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实力衰落与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及原因分析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及原因分析自二战结束以来,英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共同构建和维持了一种世界秩序,这种秩序在两国的协调和领导下,确保了和平与繁荣的发展,同时也遏制了其他国家对全球事务的干预。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国家实力的崛起,英美霸权逐渐出现了衰退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英美霸权和平交替成为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这种交替不仅仅是一种权力的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秩序。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对英美霸权和平交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英美霸权的概念。
英美霸权指的是英国和美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大权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状态。
在二战结束后,英美两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它们共同主导了世界的秩序和发展方向。
英美霸权并非一种简单的强制性霸权,它也包含了一种中和、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秩序的意义。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国家的兴起,英美霸权的地位开始出现了动摇,它们逐渐退出了世界前台舞台,失去了之前的绝对主导地位。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的第一个原因是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陷入了一种冷战局面,英美两国成为了抗衡共产主义阵营的主要力量。
在冷战期间,英美两国与苏联等国家交恶,通过与盟国的合作,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了全新的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力的重新分配成为了一个新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霸权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和威胁,其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特别是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崛起,给英美霸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经济实力的差距也是英美霸权和平交替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一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而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友,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国的发展。
随着其他国家的经济快速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英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开始受到了挑战。
中国的经济实力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突破,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英美霸权的经济基础受到极大的挑战。
时事政策小论文---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人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
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人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实力下降。
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极世界前进。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及特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影响,其效应亦不断向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国际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酝酿大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美国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形成较大冲击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衰退,至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经历了17个月的衰退期,失业率一度高达10%,美国实体经济及国民士气均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还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42万亿美元,而预计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上升至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1%,创下美国财政赤字新纪录。
高额预算赤字意味着美国面临爆发财政危机的潜在风险,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希腊面临的财政危机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甚至担忧美国会因此突然转向衰落他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衰落与财政危机相关,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警钟已经拉响。
他尤其强调,物质因素并非导致帝国危机的关键,关键是人们对帝国前景的预期,言下之意美国民众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
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被问到21世纪是更多地属于美国还是中国时,在经济方面,40%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基本上不相上下;但在全球事务方面,受访者则更倾向于中国,43%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只有38%选择了美国。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冷战是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对抗。
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持续了44年之久,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苏联的分裂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 冷战后的单极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单极化的变化。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国家被迫站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必须依附于他们中的一个。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让它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批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以及巴西等正在崛起,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试图摆脱单极化的格局,努力将世界变成一个多极化的地方。
3. 反恐战争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恐怖主义的威胁,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发动了反恐战争,这直接导致美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
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冲突。
这些冲突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政治、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这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好的,全球化所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和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论冷战的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单极化的格局到国际关系的多极化的趋势,从反恐战争到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这些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作者:曹玥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大量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而实际上,通过对克莱茵方程的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军事优势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使得美国霸权依然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走向衰落。
就目前而言,对于美国霸权,国际社会很难通过传统外部制衡和内部制衡对其加以限制,但可以通过制度和道德角度起到制衡的效果。
关键词:美国霸权;权力平衡;制衡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集中出现了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但随着时间进展,从乌克兰争端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那么,美国霸权是否真正衰落了?如果没有衰落,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制衡美国霸权的力量?一、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主要观点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
当时美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尼克松政府调整了黄金美元“双挂钩”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对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冷战后,美国经历了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并在2008年接受了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呼声不绝于耳。
关于美国衰落的探讨,主要存在以下观点:第一,从美国政策上看,美国自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从中东开始战略撤退。
从伊拉克撤军,到放弃干预叙利亚,再到“能源独立”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需求似乎逐渐收缩,对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控制也相应减缓。
相反在远东地区,2009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至2013年的“亚太再平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经营其亚太布局,特别是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了亚太地区海上纷争与中美博弈时期。
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讲,美国这一举措是放弃了陆权论并转向制海权,从强调一定要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陆权强国挑战者,到强调一定要保证美国在海上的优势,即维持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线。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作者:朱婧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实施霸权的产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体系的迅速崩溃既缘于体系内部的固有矛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作为霸主国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与收益的逆转所导致。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霸权稳定论;霸权衰落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72-05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成立之初曾被誉为是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并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然而,该体系并未如其设计者所想象的那样长期运行。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各国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该体系从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工作算起,其历史只有24年,如果从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算起则不过13年,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际经济与金融专家罗伯特?特里芬就预言了美元的这一结局。
特里芬教授分析指出: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问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1]特里芬教授从国际金融角度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结构性缺陷的分析,不仅被之后众多研究者所引用,其预言的准确性也为后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明。
目前来看,从经济、贸易、金融等学科考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来论述这一问题的成果则相对较少。
世界格局_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
世界格局、国际制度与全球秩序秦亚青[内容提要]后金融危机的世界,一超多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但在这一基本架构之中,一超实力有所减弱,形成了美国、欧盟和新兴大国三种重要力量的三元结构。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跨国威胁成为重大挑战,全球治理需求急剧增加,而现有国际制度却表现出明显的供应不足,于是,充实和改革国际制度以适应全球治理的需要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三种力量合作的关键领域。
三方具有合作的基础,但各方对利益轻重缓急的界定又不尽相同。
未来全球秩序取决于这三种力量的合作,合作的关键在于原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国际体系结构 跨国安全威胁 国际制度改革 新兴大国[作者介绍]秦亚青,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理论。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 金砖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虽然仍远不如西方大国,但在诸多问题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历史一再表明: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会扰乱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与历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时期相同?国际体系格局是否出现了根本性转变?新兴经济体是否已经真正成为能够塑造全球环境的世界大国?新兴大国是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形成了挑战还是为新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认为当前的情况不同于以往。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安全威胁性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在近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敌对国家或国家联盟,这也是从1648年现代国家体系建立到冷战结束的一个多次重复的事实: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都是典型的案例。
然而,在冷战以后的世界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急剧增加。
国际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最强大的国家在内,有能力单独解决威胁国家和国民安全的所有问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与别国进行合作。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自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政治结构)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加速了这种变化。
以下是当前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些关键方面:1. 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会进一步衰落。
该国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都在缩小,其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也在削弱。
2. 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球舞台上不断增强。
该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之一。
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
3. 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影响力似乎有所削弱。
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经济困难这些问题使得该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降低。
4. 俄罗斯在冷战结束时成为一个相对弱势的国家。
但近年来,俄罗斯着力于扩大自身影响力,特别是在公开明争暗斗的核废料,中东北非及乌克兰问题上更是如此。
5. 中东的不稳定局面影响着整个世界。
该地区的战争、政治动荡、恐怖主义和大规模的难民危机都使该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安全的焦点所在。
6. 拉美国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该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开放的政治体制使得拉美国家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
7. 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心。
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这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当前国际格局的变迁表明,全球力量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变化不居,并且在不断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
未来的国际关系将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各国通过相互合作和协商来稳定并提升国际安全和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11讲 第10讲 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权力分散的趋势--1.7
第10讲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权力分散的趋势--国际结构中美国主导地位的下降与国际关系中权力分散的趋势当今的大国关系继续处于过渡期的变化之中。
与新兴大国相比,美国经济总量的领先优势在缩小,但军事实力的优势在扩大。
在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不得不收缩力量,把注意力转向国内。
美国面对的困境和对外政策态势的改变,使得学界和媒体出现了“美国衰落论”,并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更多关注。
尽管有多项研究预测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时间,但这种单项评估意义有限。
实际上,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鉴于在目前的国际结构中美国的主导地位下降,其他大国都无意承担这样的领导责任,以多国协调为特点的国际机制活跃了起来,国际关系中呈现了权力分散的趋势。
这样的国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治理进程发展的结果。
关注大国关系,人们当下热议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在衰落,中国何时成为超级大国,以及如何看待当今的世界格局。
讨论这些问题,2011年作为一个标志性年份,刚好提供了一个进行历史回顾的契机。
向前追溯20年,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到2001午发生“9〃11事件”和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再到2011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这两个10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与历史性演进,构成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分析对象。
虽然这一历史演进还远没有结束,现在就下结论未免草率,但解读这些变化还是有重要价值的。
通过了解学界和媒体的相关讨论,并从中得出进一步的推论,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当今的大国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关于美国的衰落一年来,美国力量下降的事实受到了世人更多的关注。
从年度形势的发展看,两场 (半)战争与金融危机乃是当前困扰美国的主要问题。
自200l年开始的反恐战争,到目前已持续了10年之久。
对于这场付出巨大代价却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美国人已经厌倦了。
作为超级大国,军事力量历来是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支柱,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在军事上也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了。
世界的格局
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有记录以来,世界的格局一直在不断演变。
从万物起源时最初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演进,也形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欧洲列强通过控制殖民地、发展工业、建立贸易帝国,统治了全球。
但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逐渐崛起,成为继欧洲之后的世界大国。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达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大国,是因为它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都在迅速增长。
其经济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其在亚洲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日本和印度作为地区大国,且与中国都存在较大的矛盾。
中国的崛起将会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全球化世界。
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贸易和投资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
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全球行动的主角,它们在各个国家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格局的演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描绘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人们通常将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等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亚洲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集中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正在改变它们的地位。
总的来说,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
它代表了各国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长期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
未来的世界格局仍然是一个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将继续变化和演变,不断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实现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全世界的国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繁荣的未来。
美国大选全球政治格局的转变与影响
美国大选全球政治格局的转变与影响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和结果的揭晓,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这个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其大选结果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影响不可小觑。
本文将讨论美国大选对全球政治格局的转变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一、美国大选的背景美国大选是美国政治体系中的一项重大事件,每四年一次,候选人从两个主要政党(共和党和民主党)中产生。
这次大选的背景是美国社会和全球政治的动荡。
在国内,美国面临着新冠疫情、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全球,国际合作、贸易战争、军事紧张局势等问题使得各国期待美国大选的结果。
二、美国大选的结果与全球政治格局的转变本次美国大选的结果将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美国的国内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将制定国内政策的方向和重点。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胜利,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美国国内政策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能涉及到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环境政策等多个领域,对美国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美国对外政策取向的调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军事强国,其对外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全球政治格局。
不同的领导人可能采取不同的立场和政策,例如对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将对地区安全、贸易合作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的加强:无论是哪个党派获胜,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美国的领导者是否愿意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是否重返一些国际协议和机构,将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4.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重大冲突的风险:美国大选结果的变化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动荡和一些重大冲突的风险增加。
不同的政策立场可能引发地区紧张局势的升级,逐步导致全球安全形势的不稳定。
世界各国需要密切关注和应对这些变化和风险。
三、美国大选结果的意义与可能的后果本次美国大选结果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国内,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变自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战争、革命、政治体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但是这一百年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期望却始终未曾改变。
而如今,随着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一、全球政治格局剧变过去的一百年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当属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全球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导致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分立。
随着国际形势的剧变,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逐渐下滑,俄罗斯、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国作为二战后的全球霸主,长期主导着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定和演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受到了质疑,国内政治局势不稳也加剧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的动摇。
美国在中东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质疑和不满,美国霸权主义的行为也导致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反思和质疑。
2.新兴国家崛起与此俄罗斯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中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对外政策的自主性,重新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中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美国霸主地位的有力挑战者。
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兴国家也逐渐崛起,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新的影响力。
在全球政治格局剧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基础,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经济格局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1.全球化与信息化在二战结束之后,全球各国开始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复苏和重建,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大幅增加,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得以形成,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政治与外交关系:大国争霸与全球格局
国际政治与外交关系:大国争霸与全球格局概述国际政治与外交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以及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和角逐。
在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争霸和全球格局是一项重要的议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大国争霸对全球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重要因素。
大国争霸与全球格局的影响1.政治影响:大国之间的竞争会导致新兴势力崛起和旧有势力衰退,从而改变全球政治格局。
例如,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都试图通过拉拢其他国家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干预其他国家内部事务。
2.经济影响: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涉及到经济领域。
例如,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经济实力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3.军事影响:大国争霸时,军事实力是重要的工具。
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可以通过威慑和利益保护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军事实力对于国际政治格局的稳定与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4.文化影响:大国之间的竞争也反映在文化领域。
通过文化交流、传媒宣传等手段,大国可以扩展自己的软实力,并影响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影响因素1.地缘政治: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运输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资源控制:掌握重要资源如能源、粮食等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资源控制能够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谈判筹码,从而在全球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3.军事技术:先进的军事技术是大国争霸中关键要素之一。
拥有高科技武器和优势军队能够提升一个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外交能力:外交能力包括谈判技巧、国际合作、外交政策等方面。
一个国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盟友和支持,从而在国际政治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总结大国争霸与全球格局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理解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局势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保持战略眼光,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和建立协调机制,才能促进全球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战略格局现状分析报告
国际战略格局现状分析报告背景介绍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分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战略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国际战略格局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部分:国际权力结构变化1.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领导者面临着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如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强势回归。
2.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对霸权地位受到中国的崛起的冲击。
中国通过一系列经济和军事措施,试图扩大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与美国的势力范围形成对抗。
3. 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之后,展示了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强势和决心。
俄罗斯通过实力行使、地缘政治手段以及信息战的手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格局变化1. 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得复杂多变。
从阿拉伯之春到地区内战,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巴沙尔政权的维稳成功、伊斯兰国的兴起以及伊朗的地区影响力都对该地区的稳定造成了重大挑战。
2. 北约东扩以及俄罗斯的回应导致了欧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东欧国家加强了与北约的合作,而俄罗斯则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
这也导致了东欧地区的紧张局势。
3.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通过此倡议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地缘政治空间。
第三部分:全球化与中美关系1.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2. 中美关系是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和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中美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也不断加剧。
3.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也崭露头角。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国际机构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统治。
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遇。
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别从国际政治格局和历程两方面来探讨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分为两极和多极。
1、两极格局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大,而苏联则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美国和苏联分别带领着西方和东方两个阵营,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2、多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欧盟、中国和日本等强国崛起,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
二、历程二战结束后,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恢复和重建。
1、战后恢复和重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为了重建战争中受到了极大创伤的国家,各国采用了大规模的重建计划。
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欧洲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
2、冷战的爆发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加剧。
美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苏联则坚定地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变得难以调和。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杜鲁门主义”,明确表示要对抗苏联的扩张,推动西方阵营的统一,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称为冷战时期。
3、全球化与多极化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成为了一个趋势。
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经济和紧密联系,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
4、后冷战时期1989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冷战结束了。
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着变化,国际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塑。
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
这些新兴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国际格局呈现出一种多中心的状态。
欧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和次地区性组织的兴起也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使得国际事务更加复杂化,各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表现。
随着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传统大国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开始对国际经济体系和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在地缘政治上,新兴国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探索和塑造适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和国际秩序。
这种权力转移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变迁,也给传统大国和国际体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方面。
随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国际恐怖分子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国际安全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安全合作愈发成为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方向。
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一些国家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包括发展核武器、强化军事同盟等举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安全格局的不稳定性。
国际格局变迁中,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各国必须共同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 (山东卷)(解析版)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选D。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为了处理各类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一系列多边国际制度、规则和机制的总和。
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公共产品的筹集,是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以国家为主的多权力中心行为体,借助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塑造某种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克服公共产品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一个过程。
[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全球治理体系遭受大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的当下,公共产品筹集愈发困难,治理赤字更为凸显,因此全球治理改革迫在眉睫,进一步理解和阐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突出。
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变局当下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变局,这是国际社会亟需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背景与重要原因。
全球治理变局大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际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大国退出导致治理赤字扩大、全球治理规则亟须现代化、全球治理体系常态化改革的必要性骤然上升等。
[2]一、权力结构变化引发全球治理体系松动随着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和美西方实力的相对衰落,“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更趋明朗,全球治理依托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出现松动乃至瓦解的风险。
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基于二战之后的权力结构形成的,在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核心多边机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更高的决策份额,特别是美国享有一票否决权,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相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任 琳【内容提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诸多变局:国际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大国退出导致治理赤字扩大、全球治理规则亟须现代化、常态化改革必要性骤然上升等。
全球治理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缺乏部分核心大国的支持、个别国家国内政治“负面溢出效应”制造大量不确定性、规则建设和制度建设具有时滞性、逆全球化思维频现削弱全球治理合作意志等。
在此背景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不断凸显,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现代化谈判进程、全方位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为优化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强劲动力。
当下国际格局的均衡与失衡
当下国际格局的均衡与失衡当下国际格局的均衡与失衡国际格局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代表着全球政治经济力量的分布格局。
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中,虽然国力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竞争关系,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势国家,另外一种则是弱势国家。
强势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已经比较牢固,它们的国力强大,有很高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于国际事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弱势国家则在国际事务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国际格局的均衡与失衡。
一、政治方面的均衡与失衡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是最强势的大国之一。
它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控制和干预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从而使自身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
而其他国家则对美国的影响力和控制感到不安,因此选择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抵制美国的控制和干预,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政治上的均衡和失衡表现在不同国家之间对于各自利益的争夺和保护上。
此外,在当下国际格局中,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强势国家的自由行动,从而维护了国际事务的稳定和安全。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对于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认可程度不同,因此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往往难以做到公正、高效的处理国际事务,从而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失衡。
二、经济方面的均衡与失衡在经济方面,目前的国际格局可以归纳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
发达国家通常基于自身的利益,通过掌控国际市场和资源垄断来维持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角色,它们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因此难以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平起平坐。
此外,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也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影响。
在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达国家通常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们能够通过掌握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来谋求自身的利益,并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影响。
而发展中国家则因为没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更加容易陷入经济危机的困境中,因此国际经济格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
国际美国的领导地位与全球秩序的演变
国际美国的领导地位与全球秩序的演变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近年来,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美国的领导地位在全球秩序中也面临着相应的演变。
本文将探讨美国的领导地位如何影响全球秩序,并分析当前国际局势中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美国的领导地位对于全球秩序的维护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实力和资源。
通过其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永久成员身份,美国能够在促进稳定和解决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美国还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者,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然而,美国的领导地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事务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崛起,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新兴大国如中国和俄罗斯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因素都对美国的领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也影响着其全球领导地位。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引发了国内外的争议和分歧。
特朗普政府出台的“美国优先”政策,退出多边贸易协定和气候变化协定等举措,使得美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形象受到质疑。
此外,美国内部的政治分化和民粹主义的抬头,也使得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更加不确定和不可预测。
虽然美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领导地位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
首先,美国在军事实力上的领先地位使其具备在解决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
其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创新能力,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中仍然具备重要影响力。
此外,美国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具备较强的软实力,这为其在全球秩序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支持。
而对于其他国家,也需要实现更多的合作与努力。
一方面,其他国家需要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国家实力衰落与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张东冬【内容摘要】探讨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美国衰落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纵观战后现实,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这种衰落在显现必然趋势的同时,又会经历一个周期性的反复过程。
这个过程并非线形的,而常常是在一定时期出现拐点,形成周期性循环。
因此,客观性、相对性、周期性和必然性是美国国家实力衰落的主要规律特征。
同时,由于这种衰落是一个动态曲折的过程,美国实力的变化将会导致国际权力的分散和国际权力结构的震动,进而对国际权力格局及其所衍生出的既有秩序和规则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
这主要表现为国际权力竞争加剧、国际体系转型变化凸显、国际秩序变革斗争激烈和国际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作为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中国要正确认识美国国家实力衰落的基本规律,妥善应对国际权力格局的动荡变化。
【关键词】国家实力美国衰落周期规律国际权力格局【作者简介】张东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邮编:100091)【中图分类号】D77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18)02-0032-20【DOI编号】10.13851/ki.gjzw.201802003∗本文系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课题“世界格局变动下的中国话语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左凤荣教授的悉心指导。
美国国家实力衰落与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成为国际政治中的超级强国。
随着美国自身战略的变化和国际力量的此消彼长,美国的国家实力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关于美国国家实力兴衰的这种变化也成为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重要议题。
尤其是反恐战争、国际金融危机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对美国国家实力构成重大挑战,美国国家实力的衰落呈现出新的局面。
针对如何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美国国家实力的衰落变化,美国的衰落会对国际权力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探索研究,但大多或者是宏观的、或者是局部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对其中的未尽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于美国衰落的既有理论和现实解释对于美国国家兴衰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学界一直非常关注。
人们从不同的路径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关于美国衰落理论和现实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关于霸权与衰落主义理论霸权与国家衰落是不同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追寻一个拥有世界主导权国家的兴衰历史周期模式,试图对国家兴衰进行理论上的抽象总结。
受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Kondratieff Wave)的影响,①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通过考察16世纪到20世纪之间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变迁,提出了世界经济霸权更替的理论,认为国家和人一样也有着一定的生命周期。
②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分利集团(Distributinal Coalitions)采取集体行动的成败是国家兴衰的真正根源。
③历史学家保罗·肯①参见向祖文:《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述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2期,第80-88页。
②[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81页。
③[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吕应中等译,2018年第2期尼迪(Paul Kennedy )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兴衰背后的真实逻辑,将大国兴衰归结为经济变迁和军事冲突两大变量。
① 政治学家查尔斯·多兰(Charles F. Doran )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成长会经历上升、成熟和衰落的权力周期,国家权力和角色的均衡是国际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
②大国兴衰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国际政治不同理论学派对大国的兴衰也给予了各自理论上的解释。
现实主义关于大国兴衰的论述主要集中于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
该理论最早出现在国际经济领域,此后逐渐被扩展到国际政治及安全领域,③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 )首次将该理论称为霸权稳定理论。
④ 此后,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霸权稳定理论,对霸权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稳定作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霸权转移理论(Theory of Hegemonic Transition )。
⑤ 另外,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 )的长周期理论(Long Cycle Theory )和奥根斯基(A. F. Kenneth Organski )的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 Theory )也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诠释和验证了霸权稳定论的逻辑,可以看作是对霸权稳定论的进一步补充。
⑥ 新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5-86页。
①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1页。
② Charles F. Doran and Wes Parsons, “War and the Cycle of Relative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4, No.4, 1980, pp. 947-965.③ 该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参见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1-355.④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想维持稳定,就需要有一个霸权国的存在,霸权国的兴衰影响着国际体系的稳定。
参见Robert Keohane,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1967-1977,” in OleR. Holsti, Randolph M. Siverson, and Alexander George,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0, pp.131- 162.⑤ 霸权转移理论认为全球政治体系经历了一种明显的、可辨别的历史循环或周期性行为模式,在每一个周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大国支配着世界。
每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开始都是以战争为标志的。
参见[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世界政治变革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写在前面的话》,第8-9页。
⑥ 参见George Modelski,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pp. 31-40;朱锋:《“霸权转移理论”:霸权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研究》 2006年第3期,第25-33页。
美国国家实力衰落与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斯蒂芬·洛贝尔(Steven E. Lobell)对霸权的衰落进行了政治经济角度的分析,认为崛起国采取改变现状的经济战略,会影响衰落中的霸权国的国内政治联盟的形态和力量。
①自由制度主义对霸权衰落的相关解释主要体现在罗伯特·基欧汉的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冲突》之中。
基欧汉从学理的角度对霸权稳定论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论证了霸权衰落下合作的可能性。
②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世界体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霸权周期理论(Theory of Hegemonic Cycle),强调了经济是影响霸权国霸权周期的重要因素。
③(二)关于美国衰落的现实争论美国是否走向衰落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每当美国内外政策出现阶段性剧烈波动时,这种争论就会愈加强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陷入诸多困境,其国家实力呈现出衰落的迹象,于是美国的衰落问题成为当时学界普遍争论的问题。
“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此后的反恐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国家实力,面对岌岌可危的霸权,美国衰落又一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得关于美国衰落的评论和预测再一次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纵观美国衰落引发学者的几次讨论,可以将其归纳为美国衰落论和反美国衰落论两方面不同的声音。
第一,美国衰落论。
关于美国衰落的论断,出现了经济衰落论、文明衰落论、战略衰落论、综合衰落论、他国崛起论等不同的观点。
经济衰落论认为,美国在失去经济领域的优势,美国霸权无法长久。
④文明衰落论指出,①参见陈志瑞、刘丰:《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构建与经验拓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3期,第117-118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③参见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37-41。
④Richard B. Du Boff, “U.S. Hegemony: Continuing Decline, Enduring Danger,” Monthly Review, Vol. 55, No. 7, December 2003, 1- 15.2018年第2期随着西方文明受到腐蚀,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