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十.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9)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制定本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俗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2、血库工作人员需在交叉配血后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用试管盖盖紧,在2-8℃至少保存7天。

以便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可对保存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复核,排除交叉配血不合等方面原因。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用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点评分析。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6、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7、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简要图输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上报血库,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重大输不良反应及时汇报生在护士长,由科室汇报医务科/总值班)↓怀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血库,保留血袋及输血器,必要时医务科/总值班、血库、临床医生及患方四方对血袋及输血器封存、检验。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减少患者受损,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输血科、血库、临床各科室等相关人员。

三、责任主体:1. 输血科负责制定并修订该管理制度,负责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置。

2. 血库负责提供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同时协助输血科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

3. 临床各科室负责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输血,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并配合输血科进行处置。

四、监测内容:1. 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皮肤变红或发冷、出血、荨麻疹、休克等。

2.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等信息的记录和整理。

五、监测方法:1. 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指征,及时获取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2. 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诊断。

3. 协助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并及时上报。

六、处置流程:1. 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处置,包括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加强护理、与血库联系等。

3. 完成处置后,应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处置过程以及治疗效果,并上报相关部门。

4. 对严重或复杂的不良反应,应立即成立专家组进行会诊,并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七、报告管理:1. 输血科应建立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按规定及时上报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应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3. 相关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报告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并配合对不良反应进行随访。

八、责任追究:1. 对于未按照管理制度进行工作或不履行监测和处置职责的相关人员,将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

二、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四、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五、一般输血(不良)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上报。

六、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流程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病情,记录处理经过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信息准备采血试管(EDTA抗凝的血常规管),打印“交叉配血”条形码标签。

2名医护人员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标记试管
抽取3ml静脉血注入已备好的血常规试管(同时有2名以上患者需要或备血时,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
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送检(科室护士或医院专职人员送检,其他人员不得送检)
送检人员将输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到输血科,备血须在登记本上记录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核收签字。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制度1.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2.范围:适用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3.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接受输血的患者出现了原来身体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者是生命体征的改变(通常为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

4.权责:责任科室:输血科及临床各科室。

5.参考文献: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6.不良反应及处理6.1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报告值班医生,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6.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6.3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6.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6.3.2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6.3.3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 B O、R 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 B O、R 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6.3.4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6.3.5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6.3.6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速效利尿剂;应用多巴胺;碱化尿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D I C的防治。

7.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7.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7.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7.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7.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

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3)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样本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样本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样本一、目的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对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处置,保障病人的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中所有涉及输血操作的科室和个人。

三、管理要求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详细告知病人输血的目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病人的同意。

2.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认真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反应,特别是不良反应,及时记录。

3.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按照相应的处置程序进行处理。

4.尽快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报告给医院输血科,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

5.输血科应及时分析和评估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6.输血科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的数据库,定期分析和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数据。

四、具体实施(1)医务人员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详细介绍输血的目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解答病人的疑问。

(2)向病人提供并解释《输血同意书》,征得病人的书面同意。

2.输血过程中监测(1)医务人员应仔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特别是注意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指标的变化。

(2)密切关注病人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黏膜湿润度等。

(3)发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记录相关情况,并立即停止输血。

3.输血不良反应处置(1)停止输血,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确保病人的呼吸道通畅,保证供氧。

(3)根据病人的表现,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等。

(5)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4.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相关医务人员应尽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将其提交给输血科。

(2)输血科及时评估输血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3)输血科应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的结果及时上报给医院的相应管理部门。

五、数据库建设1.输血不良反应的数据应被收集并存储到指定的数据库中。

2.输血科应定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统计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为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与目的为了标准化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工作,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医院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的流程,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工作职责,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最终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二、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进行输血操作的全部科室和人员,包括输血科、血库、临床各科室等。

三、监测与报告的程序1. 监测的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包括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

(2)监测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等。

2. 监测的责任人和职责(1)输血科负责监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2)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负责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包括过敏史、特殊病史等相关信息的搜集。

3. 不良反应的报告与处理(1)输血科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要及时向血库进行报告,并提供详细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措施。

(2)血库收到报告后,要及时向临床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通报,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

(3)临床科室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4)输血科要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监测与报告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 分析与整理监测结果(1)输血科要定期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

(2)根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输血操作流程和标准,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 应用监测结果(1)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程序输血不良反应,俗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1、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精神开展工作,严格执行输血安全等规章制度。

2、输血科在每次发血后必须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密封或将试管盖紧,在2-8℃至少保留7天,不能马上丢弃。

若病人对输血产生不良反应,则可以用保留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重复配血试验或其他试验。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向家属或病人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点评分析。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6、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7、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检测、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流程。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科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输血科差错事故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输血科(血库)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事故的登记、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等工作。

三、差错事故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差错事故,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管理不善、通信不畅通、信息错误等原因,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

四、差错事故的分类差错事故分为一般差错、严重差错和重大事故。

1. 一般差错:未对患者造成明显损害,经及时纠正,不影响治疗和康复的差错。

2. 严重差错: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需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恢复健康,或延长治疗时间。

3. 重大事故:对患者造成重大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器官功能丧失,或引起其他严重后果。

五、差错事故的登记1. 输血科(血库)应设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专人负责登记。

2. 发生差错事故时,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差错事故登记表格,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原因、后果及采取的措施。

3. 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液制品信息、操作人员信息、差错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等。

4. 登记资料应真实、完整、准确,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六、差错事故的报告1. 发生差错事故,当事人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1小时内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

2. 医务科、护理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院领导报告,并根据院领导的要求,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 输血科(血库)应密切关注差错事故的发展情况,随时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措施。

七、差错事故的调查与处理1. 差错事故发生后,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

2. 调查组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报院领导批准后执行。

3. 当事人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陈述事故经过,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试行)一、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____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二、为了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每个血袋输注后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应填写《输血过程记录单》中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如没有输血不良反应主管医生填写无并签字)进入病例。

如有输血反应,医生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含处臵情况)。

2、对于患者的迟发性的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3、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报至医务处。

4、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三、为了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1、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将血袋刺针孔处折叠,并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臵于塑料袋中保存,及时送至输血科。

2、护士应及时、认真、完整填写血袋回收登记表。

3、输血科人员与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4、输血科定期核查血袋发出和回收数目,二者数目必须一致。

5、血袋在输血科保留____小时后,输血科人员将血袋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____通知各临床用血科室:为进一步落实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流程,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____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三甲”有关条款的要求,现就我院输血严重危害控制及血袋回收等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文(六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文(六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范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____通知各临床用血科室:为进一步落实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流程,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____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三甲”有关条款的要求,现就我院输血严重危害控制及血袋回收等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输血严重危害控制今年上半年,全院输血数量为____袋,收集到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为____袋次,远远低于反应率____%左右的普遍共识。

经调查,在我院输血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过敏、发热反应,临床医师进行适当的对症治疗就可以解决(后症状消失),缺乏向输血科回报的意识;同时,部分临床医师在输血前输注抗过敏药物,导致部分输血不良反应被掩盖。

为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每个血袋输注后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应填写《输血护理单》中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如没有输血不良反应则由主管医生填写“无”并签字)进入病历。

如有输血反应,医生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含处置情况)送血库。

2.对于患者发生可疑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3.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汇报医务科、质控科。

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回报者,由质控科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二、血袋回收目前,血袋回收主要存在部分无回收(____%无回收)及回收不及时的情况,为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保全证据及医疗废物管理,应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1.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并在血袋刺针孔处折叠,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置于塑料袋中保存。

填写血袋回收交接表,将血袋小标签粘贴于交接表上,于每天8:00、17:30连同血袋送至输血科。

2.输血科人员与临床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一、护士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改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必须及时处理、记录,报告主治医师,通知检验科。

二、立即报告医师组织治疗和抢救,护士遵医嘱给药。

三、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

五、怀疑细菌污染或输血差错引起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七、血库报告科主任并核对检验各项质量记录,查找原因。

八、检验科主任组织复检、诊断试验,作好记录。

报告临床,共同分析,确定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并报告医务科。

九、临床与检验科主任根据记录回顾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采取预防措施。

并报告质量管理科。

十、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对事故的调查,分清技术责任与差错责任,得出处理意见,报院长批准执行。

十一、输血导致感染疾病按《医院控制感染管理规定》处理、上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及时处理或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为了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特制定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一、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后甚至十几天,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二、输血中或后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与调查,医护人员认真记录相关信息及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送交血库。

三、对于患者的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再次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送至血库。

四、血库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原因并报至医务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五、血库医师应和临床医师经常沟通,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处理输血反应的能力。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治疗和诊断的临床科室及相关部门。

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1.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分为轻微、一般、严重和致命四级。

2.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

(2)输血不良反应应在发生后的24小时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并上报医务科及输血科。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发热等,观察病情变化,无需特殊处理。

(2)一般输血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3)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如抗过敏、抗休克、抗感染等,及时通知输血科及医务科,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4)致命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紧急处理,如抢救无效,应及时向医务科及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调查。

4. 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处理(1)输血科接到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立即展开调查,了解患者病情、输血过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表》。

(2)医务科接到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意见书》。

(3)科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意见书》对相关措施进行落实,并进行跟踪观察。

四、传染病报告及处理1. 传染病的报告(1)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预防保健科及医务科报告。

(2)传染病应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

输血(液)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液)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液)反应报告制度
一、科室发生输液(血)反应必须及时填写输液(血)反应报告单一式三份,
要求各项填写准确、完整,经该病区护士长签名后,于当日送交院感办、护理部、供应室。

二、病区发生输液(血)反应逾期不报或有意隐瞒的,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将追究责任。

三、输液(血)反应液体的瓶口、静脉管道、针头用无菌纱布包扎,附上细
菌培养申请单及病人寒战高热时采的血标本和血培养申请单,及时由护士送检验科细菌室。

四、检验科应将培养结果及时报告院感办,科室应将培养报告单贴入病历
中。

五、凡遇节假日、双休日或班外时间,输液(血)反应标本直接送往检验科
签收处理,输液(血)反应报告单有紧急情况可直接报院总值班室,然后补报院感办。

输血输液及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及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及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制度。

一、报告范围为输血、输液及医疗器械所致不良事件等项目的监测、报告、登记和处理等。

二、报告采取书面、医院内网等方式上报;紧急情况可电话报告,并及时上交书面材料。

三、医务部、护理部、药学部、输血科和器械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收到报告后,应当在3日内作出明确的批复,紧急情况立即决定;并给予及时监测,直至不良事件处理结束。

四、任何人不得瞒报、漏报、谎报,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做好督查、督办,确保报告程序畅通。

五、相关科室及职能部门至少每年对输血、输液及医疗器械所致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六、对不负责任、不履行岗位职责、不按照有关规定报告者,视情节予以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认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职责3.1实验室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____协调、上报;3.3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4工作程序4.1输血反应监测前____分钟输注速度要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____分钟后,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

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持续观察患者____小时,无异常情况后,____小时内将血袋送回输血科统一处理。

____小时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血红蛋白尿等情况,要排除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4.2输血反应报告、调查程序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4.3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____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如果受血者的症状或体征显示有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如停止输血,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____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和治疗。

如果怀疑为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临床医生对症处理。

停止输血,抽取血袋中剩余血液及输血反应发生后受血者血液标本联同静脉输液器作细菌性检验。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液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液标本、血袋中血液标本,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如果受血者已有明显溶血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医生应立刻着手进行对症治疗,不必等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4.4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输血____小时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发现或怀疑受血者发生迟发性输血反应,应遵循以____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要尽快抽取受血者抗凝血送至红十字血液中心红细胞室,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例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4.5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1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科领导及时上报院医务科和市血液中心。

2、及时记录和核对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回收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用保存的标本和重新采集的标本重复交叉配血和血型的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则以及其它相关检测,血袋保存至少24小时,标本至少保存7天。

4、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和检测结果做好登记并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和临床医师经常沟通,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的能力。

6、输血科对临床返回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登记和妥善保管,每月进行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并上报医务科。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21、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自采自供血液,不组织他人出卖血液,临床用血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经治医师给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同意书》。

应常规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血红蛋白和HCT。

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检验HBsAg、Anti-HCV、Anti-HIV1/2、梅毒、ACT等项目,如患者不同意检验的,应由医患双方注明并签字。

3、若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如短时间内出现体温急剧升高、过敏反应、寻麻疹。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标题]: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正文]: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及时掌握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我院特制定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以便对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制度目的:1. 确保输血不良反应能够快速被发现和处理,保障患者的安全;2. 统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和指导;3. 促进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视和认识,提高其预防和处理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输血工作和相关人员,包括输血科、临床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等。

三、报告内容:1.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2. 报告内容应具体描述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3. 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报告,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4.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和结果的报告,包括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和后续处理情况。

四、报告流程: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相关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2. 相关医务人员应立即向上级主管医师或输血科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和处理;3. 输血科负责人将根据报告情况,及时向医院输血质控委员会进行报告,并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4. 输血质控委员会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五、责任与处罚:1. 对于未按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医务人员,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2. 对于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医务人员,应如实填写和上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如虚假填写或故意隐瞒不报,将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3. 根据汇总分析结果,对反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六、制度评估与改进:1. 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制度不足和问题,并进行改进;2. 对于有较高发生率的输血不良反应,应加强相关科室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预防和处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临床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
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内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附件: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临床症状】
1.发热反应:输血后15min~1h出现寒战,继则高热,可能是一般致热原或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也应除外细菌污染血或溶血所致。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
和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最严重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一般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10min 后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可引起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