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制论文
秦汉礼制与法制论文
秦汉礼制与法制论文
秦汉礼制与法制论文
摘要:自从秦王朝以后,直到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者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总算摸索出了“礼法结合”这一重要的统治法宝。
从汉代的礼制与法制的发展转变来看,其由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的桥梁过渡,逐渐由原来的相互分离,而又因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且因在社会控制功能和范围上量的不同而呈现出的“混一”状态发展到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溶性的“混一”状态,即礼入于法,礼法结合。
而且自从汉朝确立的“立法结合”之后,其逐渐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主流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模式传统,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在这一阶段所创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度为后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提供了蓝本。
而汉朝则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华夏族自汉朝之后逐渐被称为汉族,其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挺立千秋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封建统治者的艰苦探索,才最终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模式,并为了后续封建社会的主流社会控制模式,本文正是力求从深层次探索秦汉“礼法结合”背后的原因。
一、秦代的礼制与法制
一提到秦朝,很多人都会将其与暴虐、刑杀以及酷法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虽然正是“重刑主义”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但是礼制与法。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议论文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议论文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议论文【篇一: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议论文】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
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
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
若要好,大敬小。
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
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
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
著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
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
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
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论文素材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本文将从婚礼习俗、葬礼习俗和节日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的特点和意义。
一、婚礼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婚礼习俗也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是何时何地,中国古代婚礼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婚礼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尊重长辈。
结婚前,双方父母会进行相亲,确保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相称。
婚礼当天,新郎在新娘家门口接新娘时,需要上表礼给岳父岳母,以示对家庭的敬重。
其次,婚礼习俗强调团结和和睦。
婚礼上往往会有一些团圆和祝福的仪式,如新娘入座后,新郎的母亲会给新娘敬茶,表示欢迎和传承家庭的责任。
同时,宴席上的宾客也会以助兴的方式祝福新婚夫妇,如敬酒和喜糖等。
最后,婚礼习俗还强调喜庆和热闹。
在古代,婚礼往往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群众会欢聚一堂,舞狮舞龙和放鞭炮等民俗活动常常出现在婚礼的现场。
这些活动既是为了庆贺新人的喜事,也代表了社会对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的期望。
二、葬礼习俗中国古代对待死亡的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葬礼习俗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俗中一部分重要的内容。
首先,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缅怀逝者。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逝者有一种敬畏和敬重的态度,因此葬礼过程严肃庄重。
逝者的亲属或子女会为逝者准备衣物和棺木,并举行告别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之情。
其次,葬礼习俗强调家族的延续和祖先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回归祖先的神龛或祠堂,因此葬礼中经常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
同时,葬礼场合也是家族团聚和传宗接代的时刻,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和慰问。
最后,葬礼习俗体现了对生命和转世的思考。
中国古代人们相信生命是循环往复的,死亡只是生命的终结而非终点。
因此,在葬礼中往往会有道士或僧侣进行祈福和念经,引领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超度。
三、节日习俗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春节、中秋节和清明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古代礼仪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礼仪范文精选3篇(全文)ZG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
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
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
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GJ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
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
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
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ZG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关于古代礼仪的议论文_综合论文
关于古代礼仪的议论文_综合论文《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叹息不仅仅是对个人政治理想不行于世的无奈,更深层的则是对自己一生‚志于道,居于德‛,却最终闻道而未得的精神悲哀。
是的,巍巍泰山并没有崩坏,大厦梁柱也没有摧毁,然而一代哲人的生命却要停顿了,再也不能继续对大道的求索,怎能不令人悲泪涕下呢?天下没有大道的时间真是太长久了,自己也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了。
这也许就是他最后的思考与自慰。
孔子的悲叹不无道理。
孔子的时代距离他所赞美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五帝仁治社会已有两千多年;距离三皇道德治世也有将近五千年之久。
在这一段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道德下滑变迁。
而孔子所处时代适逢‚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
下滑更为严重,不仅如此,而且还陷入了长达五百年自相残杀的自然因果律中不能自拔,社会的离道失德确实已经非常久远了。
到了孟子时代与孔子去世又过去了整整一百年,按照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推论,由夏朝至汤五百年,由汤至文王五百年,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这期间都应该是有圣人出世,圣人治世的时期。
然而,孟子所处的时代比孔子时代却更加每况愈下,看到的只是除了血雨腥风的‚春秋无义战‛外,并没有一点圣人治世的余绪传承下来,供世人效法。
对圣人的道德治世既没有‚见而知之‛,也没有‚闻而知之‛,所以孟子一生的修身、治世理想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徒留满腹慨叹而已。
这真是一个落入‚常道‛的修身悲剧,即便身后有‚亚圣‛之荣耀也未能幸免。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当时的儒学礼制教化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试想,一个诸侯国权臣对当时名重天下的大学者孟子都能肆无忌惮地进行无理指责,对其他官僚贵族必然等而下之,对一般老百姓就更加不堪设想了。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礼制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与礼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礼仪与礼制体系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礼仪与礼制进行深入论述。
一、礼仪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是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维护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逐渐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工具,并演变为一套复杂的制度。
礼仪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平和道德标准。
在古代中国,礼仪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了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个人生活方面的礼仪,还包括了朝廷政治、外交交往等社会行为方面的礼仪。
例如,朝廷中的君臣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持朝廷的秩序和尊严;而宗教仪式中的礼仪则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礼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古代中国的礼制是一套涵盖了法律、制度、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的规范体系。
礼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礼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得社会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彰显身份与地位:古代中国的礼制中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差别,通过穿着、礼仪等方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区分开来。
这种区别有助于建立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尊严。
3. 规范仪式与典礼:礼制规定了各种宴会、祭祀、婚嫁等仪式的具体流程和举行方式,使得人们在重要场合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使得仪式更加庄重隆重。
同时,这些仪式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4. 规范外交交往:古代中国的礼制在外交交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各国之间的交往必须依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以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
礼制的存在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古代中国的礼仪与习俗的作文范文
古代中国的礼仪与习俗的作文范文古代中国的礼仪与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礼仪与习俗在古代尤为独特而精彩。
这些古代礼仪与习俗不仅烙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展示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尊重。
本文将会介绍古代中国的礼仪与习俗,着重呈现其各个方面。
第一部分:婚礼的礼仪与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传统礼堂中,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新郎和新娘的家庭通常会通过媒人联姻。
接下来,双方家族会举行一个名为“过门”的仪式,新娘会踏过一块火炭,象征着她与丈夫的艰辛与坚定。
此外,在新娘披上红色婚纱后,新娘和新郎将进行“敬茶”仪式,向长辈行礼以示恭敬。
最后,在新婚之夜,新娘通常会被带到新郎家中,“拜堂”仪式则象征着她已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第二部分:传统节日的礼仪与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礼仪与习俗。
比如,在春节这一最重要的节日中,人们会围绕着“除夕夜”的庆祝活动展开。
在这一晚上,家庭成员会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贴春联、点燃鞭炮以驱逐邪恶,并进行拜神祭祖仪式。
此外,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互赠礼物,祝福彼此新年快乐。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端午节,这一节日主要通过包粽子和赛龙舟等民间活动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如今,这些传统习俗仍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第三部分:宴会的礼仪与习俗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也是一门独特而庄重的艺术。
宴会通常会由主人主持,并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首先是进餐之前的“开席仪式”,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开启宴会。
接下来是主人的致辞,他会向客人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致辞以表达自己的好意。
随后,宾客们会按照长幼有序进行坐席,从而彰显尊敬和礼貌。
在宴会期间,主人和客人之间还会进行互赠礼物以示友好。
整个过程注重细节,追求礼仪的完美。
总结:中国古代礼仪与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和尊重。
从婚礼的庄重仪式到传统节日的喜庆活动,再到宴会上的斯文待客,这些礼仪与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礼记》中的古代礼文化1000字作文
《礼记》中的古代礼文化10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礼仪和道德的内容。
那个时候的人们是非常重视礼仪的,他们认为只有遵守礼仪,社会才能井井有条、和谐有序。
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就要学着怎么端正坐姿,专心吃饭,不能东张西望或者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
吃完饭之后还要有文有斯地擦擦嘴,彬彬有礼地对父母说一声"饱了"。
再比如说,见到长辈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问好,绝对不能无理取闹或者大声喧哗。
如果长辈批评你,你也要虚心接受,不能顶嘴或者生气。
除了这些日常礼仪之外,《礼记》里还记载了很多隆重的礼仪,比如婚礼、丧礼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矩,稍有违错就会被人诟病。
所以古人办这些大事的时候,都得事先做足准备功课,生怕仪节有误。
我们现在看来,古人对礼仪的重视或许有些过分了。
不过古人之所以这么执拗,是因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
如果大家都不讲礼数,那肯定会乱作一团。
所以在他们看来,重视礼仪其实就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
即使是最小的礼节,也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义。
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很多古老的礼仪现在我们已经不再遵循了。
不过,尊重他人、友爱互助这些核心理念,永远都是应该被我们传承下去的。
呼~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对古代礼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呢?终于讲完啦,下节课再见哦!篇2《礼记》里的古代礼文化你们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礼文化。
礼文化就是古代祖先们遵守的一些规矩和习惯,它们都记录在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里,叫做《礼记》。
《礼记》里面说的礼有很多种,像是怎么做人、如何待人、家里的规矩、社会的规矩等等,可真是包罗万象啊!我就给大家讲讲其中一些比较有趣的部分。
首先是"夫妻有别"。
这个"别"字并不是指分开,而是说男女有自己的规矩和位置。
深入解读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深入解读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的社会风貌,礼制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探讨其由来、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礼制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和平与团结,所以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礼节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种礼节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公共行为准则,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代王朝的更替,礼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被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维护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制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尊卑有序,长幼有尊,兄弟之间有亲,夫妻之间有贤、孝、忍等关系观念是礼制的重要内容。
其次,礼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约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履行,有礼有节。
再次,礼制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规范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礼制为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礼制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秩序的工具,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稳定。
其次,礼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人们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这种关系观念对于社会团结和和谐至关重要。
再次,礼制培养了人们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这对于社会公德建设和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尤其在现代社会,礼制的观念逐渐被新的价值观所取代。
虽然礼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但它已经不再是社会行为的主导准则。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个人的利益和权利更加被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是一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公共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文化现象。
它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俗礼仪论文
民俗礼仪论文篇一:传统礼仪文化论文传统礼仪文化论文【摘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发展却不是良性的,为了促进现代旅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完善并发展现代旅游礼仪。
而现代旅游礼仪的发展是建立在吸收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在政治、道德以及社会等三方面的内涵。
因此,现代旅游礼仪也需要从完善政治法律制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加强社会价值引导评价等方面入手,以完善的现代礼仪来规范现代旅游业。
中国一直以来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大的影响,人们生活中逐渐兴起的民俗旅游、文化旅游等众多现代旅游形式就是在吸收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我们将着重从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视角上来规范现代旅游中的礼仪。
1.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意蕴深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古人待人接物都要讲求一个“礼”字,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人物对于礼仪都有着不同的解读。
古代著名的“五礼”制度初步规定了祭祀、接待宾客、行军打仗等五种不同行为规范的礼仪。
在儒家的著述《礼记》之中,则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著作进行了编著,使人们对古代的礼仪制度有了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
孔子认为礼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基本礼仪规范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篇二:中国民俗与礼仪论文这学期的公选课是民俗与礼仪,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对民俗与礼仪更感兴趣了,让我更加了解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礼仪,和之间的差异。
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为我们的中国文化的丰富与精深感到自豪。
其中我对客家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礼仪比较感兴趣。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唐宋元明清的礼仪制度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礼仪制度论文素材唐宋元明清的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礼仪制度,并提供相关论文素材供读者参考。
【引言】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人们对礼貌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各自发展了独特的礼仪制度。
下面将分别从唐代的官服制度、宋代的祭祀仪式、元代的冠礼、明代的册封仪式和清代的康熙礼仪入手,详细探讨每个时期的礼仪制度。
【唐代的官服制度】在唐代,官服制度是统治者展示权威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唐朝的官服分为九品官袍,称为“立闼之服”。
以朝廷的高低位阶为基础,品级越高,服饰越华丽。
皇帝穿着龙袍,而官员们则穿着简洁但带有特殊装饰的袍服来彰显地位。
这种官服制度不仅影响了官员们的生活,也成为了时代风尚的一部分。
【宋代的祭祀仪式】宋代的祭祀仪式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被极为重视。
宋朝皇帝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些仪式通常以朝廷官员为主要参与者,穿着规定的礼服,按照特定的仪轨进行。
这种祭祀仪式不仅是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显示了朝廷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元代的冠礼】元代的冠礼是重要的礼仪制度之一。
当一个人首次晋升为官员或进入一定官阶时,会举行冠礼仪式来庆祝。
冠礼包括戴冠、升堂、致辞等环节,旨在宣示官员的身份地位。
在这个仪式中,官员会穿着特定的礼服,并按照规定程序行事。
冠礼使得官员的地位变得正式和权威,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明代的册封仪式】明代的册封仪式是明朝皇帝将官员封为各种贵族的庄重仪式。
这一制度旨在奖励官员的忠诚和能力,同时也加强朝廷对各地势力的控制。
在册封仪式中,官员会穿着华丽的礼服,接受皇帝或地方官员的封赐。
这个仪式不仅彰显了皇帝的威严,也使官员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清代的康熙礼仪】清代的康熙礼仪是清朝皇帝康熙时期所制定的一套礼仪制度,旨在规范官吏的举止和行为。
古代礼仪制度范文
古代礼仪制度范文古代礼仪制度是指古代社会中所建立的一套行为准则和礼节规范。
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们的和谐相处。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古代礼仪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古代礼仪制度的历史发展、宫廷礼仪和各类仪式礼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代礼仪制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古代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为准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早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发现了一些与仪式相关的器物,如礼器、祭器等,这些都是早期礼仪制度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
其次,古代宫廷礼仪是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和庄严的礼仪制度之一、宫廷礼仪是指在君主和贵族间举行的各类仪式和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在古代社会中,皇帝和王后等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因此对于他们的尊崇和敬仰也体现在这些宫廷礼仪中。
宫廷礼仪包括了皇帝接见大臣、皇后举行婚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此外,古代社会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仪式和礼节。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是祭祀仪式。
古代人们相信祭祀神明能够带来好运和福祉,因此每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比如春祭、秋祭、祖先祭祀等,这些仪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步骤,必须依照制定好的程序进行。
此外,还有婚礼、葬礼、宴会等日常仪式,每一个场合都有特殊的礼仪要求,人们必须恪守不容违背的礼节。
古代礼仪制度的确立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通过遵循古代礼仪制度,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古代礼仪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古代社会是等级制度严重的社会,礼仪制度往往对人们的身份、地位进行了歧视和区分。
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享受到特殊礼仪的待遇,而普通百姓则需要遵循一些较为简朴的规范,这样就使得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平等。
中国古代礼仪范文
中国古代礼仪范文中国古代婚礼是一项非常庄重而繁琐的仪式。
在古代,婚礼分为聘礼和正礼两个阶段。
聘礼是双方父母商议定婚后,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一定的礼物,包括金银首饰、红包、衣物等,并进行交接仪式。
正礼则是指举行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穿戴婚服、行拜礼、交换酒杯等。
在婚礼过程中,除了双方父母和亲友的出席,还需要有专门的主持人宣读婚姻誓言,媒人和监护人等。
中国古代葬礼也是一项非常重视的仪式。
根据古代的儒家思想,人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因此,人们希望能够在丧礼中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祝福。
在古代,葬礼通常包括几个环节,如发引、扫街、入殓、丧居、奠仪、安厝等。
发引指的是亲友们举办灵车游行,将逝者送至安厝地点。
扫街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忠诚和尊敬的方式,亲友们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行进时按照一定的节奏鞭炮、鼓乐等。
入殓是将逝者的遗体清洗干净,进行穿衣和盖棺的过程,家人和亲友会参与其中。
丧居是为逝者设立的居所,通常在家中借宅或专门的丧居。
奠仪是为逝者提供供品,如水果、酒食、衣物等,家人及亲友进行祭奠。
安厝是将逝者的遗体安置于墓地的过程,家人和亲友会进行告别和祭拜。
古代的中国人非常善于举办盛大的宴会,通常在特殊的节日或庆典上举行。
在宴会上,主人会摆设精美的餐具和珍馐美味的食物,亲友们在座位上有着固定的级别和顺序。
主人会以礼貌的方式向客人表示欢迎,并询问他们的需要。
宴会上还会有音乐表演、舞蹈、歌唱等娱乐节目,以增加宴会的气氛和乐趣。
同时,参与者需注意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遵守宴会礼仪和规矩,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古代的中国人还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祭祀是一种对神灵或祖先表示崇敬和感谢的仪式。
在古代,人们把祭祀视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认为它是祈福和保佑自己和家人的手段。
祭祀通常包括设立祭坛、燃香、烧纸、祭品献祀等步骤。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神灵或祖先选择不同的仪式和祭祀时间。
总之,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秩序、个人关系和人伦道德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作文范文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更是体现了尊重、敬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介绍和分析,展示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礼仪非常重视,视之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古代的礼仪制度来源于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仪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
一方面,古代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
比如,进餐时要使用规定的礼仪用具,吃饭时要遵守特定的顺序和动作,表达尊重和感恩之情。
此外,人们在穿着方面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贵族阶层通常穿着华丽的服饰,而普通百姓则穿着朴素。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存在,也体现了人们对等级和身份的重视。
另一方面,礼仪制度在宴会和庆典等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的宴会往往包括了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如敬酒、行礼、宾主有别等。
这些仪式不仅展示了主人的尊贵身份,也表达了来宾对主人的敬意。
庆典活动如婚礼、丧礼等也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们心灵交流的方式,通过它们可以传递情感和价值观。
礼仪制度还影响了古代人们的言谈举止。
古代有许多传统的礼节用语,在不同场合中有着不同的称呼和用语。
比如,见面时要行礼并使用适当的称谓,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古代人们还注重遵守言谈礼仪,不可过分直接或无礼。
这些言谈礼仪的规范体现了温文尔雅的古代文化特点。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礼仪制度还在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的朝廷和官场中,每一个细节都受到严格的礼仪规范约束。
皇帝和官员在见面和开会时都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以维护君臣关系的稳定。
同时,古代外交活动中也有许多礼仪程序和仪式,这不仅有助于展示国家的尊严和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对外交关系的重视。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制的作文
礼制的作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文明,礼制是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人以“礼”为核心,以“治”为本,建立了它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文明构筑的坚实基础。
礼制,可以用“表达礼貌、规范礼仪、培养道德”三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表达礼貌,在对待、交往中要讲究礼仪,有礼貌的表达会给大家带来友好的感觉,礼制让人们具有尊重别人的意识,让行为得以安定,让相处得以和谐。
二是规范礼仪,在礼仪中,人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在公共场合有规矩和礼貌,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是培养道德,礼制除了起着表达礼貌和规范礼仪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礼制的推行可以让人们从中学习到礼貌、善良、忠诚、诚实等道德修养,使得人们在这方面具有正确的概念,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礼制是构筑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让中国人懂得礼貌、仪式、道德,它也从根本上把中国人融入了自己传统文明的思维模式中。
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奇特的修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论语》为典范的礼制,内容广泛,覆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义,比如对父母表示尊重、对老师向学、对官员表示敬意;在家内的礼仪,比如把控环境、言谈举止、礼节问题等;在公共场合的礼仪,比如遵守公共规范、客套话、恭敬礼节等等。
从它可以看出,礼制涵盖了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礼制的深厚内涵,使它历久弥新。
礼仪之邦大同,它蕴藉在文化上的深厚内涵,涵盖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掌握礼制,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礼貌圆滑,符合中国传统礼仪,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学习礼制,要有坚实的内涵去学习,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只有懂得内涵,才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礼仪和仪式的乐趣,也能结出美好的收获。
同时,我们要体会到礼制的作用和意义,一起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礼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续航。
大唐开元礼历史论文
大唐开元礼历史论文大唐开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开元礼是大唐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它对于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元礼是在唐代开元年间,明确规范了宫廷礼仪和官员礼仪的一套制度。
它包括了官员的尊卑等级、官员之间的相互应对礼节、朝会、宴席、官员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大唐开元时期,这套礼仪制度得到了非常严格的执行,并且成为了当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
开元礼的实行,对于大唐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起着了重要作用。
首先,开元礼有助于维护官员之间的尊卑关系,使得各级官员在相互交往时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礼节,从而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
其次,开元礼也有助于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因为官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处理事务时的作风都会成为评价他们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标准。
最后,开元礼也对于宫廷的礼仪和国家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宫廷礼仪是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象征,它的严谨和规范能够提高国家的威严和地位。
总的来说,大唐开元礼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维护了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也有助于国家形象和官员素质的提升。
这种礼仪制度的规范和执行,为大唐时期的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开元礼也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大唐开元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诗词歌赋、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而开元礼的规范和执行,使得宫廷文化和官员文化更加注重礼仪和规范,这种规范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风气,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淳朴、谦虚和纯洁的美德。
这对于广大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外,开元礼的规范也为后世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开元礼的规范和执行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
它对于唐代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论文题例文
高中历史论文题例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仪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其中的礼仪与仪式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与仪式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的探讨,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首先,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家庭生活、政治制度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在家庭生活中,亲子、夫妻、长辈与晚辈间的相处都有严格的礼数和仪式要求,如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
在政治制度方面,封建社会中的朝廷官员和君主之间亦有着一套固定的礼仪与仪式,以体现地位和尊严。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在宴会、婚丧等场合也有着相应的礼仪与仪式,以示尊重和礼貌。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的深刻影响体现在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上。
古代儒家强调“礼义廉耻”,礼仪与仪式被视为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通过遵循礼仪与仪式,人们能够维持良好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而在政治权力结构下,礼仪与仪式则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手段,通过礼仪与仪式的规范,人们能够保持秩序和纪律,避免了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最后,中国古代礼仪与仪式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遵守传统礼仪与仪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仪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礼仪与仪式的了解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之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古代的礼仪与仪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遵守和实践古代的礼仪与仪式,人们能够培养出尊敬他人、关心社会、注重家庭的良好品德。
同时,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仪式、礼节和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我将从婚礼、葬礼和节日等方面来谈论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首先,中国古代的婚礼礼仪非常讲究,以家族为单位的婚姻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
婚礼一般分为聘礼、过门和婚宴三个阶段。
聘礼是新郎家族前往新娘家族,交换财物和嫁妆的仪式。
过门是新郎将新娘从新娘家接回自己家的过程,这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
婚宴是婚礼的高潮,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喜事,同时也是展示家族社会地位和宴客规模的一种方式。
其次,中国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庄重和庄重的。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和祭祀非常重视,认为祭祀可以祭奠和安抚祖先的灵魂。
葬礼一般分为送殡、告别和丧葬仪式等环节。
送殡是将逝者的遗体送往丧家的过程,有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同行。
告别是亲友和亲属在丧家举行的仪式,主要是为了悼念逝者,表达哀思和告别。
丧葬仪式是埋葬逝者的仪式,一般会有特定的地点和程序,如焚香献花、扫墓祭祀等。
这些仪式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
最后,中国古代的节日庆祝活动也是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仪式。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对联、放鞭炮、赏灯笼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搓柚子等活动。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既是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表达。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文化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葬礼和节日都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生死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体现。
这些礼仪不仅丰富多样,更是中国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礼仪的研究和传承,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也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妇女“三从四德”的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从四德”,强调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秩序,这是与中国自然经济、农耕文明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相和谐的。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可以给予根本性的指导;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起持家执业;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及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接下来本文将从我国古代女子“三从四德”道德观的起源、对古代女子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妇女观念的借鉴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对中国古代妇女“三从四德”道德观的理解和解读。
1、“三从四德”的简要起源。
“三从”之出,可以追溯秦之时,《仪礼·丧服》中的《子夏传》说:“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时女子即已在残酷的礼教束缚下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规定她们从小到大,凡生活中发生的或遇到的一切事情,都必须依附听命于别人,不得自行主张.及至到了用“纲纪”来维系人际关系的时候,“三从”成为妇女的三纲.其中以“既嫁从夫(夫为妻纲)为核心,表现为,是夫妇人格不平等,妻子对丈夫,是人身和精神上的全面依附.“妾妇正道,以顺为正.硒顺从丈夫就是正道.班昭进一步认为,妇人应以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唯,强调丈夫单方的权利和单方的义务.表现在丈夫有支配妻子的权利,妻子却只有服从事奉丈夫的义务;丈夫掌握妻子的命运,可买卖可离弃,妻子却无权反抗.妻子“事夫子之道”如“君臣之严”,像子女孝顺父母那样顺从.妇女就像那圆圆的陀螺,一生一世都在丈夫连续不断的鞭打下,疯狂地旋转。
妻子要把“我有失否,千万教我”经常挂在嘴边,让丈夫不时督导自己.丈夫是至尊的天,妻子唯一能做的.是无条件地一味顺从。
为了实践“三从”,妇女一生要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在实践这三个依次而又相关的道德义务过程中,妇女必须用“四德”来约束自己。
“四德”是服从于“三从”伦理原则的道德手段和应具的才能、风度、仪容和修养.是实践“三从”的四种必备的教养—德、言、容、功。
儒家又称作“四教”。
自汉以后,“三从四德”这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妇女伦理观念,代代因袭,直到明清,“四德”的倡导越来越详赡细备,比如《女诫》又有新的发展,如清末蓝鼎元的《女学》把“四德”分成主次,“妇德”为主,其他三德为辅,并且每德又分细类,有十六种之多,较汉代更加具体和系统化,繁多琐杂。
2、“三从四德”对古代女子的影响。
三从四德对于妇女人生最大影响是奴性的滋长、膨胀,其实质在于柔顺二字。
作为女性奴隶主义精义的“三从四德”无论与什么现实对象构成对应关系,她们总会极其便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仆从”位置。
如体现于跟父母和舅姑的关系里,是忠心耿耿、俯首贴耳的孝顺;体现于与丈夫的相处中,是心悦诚服的被奴役和誓死捍卫的贞节;体现于教育子女的活动里,是不遗余力地把他们培养为封建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总之,三从四德的本质就在于对妇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奴化,是整个中国古代妇女文化的根本所在。
三从四德还大大影响了中国古代对妇女的贞操节烈的看法,大大阻碍了女性追求自由的脚步。
贞操节烈起初泛指人们坚贞不屈、守志不移的气节操守,本无男女之分,但后来几乎为妇女专用。
女子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谓之贞;已嫁从一而终,夫死而不再蘸,谓之节; 如遇强暴凌辱能够以死相拒,或者夫死自尽殉身,则被称誉为烈。
随着封建社会封建礼法的逐步严苛,对男人的忠诚成为衡量女子品德的关键标准,甚至丈夫死后亦如此,《礼记》不但竭力宣扬“男女有别”,并且要求妇人做到“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明确提出“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正是这种“夫妇有别”的贞操节烈观对妇女一味屈从的影响,使“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成为中国古代传统贞操观的伦理的标志。
中国古代不仅女性教材,甚至用于教授男童的蒙学教材中关于“女慕贞洁”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莫过于历史上的“王凝妻”。
《幼学琼林》中注:王凝妻被牵,断臂投地;相传五代时,王凝死在官任上,他的妻子卢氏领着灵枢回原籍安葬。
中途投宿旅店,遭店主拒绝并拖着卢氏的手臂叫她离开。
卢氏便用斧头砍断自己被牵过的手臂,丢在地上。
很多例子在中国古代女性教材中反复被用到,到封建社会末期,更转化为普遍殉节的现象,这种在当今看来实在耸人听闻的现象在当时社会成为衡量妇女品德操守规范的准绳。
严格到畸形的贞操观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实行性禁锢的道德枷锁,统治者们在褒奖贞节的同时对逾礼行为予以严惩,严重降低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人生自由。
三从四德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对于女性畸形价值观的形成。
温柔谦卑一直是中国社会对女性性格的一种基本要求和期待。
在《易经》卦象中,男子要长于女子,女子对男子有思慕、崇拜之心才能结为夫妻,故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讲究“夫唱妇随”、“夫读书,妻陪读”的婚姻结构,也认为这样才是稳定的结构。
这种观念甚至延伸到幼儿蒙学教材之中,营造一种女子须从夫,顺从温良是美德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婚恋嫁娶观。
《幼学琼林》班昭的《女诫》中首篇即讲“卑弱”,称“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夕。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著名女性,女教育家,自身对女性的地位观念如下卑下,并影响久远,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女学•妇德上》中强调:谦卑自牧,妇人之盛德也。
”《陆清献公治嘉格言•戎氏自惩》里言:从来妇性宜柔,女孩儿须教之温顺,务锄其暴气,戒其多言,如木鸡然,方成妇德。
切勿纵容任意”,否
则“嫁到人家,乖庆态唯,不孝翁姑,不敬夫主。
或一言不合动辄以投河吊死吓人为护身符,累人家不安,致归罪父母失教。
”“呆若木鸡”式的顺从,竟然被认为是女子德性美的体现,这不能不说荒唐可笑的畸形社会导致的畸形价值观。
3、三从四德对现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的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当代社会,对于三从四德,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接受,也不应该一味摈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子在家可以不从父,因为父亲的思想早已被时尚潮流淘汰。
女子出嫁可以不从夫,因为男女平等,现代的她们已经涉足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夫死从子已经不复存在了,现代的女性知识够广,有自己的见解,法律赋予了他们自由、平等的权利,不必再像封建社会时听从自己儿子的安排。
所以我们可以摈弃“三从”观念。
四德有了一定的蜕化,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容”,即相貌;“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功”,即治家之道。
现代女性同样也需要四德,毕竟她们之前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允许她们像男性那样毫无顾忌,毕竟男女之间还是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
现代的四德从人范围来说不仅仅是只有女性才必须遵守的,德、言、容、功对每一个要在社会上生存、获得社会尊重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四德在现代的蜕化不过是从程度上略有改变而已,现代女性的品德很重要,女人要清闲贞静,恭顺柔和,为人处事,稳重周到,有轻有重,知书达理。
这样的女人不但婚姻幸福,而且肯定会被社会重用。
一个好品德的人,不愁找工作,也不愁嫁人。
辞令很重要,一个好女人,出言不逊冷言冷语也是不行的,多嘴多舌搬弄是非更是让人讨厌,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辞,如勉励丈夫、教训孩子、同事朋友,邻里之间,有应该掌握分寸。
仪态很重要,女人有漂亮和不漂亮之分的,长相再漂亮的女人如果着装不整洁,藏污纳垢,迷糊邋遢,也遭人厌恶。
长相再丑的女人如果把自己收拾的整洁大方,服饰干净,勤快得体,也是美好的。
最后女工才是最最重要的,不是采桑养蚕、纺绩织作,而是有一技在身,懂得一定的知识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孩子,做一个于家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生活。
但无论是哪个礼仪规范,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可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作为女性,面对新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更应当把握好机会,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还要精神独立。
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应该知道,那只是挂在旧社会妇女脖子上的枷锁,现代社会只要“四德”,不要“三从”。
女性应当追求更加独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