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工程专业“2+M”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探索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理。
①磨损较 大 , 受力较 小的零件 和各种量具如钻 套 、 顶尖等 , 选用高 碳钢或高碳合金钢 , 进行淬火和低 温回火处理 , 获得高硬度的 回火马 氏 体和碳化物的组织能满足要求 。 ② 同时受磨 损及交变应 力作用 的零 件 , 为使 其耐磨并具有 较高的 疲劳强 度 , 应优先选用 能进行表 面淬火 、 渗碳 和渗氮等 的钢材 , 经热处 理后使零 件“ 外硬而 里韧” , 既耐 磨又能承受 冲击 。例如机 床中的齿轮 和 主轴 广泛选用 中碳 钢或 中碳合 金钢 , 经正火 或调质后再进 行表面淬 火处理 , 可获得较 高的表面硬度 和心部韧性 较好的综合力 学性能 。而 对于承受 高冲击 载荷要求 耐磨 性高的汽车 、 拖拉机变速齿轮 , 必须采用 低碳钢渗碳后经 淬火 、 低 温回火处理 , 使表面具有高硬度 的高碳 马氏体
参考文献 [ 1 ] 许德殊主编. 机械工程材料.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 史美堂主编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3 ] 郑 明新主编. 工程材料. 清华 大学出版社 [ 4 ] 安运挣主编. 热处理工 艺学. 机械 出版社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和电一体化董业课程傩系改量搽索
西安工 程技 术 ( 师) 学院教务 处 刘 萍
[ 摘 要] 传统课程体 系直接 影响着职业教 学质 量和学生应知 能力, 采用项 目 教 学, 可充分调动 学生积极参 与课 堂教 学, 提 高学生专 业应用能力。工 学结合教 育模 式是 利用学校、 企业不 同的教育环境和资 源, 把 以课 堂教 学为主的学校教 育和在 企业顶 岗实 习的经验 有机结合 ,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 程中。 [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专业课程 项 目教 学
零件 的选 材常 根据零 件的受 力大小常选 用中碳合金钢一 类的材料 , 并 进行调 质或正火 处理 即可满 足要求 , 也 可选 用球墨铸铁 经正火或 等温 淬火处理 。 ( 2 ) 以疲劳强 度为主 的选材 疲劳破坏 是零件 在交变应 力作用 下 最 常见的破坏形式 , 如发 动机 曲轴 、 齿轮、 弹簧及滚 动轴承等零件 的实 效, 大多数是 由疲 劳破坏 引起 的 。因此 , 类 似上述零件 的选材 , 应 主要 考 虑 疲 劳性 能 。 通常认 为 , 应 力集 中是导致疲劳破坏 的重要 原因。因此 , 对于在交 变应 力条件下工作 的零件 , 除合理选材 并通过热处 理方法提高疲 劳强 度外, 零件还必须 有合理的结构形状和正确 的加 工方 法 , 以减少应力集 合 的影响 。实践证 明 , 材料 的强度极 限愈高 , 其疲劳 强度也愈高 ; 在强 度 极限相同的条件下 , 调质后 的组织 比退火 、 正火后 的组 织具有更高的 塑形 、 韧性 , 对应力集中敏感性小 , 具有较 高的疲 劳强 度。因此 。 对于承 受 载荷 较大的零件应考虑选用淬透性较高 的材料 , 以便 通过调质处理 , 提高零 件的疲 劳强度 。 改善零件的结构形状 , 避免应力集 中, 降低零 件表面粗糙度值和采 取表面强化等方法 , 可 以提高零件 的疲 劳强度 。表层 存在残余压应力 , 可使零件在工 作时抵消部 分 由载荷所 引起的拉应力 , 也能提高疲 劳强 度。 ( 3 ) 以磨损 为主时 的选 材 根据零件 工作条件 的不同 , 可分 3 种情

基于“能力递进、口径拓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基于“能力递进、口径拓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基 于 “ 能力 递 进、 口 径 拓宽 " 高 职专 业 课 程 体 系 构 建 探 索与 实 践
任 成高 ’ , 宁朝 阳
( 1 、 湖南工业 职业技术学院 , 汽车工程学 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2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 机械工程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
第1 3卷第 4期
2 0 1 3 年 8 月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A L O F HU NA N I N D US T R Y P O L Y 1 ’ E C HN I C
V0 I l _1 3 No . 4
Au g . 2 01 3
[ A b s t r a c t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n f u s i o n o n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s p e c i a l t y e u r r i e u l u m 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t h e t h o u g h t b a s e d 0 n a b i l i t y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a d a p t i v e e x t e n d i n g .t a k e f o r e x a mp l e o n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n d a u t o ma t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1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o u n d I h c b a s i c p r o c e s s 0 f hi g h e r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一、实施背景1.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有门业、车业、电动工具、厨具及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摩配、衡器、有色金属等八大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企业一万多家,产品有7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

永康市域内有12个五金专业市场,其中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

永康企业纷纷通过机器换人,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机器换人并不是买几台机器这么简单,购买新型机器后,企业还需配备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来操作。

机械设备的更新,对工人的相关岗位及岗位的技能发生变化,企业需培训一批老员工,引进一批新员工,对于员工素质提升的培训任务,企业希望通过学校来完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提出打造“永康技工”品牌,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办学目标。

2.中职毕业生接轨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依托永康五金资源的优势,为本校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施展舞台。

中职生自己的就业定位因人而异,主要分为从事产品营销、担任企业技术骨干、自主创业等。

然而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职校生的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依据职业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删除现行使用教材“繁、难、偏、旧”的理论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工厂的需求”与“学校的教学”整合起来。

3.国家示范校专业引领辐射的需求国家示范校专业建设还应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功能。

在校内,本专业建设应该引领其他专业建设;在校外,本专业应该引领其他职校专业建设,并且还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需要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实习,引入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探索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型办学新路,推行教学与企业岗位紧密衔接、专业与产业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机械类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高职机械类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25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职业技术研究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其“高等性”,又要体现其“职业性”,它应体现“需、能、新、用”的特点。

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而不是学术学科课程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生产、管理、维护、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机械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我们确定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专业整合与分流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既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功能性、工具性的基本要求,又要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的科学性、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先进性。

所谓专业整合与分流,是指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重组,设置若干专业群(大专业),每一专业群内设立若干子专业(小专业)。

招生时按大专业招生,先进行1到2年的基础学习(初中起点为两年,高中起点为一年),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电工学、电子学、机电原理与制图、计算机应用和专业英语等),该阶段学生并不获得职业方面的专业能力。

同时伴有相应的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模块教学。

然后按市场要求及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专业细分,确定广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专门课教学。

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对矛盾,可设以下几个专门化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专门化;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等。

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时 着 眼 于学 生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眼于 为 学 生 继 续 学 习 打 基 础 。 教 育 , 重 科 学 素 养 , 现 人 文 精 神 , 强 学 科 问 的相 互 融 合 着 注 体 加
使学生 文理兼通 , 学有 专长 , 专业基础 课要求 占总学 时数 的 3 %左 右。所 设课程 不 以及信息技术 与各学科 的整合 , 0
探索工作 。 1 课 程 结构 的调 整 专 业 必 修 课 为 专 业 的核 心 、 干 课 程 。此 类 课 程 是 保 证 骨
培养专 门人才 的根本 。 专业任选课为专业课 的延伸 课程 , 以根据 本专业对 应 可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目标是 : 培养 综合 素质高 、 知识 面广 、
是针对某单 一专业 , 而是针对所有机械类专业群而设置 的, 专
业 基础课模块 的设置 目的在 于培 养学生 的专业素质 , 专业 基

专多能。 集中实践性教学模块要求 占总学时 的 1%左 右 , 中实 5 集
础课是学生学 习专业课 的先修课程 , 只有先掌握了这些知识 , 践教学学 时和各模块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之和与理论课学时之 37 加 才能更好地学 习其他专业知识 。同时注重知识 的综合性 和学 比为 : :, 强了实践性教学 。 科 的交叉性 , 将机械 、 电子 、 信息 、 材料和管理 等学科 的基 础知
第1 4卷 第 4期 20 0 9年 8月






J URN OF X NYU C L GE O AL J OL E
V0. 4. 1 1 NO. 4 Au 20 9 g. 0
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 李 玉平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作者:李志永,张海云,刘俨后,司马中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4期一、引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生产及过程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涵盖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生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础,因此被国家列为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之[1,2]。

本专业立足于培养各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之具有机械设计制造等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工程领域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3,4]。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开设时间最久、办学历史最长、学科实力最强的重点专业之一,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

为了大幅度提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发展专业建设,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持续不断地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体系改革举措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把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与兄弟学校的密切交流,结合我校的培养基础、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对该专业进行了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

课程体系由原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4大模块修订为6大模块。

修订后的6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课模块、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三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分层次递进项目式实践教学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分层次递进项目式实践教学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收稿时间]2021-08-10[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学习有效性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19XZD01);东华理工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能力为本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DHJG-21-65);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面向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工程专业中爱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研究”(17ZD026);东华理工大学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作者简介]黄伟莉(1968—),女,江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教育研究。

[摘要]根据新工科建设的需求,东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构建了“分层次递进、项目多元化”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了项目式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采用微型项目式教学,旨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工程素养及认知能力;专业课程设计以常用机电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式教学,打通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拓展实践以“项目+竞赛”形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层次递进项目式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专业体验,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分层次递进;项目式教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4-0059-04February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生水起,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关注点[1]。

为主动应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满足产业的升级需求,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2]。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机电专业群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而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机电专业群开始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完整的课程拆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组合和排列。

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成为了机电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机电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结束】1.2 问题阐述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通常是固定的,学生必须按照设定的课程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定制课程。

传统的课程体系也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如何通过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在当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片面和僵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序言本课题为年立项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为),属职业技术教育学科。

课题牵头单位是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课题主持人是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刘晓教授,副主持人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曾宪章教授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洪宇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有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办公室主任杨里平,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办公室副调研员周勇,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主任阳小良副教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周承华副教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邓文达副教授,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黄志刚副教授。

摘要为探索解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传统本科“压缩饼干”问题,创建更加适应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性专门人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运用教育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论等基本原理,以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并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共四个专业的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及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课题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先后在全省开展了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模块式教学观摩会、模块式教学开放月三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课题研究成果推介活动,有效地推进了我省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结构一、问题提出。

二、课题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理论依据。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内容。

八、研究方法。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十一、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及反响。

十二、问题讨论。

十三、参考文献。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机械制图》的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机械制图》的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机械制图》的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一、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理念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是指将整个课程按照职业要求和技能模块进行划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种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科隔离和知识碎片化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求。

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中,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网络化模块课程:将整个机械制图课程划分为设计、绘图、标注等多个模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进行模块选择和学习。

2. 职业技能培养: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软件的使用技巧,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3. 职业素养培养: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模块化教学在《机械制图》中的实践案例在加拿大的某高等院校,教师将《机械制图》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的实践。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将整个课程划分为绘图基础、三维建模、模型展开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进行了深入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操作。

比如在绘图基础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CAD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在三维建模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技巧,掌握三维图形的设计和表现方法;在模型展开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三维模型展开成二维图形,掌握模型展开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指导和辅导。

通过模块化教学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和挑战模块化教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优势:1. 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学习,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培养具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并加强产教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 课程目标确定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理论知识、系统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集成、调试和维护等工作。

2. 课程设置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原理、传感器与控制、机械结构设计、编程与控制系统等。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训、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实训、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等。

3. 课程体系完善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二、产教融合实践1. 产学合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系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需求和技术应用,增加实践经验和技能。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2. 项目导向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应以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和调试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专家指导学校应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开发动态,增强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高职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的构建

高职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的构建
分 层 次 实训 体 系进 行 了探 讨 。
【 关键词 J 分层 次实训 ; 务引领 型课程 任
教育部 [ 0 16 2 61 号文《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 教育教 学质量 的若 套类零件车削 、 0 关 螺纹车削、 特形面车削、 平面零件铣削、 二维轮廓铣削、 干意见》 出: 提 高等职业 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 中的一个类型 , 肩负着 孔系加工 、 曲面铣削、 A /A 钳工制作和数控加工综合训练。 C D C M、 在老 通过多个典型任务反复实训 。 强化学生所学 的知识重点 , 培养 面向生产 、 、 建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 在 师的指导下 , 我 国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 做 到学习有的放矢 。多个不同的任务组合为不同的模块 , 同的模块 不 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 . 由传统的学院式 教育模式 向 适合不 同的培养层次 , 分别适用 于初级工 、 中级工 、 和高级工 。通过四 政府 主导下 的就业导 向模 式转变 . 强化市 场导向 , 重视学校与企业合 级实训让学生在整个 学习过程中按照每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模 式对专 作.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 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 的对接。 高职学 业知识进行阶段性学 习, 突出了阶段性重点 , 了预定的教学 目 。 实现 标 院的主要教学 目标是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 接的高技能操作人才 . 教学 四级实训体系遵循任务继承 每次实训 的完成 相应 任务. 在完成 任务 的关键是建立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习实训体系 。 笔者通过 自身 的实 的过程中的学 习和强化理论知识 。各实训 的任务之间相互关联, 极大 践探索 . 讨论 了高职机械类 专业分层次实 习实训体 系的构建 , 分层次 地调动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个项 目先后经过认知实训 、 仿真实训 、 校 校内实 习结束后 。 学员能够加工不 实训课程体 系( 即四级实训体系)按项 目 、 , 式 模块化 、 任务引领型进行 模拟实训、 内生产实训 四个步骤 。 实训教学 。不 同实训阶段采用不 同的实训任务 , 对应不 同的任务 由不 同任务的合格产品。最后进行企业生产实训 , 针对不同类型产 品进行 同老师来完成。 在生产性实训阶段, 采用企业的实际任务进行实训 , 安 工艺设计 、 编程和制造。 任务引领型课程 的关键在于实训教学理念 。 实 排 的实训老师均来 自 大企业 . 各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通过对学生进 行 训任务的开发是否符 合培 养 目 、 标 是否贴近生产实践 , 实训设备的数 设备装 备水 平是否满足要求 , 实训耗材 的投入是否 全过程 、 全方位 的专业技术和 岗位 职业能力指导 。 在各实训 阶段 安排 量是否满足要求 . 相应 的实训 老师 . 学生得到个性化 的教 育 , 让 学生 的职业能力也得 到 到位 . 老师的数量 和质量是否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 。我 院借鉴哈 同步提高 . 而满足相关行业和企业 对急需 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 . 得 尔滨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先进的实习实训体系理念 , 开发 了与企业 从 取 已经 了一定教学成效 。 零距离就业对应 的实训课程体 系. 而且在实施 中臻于完善。 2 币 培 养模 式 的 构 建 资 1实施 分 层 次 实训 课 程 体 系的 特征 . 为了能选拔 出胜任新的培养模式的导师 . 各教学团队制定实习实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教学 。 由于受办学理念 、 实训条件 、 俸化教师水平 、 及模块 化教材的开发等 主客观 因素的限制 , 不得 已 训指导教师工作标准 。 这些标准对担任实训老师的条件 、 聘任与管理 、 权 义 待 监 直沿袭 普通 中学常用的 以教师 讲授知识为主 的教学模式 。 强调理论 职 责 利 、 务 、 遇 、 督 考 核 以 及班 级 管理 细则 等 方 面做 了 明确 一 双 教 知识 俸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正是现在高职学 的 规 定 。 实 习实 训 教 师选 择 途 径 有 : 是 从 本 部 门 “ 师 型 ” 师 队伍 我 教 各 院学生 的弱项 现在的学生由于不善于逻辑思维 。 于理论应用 , 不善 所 中选择 。 们 根 据 学 院教 师技 能 大 赛成 绩 、 师 成 长经 历 、 团 队推 荐 以造成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了, 学生抱怨老师讲的理论知 和老师 自荐的途径进行选拔 :二是聘请企业一线 的优秀工程技术人 识枯燥乏味 , 学不会的两难局 面。 追根溯 源是课程体系问题。 传统的三 员 . 中大部分来 自校企合作 企业中聘请 的工程 师 、 其 技师 、 能工巧匠 根据 段式课程本质是“ 学问化 ”用 “ . 知识 ” 代替“ 能力” 即在“ 。 实践 是理论的 等。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已在各个实训环节中选聘多名 客座教师。 延伸和应用 ” 这个 观念 的指导下 . 把实践 仅仅 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 的 要 求成立实 习实训团 队组 。 按项 目( 干任务 ) 若 进行培训 , 培训合格后 团队组的另一个任务是根据就业 岗位群的实际情 结果 . 把实践看作 为理论的附属品 . 这种课 程已经很难适应 目 的学 方 可上 岗指导学 生 前 生学习状况了。高职学 院作为生产技术工人 的培养基地 , 面对传统 况 . 应 与企业生产项 目结合 , 开发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的实训项 目, 供实训 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事实 . 置能满 足专业 培养 目标要求 的 使用 。 设 体 化 教室 和 实 训 基 地 。 3任 务 引领 型 课 程 的特 征 . 我院实训课程体系以任务引领 型课程为主 . 按着 四级实训体系组 根据上海市《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要求 , 任务引领型课程 织实训教学 。四级实训体系一是认识 实训 : 其侧重点是使学生对所从 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的设置 .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 并 事的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强学习兴趣和学 习动力 。老师主要通 择和组织 内容 的课程。 增 它具有如下特征 : 一是任务引领 。 以工作任务引 过多媒体设备 、 一体化教室及校内实训基地 , 介绍实训任务 ; 二是仿真 领知识 、 技能和态度 ,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 的过程 中学习相关知识 , 让 实训 : 其侧重点是数控编程 与模拟操作训练。老师主要通过仿真软件 发展学生 的综合职业能力 : 二是产品驱动 。 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 , 进行数控机床 的计算 机仿真操作实训 : 三是校内生产设备实训 : 侧 来获得 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是对课程 目标做 出清 其 重点是训练加工实际产 品的实 际操作实训。 老师主要是通过生产型机 楚 、 明确的规定 . 以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 ; 四是 内容实 床完成任务 , 同时完成校 内综合实训课题 , 主要以实际加工操作 为主 , 用。紧紧 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 不求理论 的系统 同时学 习最新的应用 软件 、 最新 的生产工 艺和生产方法 ; 四是校外 顶 性 , 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 五是做学一体 。 打破长期 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 岗实训 : 其侧 重点是训练按高一级工艺加工符合严格精度工件 老师 元分离的局面 。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 的一体化教学。我 主要是 到实习企业通过生产型设备让 学生进行顶 岗实训 . 并组织学员 们在数控机床加工专业 四级实训体系 中实施任务 引领型教学过程 . 采 参加劳动部门组织 的技能鉴定考试 . 生要完成 产品设计 和制造 以及 用 了模块化 . 学 把整个数控专业要所学 习的专业知识 融合在一起并把它 撰写论 文等学 习任务 分成若干个模块 . 把许 多典 型的任务分 到每个模 块中 , 使学生在做的 对数控专业 而言 . 任务引领型课程体 系中“ 任务 ” 的设定原则涵盖 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 真正做到“ 做中学” 。其 目的在于用最短的 职业标准 高职专业课课程结构的所有 内容 ,即包涵轴类零件车削 、 盘 时间和最有效 的方法 , 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 块化教 (

高职机械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职机械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
的方针 。 以服务为宗 旨” “ 既是高 职办学 的导 向 , 是 识 的要 求 , 也 形成有 技术应 用特 点 的理 论课 程 ; 践课 实 实训课 、 习课 、 实 工程训 练课 、 技术 训练 高职办学的 目 。高职机械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 包 括实 验课 、 标 发与建设 就是要 建立一 套高 质 、高效 的课 程 服务体 课 、 目训 练课等形 式 , 励理 论教学 与实 践训 练融 项 鼓 系 , 系的核心就 是服 务 。 体 服务标 准与 服务质 量要 由 为一体 的课 程形式 。 第一 阶段为 通用技 术课程 ; 第二 学生、 企业 和社会 来检 验 。 服务 能力与 服务 质量是 高 阶段 为专业 培训课 程 ,专 业培 训课程 建立 在通 用技 职院校生存 与发展 的基 础 。职 业教 育最 鲜 明的特 色 术 课程 平 台上 。
( )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一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走产 学 研
二 、高职机 械 工程专 业核 心课 程 建设 的理 论支
能力有 : 机械 制 造基 本 能 力 、 械 加 工技 术 能 力 、 机 计 相 结合 的道 路 ”是 高职机 械工 程专业 核 心课 程 开发 算 机辅 助设计 与制造 能力 、 控制 技术 基本 能 力 、 数控 与建设 的依 据
维普资讯
中国冶金 教育
20 0 8年第 3期
胡黄 卿
( 南 冶金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南株 洲 湖 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20 ) 10 0
要 : 据 高职 院校 的培 养 目标 , 析 了确 定 高职 机械 工程 专 业职 业能 力核 心课 程 的方 法 , 根 分 阐述
型专 门人才 。

机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探讨与对策

机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探讨与对策

机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探讨与对策一、重点探讨1.培养创新精神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了教育的当务之急。

而在机械教学中,也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突破创新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机械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2.提升实践能力3.推动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机械工程领域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

推动国际化发展成为了机械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理论与实践融合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并不够重视。

在机械教学改革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成为了一个难点。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师资队伍建设难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而目前机械工程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学科交叉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较低,这成为了制约机械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

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成为了机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机械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随着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高校在机械工程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另一些高校却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机械教学资源的不均衡,也成为制约机械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机械教学的整体水平,成为了机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机械教学的整体水平。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

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设和实施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建设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覆盖各个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设计和开发各个模块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通过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5.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模块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设计是建设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师团队应根据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模块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2 灵活的教学方法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

根据不同的模块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3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块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4 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块化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资源整合和共享模块化教学需要教师团队整合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实验设备等。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库、共享平台等方式,将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学生获取和利用。

3. 评价方式3.1 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等。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电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大学纷纷开设了机电专业群课程。

当前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着单一、僵化的问题,而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就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二、模块化课程的概念模块化课程是将原本传统的整合教学体系分解成模块,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自由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化课程建设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将课程设置成独立的、互相联系的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三、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机电专业群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建设,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传统的整合教学体系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模块化的课程建设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 提高教学效果:模块化课程建设可以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灵活地组合运用,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有所提高,有利于推进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四、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原则1. 教学内容要符合行业需求,实用性强。

教学内容要求贴近实际应用,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2. 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紧密。

各个教学模块之间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3. 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

教学模块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实现个性化学习。

4. 教学模块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下 问题 :
教育 的特 色 ; 二 是课 程 体 系 总体 上 仍 然 重知 识 , 技 能 ; 轻 三 是课 程 的教 学 内容与 企 业 的需 求 脱 节 。 课 程 是 架 起 教 与 学 的桥 梁 ,是 学 生 获 取 职 业 素
质 与 技 能 的工 具 。因此 构 建科 学 、 理 的课 程体 系 对 合 高 职 教 育 品质 至 关 重要 。
图 3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专 业 课 的 课 程 体 系 结 构
3 基 于工作过 程的专业课程体 系构建成 效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 械制造类 专业课程 体 系的构建与实施 ,使得柳 州职业技术学 院机电工
下, 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自身学习需要 , 以专业能
力培养 为主线 ,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纽带 , 全面培养人
能 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
12 校 企 合作 原 则 .
针对 上述 问题 , 们从 20 我 0 6年 开 始 , 绕 培 养 围 适 应 地 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需 求 、 有 良好 职业 道 德 、 具 较 强 专 业 技 能 以及 可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高 技 能 人 才 这 一 目标 , 在借 鉴 国 内外 先 进 的职 业 教 育 理 念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自身 近 年 来 的办 学 条 件 和 办 学 实践 ,对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机 械 制 造 类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进 行 积 极 的 探 索 ,努 力 尝 试 构 建 一 个 高 职 机 械 制 造类 专业 课 程 的 新体 系 。
技 能 培 养 为 目标 , 学 生 懂 得 怎 么 做 , 且 能 做 、 让 并 会
做 。 同时 注 重 新 兴 技 术 、 级 技 术 、 杂技 术 的选 择 高 复 与整 合 , 确 把 握 人 才 市 场 对 高 技 能 人 才 在 知 识 、 准 能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 程体 系和教学 内容 、 学方 式和手段 、 教 实践环节 和课 程设计 三个方 面 , 对高职 《 机械设 计基 础》 课程 的教学改 革做 了有益
的探索 。
有机结合 在一起 , 突出实用性 和针对性 。
22 整合教 学内容 .
按照 教学效果总体最优 的原 则进行合理取舍 , 按照 “ 重基
践教学 , 注重个性发展 , 突出岗位 实践 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时代 的进 步和科技 的发展 ,生产 方式 已发生重大变
化, 机械设计 学科涌现 了许多新 的前沿知识 , 一些新 的设计理 念与设计方 法也 不断涌现。 如计算机辅 助设 计( 大批量定制技
2 课程体 系和教学 内容的改革
础知识 , 出应用能力培养 ; 程意识 , 突 重工 突出分析能力培养 ” 的原 则 , 确定课程教学 内容。在具体做法上 , 删除枯燥 的理论
证明 、 公式推导 , 注重如何运用这 些公式 、 理 、 法来 解决实 定 方
际设计问题 , 同时兼顾传统课程在 内容上的连贯性。如齿轮机
构 和齿轮设计 部分 ,删除 了繁琐 的公 式推导 ,而直接 引用结
《 装备制造技术)o 8 2o 年第 1 期 0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教 学 改革探 索
郑 柳萍
( 柳州 职业 技术学院 , 广西 柳州 5 50 ) 4 0 6
摘要 : 根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的 目标 。 分析 了传统的《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存 在的不足 , 出了在《 提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教 学 中如何
创 建课程 新体 系、 改革教 学方式和手段 , 优化 实践 环节和 课程设计 , 结合教 学改 革进行 了初步探 索, 出一 些措施和 想法。 提 关键词 : 课程 改革 : 机械设计 ; 高职 院校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2 5 5 ( o )o m 4 . 3 1 7 - 4 X 2 s l - s- o o

高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

高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

专业教学研究
高职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
易 磊 马 才 伏 邓 讽
( 南 交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0 4
摹 荤 薰 熏 要
决这些问题. 必须对现有的以 专科 关键 词 : 等 职业 教 育 ; 才培 养 ; 高 人 课 我国当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及交 课程体系为基础. 经过部分修改形成 程体 系; 改革 实践 通行业路桥建设的需要,所培养的
后 工 作 所 必需 的知 识 .更 好 地 为企 业 创 造效 益 . 为将 来 的职 业 发展 作 好 铺 垫 。 也 f ) 为 储 备 于 部 二 作 在 为 期 1 2年 的第 一 线 工 作 期 间 . ~
企业 高 层 领 导 定期 对 大 学 生 营 销 员 进 行
的是要 有规范标 准的服 务工作质 量 、 基 本 法 律 知 识 和 英语 运 用 能 力 专 家 型 珠 宝 首 饰 营 销 人 员 是 今 后 大 学 生 营 销 人 员
结 合 的 原 则 . 制 定 该 专业 的 培 养 方 案 时 . 注 重 学 生 基 础 知 在 既 识 和 应 用 能 力 的 培 养 。 注 重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 他 们 毕 又 使 业 后 不 仅 具 有 工 程 机 械 调 试 、 测 与 检 修 、 障 处 理 与 维 护 等 检 故
院校 必 须与 行业 企业 合 作进 行 课程 开发 . 据 相关 技 术领 域 和职 根 业 岗位 的任 职要 求 . 有关 职 业 资格 标 准来 改革 课 程体 系 和教 参照 学 内容 只 有构 建 与 岗位 能力相 适 应 的课 程 体系 . 立突 出职 业 建 能 力培 养 的课 程 标准 , 范课 程 教 学 的基 本 要 求 . 能使 所培 养 规 才 的学 生 适应 我 国新 型工 业化 发 展 的需 要 文以湖 南 交通 职 业技 本 术学 院 工程 机械 控制 技 术专 业 为案 例 . 高职 工程 机 械控 制技 术 对

高职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构建及评测

高职模块化技能包教学体系构建及评测

2023-11-10•教学体系构建•模块化技能包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实践案例与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教学体系构建背景与意义构建目标与原则目标建立符合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模块化为基本结构构建方法与步骤将技能划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三个层次方法: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岗位技能需求,将技能划分为若02模块化技能包设计03学生需求技能包需求分析01行业需求02学院定位技能包内容选择030201技能包实施方案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学生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平时表现等,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01030203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学实施原则与流程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标导向强调实际应用,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实际技能。

实用为主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技能包,学生可以按照模块顺序逐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模块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

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评价标准括知识掌握、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多方面。

学生成绩评定与反馈成绩评定反馈机制04实践案例与分析实践案例一实践案例一•·1. 基础模块: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商务礼仪、商务英语等基础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专业模块: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结合行业需求,开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国际贸易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机械工程专业“2+M”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探索【摘要】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

本文对机械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机械模块式课程体系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它是制造业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计算机的应用已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经营管理各个方面,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

传统的机械制造教育体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必须对相关的企业作广泛的调研,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必须根据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研究,必须构建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近十年的机械工程专业教育实践中探索了2+M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2+M”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随着科学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传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的不足;作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2+M”模块式课程体系(以下简称“2+M”模式)是我校在总结实践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职业群集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更适合职教实际的新课程模式,是对国内外模块式课程模式的总结与发展。

二、“2+M”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含义“2+M”中的“2”指熟练掌握一个职业群中各岗位所必须的一个职业通用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个专业基本技能,即基本岗位能力;“M”即“多能”,指掌握某一职业群基本岗位能力以外的多个岗位的专项能力(亦可包括相关职业群的专项岗位能力)。

“模块式”课程是指构成职业群各岗位专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式结构;每一个能力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能力目标;学校具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知识、态度、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和劳动市场的社会需求等组装设置配套的选修或必修的专项岗位能力课程。

“2+M”模式具体操作时,采取“多轨教育、多证考核、多‘学历’认证”的方法构建课程。

其中,“多轨教育”是指采用正常课堂教学,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外,通过定向培训、技能强化训练、企业实习顶岗生产等多途径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养;“多证考核”是指参加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考核,以获得多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为标准,考核学生的多个职业岗位能力;“多‘学历’认证”是指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本专业的毕业证书外,学校根据学生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情况和实际职业能力发给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

为实现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的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他是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

“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四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三、“2+M”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框架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逐步形成以下课程主线,如表1所示。

1.“2+M”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程序构建“2+M”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总程序如图1所示。

2.确定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首先分析根据市场调查所确定专业的适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其次再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中分析岗位和岗位群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和其他岗位能力,并确定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

我校机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确立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劳动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确定机械工程专业设计、制造、操作、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为集群专业,根据我校师资实际,其可分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数控加工技术几个专业方向;其2+M 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图2中是四个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不包含选修课程。

“2+M” 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基础,以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并重为指导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实行课程整体优化。

其目标是使学生精通某一职业群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水准等相类似的、共同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学生在获得某一类职业群的入口技能的同时掌握多个专项岗位能力,以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技能的通用性。

“2+M”的课程体系,学生在1—2年级,基本上是掌握文化基础课模块课程的知识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知识;学生到高年级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就业的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学习“M”中的1—2个专业方向的模块知识。

四、2+M课程体系实施的途径“2+M”模式课程体系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知识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实行课程整体优化的基本做法是:一方面把课程内容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另一方面把过于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使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加以整合,删繁就简,强干弱枝;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按照模块的形式确定其专业能力及相应的专项技能,规范能力目标、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辅以一定的或专业或综合素质相配套的活动课,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1.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要构建特色鲜明的“2+M”模块式课程体系,必须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前提。

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以下“五个转变”:由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转变为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社会适应性相统一”;由强调“能力本位”转变为强调“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并重”;由强调“终结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念;由强调“娴熟操作技能培养”转变为既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又重视“创造能力培养”;树立“开放式办学,产学研一体化”观念。

2.专业课程整合,突出岗位群能力培养目标“2+M”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等机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教育目标,根据教育本身的规律,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克服一般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多且内容细,不利于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矛盾。

“2+M”模式专业教育计划,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各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

如在机械类课程中,以开设“现代机械工程基础”取代传统机械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四大力学独立开设、不可或缺的课程设置方式;以内容重组的方式开设《现代机械制图》课程代替《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如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和《金属切削原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

对专业课程的整合,“2+M”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把握了三条原则:(1).因需设课、模块组合;各相关课程的内容按需取精,并按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和界面组成少学时、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循序渐进,不再拘谨于恪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分类法则。

(2).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化,并不是让学生零碎地、孤立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学习。

“2+M”模块式课程体系对各子系统课程模块确定一定的学习比例,指定或非指定课程组以帮助学生达到或满足学习相对系统性的要求。

(3).专业整合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优化设计服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总目标,突出专业理论的结果及应用领域、实用案例,注重应用领域的前瞻性和实用案例的创新性,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对于理论渊源的推演,则强调尽量少讲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3.模拟仿真、工场实训、生产实践——全方位落实岗位群专项能力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外,一般主要指实验和实习。

为达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2+M”提出了实训的概念,从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到实习工场实训,再到校企合作生产实践三个阶跃层次,全方位专项训练达到培养职业群专项岗位能力目标。

(1).岗位群专项能力训练采用实用软件或模拟仿真系统岗位群专项能力训练采用实用软件或模拟仿真系统有下列优点:第一,节约经费。

一个数控机床仿真软件需1万元人民币,而一台国产的数控机床至少要10多万元。

第二,减少占地空间,只需电脑及工作台,软件无需空间堆放。

第三,安全,大型重装备设施的实训项目,采用软件系统或仿真运行后再使用实物系统,既能避免设施的损坏,更能有效地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

第四,有利于学生创新和自信力的提高。

采用仿真、模拟软件进行岗位群专项能力训练,具有克服高等职业教育固有的经费紧张,实验、实习设施不足等固有矛盾的特点,学校根据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仿真、模拟软件,采用数字化、软件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实训项目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2).强调实训项目的功能应用性、工艺规范性和创造性,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2+M”模式在安排、布置实训场所时,尽力避免采用实验室的框架,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根据经济、职业形态的多样性,采取少批量、多组合方式,尽可能贴近职业事实、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

其次,“2+M”模式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强调实训项目的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

如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实训项目,学生的实训是一个月,是工厂使用的机械加工机床,加工的材料是金属而不是塑料棒或蜡模;不管是机床的调整、工件的装夹、切削刀具的对刀和切削用量的选择、切削液的选择、切削刀具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制订都是按工厂的实际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可达到“零距离”上岗。

再次,“2+M”模式实训目的定位于主要技能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熟练水平,而不是对某项技能的了解。

五、结束语“2+M”模块式课程体系采用职业分析方法,研究某类职业群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并进行教学分析发展系统的课程和教材,既重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又重多种岗位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具有灵活的弹性和个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转岗的能力储备。

既体现了“宽基础”的特点,又具有“活模块”的弹性和个性。

这种新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解决了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气氛不浓,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就业面窄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进步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新型课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