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4、谦称: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朕、寡人”等。

5、敬称:公、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二、一词多义的总结1、于(1)在(2)从(3)向(4)给(5)对、对于(6)到(7)比2、以(1)用、凭、靠、根据、按照(2)把(3)因为(4)在、从(5)以为、认为3、之(1)助词的(2)代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5)补充音节不翻译(6)动词去、往、到4、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翻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接着”或者不翻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为“但是,却”(5)第二人称代词,可翻译为“你的”(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5、乃(1)就、这才、却、竟然、才、仅(2)用于第二人称翻译为“你的”(3)是、就是6、其(1)它的、他的(2)他、它(3)那、那个、那些、那里(4)其中的(5)大概、难道、希望(6)如果、还是(7)其加强语气的作用7、为(1)替、給(2)向、对(3)因为(4)表示被动(5)做(6)作为、当作(7)认为(8)是8、夫(1)成年男子(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丈夫(4)这、那(5)发于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又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四、文言文翻译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的六字方法:增、删、调、补、留、换。

3、难句翻译(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通假字(5)注意修辞典故4、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失误(1)不需翻译而翻译(2)应该翻译的词没有翻译出来(3)今义当古义(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5)省略成分没有翻译(6)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五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文中筛选法(2)概括评价法(3)抓住关键语句法。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完整版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完整版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必备素养。

下面,我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词语理解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古代俗语等,在阅读中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字义。

2. 用词特点:文言文用词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注意一些古代词语的用法和特点。

二、词组短语的理解与解释1. 动补结构:文言文往往使用动宾结构,需要理解其中的动词和宾语的组合,注意不同动词的用法。

2. 动宾短语:一些固定的动宾短语需要准确理解其意思,如“作为”、“以为”等。

三、句子的短暂理解1. 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位置和用法。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释1. 比喻与拟人: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夸张与夸饰:文言文中有时会使用夸张和夸饰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五、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解释1. 开头段:文言文的开头段往往起到引子的作用,需要能够理解开头段的主旨和主题。

2. 结尾段:文言文的结尾段通常总结全文,需要能够理解结尾段的意图和主题。

六、理解古文作者的意图1. 文言文的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阅读者的角度:学习文言文需要以古人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七、做好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把握全文的意义。

2. 文章主题:通过对段落的理解和总结,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常识,本店铺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3.下列对__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成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初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现在常指“菜汤”等。

2、一词多义比如“安”,可以表示“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可以表示“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像“传不习乎”中的“传”,原意为“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新”,分别指“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辅助作用。

初一阶段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2、“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3、“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作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4、“于”在“战于长勺”中表示“在”;“皆以美于徐公”中表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文言文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文言文知识2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论语》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典型的文言句式、词语、修辞手法等。

1.文言代词的使用:如吾、尔、之、乎等;2.句末的助词使用:如乎、耶、哉等;3.修辞手法的应用:如反问、排比、夸张等;4.文言文的虚实用法:如夸大手法、含蓄写法等;5.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如仁、义、礼等。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十分丰富,涉及到丰富多样的文言句式、修辞手法、词语等。

1.古文词汇的熟练运用;2.句子结构的变化:并列、对仗、折叠等;3.修辞手法的应用:如对偶、排比、倒装等;4.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5.独特的人物描写和感情描写的体现。

三、《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涉及到一些口语化的古文表达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

1.一些常用的口语化古文句式;2.体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人生境遇的描写;3.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四、《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法著作,其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军事方面的词汇和句式表达。

1.军事术语的运用;2.战术布局和阵型的描述;3.文中的插话和解释。

五、《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史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历史事实的记载和文言句式的运用。

1.古代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的记载;2.文言句式的运用;3.描写英雄人物和史实的揭示。

六、《墨子》《墨子》是一部古代思想家墨子的著作,《墨子》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古代哲学家对伦理道德、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观点和论述。

1.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2.墨子关于爱、兼爱、非攻的论述。

七、《大学》《大学》是《中庸》赖氏兄弟编定的。

《大学》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涉及到古代思想家对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观点和论述。

1.古代哲学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2.古代周礼思想的体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小学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总结:
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包括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等。

2. 文言文的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文言文的句式:熟悉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如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能够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式。

4. 文言文的修辞: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够识别和欣赏这些修辞的运用。

5. 文言文的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6. 文言文的朗读: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以体现文言文的韵律美。

7. 文言文的理解:能够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8. 文言文的鉴赏:培养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9. 文言文的写作:尝试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写作,如写日记、写信等,以加深对文言文表达方式的理解。

10.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
文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知识点
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一定要掌握。

见《语文知识规范手册》287页和324页。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区分开。

要求程度:读古文时能将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找到,并能指出是哪一类。

*词类活用:(要记住种类,会区分,每类能举出两三个例子并背下来)
¶名词活用为动词:非能水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披坚执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名词+动词:乌鹊南飞
¶使动用: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或行为。

生死而肉骨;李牧连却之
¶意动用:认为宾语怎么样。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特殊句式:(要记住种类,会区分,每类能举出两三个例子并背下来)
¶判断句:表示判断。

通常以“---者,---也”为标志,有时没有任何标志,可以看看句子翻译过来后有没有判断动词“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A.用“于”:不拘于时。

B.用“见”: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C.用“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用“为”“受”“被”等。

¶省略句: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谓语前置:出现的频率较低。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出现频率较高,须重点掌握。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之人不余欺也
¶定语后置:出现频率较高,须重点掌握。

如:爪牙之利;苟以天下之大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月出于东山之上。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

(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

(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

(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乘辇车)⑷朝歌夜弦。

(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

(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

(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两个词,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

(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

(“于之”)⑶始速祸焉。

(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表转折)
⑶二败而三胜。

(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表承接)
3、之
⑴破灭之道也。

(的)(2)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土地)(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5)此言得之。

(指上面所说的道理)(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的)(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秦国/的)(8)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9)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
⑷举以予人。

(把)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⑹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把,用)⑻苟以天下之大。

(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

(比)⑵以趋于亡。

(向)⑶赵尝五战于秦。

(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引出对象)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状语后置⑴赵尝五战于秦。

3、定语后置⑴苟以天下之大。

4、宾语前置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洎牧以谗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