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类)2009级朱力
指导教师易斌
摘要:卢作孚作为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三杰”之一,其自1927年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对重庆北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Key words:
乡村教育运动,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当时全国从事乡村教育运动的大大小小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在各地先后涌现出的实验区有1000余处。

当时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将乡村教育作为民族复兴和民族再造的重要途径,纷纷提出各自的乡村建设方案,走出繁华的城市,走进落后的农村,实践他们的理想。

卢作孚,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发展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其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巨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也就是,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时期兴起的乡村建设热潮,在 80年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时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农村建设,其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中
国教育亟待完成的现实课题。

鉴往知来,当笔者重新回望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笔者发现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但在当时起着巨大指导的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卢作孚在北碚主导的乡村教育建设的思想理念、措施及其成果,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提出了关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卢作孚乡村建设的背景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乡村建设运动先行者。

一直以来,卢作孚都是以一代“船王”、现代实业家的形象被世人广为传颂,而他本人所言:“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卢作孚:《如何改革小学教育》)
早年卢作孚是“教育救国论”者,竭力宣传教育的作用,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1921年赴泸州出任四川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在当地开展了教育改革和通俗教育运动;1924年又到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出任馆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众教育运动。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挽救国家危亡。

但在战乱年代,即使是深处于中国腹地的西南地区亦不能幸免,受军阀混战的影响,卢作孚主持的教育活动总是刚刚取得成果,就被战火打断。

几次重大挫折后,卢作孚幡然省悟,认识到仅靠教育不能“救国”,他转而投身实业。

1925 年下半年是卢作孚的思想和实践的重大转折时期——由“教育救国”
转向实业与教育并举。

1926他年集资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任公司总经理,开创了从嘉陵江到长江的民族航运事业。

从此开始了他以实业为依据、教育为利器,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探索。

1927 年春,卢作孚到重庆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

这本来只是一个清理匪患、维护治安的职位,但是,却为卢作孚提供了又一个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理想社会”的实验场所。

他借此机会,在清剿匪患的基础上,在峡区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特点的乡村建设实验。

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参考”。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353把北碚这个原本荒僻的小乡场建设成了一座“名满天下”的充满生气和现代气息的美丽城镇。

二、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其实践成果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经历了北碚峡防团务局时期(1927-1936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时期(1936-1942年)、北碚管理局时期(1942-1949 年),其乡村建设实验一直并未中断,从 1927 年到 1949 年前后经历了23 年。

(一)乡村建设理念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市村的建设》《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三篇文章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教育方面:吸取前两次教育实验意外终止的教训,卢作孚关于乡村教育的理念逐步完善,完成了从纯粹的“教育救国”向实业与教育并举的转变,即以民生公司为依托,持续不断地为北碚乡村教育建设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以教育现代化为手段去推进北碚乡村现代化建设——“产教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两方面。

教育为立国之本。

卢作孚反复强调的“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将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人人皆有天赋之本能,即人人皆应有受教育之机会”,“教育的普及是要科学和艺术的教育普及,是要运用科学方法的技术和管理的教育普及,是要了解现代和了解国家整个建设办法的教育普及”,“学校之培育人才,不是培养他个人成功,而是培养他做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教师应该是“须知教育精义,而有其志趣者”等振聋发聩的观点和他关于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规范中学数量,停止低水平的初级师范,以提高程度为前提合并高素质大学、关闭不合格大学等具有前瞻性的构想,
就其性质而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是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日益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晏阳初语)或“民族自救”(梁漱溟语)。

主持乡村建设运动, 他第一次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主张。

同时他也意识到实现现代化, 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而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 社会、国家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

而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却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

“卢作孚推行的乡村建设,重点不是在教育上,而是把经济建设放在
各项建设的首位。

”[2] 刘重来.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04,(创刊号).
在重庆北碚的实验,称为北碚模式。

惟以卢作孚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效果最为显著,使北碚从一个交通闭塞、盗匪猖撅的偏僻乡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的美丽城市。

卢作孚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坚持以实业辅助建设、以经济支撑建设,以一个实业家来主持一地的乡村建设,这与教育家、学者身份主持者乡村建设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晏阳初、梁漱溟等比较起来,更有经济头脑和更具务实开拓精神,使北碚成为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神话”。

“在乡村教育运动形成后不久,尤其是 1927 年后,乡村教育开始向乡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乡村教育的实践表明,要“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仅靠乡村教育还不行,还必须进行乡村建设。

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成为民国时期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解放的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完整的历史记录”[2]。

刘重来.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02.
卢作孚在试验中始终把峡区的经济建设放在各项建设事业的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由此创造了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北碚模式。

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身份的卢作孚主持乡村建设,使他“更有经济头脑,更具务实开拓精神。


卢作孚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从经济入手进行乡村建设并时刻保持经济与教育互助的典型代表。

正如他自己回忆所说:“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22]卢作孚.如何彻底改革教育[N].嘉陵江日报,1948-04-22. 他开创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的北碚模式,明确提出以“现代化”为目标来建设乡村。

他认为乡村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也不只是乡村救济方面,而是要赶快将乡村现代化起来,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非常有远见地注意到了乡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以他描绘的现代化北碚蓝图中,除经济、文化方面外,还有“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为公众服务”,“地方皆清洁、皆美丽、
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等设想,目的就是向农村培植现代化的新生产和新生活,最终实现城市化。

农村及其农村教育有史以来都行在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最后面。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新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一环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

关于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

西南大学刘重来教授认为: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思想,实际上是他“国家现代化”思想的延伸,是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是他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和高度概括。

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建设模式。

卢作孚主持的乡村建设在民国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之所以成就大、成效好,与他的“乡村现代化”思想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模式是分不开的。

他把经济建设放在其他建设的首位,因地
制宜,以发展本地资源丰富的矿业和需求大、成本低、收益快的纺织业为龙头,通过激化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大发展。

他以工辅农,特别是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种种举措,都使其乡村建设的基础更加厚实。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给当代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是完全正确的,但绝不能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不但应该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而且还须政府、企业、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

只有指导思想正确、前进方向找准,齐抓共管,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大、成效好的结果。

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