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哲学,向来是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的,早前了解哲学无非也只是课堂中的一点渗透,再加之个人自读部分书籍,浅显的进行了解,但依旧难以领略其要义。
近日,读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进一步有了初略了解。
作者在导言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叫做哲学。
随后也阐述了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各时代产生诸如老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诸多思想也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哲学是文化、科学的精神基石,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说,哲学是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的。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求取知识只是其一,更多的要识其意,用其法。
最简单的就是举一反三,如学习某个数学题,在学懂本题时,能够运用方法论依此推论才是掌握了它的方法。
现在的学习不仅重视知识的宽度,也看重知识的深度,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机械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关注思维的锤炼,形成卓越的见识,由知而识,才是智慧。
另一方面,学习已经没有完成时一说,永远都在进行,在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反思,如果我们都是一直往前,不加审视,错不见其思之为何,受教训也不知吸取,那么在学习之路上未免要踏错许多,走远路了。
而提及诸多大家的思想,从孔子的思想中也能看出诸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孔子弟子上千,对夫子是极为尊敬,敬仰的,而夫子亦热爱其弟子,循循善诱,言传身教。
这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首要做到的,正所谓正已而后方能正人,例如诚信,我们常教导学生要诚信做人,但往往教师会无意中进行许诺而后又没有做到。
殊不知一个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为、仪表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注重榜样作用,严于律已,让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而这在学校管理方面亦十分重要,管理者要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效提升领导水平和管理艺术,如此才能更好的管理团队,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8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今日读此书感悟有二,一是以前读书,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今日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以及了解中国自己的哲学史;二是并不是读书就能读到好书,有些书并不是原著,而是某些人因为人微言轻,借用古人的名字,以达到他写书的目的,这类书夹杂着许多这类人的思想,而这类思想并不是都试用于读者,这就需要我们读者自己审视,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看到书中的内容就认为是正确的。
比如本书中提到,《管子》这本书,并不是管仲写的,是后人把法家和儒家的一些思想,还有其他夹七夹八的思想,并成了这一书。
我认为读这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明变,这是学习哲学史最重要的任务,要求我们看一本哲学史,需要从以前到现在发展的历程,如老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庄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虚无缥缈却能蕴藏大道理。
二是求因,一种学说从古至今会变迁的线索,我们能找到,还要能知道这样变迁的原因,就像程子朱子的哲学,为什么和孔孟的思想有何不同,追寻这些原因,大体有三种,首先是个人才性不同,其次是这些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再者就是所受思想的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
三是评判,一家学说,要能评判这学说在当时和后来的思想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等影响。
我个人觉得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动脑思考,而不是尽信书,如果没自己的思想,一味地听信书中的话,那我们读书就白读了,比如《庄子》一书,其内容是关于自然,思想是何其精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何等的洒脱,然则这种学说给后人造成影响是乐安天命,并且牢不可破,深入人们心中,这种思想用得好,就是让世人有种乐观的效果,能让许多人失意的时候能得到慰藉,让许多能人志士在面对挫折时候乐观面对,有积极的作用,如陶渊明、苏轼、王维等人就是积极的方面。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
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中国哲学史大纲》
孔子哲学思想对当代国人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并且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
在这个时间的流里传承、发扬、创新着。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而且经久不衰。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始终位于神坛的最顶端,不仅仅影响着学术界,也深深植根和影响着我们的普通家庭。
从平民百姓到商贾巨富,出生开始就在父辈们字字句句的教诲和耳濡目染下接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战争不断,同样的各种军事家、文学家和纵横家辈出的年代。
思想极端的活跃和开放,而这些掌握了知识的人,都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思想。
他们要么影响国家的法律、要么影响人们对待外物的心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孔子的哲学思想,其实也是孔子在这个乱世中思想成果的流传。
但是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中国人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虽然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他自己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他的弟子及后代们却给他著书立说并把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孔子哲学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首先,我们都是孩子的父母,都是父母的孩子。
小时候我接受父母给我们的教育,现在我们又在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把父母教授给我们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教授给我们的子女。
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孔子的哲学思想很多东西成了我们身上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
也许每一个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是最基本的一些哲学思想却殊途同归。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听话,刻苦勤奋。
长大后学有所成,有所建树。
这久形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家庭的教育思想。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孔子“一以贯之”哲学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书籍概览
1.1 作者介绍
介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写作动机。
1.2 书籍结构
概述书籍的结构,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组织内容。
1.3 主要内容
简述书中涵盖的主要哲学流派、思想家和哲学概念。
第二部分:深入理解
2.1 儒家哲学的精髓
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2.2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
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概念。
2.3 法家哲学的治国理念
评价法家哲学对于国家治理和法律制度的贡献。
2.4 佛教哲学的引入与融合
讨论佛教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
第三部分:个人感悟
3.1 对中国哲学的全新认识
表达阅读后对中国哲学的新理解和认识。
3.2 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将古代哲学思想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3.3 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反思阅读这本书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四部分:书籍评价
4.1 学术价值
评价书籍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2 可读性分析
讨论书籍的写作风格、逻辑结构和可读性。
4.3 实用性建议
提供如何更好地利用这本书的建议,包括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
结语
总结全书的阅读体验,表达对未来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的期待。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篇一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
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
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
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
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部著作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先秦诸子的思想探索,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再到佛教、道教等外来哲学的传入和融合,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交织交融,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和历史渊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思想等等。
通过对这些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书籍,作者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全面解读。
首先,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再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作者对于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这让我对于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
其次,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所追求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外在的探索和知识的积累。
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启示?我们又该如何将中国哲学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和核心理念,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这次读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认为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
此书原本为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编成此书,成为北大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现在读这本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复兴”,也正是为了窥视当时哲学思潮在中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为了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哲学观点。
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是有目的的。
接下来就应该“细嚼慢咽”,慢工出细活,用一个《孟子》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接下来要做的分析那就是“具体而微”了,了解完作者,看完书名和目录也仅仅才对本书有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应该深入发掘一下作者的观点方法了,毕竟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哲学就离不开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到这本书中,那么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者说作者如何论证这个观点成立就是我接下来要分析的。
在本书的第一篇也就是导言中,作者先是提出自己对于哲学一词的概念,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基本上与现在对哲学的描述表达的意思一致,也就是说哲学是从其他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概括出的的学问,是一种普遍性的学问,一种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因而“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胡适先生列举了“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这种分类方法无可厚非,因为今天这种叫法也能在身边找到影子,我注意到教育学部有一门课程就叫做“教育哲学的情怀实践”,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根据存在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大类,当然,划分方法、叫法还有其他的,就不作一一展开说明了。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当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其“掌控民众思想进而巩固政权”的统治目的时,往往对“圣人”的学说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断章取义”。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分为上下两卷,各16章。
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
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哲学研究内容。
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
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中西哲学差异: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然而从“哲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
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
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1、大概老子假的最少,孟子或是真的,或是全假。
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
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
庄子一书,大概十之假造的。
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
管子列子晏子春秋是后人杂凑成的。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
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
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
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
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
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
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1通读全书,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从先秦到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无数的哲学家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不断在探索、在论述、在批判、在前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开中国历史,哲学是从懵懂开始,到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期。
似乎又有一种不服输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秀”。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上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统治中国思想上千年。
期间,佛教对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神不灭论对缓解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来慰藉人们心灵。
当然,其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但范缜的“神灭论”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间数百年没有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哲学家,直到王阳明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阳明心学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等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
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科学知识与哲学杂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国本土,构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学体系。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9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本周泛读《中国哲学史大纲》,该书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所作。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通过读后,大体了解到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这几家学说的核心导向思想和产生的背景及给后人留下的价值贡献。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孝”和“礼”和老子的“道”和“德”思想理论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我做为一名管理者、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哲学教育,以引导幼儿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
关于“孝”胡适引《祀记》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胡适释“尊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莫大于严父。
胡适释“弗辱”(“辱身”“辱名”“辱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胡适释“能养”:子事父母,鸡初鸣,成盥漱……问所欲而敬进之。
其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尊敬亲人,不能侮辱父母,还要赡养父母。
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随意伤害和玷污,做官对自已的上司不尊敬是不对的,做朋友不诚信也是不对的。
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培养幼儿情感交流、孝道行为习惯、良好的孝道素养,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观;能够正确了解自己,尊重关怀父母及他人,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态度。
关于“礼”,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结合《说文》、《礼记》、《礼运》、《坊记》关于“礼”的说法是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把习惯风俗看作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故“礼”字文义颇含有法律的性质。
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礼仪教育的宣传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将礼仪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中。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用“礼”来约束自己,在学好各项技艺的同时还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真诚做人、以礼待人。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了道和德两个部分,在“道”的部分主要阐述了天地间有自己的关联和规律,充满了对自然众生的重视,对自然法则的遵循。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史的一部权威著作,由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包括先秦诸子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在整个东方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
书中对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念、墨家的兼爱主义、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冯友兰还对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魅力和魄力。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冯友兰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文献研究、思想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方法和途径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感受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读后感
第五篇范文:《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读后感——结构与语言分析与评论
在阅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时,我注意到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以下是我对作品结构和语言的分析与评论。
首先,从结构上看,《中国哲学大纲》分为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和近现代新儒家三个部分,这种结构安排使得书籍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张岱年先生通过这样的安排,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读者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哲学的发展脉络。然而,我也认为在部分章节中,作者过于详细地叙述了哲学家的生平和事迹,这使得阅读过程稍显冗长,对哲学思想的深入剖析相对较少。
总结来说,《中国哲学大纲》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张岱年先生以其扎实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哲学的宏伟蓝图。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哲学知识,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读后感——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审视
《中国哲学大纲》是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刻阐释。以文化自觉的视角重读此书,我发现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更是一个民族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探索过程。
第三篇范文:《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读后感—— Nhomakorabea题与个人感受
在阅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探寻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史,更是一部文化自觉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胡适所着《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着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9年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又有《章实斋年谱》及大量历史考证文字发表,在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扩大。
胡适在该书的《导言》中指出,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中的东方一支,与西方哲学处于对等的位置。
从而打破了西方学者一向宣扬“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的谬见,确立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胡适还在《导言》中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为后学者指了门径。
该书是近代第一部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着作。
该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必备图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
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
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
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
篇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
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
对于我们做历史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的方法。
《大纲》分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
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
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
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要知这书所做已经历近一个世纪了)。
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着作,称之“诗人”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
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
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都只是一部《易》经。
孔子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为正名主义,正名主义乃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
其他发人深醒的阐述不胜举。
而很明显的一点。
胡适最欣赏的便是墨家了,他后来时常以实用主义为口号作各种社会宣传,也即是此来源。
他认为墨家是对儒家批判地改进,而后来新儒又起而攻墨,各种学说就在这相攻之中发展。
而墨者与儒者即占据了这本书的主要篇幅,读来使人似乎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争纷。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最首先的获得是对基础的知识的掌握。
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
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
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
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着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
书中的脉络写的比较清楚,通过明变让人更容易理解思想的原因。
最后的评判,从我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水平,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对儒墨两家处事逻辑一节的分析印象比较深刻。
按照书中分析,儒家做事讲究“动机”、“居心”,所以看儒家的治国理论,似乎都是大而化之的,没有实际措施,而墨家更多是实干,明确具体该如何做。
从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向于墨家的理论,其实墨家的理论,也更多接近于当今社会的科学理论,可惜古代一味尊儒,扼杀了中国发明创作的科学发展。
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着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着,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值得深读的一部思想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