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辅导:腹痛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之中医治疗腹痛

小儿推拿之中医治疗腹痛

嵌顿疝
• 小儿疝气以脐疝和腹股沟疝为多见。脐疝发生嵌 顿的机会很少,多数由于腹股沟疝发生嵌顿造成 了腹痛。这样的小儿在发病前都有可复性疝气存 在,即在小儿站立或用力排便时腹股沟内侧出现 一肿物,或仅表现为一侧阴囊增大,平卧时消失, 即使不消失还可用手慢慢还纳。一旦不能送还, 肿物不消失且出现腹痛,孩子阵发性哭闹,腹胀 和呕吐,时间长了肿物表面皮肤肿胀、发热,压 痛明显,则无疑是发生了嵌顿疝,必须及时送医 院治疗。
腹痛
腹痛
•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 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腹痛 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 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只会啼哭,较 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 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 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 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 情。
• 小儿腹痛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主要 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器质性腹痛多 见于胃肠道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 寄生虫病、肠梗阻、肠套迭、胆囊炎、胰 腺炎等;而功能性腹痛则多由于胃肠痉挛 引起,常与精神因素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 乱有关,这其中还包括“胃肠生长痛”。
腹痛部位与病的判断
1、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腹部以上的 腹部痛疼(多表现为胃部的病变)。
腹痛的临床鉴别
• 急性阑尾炎
• 小儿各年龄均可以得此病,而且比较常见。 起病较急,腹痛以右下腹为重,用手按小 儿右下腹时会加剧孩子的哭闹,常伴有恶 心及呕吐,然后出现发烧,体温可升高达 39℃左右。此时需到医院进行治疗,因小 儿阑尾炎的发展较快,时间稍长有阑尾穿 孔造成化脓性腹膜炎的可能,而危及小儿 生命。
• • • • • •
腹痛的辩证分型
气虫燥虚寒伤 滞积热寒积食 痛痛内痛痛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已完成)课件

中医内科学——腹痛(已完成)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腹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
腹痛。” (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 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 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血证论》中曰: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 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 天台乌药治之。”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 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 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 小建中汤加减。
预防调护
1、腹痛多与饮食失调不关,平素宜饮食有节,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 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2、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 宜暂禁食或少食。
3、医生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 并须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细目一:概述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中医问诊之小儿腹痛的问诊

中医问诊之小儿腹痛的问诊

小儿腹痛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小儿腹痛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

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都可出现腹痛的症状。

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气滞血瘀等均为致病因素。

小儿脾胃薄弱,易为各种内外因素所干扰,凡脏腑、经络受寒邪侵袭,或肠胃为饮食所伤,中阳不振等,均可致气机壅阻,发生腹痛。

《幼幼集成》指出;“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有冷、有热、有虫痛、有食积,辨证无讹,而施治必效。

”对小儿腹痛的治疗,应本着“六腑以通为用”和“通则不痛”的机理,以调理气机为原则。

根据不同病因,分别采用温散、消导、行气、活血等方法。

本证主要指小儿功能性腹痛,不包括外科急腹症。

西医小儿肠痉挛等属木证范畴。

(一)问诊要点腹痛的辨证主要依靠问诊收集资料,通过对腹痛部位、特点、性质的叙述来分辨虚实寒热。

然而较小患儿不能自诉症状,只表现为哭闹不安,较大患儿虽能诉其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描述,故给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因此,临证之时应仔细观察,四诊合参,尤应注意外科急腹症。

本证首先要明确患儿是否有腹痛,然后仔细询问家长,分析腹痛的原因,再根据病史及检查情况,判定腹痛的证型。

一般说来,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多实,得食痛减多虚;得热痛甚多热,得热痛减多寒;痛时走窜而无定处多为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多为血瘀。

腹痛

腹痛

⑤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⑥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 痛势缠绵,喜揉喜按。 2、腹痛部位: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小腹 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治疗原则』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腹痛以“通” 为法。但具体治法随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不 同。 “通”之法,《医学真传· 心腹痛》“夫通者不 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 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 泄为通,则妄矣”。 『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症 主症: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里寒征: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 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苔白腻,脉沉紧。 理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药 正气天香散(香苏散+乌药、干姜)。
寒盛,手足逆冷:附子、肉桂等辛热通阳,散寒止痛。 少腹冷痛:吴茱萸、沉香、小茴香等暖肝散寒。 腹中冷痛兼便秘:温脾汤 寒湿在表:藿朴夏苓汤

4、肝郁气滞证
症 主症:实痛、气滞痛 肝郁征:随情志变化而变化。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理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
气滞较重,胸胁胀重:金铃子散。 痛引少腹,或阴囊寒疝:天台乌药散。 气滞腹泻:痛泻要方。 肝郁化热:加丹皮、栀子、川楝子清肝泄热。

二、病因病机
• “不通则痛”;还有“不荣而痛”。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外感之邪----六淫
内伤之邪----饮食与情志 气滞血瘀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中医儿科学》腹痛 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腹痛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选择必要的化检与特殊检查 ①血常规:贫血、白细胞升高(细菌)或降低。 ②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
液平—肠梗阻;钙化影—胎粪性腹膜炎, 肠壁积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③血尿淀粉酶测定,排除胰腺疾病。 ④腹腔穿刺常规检查,了解腹水的性质。 ⑤腹部B超。 ⑥钡剂灌肠或空气灌肠等。 ⑦十二指肠液引流对诊断胆系感染有帮助。
课件
20
【临床诊断】
区别器质性腹痛、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性胃肠痉挛所致。其特点为: ①多为轻型复发性腹痛。 ②发作时间短,数分钟至1~2小时。 ③营养状态和生活不受影响。 ④反复观察、反复检查,腹部始终柔软无压痛,肠鸣音正
常。
而器质性的腹痛持续或在持续性腹痛过程中阵发性加剧, 且体征固定。
温散寒邪 消食导滞 通腑泄热 温中补虚
推拿、外治、针灸 等法配合治疗,可 提高疗效。
活血化瘀
ppt课件
13
证治分类
腹部中寒 乳食积滞 胃肠结热 脾胃虚寒 气滞血瘀
拘急疼痛 肠鸣切痛 得温则缓 遇冷痛甚
脘腹胀满 疼痛拒按 不思乳食
腹痛胀满 拒按便秘
腹痛绵绵 喜按喜温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痛有定处 痛如锥刺
ppt课件
21
2.鉴别诊断
(l)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 区别腹外性疾病、腹内性疾病 腹外性疾病的特点:
• ①常有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 ②腹痛范围较弥散,疼痛一般不剧烈。 • ③无明确的压痛和腹肌紧张。 • ④腹式呼吸正常。 • 常见疾病有大叶性肺炎、胸膜炎、风湿热、充血性
气滞—胀痛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气聚则痛 而见形,气散则痛而无迹。情志失调史。
血瘀—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局部满 硬。跌仆损伤手术史。

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方法

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方法

腹痛的病因病机-中医医师辅导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腹痛的病因病机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如下: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凡外邪人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

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

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

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

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

”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4.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人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

《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5.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

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



脾胃虚寒 平素脾胃虚弱,或久病脾虚, 脾阳不振,以致水谷失运,寒湿滞留, 气机不畅,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养而 致腹痛。 虫积气滞 由于虫体扰动胃肠中致气机 受阻,导致腹痛。

辨证论治
1.寒痛 主证:腹痛急骤,哭叫不止,常在受凉 或饮食生冷后发生,遇冷更甚,得热则 减,腹部拒按,手足欠温,小便清长, 面色青白,舌淡苔白,指纹色红或隐伏 不见。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 劳、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方义: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 劳温补脾肾,益气止痛;揉中脘、揉脐、 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3.虫痛 主证: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 发时止,有时腹部可触到蠕动之块状物, 时隐时现,有便血史,面黄肌瘦,食欲 不佳,或嗜食异物,如有蛔虫窜行胆道 则痛如钻顶,或伴呕吐。
•处方: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揉一 窝风、拿肚角。 •方义: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补脾 经、摩腹温中健脾;揉一窝风、拿肚角 散寒理气止痛。
2.伤食痛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噯 腐吞酸,恶心呕吐,矢气频作,夜卧不 安,腹泻或便秘,舌厚腻脉滑,指纹淡 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处方: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 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 肚角。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腹 阴阳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府积滞;运内八 卦宽胸理气,调和气血;拿肚角止腹痛。
3.脾胃虚寒 主证:腹痛隐隐,时作时止,痛处喜按, 得温则舒,面色微黄,形体消瘦,食欲 不振,易发腹泻,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止痛。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腹痛腹痛是以胃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肠道易激综合征、胃肠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以腹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腹痛”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内经》对腹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指出了寒邪、湿邪、热邪等是导致腹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腹痛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腹痛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强调下法的应用。

如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以及寒邪攻冲证,分别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开创腹痛辨证选方之先河。

3.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谓:“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唯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

”详论不同类型腹痛的特点。

4.金·李东垣《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苈大黄之属明确“痛则不通”的病机学说,并: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对后世影响很大。

5.明·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曰:“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毛乙上名日腹痛。

若痛在胁肋,曰胁痛。

痛在脐上,则日胃痛,而非腹痛。

”对腹痛与胃痛、胁进行鉴别。

6.龚信《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是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

”清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血证论》谓:“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腹痛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腹痛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腹痛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腹痛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腹痛一、概述1.腹痛的定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的疼痛而言。

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腹痛。

外科、妇科疾病所致的腹痛不属内科范围,本单元不再赘述。

至于痢疾、霍乱、积聚、虫症等所引起的腹痛,可参考有关章节。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3.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闭阻,不通则通。

4.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黄疸,常并发为低血压和休克,多数有上腹痛伴肌紧张或反跳痛,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

白细胞数增高,血、尿淀粉酶值增高。

二、病因病机1.常见病因(1)外感时邪寒暑湿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寒邪内阻,气机阻滞,可以引起腹痛;若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于中,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遏阻脾阳等,均可影响脾胃之健运,使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木失条达,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均可导致腹痛。

(4)阳气素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寒湿停滞,渐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遂致腹痛。

阳气素虚,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病程缠绵。

此外,腹部手术之后,跌仆损伤,亦可导致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而引起腹痛。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第三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和治疗PPT课件

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和治疗PPT课件

3、腹痛发生的急缓: 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 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 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 腹股沟疝嵌顿等。 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 疾病,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指 肠溃疡、肠炎及病毒性肝炎等、
4、腹痛的性质: 腹部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①持续 性绞痛,阵发性加剧;②局部压痛明 显;③有腹肌紧张;腹部拒按;④肠 鸣音异常; 腹部功能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①发作 性钝痛,反复发作;②局部压痛不明 显;③腹部柔软;局部喜按④肠鸣音 无改变。


婴儿肠绞痛 多见于生后早期,多在4个 月后缓解,原因不清楚。
婴儿肠胀气 表现为婴儿突然大声啼哭, 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 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 食奶类、糖类或腹内吞人了大量气体 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
胃肠道感染、肠寄生虫病、肠系膜 淋巴结炎、胆道蛔虫病、大叶性 肺炎、腹型癫痫,过敏性紫癜等 以年长儿为多见。
5、大便性状: 几天无大便伴腹胀者,可能是肠梗阻。 便脓血尤其在夏秋季节当注意是痢疾、出血性大肠杆菌 性肠炎、麦克尔憩室炎等。 大便呈蛋花汤样或者水样便,伴呕吐,尤其秋冬季节, 多是轮状病毒性肠炎。这种疾病多见于幼儿可能发生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家长当注意给孩 子多喝水。 如果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应当注意不完全性巨结肠 症和肠激惹综合征,这种便秘可以用开塞露以通便。 此外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喝碳酸饮料。
B型超声及其他检查 疑有胆石症、 肝脓肿、膈下脓肿时作腹部B型 超声检查。疑有腹型癫痫可作脑 电图。疑腹腔有积液或出血,可 进行腹腔诊断性穿刺,吸取液体 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可 以确定病变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治疗: 病因治疗 根据病因作相应处理。如肠痉挛给予解痉剂。 胆道蛔虫症或蛔虫性部分肠梗阻,可用解痉止痛药等 治疗。炎性疾病应根据病因,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外科急腹症应及时手术治疗。 对症处理 1.有水和电解质紊乱或休克者,应及时纠正水、电 解质失衡及抗休克治疗。 2.病因诊断未明确前,禁用吗啡、度冷丁、阿托品 等药物,以免延误诊断。疑有肠穿孔、肠梗阻或阑尾 炎者,禁用泻剂或灌肠。止痛可用一般镇静剂,维生 素K3或针刺治疗。

腹痛病因病机

腹痛病因病机

预防调护
腹痛与饮食关系最为密切,平素宜饮食有节,忌暴饮 暴食,忌食生冷,不洁之食物,少食过于辛辣、肥腻之品。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不宜 立即参加体育活动。腹痛患者宜解除思想顾虑,疼痛剧烈 者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有营养食物。虚寒者宜进热食; 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宜暂禁食或少食。
又是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 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淤滞,脉络痹阻,或脏腑失于温煦濡养均可 导致腹痛。
病因病机—病机
3.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概而言之,实
为邪气郁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为阳气虚弱,脏腑经脉失于 温养引起。
4.病机转化 一是虚实转化,如实证日久,或客肠胃可引起腹痛,并提出腹 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胧等脏腑有关。
张仲景《金匾要略》对腹痛的辨证治疗有了进一步认识, 并根据不同病因拟定了附子梗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治疗。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对腹痛病机论述更为详尽,指 出:“腹痛者,因腹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 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故痛。”
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或术后气滞血寮,可造成腑气不通, 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凡以胃院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均属腹痛范畴。其疼痛性质各异,包括冷痛、灼痛、隐 痛、胀痛、刺痛等。又因病因和涉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若涉 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胧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 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多有外伤或 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4.气滞腹痛 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 聚时散,得暖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苔薄白,脉弦。

腹痛的中医辨证病机分析

腹痛的中医辨证病机分析

3、辨证施护(1)虚寒证:①在腹痛遇寒⽽发,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被。

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热⽔袋。

②注意体温情况,因正⽓虚弱,机体反应能⼒低下,即使体温不⾼,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体温突然升⾼,是为病情恶化,应及时诊治。

③针灸⽌痛常⽤⽳位有:⾜三⾥、合⾕、内关、天枢、中脘。

本证患者多⽤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或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及⼝服⽣姜红糖⽔等,以温中散寒⽌痛。

④患者以绵绵作痛为主要表现,多喜拥被俯卧,故被服宜柔软。

⑤若饥饿时疼痛者,可令其稍进热⾷或热饮,能缓解疼痛。

⑥饮⾷以温热为宜,忌⾷⽣冷与烈性酒浆,可适当选⽤姜、葱、芥末、胡椒、⼤蒜、⾲菜等作调料。

应指导患者注意饮⾷调养、多选⽤温中益⽓之品,如⽺⾁、⽜⾁、南⽠、扁⾖、⼭药、莲⼦、胡桃、龙眼、⼤枣、栗⼦、⾖制品、乳类、蛋类等。

⑦脊柱两侧⽤梅花叩打,有促进脾胃功能的作⽤。

(2)⽓滞证:①⽓滞多由情志波动⽽致⽓机郁滞。

应向患者说明,保持⼼情舒畅可以减轻疼痛,烦躁恼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情绪。

②⽓遇寒则凝,得热则⾏。

故应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痛减。

③病室温湿度适宜,患者易急躁恼怒,不愿受打扰,故应注意室内安静,治疗和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

④中药和饮⾷宜偏热服⽤,或可缓痛。

⑤⽓滞腹痛或腹胀者,应忌⾷南⽠、⼟⾖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机的⾷物,可⽤⽩萝⼘、⼤蒜、⾲菜、⾹菇、柑橘等有⾏⽓温中作⽤之品作为⾷疗。

(3)⾎瘀证:①观察腹部有⽆肿块,以及肿块的部位、形状、有⽆压痛和肿块同腹部的关系等,⼀般⽓属⽆形,⾎属有形,故⾎瘀者多有肿块,且固定不移。

若肿块变化⽆常,时⼤时⼩,时有时⽆,可能由⽓滞引起,需当鉴别。

②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卧,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触动患处。

③如见腹痛呈进⾏性加剧,疼痛不⽌,全腹硬满拒按,并伴寒战、⾼热、或突然⾯⾊苍⽩、出冷汗、⾎压下降、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是为危险重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气滞血瘀为多见。

小儿脏腑柔弱,乳食不知自节,寒温不知自调。

若调护不当,则外易为邪气侵扰,内易为乳食所伤。

伤于寒者,或衣被单薄,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寒邪客于胃肠;伤于乳食者,或暴饮暴食、临卧多食,或恣食肥甘、辛热,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脾胃肠道受伤;其他如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结阳明;或跌仆损伤、术后腹部脉络受损,或腹内脏器久病成瘀;或情志怫郁,肝失条达者也可引起。

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畅为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小儿经脉未盛,易受邪扰。

若调护失宜,邪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致腹痛。

由于感邪不同,体质有异,临床有腹部中寒、乳食停滞、胃肠结热、气滞血瘀等证候之不同。

小儿因稚阳未充,易感寒邪,故以腹部中寒腹痛为多见。

小儿稚阳未充,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损伤中阳,以致中阳不振,寒自内生,脏腑、经脉失于温煦,则导致脾胃虚寒腹痛。

总之,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六腑、经脉,也可累及肝、脾二脏。

病机关键为脏腑气机不通,经脉涩滞不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