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国文百八课》作为民国中等语文教材,可以体现民国时期语文教育大师叶绍钧先生和夏丏尊先生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国文百八课》和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国文百八课》在语文教学上的优势,学习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分别从阅读教学、语言结构分析教学、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依据《国文百八课》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改善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国文百八课》对当下阅读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是以“文话”为代表的语文知识体系,“文选”“习问”紧紧围绕知识体系编排,这样的编排体例,使《国文百八课》每一课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二章《国文百八课》对语言结构分析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中的语言结构分析教学虽然打着时代的烙印,和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分析教学格格不入,但其浅显易懂的内容讲解却值得我们借鉴。
在忽视语言结构分析教学的今天,借鉴《国文百八课》的“文法”部分很有必要。
第三章《国文百八课》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和阅读教学密不可分的,这和“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当前作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国文百八课》作文教学的内容,设计作文指导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四章《国文百八课》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新课改后,越来越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提倡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无法落到实处。
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借鉴《国文百八课》在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选文内容,改进现有教学。
民国大师的课堂趣事

刘文典:观音菩萨治学论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时,不拘常规,别开生面。
上课前,他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他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了也不理会。
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就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
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
这时,他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他讲课时,吴宓总爱来听,坐在最后一排。
他喜欢闭目讲课,讲到自己觉得独到之处,忽然抬起头,对最后一排的吴宓说:“雨僧兄以为如何?”这时,吴宓便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说:“高见甚是,作者 佚名民国大师的课堂趣事高见甚是!”惹得下面的学生窃笑。
有一次,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五个字就行了。
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甚是不解。
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吴宓:严谨而激情吴宓讲课时以两点而著称,一是严谨认真,二是激情四射,这两点看似矛盾,却在他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许登孝在《回忆吴宓先生》中说吴宓在西南师院给他们上世界文学史,早上连续上四节课,“讲解中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而许多引用的原话,均随口说出,又都十分准确。
我们真佩服他的博闻强记。
”学生在台下忙于作笔记,“四节课讲完,我们的笔记本已记满了好几十页。
课后同学们相互校对笔记发现,吴老师的讲课,无论从语言、段落、章节,以及引证之原文,论述词语,简直就是一篇接一篇的论文。
当讲义发下来后,我们又与笔记对照,内容基本相同,而课堂上的讲解又似乎要生动、丰富得多。
我们真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

民国初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作者:侯会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1年第13期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斤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
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纂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
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
从题目上看,便有《鲁滨孙》《英民之特性》《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
其中《盲女》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
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
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
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
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纂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
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作者:任页邑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7期【摘要】《国文百八课》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国语文教材,在教学思想、编排体系和选文安排上对后世的教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选文的编制循序渐进,贴近生活,以白话文为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对选文特色的分析,可以为当今教材选文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选文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国文百八课》是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一部极具特色的初中语文教材,从1935年开始印刷出版,到1938年一共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后因战乱无法继续。
这套教材在诸多方面都对后世的教材编制起到了引领作用,其选文系统具有贴近生活、编制科学化、时代感强等特点,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研究其选文特点,可以对我国教材在选文编制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选文的特点(一)广涉中西,学贯古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叶圣陶曾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一文说道:“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
”《国文百八课》选文种类多样,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既有《庄子》 ; 《左传》等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娜拉临走的一幕》《项链》等外国名家著作,还有《背影》《孔乙己》等民国大师经典,更有《霜之成因》《梅》等自然科学类文本,这样古今中外相结合,不论时代,不分国界,各领域打成一片的文选组合是以往的教本中所没有的。
《国文百八课》在选文上不仅体现了极强的包容性,还突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编者叶圣陶和夏丏尊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实用、具有时代特点的选文体系。
《国文百八课》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把阅读和 写作教 学视为核心和 重点 。这 套教材更 为突 出的 及 文 章 的 分 类 ,这 个 是 总 引子 。 本 册 的重 点在 于 用 总共 九 特 点 :每 一课 的主题 明确 ,且 阅读 教学和写作 教学紧密 结 课 的 篇 幅 讲 记 述 和 叙 述 ,讲 题 材 ,讲 顺 序 ,讲 倒 错 ,讲 快
《 国文 百八 课 》 对 当下初 中语 文教 学的启示
◎陈麓 伊
《 文 百 八 课 》 是 夏 丐 尊 先 生 和 叶 圣 陶 先 生 在 1 3 编辑 旨趣最重要 的一点就是想 给与 国文科 以科 学性 ,一扫 国 95 年 至 1 3 年 陆 续 编 写 的 一 部 颇 有 特 色 的用 于 初 中 国文 科 教 从 来玄妙笼统 的观念 。” 《 98 国文百八课 》的最大特色是它
文 字 组 织 能力 、 写 作 材 料 运 用 能力 , 但 未 曾 收 获 到 客 观 具 课 上下 来 ,学 生 的写 作 能 力并 没 得 到 实质 的提 升 。 体 的 写 作 知 识 。 而 《 文 百 八 课 》 则 以 “ 话 ” 的形 式 突 国 文 出了语文教 学的客观科 学性 。正如夏丐尊和 叶圣陶所 说:
合 、环 环 相 扣 。
慢 ,讲 观 点 的一 致 与 移动 。
审 视 当 下 的初 中 语 文 教 育 ,在 应 试 压 力 的大 环 境 下 ,
二十 世纪 七八 十 年代 ,为 了扭转 语 文教 学 “ 慢差 少
由于 阅读 题和作文 题在试卷 中 占据 的比例最大 ,我们在教 费”的现象 ,强调 语文教学 的科 学化 ,结果语 文教学 由最
把 精 力 浇 灌 在 了对 课 文 本 身 的 学 习上 , 而 忽 视 了 “以读 促 歧途 。于是强 调针 对 “ 科学化 ”的弊端 ,语 文科 目的人文
78堂名家语文课

78堂名家语文课篇一:《78 堂名家语文课》是一档由知名语文教育家张老师主持的电视节目,旨在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 78 堂语文课,涵盖了各种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每一期节目中,张老师都会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同时还会分享一些写作技巧和心得,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张老师还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时代的和社会的解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这 78 堂语文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师,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这78 堂语文课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篇二:78 堂名家语文课,让你掌握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文化素养等方面。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和面试。
78 堂名家语文课,是一位知名语文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专门为学生和初学者打造的一套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他将带领我们探索语文的奥秘,讲解各种语文技巧和方法,帮助我们解决语文难题。
除了讲解理论知识,这位老师还将亲身示范,为我们演示正确的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他还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心得,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写作任务,如作文、读书笔记、学术论文等。
不仅如此,78 堂名家语文课还将提供丰富的语文练习和作业,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同时,课程还将提供及时的在线答疑和辅导,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不妨来学习 78 堂名家语文课,它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_民国课本热_背景下关于_国文百八课_读写结合的思考 (1)

是其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 这种“读写结合 ” 的观 《国文百八课 》 点很好地体现在 的编辑中, 值得今 天的我们借鉴和思考。 、 “文话” 一 统领, 以写带读 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 这种编辑模式发轫于 《国文百八课 》 , 。“本 但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同的 书每课为一单元, 有一定的目标, 内含文话、 文选、
作者简介: 张蓬( 1978- ) , 女, 辽宁丹东人,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硕士。
94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13 卷
目是按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的顺序讲解, 同时 这三部分之内和之外都是提出若干个小题目 , 一 次讲一个题目, 既有联系, 又不呆板, 有系统而又 为例, 第 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整齐。 单以“记叙文 ” 一册中以 9 课的篇幅讲记述和叙述、 题材、 顺序、 倒叙、 倒错、 快慢、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在第十课的 《记述与叙述》 中是这样区别二者的: 我们对于外 界事物有两种看法, 一是从它的光景着眼, 一是从 它的变化着眼。 对于某种事物, 说述它的形状怎 样, 光景怎样, 是记述; 说述它的变迁怎样, 经过情 形怎样, 是叙述。 前者是空间的, 静的, 后者是时 动的。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 把问题说得清 间的, 清楚楚, 一点不感到枯燥, 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令 人耳目清新的。在这样不同于“照本宣科 ” 的“文 统领下, 相信学生会很容易理解、 掌握, 再配 话” , 以相应的文选, 在“读 ” 中领悟“写 ” 自然会帮助 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新教材与之相比, 缺少写作知识的系统性, 确实导致学生在写作训 “只见树木, , 练中 不见森林 ” 缺少理论的指导, 水 平提升缓慢。 、 “文选” 二 例证, 据以反三 课文是阅读的范例, 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 材料。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例子 ” 要 , 。“ 语文 切合学生的实际 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的同类 中举出来的例子; 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 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的, [ 2〗 ” “本书选文力求各体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所以 不偏于某一种类, 某一作家。内容方面亦务 均衡, 取旨趣纯正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 。唯运用上注 重于形式, 对于文章体制、 文句格式、 写作技术、 鉴 [ 1 ] ” 虽 然《国 文 百 八 讨 究 不 厌 详 细。 赏方法 等, 课》 的选文范围尽量放宽, 照顾到各种文体, 但必 “样品 ” 、 “范例” , 须是 以供学生据以反三, 强调了 选文的典范性和例证性。 如果将《国文百八课 》 与新教材相比较, 前者在选文方面一定不如后者 丰富, 但 从 时 代 背 景 的 角 度 看, 当 时《国 文 百 八 课》 的选文已经充分体现了其先进性, 胜过同时 的其他课本。 《国文百八课》 的选文有两大特色, 一是语体 二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 第 文比文言文多, 不做赘述。 一个特点体现了其在当时的先进性, 全书四册中应用文有十多篇, 包括书信、 调查报
民国时期语文教材

“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使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 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 一、注释;二、各段大纲;三、全篇或全书的提要;四、批评。 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 1.备学生的质疑; 2.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 3.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 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 2.对于问题文,当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 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底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 以上各项,都应笔记。 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底一种。”
第三,快乐的缺失。 第四,事实的缺失。
《猜猜我有多爱你》Sam McBratney
栗色的小兔子想要去睡觉了,它紧紧地抓住栗色的大兔 子的长耳朵,它要栗色的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猜猜 我有多爱你?”“噢,我大概猜不出来。”栗色的大兔子 说。“有这么多。”它伸开双臂,拼命往两边张。栗色的 大兔子的手臂更长,它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 嗯,是很多,栗色的小兔子想。 “我爱你,有我够到的那么高。” 栗色的小兔子举起 胳膊说。“我爱你,也有我够到的那么高。”大兔子也举 起胳膊说。这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有 那样的胳膊。 然后,栗色的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它朝下倒立, 把脚往树干上伸。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够到 的地方。”“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够到的地方。”栗 色的大兔子说,它把栗色的小兔子高高地抛到了它的头顶 上。
“我爱你,有我跳得那么高。”栗色的小兔子哈哈大笑, 它跳上又跳下。“可是我爱你,也有我跳得那么高。”栗 色的大兔子微微地笑着,它跳得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 上面了。跳得太高了,栗色的小兔子想,我真希望我也能 跳那样高。
民国语文课本

民国语文课本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6期“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
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最后一句,突然一转,那只羊就变
成了哲学家,生活的审美和情趣
一下流淌出来。
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日:“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
小事情,大道理!
浅显但不浅薄,简约却不简单。
秋天的四野
秋风起天气凉
秋云淡淡雁成行
棉田白稻田黄
家家农人去来忙
红叶村芦花港
处处听得虫声响
秋天的虫声
秋天多秋虫鸣声都不同
有的在墙角有的在林中
蟋蟀的声音唧唧居唧唧
居
好像银笛吹小曲
纺织娘声音大梭拉拉梭
拉拉
好像布厂里纺面纱
金铃子声音清丁令令丁
令令
好像学校里摇小铃
唧唧唧铃铃铃
秋虫的叫声多么好听
民国课本里,文字清新质朴,
却极具意象之美,能让人感受
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寥寥数语,全是白描,只是把针头线脑的字,集中起来给孩子认识,但慈母手中线
的唐诗意境,却翩然跃于纸上。
学生入校。
先生日“汝来何事”,
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先生日“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读书是为了什么,没有那么多大道理,是
为了成人。
开明国语课本+++++普通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

开明国语课本普通文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蜗牛之教训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
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
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
每试,辄冠其曹。
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
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
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新法国文教科书(高小)》第二册第二十二课,庄适等编辑,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广益子的笔记——燕和竹的谈话我的书房外面,有几竿竹;读书疲倦了,常走出去散散步。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

民国大师上课的“奇葩”开场白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这些运用自如的智者,表达他们思想的方式和方法,也让人称奇。
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奇葩开场白”。
这些大师们在开课或讲演的时候,往往会用一些不太寻常的开场白,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一些民国大师们的“奇葩”开场白,领略他们的风采。
1. 钱钟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先生今天也是这样,拿出自己最好的鸟“翻跟斗”给大家看。
钱钟书这位智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文化大家,被誉为“国学巨匠”、“华语第一学者”。
他所说的这句话,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幽默的性格特点。
2. 郭沫若:中国人民从来不是把青春献给了美好事业,而是在各种美好事业中浪费了他们的青春。
郭沫若,众所周知的诗人、书画大师、文化学者、革命家,被誉为“诗歌之星”。
这句话并非像表面那样简单,它贯穿了郭沫若一生对社会青年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鲁迅:今天我想讲三件事情,第一是打虎,第二是打豹,第三是打狼。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事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是得讲一讲。
鲁迅,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世界。
这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既引人发笑,也让人深思。
4. 许地山:我们要像石头一样,碰到什么东西就蹭几下。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大师之一,他的代表作《袁中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里程碑之一。
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暗藏深意,寓意着要与艰难险阻拼搏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5. 梁启超:人生在世,眼见的事太少。
人类兴亡,匿于变幻之中。
梁启超,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影响深远。
这句话形象生动,其实是他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这些民国大师的“奇葩”开场白,不仅展现出他们的生动风采,也反映了他们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魅力。
这些语言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和文化不懈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地经久不衰。
民国先生的语文课/

民国先生的语文课/作者:白金声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38期民国,一个不可跨越的激情跌宕的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并且这期间国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却在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跨时代的推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钻进故纸堆,由民国“老教材”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走进了民国先生的语文课堂,去追寻失落的中国语文教育传统。
对课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法子—对课。
在旧时,学童入塾一两年,大体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之类的初级蒙学课本后,便开始学习对课。
鲁迅先生在小说《怀旧》中写了秃先生教学生对课的情景: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日:“红花。
”予对:“青桐。
”则挥日:“平仄弗调。
”令退。
时予已九龄,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
思久弗属,渐展掌拍吾股使发大声如扑蚊,冀秃先生知吾苦,而先生仍弗理;久之久之,始作摇曳声日:“来。
”余健进。
便书绿草二字日:“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
去矣。
”余弗遑听,跃而出。
秃先生复作摇曳声日:“勿跳。
”余则弗跳而出。
民国时期对课的代表教材有《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o时下很多人做的旧体诗平仄声律不合,读来牵强拗口,很大程度上跟没有受过对课训练有关。
.1,习字习宇是民国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训练,是中小学必修课之一。
小学描红、仿影,中学临帖,执笔时须凝神静气,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写碑写帖,先学柳公权,练骨架,后学颜真卿,练筋肉,最后学赵孟频。
老师平时还留作业,要求每天回家写一篇大字,第二天交给老师批改。
著名语文教育家蒋仲仁先生有一篇《学文杂忆》,文章忠实地记录了民国初年,边远省区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教与学的情况。
文章写道:读书之外还要写字。
写字用毛笔。
铅笔只用来演算术,钢笔、蘸水钢笔,只用来写英文。
经过描红、影写那一套之后就临帖。
每上写字课,值日先生发帖架,木制的,有站得稳的底座,上面立一个架子,一人发一个,把字帖靠在帖架上竖起来。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

民国时期语文课本文言文选故中华民国时期(一九四九年之前),国事纷扰,民生凋零。
彼时传统新学两立,赖国文教育有识之士,兼顾二者,编录文言文入课本,寓情理於文章,传知识於学童,教化国民,传承汉学,功莫大焉。
今日观之,其文笔优美,其道理质朴,可谓乱世之奇葩。
爱文言兹选期间文章若干,以飨读者。
父母之恩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第二十四课,(清) 戴克敦等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二年订正版路遇先生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第七课,(清)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至五年版自立凡物莫不有死。
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
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唯人亦然。
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淫之以所好,汩之以所思。
其经营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
及其气散而死,则然不能肉其白骨,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
吾今日形体无恙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
吾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固简策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盖其人至今存也。
然则死而不死,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
士宜何如自立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二册第四课,(清)樊炳清、庄俞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至九年版待外国人之道虎、狼,至暴也;鹰、隼,至鸷也,然不闻有自相食者,何也?爱其类也。
今夫人可以不爱其类乎?一家之人,吾类也,吾爱之。
积家而成国,则一国之人,皆吾类也,吾亦爱之。
积国而成世界,全世界之人,独非吾类乎?吾奈何独不爱之乎?未开化之民,往往以他国之人,言语、服饰之不同,风俗、礼貌之各异,以刻酷轻薄之行遇之。
国文百八课目录

《国文百八课》介绍一、《国文百八课》教材简介(一)全称《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二)作者夏丐尊叶绍钧(叶圣陶)(三)出版1935年至1938年陆续编写,开明书店出版。
(四)编写框架原拟定六册,每册十八课,共一百零八课。
(后两册因抗日战争爆发,没能继续编印,实际只有七十二课。
因先期出版时已使用“百八课”名称,故以后出版仍沿用原名——也许有续完的想法吧)。
(五)文选有两大特色一是语体文比文言文多,二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比较多。
1、四册七十二课有选文144篇,其中语体86篇,文言58篇,大致是三比二。
现在看起来,这好像是理所当然,但在当时这是很突出的。
当时流行的几种初中国文课本都是文言文比语体文多,销行最广的正中书局出版的初中国文课本几乎全是文言,只有很少几篇语体文点缀一下。
2、《国文百八课》里的应用文有十多篇,其中有书信,有调查报告,有宣言,有仪式上的演说词,有出版物前面的凡例,有公文标点与款式。
说明文有二十来篇,如《梅》,《蟑螂》,《动物的运动》,《霜之成因》,《二十三年夏季长江下游干旱之原因》,《菌苗和血清》,《苏打水》,《导气管的制法》,《机械人》,《图画》,《雕刻》,《农民的衣食住》,《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说“合理的”意思》,《何谓自由》,《美与同情》,《论语解题》等等,篇数之多,方面之广,也都胜过同时的别种课本。
3、专家评议张志公先生曾回忆说:“五十年代末,我们曾经对十九世纪末叶以下四十年间若干种‘国文’教科书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当时发现,在多种教科书之中,有几种是有显著的特色,比较突出的一种是《国文百八课》。
”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吕叔湘先生的说法:“现在也有以作文为中心按文体组成单元的实验课本,但往往是大开大合,作文讲解和选文各自成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题目互相配合,能够做到丝丝入扣的。
这就意味着,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

民国老课本(1-8册合集)民国老课本目录第一册 (3)第二册 (6)第三册 (10)第四册 (16)第五册 (25)第六册 (34)第七册 (45)第八册 (59)第一册第一课:人第二课:手、足第三课:尺、刀第四课:田、水、山第五课:狗、牛、羊第六课:一身、二手第七课:大山、小石第八课:天、地、日、月第九课:父、母、男、女第十课:红、黄、蓝、白、黑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第十二课:白布、五匹、六匹第十三课:碗、几、桶、桌、盆、椅第十四课:我、鸟、你、虫、他、鱼第十五课:早起、月落、日出第十六课:哥哥、弟弟、上学去第十七课:书一本、图多、字少第十八课:池中鱼、游来、游去第十九课:水盂、墨盒、笔架、书包第二十课:窗前、阶下、红花、绿叶第二十一课: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第二十二课:散学、回家、青草地、放风筝第二十三课:兄大、妹小、兄唱歌、妹拍球第二十四课:开窗、扫地、拭几、磨墨、执笔、写字第二十五课:在昨日、今日、明日、棉衣、夹衣、单衣第二十六课: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第二十七课: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第二十八课: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第二十九课: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第三十课:大路上、人往来、或乘车、或步行第三十一课:月季花、朵朵红、姊呼弟弟、快来看花第三十二课: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第三十三课:鸟有两翼、故能飞、兽有四足、故善走第三十四课:渴思饮、饥思食、渴时饮茶、饥时食饭第三十五课:两岸间、架板桥、桥上行人、桥下行船第三十六课: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树间飞鸣第三十七课:画一幅、马八匹、或卧、或立、或俯、或仰第三十八课:姊呼妹、同游戏、拍皮球、踢毽子、滚铁环第三十九课: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线、学手工第四十课:院中雄鸡、日将出、喔喔啼、日将中、喔喔啼第四十一课:一小舟、河边行、前有桨、后有舵、上有布帆第四十二课:有老人、提竹篮、入市中、买鱼一尾、步行还家第四十三课:左右手、共十指、左五指、右五指、能取物、能做事第四十四课:人面上、有眉、有目、有鼻、有口、舌在口内、耳在两旁第四十五课:玻璃缸中、金鱼两尾、小猫来、欲捕鱼、我入室、猫逃去第四十六课:好哥哥、好弟弟、手牵手、同回家、母为儿、解书包、携儿入室第四十七课:米多少、用斗量、布长短、用尺量、米十升、为一斗、布十寸、为一尺第四十八课: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第四十九课:小学生、十余人、操场上、同游戏、彼为将、持长刀、我为兵、负短枪第五十课:功课完、放学回、哥哥妹寻、同游庭中、晚饭后、坐灯前、先习国文、后习算学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读字形第二课: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大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第三课:荷花上,有蜻蜓、两目、六足、四翅、身有节、能屈曲第四课: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其声不一第五课:羊毛、鼬毛、皆可制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第六课:头宜常沐、身宜常浴、发宜常梳、牙宜常刷、衣宜常洗第七课:秋日新晴、群雁南来、高飞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第八课:园中花、先后开、桃花红、李花白、桂花黄、菊有多种、颜色不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第十课: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第十一课:夜卧有床、床上悬帐、枕与席、被与褥、俱在帐中第十二课:一幼女、剪彩纸、削竹签、制为风车、风吹车动、旋转不已第十三课:雨初止、天气晴、一猎人、骑白马、出城去、手擎枪、向空中、击飞鸟第十四课:东西邻、两学生、一姓张、一姓王、早餐后、同入学、功课毕、同还家第十五课:春夏秋冬、是为四季、春去夏来、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天气各异第十六课: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第十七课:鸡有雌雄、雄鸡能鸣、羽毛甚美、雌鸡能生卵、又能伏雏第十八课:河畔有鸭、数十成群、头大、嘴扁、颈长、足有蹼、或游水中、或行岸上第十九课: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第二十一课: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第二十二课: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第二十三课:牛力大、能耕田、能挽车、其肉可食、其乳可饮、其角与皮、皆可制器第二十四课:巷中有屋、四面短墙、向南开门、客堂在前、书斋在旁、卧室在后第二十五课:天方明、人已醒、披衣下床、日光满窗、梳洗完、至窗前、取帚指尘、取丰拭几第二十六课:一队长、执刀前行、数小兵、擎枪后随、列队出、旗影飘飘、开步走、鼓声冬冬第二十七课:座上客、远方来、父陪客、食午饭、饭后出门、与客闲眺、前有青山、旁有流水第二十八课: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管第二十九课:口,有唇有齿、唇在外、其色赤、齿在内、其色白、饮食从口入、言语从口出第三十课:一童子、坐河旁、手持小竿、系饵钓鱼、水中鱼、来吞饵、钓丝一动、举杆得鱼第三十一课:鼠比猫小、猫比犬小、鼠见猫、匿穴中、猫不能入、猫见犬、登屋顶、犬不能上第三十二课:小池塘、春时水深、冬时水浅、两女子、在池畔、以桶汲水、以杵捣衣第三十三课:旷野结营、筑土为墙、杆头大旗、随风飘动、营门外、有两兵、手中持枪、分立左右第三十四课:古时兵器、有戈矛、有刀剑、有弓箭、近时兵器、多用枪炮、能及近、能及远第三十五课:我长兄、在他乡、年年作客、久未归家、我居家中、思兄无已、写信一封、问兄安否第三十六课:小园中、梅花开、我折两只、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第三十七课:书台上、墨一锭、砚一方、纸数张、墨色黑、纸色白、磨墨蘸笔、纸上写字、黑白分明第三十八课: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第三十九课:小阁一间、四面皆窗、可以透光、可能通风、我来阁上、独坐窗前、笼中鹦鹉、对我学语第四十课:衣有长短、有大小、绸布尼绒、皆可为衣、绸衣美、绒衣暖、寻常衣服、呢布最宜第四十一课:好童子、能做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第四十二课:广场中、锣声起、群儿往观、一小猴、披红衣、戴假面、骑羊背上、东往西来、状如走马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云散天青第四十四课:学生竞走、数人列队、先生执小旗、举手一挥、学生奋力前行、一人先至、众皆拍手第四十五课:大门开、两客来、一老一少、我问客姓、客问我名、请客人、坐室中、多立几侧、捧茶敬客第四十六课:宅后有园、叠石为山、山上筑亭、山下种树、姊姊妹妹、携手同游、妹登山、立亭中、遥呼姊来第四十七课:鼠,耳大,尾长,嘴尖,齿甚锐,能啮物。
民国先生的语文课

民国先生的语文课
白金声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17(0)38
【摘要】民国,一个不可跨越的激情跌宕的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并且这期间国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却在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跨时代的推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钻进故纸堆,由民国'老教材'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走进了民国先生的语文课堂,去追寻失落的中国语文教育传统。
对课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
【总页数】2页(P87-88)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育;外部语言;语文教学
【作者】白金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马一浮先生事迹摭遗--访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之孙汤彦森 [J], 杨际开
2.民国报界的“张大先生”与“张二先生” [J], 张传厚
3.如啖练果:教育的民国味儿——“好玩”的先生们——民国教育拾趣 [J], 陈闻;
4.先生·老师——读马建强《民国先生》 [J], 诸荣会
5.从“民国语文教材热”浅析民国语文课程的特色 [J], 李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文百八课》对中学写作知识教学的启示

《国文百八课》对中学写作知识教学的启示
罗艳芳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国文百八课》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语文教材,由夏
丐尊和叶圣陶两位语文教育家在1935年至1938年间陆续编写完成。
这套教材以课为单元,原计划出版六册,共108课,由于战争原因实际只编写出版了前四册,共72课。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罗艳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架起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桥梁--试论外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J], 陈秀敏;曲世民
2.叶圣陶先生的国文教学基本观念对时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J], 戚莎
3.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中学外国文学教学调查分析 [J], 詹虎[1];赵
学斌[2]
4.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对教师预习的启示 [J], 陆燕
5.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J], 陆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文学的领跑者——读《民国国文课》(1500字).docx

近代文学的领跑者——读《民国国文课》一段由时光轴飞速旋转擦摩出的岁月,一曲被生灵之魂尽情演绎出的笙歌。
智慧与文采的相互交织,交织出璀璨无边的星际;理性同艺术的并肩驰骋,勾勒出神秘辉煌的时代。
民国,这个仿佛扑朔遥远的年代,这个闪烁着瑰丽光彩的灵魂,向后世一遍遍地诉说,诉说文学里程碑奠基者的故事,倾吐转折与动荡并存的历史。
文学大家的涌现,为时代注入鲜活的血液。
想必也是民国这一时期的思想精髓生生不息的缘由。
智者如庖丁解牛一般,用他铮铮有声的目光,审视社会生活最深的角落。
古朴香浓的文化气息掺杂着丝丝点点异域的味道,触动着思想大家敏锐的神经末梢。
社会的转型变迁,人类思想意识的丰富,被转化成极富时代气息的文字,放飞长空。
他们不懈追寻生活的点滴之美,净化心灵的同时洗涤纯净人的灵魂。
洗去世间的尘埃,他们用笔尖摩挲生活的书卷,描摹出心中的诗与远方。
那是张恨水笔下四溢着蜜供甜味儿的燕都之年;那是林语堂心中鞭炮声声的元旦佳节;那是艾青编织出的那个养花人邂逅花草王国的美丽梦境;那也是老舍眼中风景明丽的大明湖畔。
民国的文字里,浸透出淡雅而细腻的情调。
它悄悄放慢了时间的流淌,凝固成时钟滴答间的静谧。
纵观民国三十余年,总以为这个时期过于匆匆,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奔跑着度过,却不想深入文学家的思维深处,竟别有一种放慢生活的唯美。
他们深深领悟着文化与哲思的力量,以文化构建时代却不使文化统领时代。
他们包容、汲取、借鉴、改进,保留与创造并存,舍弃同选择并进。
从朱自清先生笔下仿佛仍可以看见罗马昔日的繁荣,那里有绘制精美的壁画,有鲜血铸造的斗兽场,有金碧辉煌的贵族浴池,有伟岸肃穆的教堂。
这梦境一般的王国,竟这般轻易地被伦巴底人征服,被历史的沙尘湮没。
而在世界文明古国之中,迄今为止只有中华文化却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并且熠熠生辉。
何也?一言以蔽之,曰“温良恭俭”。
温良,是温和与善良,善的种子扎根在中华人民的心中。
恭,中国人为人为事恭敬谦让,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却谨遵内心的原则,就好像一种约定俗成的颇有宗教意味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的勇气罗家伦要建立新人观,第一必须要养成道德的勇气(Moral Courage)。
道德的勇气是和通常所谓勇(Bravery),有区别的。
通常所谓勇,不免偏重体力的勇,或是血气的勇;而道德的勇气,乃是人生精神最高的表现。
“匹夫之勇”与“好勇斗狠”的勇,哪能相提并论?什么是道德的勇气?要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勇气,就要先知道什么不是道德的勇气。
第一、冲动不属于道德的勇气。
冲动的行为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是一时的,不是持久的。
他不曾经过周密的考虑,审慎的计划,所以不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它的表现是暴烈(Violence),暴烈是与坚毅(Tenacity)成反比例的。
暴烈愈甚,坚毅愈差。
细察社会运动的现象,历历不爽。
第二、虚矫也不属于道德的勇气。
虚矫的人,决不能成大事。
所谓“举趾高,心不固矣”。
我们所要的不是这一套,我们所要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对事非经实在考虑以后,决不轻易接受;而一经接受,就要咬紧牙根,以全力干到底。
他所有的勇气,都是经内心锻炼过的力量,以有程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举一例来说明:我有一次在美国费勒得菲亚(Philadelphia)城,看一出英国文学家君格瓦特尔(John Dinkwater)的历史名剧,叫做《林肯》(“Abraham Lincoln”),当林肯被共和党推为候选大总统的时候,该党代表团来见他,并且说明因为民主党内部的分裂,共和党的候选人是一定当选的。
他听到这个消息,沉默半晌,方才答应。
等代表团走了以后,他又一声不响的凝视壁上挂的一幅美国地图,看了许久,他严肃地独自跪在地图前面祈祷。
我看完以后,非常感动,回到寄住的人家来,半夜不能睡觉。
心里想假如一般中国人听到自己当选为大总统的消息,岂不要眉飞色舞,立刻去请客开跳舞会吗?中国名剧《牡丹亭》中,写一位教书先生陈最良科举中了,口里念到“先师孔夫子,犹未见周王,老夫陈最良,得见圣天子,岂偶然哉!岂偶然哉!”于是高兴得满地打滚。
但是林肯知道可以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就感觉到国家重大的责任落在他双肩上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可快乐的事。
凝视国家的地图,继之以跪下来祈祷,这是何等相反的写照!道德的勇气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会养成的。
但是要养成道德的勇气,必定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天性的敦厚,第二是体魄的雄健。
就第一个条件说,一个人有无作为,先要看他的天性是否敦厚。
不要说看人能否担当国家大事,就是我们结交朋友,也要先认定他天性是敦厚还是凉薄,才可以判断他能不能共患难。
凡对自己的亲属都刻薄寡恩的人,是决不会对于朋友笃厚忠诚的。
自然这样的人,也决不会对于国家特别维护,特别爱戴的。
所以古来许多大政治家用人的标准,是宁取笨重,而不取小巧。
倒是乡间的农夫,看来虽似愚笨,却很淳朴诚恳,到患难的时候讲朋友。
只有那戴尖顶小帽,口齿伶俐,举动漂亮的人,虽然一时讨人欢喜,却除了做小官僚,做“洋行小鬼”而外,别无可靠之处。
就第二个条件说,则体力与胆量关系,实在密切极了。
二者之间,系数极大。
体力好的人不一定胆子大;体力差的人却常常易于胆子小。
一遇危难,仓皇失措,往往是体力虚弱,不能支持的结果。
《左传》形容郑国的小驷上阵,是“张脉奋兴,阴血周作,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所以把战事弄糟了,用他们驾战车上阵的国王,也就误在这些马的身上。
马犹如此,人岂不然。
我相信胆子是可以练得大的,但是体魄是胆子的基本。
担当大事的人可以少得了吗?具备这两个先决条件,然后才可以谈到如何修养道德的勇气。
修养就是把原来的质素加以有意识的锻炼。
《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对于修养工作最好的说明。
从这种修养锻炼之中,才可以养成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沮,黄河决于侧而神不惊”的从容态度。
修养到了这个地步,道德的勇气才可以说是完成。
但是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来从事于这种修养?(一)知识的陶熔真正道德的勇气,是从知识里而产生出来的,因为经过知识的磨练而产生的道德的勇气,才是有意识的,而不是专恃直觉的。
固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这还是指本性的、直觉的方面而言。
在现代人事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经过知识的陶熔,才能真正辨别是非,才能树立“知识的深信”(Intellectual conviction)。
知识的深信,是一切勇气的来源。
唯有经过严格知识的训练的人,才能发为有系统、有计划、有远见的行动。
他不是不知道打算盘,只是他把算盘看透了!(二)生活的素养仅有知识的陶熔还不够,必须更有生活的素养。
西洋哲学家把简单的生活和高超的思想(“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联在一起说,实在很有道理。
没有简单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不能充分发挥的。
社会上有些坏人,并不是他们自己甘心要坏的,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标准,一时降不下来,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亏。
那占有欲(Possessive instinct)的作祟,更是一个重大原因。
明末李自成破北京的时候,有两个大臣相约殉国。
两个人说好了,一个正要辞别回家,这位主人送客出门,客还没有走,就问自己的佣人猪喂了没有。
那位客人听了,就长叹一声,断定他这位朋友不会殉国。
他的理由是世间岂有猪都舍不得,而肯自己殉国之理?后来果然如此。
中国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贪官死去,阎王审问他的时候说:“你太贪了,来生罚你变狗。
”他求阎王道:“求阎王罚我变母狗,不要变公狗。
”阎王说:“你这人真没有出息,罚你变狗你还要变母狗,这是什么道理?”他说:“我是读过《礼记》的。
《礼记》上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所以我要变母狗。
”原来他把原文的“毋苟”二字读“母狗”,以为既可得财,又可免难。
这虽是一个笑话,却是对于“心有所蔽”而不能抑制占有欲者一个最好形容。
须知一个人的行动,必须心无所蔽,然后在最后关头,方可发挥他的伟大。
这种伟大,就是得之于平日生活修养之中的。
(三)意志的锻炼普通的生活是感觉的生活(Life of Senses),是属于声色香味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Life of will)。
意志的生活,是另一种境界,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过得了的。
他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操行,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所以悠悠之口不足以动摇他的信念,而他能以最大的决心,去贯彻他的主张。
他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他不但“不挟长,不挟贵”,而在这个年头,更能不挟群众,而且也不为群众所挟。
他是坚强的,不是脆弱的。
所以他的遭境愈困难,而他的精神愈奋发,意志愈坚强,体力愈充盈,生活愈紧张。
凡是脆弱的人,最后都是要失败的。
辛亥革命的时候,《民立报》的一位编辑徐血儿,以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做了《七血篇》,慷慨激昂,风动一时。
等到二次革命失败,他便以为天下事不可为了,终日花天酒地,吐血而死、成为真正的“血儿”。
这就是意志薄弱,缺乏修养的结果。
至于曾国藩一生却是一个坚强意志的表现。
他辛辛苦苦,接连干了几十年,虽然最初因军事败衄,要自杀两次,但是他后来知道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唯有以坚强的意志去征服困难,才有办法,所以决不灰心,继续干下去,等到他做到了“忍”的功夫,他才有成就。
(四)临危的训练一个伟大的领袖和他的伟大的人格,只有到临危的时候,才容易表现出来。
世界上哪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经过多少的危险困难,不为所屈,而后能够产生的?俗语说:“老和尚成佛,要千修百炼。
”修炼的时候,是很苦的。
时而水火,时而刀兵,时而美女,一件一件的来逼迫他、引诱他。
要他不为所屈,不为所动,而后可以成佛。
这种传说,很可以形容一个伟大人物的产生。
张睢阳临刑前说:“南八,男儿死耳,不为不义屈。
”这种临危的精神,是不因为他死而毁灭的。
黄黎洲先生在他的《补历代史表序》上有一段文章说:“元之亡也,危素趋报恩寺。
将入井中。
僧大梓云:‘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
’素是以不死。
后修元史,不闻素有一词之赞。
及明之亡,朝之任史事者众矣,顾独藉一万季野以留之,不亦可慨也夫!”这段沉痛的文字,岂仅指危素而言,也同时是为钱谦益辈而发。
要知不能临危不变的人,必定是怯者,是懦夫。
只有强者才不怕危险,不但不怕危险,而且爱危险,因为在危险当中,才能完成他人格充分的发挥。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等,是可以积极表现道德的勇气的。
十年以前,我和蒋先生闲谈。
我说,我们何必多提倡亡国成仁的人物,如文天祥、史可法诸位呢?蒋先生沉默了一会,他说:“文天祥不可以成败论,其百折不回,从容就义的精神,真是伟大!”我想文天祥的人格、行为,及其留下的教训,现在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他最初不见用于乱世;等到大局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带新兵二万入卫。
元朝伯颜函相兵薄临安,宋朝又逼他做使臣去“讲解”。
他以抗争不屈而被拘留。
他的随从义士杜浒等设计使他逃出。
准备在真州起两淮之兵,又遭心怀疑贰的骄兵悍将所扼,几乎性命不保,逃至扬州,旋逃通州,路遇伏兵,饥饿得不能走了;杜浒等募两个樵夫,把他装在挑土的竹篮中抬出。
航海到温州起兵,转到汀州、漳州,经广东梅州而进兵规复江西。
汉奸吴浚来说降他,他把吴浚杀了。
江西的会昌、雩都、兴国、抚州、吉安和庐陵的东固镇,都有他的战绩。
他的声势,一度振于赣北和鄂南。
兵败了,妻子都失陷了,他又重新逃回到汀州,再在闽粤之间起兵,又由海丰、南岭打出来,在五坡岭被执,自杀不死,路过庐陵家乡绝食不死;解到燕京,元人起初待以上宾之礼说降他,以丞相的地位引诱他,他总是不屈,要求元朝杀他。
若是不杀他,他逃出来,还是要起兵的。
元朝也为这个理由,把他杀了。
他在狱中除了作《正气歌》之外,还集杜诗二百首,这是何等的镇静!何等的从容!他就刑时候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几句话,不特留下千秋万世的光芒,也是他一生修养成功的“道德的勇气”的充分表现。
他本来生活是很豪华的,经国难举兵以后,一变其生活的故态。
他的行为,有两件特别可注意的事。
第一是他常是打败仗而决不灰心。
当然他是文人,兵又是乌合之众的义兵,打败仗是意想得到的。
但是常打胜仗,间有失败而不灰心,还容易;常打败仗而还不灰心,实在更困难。
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第二是他常逃,他逃了好几次;但是他逃了不是去偷生苟活。
他逃了还是去举兵抗战的。
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是表现什么一种勇气?做事只要是对的,成败有什么关系?“若夫成功则天也”,是他最后引以自慰的一句话。
文天祥出来太晚了!文天祥太少了!若是当时人人都能如此,元朝岂能亡宋?所以文天祥不但是志士仁人,而且是民族对外抗战的模范人物!必须有准备殉国成仁的精神,才能做建国开基的事业!进一步说,若是真有准备殉国成仁的精神,一定能完成建国开基的事业!“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中华民族的克难精神钱穆中国文化绵延四千年,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因此其所经艰难困苦,亦特丰富,远非其他短演民族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