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背诵《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并能正确朗读。

3.能够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掌握《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和朗读古诗。

3.能够熟练使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古诗并具有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MP3或CD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在黑板上板书《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4.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第二课时1.继续复习《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进行古诗背诵,分段逐句进行。

3.听音乐,配合朗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

4.学生分组,展开古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

2.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作者和背景。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魅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古诗,还理解了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背诵和朗读,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和诗意浸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情感传达。

未来可以加强诗歌创作与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丽和诗歌的韵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详细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并通过庐山的真面目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并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3.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2.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难点:对于苏轼的人生观念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深层含义,以及苏轼的人生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庐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背诵这首诗?”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句,学生跟读。

然后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如“横看”、“侧成峰”等。

接着解释诗的意象,如“庐山的真面目”是指庐山的真实景色,而不是表面的高低起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句诗,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诗句,另一组听,然后互相交换。

教师在旁边指导,并纠正发音和节奏。

5.拓展(10分钟)学生阅读关于苏轼的生平介绍,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作者李白,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创作特点。

2.通过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笔下的西林山水之美。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3.领悟古诗《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题西林壁》中的隐喻和比喻。

2.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林壁的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熟悉《西林壁》的景致,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

2. 学习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题西林壁》的创作动机。

2.分段分析《题西林壁》的内容及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和情感抒发。

3.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3. 操练1.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上学习内容,就《题西林壁》中的“田园晨趁女”的形象进行讨论,并畅谈自己对这个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朗读实践:让学生分组朗读《题西林壁》,并就诗歌的节奏、语气和情感进行表现。

4.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再次强调古诗《题西林壁》的主题和意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题西林壁》中的“壁画酒初和”象征着什么?5. 作业以《题西林壁》的意境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1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理想山水风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领会诗人的情感抒发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与学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品味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的内容。

希望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领悟人生哲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诗人游览庐山西林寺时,面对壁画发出的感慨。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运用图像联想法,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3)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领略作者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诗句含义的理解,尤其是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的感悟。

2. 把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王维的资料,了解作者。

2. 朗读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指名朗读,互相评价。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交流,分享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点评,总结诗意。

4. 描绘画面(1)学生运用图像联想法,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2)小组展示,互相评价。

(3)教师点评,指导描绘技巧。

5. 感悟哲理(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的理解。

(2)小组交流,分享感悟。

(3)教师点评,总结人生哲理。

6. 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互相检查。

(2)全班齐背,检查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作者:王维1. 诗句含义2. 意境描绘3. 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本课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篇目,选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骤雨》。

课文通过描写风雨来临前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强大和神秘,同时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思维,丰富词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短语,感受诗歌的意境。

•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蕴,领会诗歌的抒情特点。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为学生打开课文内容的话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逐段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抒情特点。

3.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

4. 课文赏析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课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三、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关键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思考并写下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情感来表达。

3.阅读其他相关古代诗歌,找出其中的共通之处,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古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谢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本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教学内容围绕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想象和体验,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感受,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古文词汇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理解有困难。

2. 意境把握:四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及自身情感的复杂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诗歌文本- 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 朗读录音- 课件或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庐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庐山自然风光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与情感的表达。

3. 词语解释:对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探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讨论诗人可能的心境。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景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提升:教师总结讨论内容,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7. 背诵练习:学生集体或个别背诵诗歌,教师指导纠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诗歌的关键词和核心意境,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庐山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将《题西林壁》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查阅苏轼其他的相关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尝试这种引导式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在讲授古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抽象的哲理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仿写古诗时,提供简单的古诗模板,如五言绝句,并引导学生注意平仄和押韵,降低创作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西林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觉得山里的景色怎么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是如何描绘庐山之美的。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和苏轼的写作特点,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景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古诗内容、探讨哲理和进行实践活动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几点思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

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

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2.多次仔细的观察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第【1】篇〗《题西林壁》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不仅写了庐山烟云缭绕,景象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色,而且写了对这种景色认识,即只缘身在此山中,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感悟古诗大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悟,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借景说理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庐山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认识到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难点:感悟诗意,领略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哲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挂图、搜集资料、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庐山去欣赏那里的美景。

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美景?(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庐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

多少诗人吟诗,画家作画,赞美庐山的美景。

宋代诗人苏轼游庐山时,曾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指名读,正音。

3. 再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中难懂的字词,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3、作者三、读正确,明诗意1、听录音读2、指生读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范文(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范文(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范文(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苏轼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

(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投影思考回答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高远近低侧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

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案(3)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案(3)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案(3)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题壁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看到的壮丽景色。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庐山的变幻莫测,寓言般地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应持客观态度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态度对待事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题西林壁》的诗意,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题西林壁》,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题西林壁》这首诗。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题西林壁》,学生跟读,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题西林壁》。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体会诗中蕴含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生活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我们的祖国景色秀丽。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都写下了赞颂祖国大好山河的佳作。

北宋诗人苏轼在游赏庐山后,写下了这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2、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2、简介体裁:
七绝,就是诗有四行,每一行有七个字,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韵。

三、初读课文
1.初读古诗。

播放配乐朗读,生初读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

2. 细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听了配乐朗读,感受了古诗的魅力,下面请同学再细细地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读通顺,读出句中的停顿。

3.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再给点建议。

生生之间互读互评,共同进步。

4.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注意古诗的节奏和押韵。

让全体学生都有充分的读诗机会。

四、理解诗意
1。

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题西林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独立思考: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思考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小组内尝试解决。

(师到小组内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

2、当堂汇报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还不理解呢?生开始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五、品味意境
1、诗人游赏了庐山,不仅是游,还细心观察了庐山的样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前两句)
2、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形态呢?
3、想象: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庐山的山顶,从左往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像————;从近处看,像————;从高处看庐山,像————;从低处看庐山,像————。

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师引导
六、总结提升
1、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诗中的道理。

2、收集其它蕴含哲理的诗句,同桌交流。

七、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