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化学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7 7146.2016.04.003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杨 震1,2,彭选明1,2,彭伟正3(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2.湖南省农业生物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摘 要: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能保持粮食稳产增收,利用自然和诱变获得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的基础。

随着栽培作物基因库的日益贫乏,诱变育种技术已成为目前种质资源创新和挖掘新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综述了植物诱变育种的发展简史,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的主要类型、特点、异同及其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

由于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此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突变;作物育种中图分类号:S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7146(2016)04 0302 07ProgressofStudyonCropMutationBreedingYANGZhen1,2,PENGXuanming1,2,PENGWeizheng3(1.HunanInstituteofNuclearAgriculturalSciencesandSpaceMutagenesisBreeding,Changsha410125,Hunan,China;2.HunanProvince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forAgriculturalbio-irradiation,Changsha410125,Hunan,China;3.Bio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Hu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Changsha410125,Hunan,China)Abstract:Exploitationofnaturalandinducedgeneticdiversityisthebasicrequirementofplantbreedingindevelopingplantvarietiesforsustainablefoodproduction.Withtheshortageofcropcultivatedgenepool,mutationbreedingtechnol ogyhasbecomeanimportantwayforthegermplasminnovationanddiggingnewgenes.Thispaperreviewsthedevelop menthistoryofplantmutationbreeding,themaincharacteristics,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physicalmutagenesisandchemicalmutagenesis,aswellas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ebreeding.Sincethemainproblemofmutationbreed ingisstilllowerbeneficialmutationfrequency,thedirectionandnatureofthemutationishardtocontrol,Thus,increas ingtheefficiencyofmutagenesis,rapididentificationandscreeningofmutantsaswellastoexplorewaysfordirectedmu tagenesisisanimportantfutureperspectiveforresearchsubject.Keywords:physicalmutagen;chemicalmutagen;mutation;cropbreeding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将成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条件下应对人口不断增长这一挑战的关键手段[1]。

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探究

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探究

(1)玉米纹枯病,主要以土壤为媒介对菌丝、菌核进行传播,因此应当重视对越冬土壤的消毒去菌。

当病菌在土壤中以菌丝、菌核的形式越冬后,极易在翌年春季播种时入侵寄主,随后不断拓展蔓延,由玉米表皮组织向其内部结构入侵。

(2)侧枝成团缠绕,与寄主表面组织紧密相连,以侵染垫的形式附着包体。

利用电镜对受病植株进行观察可发现,孢体菌丝可穿透寄主表皮或直接由气孔入侵,不断扩展至玉米组织中。

此入侵菌亦可通过接触邻株进行传播,属于近距离病害传染类型。

3 防治技术3.1 优选抗病种类防治玉米纹枯病的最佳经济适用方式便是优选抗病效果好的品种,或是选择耐病性强的品种,通过提升基础免疫率,降低植株病菌感染率,在实际种植中可通过选择早熟、耐病、高产的良种,降低患病率。

3.2 适时播种根据实践经验可知,对此类病菌尽早发现、尽早防治、效果显著,但早播的发病率较高、产量较低,因此可采用适当晚播的方式降低患病率、减少损失、保证产量,与病害暴发高峰期、雨季相错。

3.3 妥善管理栽培为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能,应当结合区域种植条件,适当施肥、妥善管理、适时追加有机肥,控制氮肥配施微量元素肥。

同时结合种植详情,确定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控制土壤湿度、保证营养均衡、合理密植、降低发病率。

可采用扩行缩株的方式调整玉米种植形式,通过大垄双行对田间透光、通风性能进行改善,以此增强植株抗病性能。

3.4 配合人工防治措施对田间遗留病株进行及时处理,通过深耕掩埋土壤内的菌核病残,合理控制并预防菌源越冬,降低初侵染源的影响;及时剥除处理玉米心叶期、心叶末期的病叶鞘、病叶片,防治侵染源再续入侵。

3.5 结合生物防治在玉米纹枯病的防治过程中,生物法具有高效、安全的特性,有其他措施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利用绿色木霉可有效拮抗玉米纹枯病,有较高的菌丝抑制率;B G-2生物农药也来利用生物防治优势有效抑制米纹枯病。

3.6 优化化学防治常见的玉米纹枯病化学防治药剂包括禾枯灵、多菌灵、粉锈宁、拌种双等,井冈霉素在实践种植中有最佳的防治效果。

作物诱变育种实验报告

作物诱变育种实验报告

作物诱变育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诱变剂诱发作物种子变异,通过筛选、培育和繁殖,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实验原理作物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诱变剂对作物进行诱发突变,进而产生新的变异体,从而经过筛选、培育和繁殖,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本实验采用了化学诱变剂烟碱腺嘌呤(EMS)进行诱变。

E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的化学诱变剂,通过与DNA链结合,引起碱基对替换、缺失和插入等突变。

由于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因此在诱变后的种群中会产生大量的突变体,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首先将待诱变的作物种子放入10%的EMS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再用酒精消毒,最后在流动的自然风中风干。

2. 播种:待处理的种子均匀撒在含有适宜养分的育苗盘或育苗箱中,覆盖适量的育苗土,进行播种。

3. 培养:放置于恒温恒湿条件下,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湿度,促进幼苗的生长。

4. 筛选:对于诱变后的幼苗要进行筛选,根据所需的性状对幼苗进行观察,并标记有优秀性状的幼苗。

5. 培育: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幼苗移植到育苗盆或田间,继续培育和观察,培育成株。

6. 繁殖:选取优良的突变株进行繁殖,根据所需的突变特征选择进行交配或通过无性繁殖进行繁殖,扩大种质资源。

7. 鉴定:对繁殖后的植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具有优良特性。

实验结果经过诱变和培育,我们筛选出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例如,在诱变了的小麦种群中,我们发现了一株比对照组更为矮化,且穗部含粒量更高的突变株。

经过反复鉴定和验证,我们确认这是一个显性突变,并将其命名为“超高产1号”,并将其推荐为新的小麦品种。

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EMS诱变剂的处理,成功诱发了作物种子的突变,并通过筛选、培育和繁殖,得到了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是基于突变的有效路径,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物理或化学突变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改变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促进随机突变发生。

化学诱变应用

化学诱变应用

化学诱变应用引言:化学诱变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或化学方法诱导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过程。

通过化学诱变可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研究突变体的性状变异规律,从而为农业、医学和基础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

本文将介绍化学诱变的应用领域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农业应用1. 利用化学诱变改良作物化学诱变可以诱导植物发生突变,从而改变植物的性状。

通过大规模化学诱变和筛选,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性状的突变体,如抗病性、抗逆性、增产性等。

这些突变体可以作为育种材料,用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遗传研究化学诱变可以产生大量的突变体,用于遗传研究。

通过分析突变体的性状变异和遗传机制,可以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植物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揭示作物的遗传变异和基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医学应用1. 药物筛选化学诱变可以产生突变体,用于药物筛选。

在大规模的突变体库中,通过筛选突变体对特定药物具有敏感或耐药性的个体,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

这有助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疾病模型研究化学诱变可以产生模拟人类疾病的突变体,用于疾病模型研究。

通过诱变特定基因的突变体,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这对于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础科学研究1. 突变体库建立化学诱变可以产生大量的突变体,用于建立突变体库。

通过建立突变体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突变体资源,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生物过程。

这对于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和揭示生物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功能基因筛选化学诱变可以产生突变体,用于功能基因筛选。

通过筛选突变体的性状变异和遗传机制,可以发现新的基因和功能基因。

这有助于揭示基因功能和生物过程,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

四、化学诱变方法1. 化学物质诱变化学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引发突变。

诱变育种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诱变育种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诱变育种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宋志红孟庆忠张涛李国荣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1期摘要概述了诱变育种的类型,综述了诱变育种中常用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及研究概况,指出了棉花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并对棉花诱变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诱变育种;类型;棉花;应用概况;前景中图分类号 S330;S56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40-03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中国非棉花原产地。

棉花育种的亲本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

虽然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攻关,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几年来新育成品种的丰产性、品质方面没有新的突破。

主要是我国棉花育种资料贫乏,遗传基础狭窄[1]。

诱变育种可以用来创造遗传性状上的质量和数量性状的额外变异。

获得一些常规选择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新表型、新种质、新突变,已被用来作为补充现有育种的重要工具[2]。

阐述了诱变育种的类型,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在棉花诱变育种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1 诱变育种类型诱变育种技术主要有物理诱变、化学诱变以及定点诱变。

物理诱变在棉花育种中应用比较广泛,化学诱变在棉花育种中的报道较少,定点诱变是近年来生物工程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现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可定点改造目的基因而引起基因突变和性状变异[2]。

定点诱变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通过人为设计单个碱基的顺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以造成突变。

2 诱变育种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研究2.1 物理诱变物理诱变剂一般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离子辐射(中子、带电粒子辐射)、其他物理诱变剂(电子束、激光、离子束注入)等,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离子及太空诱变[3]。

在棉花诱变育种中应用的物理诱变剂主要有γ射线、太空诱变、离子束注入、激光、电子束等。

棉花辐射诱变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从60年代开始棉花辐射诱变育种,主要以γ射线为辐射源对棉花诱变进行研究,自70年代至今,我国育成了鲁棉l号、新海2号、冀邯8号、太原112、运辐885、辐射1号、鄂棉15号、皖棉l号、皖棉5号、盐城661和90197-l等品种,其中鲁棉1号在80年代初作为主栽品种在北方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4]。

农作物EMS诱变研究进展

农作物EMS诱变研究进展

农作物EMS诱变研究进展中国邮政EMS,作为国内快递服务的领军企业,不仅在物流效率上持续改进,同时也致力于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EMS诱变研究的深入,EMS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作物EMS诱变,即利用中国邮政EMS的物流网络,实现农作物的远程、快速、准确的寄送服务。

这种服务旨在解决农业领域中的一些难题,如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运输效率低下等。

通过EMS诱变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近年来,EMS诱变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农作物的抗逆性、抗病性以及提高产量等方面。

例如,通过EMS诱变技术,我们成功地培育出了抗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EMS诱变研究还涉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调控,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中国邮政EMS在推动农作物EMS诱变研究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MS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先进的快递服务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寄送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

EMS与各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等紧密合作,为农作物EMS诱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EMS还致力于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展望未来,农作物EMS诱变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农作物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邮政EMS也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为农业科技进步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邮政EMS的农作物EMS诱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与各地的紧密合作以及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农作物EMS诱变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作物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良。

化学诱变育种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育种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化学诱变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化学诱变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2024,38(2):0274~0281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化学诱变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吴正景 *职钤华刘素娟张昊安冰洁武静静龙圆李辰方(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化学诱变是农业上一种传统的育种技术,在植物抗逆育种方面受到育种家的青睐,用于改善植物的抗寒、抗旱、耐盐碱性等育种方面的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实现细胞或个体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

以上两种技术的结合,可有效提高突变的频率,人为扩大植物遗传变异范围。

近年来,化学诱变与生物技术结合在植物抗逆诱变育种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前景,对于植物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综述了化学诱变的特点、常用化学诱变剂[主要是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的诱变机制、使用方法、诱变效果以及影响化学诱变的因素等,并介绍了化学诱变在植物抗逆育种领域中的新近研究进展。

关键词:化学诱变;抗逆育种;甲基磺酸乙酯(EMS);叠氮化钠(NaN3);植物诱变育种DOI: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2.0274化学诱变是通过化学诱变剂诱导植物DNA序列随机突变,在植物抗逆育种方面受到很多育种家的青睐。

随着组培技术的成熟,近年来利用化学诱变和植物组培技术相结合,获得了大批抗逆突变体;结合分子育种策略,为植物品种选育提供新途径。

化学药剂诱变植物始于20世纪初,Ochlkers在1943年用脲烷处理月见草取得了良好的诱变效果,此后化学诱变育种得以广泛应用[1]。

通过离体培养方法筛选出抗性突变体,最早为Dix等[2]在1976年用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林烟草和辣椒的耐低温研究。

长期以来,利用化学诱变及逆境选择压筛选抗逆突变体在许多植物育种上得到了实现,如小麦[3-4]、绿豆[5]、水稻[6]、辣椒[7]、白菜[8]、马铃薯[9]、大豆[10]、甘薯[11]、棉花[12-13]、玉米[14-15]、拟南芥[16]、旱柳[17]等利用化学诱变,分别获得了抗旱、抗倒伏、耐涝、耐热、抗寒、耐盐、抗虫、耐密植、耐铵盐的高抗改良植物品种。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求 , 育成 新 品种 直 接 应 用 到生 产 , 育 成 新 种 质 选 或 做亲本在育种上利用( 即突 变 体 的 间接 利 用 ) 育 的
起突变 , 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进而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的诱变技术 。由
于转 基 因技 术 和 离 体 组 织 培 养 技术 已作 为 现代 生 物学 研究 的常规 操 作方 法 加 以广 泛应 用 , 以这 种 所 突 变类 型 在诱 发 突变 体 的地 位 中越 来越 重 要 。 Snh r n等 在 禾 谷 草 中发 现 了一 个 属 于 A igb a i c家 族
3 单倍 体 育种
B射线等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 x射线和 ^ 射线。 y 这 些射线 由于能量高 、 穿透力 强 , 以使原子 的内层 可 电子 激 活 释 放 , 成共 价键 断裂 , 成 染 色 体 结 构 造 形 变异。中子不带 电, 当与生物体内的原子核撞击 但 时, 使原子核变换产生 ^ y射线等能量交换 , 从而引 起 D A的变异 。王彩萍等用 20 y的∞ 0 射 N 】 5G c— 线辐射诱变农大 19M 代收获后全部种植 ,从 M 7 , 代 中随机选取 6 5 5 个单株 , 对其农艺性状 、 淀粉特 性 和面 粉 色泽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以期 从 中筛 选 出高
诱 变『 5 】 。
22 化 学诱变 .
单倍体育种一般要经过诱 导产生单倍体材料 、 单倍体材料的绿苗分化 、 染色体加倍 3 个过程才能 形 成 纯合 的 株 系 ,在 这 些过 程 中 由于 技术 原 因 , 可
能丢失 大量 可供选 择 的基 因型 。此 外单倍 体 材料 的 诱 导 率受 基 因型影 响较 大 , 杂交 组 合 的选 配 带 来 给

诱变遗传育种发展现状

诱变遗传育种发展现状

诱变遗传育种发展现状诱变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化学物质或辐射等诱变剂诱发植物或动物体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并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理想性状的突变体来进行育种的方法。

它是现代育种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从而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和优良的养殖品种。

目前,诱变遗传育种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主要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诱变遗传育种技术的方法不断创新。

传统的诱变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诱变和辐射诱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诱变方法也逐渐被引入该领域。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对基因进行精确编辑,从而达到诱变的目的。

此外,还发展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突变体筛选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突变体的筛选效率。

其次,诱变遗传育种在多个作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主要的应用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

通过诱变遗传育种,可以获取具有抗病性、耐旱性、优质性等理想性状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诱变遗传育种还可以用于改善养殖业的品种。

例如,通过诱变遗传育种可以获得具有快速生长、高产量、抗病性强的新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再次,诱变遗传育种在遗传基因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诱变遗传育种,可以筛选出大量的突变体,并通过对突变体的表型和遗传背景进行研究,揭示植物或动物的遗传性状和功能基因。

这对于深入研究遗传机制,理解基因功能以及开展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诱变遗传育种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通过诱变遗传育种,已经培育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品种。

例如,在水稻领域,通过诱变遗传育种获得了具有优质米、高产量的新品种。

在果树领域,通过诱变遗传育种获得了具有抗虫、抗病性强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综上所述,诱变遗传育种作为一种现代化育种手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诱变遗传育种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养殖品种。

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微研二班訾小利602071005024菌株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野生菌株往往因为产率低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而是通过菌种改良,选育出高产的优良菌株。

在育种研究中,近来还发现有些突变株可代谢产生新产物,具有可供作药源新菌株资源的潜在应用前景,使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应用研究发展空间。

化学诱变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诱变作用专一性强等特点,是一种迅速发展的育种途径。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诱变既有利用某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单一诱变,也有组合利用化学或其他多种诱变剂的的复合诱变,还有化学诱变联合抗生素抗性筛选等。

化学诱变育种与物理诱变相比,很多化学诱变剂产生了高比例的点突变、低比例的染色体畸变,而物理诱变如以射线和x射线为代表的电离辐射,其穿透力较强,易被染色体组吸收,对染色体结构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化学诱变育种具有以下特点:诱变突变率较高,具有位点特异性;染色体畸变的比例相对较少,很少有致死型发生,对处理材料损伤轻;有迟效作用,即诱变引起的损伤和染色体断裂,有的并不立即断开;存在残留药物的后效作用,在M.代引起的生物损伤大;引起的突变范围广,后代选择需要足够大的群;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

本文简要综述常用化学诱变剂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学诱变技术在微生物育种领域中的新近应用研究进展。

1.常用的化学诱变剂1.1碱基类似物作为化学诱变剂的碱基类似物主要有嘧啶类似物和嘌呤类似物两大类。

其中,常用的嘧啶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5-氟尿嘧啶(5-FU)、6-氮杂尿嘧啶(6-NU)等;嘌呤类似物有2-氨基嘌呤(AP)、6-巯基嘌呤(6-MP)、8-氮鸟嘌呤(8-NG)等[1]。

1.2 烷化剂烷化剂类化学诱变剂种类较多,如硫芥(氮芥)类、环氧衍生物类、硫酸(磺酸)酯类、重氮烷类等。

其中,亚硝基胍、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等较为常用。

1.3移码诱变剂移码诱变剂是指能够引起DNA分子中组成遗传密码的碱基发生移位复制,致使遗传密码发生相应碱基位移重组的一类化学诱变物质。

诱变技术及其在辣椒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诱变技术及其在辣椒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p r os pe c t s we r e a l s o p r e s e nt e d. Ke y wo r ds: pe ppe r ; m ut a g e ne s i s ;b r e e d i n g; r e vi e w
诱变育种指采用人工方式对植物体 ( 种子 、 植株 、 器官 、 组织 、 细胞 等) 进行诱发突变 , 使其产生遗传变 异, 并 从 中直 接或 间接 地选 育 出在 生产 上 有利 用 价值 的新 品种 的育 种方 法【 ” 。该 方法 通 过改 变染 色体 结构 或 基 因结 构获 得 突变体 ,丰 富物 种 的遗传 变 异 范畴 , 在 新 品种选 育及 分子 生物 学研 究 中具 有 重要作 用 。目 前, 创造突变体的手段 主要有物理手段 、 化学手段 和 生 物 手段 等 。笔 者介 绍 了辐射 诱 变 、 航 天诱 变 和化 学 诱变等技术 的特点及作用机理 ,重点综述了 C o ^ y 射 线 、航天诱变和 E MS 诱变的机理及其在辣椒育种应 用 中的研究 进展 , 并 对其 发展前 景进 行 了展望 。
激光 和离子 注 入 ) 。 辐射 诱变 一 般具 有 以下 特点 : ( 1 )大部 分 突 变为 隐性 突变 , 突 变性 状 在 第 2代 才 表现 出来 , 因 而必 须
将 M2 代作为选择突变性状的起始世代 ; ( 2 )突变频 率与突变性状有关 , 叶色 、 株型 、 产量 、 熟性等突变易 发生 , 抗 性 突 变频 率 较 低 , 故 不 同 的突 变 育种 性 状 应
( Hu n a n V e g e t a b l e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Hu n a n V e g e t a b l e s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Ch a n g s h a 4 1 0 1 2 5 , P RC)

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彭亚莉 2012.1.3生物必修2第五章遗传与变异中可遗传变异的三种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合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的应用----诱变育种在农业上的贡献特别大。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具有方法简便、育种周期短、效果好等特点,其在改良作物品种和创造新种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世界上普遍应用的先进育种方法之一,尤其是与杂交育种技术的结合,育种效果更为显著。

学生们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如下:目前在育种上应用的诱变方法有物理诱变法、化学诱变法和空间诱变法等。

1物理诱变法物理诱变法是指利用一些物理因素处理农作物种子、花粉、器官、植株,引起植物染色体发生畸变,诱发出新的可遗传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性状的后代,育成新的品种。

此方法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范围大、有利变异性状稳定快等优点。

1.1电离辐射诱变这是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诱变方法。

主要是利用χ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进行诱变处理。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χ射线和1射线。

这些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可以使原子的内层电子激活释放,至使原子呈离子化而与其它原子或分子结合,造成共价键断裂,形成染色体结构变异。

试验证明,辐射诱变具有使突变体产生早熟、矮秆、抗病、株型和育性突变的特点,可结合育种目标加以利用。

1.2离子束注入诱变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率先开展了离子注入生物学效应并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

目前已在诱变机理和育种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和突变谱广的特点,是人工诱变方法的一个新发展。

离子注入植物,可引起能量传递、质量沉积、动量和电荷的交换。

当能量沉积作用于遗传物质时,造成DNA分子的断裂与重接,进而引起染色体结构的易位、倒位、重复、缺失,最后引起基因突变。

目前,离子束注入法已广泛应用于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诱变育种研究。

化学诱变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化学诱变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植物遗传改良是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人工干预植物基因组,增加有益性状,解决传统育种方法中难以克服的瓶颈,进一步提高作物品质和减少农业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之前的作物遗传改良中,常常采用自然辐射或化学剂的诱变来获得多样的基因组。

然而,由于自然辐射的变异效率很低,且高剂量放射性辐射有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其他潜在的有害影响,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其他更安全的方法。

在这其中,化学诱变技术凭借着高效、易实现、彻底、不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特点成为植物基因改良的利器之一。

1. 化学诱变技术的原理化学诱变技术,即采用化学物质诱导植物突变变异的一种技术。

诱变剂是种致突变剂,它首先作用于植物基因组,改变原基因的DNA序列,从而出现新的突变体。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突变剂是 EMS(ethylmethanesulfonate)。

EMS是一种化学变异剂,能改变DNA中的碱基配对,对GC和AT配对都有影响,但是主要是对G-C配对作用。

它在基因组中引起氧化分解,导致骨架结构变化、碳氢键交换和化学键断裂,从而对后代基因表现出没有预期的突变。

2. 化学诱变技术的应用化学诱变技术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

在突变体的大量筛选中,化学诱变技术被证实是一种成功的方法,以获得更优异的特性和增强的环境适应性。

2.1 选育新品种化学诱变技术可用于选育新品种。

通过大量的EMS诱变,突变率的提高会带来更大的个体和基因组的多样性。

突变体在植株和遗传水平上都有不同的特征,从而为基因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诱变后代的筛选,研究者能够选择出有优质或者特定抗性的突变体,并进一步研究其中的遗传机制,将有用的基因转移到常染色体并制作新品种。

2.2 研究基因功能在化学诱变技术中,突变体实际上是基因失活的表现。

因此,化学诱变技术可用于研究物种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

通过研究突变体中基因的功能变化,研究者能够关注区别和分类各种生物的基本和先进代谢途径,将其转移至目标作物,并造成预期的物种改性。

南阳市小麦诱变育种的成果

南阳市小麦诱变育种的成果

核农学通报 1997,18(4):164~165,168J.N ucl.Agr ic.Sci.南阳市小麦诱变育种的成果周中普 李中恒(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南阳 473083) 应用γ射线、X 射线、激光、微波、DES 、秋水仙碱等物理、化学诱变因素,结合杂交,育成了小麦新品种5个,累计种植面积75万hm 2,获得突变体2750份。

关键词:小麦 诱变育种 辐射 化学诱变剂 20余年来,我们采用以辐射诱变为主的5种“三结合”育种形式,育成了5个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75万hm 2;创造出小麦突变体2750份,株高25~110cm (多数为50~70cm),穗型有长方型、圆锥型、圆柱型等,平均每穗粒数高者70~90粒(最高达173.3粒),千粒重多数在40g 以上(最高达69.3g ),平均单穗重2.5~3.0g (最高为6.24g)。

材料与方法采用的物理诱变因素有60Co γ射线、X 射线、热中子、快中子、微波和激光等,化学诱变剂有DES 、EM S 、NaN 3、秋水仙碱等。

供试小麦的品种有5825、毛阿夫、ST2422/464、内5等。

用上述物理、化学诱变因素单独处理或应用5种“三结合”方式进行选育:(1)γ射线[秋水仙碱(5825×毛阿夫)F 2]F 2;(2)X 射线[秋水仙碱(5825×毛阿夫)F 2]F 3;(3)微波[γ射线(5825×毛阿夫)F 5];(4)DES [γ射线(ST 2422/464×内5)F ];(5)氦氖激光[(ST 6×内5)F 5]。

研究结果应用杂交、物理引变、化学诱变“三结合”方法进行小麦诱变育种,能有效地诱发染色体畸变、肽链断裂及基因位点突变,改变DN A 、RN A 遗传结构,使处理后代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类型,选育出性状优异的新品种。

1.培育出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新品种宛原28-88,比对照增产 1.5%~44.8%,试验产量5460~6270kg /hm 2,本区累计种植面积30万hm 2。

诱变育种的研究发展

诱变育种的研究发展

诱变育种的研究发展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商品及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植物种型和环保等问题在育种方面采用新技术,培育出适应人们追求完美和绿化环保的优质品种。

该文是在植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植物诱变育种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字:诱变育种;原理;方法;应用;研究进展诱变育种即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导作物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从中选择有用的个体直接或间接育成新品种。

它是继作物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技术,具有下列特点:①突变频率比自然突变高几百倍至几千倍,且变异谱广泛;②由诱变引起的染色体断裂与重接,可打破优良性状与不良性状间的连锁;③能比较有效地改良个别性状,如早熟、矮秆、抗病、优质等;④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

1927年美国H.J.马勒发现 X射线能引起果蝇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1928年美国L.J.斯塔特勒证实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

此后,瑞典H.尼尔松-埃赫勒和A.古斯塔夫森在1930年利用辐射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D.托伦纳在1934年利用 X射线育成了优质的烟草品种“赫洛里纳”。

1942年,C.奥尔巴克发现芥子气能导致类似 X射线所产生的各种突变,1948年A.古斯塔夫森用芥子气诱发大麦产生突变体。

50年代以后,诱变育种方法得到改进,成效更为显著,如美国用X 射线和中子引变,育成了用杂交方法未获成功的抗枯萎病的胡椒薄荷品种Todd's Mitcham等。

70年代以来,诱变因素从早期的 X射线发展到γ射线、中子、多种化学诱变剂和生理活性物质,诱变方法从单一处理发展到复合处理,同时,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诱变育种的实际意义。

二、诱变育种的原理用人工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和新类型。

三、诱变育种的方法(一)物理诱变剂及方法应用较多的是辐射诱变,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辐射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

作物育种学-诱变育种ppt

作物育种学-诱变育种ppt

剂量率:单位时间内(小时、分钟、秒等)所受的剂量
诱变育种方法
三 、 诱变处理方法 外照射 物理诱变剂的处理方法: 内照射 化学诱变剂的处理方法:浸渍法、注入法、涂抹法和滴液法、熏蒸法、施入法
两种以上物理诱变因素复合处理 理化诱变因素的复合处理: 物理诱变因素与化学诱变剂复合处理 辐射诱变因素与修复抑制剂的复合处理
M₂代总株数T:
T=n㏒(1-P)/㏒[(1-Pm)+Pm(1-α) ]
n
α:突变分离频率 Pm:M₂代突变穗系频率 P:事先设定的成功概率,指M₂总群体为T时获得至少一个突变体的成功概率 n:从每一M₁代株上采收的种子粒数;采用一粒法时,n=1,采用少粒法时,n=2...
诱变育种方法
M₁代的种植管理 要点:
————2013级农学2班
实验室分析技术
离体鉴定筛选技 术
鉴定筛选抗病、抗逆 (如抗盐碱等)突变 体
诱变育种方法 主要诱变育种方法:
常规法:
诱变处理
早期世代的 种植和处理
其他:基于加倍单倍体体系的诱发突变技术
诱变育种方法
谷物作物
油料作物和 纤维作物
主要诱 变育种 作物:
豆类作物
无性繁殖作 物
Thank U!
作物育种学
————作物诱变育种组员:目录1 2 3
作物诱变育种概述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诱变育种概述
概 念
基 本 特 点
成 就 与 发 展 趋 势
辐射诱变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剂是靠各自 的活性基因,靠他们 特有的化学特性直接 与生物分子进行特定 的化学反应,从而引 起生物化学分子性质 的改变。

植物化学诱变技术在育种中的运用及其进展__化学诱变技术及诱变效率

植物化学诱变技术在育种中的运用及其进展__化学诱变技术及诱变效率
收稿日期 : 2005204212。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基合计字 (2002) 3045号资助项目 。 作者简介 :董颖苹 (1975~) ,女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马铃薯生物技术
诱变育种研究工作 。
·54·
低关键在于转基因效率和基因的表达效率的高低 ;化 学诱变则通过化学试剂造成生物 DNA 的损伤和错误 修复 ,产生突变体 。这些突变以点突变为主 ,并且因试 剂不同具有某些相对高频而且较为稳定的突变谱 。由 于这一技术还具有易操作 、剂量易控制 、对基因组损伤 小 、突变率高等特点 ,因而近年来成为运用最为广泛的 诱变技术 。狭意的化学诱变的技术包括诱变材料的选 择 、诱变剂的选用 ,而广意上说 ,突变体筛选技术和随 后的突变体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也是重要的组成部 分 ,决定着化学诱变技术在当代科技的背景下 ,在育种 上的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
诱变育种技术发展至今形成了 3 种技术 :辐射诱 变 、定点诱变和化学诱变 。辐射方式在早期是主要的 方式 ,使用各种射线以造成染色体水平的畸变 ,如倒 位 、缺失等等形成突变 。特点是对染色体伤害较大 ,因 此致死突变较多 。尽管如此 ,由于早期是诱变技术的 主流 ,从事诱变及其后代品种筛选工作的人员众多 ,也 获取了大量的用于生产的稳定突变体后代 ;定点诱变 是在分子水平进行操作 ,通过人为设计单个碱基的顺 序 ,产生变异的新性状 ,以造成突变 。定点突变效率高
3. 法国图卢滋生物技术研究所 法国图卢滋 )
摘要 :综述了对植物化学诱变技术 、突变体筛选技术 、分子检测 技术及其理论基础近年来的进展 ,并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化 学诱变获得成功的关键是高效的诱变技术结合高效的突变体 筛选技术 ,同时 ,帮助早期隐性突变发现的分子检测技术 ,作为 辅助手段也是有利的 。本文着重介绍了当代化学诱变技术 、发 生突变的机理 、突变谱和诱变效率 ,并选择性地介绍了几种公 认有效的突变剂的作用机理 。 关键词 化学诱变 诱变效率 突变体筛选 分子检测

EMS在作物育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EMS在作物育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EMS在作物育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 是一种改变DNA 结构烷化剂, 对生物系统作用的重点主要是核酸, 对修复酶的钝化也有一定的作用,它与DNA 中的磷酸嘌呤、嘧啶作用, 使之突变。

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为植物最有效的化学诱变剂之一 , 自从1953年, KLMARK 首次报告了EMS 对突变诱导的有效性以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 现已育成了2 250 个品种, 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和大豆.二、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根据类病斑出现的生长阶段,通常将类病斑突变体分为全生育期型、营养生长阶段起始型和生殖生长阶段起始型3种。

四、水稻斑点叶变异研究进展可遗传的变异是水稻进化的基础,通过变异水稻发生一系列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变化。

水稻斑点叶( spotted leaf) 属于肉眼可见的叶片形态变异,发生变异的叶片上产生色泽、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斑点,在有些突变体中斑点还会出现在叶鞘、枝梗和谷壳。

这种斑点的发生是在没有明显逆境、机械和农药损伤或者病原菌侵染的条件下,由植物体自发形成的,大多数情况下与无毒病原菌侵染时产生的病斑相似。

由于斑点的颜色多为褐色,类似于水稻胡麻斑病和稻瘟病,许多学者又称之为类病变或类病斑(lesion mimic , lesion simulating disease) 。

之所以划分为起始型和扩散型两类,是因为认为植物中存在激发和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 PCD) 两种途径。

很多时候斑点叶突变体又被称为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 ,因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斑点部位的细胞坏死,这种坏死斑与植物过敏性反应( hy per sensitive response , HR) 形成的病斑非常相似。

有些突变体的斑点受到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例如,水稻突变体spl7 的斑点在高温和太阳光下表达,而Oslsd1 在低温和短日照条件下表达。

黄瓜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黄瓜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黄瓜诱变育种研究进展陆珂;吴则东;李胜男【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50)18【摘要】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鲜食类蔬菜之一,是我国保护地生产的第一大蔬菜作物。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们对黄瓜品质、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黄瓜的遗传基础趋于单一化,自然变异频率低,以及常规育种的年限长等限制因素,依靠黄瓜自发突变获得优良的遗传材料十分困难,黄瓜遗传育种进程变得愈发缓慢,因此选育高品质、抗性强的黄瓜新品种迫在眉睫。

诱变育种技术以其可以提高变异频率、扩大变异谱等特点,近年来在选育新品种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黄瓜诱变育种进行系统性的论述,从诱变方法的作用机理和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着手,概述了化学诱变方法、物理诱变方法、航天诱变及插入突变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了诱变育种对黄瓜表型性状、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影响以及黄瓜突变体的鉴定方法;重点阐述了突变体在黄瓜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应用;最终探讨了黄瓜诱变育种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科研工作者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对加快黄瓜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7页(P208-214)【作者】陆珂;吴则东;李胜男【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甜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203.6【相关文献】1.60Coγ射线在黄瓜诱变育种中的应用初报2.诱变育种在产油微生物生产DHA中的研究进展3.低温离子体与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灵芝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4.中药资源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5.高能重离子束辐射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畸变使 化学 诱 变的 作用 得 到肯 定 。5 O年代 , 们 开始 人
探 讨化学 诱 变在作 物育 种上 的应 用 。前苏 联化学 遗传 研 究所在 R p p r 博 士领 导下 , 9 0年起 在世 界上 ao ot 自1 6
待今后 进一步开 展深入 研究 。
1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的原 理 、 点 与 发 展 历 史 特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2 卷 第 5期 07 1
作 物 研 究
农 作 物化 学 诱 变 育 种研 究 进 展
彭 波 , 庆 国 , 海林 , 红梅 徐 李 刘
( 南 农 业 大 学农 学 院 , 沙 4 0 2 ) 湖 长 1 18 摘 要 : 述 了 化 学诱 变育 种 的原 理 、 点 与 发 展 历 程 ; 综 特 简述 了几 种常 用 化 学 诱 变 剂 的作 用 机 理 ; 绍 了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技 术 介
种 上更 为广泛 有效 的运用 。
叠 氮化 物 两大类 。烷化 剂 以 甲基磺 酸 乙酯 ( MS 、 E ) 硫
酸 二 乙酯 和 乙烯 亚胺 ( ) 类 型 的化 合物 应 用 较 多 。 EI等
下面选 择介绍 在农 作物 诱 变育 种 中应 用较 为广 泛 的 甲
与 物理诱 变 相 比, 多 化学 诱 变 剂产 生 了高 比例 很 的点 突 变 、 比例 的染 色 体 畸 变 , 引 起 突 变 的 范 围 低 能 广; 而且成 本低 廉 , 使用 方便 , 不需要 特殊 的设 备 。 但是 化学诱 变剂 的穿透性 不如辐 射射 线强 , 受到 组织 结 它
和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在 农 作 物 上 的 应 用 ; 结 了化 学 诱 变 育 种 存 在 的 问题 ; 出 了 今 后 农 作 物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方 总 提
向。
关 键词 : 作物 ; 学诱 变 ; 种 农 化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2 0 2 0 ) 50 1 -3 0 15 8 (0 7 0 —5 70
经济效 益和社会 效益 。但是 化学 诱变育 种理 论 与技术 的研 究远 远落 后 于农作 物辐 射 ( 理 ) 种 的研 究 , 物 育 并
且 农作 物化学诱 变育种 选育 的农 作物新 品种 也 比辐射 ( 物理 ) 育种 育 成 的品种 少 , 广面 积 也 较少 , 推 因此 , 有
的突变 体分子 检测 技术也是 化学 诱变 育种 技术 的重要
物 , 们 曾试用 过近 1 0 人 0 0种 化学 物质 。就 高 等植物 而 言, 目前 较公 认 的最 为 有效 和应 用 较 多 的是 烷化 剂 和
组 成 部分 , 它们 决定 了化 学 诱 变育 种 技术 在 农 作 物育
1 1 化 学诱变 的原理 与特点 .
率 先开 展化学 诱 变育种 研究 。这 种育 种方 法 以后 在世 界 各 国得 到推 广 。在此 后 的 4 O多年 时 间里 , 学诱 变 化
化学 诱变 是通 过化 学 试剂 造成 生 物 D NA 的损 伤 和错误 修 复 , 生突变体 。 产 化学诱 变 的突 变 以点 突变 为
化 学诱 变育种是 目前 一种迅 速发展 的作物 育种 技
术, 具有 使用方 便 , 特异性 较强和诱 变 后代 较易稳 定 遗
构 的限制 ; 在残 留药 物 的后效 作 用 , M 代 引起 的 存 在
生物 损伤大 ; 后代 的选择 需要 足够 大 的群体n 。 对 q]
1 2 化学 诱变 育种 的发展 历 史 . 化 学诱 变研究 开 始于 2 O世 纪初 。1 1 0年 Mo g n 9 ra
2 化 学 诱 变 剂 类 型
化学诱 变剂 的种 类繁 多 , 大致 可分 为碱基 类似 物 、 碱基 修饰 剂和 嵌入 染料3大 类 。 O多年 来 , 筛选有 效 5 在 化学 诱 变剂 的过 程 中, 简单 的无 机 物 到复 杂 的有 机 从
术 。 意 的化 学诱 变育种 技术包 括诱 变材 料 的选 择 、 狭 诱 变剂 的选用 等 。 而从 广义 上说 , 突变体 筛选 技术 和 随后
收 稿 日期 : 0 7 1 — 5 2 0 — 0 2 作者简介 : 彭 波 (9 3 , , 南 常 德 人 , 士 研 究 生 。 1 8 一) 男 湖 硕
基 磺酸 乙酯 与叠 氮化钠 H 。 j
2 1 甲基于烷 化剂 的一 种 , 目前公 认 的最 为有效 是 和应用较 多 的一种 化学 诱 变剂 。其 作 用机理 主要 是在
传等特 点 。通过 化学 诱变剂 对农 作物诱 变后 代 的多世 代筛选 、 鉴定 , 已经培育 出直 接或 者间接 地具 有 生产利
用价值 的农 作 物新 品种 , 农业 生 产 中产 生 了巨 大 的 在
等 人相 继发 现化学 物质 能提 高果 蝇及 某些 微生 物 的突
变率 。 9 1 , o sn等第 一 次发 现芥子 气可 以诱 发 14 年 R bo 基 因 突 变 , 开 了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的 序 幕 。1 4 揭 9 3年 , Oc les 脲 烷 处 理 月 见 草 等植 物 能 够 诱 发染 色体 hk r 用
主 , 且 一些 化学 试剂 具有 某 些 相对 较 高 的 突变 频 率 并
育 种 发展迅 速 并逐 渐 成 熟 , 通过 化 学 诱 变手 段育 成 了
大 量 品质 优 良且 大 面积 推广 的农 作物新 品种 。
和有 较为稳 定的 突变谱 。加上化 学诱 变技 术还 具有 易
操作 、 变剂 量易 控 制 、 基 因组 损 伤 小 、 诱 对 突变 率 高 等 特点, 因而近 年来 已成 为 运用 最 为广 泛 的诱 变 育 种 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