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

合集下载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资产阶级知识分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 作用 子有机会参与政 主义的发展 权
有利于先进科学 化的传播
4.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 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
(5)法律上,制定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化,使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①经济: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
②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
产阶级的统治。
③外交: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东方强国。
(2)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 难。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
5.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 功。
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
[深化拓展]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 君主立宪制。 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
6.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三、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前严重。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新思想。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4、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 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 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5、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 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 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 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 6、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 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 立新的社会制度。 7、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 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 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 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 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 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 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 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 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革命往往是 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关于改革的教学目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 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 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 重大改革的史实, 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 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 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 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颁布“解负令”,废 从法律上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 除债务奴隶制 为稳定的公民群体 鼓励发展工商业 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等 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 平民 级来决定权力分配 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 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 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 极影响。 2. 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 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关于改革相关知识详解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关于改革相关知识详解

高考历史选做题改革部分相关知识总结一、改革的基本认识(一)改革的内涵(什么是改革)1.含义: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2.实质: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改革的要素1.原因(为什么改):政治改革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⑴目的利益和社会危机具体是什么?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一般来说当然是为了他的统治,他的利益——答题时需要具体化一下,在当时他的具体利益是什么?改革,要么是领导人想有一番作为——他想做什么?要么是感受到来自下面的威胁——当时是什么威胁?民众们对什么不满?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民众的诉求有哪些?也就是说统治者发起这个改革是想解决哪些社会问题?⑵改革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货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

2.过程(怎样的改):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3.结果(改的怎样)⑴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选修1-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8张ppt)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选修1-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8张ppt)

3. 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
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 兵、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里 、党三 三长 设邻、___ 制 长,直属州郡 俸禄制 ,制 整顿 实行______ 吏治 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迁都 洛阳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 权,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 宗主督护制 ,保证了国 的_________ 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吏治有所好转
移风 易俗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日 495年,正式迁都洛 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 阳 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 敌柔然的骚扰,巩固了政权 易服装、讲汉话、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 改汉姓、变制度、 族融合 通婚姻、改籍贯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古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系统整合
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1)经济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
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
新兴地主 和自耕农等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_
西夏 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③辽和_____
(2)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①_________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项 目 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 对农民的剥 削,增加了政 府收入 保证灌溉;防 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 展,增加了政 府收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整合课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整合课件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 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 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 启示。
——摘编自程广生《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12-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为实现武力统一整个德意志;普鲁士王国周边(如 法国)战略环境险恶(军事实力强大);拿破仑军事体系的历史经验、 教训(仿拿破仑军事体系存在不足);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 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推动了普鲁士军队的现代化,增强了军事实力;为 武力统一(铁血政策)德国创造了重要条件(奠定军事基础);加强了 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对外发动战争的冲动;对其他国家军事改革 产生了重大影响。
-17-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1.(2017课标全国Ⅲ,44)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 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 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 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 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 《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 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 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 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同简要,疏而不失”。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

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日本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秦孝公变法图强,广纳贤士。

(3)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

(3)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2)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3)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逐渐南迁,其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行。

2.内容(1)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租调义务。

(2)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实行俸禄制和定期考核的制度。

(3)迁都洛阳。

(4)文化上,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3)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三冗”“两积”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

(2)王安石的“三不足”改革决心以及宋神宗的支持。

2.内容(1)富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2)强兵: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学好本专题,扎实掌握专题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以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学习近代改革时,一要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史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

二要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究,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四要学习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科能力。

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

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4、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展思维。

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要加强关注时政,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土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专题讲解】【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核心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核心知识点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一、导读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鸭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日本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②各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

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

(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

(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考部分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考部分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新人教版
集权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 严厉禁止私斗。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 治。 ③废分封,行县制,分全国为 31 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 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 主阶级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 ,制定了秦律。 ⑤改革风俗习惯: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文化领域的变化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 格局;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 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条件和机遇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③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 ①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 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 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概况: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为实现富国强兵,招 揽人才,重用商鞅。
3.主要措施 (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①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发展。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 严格执行。
考点一
古代重大改革
(一)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 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封建经济所取代。
(2)政治上: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出 现变法改革的潮流。 ①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的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 法;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

试题来源 2017·全国卷Ⅰ
考查主题 20 世纪 80 年代的 工资改革
材料出处 《新中国工资史 稿》 苏继祖《清廷戊戌 朝变记》 梁启超 《戊 戌政变记》
设问视角
考情分析
特点(意义) (1)从材料出处看, 以原始 类 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考查内容看, 以中国 原因类 启示类 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 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 法律领域的改革。
2017· 全国卷Ⅱ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 改革
2017· 全国卷Ⅲ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晚清政府编练新军 的改革
《隋书》
特点(意义)类 (3)从问题设计看,一 比较类、特点 般是两问, 问题之间的
2016· 全国卷Ⅱ
《清史稿》
类、 作用(影响) 关联性很强。 类 (4)从设问视角看,多
2016·全国卷Ⅰ
南朝的山泽管理制 赵冈《中国历史上 背景类、作用 度改革 生态环境之变迁》 (影响)类
2013·全国卷Ⅰ
பைடு நூலகம்
晚清的戊戌变法与 清末新政
《清德宗实录》
比较类、原因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 类、实质类 看,古代史试题从
背景类、比较 2017 年高考开始与选 2013· 全国卷Ⅱ 唐朝的两税法 近 白寿彝 《中国通史》 类、 作用(影响) 修教材内容有联系, 类 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 也有一定的联系, 如涉 2012·全国卷 汉代王莽的币制改 革 白寿彝 《中国通史》 目的类、原因 及清末戊戌变法与新 类 政及晚清政府编练新 军改革两道题。
唐太宗时的谱牒改 唐长孺《魏晋南北 内容类、作用 采用比较类(3 次)、内 革 朝隋唐史三论》 (意义)类 容类(3 次)、原因类(4
2016·全国卷Ⅲ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 吕思勉《魏晋南北 内容类、作用 次)、作用类(8 次),注 革 朝史》 (意义)类 重对学生“调动和运

2019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9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266页)[考情精析]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全国卷Ⅰ、2016年全国卷Ⅱ和2017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涉及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现代中国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既有王莽改制、两税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庙号改革,唐朝的币制改革、谱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养廉银制度等相对冷门、专业性较强的历朝历代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调整。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历史课件】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课件】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整顿 吏治 三长制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 固了政权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措施
迁都 洛阳
内容
意义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 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 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 了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中 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 封建农业的发展。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 条件。 (2)历史局限:变法中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了变法改革的潮流。 (3)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百家争鸣”。
2.条件和机遇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国君的认同。
③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2)历史机遇 ①长期遏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
[深化拓展] 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 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
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 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 .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 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历史课件】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课件】2019人民版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模 块 四 选考部分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2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目 导 航
01
考点识记· 核心突破
02
真题模拟—巩固提升
01
考点识记· 核心突破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历史背景 (1)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认识评价
(1)进步性:从法律上废除农奴制,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动摇了 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 点。 (2)局限性 ①农民仍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设农工商总局,鼓励 发展农工商业;提倡 私人办厂,奖励创新 发明;改革财政,创 办国家银行,编制国 家预算和决算;兴办 邮政
资产阶级知识分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 作用 子有机会参与政 主义的发展 权
增强国防力 量
4.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 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 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 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 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5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讲小结讲义 岳麓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5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本讲小结讲义 岳麓版

(3)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②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 ③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④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2.运用列表法比较认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商鞅变法
王安
背景 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统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65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讲小结
﹝归纳拓展﹞
1.对古代改革的综合认识 (1)改革的类型和特点 ①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此类改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 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法等。 ②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 作为改革的重点,如王安石变法等。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 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改革的作用和启示 ①作用:中国古代改革从效果上来看,大都收到了明显成效 商鞅变法都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 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但从 看,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 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败。 ②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 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 辛。商鞅、王安石等人的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不新制度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挽救统治危机 生产关系
对封建生产关 整的改革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王权支持;都遭到旧势力 相同点
措施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讲课型1: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日本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秦孝公变法图强,广纳贤士。

(3)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

(3)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

(2)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3)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逐渐南迁,其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行。

2.内容(1)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租调义务。

(2)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实行俸禄制和定期考核的制度。

(3)迁都洛阳。

(4)文化上,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3)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三冗”“两积”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

(2)王安石的“三不足”改革决心以及宋神宗的支持。

2.内容(1)富国: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2)强兵: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3)育才:改革科举制度,克服“恩荫”,实行择优录用原则,改革学校教育,发展地方教育。

3.结果: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最终失败。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是俄国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

(2)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

(3)19世纪以来变革的呼声。

(4)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改革。

2.内容(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2)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地方自治,农村建立自治局,城市建立杜马。

3.影响: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但改革很不彻底,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五、明治维新1.背景(1)幕府统治下政治上身份等级严重,经济上领主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对外闭关锁国。

(2)美国黑船来航,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3)倒幕运动胜利,明治新政府建立。

2.内容(1)政治上,破除旧的幕藩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宪法。

(2)经济上,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殖产兴业。

(3)文化上,文明开化。

3.影响(1)积极: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消极: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工业发展;推行军国主义;宪法颁布后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尽忠天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六、戊戌变法1.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呼声兴起。

(2)维新思潮兴起。

(3)公车上书。

(4)成立学会组织,办报纸宣传变法。

(5)光绪皇帝及维新派的变法努力。

2.内容: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3.影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

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5.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使改革后俄国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6.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进步性①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实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⑤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2)局限性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

②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7.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