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北碚的道德建设.kdh
卢作孚“北碚模式”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变迁
卢作孚“北碚模式”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变迁①张瑾(重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四川,重庆,630000)摘要:本文在大量翔实的资料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视角,利用档案文献、地方史志以及大众传媒资料,从三个层面深入细致探究卢作孚“北碚模式”与20世纪2、30年代重庆城市社会生活之关系,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提供一个内陆个案。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展示20世纪2、30年代中国内陆最大的开埠口岸重庆城市生活变迁实况,这是一个竭力模仿上海的内陆“小上海”。
“军人干政”的封闭体制无法抗拒来自“上海模式”的冲击,但军人政权的各项变革,均以维护防区体制为目标;第二,研究卢作孚和他的“北碚模式”实践。
“军人干政”体制内衍生出的另类现代生活——“北碚模式”,在相当程度上“辐射”重庆,成为这个封闭世界与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
第三,总结20世纪2、30年代军人统治下的重庆城市生活呈现出浓厚的新旧杂存的转型特征,以“小上海”为荣的重庆大有被卢作孚规划的“北碚模式”取代的势头。
关键词:卢作孚;北碚模式;重庆;近代中国城市史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经历了一个畸形的、不充分的早期现代化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军人干政”②的体制下展开的,不仅异常缓慢,且十分艰辛。
在这个“军权高于一切”③的城市,“外部现代性的冲击”促使军人们为“摆脱自己的落后的状态,消除外部的威胁”而变革。
这种“体制内”的“被动”响应,客观上也为重庆城市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在封闭的重庆,“现代化”成为了一种既合法又时髦的话题。
对上海摩登的追逐,赋予了这个军人的城市一些改革进取的精神。
其结果,不仅获得“军人干政”的合法性资源,也使得整个社会弥漫一种“小上海”的自满。
最早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卢作孚的现代化实践。
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庆,不能不讨论重庆的郊区——北碚的变化,以及带给重庆的影响。
重庆和北碚的建设,是在两个迥然不同的建设理念下进行的。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调查
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至3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时,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团体已达600余个,实验点已达1 000余处。
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北碚,也正在开展着一场别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它的主持者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北碚这座小城,正是在卢作孚先生的大力建设下,摆脱了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成为一座中外知名的美丽城市(当时联合国地图上中国仅有的三个城市之一),并为大后方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作孚曾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详细阐明自己搞乡村建设与众不同的目标:既不是单纯地搞乡村教育,也不是搞乡村救济,而是为了“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经营的参考”。
近八十年前,身在偏僻闭塞的嘉陵江小三峡的峡防局长卢作孚已高瞻远瞩地提出如此先进的理念,是何等令人叹服。
应该说,卢作孚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乡村现代化”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一、煤炭开发与交通建设卢作孚来到峡区之前,北碚的煤矿业萎靡不振。
仅有的几座小煤矿,势单力薄、管理混乱、设备落后,而且由于地表煤层挖尽正陷入绝境。
卢作孚到任后,发现峡区煤矿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可使它成为峡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对峡区乡村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经过努力他将6个地方煤矿合并成立“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当地煤矿业焕发新生,逐渐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天府煤矿与北川铁路的影响不仅停留在民国时期,更延续到当代。
由于卢作孚时期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天府煤矿的规模继续扩大,1998年9月成为市属重点煤矿企业,2012年12月成为“重庆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这家百年集团仍在为重庆能源建设做出贡献,在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中焕发新的光彩。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
卢作孚的社会担当实业救国摘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当今商业界的热门话题,然而,何谓责任,如何承担,却往往虚空得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
当前,企业家作为一个越来越独立、有力量的团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也就开始突出和被关注。
、企业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我们在评价当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时,参照的对象往往是横向的国外企业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过去缺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而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异域?还是过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被我们遗忘?所以,研究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卢作孚实业救国企业精神社会担当引言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
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
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一、创业他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
他们除了总揽岸上事务外,竭尽全力改善经营管理,卢还亲自上船接待旅客,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口号。
上自经理下至水手都兼服务工作,接待热情,侍候周到,伙食亦好,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好评,班班客满,接应不暇。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类)2009级朱力指导教师易斌摘要:卢作孚作为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三杰”之一,其自1927年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对重庆北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bstract:Key words:乡村教育运动,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当时全国从事乡村教育运动的大大小小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在各地先后涌现出的实验区有1000余处。
当时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将乡村教育作为民族复兴和民族再造的重要途径,纷纷提出各自的乡村建设方案,走出繁华的城市,走进落后的农村,实践他们的理想。
卢作孚,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发展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其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巨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也就是,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时期兴起的乡村建设热潮,在 80年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时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农村建设,其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中国教育亟待完成的现实课题。
鉴往知来,当笔者重新回望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笔者发现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但在当时起着巨大指导的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卢作孚在北碚主导的乡村教育建设的思想理念、措施及其成果,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提出了关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卢作孚乡村建设的背景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
【高考历史】历史人物评说题——答题技巧和训练
历史人物评说题——答题技巧和训练【答题技巧】【思考入手篇】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教材明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阶段及阶段特征,任何历史因素都是历史时代产物,包括历史事件的产生、运作、结果和影响或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主要观点等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一定要考虑历史人物生平活动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得出历史人物活动内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发现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人物活动的本质,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人物生存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
其次关注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了解历史人物时,不应该只停留在人物的个人动机和个人趋向上,而是要深层次的了解历史人物代表的阶级特点和阶级立场和阶级主张,这实质是寻找历史人物其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历史人物只是其代表的阶级的一个缩影。
再次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就是要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影响历史发展趋向所起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基本方法篇】人物活动的分类1、对于生平活动综合性很强,涉及社会层面较广的人物。
可按社会主要领域划分,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民族关系领......2、可按正反两方标准具体划分正:积极、进步、功绩.....反:消极、反动、过错.....3、如果历史人物生平活动时间跨度很长。
可按时间顺序,联系历史人物所处时代,把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该方法评价人物即科学又符合实际;非常适合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单一的笼统化、简单化问题的出现。
\【评价标准篇】1、生产力标准2、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区分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3、阶级的观点:注意人物阶级属性4、时代的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注意不要用当今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不能管中窥豹或一叶障目6、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要带有道德情感色彩7、注意用两点论(积极、消极一分为二)和重点论(侧重点)的方法(必须用,不用易丢分)—【实战训练】1、关于人物卢作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卢作乎(1893-1952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碚影寻踪——寻访湮没在街角的北碚历史
碚影寻踪——湮没在街角的北碚历史北碚的历史漫长而曲折,但是,并没有消散在烟雨中,在许多个我们平时也许不经意的角落,其实写满了北碚的过去。
探究北碚的文化历史,在北碚的街头巷尾寻找曾经的历史遗迹,今天,我们要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北碚。
在重庆的西北郊,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有一座花园般的城区,这就是被誉为“重庆后花园”的北碚区。
20世纪20年代末,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一手开拓的北碚,抗战时期为陪都重庆迁建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
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同时还是国家卫生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并于2006年获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范例奖。
北碚,重庆的后花园北碚,是重庆市九个城区之一,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著称,20世纪20年代末,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一手缔造了现代化的北碚,抗日战争时期,北碚作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在当时,北碚就已经是一座世界级的名城,在1940年联合国出版的一副中国地图上,只标注了三个城市,其中一个便是北碚。
不过要讨论北碚的历史,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
一、缙麓佛都今天,我们往往把北碚漫长的历史沿革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便是卢作孚之前的北碚,那时的北碚主要因缙云山的雄奇和嘉陵江小三峡的俊秀吸引了一大批僧人信徒,和文人雅士。
1.缙云山上缙云寺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山是缙云山,庙是缙云寺。
对于全国各地来北碚的游客,缙云山和山巅的缙云寺是不能不去的景点,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缙云寺的年纪,已经有1500多岁了。
缙云寺始建于公元423年,即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到了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皇帝赐寺额为“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岩,相思竹,相思鸟之故。
公元998年,宋真宗将太宗度过的梵经240卷送到这里,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真宗赐名崇胜寺。
镜头下的乡村建设
镜头下的乡村建设高孟先,一位已故40年的北碚乡村建设前辈。
2019年2月,人们从他留下的1000多张照片中,挑选出近500张,编辑为《北碚乡建记忆》公开出版。
随着这批珍贵史料的披露,卢作孚与北碚乡村建设的历史细节,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大批知识分子到农村推行乡村建设实验,试图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卢作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他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以北碚为基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
在胞弟卢子英的协助下,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大力开办工厂,搞城建、辟公园,建设学校、医院、体育场,让一个偏僻落后的乡场成为现代城镇和乡村建设的典范。
1928年,16岁的高孟先受卢作孚的感召,从璧山来到北碚,投考少年义勇队第一期,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进行军事训练。
成立少年义勇队,是贯彻卢作孚“用新人,行新政”的理念,培养乡村建设的忠实追随者和得力实践者。
高孟先这样记述少年义勇队的生活:清晨,北碚体育场上就响起了刚健的操练声、拼杀声;傍晚又常听到我们路过时的口令声、哨笛声和嘹亮的歌声;崎岖的山路上留有我们负重行军的足迹;数九寒天,嘉陵江中还能看到我们跟随卢子英一起锻炼的身影;公共场所里又常看到学员们维持治安、扶老携幼、清理污垢……我们的生龙活虎不仅给北碚增添了新鲜、青春向上、活跃的气氛,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传颂的热点。
毕业后的高孟先,历任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馆员、《嘉陵江报》《北碚月刊》主任、北碚管理局建设科科长等职。
他在北碚立业、成家、生子,成为北碚乡村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见证人。
在《随感录·要我们自己》中,他写道:自己决定自己的苦乐,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光明”只有在黑暗中去找,“水草”只有往沙漠里去寻。
不要踟蹰徘徊,不要畏难苟生。
颓废是我们的劲敌,消极是我们的陷阱。
即不幸中途遭受了大创,也丝毫听不着呻吟,只有奋斗,牺牲,努力,拼命……的呼声。
1949年,北碚解放。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调查
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调查作者:赖文琦王思维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07期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至3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时,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团体已达600余个,实验点已达1 000余处。
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北碚,也正在开展着一场别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它的主持者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
北碚这座小城,正是在卢作孚先生的大力建设下,摆脱了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成为一座中外知名的美丽城市(当时联合国地图上中国仅有的三个城市之一),并为大后方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作孚曾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详细阐明自己搞乡村建设与众不同的目标:既不是单纯地搞乡村教育,也不是搞乡村救济,而是为了“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经营的参考”。
近八十年前,身在偏僻闭塞的嘉陵江小三峡的峡防局长卢作孚已高瞻远瞩地提出如此先进的理念,是何等令人叹服。
应该说,卢作孚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乡村现代化”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一、煤炭开发与交通建设卢作孚来到峡区之前,北碚的煤矿业萎靡不振。
仅有的几座小煤矿,势单力薄、管理混乱、设备落后,而且由于地表煤层挖尽正陷入绝境。
卢作孚到任后,发现峡区煤矿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可使它成为峡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对峡区乡村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经过努力他将6个地方煤矿合并成立“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当地煤矿业焕发新生,逐渐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抗战爆发后,不少大型企业内迁大后方,卢作孚随即与准备内迁的河南中福煤矿公司总经理孙越崎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公司合并,“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新公司成立后,煤产量大幅度提高,煤年产量5年间增长了约4倍。
概括北碚区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主要举措
概括北碚区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主要举措
北碚区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主要举措包括:
1. 举办企业家精神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讲座、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理念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
2. 加强企业家交流和合作:组织企业家参观考察交流活动,建立企业家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制定和完善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
4. 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加大对创业创新园区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配套服务,为企业家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支持。
5. 弘扬企业家道德风尚:倡导企业家诚信经营、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企业家形象和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北碚区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的举措主要包括宣传活动、交流合作、支持创新创业、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和弘扬企业家道德风尚。
1942年北碚霍乱疫情的扑灭
1942年北碚霍乱疫情的扑灭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2年第02期重庆北碚位于嘉陵江下游温塘峡、观音峡之间,依山傍水,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后,以北碚为中心进行乡村建设。
1936年,峡防局撤销,设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卢作孚胞弟卢子英先后任副区长、区长。
经前后十余年的整治,北碚从一个文化闭塞、建设落后的小乡场,变为街市齐整、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城镇,在全川乃至全国美名远播。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批行政机关、企事业机构内迁重庆。
1939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指定沿成渝公路老鹰岩至北碚一段为中央机关迁建区,北碚更是机关众多、教育文化科研机构林立,一时名流云集。
1942年3月,实验区署改为北碚管理局,卢子英任局长。
卢氏兄弟为北碚市政建设殚精竭虑,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仍面临霍乱猖獗的窘况。
形势严峻突发疫情北碚毗邻嘉陵江,因地势高低落差太大,城内泉、井水少,居民用水一直非常困难,以江水、井水、田水为主。
市民长期养成饮用生水的习惯,致使夏季肠道疾病时有发生。
其中霍乱是夏秋最易流行的急性肠胃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一经蔓延,死亡率非常高。
因此,防治霍乱成为北碚管理局和当地医疗部门夏季防疫工作的第一要務。
每到夏天,北碚政府都要动员民众注射霍乱疫苗,组织人员宣传夏季防疫的重要意义。
但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不高,不易接受卫生知识普及教育。
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接种疫苗,也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当时,北碚的卫生机构有国立江苏医学院、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医学院公共卫生事务所、北碚卫生院、江苏省立医院驻渝诊疗所等。
江苏医学院公共卫生事务所会同北碚卫生院负责北碚防疫工作。
公共卫生事务所实施对象为机关团体、学校,北碚卫生院实施对象为各乡镇民众。
1942年春夏之交,北碚管理局向卫生署领取200瓶伤寒霍乱混合疫苗,很快注射完毕。
7月,卫生署再发给北碚100瓶霍乱疫苗。
浅析新时代下研究卢作孚乡村建设理念及启示
M 24西部社会丨X浅析新时代下研究卢作孚乡村建设理念及启示原 斌(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 文章介绍了20世纪20、30年代卢作孚先生乡村现代化建设根源,以北碚模式为例阐释了卢作孚先生乡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运输为先行,以乡村建设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
并概括出卢先生在北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几点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加强现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建设;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新时代;卢作孚;乡村现代化;价值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我们两个阶段新的安排时,反复提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名词。
在我们现今社会,现代化一词,大家已耳熟能详,但是在90年前,在那个动荡,中华民族饱受欺侮的时代,这一提法堪称是惊人的见解。
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再次探寻卢作孚先生的乡村建设之路,从中提取宝贵经验,为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一、卢作孚个人简要概述及其乡村建设思想的根源1、个人简述关于卢作孚个人,大家了解最多的就是,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同时他也是我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民生公司的创办人。
有“中国船王”、“北碚之父”之称。
幼年家境贫寒,后担任过老师、主编、记者,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抗战期间,他领导民生公司组织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卢先生的一生为救国四处奔走,一生坚持从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无时无刻不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到一起。
毛泽东称他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冯玉祥称他为“最爱国,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2、乡村建设理念根源(1)政治根源。
在政治方面,主要和当时民国社会动乱的大环境有关。
国家动荡,军阀混战,土匪遍地,帝国主义列强和法西斯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长期的战乱导致农村土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作者: 刘重来
作者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110-115页
主题词: 卢作孚 乡村建设运动 交通建设 农业经济 城市化建设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极少数获得巨大成就的一个。
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使北碚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从一个穷僻山乡建设成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缩影”的美丽城市。
这种建设模式,正是他“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体现,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题: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单项选择题1.东盟的建立维护了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 ,其建立的外部因素是 ( )A、美苏“冷战〞的严重影响B、东南亚国家众多 ,区域辽阔 ,相互冲突时有发生C、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的“东盟意识〞形成D、为消除内部矛盾 ,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2.1969年11月 ,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平安问题〞。
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 ,但必须“防止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
这说明( )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3.1966年7月 ,戴高乐总统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2009年3月 ,法国议会下院表决 ,决定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这主要说明( )A.国家利益至上B.多极化趋势加强C.法国地位上升D.北约生命力旺盛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 ,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 ,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
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
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响实质上反映出(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开展趋势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6.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欧洲应该有一个共同的防御体系 ,必须由法国来为这个体系规定方案和指定指挥官。
〞为此 ,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曾两次否决了英国提出参加欧共体的申请。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
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D.强调主权在民参考答案:A2. 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反映了A.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大C.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D.闭关锁国政策还没有推行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交流频繁未从材料中看出,故A项错误;西方传教士因为朝廷不满而修改地图,所以不能说明其在华影响力大,故B项错误;从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可以看出中国以自己为中心,故C项正确;清朝初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3. 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
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
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
由时间“1959年”判断是美苏冷战时期,英国与美国是同一阵营,故A项错误。
美国大量输出图书,是冷战的需要,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展开,图书逐渐成为美国对苏文化冷战的一种重要工具,美国海外图书馆与图书空前扩张,故D项正确。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及答案
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
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
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
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
”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
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
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
”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
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
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
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
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
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
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
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
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建设探析的开题报告
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建设探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卢作孚的北碚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成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篇章。
本文旨在通过对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探析,揭示其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以及对当代乡村教育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深入分析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模式和实践成果,揭示其对中国乡村教育的历史地位、教育价值和教育责任等方面的贡献。
同时,本文也将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对当代乡村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等。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当代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本文可以深化对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弘扬卢作孚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本文可以通过对卢作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探讨当代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途径,促进中国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基本理念,阐述卢作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揭示其乡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教育模式,分析卢作孚乡村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实践成果,探讨其对乡村教育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以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案例为基础,深入探讨乡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等问题。
第五部分:结论,总结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成果,归纳其对当代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提出未来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梁实秋先生与抗战时期的北碚
梁实秋先生与抗战时期的北碚在重庆主城区西北方向的嘉陵江畔,缙云山下,有一个因巨石入江而得名的地方---北碚。
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卢作孚先生的规划实施下,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先规划,再逐步按计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当时的北碚已是一个街道整齐、建筑别致、绿茵葱珑的“大公园”。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许多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迁入北碚。
这里有初建于南朝的温泉寺,也有中国最早的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抗战时期这里宁静而秀丽的自然风光,开放而活跃的文化氛围,成为许多生活在战乱中的文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他们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先生强调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人性论是他思想的核心。
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说到:“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至于与当时的时代潮流发生怎样的关系,是受时代的影响,还是影响到时代,是与革命理论相合,还是为传统思想所拘束,满不相干,对于文学的价值不发生关系。
因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文学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现普遍的固定的人性。
正如他在《文学的纪律》一文中说:“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痕迹的文学作品生命力是有限的,终将随时代一起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只有那些客观真实描绘人性的作品,在时光隧道里永远闪耀光芒,代代相传。
1939年到1946年梁实秋先生寓居在北碚,在这里度过了8年艰苦的抗战岁月。
这栋房子是由梁实秋和吴景超夫妇共同购买的。
当年这是一处简陋农舍,建于半山腰,共有5间房屋,由于房子没有门牌号,为了邮递方便,就取了吴景超夫人龚业雅名字当中的这个“雅”字来为房子命名,取名“雅舍”。
一个没有钱的大亨——卢作孚
一个没有钱的大亨——卢作孚1949年的中国,天翻地覆,国民党一败涂地,新中国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二十艘轮船停留香港。
何去何从?当时卢作孚至少有四条路可走:一是去台湾,张群、叶公超等政要都一再劝说;二是去美国,挚友晏阳初会为他安排好一切;三是留在香港,天时地利;四是北上回大陆。
卢作孚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北上。
他的内心并没有过多的纠结,因为他的根在重庆,他只是回家。
他说:“我对事业负有责任。
”然而,壮志难酬,三年后,卢作孚便吞下过量安眠药悄然离世。
11921年秋,四川泸州忠山上,霜叶染红,秋草弥香,年轻的恽代英和卢作孚站在高高的山崖上举目远望,层林尽染的秋色山光也吸引不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忙着“唇枪舌剑”,激烈地辩论着中国的未来与出路。
恽代英主张暴力革命,他自称“我是一颗炸弹”,要以武装斗争方式救国救亡。
他的好友卢作孚提出异议:“炸弹力量小,不足以完全毁灭对方;你应当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力量,才使人无法抵抗。
”一直以来,卢作孚都坚持以“微生物”的方式改良社会,努力践行实业救国路。
卢作孚卢作孚富于理想,更勇于实践,他以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白手起家创办公司。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四川办实业,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当时四川与外界交往主要靠水路,他便想要办航运。
1925年冬,他在重庆合川老家创立民生实业公司。
那是川江航运衰微期,扬子江上游,五彩缤纷的外国旗轮船随处可见。
但卢作孚天生不服输,他认为:“白种人做得到,黄种人亦做得到;日本人做得到,中国人亦做得到。
”他东挪西借了八千元,购买了一艘七百吨的小船,取名“民生”号。
公司没有办公室,就在县城一座小庙宇内设立事务所。
小小的“民生”号,以蚍蜉撼大树之势,与外商竞争。
卢作孚是幸运的,仅十年光景,民生公司就发展成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拥有四十七艘轮船,总吨位两万吨以上,承担长江上游一大半运输任务。
川江上漫江飘舞的万国旗中,有一半为中国旗,卢作孚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船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20、30年代,面对整个四川的道德危机,卢作孚选择北碚地区为试点进行道德建设。
卢作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大胆生产,小心享用”、珍惜时间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
从中可看出,卢作孚的道德建设不是对传统道德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改造;他实施道德建设的着眼点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终的目的是要帮助社会和国家。
他在北碚地区开展的道德建设取得不小的成就,其原因在于开明的军阀对建设事业的支持、卢作孚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他个人的思想品质和能力。
关键词:卢作孚;北碚;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9-0082-0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北碚的道德建设*张一楠(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一个国家民众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胜亡。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具有优秀的道德传统,如克己为人、乐于奉献,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谦虚礼貌等等。
然而,近代以来新思潮、新伦理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提倡进行道德革命和道德建设。
卢作孚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卢作孚道德建设的社会背景卢作孚在北碚地区开展的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民国初期的四川政治腐败、秩序混乱、经济落后、民气消沉,整个四川面临着道德失范的危机。
1918年,川军各部和滇军、黔军在四川境内“就防划饷”,从此四川出现分崩离析、群雄割据的局面,形成了所谓的防区制。
[1]防区之内,各军阀横征暴敛、扩充军备;防区之外,各方对峙、混战不断。
民国初年,四川盗匪四起,趁机作乱,尤以嘉陵江三峡地区的兵痞盗匪最为猖獗,沿江据险肆意横行,打劫附近百姓和过往商旅,致使航道受阻,商旅难行,人民苦不堪言。
[2]四川本是风景秀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是发展旅游业和工矿业的理想地方,然而由于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建设,千百年来一直处于一成不变的荒芜和落后状态中。
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工业技术落后,农村经济破产,百姓贫困且税捐繁重。
此外,庙宇、烟馆和赌场却比比皆是,许多人没有固定的职业,乡人闲来无事便吸食鸦片、聚众赌博,人们年复一年地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与愚昧之中,游民习气严重。
[3]四川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基本生活成了问题;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人民文化素质下降,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二、卢作孚道德建设的内容1927年,卢作孚出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开展了以北碚为中心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同时也开始实施道德建设。
(一)“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人才,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第一、二期学生队、少年义勇队三期、警察学生队一期,共计五百余人。
卢作孚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精神训练,勉励他们要“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4]1931年6月7日,峡局职员官兵在北碚公共体育场举行周会,卢作孚主持并讲话,他讲到两点:一是要勇于接洽,这是成功之母;二是要敬事,只要肯从“敬”字上用功夫,顶繁难的事也可以办好。
[5]卢作孚还请周孝怀为少年义勇队写队歌歌词:“争先复争先,争上山之颠。
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神明华胄直少年。
嗟我少年不发愤,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嗟我少年不发愤,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6]对于青年学生,卢作孚告诫他们必须保持纯洁的精神,非但做好自己,更要帮助、监督众人;绝不能求待遇和地位,要时时发挥工作的精神,增加工作的力量,努力求得工作的成绩,而“成绩即是报酬”。
此外,“我们绝不坐在服务社等待周围的人们来寻求我们帮助,而必须去寻求待我们帮助的人们,向他们宣传,运动他们接受我们的帮助。
”[7]在卢作孚苦心的培训下,一批批的官兵、青年学生树立起了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志趣,并在后来的峡区事业中创下了许多功绩。
(二)“大胆生产,小心享用”卢作孚看到中国人身上有两种最为显著的美德,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超越的,一个是勤,一个是俭。
中国人向来就有勤劳和节俭的特性,读书人可以三更灯火、十载寒窗,农民*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卢作孚失业救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6012)阶段性成果。
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夜半不停工;富有的人吃穿都甚为节省,“与其说他的财产是增加收入聚积起来的,不如说是节省支出攒起来的”。
[8]许多侨居欧美和南洋的华人也正是凭借耐劳和节俭两种美德,自己白手起家,获得事业的成功。
近代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差距太大,而且他们国家的人民也奋发向上,若要追赶上,并非易事。
因此,更需要发扬“勤”与“俭”的美德。
北碚峡防局的人,上至长官,下至士兵都身着布服。
卢作孚自己以身作则,一直衣着简朴,毫不讲究服饰,还曾经因为他穿灰布制服像穷工人,不被允许登电梯。
[9]然而,卢作孚认为勤俭只能帮助个人的成功而非社会的。
“中国人不能做两个人以上的合资生意,即或能做,就要扯皮下场;说到扩大,更不容易;虽则原因极为复杂,总之没有组织能力,是最大的毛病。
”[10]由于中国人缺乏组织能力,传统的道德始终敌不过现代的社会组织。
因此,需要用现代方法对传统道德进行改造,“组织能力要与勤俭的美德结合”、[11]“将勤俭的分子组织成一个现代的社会”。
[12]卢作孚提出,要“大胆生产,小心享用”。
现代社会中的“勤”指大胆生产,“俭”指小心享用,“小心享用”,像过去那样节省物质上的享用;“大胆生产”,需采用现代的方法,包括技术与管理、预算与计划、消费与生产等等。
如何做到“大胆生产、小心享用”呢?卢作孚认为在生活上的开支应尽量节省,生产应尽量增大。
不能生产的,就不应消费,“尽量地把我们日用的开支数目节省起来,用到生产事业上去”。
[13]抗战过程中,卢作孚又对“勤”、“俭”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勤”是要最大限度的加强工作量;“俭”,是中国人原有的节约;“大胆生产,小心享用”就是加强工作的效率,并节约所得集中于生产事业。
以勤、俭二字为基础,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才能挽救抗日中出现的危机。
[14](三)珍惜时间卢作孚视时间为生命,他说:“我们的时间,便是我们的生命。
时间过去一天,便是生命减少一天。
我们爱惜生命,更应该爱惜时间。
”[15]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应当用于工作。
卢作孚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时间上比赛,如美、德、日、苏俄等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建设起来,然而中国的前进却甚为缓慢。
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把握时间,把一点一滴的时间都用于社会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建设。
“这是整个国家的人们应追求的目的地。
因为时间不能等待你,别的民族是在那里紧张着与时间共前进,亦不能等待你,你便不能等待任何人。
”[16]无论人们处在什么位置,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暇余活动,都不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社会和国家。
所以,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的改善自己周围的环境。
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再到影响自己的周围,不能让时间随周围的混乱过去。
“决不容许你等待,亦不容许你迟疑,因为你的时间是不断前进的。
”[17](四)改良社会风气20世纪20、30年代,乡人闲来无事便聚众赌博,不愿意谋求正当的职业,致使赌场盛于商场,各县各镇的烟馆多于饭馆;峡局各场的赌博,每天差不多有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输赢。
[18]北碚地区不仅世风日下,烟馆、赌场的开设还容易滋生犯罪。
所以,要想提高人们大众的道德水平,必须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
卢作孚的具体做法如下:1.禁赌。
卢作孚特别重视禁赌,认为这是办团人员的重大责任。
1928年率峡防局服务人员参观北川铁路开工,晚上由摩溪山回局。
途中经过黄葛场,见有乡人搓麻将打纸牌,当时就命将纸牌一齐抓过来焚烧。
[19]1929年与各场团务人员议定进行禁赌。
在峡防局能够监视的地方,就直接禁止,远的地方,由团务方面的人帮助禁赌。
春节期间,百业停止,易发生赌博,因此卢作孚派人在峡区各场张贴布告,禁止赌博。
正月初一,又派出巡查队,在街面巡查,劝人不赌钱,一旦发现赌博,则没收赌具。
初八,峡防局职员、官兵、学生,在公共活动场举行周会,卢作孚还专门讲了春节期间禁赌的问题,“我们认为禁赌这件事,对于人民有利益,精神是要贯彻的。
纵然有少数的人民怨我们恨我们。
我们要是做,以至于要杀我们,亦还是要做的。
”[20]2.破除封建迷信。
1928年12月20日,卢作孚和北碚峡防局副局长熊明甫发出破除迷信的署名布告:凡测字算命,相面跳神等,“亟应一体革禁”。
布告公布之日起,即派兵一中队随时查禁,“一经查获,定即分别处办不贷”。
北碚街上曾有一块“无常碑”,乡人认为是“压鬼的”,动不得,动了它,地方上就要“出鬼”。
卢作孚为了改建北碚街道,毅然打掉了“无常碑”。
[21]同年,峡防局还派士兵打碎北碚火焰山庙中的菩萨,作为建立博物馆的馆址。
3.以运动开风气。
1922年4月22———26日,卢作孚亲自组织了在北碚举行的嘉陵江运动会,有22个团体,共计1161人参加。
[22]1929年10月10———11日,在卢作孚倡议下,北碚举办首次秋季运动会,运动会设22个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邀请峡区团学人员参加,聘请渝合各学校体育教师相助,并约学生参加。
“事虽草创,然各项运动,规模初具,颇足以开乡人士之眼光,励后来之进取谈者皆望继此更扩大经营之。
”[23]这不仅强健人的体魄,还是一次社会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兴趣,以替代社会上种种不良的行为。
三、卢作孚道德建设的特点(一)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改造卢作孚展开的道德建设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进行全盘的否定。
他主张运用现代的方法改造并发扬中国人的传统道德。
例如,他对中国传统“勤”与“俭”的美德做出了新的阐释,即“大胆生产,小心享用”。
除勤俭的美德外,卢作孚认为过去应酬中的礼义廉耻也可以运用到现代的国家建设上来。
他对礼义廉耻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桩经济事业赚得的钱,大多数拨为公有,继续用于生产,个人只享受最低限度的生活费,谓之礼;义,公众的事业没有钱经营下去,我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谓之义;拒不贪图公众的财富,谓之廉;做一桩公众的事情,我们做出来的成绩没有其他人好,谓之耻。
[24](二)着眼于社会的需求,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和国家卢作孚认为,中国人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有效忠于其集团生活的美德,绝对没有个人的自私,中国人一向是为了集团生活抑制甚至牺牲自己。
传统农业社会的集团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家庭以外的一切,包括自己。
所以,许多人忙着为家庭和亲戚朋友找出路、为家庭谋财富;不肯为社会努力,这样的道德对社会和国家是有害的。
进入工商业时代以后,集团生活转变为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乃至于一个国家的。
然而,这种抑制、牺牲自己以为集团的美德仍然是需要的,但是这个集团不再是家庭,而是经济的、教育的、社会的事业或国家,因此要提倡要着眼于社会,帮助社会和国家,必要时抑制、牺牲自己为社会效力,使得“向来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妇的行动,现在便可以殉社会、殉国家;向来勤俭兴家的行动,现在便可以兴一桩事业,兴一个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