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坚持“四个统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首先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客观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哲学是基础,是最具一般真理性的内容,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它传入中国时起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各种探索,取得了各种成果,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思想。

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也在随之推移,并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而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形成新的形态。

事实上,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通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不断向前推进,显示出这一伟大事业的勃勃生机。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发展着,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仍然是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历史重任。

总结前人的经验,我们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仍然必须沿着现实实践和传统思想继承这两条基本路径展开。

路径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如何结合?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结合主要被理解为哲学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指导,这本身并不错。

问题在于实践中常常把这种指导误解为为政治实践作论证分析,并将其惟一化、绝对化,从根本上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即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

社会批判功能原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哲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手段。

因为哲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不仅是指导、规范,同时还包括分析、批判。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在人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应该得到重新高扬,目的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巩固,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依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总结了以下原理和方法论:
1. 唯物史观: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则,认为人类的思想和社会制度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决定的。

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变革。

2.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矛盾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3.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反对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

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实现社会进步。

4. 矛盾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是统一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矛盾的体现。

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5.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强调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革命性,揭示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

6.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

认为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最适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

总之,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仍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实践和历史的重要性,致力于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四个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杨竞业来源:《邓小平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习近平在指导广东省工作时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的“四个坚持”高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旗帜,守护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充实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适应,坚持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融合。

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精神、中国的国家自信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境界。

[关键词]四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2-0029-07201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广东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在这个重要批示中,“四个坚持”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原则性、根本的方向性、长远的战略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又一个创新性成果,在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维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深入学习和正确把握“四个坚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承载价值和辩证方法,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一步做好各项改革发展工作,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持四个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坚持四个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坚持四个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世界易经学会会长况君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赋于完善的内涵、形式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同时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及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我们首先应当坚持四个和谐统一。

一、坚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个人统一于社会,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性特点。

在人类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中,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与个人不能完全统一,而且常常处在对立之中,也即是社会与个人处在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中。

而个人与社会不能统一,则社会进步就会遭遇种种阻力,社会如果不能给个人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则这个社会必定缺少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坚持民族与人类的和谐统一民族要发展,首先应当是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落后的民族,有被同化或消亡的的危险。

文化先进的民族发展往往是四处渗透。

文化冲突带来了文化封闭,文化封闭影响了文化的充分发展。

纵观人类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多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在已成为历史方向,不论你是否意愿,文化现代化的结果是人类文化一体化,这种文化不是消亡民族文化差异,而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现代的,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高层次的,具有高度和谐性和强健生命力的民族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提纲三个倡导: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章: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1.国际背景;2.社会共识;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第二章: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的现实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必然结果。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1.人的解放---首要命题;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核心命题;3.公平正义---基本原则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和谐、重理论、重民本、重爱国、重自强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1.毛泽东代表的是为人民服务;2.邓小平代表的是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精神文明;3.江泽民代表的是三个代表;4.党的十六大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个人层面:“至诚天道”和“礼乐之教”;社会层面:“中正之道”和“天人合一”;个人层面:“文明以止”和“保合太和”。

第三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1.坚持科学发展的发展观;2.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观;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统一的四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统一的四个维度
哲 学 文 稿
Phi l o s ophy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辩证统一的四个维度
口 茌良计 李 俊平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 基本特征是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具体体现为四个维度的统一: 客观条件上国际性
和民族性的统一、 创立主体上个人主要作用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统一, 这两者又是客观条 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 发展 过程上阶段性和连 续性的统一、 理论 内容上多样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这两者是理论和实践 的统一。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辩证统一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图分类号 】 D 6 1 【 文献标识码 】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中国近现代社会以来历史发展 的理 历 史 的一 部 分。 在 经济 全 球 化 的 今 天 , 哪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 尤 其
论表达 , 是 中 国这 一历史 阶 段 的 逻 辑 显现 。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像 中 国这 样 的大 国, 关 门搞 建 设 无 疑是 作 茧 自缚 。 如 果 走这 样
合, 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 后, 先是产生 了马克思主义 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又 结 合 中 国的革命 实 践 和 中国本 土文化 创 立 了带 有 新 的特 点即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今 天所 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实践 过 程 。
立了新 民主主义社会 , 它既不是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 又不是
中国革 命 和建 设 取得 的成 就 之 所 以具 有世 界 历史 意义 , 同 资本主义社会, 但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 而是 从半殖 民地半封 样 和 这个 历史 背 景 密 不 可分 。 近 代 以来 , 殖 民 主义 和 帝 国主 义 建 社 会 向社 会 主 义 社会 进 行 过 渡 的社 会 , 这 些 创 新 也 是 结 合 左右 着 中国 的发展 , 严重 影 响了中国历史 的进 程 。 1 9 7 8 年之 后, 中国进 入 改 革开 放 新 时 期 , 这一方 面 是 中国 自身 发 展 的 需要 , 中 国的 民族 特 色而 形 成 的新 理论 。 因此, 从 当 时 的历史 背 景 来 看,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形 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将自然观和历史观融合一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部哲学的主要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内容是辩证唯物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论点系统地论述了三大观点,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在辩证唯物论中存在着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实践的本质原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这些内容综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辩证唯物论。

第二大内容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唯物”两个字上,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第三大内容主要阐述的是方法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这部分一共有十个重要原理。

第四大内容是围绕着人和社会两个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结合在一起,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原理,研究方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实践观之间相互渗透的一个理论体系。

它有三个主要核心论述点,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述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物质观与辩证法,历史观之间的辩证统一。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的辩证观点,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目的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政治立场,科学共产主义是它的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阐述了中国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动力等重大问题,这一切都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统一”基本特点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统一”基本特点

㊀㊀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v.,2019总第308期㊀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8㊀No.11㊀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05-05[作者简介]刘子赫(1986-),男,上海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当代意义研究㊂马克思正义观的 四个统一 基本特点刘子赫(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㊀要]马克思正义观具有 四个统一 的基本特点:一是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人类解放相统一,二是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相统一,三是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四是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从实践出发相统一㊂这 四个统一 从人类解放视域㊁人类社会基本矛盾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从实践出发等四个维度,完整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内容,不仅从理论上展示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独特魅力,而且从实践上为人们追求正义和实现正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㊂[关键词]马克思;正义观;人类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1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11-0086-08马克思正义观是当代政治哲学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国内学界围绕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近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一定的理论共识㊂本文认为,马克思正义观具有 四个统一 的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底蕴和实践指向是相一致的㊂把握马克思正义观 四个统一 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加强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全面理解,提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运用和践行马克思正义观的指导性和针对性㊂㊀㊀一、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人类解放相统一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人类解放紧密相连㊂马克思曾经在‘新莱茵报“终刊号上对科伦工人讲道: 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1]25这和马克思正义观是十分契合的,站在正义立场为无产者和劳动者谋福利是马克㊃68㊃思正义观的出发点㊂无论是马克思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运动,还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正义观都在对无产阶级的关怀与支持的政治立场中得到鲜明的体现㊂ 从群众变动着的幻想中才可以找到历史变动的根本原因,支配所有历史的㊁最重要的变动是政治变动㊂可是对于发生政治变动的原因是什么,人的思想是从何处而来,却从来没有人疑惑过㊁思考过,而这些才是从前所有历史观的基础 [2]457㊂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时刻,是一种丰功伟绩, 历史也是首次被置于其真正基础之上;人们必须先劳动,才可以得到统治,进而从事宗教㊁政治以及哲学等这一之前被人们彻底忽视的明显事实在历史上终于被认可 [2]458㊂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首先通过劳动实践得以解决,然后其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例如宗教㊁政治㊁哲学等活动㊂马克思道出的这个道理貌似简单朴素,但却确实是人类的一大伟大发现,真理往往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㊂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总是去追求抽象的理论体系,总想在抽象中统摄万物,却忽视了存在于眼前的真理㊂他们认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属于动物生存的活动,是没有摆脱动物性的活动,如果人类希望不断地创造和推进人类历史,就应该从事统治者所进行的宗教活动㊁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仿佛人的高贵和优越只有通过宗教活动㊁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才能体现出来㊂因此,从前的思想家从未认识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贡献者 劳动人民才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始终对劳动人民持不认可态度,甚至蔑视㊂唯物史观的发现科学地证明了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物质生产活动,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宣告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和变动的中坚力量是劳动人民与工人阶级,人民群众是真正让现存事物发生改变,让现存世界发生变革的实践主体㊂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重新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将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理论的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与其他正义观最为不同的基本特点㊂长期困扰以前的思想家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不断增加,但是无产阶级却依旧处于贫困状态,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没有获得正确的答案,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学说对此进行了科学的回答㊂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一方面要接受资本剥削,另一方面却要遭受与自己劳动付出极为相等的微薄收入㊂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在于资本增殖,该目的从未考虑人的发展㊂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属于反人类的制度,其提倡 为了物而牺牲人 ,将人等同于 物 ,将劳动力看作一种外在于人的物化力量㊂此外,无产阶级既没有土地和其他资源,也没有其他能够维持生存的真正选择,所以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生存,只能承受物的奴役和资本的剥削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自由 工人的产生:其一,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不拥有独立获取生产资料的机会;其二,工人阶级能够自由进行市场交易,因为他们摆脱了封建束缚得到了人身自由㊂从此,工人阶级为了生存就必须为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劳动,工人阶级承受资本剥削的结果必然是不平等的生产地位和分配结果㊂在经济学思想史上,马克思首次解答了困扰以前思想家的这一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说明劳动者创造了所有产品价值以及社会财富,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下,只能㊃78㊃通过工资这种方式获取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中的极少一部分,资本家却无偿占有了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其自己的产品,要想得到公平分配就得摆脱资本的剥削,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正义㊂马克思通过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理论成果树立了马克思正义观,马克思正义观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承认和重视劳动者和无产阶级的地位的正义观,这种正义观与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方向相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特点㊂㊀㊀二、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相统一对当时不能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类未来的可能走向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现实来源㊂因而,其本身具有清晰的现实指向,即科学论证共产主义社会与无产阶级利益,对现代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㊂倘若不能科学准确地分析社会问题,不符合现实经济运行规律,则难以对工人受剥削的根源进行科学说明㊂例如,拉萨尔㊁蒲鲁东等人以歪曲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论证无产阶级正义,习惯于在思辨与逻辑中找寻解答问题的方案,倾向于呼吁㊁论证人的抽象权利,缺乏理论的现实基础和科学方法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并非 天然的 ,而是 人为的 ,与之前所有阶级社会没有本质区别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总结道: 在表达有关历史过程的观点时候我运用了名词 历史唯物主义 这个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发展㊁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革㊁不同阶级㊁阶级相互斗争是所有历史事件的伟大动力与最终缘由㊂ [2]509以往社会理论家与哲学家提出但没有解答的历史哲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正确解答㊂社会主义再也不是空想家的臆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科学拥有了一个真实的科学基础㊂马克思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坚定预设,基于其对历史发展本质的系统论述中㊂人类并非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在不断改造自然,在改造过程中逐渐发展与提升了人类生产力,而这种发展的载体是对某一经济结构的顺次取代 奴隶制㊁封建主义㊁资本主义㊁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㊂历史发展只遵循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运动㊂马克思历史理论包含三个要素:其一,意识形态与政治的上层建筑;其二,生产力,即人的生产力随着不断发展和提升,会在较短时间内生产更多产品;其三,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㊂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性质,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3]602㊂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主张由三者的矛盾运动与彼此作用构成:生产力解释了经济结构的本质,经济结构解释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㊂封建社会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由于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导致其退出历史舞台,倘若出现机会,新的阶级就会尝试构建新的经济关系,新的经济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㊂新的经济结构不仅削弱了封建统治,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封建统治者手中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和最终的统治权㊂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取代封建社会的这种情况,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几章得㊃88㊃到了详细描述㊂冒险家在掠夺殖民地与美洲的同时,在法律与物质有着诸多限制的封建城市㊁乡村或是海港生产㊁销售商品,最终这些资产阶级获得了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对当时已过时的行会生产者取而代之㊂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出的经济矛盾,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爆发的导火线㊂如此一来,贵族地主失去了其市场主导地位,国王成为名义上的统治者,资产阶级成为新兴贵族,成为议会和政权的真正掌权者,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最终联合在一起㊂资本主义的内在竞争本质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资本主义释放出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人类历史才迎来了资本主义社会㊂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推动还是抑制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兴衰的决定因素㊂一种经济结构的产生不仅会促进技术发展,而且会提升生产力㊂此时,生产力内在的发展趋势和既定经济结构产生矛盾,经济结构随着矛盾的激化将逐渐走向垮台,另一种社会形式将会对这种社会形式取而代之,此乃社会形态更替的内在机制和内在规律㊂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⓪序言“中从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方面,区分了社会变革㊂一种是新的阶级对政治权力结构正式掌握且新的期望被确立,随后再实施经济变革,也就是说,经济革命之前会有政治革命;另一种是某类经济结构被另一类经济结构取而代之,随后再通过政治革命的手段进行稳固和夯实㊂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取代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这一结果,是由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导致的,其导火线是封建制度内部所孕育出的经济革命㊂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最终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封建社会曾经对生产力进步的阻碍一样,这是由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其形成的竞争机制所引起的,因此,资本主义最终会通过政治革命或是经济革命的引导最终走入共产主义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 资产阶级要想获得生存,就需要不断对生产工具㊁生产关系以及所有社会关系进行革命㊂ [4]592马克思正义观始终与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发展紧密联系㊂马克思通过这一矛盾运动规律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㊂为了剩余价值和资本无限增殖是 资本 的内在本质㊂生产新的需求与新的消费,发现与创造新的使用价值,通过推广现有消费的范围来创造新的需求是积累剩余价值的必然要求㊂其一,资本为了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气候条件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普遍交换,需要挖掘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这需要对整个自然界进行探索㊂为了赋予自然物新的使用价值,需要对自然物利用新方法进行加工㊂劳动本身不断分化㊁不断多样化,质的差别范围也逐渐扩大㊂因而,会努力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最高点㊂其二,努力将限制交换的所有地方保护政策摧毁,将市场扩展到全球,努力缩短商品由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花费时间和限制,利用时间去突破空间限制㊂因而,资本流通市场,会随着资本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扩展,与此同时,资本也会更加追求从空间上扩展其市场,努力地用时间去突破更多空间上的限制㊂其三,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演变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中人和人彼此的依赖关系㊂此交换关系的前提包括两个:生产者彼此的全面依赖和生产者之间固定依赖关系的解体㊂单独个体的生产依赖于其他所有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所有人的消费,个体的产品才可以转变为自身的生活资料㊂不言而喻,相较于独立个体㊃98㊃之间没有联系或是仅基于统治从属关系与自然血缘关系的地方性联系,这种物的联系更广泛㊂其四,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资本之所以可以创造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出产生艺术㊁科学等的时间,是因为其尝试将劳动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趋势㊂由于时间的节省决定了社会享用㊁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活动的全面性,所以节约的生产时间对个体发展全面能力与自由个性㊁合理分配时间有着重要作用㊂其五,要对社会人的一切属性进行培养,同时要将社会的人当作具备丰富的联系与属性的人,所以产生具备广泛需求的人㊂由于个体只有具备享受能力,才可以全面享受,所以基于资本进行生产的一个条件是人需要是具备高度文明的个体㊂全面发展的个体是历史产物而非自然产物㊂只有以交换价值基础的生产为前提条件,这种个性才会变为可能,个人能力才可以发展到相应的程度㊂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特别是资本找寻克服生产过剩这个顽症的药方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㊂ [5]19资本主义的内在顽疾是 资本界限 所体现出的生产过剩,这种顽疾表现了资本的生产力界限与资本的生产关系界限,资本关系的发展一旦超出某一点就会限制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顽疾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结果㊂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正是 社会的生产发展和其现在生产关系之间的不相契合 的现实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仅预示了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的必然性,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性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将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抽象来看资本主义最终将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其衰亡,具体来讲以生产过剩的危机方式体现为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的结果以及对生产力的限制㊂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不再能够容纳自身巨大的生产力,必然会炸毁私有制故有外壳㊂因而,马克思正义观对共产主义的正义追求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基础就是资本主义内在趋势的 实然 的历史现实,而不是从某种抽象的正义原则出发的 应然 论证㊂㊀㊀三、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分析正义观难以脱离批判现实生活,追求正义难以脱离找寻理想社会的目的㊂恩格斯曾经说过, 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6]582㊂马克思表示,脱离了 物的依赖性 与 人的依赖关系 的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㊁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7]52,属于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即共产主义阶段人的存在形式与社会特征㊂恩格斯提出,倘若对 未来新时代的精神 需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总结,抛开‘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53,他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了㊂共产主义新纪元和 部分人统治,部分人受难 的旧纪元不同,其将是 个体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 生产能力变为社会财富 ,进而具备 自由个性 的 自由人的联合体 ㊂应该说,这是马克思对后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归纳总结,是马克思持续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的主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与最高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的内核㊂共产主义正义规定由三部分构成:正义的分配原则,即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正义的内核,即自由个性;正义的制度条件与制度保障,即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充足的物质财富㊂㊃09㊃一般来说,自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自由,分别是人类学本体论意义方面的自由和认识论意义方面的自由㊂前者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的自由,其客观基础是社会生活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是寻求生存的社会主体;后者涉及外部自然界的问题,其基础是自然规律,所对应的是作为纯粹认识者的主体㊂生存方面的自由才是人类寻找的根本自由,而认识外部必然性的自由服务于生存方面的自由,而且认识外部必然性的自由并不等同于解答了生存方面的自由问题,所以单单滞留在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是完全不够的㊂正如列宁所言,倘若几何公理违背了群众利益,也要被颠覆㊂从历史角度来讲,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崛起对人的自由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所以称得上是一种进步㊂但是,市民社会条件下的自由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是一种作为权利的消极自由㊂他们各自的自由在双方利益互相冲突状况下,皆不能完全达成,总是以牺牲一方的自由为代价,来充分获取另一方的自由㊂此处涉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㊁能力自由与权利自由的问题,自由的应然维度与实然维度是作为能力的自由与权利的自由反映出来的㊂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具有作为能力的自由,无产阶级仅拥有作为权利的自由,不具备作为能力的自由㊂雇佣劳动者具备拒绝出卖劳动力的 权利 ,可是不具备拒绝出卖劳动力的 能力 ,雇佣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拒绝出卖劳动力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所以虽然在雇佣市场上能够体现出表面上的自由和正义,但却在实质之处,雇佣劳动者根本无法享受自由和正义,而在这一制度下,资本家恰恰充分享受着自由㊂可见, 享有权利不等同于就可以行使权利 ,这种能力和权利的悖反,深刻地反映了权利与自由的经济含义以及自由的政治含义,体现了能力之间的剥离和疏远㊂权利一旦离开自由,只会让自由流于形式,进而陷入虚伪与空洞,消极自由在这种历史语境中只能是虚假的㊁形式的㊂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 自由 的秘密,私有制与阶级社会所固有的内在矛盾造就了虚假的和形式的自由㊂在资本主义社会 自由竞争中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 [7]179㊂相较于古代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优势就在于对消极自由的确立,对形式自由的解决,但其从未对实质自由问题作出任何解答㊂马克思曾经致力于在市民社会条件下对自由的两个维度进行统一,试图探索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寻找使自由的两个维度达成一致并变为可能的历史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来实现人民群众的能力自由与权利自由㊂因此,马克思语境中的自由是一种积极自由,属于人类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㊂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53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个体和个体㊁个体和共同体㊁人和自然㊁人的存在和其本质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揭示和解决,进而人变成 自由个性 的人,变成真正的人㊂一般来说,个人必定体现为人的存在与本质㊁人的存在和其本质的分裂的二重化,私人和公人㊁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㊁市民和公民㊁个人生活和类生活的二元性是其历史形式,体现为 尘世的生活 和 天国的生活 的分裂,人也因此进入了双重人格的分裂之中㊂当人通过市民社会成为一个世俗存在物以后,人们的偏好与选择受到肉体与物质利益的原则支配,人不可能因为内在尺度的要求和考量作出决定,而屈从于外在他律,人仅仅只是一个受生物学逻辑控制的存在者, 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㊃19㊃身㊂ [7]138 有个性的个人 是处于 自由人的联合体 中的人,是可以自由活动与自我决定的人,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人,不在受异己力量的支配㊂超越 虚假的共同体 与 偶然的个人 的同时,也会诞生 真实的共同体 与 有个性的个人 ,同时,会实现个体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统一㊂在历史发展中,个体和个体之间因为阶级的存在而存在利益不统一,在某一个阶段里,只有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才可以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发展㊂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属于发展的主体,其拥有自己的个性,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消除了为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源的竞争,而且消除了阶级属性,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帮㊁互补㊁互动㊁平等的关系,是互为客体㊁互为主体的关系㊂此时,个体不会去牺牲他人发展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相反,个体会创造条件推动他人的发展,他人的发展同样会创造条件促进个体的发展,换言之,个体和他人互相为对方创造发展条件㊂在这里,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也和历史上那种借助集体名义剥夺大部分的自由的虚假的共同体有着显著的区别㊂个人发展的条件与形式是共同体,发展的目的与主体是个人,两者互为条件,因为这里不但是联合的个人,还是个人的联合㊂自由人的联合体 的个人能够真正享有发展自己个性,真正得到独立的自由,因为个人不但不受制于物质欲望对人的支配,而且打破了宗教思想禁锢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㊂这里的自由不单单是基于 物质生产的彼岸 物质非常丰富 按需分配 方面衣食无忧的自由,不单单是在反封建斗争中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自由,而是个人可以自我实现㊁自我支配㊁自我决定以及自主活动的自由,是个人在不受制于物质的支配之后,获取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的自由㊂总而言之, 偶然存在的人 发展为 有个性的个人 , 虚幻的共同体 发展为 真正的共同体 时, 有个性的个人 之间互为中介,由他们共同搭建起来的关系可以呈现为 自由人的联合体 ,这才是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53的深刻内涵㊂马克思正义观所指向的正义王国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㊂㊀㊀四、马克思正义观始终坚持与从实践出发相统一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特点还包括始终坚持与实践出发相统一,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真实的历史感,人的实践活动与所创造的人类历史的立体呈现和线性完成是超验性范畴表征;第二,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立场,即立足于劳动人民㊁无产阶级与人的现实存在㊂一般来说,人仅仅通过认知活动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只有通过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矛盾的完全展开和完成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㊂这也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塑造历史的展开与完成才是马克思正义观实现的独特路径与特殊方式,马克思将达成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㊁ 消灭分工 ㊁ 消灭私有制 ㊁ 消灭劳动 ㊁发展 自由个性 的人与解决人的存在和其本质的矛盾等目标皆诉诸社会实践进程,诉诸人类历史发展进步本身㊂对此,马克思正义观也可以被称为实践正义和共产主义正义,它不但是逻辑的完成,还是历史的完成,通过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527来实现和维护劳动者与工人阶级的根本权益㊂马克思认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根据是实践,看待人的生存㊁人的思维和人所存在的㊃29㊃。

“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现实要求

“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现实要求

“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现实要求作者:王永志来源:《领导之友·理论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四个意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联系,相互关联。

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支撑,核心意识是关键,看齐意识是归宿。

“四个意识”是我们党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和提升,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增强“四个意识”,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其内蕴的“四个统一”,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抓手,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当务之急,提高党性觉悟,坚定政治立场。

[关键词]“四个意识”;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两学一做”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中,“四个意识”是我们党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而且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正确认识和理解“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现实要求,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四个意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社会意识是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为基础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生动而丰富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意识”形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反映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四个全面作者:苏美丽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全面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32-01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是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性思想。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而在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江泽民论当代青年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江泽民论当代青年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四个统一”★隋月英江泽民论当代青年必须坚持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大学生们提出,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这是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和要求。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进程,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

江泽民同志结合跨世纪中国的客观实际,在继承邓小平“四有”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个统一”的思想。

如果说邓小平的“四有”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新时期理想人格的标准问题,那么,江泽民的“四个统一”则从具体实践上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

这“四个统一”既坚持“四有”,又使之更加具体化了,这是对“四有”的丰富和发展。

(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人有所作为,必然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是与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纪律观念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学习马列主义、确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前提,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他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人知识不断更新,永葆革命青春。

”在强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

”因为,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的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纪律严明。

因此,他同毛泽东、邓小平等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一样,更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

他希望中国青年,特别是全国所有高校学生在道德人格和品质的养育过程中,能够以较高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自觉性,进而形成合乎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否则,若“没有好的思想品质,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

思想政治四原理总结

思想政治四原理总结

思想政治四原理总结思想政治四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思想政治四原理的总结是对这四个原则的精髓和实质的归纳和概括。

下面我将对思想政治四原理进行总结。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心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和保障。

党的领导不仅是集中统一的政治领导,更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只有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公式,而是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的深度结合。

第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安排,是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它既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具有本土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围绕在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召开的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全会最鲜明的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历史和实践表明,实现这一主题及其发展目标,核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政治力量是近代中国历史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长时期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状态。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和传统封建王朝解体,政党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国家统一的政治主导力量。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在建党初期便意识到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把铁的纪律和绝对服从写进党章。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最终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代表的党的一系列组织原则和制度,全面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并巩固了中央权威。

正是因为有了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才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与国民党斗争的政治比较优势,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第一位政治问题就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

尽管在理论上,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但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对我们党来说依然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考验与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果断决定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首先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随后,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蔡钊利【提要】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并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主体政治力量,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毛概考点

毛概考点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A.中共五大B.中共六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2.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作出的报告题目为()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新阶段》C.《改造我们的学习》D.《反对本本主义》 3.20 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主题是()A.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B.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C.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D.资本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造反4.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时代背景是对()A.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C.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D.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5.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是在()A.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2 年党的十二大C.1987 年党的十三大D.1992 年南方谈话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B.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D.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7.2000 年 2 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A.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B.阐述“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C.阐述“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D.阐述“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坚持与时俱进B.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廉洁奉公9.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10.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的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D.什么是人民利益、怎样维护人民利益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B 7.A 8.B 9.C 10.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C.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D.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E.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有()A.新民主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E.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群众路线E.独立自主5.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有()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是毛泽东的思想体系E.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E.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E.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8.下列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是()A.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B.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C.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D.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E.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9.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A.时代背景B.阶级力量C.科学内涵D.精神实质E.根本要求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E.科学发展观只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 1.ABCD 2.BCDE 3.ABCDE 4.BDE 5.ABCE 6.CDE 7.ABCDE 8.ABCDE 9.ACDE 10.ABCD(三)辨析题1.形势和任务不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不断减弱和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进行 宣传 普及 的过 程 , 也是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由抽 象 到具 体 、 由深 奥 到 通俗 的过 程 。在 解读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时候 , 我们 要厘 清 一些 问题 , 就是 给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一个 科 学 的 定位 , 这 是 马 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 国化工作 的理论 需要 和现 实需 要 , 具有 重要 意义 。


真 理 性 与价 值 性 的 统 一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是 马 克思 恩格 斯在 吸 收和借 鉴前 人 优 秀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在 实践 中形 成并 不 断 发展
和创 新 的理论 , 是 被历 史经 验 和实践 证 明的 符合 实际 的真理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作 为真理 性 的理论 , 其最
终 目标 是 实现 全人类 的解放 , 实 现人 的 自由全 面 的发展—— 共产 主义 社会 , 这是 全人 类共 同追 求 的最高 价 值 理想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以及 马克思 主 义哲学 中国化 的价值 性 , 还在 于能 够帮 助人 们树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和价值 观 , 指导 社会 实践 活 动 。社 会 发 展 的历 史 ,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说是 人 类 不 断 追 求 真理 与价
作用 , 才 能成 为无产 阶级 和人 民群众 实现共 产 主义这 一价值 理想 的思想 武器 , 体 现 了理论 的价值性 。正
是这 种真 理与 价值 的高度 统一 , 使 马克思 主义哲 学成 为 具有 强 大生命 力 、 感 召 力 和深 远影 响 力 的学 说 。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作 为真理 性 与价值 性相统 一 的理论 , 其 中国化 的过程 , 同样 是真 理性 与价值性 相统 一 的
克思 主义理 论创 新 实践 的过 程 , 体 现 了马 克思 主 义普 及 化 、 通 俗化 以及在 实践 中深化 和丰
富化 的逻辑 历程 , 与从 理 论 到 实践 , 再 从 实 践 回 到 理 论 的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 识 论 的 两 次 飞 跃
是 一致 的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 体 现 了四个 统一 : 即 真理性 与价 值性 的统 一 , 内容 深刻
性 与 形 式 完 美性 的 统 一 , 现 实性 与超 前性 的统 一 , 民族 本 土 性 与 全 球 性 的 统 一 。
关 键词 :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中国化 ;四 个统一 当前对 什 么是 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中国化 , 虽然 有着 多种 多样 略有 差异 的说 法 , 但 是一 个 最为 流行也 似 乎 已经 成为 定论 的说 法是 : 当代 中 国的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中国 化 , 就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 与 中 国实 际 相 结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5 —0 2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1 3年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院 级 课 题 ( 编号 : x J J Y2 O l 3 O 5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史春燕 , 女, 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教师 , 法 学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 马 克 思 主 义 基本 原 理 。 8 7
践 中得 到进一 步坚 持和 发展 的过程 。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中国化 的过程 是坚 持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的过 程 。坚 持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思想 , 是 世 界 各 社会 主 义国家 和 中国共产 党历史 经验 的总 结 , 是 被社 会 实践 反 复证 明 了 的真 理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揭 示 了社 会发 展的客 观规 律 , 科 学性地 指 出 了社 会发 展 的方 向 , 是 正确 的世 界观 和价值 观 。在实践 中坚 持 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 能更加 有效 地认识 世 界和改 造世 界 , 实现价值 目标 和价 值理想 。
人 民群 众改 造现 实 、 追 求 美好生 活 的价 值理 念 , 说 明 了它 是 正 确反 映 客观 世 界 的本 质 和 发展 规 律 , 具 有 真理 性 ; 反过 来 , 正 因为具 有 了真理 性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才 能 起 到推 动社 会 变 革 和思 想 解 放 的 巨大 历史
值, 并 在这 一过 程 中创造 价值 和享 受价 值 的历史 , 也 是 人们 按 照 自己的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和价 值 观 去认 识 世 界 和改造 世 界 的历 史 。如果 没 有正 确 的世界 观 、 人生 观和 价值 观作 指导 , 人们 的实 践活 动就会 走 入误 区, 不 能达 到预 期 的理想 效果 , 不 能 实 现理 想 的价 值 目标 。 马克 思 主 义 哲学 不 仅 具 有 一 般哲 学 的抽 象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O l 4年 第 5期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坚持“ 四个统一, ,
史春 燕
(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新 疆 乌鲁 木 齐 8 3 0 0 4 3 )
摘要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过 程 , 既是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学 习宣传 的 过程 , 也是 马
性, 而且 它还 从抽 象 的理论 出发 , 立 足 于社会 实践 活 动 , 指导 人 们要 从 实 际 出发 , 理论联系实际, 从 实 践 中来又 回到 实践 中去 , 因此 , 是 迄今 为止 最 具有科 学 性 、 真 理性 的思 想 , 具有价 值 导 向作 用 。 在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 , 真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价 值性 是统 一 的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 理论 反 映 和体 现 了无产 阶级 和
过程 。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国化不 能简 单地看 作 只是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以直 观通 俗 的形式让 人 民群众所 接 受 的过程 , 而是 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理论贴 近群 众 、 贴 近实践 、 贴 近生 活 的过 程 , 是 马克 思主 义哲学 理论 与人 民 群 众 的实践交 互作 用 、 双 向促 进 的过 程 , 就是 为 了使 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中国化 进 程 , 成 为在 人 民群 众 的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