾 其 满便 发 泄在 给谥 上 , 即赐 谥 “ ” “ ” 的最 初 谥 戾 。 戾 字
义是 “ 悔前 过 ” 其 引 申意 也 都 离 不 开 “ ” 不 ⑨, 过 。英 宗怀 恨 景帝 不该 趁 自己被 瓦 剌 挟 持 而 即 皇 位 , 可 更
“ ” 英 宗本 意 , 奸 臣从 中作 梗 而 致 , 失 公道 。 戾 非 是 有 “ 况恶 谥非 出先 帝 之 本 意 , 一 二 造 衅 幸 功奸 臣 之 乃 邪议 , 至今 公论 为 之 不平 。 并 建 议 朝 廷 根 据 谥 法 原 ”
是处在国家特殊历史时期 , 曾对当时复 杂的政治局 势有 过 重大 影 响的 人 , 因为 国家 政 治形 势 的变 迁 及
后来 统 治集 团 的需 要 , 廷 通 过对 他 们 已有 谥 号 的 朝
谥改美谥之例 , 但没有美谥改恶谥之例 , 这是明代谥
法与 唐宋 的 区别 之一 。
更改 , 重塑社会楷模 , 使社会正气得到弘扬 , 更好地 教化官员乃至整个社会黎 民百姓。明代因国家政治
收稿 日期 :0 0 1—0 2 1— 0 5
功不可没。然而, 由于政治风云变幻 , 英宗再次登上
作者简介 : 田冰 , , 女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 与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 中心博士后 ( 安 7 0 6 ) 河南省社会 科学 院历 史与 西 10 2 , 考古研 究所 副研 究员( 郑州 4 0 0 ) 50 2 。
在褒扬 , 恶谥多用于帝王 、 , 宗室 很少用于百官 , 尤其 明代 取 消 百官 恶 谥 , 武 至崇 祯 1 洪 6朝 百官 无 恶
谥 。帝王 恶 谥 1人 , 室 恶 谥 1 宗 6人 , 对 于 宗 室 相 得谥 11 3 6人来 说 , ④比例 之小 不 言 而喻 。明代 有 恶
21 0 1年 7月 第 4期 ( 总第 14期 ) 8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a fZ o gh u a e cJu n lo h n z o
J l,01 uy 2 1
No 4 .
【 史研 究 】 历
明 代 谥 法 中 的 改 谥 探 析
田 冰
摘
要 : 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 尊者、 官死后定 尊称 的一种制度 , 王朝政治 统治 的重 要工具。 改谥作 为谥 谥 高 是
一
陋, 就明代谥法中的改谥现象进行介绍和解读 , 有不 妥之处 , 敬请 同仁批评指正。
个重要内容 , 谥法实施之后 的补救措施 之一。 是
恶谥改美谥 , 明代改谥 的重要 内容 。谥法 旨 是
有关 改 谥 的明 确 记 载 应 自西 汉 始 , 以后 历 朝 历 代 都有 , 是改 谥人 数不 多 , 为数不 多 的改 谥之人 多 但 这
法 的一个重要 内容 , 自西汉, 始 是对谥法实施之后 的补救措 施之一。 明代 的改谥 有恶谥 改美 谥、 谥与名 实不符 而 初
改谥 、 下谥 改上谥 、 为溢美 而改谥 , 这是 朝廷 利用谥法对前朝蒙冤 皇帝、 臣平反 昭雪 、 枉过正或 者对前朝 重 臣再 重 矫 次渲染 、 重塑楷模 形象, 旨在 向官员乃至整个社会 弘扬 正气, 规范人们行为 , 实现 稳定有序 之治。就 总体 而言 , 明代 的改谥折射 出不 同历 史时期国家政治形势走 向以及朝廷所 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准 则。
影响而改谥的主要是皇帝和官员, 中皇帝 1 , 其 人 官 员l 0人 , 笔者 统计 明代 得谥 号者 约 20 左 右 , 50人 改
谥者 比例之小显而易见。他们有恶谥改美谥、 初谥 与名 实不 符 而 改 谥 、 谥 改 上 谥 、 粹 为 溢 美 而 改 下 纯
谥 。本 文述 及 的改 谥对 象是 就对 明代 国家 政 治产 生
得 已而 即 位 。北 悍 戎 狄 , 南平 闽广 , 人 心 于 将 变 , 定 安 国势 于阽危 , 有 功 于 社 稷 甚 大 。威 虏 以 甲兵 啖 其 虏, 以金 币而迎 回大 驾 , 养 之 于 南 宫 , 为 贼 臣离 尊 不 间 , 兄 弟 之 情 甚 厚 , 信 大 臣 , 纳 忠 谏 , 学 劝 其 任 听 兴 士 , 惠恤 民 , 善 政 之 在 天 下 甚夥 , 末 年 少 有 过 加 其 虽 愆, 岂可 以一 眚 而 掩 众 善 耶 ! 他 还 揭 示 了 景 帝 谥 ”
过重大影响的人 , 透过改谥这一现象 , 重新审视明代
国家政 治形 势变 迁对 谥号 产生 的影 响 。 目前 明史 学 界尚未涉及此问题的研究②, 有鉴于此 , 笔者不揣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历史上其他制度一样 , 谥法在执行过程 中也 常存 在着与制度不全相符合的现象 , 有应得美谥而得恶 谥者 , 有初谥与名实不副者 , 有应得上谥而得下谥者 等, 这些 已得谥号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更改 , 目的是 其 谥号与其人的品行业绩名副其实。改谥作为谥法的
明代最有影响的恶谥改美谥之例是景帝。景帝 死后 , 正统朝赐谥“ ; 戾” 成化朝改谥 “ 恭仁康定景皇
帝” 。景帝 谥 “ ” 完 全 是 皇 权 势 力 较 量 的 结 果 。 戾 , 景 帝 在英宗 被 瓦剌 挟 持 后 登 上 皇 位 , 朝 中主 战派 与 同心 协力 , 击退 瓦剌 对 明朝 的威胁 , 为捍卫 大 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