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韵味。
(3)学生创造性写作的指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山的那边》,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培养记忆力and 表达能力。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内容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景诗,进行仿写或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2. 评价:(1)对学生的课后感文章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小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质教案《在山的那边》课文第一部分叙写童年时的“我”追寻山外世界的经历;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理想并非虚无缥缈,只要百折不挠地奋斗,就一定会实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质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1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重点词句,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生活信息和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配乐欣赏,谈话导入。
1、放大海的音乐,师诵读此读诗。
2、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板书课题)没读过的同学你们来猜测一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3、读过的同学谈谈,你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向往)4、如果让我们来写《在山的那边》,有很多不同的写法。
原因是——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
5、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在作者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中的景观。
二、品读全诗,欣赏全诗。
1、自由朗读全诗。
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和同学讨论。
2、交流反馈。
(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语言的魅力)给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山的那边是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什么颜色呢?)“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3、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共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山的那边是海,海的那边会是什么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三、配乐赏读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质教案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懂得并能运用一些诗歌朗读的技巧朗读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初步感知①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初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2.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3.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发挥个人创造力;4.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难点:课文作者写作的风格及表达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谈论山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想象“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
并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阅读课文教师分段朗读课文,带领学生们一起跟读,学生们可以在跟读过程中学习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其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中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发挥个人创造力:以“在山的这边”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写出一篇自己的作文。
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读懂这篇文章。
学生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自然、城市、家庭等各个方面。
5.小结:教师对学生写的作文做出评价和指正,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写作五、评估方法:作为考核手段:1.经过教师评分并给予评价。
2.利用课文中的片段,编制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并将其作为测试。
用作评价目标的实现:1.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是否能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们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且在思维上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同时,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评估方面,我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也关注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利用课文知识,以及在写作能力上是否有所提高《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篇优秀的中小学生读物,适合5-7年级的学生阅读。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学习目的1、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学习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想象力。
(3)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
(2)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在山的那边》。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挑选几个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课文主题思想。
4. 描绘景物,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交流感受。
5. 小结与作业(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写一篇以“我心中的美景”为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情感的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家新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在山的那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飞,飞,飞——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飞,飞——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飞,飞——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且抒发了实现理想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们也都借助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诗的主旨。
今天和明天【巴基斯坦】卡斯密谁今天去播下种子,明天他就能在田里采集秧苗,谁今天可耻地意志消沉,明天他就会痛苦地死掉。
最好在自己的斗争中去感受一切。
欢乐、苦难、悲悼,因为通向未来的光辉胜利,道路只有前进的一条!你若想明天砌座房子,今天就得准备好石头,你若想明天活在世上,今天就得选择朋友。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10篇)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的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化含义。
2、联络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p《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
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此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p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妙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的,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
《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可能很少,因此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
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妙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的。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妙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仍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仍然遥不可及。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材分析: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
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3)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山的印象,你们认为山代表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在山的那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让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山”为主题的诗歌。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9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9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官堂中学李霞一。
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四。
教学过程:投影大山的画面。
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
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六。
作业: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观,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在山的那边》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3.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4.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文学价值的欣赏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教案的充分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教学生涯,实现个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一篇实用的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坚持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敢追求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在山的那边》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材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2)搜集有关诗歌作者和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山的美景,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诗歌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诗歌:(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意图。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
3. 绘制一幅描绘诗歌意境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和海。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
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