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案 科教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不同状态,知道水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2.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物态变化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生体验来获得水的物态变化及温度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90—95页,具体教学内容为: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的记法、读法以及温度的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对于水的三种物态变化,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得到转化的条件。

这些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难点在于学生对温度的估计和实际测量上。

⚫教法分析本节课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和教师讲授两种相结合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适时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节课具体教法入下:1.学生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协助——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它单列一章。

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 1.透镜对光的作用; 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

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本章内容概述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规律.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熔化、凝固的现象和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汽化、液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1课时第2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第3节汽化和液化2课时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物态变化与温度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理解温度的概念.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中水物态变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2.这些状态如何转化?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化.3.状态变化受温度影响.【进行新课】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满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以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外活动中.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二、测量温度师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归纳: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内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甲苯等三、摄氏温度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摄氏温度”,并进行讲解.摄氏温度(多媒体课件)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注意:摄氏温度的读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37℃”读成“摄氏37度”或者读成“37度”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表示的就是“摄氏度”,所以读时不能把“摄氏度”拆散来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2.①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0.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②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生1:第①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底部.生2:第②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侧壁.生3:第③个图错误是温度计感温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4:第④个图正确.生5:第⑤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6:第⑥个图正确.生7:第⑦个图中间一个是正确的,上下两个是错误的,因为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归纳:温度计的使用归则:1.温度计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器壁.2.温度计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感温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例题(多媒体展示)如图,甲、乙所示为两支温度计液柱处的放大部分,则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指示的示数分别为、.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10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20℃~10℃)÷10=1℃,即分度值为1℃.乙图中的刻度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0℃~10℃)÷5=2℃,即分度值为2℃.读数时,应先判断“0”刻度的位置,以判断示数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观察甲图,其刻度值从下往上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下方,示数为零上温度.液柱在10℃以上6小格处,每小格表示1℃,即10℃以上6℃,所以读数约为16℃.观察乙图的刻度值,数值从上到下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上方,示数为零下温度.液柱在-10℃以下4小格处,每小格表示2℃,即液柱在-10℃以下8℃,读数应为-18℃.答案:1℃2℃16℃-18℃四、拓展: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师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缩口,这个缩口是做什么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细玻璃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感温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感温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2.测体温时,感温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因为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中,重新使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感温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不准确(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和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认识了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了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大家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涉及到温度,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巩固好.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设计情景: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的学习.2.在实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测水的温度之前先认真估测水的温度,不要用温度计测出之后再依据测量值来随便写一个估计值,这样实验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实验后说明要得出精确值必须进行测量,这样就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实验要认真做的必要性.3.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可以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老师也可以说温度,让学生上台调整模型,还可以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考.2.熔化和凝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3.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2.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3.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的联系.【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夹、钟表、海波晶体、石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水的这几种状态间都能发生相互转化,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转化的特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转化.【进行新课】一、认识晶体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上第96页各种雪花.漂亮的金刚石晶体,5-2-4美丽的晶体等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些图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形状规则(√)晶莹透明()师对它们都有规则的结构,但不一定透明,这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师但我们生活中的固体并不都是这样有规则结构,如玻璃,沥青等.它们压碎后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形状.我们称为非晶体.二、固体的熔化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学生实验: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分别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和非晶体物质石蜡.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感温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分别埋在海波粉和石蜡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最后把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中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和石蜡受热均匀.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晶体与非晶在熔化过程中的现象并不相同,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它们熔化的特点.固体在熔化时:情况不同,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完成后温度才会再上升;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一直上升.三、液体的凝固师生共同探究:实验方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然后与蜡烛逐渐凝固成固体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师从以上我们发现液体在凝固时,也有一些不同.师生共同归纳:1.如海波这类物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凝固温度.2.如蜡烛这类物质凝固成非晶体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我们认识了晶体和非晶体.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明显不同.知道了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石蜡熔化特点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分工情况,然后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并参与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因此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在开始的认识晶体中,只需学生初步认识晶体有一个规则内部结构就行,不用深入介绍晶体的各种棱柱结构等.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汽化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3.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能区别蒸发和沸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2.经历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通过对比法认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教学难点】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教具准备】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钟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哪里去了?(2)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变模糊,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1)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2)眼镜变模糊是因为眼镜上蒙上了水汽.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眼镜上的水汽实际上就是小水滴,那这些小水滴是哪里来的呢?生:是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和液化.【进行新课】一、从液体到气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内容,了解关于汽化、沸腾、蒸发等概念.师生一起归纳: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沸腾1.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会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会去哪里了?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2021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 教科版

2021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 教科版

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以及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温度概念、温度计原理及构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课前准备课件、烧杯、湿沙子、酒精灯、盘子、冰、各种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图片展示水的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变。

引入:它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二、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活动:制造云和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观察。

由现象思考下列问题: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在盘子上看到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盘子中看到水,说明什么问题?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在本实验前教师可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再导入本实验。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得出实验结论:水可以在三种状态间相互转化,三态的转化与冷热程度有关。

三、测量温度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我们的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透镜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透镜是最重要的光学仪器,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对这些有所了解,了解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

为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的理解基础。

提高学习兴趣,本章的基本知识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许多光学仪器成像的情况是用模拟的方法获得的。

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认识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重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做好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课时安排:第一节透镜 1课时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课时第五节显微镜和望眼镜 1课时复习总结 1课时教学措施与方案:通过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总结出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第一节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透镜?[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二、进行新课教学[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板书)[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想想做做][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生甲]有亮点.[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图1 凸透镜和凹透镜图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验.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 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 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动手动脑学物理]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生丙]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生甲]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生乙]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生丁]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三、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四、布置作业P9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书上.五、板书设计补充:教学后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物态变化》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注物恣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行为提示:1.情景引入新深。

2.解读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温度概念的理解,如0° C的冰与0° C的水一样冷,温度相同,即冷热程度相同。

桥景导入生成问题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表面。

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演化中,水扮演了一个神奇的角色。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女棚究知识板块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自主阅读教材P见,完成1〜3题:1.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固一态的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一物态变化、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D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D.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现象:湿沙子逐渐打,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上国一出现°知识板块二温度及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93,完成4〜7题:A .冬天水结冰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4.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0°C的冰比0℃的水冷些B. 0℃的水比OC的冰冷些C.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D.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5.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一2℃, 一天的温差为平均气温是1.25℃ 。

r℃——50A6.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温度让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一:(2)B图中操作的错误是一取出读数一:(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强9。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

新课教学一、沸腾的概念
提问:“水烧开后会变成水蒸汽,同样是汽化现象,与蒸发
有何不同?”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导出沸腾的概念。

二、观察水的沸腾
让学生观察实验视频,观察水的沸腾
1.在活动前提出三个要求:
(1)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2)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3)记录数据,并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
时间的关系曲线。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包括温度,声音,
水中的气泡等)
3.汇报实验数据和现象,绘制水的沸腾图像
4.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
水的温度不变,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停止对水加
热,水停止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
三、沸点知识
1、向学生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根据生活经验找
出新的问题,发
现沸腾与蒸发的
不同。

让学生观察实
验可以缩短实验
时间,为去实验
室做实验做准备
同时也可以提高
学习积极性;另
一方面,学生亲
自观察实验过
程,可以更好地
了解水的沸腾的
特点。

通过实验,引起
学生好奇心,激
发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案 科教版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案 科教版教案

物态变化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一节 透镜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透镜(注意:表格大小可以根据教学流程的多少进行调整)第1节透镜整体设计《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习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思维。

保持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4.会用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作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1.凸透镜光路作图。

2.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激光灯(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槽、多媒体设备一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

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

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

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5第五章物态变化》word教案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5第五章物态变化》word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学情分析]对本章的知识点学生掌握较理想,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实例当中[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将熔点、沸点与生活实例结合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

(图象)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熔点(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

二、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要吸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方式。

(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位置、温度、现象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条件:遇冷放热。

如:(冰棍上、湖面上、水壶口)的白气、(冰饮料、夏天水管)上的水珠等自然现象:雾、露、云等三、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如: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变成气态CO2,北方冬天雪人没化成水就变小了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自然现象:霜、冰雹、雾凇、雪[学法指导]对于液化:看得到的是水珠而非水蒸气[作业布置]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A、能继续熔化B、再熔化一会儿C、不能继续熔化D、都有可能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A、小河的水结冰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C、水蒸发成水蒸气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教学教案1.物态变化与温度【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水循环现象,以及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并会正确应用温度计。

【自主预习】1.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2.温度是表示物体的___ ____,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而制成的,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

3.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将温度计的完全浸入液体中,并且不碰烧杯壁和烧杯底,等到后才能读数,读书时温度计的不能离开液体。

4.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玻璃泡上有一个缩口,在使用前必须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

正常人的体温是。

【课堂探究】1.认识水的和气态变化,完成P91 图5-1-2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如冰块,行吗?(4)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而制成的,温度计上的“0C”是怎样规定的?(2)你认为用温度计测量固体或液体的温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效果评价】A组1.将下列所述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写在空白处:(1)早晨有时下起的大雾;(2)夏天,自来水水管经常“出汗”;(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4)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树上的“冰挂”;(5)工厂用钢水浇铸零件;(6)春天,河里的冰融化了。

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 泸州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D. 泸州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4.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读数应在()A.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上升时进行B.温度计内液体上升到最高处时进行C.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下降后进行D.温度计内液体匀速下降时进行5.夏天的早晨,泸州地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0℃B、25℃C、50℃D、75℃6.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第1节 透镜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第五章第1 节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教材第60~61页,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下列问题:1、透镜的概念:称为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边缘,中央。

凹透镜:边缘,中央。

3、下图所示的六个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属于凸透镜的是。

4、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5、透镜的基本概念:(1)主光轴:。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2)焦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字母表示;(3)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疟疾的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4)焦距:叫焦距,用f表示。

(二)探究与精导教学点自主探究两种透镜的外观特点1、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各个透镜,试着将其分成两类。

通过观察可知:以老花镜为代表的一类,其特点是中厚,边缘,我们把这样的透镜称为凸透镜。

以近视镜为代表的一类,其特点是中间,边缘,我们把这样的透镜称为凹透镜。

2、自主学习课本60页,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后完成下题: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做。

O点是,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其传播方向。

【学点训练】1、过光心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

请画出下图中的折射光线。

教学点2 透镜对光的作用1、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一个光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之后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速度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速度
二、课堂探究,学习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播放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得冠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第一个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
活动1:比较纸锥的下落速度,
1、请你猜一猜,哪一个锥片下落得较快?
2、请你做一做,结果如你所猜测吗?
步骤:先罗列表格内容,再根据内容画出表格简图,再整合。
学生独立设计,在进行讨论
教师展示学生设计作品,纠正及补充,在展示正确答案。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并对其评价。
过渡语: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是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吧。
学生的精彩,让学生自己展示结果和讲解速度表的读法。
教师:观的时间?(设汽车的速度不变)。
同学们你自己先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解释板书解题过程。
教师再次展示两位同学的解题步骤,找出错误,并指正。
问题变式:若此处还有一个标志牌,请问从此处到达上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板演计算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过程。
5.在校运动会上,九(3)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报名参加百米赛跑,他们的参赛成绩如下表所示,则获得本组第一名的是_____同学。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赛者




成绩
13’6
13’1
13’9
13’4
教学反思:
3、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实验,比较纸锥的下落速度,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通过观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第二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全章教案第一节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

(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如图课本所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3)A与B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多媒体演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3)A与B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多媒体演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3)A与B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体验。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原理全单元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原理全单元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

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

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

怎么办?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扩展:早在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说明: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种类及几个概念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根据透镜的厚薄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点评: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教案[课题]: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1.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课时安排]3-4课时[教学程序](一)新课引入一、引入方法1 :复习提问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 :现象引入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1.平衡状态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

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

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2.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3.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瑰丽和生机。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

在上面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敬畏地球上的水循环,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

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若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人类的生活将变成怎样?三、发展空间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屋顶积雪因吸热而融化为水,顺屋檐下流;下流过程中因周围大气吸热而结冰;这种情况相继发生,形成上粗大、下尖细的冰锥。

这种天气现象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天气晴朗但气温低于0℃的冬季。

(2)将在冰箱中冷却的金属块取出后,由于夏天外界气温偏高,金属块将吸热,使其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在其表面液化并聚集为小水滴,擦干后很快又形成,直到金属块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

2.“家庭实验室”指导太阳能净水器的创意很好。

被污染的水将因吸收太阳能加快蒸发(汽化),至温度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洁净水滴,然后经漏水托盘汇集到收集杯中。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周围气温要低于罩内,且空气流通,以加快净化水的速率。

(2)相对漏水托盘,污染水杯口径要小,以减少凝结后的洁净水滴重返染水杯,增加净水产生率。

以上两点注意,可转化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

此外,以下两种净化水的方案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小实验内容(其中前一个模拟自来水净化过程,后一个模拟饮水机净化过程)。

①在烧杯中加入100mL浑浊的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然后加入少量明矾粉末,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提示学生思考:将明矾倒入河水中,能使河流变清澈吗?再将滤纸折好后放入漏斗。

漏斗下接另一烧杯。

将烧杯上层澄清的水倒入漏斗,将滤液收集到下方烧杯中。

向过滤后的水中加几滴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

水会有什么变化?②在一个较大的饮料瓶底部穿一个小孔,在瓶内底部垫一些棕榈丝之类的透水纤维,再将干净的沙、小石块分层放入瓶中,最上面再放几层透水纤维,做成一个简易滤水器。

将洗过菜或淘过米的水倒入滤水器中过滤,收集从瓶底小孔流出来的水,看有什么变化?3.“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1)组织学生交流湿地资源,应围绕“为什么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这一主题,讨论湿地对平衡水的三态变化的重要作用。

(2)关于保护水资源,可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下载网上信息,并按以下主题整理信息,准备交流和讨论:①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②水为什么是宝贵的资源?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第2节熔化和凝固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教学过程1.认识晶体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

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

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

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

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

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

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

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

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

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

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

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