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补充材料: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
中西思维方式对比梁程200711311110摘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
因此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外在特性,也是比较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
本文打算从不同的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便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总体概观。
关键词:思维方式经验科学理性感性引言: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形成这样的特性必然与该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演变有密切关联,而且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能形成。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匮乏,对于环境的事物只能通过主观臆想而没有实际的验证推理,所以当时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
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化演变,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异。
经验与科学中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长期的战争与恶劣的环境等客观条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把自然、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魔传奇,并且把自身与环境分割开来,而没有想到人本身就是社会以及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自然的盲目膜拜致使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做真实的探讨。
由于天灾难测,古人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的自身上,修身齐家乃为根本。
从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会导致自然环境乃自身心生之物的错误观点,偏向于一种原始的唯心论而与现实相悖。
西方的地理条件比中国优越,这有利于航海与商业,与此同时还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知识蓬勃发展,该时西方已对自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知,知道自然与社会是可以被研究与发现的。
新大陆的发现,天文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印证着西方人唯物观的萌芽与发展。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西方国家十分奉行,凡是追求合乎逻辑,物外于心才能觅得真理。
这一点与东方人有很大区别。
意象与概念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繁荣,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对于外界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认识与联想描绘,多采用想象——意象——实物的思维顺序。
除此之外文学中的形式与修辞手法,例如:赋比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欧洲文化与教育《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出自北理工 个人议文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姓名:PEACH 班级:05610901综述:现阶段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世界,信息交汇容纳,文化融合发展,人类越来越面临着社会内新兴产生的严峻影响。
无疑,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主宰着20世纪乃至如今的发展,然而世界文明也正面临着科技发展,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失衡与破坏。
由于内容的限制,不可能谈及时代变迁中的思维方式变化,只能谈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进行比较。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性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更注重单元个体性的思维,偏于分析中国古代圣贤经常使用“一”来对天地大道的印证与引用。
惠子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曰:生死存亡,是为一体。
诗赋云:万物与我为一。
可见,“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史书载:易,群经之首。
易经中对天地乾坤,三才人和的独特深邃描述,表达出天地乾坤互为一体的哲学思想。
所谓“一”,并不是纯粹的整体综合,而是以宏观的思维去辨析现象,在“一”中找寻奥秘,辨析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一”作为文化起点,文明开源的引证。
道德经描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将“道”赋予中国文化天地万物生存,人间世界百态的规律,世界总根源是阴阳之道的和谐。
“道”与“一”的引用便是开启中国文化对系统,宏观,综合,整体进行对象的认识。
因为“道”而引出“和为贵”“和而不同”“民为贵”“执两用中”“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数不胜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讲究和谐与统一,而西方更注重对抗和分别。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德谟克利认为物质由微小,不可分割的颗粒组成,万物是由颗粒组成形态和结合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的思维起源是以“道一”开源,而古希腊先贤的思想以微分开源而组万物之众。
赫拉克利认为世界是一团“活水”。
可见西方对于现象和物质的认识,是从单元个体出发,一定要在统一的世界内,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往往造成众多的矛盾性与层次性,导致时常忽略内在联系与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差异与区别中揭示事物的规律,表面上觉得中国传统思维模糊而不严谨。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一、整体思维与二元对立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沿着原始整体性的世界观,通 过五行和阴阳两种哲学范畴,凝结成了天 人合一的观念。当古代中国人探讨人与自 然之天的关系时,五行和阴阳的范畴使得 他们树立起了天与人同质、同体、同道的 信念。
五行意象
(二)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
西方文化较多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 它通常把“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 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知与行等等对立起来。
(一)西方的逻辑分析
西方文化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 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注重 规则的缜密,体现出思维的逻辑偏好。 具 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特点。
三、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 中国传统思维从“致用”出发,重视实用
技艺和社会人伦。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关 注往往满足于日常的实用需要,重视实用 技术的开发和创造,关心知识的功能性价 值而不作纯粹的认知。
康德
黑格尔
康德:认识如何可能。 黑格尔:辩证逻辑。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形式, 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 动的思维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 水平的整体凝聚。
列维·布留尔
原始人的思维遵循 着某些不同于现代 人逻辑思维的准则, 并将其称之为“原 逻辑思维”。
产翁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遵循“互 渗律”:即认为各种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 种神秘的、超感觉的、互相渗透的关系, 或者说相信一种共性的神秘力量,渗透于 一切事物之中。原始人并不将作为主体的 自身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和环境看作相互外 在、相互对立的。对于他们来说,自身与 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处理方法。
人,作为高级动物,其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滲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
请看以下事例:据说,在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中心,有一对长期扣押的中国夫妇受尽磨难,度日如年,他们为其儿子取名为菲利普.鲁道克(Phillip Rudock),与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同名同姓,言外之意为“Phillip Rudock是我的儿子”,向外界表达了对部长的怨恨。
这淋漓至尽地显露了东方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东方式的诅咒,对于西方人士而言无疑是对牛弹琴,无济于事。
这位部长或许会想“你想利用你儿子的命名与我套近乎,没门!”因为在西方,晚辈采用或沿用长辈的名字是表达一种敬意,常常有祖孙几代延用同一姓名。
由以上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平时会阅读一些英语报纸和杂志,也会经常与外教交流,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我感触很深,经过思考和整合,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一、含蓄委婉与直观明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含蓄委婉,而西方人则比较直观明瞭。
从中西方人士写信与读信习惯就略见一斑。
写作外教教我们如何写英文书信,要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要求放在信首,信尾才讲些客套话,显得十分无礼唐突。
起初我很不习惯,因为国人求人办事的信件,信首尽是客套寒喧之词,东拉西扯地写上一大堆,信尾才有几句涉及主题。
后来,经过了很多练习,我才慢慢习惯。
二、以宏观分析为基础和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宏观分析为基础,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记得从一本科学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事例,夏季,天气很热,一块鲜肉放在这里,很快就会变质、腐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会说: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热,空气中细菌多,由于大量细菌的侵蚀,所以这块肉烂得快。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又影响了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小编为你讲解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影响引言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同民族由于对现实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当跨文化交际出现时,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文1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示例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
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
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交换礼品。
中国人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德国人也很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
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情感思维
重视情感和人情因素,认为情感是人性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础。在中国 文化中,情感思维表现为强调人情味和人情人脉的重要性。
理性思维
强调理性和逻辑,认为理性和逻辑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西方的理性思维中,情 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需要被控制和约束。
03
中西思维方式在文化中 的体现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 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对中国传统 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 性,主张以法治国,对中国传统 思
03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 柏拉图等对理性、真理和 知识的探索,奠定了西方 思维方式的基础。
02
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与 差异
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整体性思维
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整体的功能和性质是由各部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性思维表现为重视整体和谐、 强调整体优先。
分析性思维
强调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独立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西方 的分析性思维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西方则更关注理论性创新,强调科学原理和理论突破。
连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
03
中国的创新思维更倾向于连续性创新,强调渐进式发展,而西
方则更关注颠覆性创新,强调突破性和变革。
05
中西思维方式的融合与 展望
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多样性
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进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 繁荣发展。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信仰强调信仰和理 性的统一,对西方思维方 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
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能用古今差异或变相的古今差异来取消的,因为这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合。
因而是不可能用古今之别来解释的。
当然,如何描述、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需要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付出持续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实质性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概念,无非就是对于蕴含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反思性把握,那么,这种差异带来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可能空间。
因此,人们必须承认并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层面看问题,一种文化对于外来观念的吸纳,实质上就是将一种思维方式中的思想“映射”或“移植”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之中。
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大多是偶然的、非系统的,这种吸纳通常不会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
但在社会处于大变革,对于新观念具有迫切需要,从而导致非偶然的、系统性地对于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之时,这种吸纳就再也不会不造成对既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了。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中国人想问题、作事情比较全面,很少走极端。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 在情绪上也要平淡中和以理节情。 孔子的中庸思想强化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有机性和辩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在中医理论上体现的尤其充分。
14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 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 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 游丝,关节是齿轮。 拉美特里则认为“人是机器”。
7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三)实用理性 中国先人对自然的关注不是知识性的追求,而是满足于日 常需要的实用技术。他们认为自然界不是认识研究的客 体,不是认识的核心,一切认识都围绕着人而旋转。 人们共同的认识目的是人伦关系,探究社会伦理与人事的 实际。
8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朴素的辩证思维 易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9
休 息 一 下
20
课程结束
我 会 想 念 你 的
21
15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 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 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 游丝,关节是齿轮。 拉美特里则认为“人是机器”。
16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17
休 息 一 会
18
休 息 一 下
( 一)天人合一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 自然为人的对立物,不断去探索,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 学的产生。 中国人的宇宙观不分内外物我。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孟子说:“尽其心者,行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然后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直观与逻辑、动态与静态等。
我们将强调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中西方人在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方面的不同倾向。
这些概述将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平衡。
在处理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从整体出发,寻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思维方式更注重分析性和个体性,强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剖,追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中国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善于通过直觉和象征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意义。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采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逻辑性和实证性,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来验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思维方式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往往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矛盾。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和误解。
例如,西方人在交流中可能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当今,西方文明以其强势话语地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将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进而重新审视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今日世界的价值。
标签: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今天西方文化以他的强势话语地位左右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在人类享受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的灭种,人类社会新疾病的冒出,经济危机的频发等。
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寻其根源,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的传统思维方式便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人类在自身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通过一定得思维方式进行的,而中西传统思维又因其自身的生长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族性。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均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文明的主宰下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思维对于未来的世界文明又有怎样的影响?想要寻找世界文化更为理想的出路,就必须在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比较的背景下重新估量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智慧的,对世界文明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模式。
一、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生命整体式思维,重在综合;西方传统思维则更注重单元个体式思维,注重分析古代圣贤不用“整体”而用“一体”,该词首见惠施,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见《庄子》,庄子说,“生死存亡,是为一体”;《易经》中也会讲“观其会通”,提出有机整体论;在我看来,这种整体性思维在中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黄帝内经》把人体和天地联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例子
1. 历史观念:中西方对历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线性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现代社会。
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循环的过程,非常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2. 社交习惯:中西方社交习惯存在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称谓来表示尊重和亲密程度。
3. 教育观念:中西方教育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听从。
4. 时间观念:中西方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有限且不可逆转的资源,人们通常注重时间管理和效率。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柔性的,相对于人们的关系和具体情况而言。
5. 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模式也存在巨大区别。
西方人通常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独立和竞争。
相反,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关系和互助,人们更注重家庭、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ch7补充材料: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宗教观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 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 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 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 对的分割。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 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 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 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 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 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 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
两小儿辩日 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 “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
二元对立
认识论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 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 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 着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形 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 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 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 对立,人自身的分裂。
自然观 社会观 宗教观
“天人合 —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 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 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
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有时表现为刻板 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实践理性 西方——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 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 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
——亨利· 托马斯· 布克尔 “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 《英国文明史》 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
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 进行生产的材料。” ——马克思
社会观
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 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 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 压制。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 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 利。
“天人合一”
认识论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 我、人我之间的种种矛 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 立,希望相融和合一, 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 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 人平衡)、社会内部人 与人的平衡(人伦平 衡)、人心内部的平衡 (身心平衡)。
自然观(道) 社会观 (儒) 宗教观
社会观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 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 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 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宗教观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 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 命”、“命数”、“命运”。 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 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 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 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 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类比外推:
1、事物现象或属性间的相似,是类比的基础, 而比喻、附会则是类比推理的出发点。万物感应 关联,由特殊事物推出特殊事物。 文学中形象思维: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托事于物,起譬引类,起 发己心。朱熹:“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 在言外”(言外之意) 2、认为只要把握了某些现象的某些特征和属性, 就可以推导出其全部特征和属性。 荀子: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 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故以人度人,以情度 情,以类度类
宗教观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 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 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 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 对的分割。
直觉形象辑推理
中国式的直觉形象
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 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 把握事物的本质。
“天人合 — ”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 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 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 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 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 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 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 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 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 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中国——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 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 的特征。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 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 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 精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 —— 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 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如蔬菜一样。”——《圣经》 “人为自然立法”——康德
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 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 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西方文化正是认定事物内部、外部的矛盾冲突促成了事物的发展, 所以宇宙世界、人类社会才如此充满生机活力,永不止息地运动。也正 是承认事物的差异特征,强调个性的价值,才有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 的世界,才有了一个个独立的各具风姿的人和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人 的尊重及平等观念。 然而,对-错、好-坏这类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倾向于把世界看成 为黑白两色世界,把对世界的看法简单化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标准 对一切事物作出评价,这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天人合一的系统观虽然相信自然界的 统一性和合理性,却否定了一个不依赖于 人的客观实体的存在,与科学需要的客观 精神相悖。
《列子天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礼记〉:阳盛则散为雨露,阴盛则凝为霜雪 〈淮南子论镜〉: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 见月则津而为水。 〈国语论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蒸,是为地震。 〈吕氏春秋论酒〉:黍为阳,麴为阴,阴阳相 感,乃能沸动。 〈蔡邑论虹〉:阴阳交接之气,着于形色者也
二元对立
认识论
与所有其他文明一样,西方 文化中也出现过早期人类与 自然混沌一体的认识。但随 着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形 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 识,确立了一个物我分离, 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二元对立表现为人与自然 的对立,人与他人及社会的 对立,人自身的分裂。
自然观 社会观 宗教观
思维对事物整体“统观会通”的缺点在于即 使对客体解析区别,也是用简单的阴阳(一分为 二)解释一切,穷尽真理。这种朴素系统论,就 是对系统内部的子系统、要素不做具体研究分析, 而是笼统地解释。这种思维方式断绝了进一步的 探索,堵塞了走向近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 道路。
自然观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 的联系。
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 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 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 基础。 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
“泰坦尼克”的沉没不是因为船不够坚,而 是因为人们太相信它的坚固了。现代世界越来越 证明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过分依赖科技赋予我 们的“超人”能力,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埋 葬,灾难必然降临。 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 功能,还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在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 反而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 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 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 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最终就 连一场小雪或暴雨都可以使整个城市瘫痪。
两
小
儿
辩
日
选自《列子 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评价之一
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所谓中国式的智慧, 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 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 钟会答嵇康
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 法律的蔑视。
– 阿拉伯分驴故事 –何武断剑
评价之二
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 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 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 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 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 晰的内涵与外延。 如“仁”、“道”。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汉语语法研究直至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才成为独 立的学科,大大晚于印度文化体系和希腊文化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逻辑一词由严复译自英文logic 。
– 孔子门生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评价之三
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 中医 – 文学艺术
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 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
优点:
–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 –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
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 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 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不经 过归纳)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 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
两小儿辩日 大小=体积,东西=物体,尺寸=长度 “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庖丁解牛” 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
认识论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