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邵秋雨,董醇波,韩燕峰*,梁宗琦(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真菌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 根际微生物组 (rhizosphere microbiome),是植物从其种子库土壤微生物组中有选择性地招募在根际聚集的动态微生物集群。

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等的飞速发展,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及土壤微生物组间的紧密联系引起了全球关注和研究热潮。

根际微生物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其与植物间的互作极为复杂,有正相也有负相。

植物通过从土壤微生物组中招募到根际的某些组分获得积极反馈。

正确管理植物根际微生物组不仅能促进宿主营养吸收、抵抗病虫害及适应环境胁迫,还可能促进健康土壤的形成,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对根际微生物组的定义、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重点关注了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间的互作过程,以期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类生物资源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组;根系分泌物;农业生产;模式微生物群落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of plantsSHAO Qiu-yu, DONG Chun-bo, HAN Yan-feng*, LIANG Zong-qi( Institute of Fungus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fers in particular to the dynamic microbial consortium that are selectively recruited by plants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of their seed banks and gathered in the rhizosph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metagenomic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ural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rhizosphere microbiome, plant host and soil microbiom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and become research upsurg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garded as the second genome of plants, has very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lants can obtain positive feedback by recruiting certain members of the rhizosphere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The correct regulation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nutrition absorption, resis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and help the host to adapt environmental stress, but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soils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driv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of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the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plant host was focused.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bett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biological resources.Key words: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oot exud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andard microbial model早在1904年,德国学者Hiltner就提出了“根际”一词,将其用以描述受植物根系影响的狭窄土壤带[1]。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用植物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生态适应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根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综述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其与药用植物互作的机制,以期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提高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梳理了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次生代谢及抗逆性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根际微生物在药用植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其在药用植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与功能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与药用植物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细菌类微生物:在药用植物根际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可以通过固氮、解磷、解钾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

一些细菌还具有产生抗生素、植物生长激素等有益物质的能力,对药用植物的病害防治和生长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类微生物:药用植物根际中的真菌主要包括菌根真菌、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等。

菌根真菌能够与药用植物形成共生体,增强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内生真菌则能够定殖在药用植物体内,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外生真菌则主要存在于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为药用植物提供养分。

放线菌类微生物:放线菌在药用植物根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对药用植物的病害防治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与植物根系密切联系并生活在根际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

它们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保持植物健康、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态功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应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16S/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

研究发现,植物根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多种群体,其中细菌是根际微生物群体中最为丰富的一类。

此外,植物根系泌出物、土壤气候等因素也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二、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生态功能的关键。

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体在根际环境中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参与了多种生态功能。

1.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

微生物通过分泌生长调节物质、产生抗生素、固氮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例如,根瘤菌能够固氮并将过剩的氮供应给植物,使其获得必需的氮源。

2. 增强植物逆境抵抗能力: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环境逆境的影响,例如土壤贫瘠、气候变化等。

根际微生物可通过缓解毒素、降解有害物质、提高植物抗氧化能力等方式来增强植物的逆境抵抗能力。

3. 保护植物健康:拮抗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在根际环境中与植物有益微生物竞争,减少植物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侵染。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能够激活植物免疫响应并对植物产生的毒素进行降解。

三、未来研究方向虽然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我们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1.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病害关系的研究。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一株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一株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一株青霉菌的分离与鉴定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ostii)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和非法采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对大花黄牡丹进行了保护和研究。

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大花黄牡丹的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一株青霉菌,这种青霉菌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的青霉菌进行分离与鉴定,以期了解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为大花黄牡丹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分离青霉菌为了分离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中的青霉菌,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大花黄牡丹根际土壤样品。

在进行取样时,我们选择了生长健康、没有明显病害的大花黄牡丹植株所在的土壤作为取样对象。

并且在取样前,我们对取样工具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取样的卫生和准确性。

取样完成后,我们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

我们将土壤样品用1%的无菌盐水进行稀释,然后通过平板分离法将土壤中的青霉菌分离出来。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将微生物分离基质平板中,然后将土壤样品经稀释后滴在分离基质平板上,用无菌棉签均匀涂抹,使土壤样品均匀分布在分离基质平板上。

待培养基表面干燥后,将培养皿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5天,直至菌落生长。

然后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单菌分离,最终得到一株青霉菌。

二、青霉菌的形态特征观察通过对分离得到的青霉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该青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白色或者浅绿色的绒毛状菌丝,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逐渐变成绿色。

孢子囊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孢子成簇排列。

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呈现单胞或多胞的形态,大小均匀。

通过此次观察,我们初步判断得到的菌株为青霉菌。

三、青霉菌的生理生化鉴定为了进一步确认分离得到的青霉菌的种类,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

我们通过鉴定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形态、生长速度、产孢条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鉴定。

我们对菌株的产孢条件进行了观察。

牡丹皮根际AM真菌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牡丹皮根际AM真菌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o i v or lt t p a c ln z t a e a d t t p r e t ln z t n p st e c re ain wi l y h o o iain rt n oa e c n oo ia o .S i K h d a n g t e c reain w ts o e d n i i o Ih o l c i ol a e ai o rl t i p r e s y.a - v o h t t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药 物 研 究

T e me i n t d h de e su y 2
2 ・ 6
C i s o ma o tnm dc e ad e ̄ hn eju l feho e in n t e i l
牡 丹 皮 根 际 A 真 菌 与 土 壤 因 子 相 关 性 分 析 M
t o a w r ay e .Meh d:Ro t w r san d wi cd f c sn a d t e e e mo n e n b e v d u d ra mir s o e i s eea lsd e n to os e e ti e t a i u h i n h n w r u t d a d o s r e n e c o c p :Dee - h tr
A src:O jc v :T ecr l i f ifc r adi rucl cr i u g ru dte hzshl f aoi Sf u bta t bet e h o e t nos lat s n s bsua Myor z F nion i peCo en u r- i rao o o tA r ha l hr o - P a
b s u e c ln z t n a d v s u a e c n oo i t n u c l oo iai n e i lrp r e t ln z i .Co cu i n h e r s t n iae a e c reain o c l gc lc n i o n o c c ao n l s :T e u d c tst t h o rl t fe o o ia o dt n a d o l i h t o i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植物的根系统中,有大量根际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虽然数量微不足道,但对于植物生长和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1.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根际微生物指的是生长在植物根部周围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

它们与植物的根系统形成一种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彼此。

据统计,每一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千万级别,而根系上的微生物种类则高达数千种。

其中,细菌约占根际微生物总量的70%至80%,真菌约占10%至20%,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占10%以下。

细菌种类繁多,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通气菌、腐生菌、固氮菌等;真菌种类则主要包括根霉菌、念珠菌、链格孢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和其他物质。

2. 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为种类、数量、环境等因素都不同,但是其基本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促进根系发育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形成联盟,能够通过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方式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

例如,通过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可溶性矿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又如,微生物可以分泌一些亲生物质,利于根系生长。

(2)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根际微生物不仅能够分解有机质,还能够帮助植物吸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例如,一些固氮菌可以将空气种的氮固定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氨基酸等营养元素;一些细菌则能够助长植物的根毛,促进吸收。

(3)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根际微生物能够分泌类似于抗生素的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护植物不被病菌侵染。

同时,一些根际微生物能够刺激植物免疫系统,增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

(4)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根际微生物与作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帮助提高底肥效果,促进生长,增加产量和品质。

例如,许多种固氮菌能够增加冬小麦的穗数、粒数和单粒重,同时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根际微生物学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领域,涉及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组成、多样性、协作和交互关系等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研究进展。

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在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种类丰富多彩,可以大致分为细菌和真菌两类。

细菌是植物根际内最常见的微生物,包括固氮菌、假单胞菌、赤霉素生产细菌等;而真菌则以担子菌和丝孢菌为代表。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植物进行交互,包括产生激素、分泌代谢物质、固氮和磷酸化等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中,微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合成赤霉素等物质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一些真菌则可以在保持植物健康的同时,调控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利用。

另外,固氮菌和磷酸化菌则可以帮助植物摄取氮和磷等营养元素,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2.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于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则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在多样性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参数可以被评估和比较。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植物和土壤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与功能等。

除此之外,新的研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评估和比较多样性的方法和指标,以更好地理解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

3. 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在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中的应用不断发展。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描述不同菌株的基因组组成和功能,了解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路径。

另外,代谢组学可以分析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探寻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牡丹根部茎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

牡丹根部茎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

牡丹根部茎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牡丹为我国的传统名花,深受人们喜爱。

洛阳自古便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但随着牡丹品种的增加,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危害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牡丹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研究选择中国国花园、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和牡丹公园等洛阳主要牡丹种植园区,对牡丹根部、茎部真菌病害进行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测定对分离物进行了分类鉴定。

经田间调查,症状诊断及病原鉴定,共发现洛阳地区牡丹根部真菌病害3种,分别为牡丹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ucc.)、牡丹立枯病[双核丝核菌AG-A融合型(Rhizoctonia sp. AG-A)]和牡丹根腐病[Fusarium solain (Mart.) Sacc.],其中以牡丹根腐病发病最重;牡丹茎部真菌病害6种,分别为牡丹红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牡丹瘤点病[Pilidium concavum (Desm.)H hn.]、牡丹灰霉病(Botrytis paeoniae Oudem)、牡丹轮纹斑病(Pestalotiopsispaeoniae Serv.)、牡丹溃疡病(Botryosphaeria sp.)和牡丹枝枯病(Phoma sp.、Diplodia sp.、Seiridium sp.、et al.),其中以牡丹瘤点病和牡丹溃疡病发病最重。

通过形态学鉴定、ITS序列比对以及致病性测定,将牡丹溃疡病的病原鉴定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Moug.)Ces. et de Not.],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 Corda)。

将牡丹枝枯病的主要病原鉴定为茎点霉属的头状茎点霉[P. glomerata (Corda) Wollenw.&Hochapfel],有性型为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平截色二孢(Diplodia mutila Fr.),有性型为葡萄座腔菌属的B. stevensii Shoemaker;盘色梭孢属的Seiridium ceratosporum (De Not.) NagRaj;颖枯壳多隔孢[Stagonospora nodorum (Berk.) Castellani&E. G. Germano],有性型为Phaeophaeria nodorum E. Müler。

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

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

( 山 东菏泽 学院 生命 科 学 系, 山东 菏泽 2 7 4 0 1 5 )
摘 要: 为 了解 牡 丹 种 植 对 土壤 微 生 态 系统 的 影 响 , 以多年种植 牡丹 的土壤 为研 究对 象, 时其根 际微 生物 区 系
及 根 际 土壤 酶 活 性进 行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牡 丹根 际 土 壤 微 生 物 总 数 量 大 于 非 根 际 土 壤 , 两 类 土 壤 中细 茵 占 主 要优 势, 但 非 根 际土 壤 中 真 菌 的含 量 高 于根 际 土 壤 。根 际土 壤 脲 酶 、 碱 性 磷 酸 酶 和 中性 磷 酸 酶 的 活 性 分 别 比
化 反应 ; 土 壤 中 的酶 和 微 生 物 活性 高 低 既 可 以代 表 土 壤 中物质 代 谢 的 旺盛 程 度 , 同 时也 是 土 壤 生
态 系 统发育 成熟 与否 和 系统 资源 能否 高效 持续 利 用 的 重要标 志l 1 屯 ] 。根 际 是 植 物 与 土 壤 接 触 的 微 域 环境 , 是植 物 获取 养 分 的主 要 区域 ] 。 由于 药
研究 , 旨在 了解 牡 丹 种 植 对 土 壤 微 生 态 系 统 的 影 响, 同时为 牡丹 种植 有效 控制 病害 , 提 高 牡 丹 根 皮 产 量 和质 量提供 科 学依据 。
组成 部分 , 它们 作 为土壤 的有机 活性 成分 , 能够 直
接 或 间 接 参 与 并 促 进 土 壤 中 一 系 列 复 杂 的 生 理 生
非 根 际 土壤 增 加 了 3 8 . 4 O 、 8 1 . 7 6 和 1 2 9 . 4 2 V o , 多酚 氧 化 酶 差 异 不 大 , 而 非 根 际 土 壤 中 的过 氧 化 氢 酶 比根

四川牡丹根际微生物及种子内生菌组成

四川牡丹根际微生物及种子内生菌组成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种子内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分类号 S714.3 MicrobialCompositionAssociatedwiththeRhizosphereandSeedEndosphereofPaeoniaszechuanica//FengWei na,PengPeihao(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610051,P.R.China)//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 versity,2020,48(1):88-94. Illuminaplatform wasusedtocharacterizethe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yandcompositionintherhizosphereand seedendosphereofPaeoniaszechuanica.A totalof19bacterialphylaand6fungiphylawereidentified,ofwhichPro teobacteria,Nitrospirae,FimicutesandAscomycotadominatedboththerhizospheremicrobeandseedsendophyte(relative abundance>10%).Atthegenuslevel,atotalof181bacteriaand92fungiwereidentified,ofwhichLeptospirillum and Penicilliumdominatedboththerhizospheremicroorganism andseedendophytes.AlphadiversityindicatedthattheChao1 indexofendophyteswaslowerthanthatofrhizospheremicroorganisms,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Shan non,SimpsonandPD.Betadiversityindicatedthesignificantlydifferentcompositionbetweentherhizospheremicroorgan ismsandseedendophytes,mainlybecausetherelativeabundanceofChloroflexiandMucoromycotainseedswassignifi 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rhizosphere.Inaddition,thesameinsiturhizospherebacteriaandseedendophyticbacteria havemorethan70% ofthesamesequence,whilethesamesequenceinfungihighestandlowestwere50% and15.52%, respectively.Inaddition,thesoilbasic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includingthecontentsoforganiccarbon,nitrogen andphosphorusandtheiravailablestatehavecertaineffectsonrhizosphereandseedendospheremicroorganisms. Keywords Rhizospheremicroorganisms;Seedendophytes;Microbialcommunitydiversity

丹参根际微生物和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丹参根际微生物和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83]PalazziniJM,Groenenboom-deHaasBH,TorresAM,etal.BiocontrolandpopulationdynamicsofFusariumspp.onwheatstubbleinArgentina[J].PlantPathology,2013,62(4):859-866.[84]PalazziniJM,YerkovichN,AlberioneE,etal.Reprintof“AnintegrateddualstrategytocontrolFusariumgraminearumsensustrictobythebiocontrolagentStreptomycessp.RC87Bunderfieldconditions”[J].PlantGene,2017,11:2-7.[85]PalazziniJM,RamirezML,TorresAM,etal.PotentialbiocontrolagentsforFusariumheadblightanddeoxynivalenolproductioninwheat[J].CropProtection,2007,26(11):1702-1710.[86]LarranS,SimónMR,MorenoMV,etal.Endophytesfromwheatasbiocontrolagentsagainsttanspotdisease[J].BiologicalControl,2016,92:17-23.[87]DíazHerreraS,GrossiC,ZawoznikM,etal.WheatseedsharbourbacterialendophyteswithpotentialasplantgrowthpromotersandbiocontrolagentsofFusariumgraminearum[J].MicrobiologicalResearch,2016,186/187:37-43.[88]HuangYL,KuangZY,WangWF,etal.Exploringpotentialbacterialandfungalbiocontrolagentstransmittedfromseedstosproutsofwheat[J].BiologicalControl,2016,98:27-33.[89]DunlapCA,SchislerDA,PriceNP,etal.CycliclipopeptideprofileofthreeBacillussubtilisstrains;antagonistsofFusariumheadblight[J].TheJournalofMicrobiology,2011,49(4):603-609.[90]PalazziniJM,AlberioneE,TorresA,etal.BiologicalcontrolofFusariumgraminearumsensustricto,causalagentofFusariumheadblightofwheat,usingformulatedantagonistsunderfieldconditionsinArgentina[J].BiologicalControl,2016,94:56-61.[91]BaffoniL,GaggiaF,DalanajN,etal.MicrobialinoculantsforthebiocontrolofFusariumspp.indurumwheat[J].BMCMicrobiology,2015,15(1):242.黄菊英,崔 东,刘玉珊,等.丹参根际微生物和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3):8-15.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03.002丹参根际微生物和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黄菊英1,3,崔 东1,刘玉珊2,刘云国3,杨美娟3,韩庆典3[1.伊犁师范大学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2.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临沂276005;3.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丹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其干燥的根和根茎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分布研究

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分布研究

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分布研究牡丹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华名花,以其绚丽多彩的花朵和雄浑壮丽的姿态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牡丹一直被誉为“花中之王”,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根际微生物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分布规律,为牡丹产区的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根际微生物是指生存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抗逆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植物生长的状况密切相关。

牡丹作为一种重要的花卉植物,其根际微生物对其生长发育和花朵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五产区是指中国栽培牡丹的五个主要产区,分别是河南洛阳、山东泰安、江苏扬州、陕西洛阳和河北保定。

这些产区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可能导致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差异。

因此,研究不同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为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样品采集:选择五产区的代表性牡丹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产区的不同土壤类型下采集牡丹根际土壤样品。

2.样品处理:将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进行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提取和分离,分别获得不同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3.微生物数量的测定:采用石膏平板计数法或PCR法等技术,对不同微生物的数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

4.数据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五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差异,探讨其与土壤属性和植物生长状态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1.丰富牡丹根际微生物研究:以往对于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将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数据。

2.拓展牡丹种植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了解不同五产区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可以为不同产区的牡丹种植业提供参考,促进牡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牡丹野生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牡丹野生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第一作者:郭丽丽( guolili@ haust.edu.cn) ,副教授。 ∗通信作者:侯小改( hkdhxg@ haust.edu.cn) ,教授。
引文格式:郭丽丽,张晨洁,王菲,等. 牡丹野生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J]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47( 3) :
收稿日期 Received:2022⁃10⁃24 修回日期 Accepted:2022⁃12⁃04
基金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3004101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U1804233) ;河南省中原学者项
目(212101510003)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22HASTIT036) 。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microbial resources to protect wild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oil environment of wild tree peony species and realizing the broad⁃spectrum planting of high⁃quality
China; 3.Gansu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rhizosphere is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soil

牡丹内生细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牡丹内生细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科学N O N G Y E KE XU E 牡丹内生细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刘雪停林晓民夏彦飞摘要:近年来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牡丹内生细菌研究较少。

在综述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抗病机制基础上,介绍了牡丹内生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牡丹;内生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牡丹(Peonia Suffruticosa)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是多年生的落叶灌木[1],花期在4月份,果期在5月份。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之称,更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根据牡丹花的颜色可分为红、白、粉、黄、黑、绿、蓝、紫、复色九种,花型有13种,其中以黄色最为尊贵,绿色和黑色为晚期品种,且最为稀有。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就完美诠释了牡丹的魅力。

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

牡丹不只具有观赏价值,其根皮(丹皮)还具有清热活血、凉血散瘀等功效的药用价值,牡丹花瓣茶、牡丹精油及种子油料等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牡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由于植物内生菌已经成为生物防治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它作为生物防治手段优于化学防治,通过内生细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生态位定殖等作用机制来达到防治效果。

而近年来关于牡丹内生菌研究也逐渐进入生物防治工作者的视野,尤其是内生细菌广泛受到生物防治工作者的研究和关注。

一、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内生菌一词是1866年由DeBary首先提出,当时内生菌的概念泛指内生真菌。

在1992年由Kloepper第一次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2],丰富了人们对内生菌的认识,为生物防治工作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内生菌广泛存在于植物内部,通过植物表面消毒的组织内部分离得到,它们与植物和谐存在。

内生菌不但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还能防治植物病害。

目前植物病害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而化学防治导致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_史冬燕

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_史冬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6):15~17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的研究史冬燕,王宜磊(山东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摘要:为了解牡丹种植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多年种植牡丹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两类土壤中细菌占主要优势,但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的含量高于根际土壤。

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比非根际土壤增加了38.40%、81.76%和129.42%,多酚氧化酶差异不大,而非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比根际土壤增加了5.31%。

关键词:牡丹;根际;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中图分类号:S154.37;S5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67(2013)06-0015-03收稿日期:2013-01-29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1GSF12114);山东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06K54)第一作者简介:史冬燕(1973-),女,山东省单县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植物生态学方面研究。

E-mail:sdsdy88_66@163.com。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土壤的有机活性成分,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并促进土壤中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土壤中的酶和微生物活性高低既可以代表土壤中物质代谢的旺盛程度,同时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发育成熟与否和系统资源能否高效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志[1-2]。

根际是植物与土壤接触的微域环境,是植物获取养分的主要区域[3]。

由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释放到土壤中,从而改变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导致根际这一特殊微生态环境中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较非根际有更大变化[4-5]。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芍药科、芍药属的落叶型亚灌木,为我国特产传统名花。

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_杨瑞先

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_杨瑞先

河南农业科学,2017,46(6):29-33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17.06.004收稿日期:2016-12-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00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4A180024);河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152102210328)作者简介:杨瑞先(1979-),女,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根际及内生微生物研究。

E -mail :fairy19790805@163.com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杨瑞先1,王祖华1,赵梓轩1,李嘉珏2(1.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2.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河南洛阳471011)摘要:牡丹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其形成原因复杂,最新研究显示,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牡丹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成果,对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牡丹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今后牡丹根际微生物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牡丹连作障碍的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牡丹;根际微生物;连作障碍中图分类号:S685.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17)06-0029-05Advances in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of Tree PeonyYANG Ruixian 1,WANG Zuhua 1,ZHAO Zixuan 1,LI Jiajue 2(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China ;2.Luoyang National Peony Gene Bank ,Luoyang 471011,Chin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devastates tree peon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ts forma-tion is complex.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results and trends about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search were reviewed.This review summarized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teraction between tree peony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the causes of tree peony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The relationship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between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In summary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auses of tree peony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regimen had been arisen from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of tree peony were proposed.Key words :tree peony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1904年,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 首次提出了“根际(rhizosphere )”这一概念,用以描述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引言1904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 提出了根际概念,他将根际定义为根系周围、受根系生长影响的土体。

100 多年来,根际研究方兴未艾,根际概念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为纪念根际概念诞生100 周年,亦为交流根际研究的最新进展,2004年9 月在Hiltner 的故乡、也是他曾工作多年的城市一慕尼黑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根际大会。

450 多位国际根际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成16 个分会,共有113 个会议报告和308 个墙报展示。

微生物是整个会议交流的重点,共有9 个分会、69 篇会议报告和192 篇墙报报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分别占总数的56% 、61% 和62%。

现根据会议交流情况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动向,对根际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作。

1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通常是用分离和培养技术加以研究的。

近20 年来,分子生态技术迅速发展,通过对环境16S rRNA 基因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远比用传统方法估计的要高。

微生物工作者惊奇发现环境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实际上从没有得到过培养,这些未培养的微生物与已培养的种群在系统发育上存在很大差距。

根际与其他生境一样,用分子生态方法证明根际微生物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含有大量未培养的微生物种群。

但是尽管在包括根际在内的不同生境中发现了大最未培养微生物,对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目前仍了解很少。

大部分根际过程的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

深入理解根际微生物生化过程和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仍然是根际微生物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分子生态方法已取得了-系列新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新方法使探索根际微生物不同个体的生态功能成为可能。

Hurek 等提出测定环境微生物新陈代谢中的关键基因能提供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信息。

例如固氮基因特别适合于进行固氮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建立功能基因文库可揭示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0 mRNA 实时定堂分析则可预测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科学,2017,46(6) :29-33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d〇i:10. 15933/ki. 1004-3268.2017.06.004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杨瑞先1,王祖华1,赵梓轩1,李嘉s2(1.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2.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河南洛阳471011)摘要:牡丹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其形成原因复杂,最新研究显示,牡丹连作障碍与 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牡丹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 研究成果,对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牡丹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 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今后牡丹根际微生物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牡丹连作障碍的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牡丹;根际微生物;连作障碍中图分类号:S685. 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3268(2017)06-0029 -05Advances in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of Tree PeonyYANG Ruixian1 ,WANG Zuhua1 ,ZHA0 Zixuan1 ,LI Jiajue2(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China;2. Luoyang National Peony G ene B a n k,Luoyang 471011, China)Abstract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devastates tree peon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ts forma­tion is complex.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its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is paper,the latest results and trends about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 crobiome research were reviewed.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teraction between tree peony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the causes of tree peony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The relationship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between tree peony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In summary,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auses of tree peony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regimen had been arisen from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of tree peony were proposed.Key words :tree peony ;rhizospheric microorganism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19〇4年,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 iltner首次提 出了“根际(rhizosphere) ”这一概念,用以描述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周围,受到根系分泌物影响的狭小土壤区域,其理化特性以及生物学活性明显不同于原土体[2]。

由于根系微环境的影响,生活在该区域的微生物会受到根系的影响,其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在不同植物间具有较大差异。

根际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 多样,根际微生物的基因组被称为宏基因组,如同人 体肠道微生物组,根际微生物组好比植物的第2套 基因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养分获取、植物病虫害 防御和产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牡丹根 际微生物既包括改善生长状况的有益微生物,也包 括抑制牡丹生长的有害微生物,如造成牡丹连作障收稿日期=2016 -12 -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00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4A180024);河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 (152102210328)作者简介:杨瑞先(1979 -),女,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根际及内生微生物研究。

E - mail:fairyl9790805@ 163. c o m30河南农业科学第46卷碍的土传病原菌等。

近年来,关于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主要从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 性、牡丹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牡丹连作障碍与 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了 牡丹根际微生物研究前景,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牡丹连作障碍的原因,并为其 防治提供思路。

1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牡丹根际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目前研究者多采用分离和纯培养的方法进 行牡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研究表明,采用纯 培养方法可以获得丰富的牡丹根际微生物。

目前,从牡丹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主要 类群见表1。

研究发现,可培养细菌的优势属主要为假单抱菌属(芽抱杆菌属(心以-Z z/s)、微杆菌属(通)和贪食菌属(TW f o-w m A〇[4],可培养真菌的优势属主要为青霉属(P e r a l-ciWium)、曲霉属()、单抱枝霉属(//ormo-dendrum)和盘多毛抱属(Pestalotia、、5'。

表1牡丹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研究方法项目种类来源和品种纯培养方法根际细菌壤霉菌属(如romyces)、节杆菌属(i4rf/iro6acfer)、芽抱杆菌属(Sac山m s)、嗜铜菌属(、溶杆菌属(Lyso6acier)、微杆菌属、假单抱菌属(•Psewtiomtmas)、球菌属()、輔氛醇单胞菌属()、贪食菌属(仏心!1o rax)洛阳国家牡丹园的凤丹和洛芙蓉根际真菌青霉属、曲霉属(Asperg瓜ms)、单抱枝霉属、木霉 属(7Vfc/i〇(iemia)、毛霉属(Mwcor)、根霉属(•R/jiz'opws)、枝顶抱属(Acremoni-_0、鎌刀菌属(Fwsarfwm)、盘多毛抱属(•P esia/oha)、链格抱属(^4/tem arfa)洛阳市国花园的凤丹和洛阳红非培养方法根际细菌新鞘脂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鞘脂单胞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红假单抱菌属(奶lodop-sewtiomtmas)、草酸杆菌属(、假单抱菌属(Psewtiomtmas)、热单胞菌属(TTiemiomonas)、拉乌尔菌属(只aoMZfeZZa)、克雷伯氏菌属()、地杆菌属(•P etio6acier)、鸟氛酸杆属(、缚杆属(Con^Aacier)、芽抱杆菌属(fiac川ws)、/Vosiocoda 洛阳国家牡丹园的姚黄、豆绿和二乔根际真菌小球腔菌属(Leptosp/iaeWa)、链格孢属()、旋孢腔菌属(Coc/iho6o-/ws)、杯梗抱属(Cjp/ie〖〖op/iora)、外瓶霉属()、曲霉属(Asperg川ws)、散囊菌属()、青霉菌属(P e/jid iim)、踩节菌属(ra/aromyces)、节丛抱属(^4rt/iro6oirys)、鎌刀菌属(Fwsarf_•)、新丛赤壳属(/Vetmecirfa)、梭抱壳属(Thidavia).、鬼伞属(CoprineUus)、新型隐球酵母属()、耐冷酵母属(G«e/iomyces)、隐球菌属(CrjpfococcMS)、丝抱酵母属(TWc/iosporon)、芽枝霉属(Blastocladiena)、內囊菌属(EntophJyctis)、根生壶菌属(Rhizoph/ydium)、小壶菌属(、膨囊壶菌属(Oefiogoniomyces)、多抱囊霉属(Dbersfs-pora)铜陵、南陵、亳州、菏泽和洛阳地区的药用牡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态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环境 16S r R N A基因和I T S基因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植 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远比传统方法估计的要 高,同时非培养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6]。

目前,研究者采用非培养方法获得的牡丹根际微生物种群见表1。

X u e等[7]采用变性 梯度凝胶电泳(D G G E)方法研究了牡丹根际中细菌 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牡丹根际细菌具有丰富的 多样性,其29个D G G E代表性条带测序结果表明,牡丹土壤根际细菌主要归于7个门和1个未知种类,优势属仍为假单孢菌属和芽孢杆菌属;郑艳 等m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牡丹皮五产 区药用牡丹根际真菌的种群多样性,药用牡丹根际 土壤真菌主要归于5个门,不同地区其优势属的种类不同。

以上研究均表明,牡丹根际微生物种群组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纯培养和非培养方法获得的根际优势种类基本相同,如芽孢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细菌,但采用非培养方法获得的牡丹根际种群组成更为丰富。

牡丹根际微生物中细菌除类群具有多样性外,还存在数量多样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要比非根 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高的特点,在对牡丹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和根表细菌进行分离时发现,牡丹根际 土壤细菌的种群数量达到1〇8cfu/g,而非根际土壤 和根表细菌的种群数量仅为1〇7Cfu/g[4],这可能与 牡丹根际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有极大的相关性,其 种群更为丰富的机制也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