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与好教师:互相辉映与辩证统一的过程

合集下载

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

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习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学生“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相统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有战略性又有具体可操作性,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四有好老师”要求我们教师要知道“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有理想信念”,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培养良好的接班人;“有道德情操”,就是要培养既有法律意识又有道德情操的好学生;“有扎实学识”,就是要有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有爱他人之子如爱亲生儿女的博爱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果不知道自己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那就不是好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教学生,先正自身。

明确“四有好老师”的基本内涵,才能更好地成为“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更是明确了我们教师的任务和使命。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要求我们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各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当一名合格公民,更要当一名优秀的炎黄子孙;“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有扎实学识,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教给学生方法,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么学,还要引导学生不厌学,精益求精地学;“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新行为,允许并包容学生在创新时犯错,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力争成为创新型人才;“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做一个正常的人,更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不能仅仅思考自己,为自己思考,要“穷则独善其身”,更要“达则兼济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著作

1.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着现实的生动形象性,又有着理论上的鲜明独创性,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填空)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出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

(填空)3. 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出发,不应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

(填空)4.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完成(A.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式。

(单选)A.实际任务B.学习活动C.操作活动D.交往互动5. 对朱永新的了解很多人是从他的那篇(A.《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的。

(单选)A.《我心中的理想学校》B.《我心中的理想教育》C.《我心中的理想德育》D.《我心中的理想教师》6.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标志是(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单选)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B.十一五发展规划C.新课标的颁布D.2004年7.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A.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单选)A.整体的心理活动B.个体的心理活动C.师生的活动D.三维目标8.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即(abcd)。

(多选)A.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B.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C.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理化了的社会D.学校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9. 单讲社会的目的,其意就是(abcd),这个目的自然就是道德的目的了。

(多选)A.要养成一种人品B.能对社会有益C.能做社会有用的一分子D.能融入社会10. 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abcd)。

(多选)A.开放性B.活动性C.创造性D.合作性11. 在创办晓庄师范的过程中,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判断)正确12. 学生的“学习愿望”跟学生的意志领域没有任何关系。

好学校要努力创设构建三种基本关系

好学校要努力创设构建三种基本关系

在我们的学校和教育过程中,有几对关系的建构模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界定我们教育与学校的格局与走向。

一、师师关系首先是“师师关系”,一所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学校整体文化氛围、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的基本关系。

教师之间和谐共处、分享交流、互帮互助,有着共同的愿景目标,每天在办公室、教室、校园中,同事间充满着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着温馨和睦的大家庭气氛。

尽管有时也会有人与人相处中不可避免的意见分歧、性格差异、个性冲突,但一定是君子间的“和而不同”。

教师间关系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如何在团队合作的大框架下,建立起一种专业化的联结,教师在工作中切磋、讨论、分享、竞争、合作,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学部学校的听评课、教学教研培训论坛文化沙龙同仁俱乐部等各种教科研及人文拓展活动,是教师们专业发展携手共进的平台,也是师师关系中的核心纽带。

学校中教师关系中“专业化”及“人文化”程度越高,教师职业及个体发展的空间会越大,师师之间的关系也会越健康。

师师关系一定要防止走两个极端,过度强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和另一个只看“绩效”,只强调“专业化”的队伍建设。

理想的师师关系,应是情感人文和专业发展的无痕融合,教师在一个平等尊重、自由民主、宽容包容,但又有很高专业标准要求,教育愿景目标的团队中,达到个体间合作共赢。

师师关系的建构中,还要注意不能只顾团队的和谐统一,刻意去抹平消除教师的“个体差异”,个性鲜明、独立独行、但也有缺点的教师,有时“不合群”,学校要保护关爱这些特殊个体,给他们在校园中找到栖息之地,也让他们在不失去自我的同时能逐渐融入到大集体中去。

师师关系的构建,其实是学校内部三大关系构建中的最核心部分,没有良性互动、稳固而又充满活力的师师关系,另外两种关系:生生、师生关系都很难发展好,所以构建一种充满人文气息、专业素质的师师关系,是学校其他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生生关系写完了学校的“师师关系”,学校中的“生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学校的“师师关系”会通过“师生关系”,影响到“生生关系”的形态。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

龙源期刊网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作者:来源:《江苏教育》2020年第04期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首先要确定教师是专业的。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站在中国教育“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正體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标准中。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这一观点并不是单向的,它是多元共生和互相促进。

好学校不仅有发展的内需力,更背负国家、社会、家长等外在压力。

好学校为了发展,需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回到文化上来说,好教师是普遍意义上的,我们不要只关注名师,更要关注“普遍”的教师。

无论学校如何进行办学实践,“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最终一定要落实在立德树人上,每一位好教师都应该追求成为立德树人的中国好教师,好教师最终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校长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价值,引领每一位教师努力成为好教师,信任教师、成就教师,才能成就学校。

好校长必须带动教师不断成长与突破,教师强则学校强,唯有好教师才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文化的打造重点是要让文化成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每一位校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教育是一种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创造;最重要的,教师是一种专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其尊严。

本期独家策划约请参加第二届全国名校长年度峰会的嘉宾校长和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主张和理论研究成果,以期引发大家对“好教师成就好学校”这一话题的深入关注和讨论,为培养新时代好教师、建设新时代好学校提供生动可行的方案。

教师四个相统一心得体会

教师四个相统一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四个相统一”的原则,即教书育人相统一、言传身教相统一、心灵关怀相统一、创新实践相统一。

以下是我对这四个相统一原则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相统一教书育人相统一是教师职业的核心要求。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者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

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言传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于律己,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是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心灵关怀相统一心灵关怀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自信。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在实践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

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创新实践相统一创新实践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质量教育的金钥匙——“教-学-评”一致性

高质量教育的金钥匙——“教-学-评”一致性

高质量教育的金钥匙——“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光有教师的教,看不到学生的学,是低效的;光有学生的学,得不到老师有效地指导与评价,是低阶的。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

因此,教学中“教-学-评”这三者,一样不能少。

只有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一致,教学才会走向高效。

一、如何理解“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作为灵魂,它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教师的“教”要为素养目标的达成而教。

“学”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学生的“学”也要为素养目标的达成而学。

“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目标达成。

因此,“教-学-评”一致性就体现在目标指引下的“学-教”一致性,即所学即所教;“教-评”一致性,即所教即所评;“学-评”一致性,即所学即所评。

简单来说就是三层含义:1.学生所学的内容一定是教师根据目标而确定要教的内容,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使目标更好的达成。

2.教师教的内容就应该是评的内容。

有教须有评。

教而不评,无法回答教师为何而教,以及教的效果如何。

如果教与评不一致,就会出现“两张皮”,教师的教学迷失方向,评价就会失去导航功能。

3.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学会为— 1 —标志。

学而不评,只是一种自由学习。

学与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无所适从,学生的兴趣丧失,教育质量的无法保证。

因此,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从学生素养目标出发,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存在于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亲身体验学习经历的全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体验学的过程和学会。

二、“教-学-评”一致性给我们的启示“教-学-评”一致性既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技术。

只有教、学、评与新课标引领下的课堂学习目标相一致,新课程理念才能得以落实。

也谈“好教师成就好学校”

也谈“好教师成就好学校”

也谈“好教师成就好学校”作者:张新平来源:《江苏教育》2020年第04期【关键词】教学质量;学校品质;专业领导者【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24-01当下,“好教师成就好学校”业已成为中小学办学治校施教的一个铁律公理,它似乎理所当然、不证自明,无须审思争辩。

但人们通常将关注焦点直接投放在“何谓好教师和好学校”“好教师怎样成就好学校”等问题的研讨上,而对“好教师成就好学校”可能涉及的一些本源性问题较少碰触,就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判断。

实际上,“好教师成就好学校”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表达具有高度的家族相似性。

这是因为,它们都强调和突出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学校改革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

细究起来,两者在合理性与妥洽性上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由于校长是法定的全面整体提升学校品质的专业领导者,其身份和职务使然,这势必要求校长在学校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比较而言,教师主要是学科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作为更多地与学生的成绩、班级班风的建设等事务相关。

好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涉人、财、物、事等多方面的工作,而好教师只是作为其中人的因素的一个部分。

正因如此,简单地说“好教师成就好学校”,就很难不造成综合复杂的好学校建设工程的简单化处理应对。

好学校建设从来就不是在孤岛上施工,它必然地受到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好学校建设也从来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所决定的,即使这个因素是那么重要和不可或缺,恰如具有创造活力的能动的好教师,或者具有其他什么名号的甚至德才兼备的“能人教师”或者“特级教师”,均不能奢望其在好学校建设中单枪匹马地发挥决定性作用。

如此一来,在探讨“好教师”如何成就“好学校”等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之前,作为前提至少需要面对和回答一个基础性问题,即从直接意义上看,教师与学校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间接意义上看,人与组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弄清楚学校建设到底涵盖哪些重要的部分和方面,好教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好学校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好学校 好校长 好教师 好学生

好学校 好校长 好教师 好学生

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一、好学校教育就是以人成为人,好学校是能够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发展的学校。

它应该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学园,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处处充满亲情的家园,放飞理想的田园,师生生命绽放的花园。

好学校必须有学生喜欢的课堂。

这个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的课堂,每一堂课都是师生生命快乐健康成长的过程,每一堂课都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奠基石,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还是素质的课堂,更是生命成长的课堂。

好学校的“好”应该写在师生的脸上。

每一个学生都欢天喜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校园里,每一位教师都快乐幸福的过着自己的教育生活。

这里没有学生不喜欢上学,这里也没有教师不喜欢工作。

学生和教师的脸上会告诉你,学校就是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好学校让所有人都有家的感觉。

家是什么样?家里都是充满爱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充满了亲情,彼此把对方当做亲人,彼此把对方当做一本书去用心的读,喜欢走进对方的心灵,彼此也喜欢倾诉与倾听,这里的爱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读懂基础上的真爱,彼此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爱别人,同时也得到自己喜欢的方式的真爱。

因此好学校是处处充满亲情的家园。

好学校要给学生一台生命成长的发动机。

在这里学生产生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这里学生获得了阳光与自信,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我们的校门,忘记了学习的具体知识之后,还能够剩下许多人生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

好学校要象一个百花绽放的花园。

每一朵花都是美丽的,但每一朵花也是不一样的,这里不是牡丹园,也不是月季海,不求百花一样,但求朵朵美丽,要让每一朵花都绽放,我们必须要按照他们的习性提供给他们需要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所以学校就应该成为让师生生命绽放的花园。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设这样的学校呢?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应该体现三个面向,面向人性,面向生命,面向发展。

要有科学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要体现三个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

王开东: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

王开东: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

王开东:⼀个好⽼师就是⼀所好学校?⾼考即将来临,江苏⼴电总台邀请我,能否给全省⾼考学⼦做考前作⽂指导。

我现在基本上不外出了,但想到也许能够帮助到⼀些学⽣,特别听说⼜是公益讲座,那更是义不容辞了。

道理很简单,这些作⽂的理解和积淀,根本不是⾦钱所能衡量,只有公益才能与之相匹配。

于是就答应了。

地点在南京第⼗三中学。

南京⼗三中是⼀所伟⼤的学校,是南京解放后创办的第⼀所完全中学,校园环境⾮常优美。

正对⼤门的⼀栋教学楼就是当年教学楼,古⾊古⾹,韵味⼗⾜。

但这学校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曹勇军⽼师。

讲座前,我专门到曹⽼师的语⽂课程基地参观了⼀番。

曹⽼师外出了,但还专门发我信息告诉我不能陪问。

虽然没有曹先⽣帮我解释,但我从头浏览到尾,仍然深深震撼。

语⽂教育是⼀个浸润的过程。

曹⽼师数年如⼀⽇,孜孜以求,积⼟成⼭,积⽔成渊,蔚为⼤观。

曹⽼师的树魂课程模型,从课程环境建设、互动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真正打造的是整个语⽂乃⾄整个学校⽣态系统和⽂化系统的构建。

在安徽师范⼤学,我曾与先⽣彻夜长谈,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先⽣指点我,学校的课程开发来源于教师的特长、学科的传统、学⽣发展需求、学校周边环境、学科整合等五个视⾓。

⼀再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是积累,⼆是眼光,三是意识。

那么,课程实施校本的资源在哪⾥呢?先⽣认为,⼀是来源于学校教师的特长,⼆是存在于环境与地域⽂化中,三是在于课程建设的眼光之中,四是在于积累与传承的制度之中。

教师在繁忙的专业⽣活中需要有毅⼒、定⼒和恒⼼。

除了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还能⼤胆的引导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语⽂综合实践活动。

曹⽼师组织学⽣排演《雷⾬》和《鸣凤之死》,让学⽣开展时事演讲,⼀⼈演讲,全班共享。

组织学⽣参加古诗词吟诵节,组织“中秋明⽉诗会”,组织学⽣到半⼭园读书,读王安⽯传,读北宋帝国……很多⼈的语⽂只是⼀堵墙,曹⽼师的语⽂是⼀扇窗。

他以丰富厚重的语⽂实践活动,让学⽣在⽣活中体验语⽂,在体验中感受⽣命的滋味。

好学校就是有好的文化,好的教师,培养好的学生

好学校就是有好的文化,好的教师,培养好的学生

龙源期刊网
好学校就是有好的文化,好的教师,培养好的学生
作者:陶卫东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02期
构建“精忠文化”沃土。

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通过构建校园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将办学理念根植于5000名师生头脑。

对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打造,建设精忠文化走廊和浮雕,扩大校园绿地,全面打造“品位校园”,提高师生生命和生活质量。

打造“精英教师”团队。

坚持“铸师魂、强师风、提师能”,把教师团队建设作为提高育人质量、打造好学校品牌的主抓手,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能教师,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教师培训平台,提升教师总体水平,让教师用爱和责任引领学生成长。

培养“精业勤勉”学子。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用“忠诚、忠信、忠义、忠孝”统领学生思想成长,积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

用好国家和地方课程,深度开发校本课程,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加强与社会、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各界理解支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心心相印和谐统一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心心相印和谐统一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心心相印和谐统一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众多因素所构成的。

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谐发展,强化互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师生之间要“心心相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两个近在咫尺的人,心不在一起。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抓住学生的心,与学生“心心相印”。

否则,学生人在心不在,思维就不可能随着教学的进行高效运转,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

教师如何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①教师要及早融入到学生之中。

每当迎来一批新生,我的第一节课便是师生之间的自我介绍。

内容包括:姓名、生日、简单的家庭情况、主要的朋友及兴趣爱好等等。

教师带头示范,学生逐一进行。

通过介绍,相互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中秋节前,开展为班内留守学生送温暖活动;国庆节前开展“红歌会”,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乒乓球台前,篮球场上……不断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忘记你是他们的老师,把你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②教师应尊重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决不把眼睛只盯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让学生知道,在老师心中他们都是最棒的。

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特别是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是与他们贴心的人。

③教师更要注重与学生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课堂上,教师应抛除一切杂念,情绪饱满,一心扑在课堂上,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讲解内容抑扬顿挫,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处理问题心平气和。

注重发现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并适时、适当予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潜能。

做到与学生心有灵犀,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让学生心领神会。

二、教材教法应和谐统一教材即教学内容,教法就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师生共振 和谐发展

师生共振 和谐发展

师生共振和谐发展作者:许维英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7期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大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它关注着社会与人生。

应运而生的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新课程教材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三合一”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教师、内容、环境“四要素”持续互动的生长性的课程环境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必须发生以下根本的转变:(一)转换教师角色,准确定位语文教学行为1.把准学生脉搏,换位思考,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差别,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差异,这就常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教师策动行为的“有的放矢”。

“换位思考”通过“自我对象化”(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感受学习情境,体会学习情绪,揣摩学习心理,估测学习能力)、“对象自我化”(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调节学习需要、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主宾一体化”(在明了学生“学情”,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教学教学方法),准确理解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和需求。

在了解学生实情之后,巧妙地引导激励学生。

比如,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时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尤其是名人传记、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多看报,关注身边的事;讲解课文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疏与密的关系,帮助学生确定最佳的学习方法,采取个人独立学习、学生间交流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从而做好课堂的策划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个统一”让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三个统一”让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三个统一”让教书育人相得益彰作者:何石明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10期现象在学校日常教学中,不少有经验的老师课讲得很明白,却忽略了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中育人,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关心,客观上造成了“教书”“育人”的割裂。

评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为让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教师须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讲事理”与“教伦理”相统一。

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实质上是不同的学科道理,也是事理。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规律,如自然学科讲自然规律,社会学科讲社会规律。

如果不同学科的教师只会讲本学科的事理,不传授学生一些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就失之偏颇。

道德准则是伦理,可引申出更多的教育内容,如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爱国的情感、对人友善的态度、个人良好的品德,等等。

教师将“讲事理”与“教伦理”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不仅形式生动多样,而且不会让学生觉得牵强附会。

二是“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

“做人”与“做学问”不是割裂的,但“做人”为先。

做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积极阳光,有爱心,有奉献精神。

一个人如果道德品质有问题,甚至内心邪恶,他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教育要始终把对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师除课堂讲课外,还要在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要启迪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奉献;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对学生一些偏颇的立场、观点也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对成绩好的学生,要重视责任感、助人为乐、知恩感恩等意识的培养,不能因成绩好自然认为“一好百好”;对那些学习不太出色的学生,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总之,不能只把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做人教育,让教育本末倒置。

三是“言教”与“身教”相统一。

教师影响学生的方式既有“言教”,又有“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

教師的职业决定了教师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作风正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等。

一堂好课:“学得好”与“教得好”的辩证统一

一堂好课:“学得好”与“教得好”的辩证统一

一堂好课:“学得好”与“教得好”的辩证统一“一堂好课”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要素,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学得好”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终端测试成绩好,还应该具有想学、能学、会学的课堂表征。

“教得好”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应该具有真心关爱学生、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技艺精湛的课堂表征。

一堂好课,是“学得好”与“教得好”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教得好学得好关爱学生辩证统一研究“一堂好课”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两大核心要素,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评价为好课,当然离不开教师“教得好”及学生“学得好”。

一堂好课,是“学得好”与“教得好”的辩证统一。

何谓“学得好”?在我看来,“学得好”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终端测试成绩好,其最起码的课堂表征还有三个:一是学得进,越学越想学;二是学得来,越学越能学;三是学得出,越学越会学。

而“学得好”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得好”的。

课堂上学习的真正发生固然需要学生的投入与在场,但没有教师的“教得好”显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何谓“教得好”?在我看来,教师在“教”的准备、设计、实施上要有所研究、有所作为。

“教得好”最起码的课堂表征也有三个。

一、真心关爱学生这是作为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它不限于一堂课,而是贯穿于教育始终,是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看得见你的爱,感受到你的爱。

真心关爱学生,并非仅仅是“关爱”,其另一重点还需落在“真”字上。

爱之真,当为尊重,存有关怀,应有包容。

爱之真就是要用民主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

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存在好中差,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教无类,尊重关怀包容每一个孩子,无论是贫贱富贵还是智商高低,都一视同仁,而不是厚此薄彼。

爱之真,课堂当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了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可当学生回答不到教师预设的答案上来时,教师干脆自己把答案一一道出;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当学生读得正酣时,教师突然叫停,开始点名学生朗读。

新时代加快建设师德师风“四个相统一”

新时代加快建设师德师风“四个相统一”

新时代加快建设师德师风“四个相统一”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之中。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作为老师,自身需要恪守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把这种态度渗透到自己的言行中,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把言传与身教统一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伟大教育事业中。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这里的“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师求道不应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应该本着完成小我成就大我的心态,倾力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术规范,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学术自由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为学者们发挥思想库作用创造了条件。

大学教师四个统一发言稿

大学教师四个统一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大学教师四个统一的问题。

四个统一,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这是我们大学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书育人。

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我们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 立德树人。

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2. 注重启发式教学。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阶段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管理育人。

管理育人是指通过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 完善管理制度。

我们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 加强队伍建设。

我们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3. 注重人文关怀。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是指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要:1. 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2. 加强沟通协调。

我们要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3. 创新服务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最后,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指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这方面,我们要: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作者:蔡春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10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这句话应从“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一个人遇到好老师,靠的是运气、是概率(这是残酷的事实);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将学生遇到好老师变成必然,而不是偶然(这是价值)。

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对教师教育的鞭策,发出的是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关于教师和教师教育标准、指导意见陆续出台,尤其是2018年1月2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使得教师教育成为最受关注的教育改革热点。

从总体上看,对教师质量的高度关注,这是国家教育理性趋向于成熟的表现,因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质量问题最终将集于教师一身,课程与品德等问题也最终落实于教师身上,因而,对教师教育的关注理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优质教师,必须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学科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其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促进学科与教育学的融合学科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在教师教育历史中以“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为代表,而在美国,则以“subject matter preparation”(学科内容准备)为基本论争主题。

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师教育必定奠基于学科与教育学的统整——“对有效教学而言,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是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但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这却是一个真实的假问题。

如叶澜教授所说,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在抛弃师范性与学术性论争之后,“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全面地把握教师的专业性。

师德师风四个统 一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四个统 一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四个统一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四个统一心得体会》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四个统一”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个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通过对“四个统一”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心得体会。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但品德和价值观才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除了讲解文学作品,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育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几句教诲,更是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渗透,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自己就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勤奋努力,自己就不能懈怠懒惰。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用精彩的讲解传授知识,更要在生活中用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

比如,见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遵守社会公德,关爱他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种下善良和美好的种子。

教师的身教,有时比言传更有力量,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提醒教师既要专注于学术研究,追求真理,又要关注社会现实,将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只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

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社会的需求,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学校与好教师:互相辉映与辩证统一的过程
作者:张翼文
来源:《江苏教育》2020年第04期
【摘要】“好教师”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高度统一,引起学校整体的质态变化,即“好学校”发展。

同时,“好学校”持续发展阶段,它又会影响着“好教师”的变化趋势,好学校与好教师是一个互相辉映的过程,是辩证又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教师团队;教师培养;管理团队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14-02
【作者简介】张翼文,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杭州,310052)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好教师和好学校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需要每一位学校教育管理者用心、用力、用情、用智慧去持续地探索。

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四有”标准,已经在高位上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必须持续地以此为标准来分解与细化实施标准,也就是让好教师的“四有”标准转化为实际可视化、可操作化的行为准则,让这些行动准则进一步细化成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慢慢内化为习惯化的好教师行动纲要,以内养外,努力成就好教师进步与发展的每一天。

尤其在当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第四次教育革命到来之际,“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好教师标准是什么呢?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与合理定位。

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呢?相信学校管理者都会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与见解。

笔者认为,好学校既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应该是一群具备“四有”标准的教师团队,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而又坚持抱团前行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好教师与好学校有标准,但又没有完全标准。

“好”字作为形容词,它容易定性表达,但有时又很难定量刻画。

它是一个动态的“标准”,这个“标准”有时相对模糊,但有时又必须清晰。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好教师来自哪里呢?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二是自培。

然而,好教师的定义也是宽泛的,因为学校团队中的教
师,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器、术、道”这样三个不同层面发展阶段,如何引领处于不同层面的好教师,让不同层面的好教师保持努力向上生长的态势呢?另外,教师专业成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永远行走在路上。

学校引进的好教师,也需要走学校自培这一路径。

因此,归根到底,好教师成长是需要好学校这块“沃土”的。

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一般是处于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能传授知识———讲清楚,听明白;第二种状态是能启迪智慧———教有招,学得法;第三状态是能点化生命———人本位,促生长,简要地说就是处于“器,术,道”的三个不同层面状态。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这个话题让管理者进一步思考,学校处于这样不同层面的教师数量分别有多少?他们的能力倾向性怎么样?他们的成长有哪些共性需求?成长的个性需求又在哪里?学校如何去整体规划、分层落实、个性化培养呢?
因此,这个话题让笔者进一步明确,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怎么重视都是不为过的。

同时,教师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教师发展着力点应该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学校营造良好研修氛围,拓宽研修途径,增强研修质量,引领不同层面的教师专业成长,显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研究与课堂教学研究。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这个话题隐含着好学校发展不变的规律(不变),然而好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是变化中的(变),这个话题又充分折射出不变与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然而,好教师的培养也是存在一定规律性的(不变),而培养的过程是变化的(变),也就是好教师的培养中也充分体现了“变与不变”的内在辩证关系。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也可以说,当下唯一不变就是变,这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企业创新活力与迭代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面对一批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更理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教师团队研修方面,做些创新尝试与实践探索(变),推动学校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持续发展(不变)。

不同层面的教师逐步趋向好教师发展,其中就伴随着量变集聚過程,这个过程有时看起来不那么显著,但在这个量变的集聚过程慢慢地、实实在在地在影响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变化。

这个变化既是阶段性的,也是连续性的,就自然引起整体的质态变化。

同时,在“好学校”持续发展阶段,它又会影响着“好教师”的发展变化。

因此可以说,好学校与好教师是一个互相辉映的过程,更是辩证又统一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