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一)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一)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备课教案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备课教案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教学反思
及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引入
「」
分钟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内容
依法治国的主体: 依法治国的主体: 主体 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 依法治国的客体: 客体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等 依法治国的目标: 依法治国的目标: 目标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的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的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 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具有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具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具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公正的司法制度 具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国的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再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再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最后,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的重要保证。 的重要保证。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11月 11月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 循环经济产业园, 循环经济产业园,6万件假 冒伪劣产品被集中无害化处 当日,全国公安机关“ 理。当日,全国公安机关“ 决战‘亮剑’ 决战‘亮剑’行动假冒伪劣 商品集中销毁活动” 商品集中销毁活动”正式启 全国182 182个城市将在此 动,全国182个城市将在此 次活动中查获的假冒伪劣商 品集中销毁。 品集中销毁。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成都市西河职业中学校第一课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情感拥护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法治意识、崇尚民主、公正、平等。

3.运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履行维法公民职责,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在我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四个不可缺一的要素。

2.路易十四是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1638年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5岁即位,亲政后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把法国绝对君主制度推到顶峰,在他统治后期,国库空虚,起义频繁,从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朕即国家”意味着国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这是人治的典型表现。

教师充分利用材料中包含的法治与人治的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与人治根本的认识,哪种治国方略更好呢?如何才能做到依法治国呢?一、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做到时:1、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活动探究(相关链接)的自学思考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网络犯罪法律体系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学生举例说明上述相关法律已完善的地方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材料分析:<民告官胜诉的案例>体现依法执政的水平,参考案例附后。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依法执政水平的看法。

3、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4、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第一篇: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版本、地位及作用:《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这本教材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

自本单元起,教材开始重点讲法律常识。

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有统领后两单元的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从规则讲起,着力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因为中职学校学生素质不齐,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很有必要。

然后再由规则引出建设法治国家以及依法治国的要求等法律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说,本课内容的学习对生活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离开法律寸步难行的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规则的作用,纪律与法律的异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法治与德治要结合起来,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再根据案例所凸显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进行相应点拨和总结,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本课的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规则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涵养道德,让规则常驻心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增强民主法治、平等观念,拥护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

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从而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①做遵纪守法的人②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难点定为:①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弘扬法治精神》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弘扬法治精神》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弘扬法治精神》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弘扬法治精神》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弘扬法治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益处。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白公民应该如何践行法治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法治精神,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

2.培养学生践行法治精神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法治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精神。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提高法治素养。

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治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探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境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弘扬法治精神。

简要介绍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法治精神的。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探究题目,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践行法治精神的具体做法。

4.巩固(10分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实践法治精神。

通过情境模拟,检验学生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结合实例,提出建议和措施。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弘扬法治精神》教案10篇

《学习弘扬法治精神》教案10篇

《学习弘扬法治精神》教案10篇学习弘扬法治精神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2,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3,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主要内容:1、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加强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

而当代社会的我们必须要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讨论什么是法制。

二、理论讲解,法律是治国的工具。

以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联系实际:(一)你对法律知多少:(《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管理法规》。

(二)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德育教案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德育教案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沁源二中139班德育教案(一)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

(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设置问题>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一)纪律的定义(板书)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

观察体味、思考<设置问题>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设置问题>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他不敢剪。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教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的四个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并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四个基本要求的理解。
第三、法治需要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条文繁杂,名目众多。不容易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理解。事到临头,民众往往不知如何依法办事。德治依照社会基本道德处理事务,民众容易理解、接受。也易于施行。
第四、法治的施行需要培养一大批法律精英,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社会成本较高。德治简单易行,易变通。社会成本较低。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的作用: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3、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一种概括、严谨、普遍的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4、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国家需要法治,还是需要德治,谁更好?
解答:
第一、法治需要好的法律制度来支撑,法制不完善,法治也难以实现。而德治只需要一般的社会普遍伦理道德,无需强力的制度支撑,简单易行。
第二、法治的缺点同时在于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迅捷性的冲突。法律条文的更新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这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往往无法得到公平正义的解决。德治则可以审时度势,妥善解决。
讲授方法:讲授法,使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违背规则的危害。
教师小结:由于自己或他人的违规操作而导致的。只有充分重视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教案PPT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教案PPT
第 一 目 : 依 法 治 国 的 基 本 要 求
新 的 《有 机法 动可 车依 排 放 污 染 防 治 办 法 》 -----
2.2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第 一 目 : 依 法 治 国 的 基 本 要 求
2.3 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重点──执法必严
第 一 目 : 依 法 治 国 的 基 本 要 求
本案错判失误在哪?给我们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党公依 的平法 领正治 导义国 、、 服执 务法 大为 局民
第 三 目 :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第 三 目 : 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2.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 公平正义观念。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温家宝
3.正确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第 三 目 :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主法制、自由平等、 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
3.正确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第 三 目 :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理 念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探究活动六:认真观看、阅读教材第73页 “公正切分蛋糕” 漫画和文字内容,讨论、 思考并回答问题。
党 的领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 一 目 : 依 法 治 国 的 基 本 要 求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第69页“房地产开发商案” 内容,搞清案由,认真讨论思考问题。
执有 法法 必可 严依 、、 违有 法法 必必 究依 哪些要求? 怎么办? 说明什么问题?
2.1 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可依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教案授课章节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题目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教学难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板书设计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一)纪律的定义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三)纪律的作用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1.法律的特征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3.法律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引入「」分钟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

(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新课「」分钟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一)纪律的定义(板书)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设置问题>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设置问题>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他不敢剪。

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是“不敢剪”。

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

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看多媒体课件。

观察体味、思考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设置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1.法律的特征(板书)<设置问题>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

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

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

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

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

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

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思考,不作答)<设置问题>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

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

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

<设置问题>(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

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设置问题>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

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

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引入下一部分内容)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观察体味、思考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

观察体味、思考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

观察体味、思性。

(板书)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板书)<设置问题>(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

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考安全教育「」分钟结合《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防火、防溺水、防踩踏、交通安全、预防易发传染病、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教育,努力做到普遍教育和针对性教育有机结合,使安全教育细致、深入,贴近实际。

在抓好安全防范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制定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作业布置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教案授课章节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题目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情感目标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