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习题讲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2.C3.D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5.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4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1)________: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________:含量最多,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________⎩⎪⎨⎪⎧绿色植物进行 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 ,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 具有保护作用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判断】(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 )(2)城市大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通常比农村多。

( ) 【易错辨析】 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呼吸作用需要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知识链接1】 (1)雾霾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2)降水的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有凝结核③空气抬升 遇冷凝结(3)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

地球上的大气[A级—合格达标检测]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机动车尾气已成为重庆城区大气的重要污染物。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2024年5月起,重庆市实施机动车新排放标准,削减机动车尾气排放量。

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变更大气的( )A.组成成分B.运动速度C.垂直分层D.地转偏向力2.实行新标准以后,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削减,M方向的辐射将( )A.增加B.减弱C.不变D.为0解析:1.A 2.B 第1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变更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削减,大气汲取地面辐射的实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

故选B。

读大气组成表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3~4题。

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元素O2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微量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另外,因甲使气温上升乙汲取丙而使大气增温,对生物有爱护作用丁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作为成云致雨的凝聚核3.关于表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汲取大气辐射的实力强B.乙:氧原子C.丙:汲取地面辐射D.丁:干脆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4.关于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低,A层层顶越高B.大气质量约99%都在A层C.B层中臭氧汲取红外线而增温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解析: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因甲使气温上升,所以甲为地面辐射;乙属于大气组成中的微量成分,汲取丙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爱护作用,因此推想丙为紫外线,乙为臭氧;丁为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干脆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汽含量大时,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强,地面温度较低;同时,空气中的水汽也能大量汲取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

故选D。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新授课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新授课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征。

三、教学难点冷锋暖锋天气图的判读及分析四、教学过程(设计)讲锋与天气,先分析近几天天气状况,引出天气系统概念,并指出前面所学的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长时期的气候特点,而短时间的天气变化是由天气系统的活动造成的。

接着讲述气团概念。

教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垂直的界线,问: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垂直,这种情形存在吗?(不能)教师再画一条横线,问: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平行, 这种情形存在吗?(不能) 教师再画一条斜线,说明冷暖气团相遇, 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问:斜线哪一边为冷气团, 哪一边为暖气团?(学生回答)。

讲述锋面概念,在板图上继续分析锋面结构,明确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讲述锋面分类,学生读图2.19与2.20观察对比,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教师:在锋面天气图上,你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学生回答(从冷气团运动方向、雨区位置、云系形状、图例符号等去判断)要让学生明确冷锋锋前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暖锋锋前为冷气团,锋后为暖气团。

教师:冷锋降水与暖锋降水的雨区位置有些不同,你能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事先绘制三张投影片其中一张如下另两张分别为冷锋天气图与暖锋天气图(略),两张投影片叠加并移动其中一张,分步演示冷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教师负责演示,而由学生去分析推断。

演示分析完后,出示以下表格由学生归纳填写教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不一定)列举北方冬春季沙尘暴天气等例子说明教师: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又叫什么锋?列举长江流域梅雨天气,华南准静止锋天气等实例教师:民间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学生回答实施教材42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冷锋天气有时会带来灾害,这种灾害性天气叫什么?教师总结,再请一位学生说出下列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1、北方冬春季节沙尘暴;2、寒潮天气;3、广东4、5月份阴雨连绵的天气;4、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5、贵阳冬半年阴雨连绵的天气最后是学生形成性练习(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并对其天气状况做出推断。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一、锋与天气: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锋面:冷暖气团相遇时出现的交界面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4.锋: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一)冷锋与天气:1.冷锋的形成过程:2.冷锋产生的天气变化:(1)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2)冷锋过境时:有大风、降水过程(3)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注意]分析冷、暖气团的运动状态;锋面的倾角;降水的位置及特点3.冷锋实例:(1)我国夏季午后的暴雨天气(2)我国冬季的寒潮天气(二)暖锋与天气:1.暖锋的形成过程:2.暖锋产生的天气变化:(1)暖锋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低(2)暖锋过境时:出现锋前连续性降水(3)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注意]分析冷、暖气团的运动状态;锋面的倾角;降水的位置及特点3.暖锋实例:华南地区的春雨[活动]P42[习题]比较冷锋与暖锋的异同点(三)准静止锋与天气:1.江淮准静止锋:每年6月中旬~7月中旬,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2.昆明准静止锋:每年1月~2月,出现在云贵高原地区●板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一、锋与天气:(一)冷锋与天气:(二)暖锋与天气:(三)准静止锋与天气:●教学反思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比较冷锋与暖锋的异同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一)低压(气旋)与天气:1.低压(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辐合上升2.天气状况:阴雨3.南、北半球的低压(气旋):4.低压(气旋)实例:台风(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下沉辐散2.天气状况:晴朗3.南、北半球的高压(反气旋):4.高压(反气旋)实例:7月中旬长江流域的伏旱[活动]P44[案例2]1.台风及其危害:2.寒潮及其危害:●板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2课时)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一)低压(气旋)与天气:(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2]台风与寒潮:●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2课时冷热不匀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

师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

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推进新课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根据此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非常好。

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用心爱心专心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讲大气的运动知识体系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分析考点1热力环流1.在图1中补充箭头方向和气压。

2.原理:地面冷热不均3.在图2中画出高空等压面,写出地面冷热分布。

4.完成常见热力环流图。

考点2天气系统在图3中画出各点风向及雨区位置(用阴影表示),并判断锋面性质。

大气环流1.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3)题。

(1)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3)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2.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绘制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对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天气系统3.(2011·浙江文综)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

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4.(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该日最可能出现在A.1月 B.4月 C.7月 D.10月5.下图为“某天气系统图”,回答(1)~(2)题。

(1)此时图中A.城市被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B.a地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降水C.c地刮西北风 D.b地雨过天晴(2)下图中沿甲乙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6. 读“某国家沿海地区及夏季某日气象资料统计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2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知识体系导引,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北半球)(1)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减小,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相反。

(3)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

4.力的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高空。

(3)当A、B、C三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出现在近地面。

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学法指导]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着自己,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伸直的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食指偏向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

重点一大气的水平运动【探究活动】材料一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风受力作用图示风向高空风受两力作用(F1、F2)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F1、F2、F3)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123(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判断】(1)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知识链接1】太阳能的优点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知识拓展】(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①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理由: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理由: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理由: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了________损失的热量。

[特别提醒]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成分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判断】(1)水汽和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

( )(2)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易错辨析1】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夜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大气运动原理及其对气候、天气现象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阶段提升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阶段提升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第二章阶段提升课1.宏观思路:本章讲授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中的最上面的圈层——大气圈,通过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和欣赏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时注意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或借助热力环流等的演示实验加以验证,学会解释相关地理事象。

2.复习策略:认识角度通过统计图说明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联系生活说明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联系不同形式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等)认识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认识大气垂直分层;从时空变化的角度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演示实验对比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观测、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等实践活动,理解地理原理,增强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过程推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内容比较抽象,需要运用示意图,抓住关键环节进行分析(1)如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地面(2)热力环流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图像运用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图像,增强对地理事象的直观认识。

同时对于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可以通过自绘简易的示意图进行理解一、等压面图的判读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采用绘制地形图的方法,用等高线将起伏不平的等压面投影到平面图上,就构成了等压面图。

常见的等压面图有以下三种:第一步:判读气压高低(以图1为例)(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1中P A>P C,P B>P 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图1中C处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

即P C>P D、P B>P A。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docx20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了解锋面系统以及冷锋、了解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利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分析各地天气实况、能暖锋、准静止锋过境带化气流状况及天气特征及天气变化、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分析预(通过本节课的学2掌握、3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析)让学、生能将所德学育目于实际标。

的知识运用教学重、难点系统的特点及其天气的关系。

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方法。

气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本节教学以4、识图课图、安发诱排导、练为课播放片子“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初步认识影响该日天气的天气系统。

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根据气团温度的差异2、为冷气团和暖面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也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的天气统的大气中冷热、阴晴、雷电等天气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况,叫做天气。

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是由于大气中一个个移动的大大小小的系统(高压、低压等)引起的,这些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如冷锋、低压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特性也很相似的大团空面。

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蜂、准静止蜂。

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蜂、准静止蜂。

冷锋暖锋活投名动影下称过1读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课本由学概前形成冷锋度形成暖锋P45生在自念锋读课天暖锋的基气过温暖晴朗降低温晴朗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产生连续性云雨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晴朗图,归纳图过对比气压升高,气晴)据后气朗准静止蜂冷暖气团势力相当4、使锋面来回摆动的蜂天气晴朗产生持续性云雨天气晴朗(1)、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锻炼学生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学生回答问题
3、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
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10分钟
3.


讲 评
跟进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2
典型例题3
典型例题4
大屏幕展示问题,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况,最后补充
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升习题,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讨论,达成共识
巩固训练
验收学习目标
20分钟
4.


提 升
总结本课知识体系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必要时补充
回忆、
背诵、
同桌间互背互查
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
3分钟
5.
目 标
检 测
完成当堂检测习题
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
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习题
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5来自钟6布置下节课自主
学习
任务
阅读教材
完成练习题,错题分类
行星地球
课题
复习课: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
1
课型
习题讲评
教学
重点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依据:课程标准
教学
难点
热力环流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分析问题的较弱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像得出结论和方法
2、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实际操作习题
能力目标:
学生分类习题,找到每类习题技巧
理由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预习作业
教师指导课代表领读
阅读并划出相应的知识点
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
3分钟
2.承 接
结 果
展示提纲
提出疑惑
1教师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教师依据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提问,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3、带领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将不会的问题写在小考本上
2分钟
7.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热力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
8.


反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