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病理论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述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述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述发布时间:2021-02-01T11:14:44.4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2期作者:夏文艳[导读] 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夏文艳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甘肃省临洮县730500摘要: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中风、心梗、颈椎病、截瘫、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可引起SHS。

其中,中风是SHS致病率最高最常见原因,占有70%比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SHS发病率为12.5%~70%,一般发病于卒中后1~3个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致病,经治疗可恢复至往日活动程度仅有20%。

鉴于此,本文通过查阅近年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 1肩手综合征概述 1.1临床表现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中风后,患侧可出现肿胀、疼痛和肩、手的异常感觉。

严重痉挛甚至残疾,影响日常生活。

Ⅰ期为急性,肩、手、腕疼痛,活动受限,手肿胀,皮纹消失,肤色改变,体温升高,X线显示肩、手骨局部脱钙;Ⅱ期营养不良,肩、手、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较Ⅰ期持续或减轻,手部肌肉萎缩小;Ⅲ期为后遗症,肩、手、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开始萎缩,患部疼痛减轻持续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最后变成了畸形。

X线片显示患部骨质疏松。

1.2发病机制目前,SH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公认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肩手泵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和关节结构有关;另一种与轴突和髓鞘功能有关,主要是体感引起的外周感觉神经继发性损伤所致高心损伤。

此外,过度活动、肢体位置不正确、患侧长期输液等都是导致SHS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中医疗法、物理疗法、封闭疗法、改良气动疗法等。

这些疗法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消除肿胀,在此基础上,加强肌肉锻炼,使上肢得到更好的康复。

康复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康复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肩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ICD-10:M8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2.分期诊断(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同时合并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

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 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

(缪鸿石、朱镛连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华夏出版社,1996 年)(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 1~3 月内。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三)肩-手综合征分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优势。

方法:将30例中风肩手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中医传统针刺方法组, B组为西医作业康复治疗组,C 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时间为28天,治疗前后统计结果。

结果: C组在疼痛量表评分、改良的Fugl-Meyer评分以及ADL量表评分等方面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症具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肢体康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肩手综合症;临床研究肩手综合征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初期为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肿胀,特别是手背部皮温升高,手的颜色呈紫色或桔红色,手部活动受限等,后期常出现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从而大大减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血管运动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②患肢长期处于不良体位,尤其是掌屈位;③患肢活动不充分;④患肢输液时液体渗入手部组织内。

以上因素导致患肢局部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肢体肿胀,手部皮肤温度升高,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临床上对肩手综合征亦尚无特效治法,但近年来中医药结合康复疗法在肩手综合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很大地减低了病人的残疾程度。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将对比治疗的30例肩手综合症患者,临床疗效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住院及门诊筛选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中医传统针刺治疗组A组,西医作业康复治疗组B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

入组前三组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中风诊断标准[1];②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③病情处于I期;④病程为1-6个月;⑤年龄在50~70岁。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行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探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行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探析
改善 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l O . 0 5 ) 。 结论 运用针灸推拿联合 治疗 中风后肩 一手综合 患者的效果非常显著 , 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中风

肩 一手综合征
针灸
推拿
联合 治
( 手阳明证 ) 、 中渚 穴( 手少 阳证 ) 、 后溪 穴( 手太 阳证 ) , 并根据患
痛止肿消 。 本次研 究结果表 明运用针 灸推拿联合 治疗 可有效改 善患 者肩手部 的疼痛感 、 减轻患处水肿 、 促进 肩关节功能恢复 , 对 中 风后肩 一 手综合征疗效十分 明显 。
综上所述 , 运用 针灸 推拿联合治疗 中风后肩 一手综合患者
1 . 4 统 计学 方法
2 结 果
治的 8 6例 中风后肩 一手综合征患者 , 其 中男 5 4例 , 女 3 2例 ; 年龄 4 0 岁~ 6 7岁 , 平均年龄( 6 2 . 5 - t - 6 _ 4 ) 岁; S HS 病程 5 d ~ 4 5 d , 平 均( 1 5 . 5 4 - 3 . 4 ) d 。随机分 为对照组与观察 组各 4 3例 , 2组 患者
中风后肩 一手综合征行针灸推拿联合治疗 的临床效果探析
方 鹏
( 南丰县中医院 , 江西 南丰 3 4 4 5 0 0 )
【 摘要】目的 研究中风后肩 一手综合征行针灸推拿联 手交替 由远 至近挤压 1 0 ~ l 5遍 ; 再 以掖 法 、 推法与拨 揉法对 患
合 治 疗 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选 取 我 院收 治 的 8 6例 中风 后 肩 一
采用 S P S S 1 8 . 0软件 进行 数 据统 计分
析,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 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度 、 水肿 度与肩关节活 动度评分均无 显著差异( 0 . 0 5 ) , 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度 、 水肿度与肩关 节活

络病理论在中风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络病理论在中风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络病理论在中风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中风病即西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致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脑梗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是临床常见病,其致残率约为50%,病死率在急性期为5%~15%,且该病极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脑梗死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及家庭的高度重视,而脑梗死中药治疗的重要性也被人们逐渐接受和认识[1]。

1 背景研究络病学说理论是吴以岭院士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挖掘、整理,并不断的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从而推动建立了络病学,2004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2],至今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10余年,200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至2013年已召开了9届国际大会,通报了多年来获得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世界各络病分会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络病指导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即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进展[3]。

络病理论认为:中风病络病理论最早源于《金匮要略》,认为中风病机理为“络脉空虚”、病位“邪在于络”、症状“肌肤不仁”,总之阐述了络脉血气不足,招致邪气乘虚而入而至肌肤不仁的中风病机理;《临证指南医案》所论中风病机有二:①正虚邪中、络脉气虚血瘀痰阻;②内风袭络;络病理论认为中风病最终为脑络损伤,如肝风犯脑、痰瘀阻络、毒损脑络、久病入络等;治疗大法为通络法,具体有祛风、活血化瘀、虫蚁搜剔、滋补通络法[4],药物有搜风通络、化瘀通络、解毒降浊、益气化瘀通络;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的研制及通心络胶囊的应用,正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具体体现。

2 理论引进学科带头人参加第4~10届国际络病学术大会获得络病理论指导诊断治疗中风病的新技术成果[5],到广州、深圳、南京、郑州、北京等地多家医院考察,证实络病理论指导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研究取得循证医学证据,此类临床及基础研究方兴未艾,指导临床治疗以通络为主且疗效显著,笔者参加了天津中医药学会首届络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主持天津市中医重点脑病专科的建设,中风病为优势病种,采用络病理论指导中风病的诊疗方案研究,在风火上扰、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证型中应用通络药物和非药物通络方法治疗中风病。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疗效。

方法: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成A组和B组,均是34例。

A组给予综合康复疗法,B组给予常规疗法。

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B组为76.47%(P<0.05)。

A组的上肢FMA(Fugle-Meyer评定量表)评分高于B组,VAS(视觉模拟)评分低于B组(P<0.05)。

结论:为中风后SHS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其疼痛度,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中风;肩手综合征;疗效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的高发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50%,且高发期为中风后7个月内。

其主要疗法是针刺配合体位摆放治疗,但疗效欠佳[1]。

研究中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该病的效果,如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8例中风后SHS患者为研究主体。

经伦理委员会直接审查,且得到批准。

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34例。

A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范围是34-79岁,平均(50.42±0.36)岁。

B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范围是33-78岁,平均(50.12±0.42)岁。

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B组给予常规疗法,即针刺疗法+体位正确摆放:取极泉穴、内关穴与尺泽穴,常规消毒后使用毫针以提插泻法针刺以上穴位,得气后拔针。

以高频率、小幅度捻转法针刺患侧对侧的运动区,时间为2min。

天宗穴、肩贞穴与阳谷穴等使用提插泻法进行针刺,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时间为30min。

患侧卧位时,可将患肩向前伸,肘关节与指关节伸展,前臂向后旋。

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定量感觉探究

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定量感觉探究

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定量感觉研究中文摘要目的佾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其0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中风后感觉障碍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0限们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检查中风后肩手综合征L,观察组和中风对照组各15例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并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

检查温度觉时,使用一个小的与检测区皮肤接触的热电极探头,探头温度以1.c/秒速度递增(热觉、热痛觉)或递减(冷觉、冷痛觉),直至受检者产生感觉的那一刻由受检者本人按下按钮停止刺激。

得到一个温度觉阈值,探头温度恢复到预置温度准备下一次刺激。

重复4次得到平均温度觉阈值。

在检测振动觉时,振动器的刺激强度以O.1-12微米/秒的速度递增,重复检测6次。

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O.05)。

SB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闽值降低,(P<O.05),热觉阈值增高(P<O.05)。

冷痛觉闽值、热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阂值的差值(P<O.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闽值之间差值\、(P<O.01)有显著性差异。

上(/结论中风偏瘫后SHS病人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

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

C类和A6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检查±查查兰塑壁墨兰堕翌主兰竺型翌LQuantitativesensorystudiesinhemiplegic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afterstrokeAbstraetObjectiveShoulder-handsyndrome(SHS)isthemost丘equentcomplicationeffectingtherehabilitationprogramesofhemiplegicpatientsafters仃oke.Thecauseandpathogenesishavenotbeenfullyelucidated.SomeearlierauthorshavereportedthatpatientswithsensoryimpairmenthadahigherincidenceofSHS.Wemeasuredthesensorythresholdof15SHSandcontrolmeansof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technologypatientsbytoevaluatethesmallfiberfunctionandtherelationshiptOSHS.MethodsAcontactthermodewasusedtoapplyaconstant1℃/secondincreasing(warmandheat-evokedpain、ordecreasing(coldandcold-evokedpain)thermalstimulusuntilthepatientpressedtheresponsebuttontoshowthatatemperaturechangewasfeltbythepatient.Whenperformedvibrationtest,thevibrationrateofchangeincreasingbetweenO.1—12mic/second.ResultsThecoldthresholdinpatientswithSHSwas±壹垄堂塑璺垦兰堕.一一.塑主主堡垒查一significantlydecreased(P<O.05)andthewarmthreshold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P<0.05)whencomparedwiththethresholdsincontrolpatients.Thecold-evokedpain,heat—evokedpainandvibrationthresholdsweresimilartothethresholdsincontrolpatients.ButinpatientswithSHS,thevaluedifferencebetweencoldthresholdandcold-evokedpainthreshold(P<0.01)aswellasthatbetweenwarmthresholdandheat-evokedpainthreshold(P<0.01)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whencomparedwiththecontrolpatients.ConclusionsThisstudyshowsthattheincidenceofsensoryimpairmentissignificantlyincreasedinpost-strokeSHSmanifestationsofthesensoryimpairmentare3patients.Themaindecreasingthermalthresholdandhyperalgesia.TheimpairmentsofC—fibersandA6一fibersmayplayaimport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post-strokeSHS.Keywordsstrokeshoulder-handsyndrome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4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前言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现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1L2,31是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肩手综合征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是以肩部疼痛、僵硬合并有同侧手部肿胀和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它长于中风发病后的1-3个月发生,在恢复期的发生率约为70%,早期患者可出现肩胛区持续性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外展外旋受限,继则出现腕关节肿胀,晚期可出现肌肉明显萎缩,甚至关节挛缩。

它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对此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及治疗。

本病在中医上属于“痹症”、“偏枯”范围,大量文献表明,针灸对于促进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以其经济、便捷、副作用小的特点自古以来广受医家推崇。

病案举例:刘某,男,72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来诊。

患者1月前上山劳作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手无力握拳、握筷,伴口齿不清,饮水呛咳。

家属送至医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额顶颞叶低密度影。

考虑:急性脑梗死。

予西药对症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回家休养。

现患者左侧肢体遗留功能障碍,为求进一步康复,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规律服用降压药。

刻下:精神偏软,左侧肢体感乏力,行走不稳,左肩关节痛性受限,左肩关节外展、外旋不能,肩关节、腕关节疼痛,左手中度肿胀,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1期,左手1期,左下肢3期,纳寐一般,二便调。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肩痹-气虚血瘀中医治则:益气活血,通经止痛针灸治疗:选穴:选用肩髃、肩贞、肩髎、合谷、曲池、阿是穴。

上述穴位在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直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行针1min,每次留针30min,每日一次。

疗效:4周后,患者左肩部下垂程度及活动时疼痛程度较前减轻,左手水肿较前消退,关节活动度较前增大,左侧肢体乏力感较前明显好转,疗效明显。

原有穴位不更改,在原行针手法基础上加用电针,采用疏密波,接电20分钟。

4周后,患者肩关节无明显下垂,关节活动时疼痛不明显,左手水肿基本消失。

诊治体会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类属于中医上“痹症”、“偏枯”范畴。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

方法:将1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5例。

对照组采用针刺和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微波治疗、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疼痛、水肿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7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明显改善肢体功能、疼痛、水肿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针刺,肩手综合征,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法,微波治疗法【中图分类号】R7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76-02肩手综合征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常见合并症,发生率12.5%~70.0%[1],多发生在卒中后2天~7个月,大都在3~6个月,是一个复杂的征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疼、手肿,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特别是沿神经分布和损伤区域的剧烈压疼,手部肿胀、感觉障碍,上肢烧灼感、僵硬、出汗、寒凉或发热。

晚期自骨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屈肌肌腱增厚缩短,指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

该病病因不确定,临床尙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我科自2012起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患者190例,均符合(1)参照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学中风诊断标准;(3)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其分期为第一、二阶段。

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5例。

治疗组: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35–78岁;病程1个月到6个月。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临床上肩手综合征一般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病情一般主要以患者肩部疼痛性的运动障碍为主,患者可能会出现同侧手肿胀,肿痛和肢体运动障碍等情况,临床上表现出较早的疼痛,患者感觉出现异常和血管功能障碍等,有些患者会伴随一定的血肿和营养障碍。

本研究主要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希望所得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Abstract:Clinical Shang shoulder hand integrated levy General is brain stroke in the Hou most common of a complications,this illness General main to patients shoulder pain sex of movement obstacles mainly,patients may will appeared with side hand swelling,swelling and body movement obstacles,situation,clinical Shang performance out more early of pain,patients feel appeared exception and vascular function obstacles,,some patients will with must of hematoma and nutrition obstacles. This study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effect,hope tha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areas.Key words: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Cerebral apoplexy;Shoulder-hand syndrome临床上脑卒中导致的肩手综合症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关节挛缩畸形而导致的患者上肢功能受限等情况发生[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后 脑 组 织 缺 血 损 伤 、 症 反 应 在 发 病 后 1 3d最 重 , 炎 ~ 第 7天 趋 于 恢 复 的 规 律 相 符 。 治 疗 前 3组 血 清 h— s C RP水 平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 疗 后 7d醒 脑 开 窍 加 头 针 治 组血清 h— R sC P水 平 明 显 下 降 , 持 续 到 治 疗 后 1 。 并 4d
变 的 动 态 观察 口 ] 山 西 中 医 ,0 6 2 ( ) 3 — 3 . . 2 0 ,2 2 :3 5 [ ] 杰 , 纬 , 亚 东 , . 脑 开 窍 针 刺 法 治 疗超 早 期 脑 梗 死 的 I 观 5熊 张 李 等 醒 临床 察 [] 武 警 医 学 ,0 6 1 ( )4 6 1 . J. 20 ,76 : 1 —4 7 [] 雅洁, 6李 张红 星 , 唐 法 .头 针对 缺 血性 脑 卒 中复 发 相 关 因素 同 型半 张 胱 氨 酸 、 维 蛋 白原 及 抗 凝 血 酶 原 含 量 的 影 响 [] 中 国 临 床 康 复 , 纤 J.
2 0 2 : — 3 0 6, 3 1 .
[] 7 中华 医 学 会 . 类 脑 血 管 疾 病 诊 断 要 点 [ ] 中 华 神 经 精 神 杂 志 , 各 J.
1 9 21 1 6 . 9 8, ( ): 0
[ ] 学 敏. 8石 以针 灸 治 疗 为 中心 的 中 风 诊 疗 体 系 [] 江 苏 中 医 ,9 9 2 J. 19 ,0
o a u a i el a l m p o y e s b e s i a int t c t f n t r lk l c l nd T y l h c t u s t n p te s wih a u e
而改善 急性脑 梗 死 神 经功 能 缺 损 , 善脑 卒 中 患者 预 改

通消和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通消和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通消和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吕悦;曲芳;李东【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2(020)008【总页数】1页(P26)【作者】吕悦;曲芳;李东【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正文语种】中文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指卒中后在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后期皮肤和肌肉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32%,成为影响中老年人中风后康复的常见病、多发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根据此理论,肩手综合征为中风后血瘀脉络,不通则肿,不通则痛,经络肢体失养所致,我们总结出通络活血、消肿利水方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名为通消和络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们采取通消和络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80例病人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47~78岁;病程15~21天。

随机分为两组。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肩手综合征临床诊断:主要指脑血管病患者在恢复期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痛,并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

病例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观察药物或成分过敏者。

治疗方法1.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

对照方法:采用相互对照方法。

相互对照以单纯针灸加康复训练为对照组,与治疗组通消和络汤结合针灸及康复训练在证候改善等方面进行对照。

随机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

用SAS软件制作随机号和顺序号,采用信封法操作。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内外结合序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8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临床经验内服和外敷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序贯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中药组、针刺组、对照组。

中药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按照疾病“急性期一缓解期”的发展趋势,序贯予以“痹证1号方内服+外敷1号方外用一痹证2号方内服+外敷2号方外用”。

针刺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根据经络循行相表里的特点,即对上肢相表里的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与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与太阳小肠经进行分组针刺。

对照组仅给予康复理疗。

上述各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在实验干预前,三组的年龄、性别、疼痛指数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两两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干预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及针刺组比较,疼痛指数显著降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

中药组的总体疗效也明显优于针刺组以及对照组(P<0.05)。

结论内外结合序贯疗法,序贯予以“痹证1号方内服+外敷1号方外用一痹证2号方内服+外敷2号方外用”,对SHS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在缓解患肢疼痛、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针刺组以及单纯康复理疗。

标签:内外结合序贯疗法;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研究;中风肩手综合征(shoulde-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后产生偏瘫的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风也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脑卒中,常发生于脑卒中1~3个月后,发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从12.5%到61%不等。

早期出现上肢特别是肩颈部疼痛,继而蔓延至手部出现水肿、肤温升高等症状,以致活动受限;后期出现进行性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出现畸形,对于患者的后期恢复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现西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治疗脑卒中后SHS的方法之一是使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及切除阻断自主神经系统介入的异常反射,从而达到治疗SHS目的,但手术治疗会带来感觉异常、行动受限等副作用,而中医药由于其外治内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治疗、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90例临床研究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90例临床研究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90例临床研究作者:王春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观察温阳通络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通络中药口服及外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简式Fugl-meyer评定(FM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减轻患肢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温阳通络法;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12.5%~32%[1],一般发生于中风后2 d~7个月,大多数在3~16周。

治疗上尚无特效治法,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功能训练,加重了患者的致残程度。

中医可参考中风病、中风历节病、水肿、痹症等范畴。

笔者参考古典文献,结合中风病在这一时期的特点,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脑病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9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脑梗死71例,脑出血19例,左侧偏瘫34例,右侧偏瘫56例。

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4~73岁,平均(60.28±3.68)岁;病程3个月以内者31例,3~6个月者35例,6个月至2年者24例;简式Fugl-meyer评定(FMA)上肢运动功能为1~3级[2]。

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并发症、脑梗死与脑出血比例、病程长短及简式Fugl-meyer评定等方面,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肿胀;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经 X 线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者。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机理探讨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机理探讨

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机理探讨肩手综合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一般发生于中风后2 天~7个月,大多数在3~16周,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呈上下一般粗细,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继之皮肤逐渐变薄,手掌皮肤色泽变红(偶为苍白等) ,有时下肢亦有类似表现[1]。

较典型的表现为患手肿胀疼痛。

中医可参考中风病、中风历节病、水肿、痹症等范畴。

笔者参考古典文献,结合中风病在这一时期的特点,运用温阳通络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1.1阳虚是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肩手综合征多见于恢复期、后遗症期,此期以阳虚为主要病机。

临床除可见一侧肢体偏瘫,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或伴有麻木,或怕冷,舌淡或暗,苔白,脉沉或细涩。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人体正常状态下,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动作轻便灵活,肌肉丰满等,皆由阳气之温养,故阳气虚衰,必然出现精神疲惫、嗜睡、肢体无力等症状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若阳气不足,阳不化气,将导致有形物质的积聚,而形成痰、成饮、成瘀,进一步阻碍阳气的化生功能和运行,易致“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而发为中风。

另外现代人生活方式导致阳虚的普遍存在:如过用寒凉、凉茶、清热解毒药物,熬夜,精神压力大均可导致阳气耗散。

而另外中风时,肝阳暴亢,疏泄肾中之阳气,宣泄太过,则阳气耗伤。

加之早期由于烦躁、高热、腑气不通而过用寒凉、通腑等药物,亦可戕伐阳气,最终导致阳气虚衰。

还有中医理论指出“过利则伤气伤阳”,中风后应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此时过利小便, 必然伤阴更甚, 久之, 终究阴损及阳,导致阳虚。

1.2痰瘀阻滞经络是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变化,并贯穿始终笔者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痹症”的范畴,但又与水肿病有一定的区别,因其发于中风之后,瘫痪侧手足肿胀疼痛,多为气血运行不畅,痰湿血瘀留滞于经络肌表而成。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何友缘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何友缘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何友缘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

方法:本次试验时间范围选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并分别给予电针疗法及温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37%)比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21%)高13%,两组对比(x2=3.9337,p=0.0473)。

结论:临床给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行温针疗法相比于普通电针疗法效果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上肢活动度,消除肌肉萎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疗法;温针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一种上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因脑部、心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该疾病发病可呈慢性发病或急性发病,较多样化,是临床中风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有针灸治疗、康复治疗及物理治疗,为探究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

本⽂以收治的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疗效对比,具体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时间范围选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其临床症状均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确诊,排除合并有其他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按照计算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并分别给予电针疗法及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47-77岁、(59.79±5.74)岁;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48-80岁、(60.01±5.52)岁。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可比较(p>0.05);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试验开始前将本次试验过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从经筋理论论治肩—手综合征理论的初步总结

从经筋理论论治肩—手综合征理论的初步总结

从经筋理论论治肩—手综合征理论的初步总结发布时间:2022-09-27T07:41:37.29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1期作者:原榕[导读]从经筋理论论治肩—手综合征理论的初步总结原榕(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38)摘要:肩—手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高发,临床表现多为肢端肿胀疼痛,重者会出现患肢远端痉挛畸形等,不仅增加偏瘫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痛苦,还对患者患肢康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肢体功能进一步废用。

西医病机尚不明确。

本文通过从中医经筋理论论治肩手综合征的初步总结,有助于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经筋病;结筋病灶点;肩—手综合征属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1],发病率很高,约占30%[2],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一种[3]。

中风后偏瘫患者,常可出现肩部疼痛,活动不利,活动范围变小,局部皮温上升,甚至手指及腕关节肿痛等症状,均为肩—手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

日久肌肉萎缩则可导致手部严重的挛缩,发生畸形,对于康复治疗有一定阻碍,加重患者痛苦,严重降低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仅对从经筋理论辩证论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进行初步总结。

1.1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末端肿痛是由于患肢末端的血管痉挛状态所导致,痉挛使局部组织营养代谢障碍,血流增加。

而引起痉挛状态的原因可能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时,血管运动中枢中的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使偏瘫侧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

但具体病机尚不明确。

亦有学者认为其与偏瘫后肩部的生物力学改变,手关节的过度牵拉,手部的意外损伤,肌肉泵的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和上肢的感受性障碍,水肿引疼痛等机制有关[4]。

2.从中医经筋理论论证肩—手综合征2.1经筋病论治肩—手综合征病因经筋理论由来已久,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经筋学理论着眼于经筋体系生理和病理特点的描述,结合了解剖学对肌肉、肌腱及其附属结构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络 拔 罐 治 疗 中风 后 肩 手 综 合 征 对 疼 痛 、 肿 、 关 节 活 动 度 、 肢 功 能 均 有 良好 疗 效 。 手 肩 上
【 键 词 】 中风 关
肩手综合征
络病理论
刺 络 拔罐
Re e r h o h u de n y d o e Afe t o e Tr a e y Co l t r lDie s e r P NG L a s a c f S o l r Ha d S n r m t r S r k e t d b l e a s a e Th o y a E in ,

4 48 ・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1 0 2年 3月 第 2 1卷 第 3期 JT M. r 2 1 , o. 1 N . E C Ma. 0 2 V 12 . o3

临 床 报 道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 络病理论论 治 中风后肩手综 合征 临床 观察
彭 炼 王泽 涛 李 里 卢 笛 刘 美平
【 要 】 目的 观察 从 络 病 理 论论 治 中风 后 肩 手 综 合 征 的 临 床疗 效 。 方 法 将 患 者 随机 分 为 两 组 , 照组 常 规 摘 对
康 复 治 疗 , 疗 组 从 络 病 理 论 论 治予 刺 络 拔 罐 治 疗 ; 治 比较 两 组 治 疗 后 疼 痛 、 肿 、 关 节 活 动 度 、 肢 功 能 临 手 肩 上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疼 痛 、 肿 、 关 节 活 动 度 、 肢 功 能改 善 明 显优 于对 照组 。结 论 从 络 病 理 论论 治 予 刺 手 肩 上
e a ie s h o y M e h d : s s w r ii e a d ml n o 2 g o p . h o t lg o p wa s d t e r u i e rld s a e t e r . t o s Ca e e e d v d d r n o y i t r u s T e c nr r u su e h o t o n t e a yT e te t n r u s gv n t e b o d l t n u c u e a d c p i g f m h o ltr ld s a e t e r . h rp . h r a me tg o p wa i e h l o - et g p n t r n u p n r i o t e c l e a ie s h oy a Th r r o n i e b e v d at rt a me t n l d n h a n, e s l n, e s o l e c ii e r e a d e e we e s me i d c so s r e f e t n c u i g t e p i t wol t h u d ra t t d g e n e r i h e h vy t e u p rl u c in Re u t : h s mp o e n s i e t ame t r u r u e o h s n t e c n rl h p e i f n t . s ls T e e i r v me t n t r t n o p we e s p r rt t o e i h o t mb o h e g i o o g o p s c st e p i t e s l n, e s o l e c ii e r e a d t e u p rl u ci n Co c u i n:th s a r u u h a h an,h wol t h u d ra t t d g e n h p e mb f n t . n so I a e h vy i o l c r i f c h t h an,h w l n, e s o l e cii e r e a d t e u p rl u c in ae i h h u — e t n e f tt a e p i t e s o l t h u d ra t t d g e n p e mb f n t r n te s o l a e t e h vy h i o d rh n y d o f rsr k r ae y te b o d — t n u cu e a d c p ig fo t e c lae a ie s h - e a d s n r me at to e te td b h lo — et g p n t r n u p n r m h olt r l s a e t e・ e l i d
WA e t 2 IL2e a hns aMe i lU & r ̄, n n C agh ,12 92 T e Fr f ltd NG Z —o i t1 oL , .1C agh dc n e i Hu a ,h nsa 4 0 1 ; h itAf i e a s s i a
Ho ilfHu a n esyo Taioa C i s dc e Hua , hn sa4 0 0 s t p ao nnU i ri rdt n hn eMeii , nn C a gh , 10 7 v tf il e n
【 s a t Obet e T vs gt tec ncl f c o sole adsn rmea e so et ae ycl t Abt c 】 jci : oi et a l ia e et f h udr n y do f r t k etdb o a r v n i eh i h t r r l—
(. 1长沙 医 学院 , 南 长 沙 4 0 1 ;. 南 中 医药大 学第一 附属 医院 ,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2 9 2湖 湖 1 0 7
中 图 分 类 号 : 2 52 文献 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 0 4 7 5 2 1 ) 3 0 4 — 2 R5. B 1 0 — 4 X(0 2 0 — 4 8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