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七上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七上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斯夫,不舍昼夜。”(《子 消逝,日夜不停。”
罕》) 段层理解 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 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 对待这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答案】 1.译文: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 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 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 2.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 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理解: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 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浮云。”(《述而》)
一样。”
段层理解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1.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 守“义”。 2. 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 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3.《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 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 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 警的意味。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层理解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及坚守志向。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 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狼》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狼》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①顾. 野有麦场 顾()②一狼洞. 其中 洞()③止. 露尻尾 止()④屠自后断其股. 股()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目似瞑,意暇甚。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答案:1.回头看;打洞;只是;大腿2.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3.启发: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试题2: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2.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答案:1.C(其:代屠户)2.狼,试题3: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专题13: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13:七上文言文阅读-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达官显贵.B.洛阳纸贵.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
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
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①____”。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
:“待君久不至,已去。” 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原文呈现
译文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我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友人惭. 本义:惭愧
句中意思: 感到惭愧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5.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 行. (2)期日. 中. (3)太丘舍. 去 (4)下车引. 之
期行: 相约同行 日中: 正午时分
舍: 舍弃 引: 拉,牵拉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6.重点虚词
(1)陈太丘与. 友期行 (2)去后乃. 至 (3)相委而. 去 (4)下车引之.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2)门外戏. (3)相委. 而去
古义:____离__开____ 今义:__往__、__到_____ 古义:_玩__耍_____ 今义:__戏__剧__,_杂__技__ 古义:_舍__弃_____ 今义:_把__事__情__交__给__别__人__去__办__,_委__托__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诫子书》阅读练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非淡泊无以明. 志( )②险躁则不能治. 性( )③年与时驰.( )④非学无以广. 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意与. 日去 呼尔而与. 之B.非志无以. 成学 可以. 为师矣C.夫. 君子之行 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D.淫慢则. 不能励精 入则. 无法家拂士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非/宁静/无以/致远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C.险躁/则/不能/治性D.非学/无以/广才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2分)答案:1.①明确、坚定 ②修养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增长(2分)2.C3.B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4.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静、修、俭、养)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试题2: 《诫子书》检测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初一上册经典必考课外文言文
初一上册经典必考课外文言文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想要了解初一上册经典必考的课外文言文,可以参考以下两篇文言文:
1.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家里忘带了,就说忘了带尺寸,要回家拿来尺寸再买,说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绳子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集市。
来回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阳都要下山了,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了。
他来到卖鞋子的店铺前,看到已经关门了,再看看自己脚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丧。
旁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买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
2.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攻击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却无言以对。
这两篇文言文都是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7.杞人忧天(共44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五、 重点解析 1.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 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
所作为的人。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C.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
D.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无根据地瞎担心。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是原来就有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模拟题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的一项是 ( D )(3分) A. 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 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 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 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 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忧:担忧,发愁。此处是为动用法,意为 “为……担忧”。晓:告知,开导。积气:聚 积的气体。若:你。第二人称代词。行止:行 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评析:杞人终于释怀,劝者也很高兴,皆大欢 喜。】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 导他。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 有空气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分)
A.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 有的。
B.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 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 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吾日三省吾身。
语文版2019届中考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专题: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含答案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自非亭午夜分/自名为罗敷B.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暮到江陵/暮宿黄河边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B.属引凄异/下车引之.每至晴初霜旦/旦辞爷娘去D.春冬之时/以我酌油知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文章用典型化的手法,先写山,后写水,山水中用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将动景和静景巧妙结合在一起。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落笔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二、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A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B.而钱不湿/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徐以勺酌油沥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有时朝发白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当世无双/当窗理云鬓B.惟手熟尔/惟闻女叹息.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而翁知我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归来见天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徐以勺酌油沥之/或以钱币乞之B.当世无双/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其不善者而改之D.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下面对“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卖油的老头儿)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 2.1 课内分册分篇集训(七上)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2.1 课内分册分篇集训(七上)答案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急相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谢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谢太傅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
5.两个咏雪的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谈谈理由。
示例一:“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缺乏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6.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中考语文专题】2019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
第11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六则(《论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常常)(愉快,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怨恨)(3)温故.而知.新(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4)可以为.师矣(做)(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惘”,迷惑)(疑惑)(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7)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成就,意即有所成就)(疑惑)(9)不逾矩..(超越法度)2.【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做;C.可以凭借;D.构成“不亦……乎”,表示反问。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之所以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的人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学习要谦虚,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C.“四十而不惑”,说明人在成年后就不会感到困惑。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要辩证地对待学与思之间的关系。
【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第1篇 《论语》十二章(统编教材七上第11课)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4.在自我修养上,语段(一)和语段(二)的观点各是什么?(4 分)
【答案】 语段(一):①在富贵和仁义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守仁义。②应该坚守自 己的志向。
语段(二):对学习保持热爱,凡事身体力行,知耻而后勇。
【语段(二)参考译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能接近仁义, 了解耻辱就能接近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 养,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0 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阅读语段(一),概括孔子所认为的 “乐”体现在哪些地方?(2 分) 【答案】 ①和朋友久别重逢的欣喜。②安贫乐道的生活。
4.语段(一)(二)都谈及了如何对待做学问与自我修养的问题,结合语段(二)的内容 分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文质彬彬的君子。(4 分)
【答案】 ①做学问,态度上应该互相切磋,取长补短;②自我修炼时应不断雕琢 打磨;③内心应谨慎而有所畏惧;④容貌应仪表堂堂,品德应高尚。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1.咏雪(共43张PPT)
思维导图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1.咏 雪(共4 3张PPT )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1.咏 雪(共4 3张PPT )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而(1)俄而雪骤(与“俄”“既”等构成副词
性词组,表示时间短,不久) (2)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并写出答案。
示例:《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
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
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从人物的表情上“公大笑乐”,侧
面表现作者的褒贬;②从对谢道韫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的详细介绍正面表现作者的褒贬。
上一页 下一页
问题1:谢太傅为什么跟小辈们谈论诗文时, 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日(1)寒雪日内集(天) (2)日中不至(太阳)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1.咏 雪(共4 3张PPT )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1.咏 雪(共4 3张PPT )
古今异义
(1)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古义:相比。今义: 有“设计、打算”义) (2)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子女泛指 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亲生的儿子和 女儿)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1.咏 雪(共4 3张PPT )
四、 写作特色 1. 语言精练,文字生动,人物鲜活,形
象传神。 2. 叙事简明,新颖入妙,贴切传神,辞
意隽永。 3. 传统文化,家庭温馨,教导有方,耐
人寻味。 4. 直叙其事,不作夸饰,补叙暗示,赞
颂絮才。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全解全练课件: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 7年级上册 七、杞人忧天(共21张PPT)
七年级上册
3.为什么擅长为文的世家子在考试中落榜了 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考场中没有童子研磨,书写淡似薄雾,若 有若无,让人无法辨认识别。
七年级上册
4.文章借这个“世家子”的故事讽刺什么?
文章借“世家子”讽刺了那些养尊处优的纨绔 子弟迂腐无能,只会读书却连起码的日常事务 都不会料理。
七年级上册
/ 曰/天/积 气 耳/ 亡 处 亡 气/若 屈 伸 呼 吸/终 日 在 天 中 行 止/奈 何 忧 崩 坠乎
其 人 曰/天 果 积 气/日 月 星 宿/不 当坠耶
七年级上册
训练二:断句(文言断句题) 晓 之 者 曰/日 月 星 宿/亦 积 气 中
之 有 光 耀 者/只 使 坠/ 亦 不 能 有 所 中伤
【参考译文】有一个世家子弟,颇能写文章, 第一次参加童试后,(他的)父亲叫他背诵(他 写的)文章,(听后)认为必定是首选,等到开 榜竟然没录取。父亲觉得奇怪,就责问县官, 县官查看原试卷,原来是写字的笔墨淡如薄 雾,若有若无,不能辨认。父亲回家发怒,罚 他的儿子跪在台阶下面,厉声责问。他回答 说:“只因为考场中没有童仆在旁边帮我磨 墨,只好就着黑砚台(的残墨)掭笔写,所以( 字迹)淡了。”
“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切不可贪图财物和 好处。
七年级上册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人说:‘ 鸟在树林里栖息,仍然担心不够高,又把巢筑到 树顶上;鱼在水中潜藏,仍然担心水不够深,又 在洞窟之下建穴。然而最终被人所捕获,都是因 为贪婪食饵的缘故。’今日人臣接受任命,身居 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应当做到忠诚正直, 办事公平清廉,那么就会无灾无害,长久保持富 贵。古人又说:‘祸福是不分门第的,全是人为 招引的结果。’
【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诸葛亮,字____,琅 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____时蜀汉政 治家、军事家。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 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 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默写课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 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 使人的傲慢神气。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此即日习于傲矣。
习惯、熟悉 (2)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本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译文: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弃懈怠,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 (2)此即日趋于奢矣。 译文: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
《诫子书》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意与日去 9、枯落: 10、多不接世 11、将复何及!
6、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险,轻薄;修养性 情。治,修养。 7、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 指迅速逝去。 8、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9、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重点词语解释 (红色字词)
《诫子书》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5、淫漫则不能励精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课通《狼》(七年级上册)
2022年中考高效复习之部编版文言文课课通专题04 《狼》(七年级上册)一、文学常识《狼》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二、主旨归纳这则寓言讲述了屠户战胜狼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贪婪、狡诈、凶恶的本性。
寓意: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三、参考译注【译文】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原文】少时①,一狼径②去③,其一犬④坐于⑤前。
【注释】①少时:一会儿。
②径:径直。
③去:离开。
④犬:像狗似的。
⑤于:在。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原文】久之①,目似瞑,意②暇③甚。
【注释】①久:很久,时间长了。
②意:神情、态度。
③暇:从容,悠闲。
【译文】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原文】屠暴①起,以②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注释】①暴:突然。
②以:用。
【译文】屠夫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原文】方①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②其中,意③将隧④入以⑤攻其后也。
【注释】①方:正。
②洞:挖洞。
③意:打算。
④隧:从通道。
⑤以:来。
【译文】屠夫正要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原文】身已半入,止①露尻②尾。
【注释】①止:只。
②尻:屁股。
【译文】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在外面。
【原文】屠自①后断其股②,亦③毙之。
【注释】①自:从。
②股:大腿。
③亦:也。
【译文】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原文】乃①悟②前狼假寐③,盖④以诱敌。
【注释】①乃:才。
②悟:明白。
寐:睡觉。
④盖:大概,原来是。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原文】狼亦黠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②变诈③几何④哉?止⑤增⑥笑⑦耳⑧。
【注释】①黠:狡猾。
②之:的。
③变诈:巧变诡诈。
④几何:能有多少。
⑤止:仅,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上册(一)《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 刘义庆 (·绵阳已考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D ) A .公欣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屏人曰 C .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为佣耕 D .俄而..雪骤 俄而..百千人大呼 (解析:A.……的样子/连词,表转折;B.凭借/于是;C.如/你;D.不久,一会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融洽、欢乐的家庭气氛。
B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D .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解析:C项应是“撒盐”一句较“柳絮”一句更写实。
)4.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和谐、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并用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这些词语来支撑这一观点。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文言词汇积累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太丘舍去.(距离)C.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D.相委.而去(丢下、舍弃)(解析:B.“去”是“离开”的意思。
)2.下列选项中的“乃”与例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去后乃.至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乃.不知有汉C.乃.重修岳阳楼D.乃.悟前狼假寐(解析:例句中“乃”的“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A.用于判断句中,是;B. 副词,竟然;C. 副词,于是,就;D. 表承接关系,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跟人约好一块儿走,却丢下我走了。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言而有信的人。
(二)《论语》十二章【课标篇目】(2015·宜宾已考查)【课文在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本文节选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C.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D.人不堪.其忧(能忍受)(解析:B.“为”是“替”的意思。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于.我如浮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们的/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 C.介词,凭借;D.介词,对,对于/介词,到。
)4.用“/”标出下面句中最明显的停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6.下面关于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
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愤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解析:A项中的“博学而笃志”是谈学习方法的。
)(三)虽有嘉肴【新课标篇目】《礼记》(四川省各地市近5年未考查)【课文在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不知其旨.也 (主旨)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C.然后能自强. (勉励)D.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解析:C项中“旨”是“甘美”的意思。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教然后/知困C.然后/能自强也 D.不知/其善也(解析:B项应划分为“教/然后知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河中石兽【新课标篇目】纪昀(2016·南充已考查)【课文在线】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棹数.小舟居数.月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C.遂反.溯流逆上矣然后能自反.也D.至.石之半虽有至.道(解析:A.均表概数;B.介词,被/动词,成为;C.反而/反省;D.到/达到极点。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下游寻找石头,本来就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3.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解析:除了根据“物理”判断之外,更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的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2016·南充中考改编)你从本文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①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②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五)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四川省各地市近5年未考查)【课文在线】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宋有富.人不义而富.且贵B.而.疑邻人之父隶而.从者C.其子.曰愿借子.杀之D.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解析:A.指财产多;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儿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D.对老者的尊称/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