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
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河南省为例
一、ຫໍສະໝຸດ 低 碳经 济的 特征 低碳经济的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 。 为了应 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 的巨大挑 战 , 低碳经济 的概念 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 概念首先 由英 国在《 我们未来 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 的白皮书 中提出。 能源 白皮书》 《 指出 , 低碳经济 是通过更少的 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 的环境污染 , 获得更多的经 济产 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 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 途径和机会 , 也为发展 、 应用和输 出先进技术创造 了机会 。 白 该 皮 书从英 国对进 口能源高度依赖 和作为京都议 定书缔 约国有 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的实际需要 出发 , 着眼于降低对 化石能 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出了英 国到 22 提 0 0年 , O 排放 C 量在 19 9 0年水平上减少 2 %, 2 5 0 到 0 0年减少 6 %, 0 以建立低 碳经济社会的 目标 。 自发要求通过提高资源 的生产率 , 以更少 的污染获取 更多的经济产 出。 随着实践 的进展 , 低碳经济 的内涵不 断得 到拓展 。人们从 不同的角度提 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 同, 低 碳经济 的发展模式 就是 在实践 中运用 低碳经济 理论 组织经济 活动 , 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 的新经济模式 。具体 来 说,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 、 低污染 、 低排放 和高效 能、 高效率 、 效益 ( 高 三低 三高 ) 为基 础 , 以低碳 发展 为发展方
1_ 诀 l 考 _ 策 l 参 l
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以 河 南 省 为 例
张琦 生
( 南经 贸职 业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5 ) 河 河 50 3
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济 发 展 与 资 源 、 境 的矛 盾 日益 突 出 , 经 到 了 难 以 为 续 的 年 最 低 , 5 2 ; 二 个 阶 段 是 18 — 1 9 环 已 为 .O 第 9 5 9 2年 , 8年 这
地 步 。对 于我国这 样 一个 资 源 稀缺 、 济 欠 发 达 的人 口大 GD 经 P平 均 增 长 率 为 8 9 , 中 19 .5 其 9 2年 增 长 率 最 高 , 到 达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O.2 2 0, 012
M o en B s es rd d s y d r u i s T a eI ut n n r
21 0 2年 第 2 O期
论发 展低碳 经济 促进我 国经济 增长方 式转变
刘 翠 艳
( 北 大学 商学院 , 北 武汉 406 ) 湖 湖 3 0 2 摘 要 : 济 增 长 方式 的 转 变一 直 是 我 国可 持 续 发 展 进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话 题 。 分 析 了 改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的 一 些 经 济 经
低 碳 经 济 是通 过 更 少 的 自然 资 源 消 耗 更 少 的 环 境 污 染 , 获 高 。 这 一 阶段 , P平 均 增 长 率 为 9 5 , 中 1 9 GD .7 其 9 3年 增
得更 多 的经济产 出 ; 低碳 经 济是 创 造 更 高 的生 活标 准 和更 长 率 最 高 , 1 ,9 9年 最 低 , 7 6 。 2 0 为 4 19 为 . 0 8年 后 由 于
增 长事 实, 并发 现 在 粗 放 型 的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下 我 国开 始 出 现 了经 济 增 长 不 稳 定 , 长 质 量 降低 等 问题 。 然 后 分 析 了粗 放 型 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摘要: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的人类文明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的重大危害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温室气体的减少作为关注重点,将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与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全球变暖引起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环境性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低碳经济收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政府文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这个最早建立工业文明的国家又一次在全世界引导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
低碳经济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以技术、制度、产业结构等的各种创新为手段,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学燃料的消耗,研究碳封存技术,从而实现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速度的目标,获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全球每年1%的gdp投入能够有效避免未来每年5%到20%的gdp损失,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随着低碳经济这种新型发展模式的出现,各种与低碳相关的词语随之增多,比如低碳城市、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以及低碳超市等低碳新语日益涌现,低碳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的宠儿。
一股低碳之风在全球范围内“来势汹汹”,难以抵挡。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为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错过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机遇,现代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浅议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源节约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0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
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
0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03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公共意识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引导人们树 立绿色消费观念。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企业采用循环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 放。
产业协同
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和链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 化和再利用。
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活动。
社会影响
低碳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 量,改善健康状况,促进 社会公平与和谐。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 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推 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发 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创新
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政策 法规,促进低碳生产和消 费。
中国应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 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经济的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产业政策
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 投资和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
电网建设
加强电网建设和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 网和调度能力,确保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 。
推进节能减排
产业结构调整
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求 将 国际 上 内生增 长理论 的前 沿理 论运 用 到环境 经济 学 的
研 究 领域 。在 经验研 究 中 ,通 过 收集大 量翔 实 的 中国不 同
数据 来源 于 《 中国 5 统计 资 料 汇编 》 与 19 — 新 0年 90 21 年 的 《 00 中国统计 年鉴 》 ,同时 ,参 考 各省 历 年 的统 计 年鉴 。用 人均 GD P替 代人 均 收入 ,例 如 ,为 了剔 除 价 格 因素 的相 关影 响 ,将 各 省 的人 均 G P均换 算 成 为 以 17 D 98 年为 基期 的不 变 价格 实际 G P D。
年 的统计 年鉴 ,产 业 结构 数值 = 工业 G P 地 区 G P D/ D。
( )对 外 开放 程度 5
数省 份仍 然处 于排 放量 上升 的 阶段 ,但是 在部 分东 部发 达 地 区 已经 开始 下 降 ; 目前 ,工业 烟尘 和粉 尘 以及工 业废 水 出现 了比较显 著 的随着 经济 增 长而下 降 的趋势 ;因为数 据
较 、分 析 、归纳 、演绎 得 出相关 结论 。在 理论 研究 上 ,力
化硫 、烟尘 、粉尘以及固体 废弃物等)排放 总量主要来 自于 19-2 1 93 00年的 《 中国环境年鉴》 以及 19- 2 1 90 00 年的 《 中国统计年鉴》 ,同时也参 阅全国 ( 西藏除外)其
他 省 、市 、区的历年 统 计 年 鉴 。人 均排 放量 =排 放 总 量/ 废气 与二 氧化硫 这 两项 指标 在我 国大 多
之一 。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部分省缺失数据
采用 “ 末 常住人 口数/ 年 年末 国土 面积 ” 所 得 的数值 。
( )产 业结 构 4 该指 标代 表 了某 地 的工业化 进程 。数 据来 源 于各 省历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经 济 体 都 选 择 了向 低 碳 经 济 转 型 , 形 成 了 以新 能 源 产 业 为代 表 的新 一 轮 国 际产 业 结构 调 整 。一 方 面 ,产业 的低 碳 发 展 和 转 型 是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另 一方 面 ,低 碳 经 济发 展 也 为 产 业 转 型 和 升 级提 供 了路 径 和 方 法 . 因此 理 顺 和 思 考低 碳 经 济 发 展 与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的 关 系对 实现 “ 十 二五 ”期 间的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目标 至 关 重要 。
人力资本 的作用缺 乏等 问题 。这些现 实情 况使得我 国产业 的低碳发展 和转 型任务 更
为迫切 、更 为艰 巨,而 “ 十 二五 ”时期 无 疑是我国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 业低碳转型升级 的攻坚 时期 。基于此 ,党 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 明确 了 “ 以科学发展 为 主题 、 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 为主线” 的 “ 十二五 ” 规划指导思想 , 进 一步提 出了“ 十
( 一 )产 碳 融 合 发 展 的 趋 势 为 我 国 产
业 转 型 和 升 级 指 明 了路 径
低 碳经济发展之所 以能够 为产业转型
和升级提供路径和方法 ,首先是 因为一种
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某种新兴产业或
产 业簇群为产业基础 ,否则 ,这种新的经
济 发展 模式 就会 成为无本 之木、 无源之水。
贸易服务 在第三产 业 中依 然是 占据 主位 , 新型 的高技术含量产 业发展 缓慢 ,自然环
环经济 、资源回收 、环保设备 、节能材料 等 ,覆盖面广 ,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和带动效应 ,会进一步带动产业外延扩张
和产 业结构优 化 ,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 经济结 构的调 整。
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路径
• 在2030-204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但是其人均排放的峰值不仅低于 工业化国家历史峰值,而且低于美国2030 年的排放水平(根据美国目前的减排承诺 预测,2030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012吨),接近于英国2030年的排放水平。
不同领域对减排的贡献(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产业结构调整、物理能效提高减排贡献很大,2020年、2030 年、2050年贡献分别在60%,62%和57%。能源结构优化的 贡献,由2020年的16%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24%和2050年
法国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8年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同时,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 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美国
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 纽约州能源办公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发电量, 纽约州风力发电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火电厂多27%, 比天然气电厂多66%。
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就业
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 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
主要耗能设施的生命周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中国2050情景构架
Scenario Framework
• 人们越来越关注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经济、 社会和政治效益,是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 机遇,而不是其成本。
• 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的价值每年至少会有 5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斯特恩报告)。
•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 制在450ppm以下,投资必须比“一切照旧”模 式增加18%,到2050年平均每年要增加1万亿美 元。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加剧,低碳经济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工作。
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不少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例如,欧盟提出了20-20-20计划,即到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能源消费比例提高20%和清洁能源占比提高20%。
此外,欧盟还提出了低碳经济路线图,把低碳经济作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美国已经提出了全球变暖挑战行动计划,旨在到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
日本也制定了低碳社会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碳排放减少26%的目标。
韩国也提出了推进绿色经济的政策和计划。
中国也将低碳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
2.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
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水力能等。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建筑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建筑。
低碳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3)低碳交通的发展趋势。
低碳交通是指以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为目标,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方式。
未来,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将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支持。
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体( 以二氧 化碳 为代表 ) 的排 放 。温 室气 体 主要 来 源 于现代 工 业社 会 大 量燃 烧煤 炭 、 油 等高 碳 能源 。研 石 究 指 出 ,0 7年 , 国每建 成 1 方米 的房 屋 , 20 我 平 约释 放 出 08吨 C :每 生产 l 电 , 释放 1 斤 C 燃烧 . O; 度 要 公 O;
缓 气候 变化 与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要 途 径 和必 由之 路 。毋庸 讳 言 , 低碳 经 济是 对 包括 中 国在 内的所 有 国
三 者 有 所 区 别 。循 环 经 济 以 “ 量 化 、 利 用 、 源 减 再 资
化 ”为 原则 , 重 于能 源 、 质 的 高效 利 用 , 把 清 洁 侧 物 是
模 式 。 目前 , 际社会 已经 对低 碳 经 济理 念 和 原则 达 国 成共识 , 我们 面 临的共 同 问题是 如 何 具体 实 施 低碳 经
世 界 立 即行 动 , “ 以 B模 式 ” 代 “ 模 式 ”, 救 地 取 A 拯
球, 延续 文 明 。可见 , 在人 类历 史上 已经走 过 2 0多 年 0
济 , 需 要世 界 各 国共 同探 索 、 点 、 流 、 作 与推 这 试 交 合 广 。谁 在低 碳 经济 道 路 上走 得好 走 得 快 , 就 站 在历 谁 史 的制 高点 , 拥 有 国际 竞 争力 。 回顾 中 国的 低碳 经 就
济 发 展历 程 , 以追溯 到 2 可 0世 纪 7 0年代 , 是 17 正 92 年 斯 德 哥 尔摩 召 开 的 第 一 次 人 类 环 境 会 议 推 动 了 中 国 当代 环 保 的起 步 。那 次 会 后 , 周恩 来 总理 的 主持 在
噪声等 ) 放 , “ 排 在 十一 五 ” 间侧 重 于严 格控 制有 毒 期
低碳经济下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下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低碳经济下实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下城市发展模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实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贸易与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展的多重压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的势头迅猛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
如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占到总能源消耗的87%,天然气占5%,水电、核电、风电等其他能源仅占8%。
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可能高达45亿吨标准煤。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耗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降耗减排压力大。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同时,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与能源的主要消费者,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要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也就是在低碳经济下,我国必须由粗放的高碳城市发展模式向集约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实行集约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可以直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下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对低碳经济下城市发展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有:grossman(1995)等认为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一样也呈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伴随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得以下降。
低碳视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低碳视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李长青2012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
因此,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不同类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的结论。
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014-03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4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09-C-42);江苏省社科院研究项目(B080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预研项目(SK20080115)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低碳经济的框架下,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目标,与此同时,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低碳经济在我国处于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初级阶段,诸多相关的低碳经济理论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区域密切合作,不同区域类型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异质性。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
态平 衡 。这是一 种符 合可 持续发 展 的经济 发展模 式 ,是对 “ 大量生 产 、大量 消费 、大 量废 弃 ” 的传 统 经济 发 展模 式 的根 本改 造 ,是 对传 统经 济发展 模式 的反 思和创 新 ,是人 类社 会继 农业 文 明 、进人 工业化 高潮 后 的一种必 然选 择 。
张孟才 ,等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
城 市 资 源 与 环 境
低 碳 经 济 在 我 国 的 发 展 模 式 转 变
张孟 才 ,刘 阳
( 沈 阳工 业 大 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1 7 8 )
[ 摘 要 ] 面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严峻 挑 战 ,转变 经济发展 模 式势在 必行 。发 展 低碳 经 济 ,既是 我们 的职责 ,也 是 可
题 ,政府 忙于救 市 ,其计 划虽然 考虑 了清 洁能源 ,但 大部 分 资金还 是转 向基 础设施 建设 。企业 忙 于 自救 ,也 忽视 了
低碳 技术 的应 用 ,我 国最 终成 为能 源消耗 和二 氧化碳 排放
室 气体 排放 的复 杂 矛盾 和 多 重压 力 ,我 们 坚 持 以人 为本 , 实 施全 面协 调可 持续 的发展 战 略 ,将 气候 变化 问题 作为 发
3 我 国低 碳 经济发 展模 式产 生 的必 然性
2 0 0 7年胡 锦涛 总 书记在 亚太 经合 组织 ( A P E C )第 1 5 次 领导 人 会 议 上 明 确 主 张 “ 发展低碳经济” 。2 0 0 9年 1 2 月 ,我 国政 府 重 申 “ 面 临发 展 经 济 ,消 除 贫 困 和 减 缓 温
段 ,尽 可能 地减少 煤炭 石油 等 高碳 能源 消耗 ,减少 温室 气 体 排放 ,形 成发展 经济 社会 与保 护生 态环 境双 赢 的一种 经 济 发展 态势 。低碳 经 济 的实 质 就 是改 变 已有 的 能 源结 构 ,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从 表 1中可 以 很 直 观 地 了解 到 工 业 一 直 在 产 业 结 构
收稿 日期 : 0 0— 1 2 1 8— 7
作者简介: 胡俊 ,江西高安人,硕士,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
讲师 ,研究 方向 : 产业 经济 。电子信箱 : astod @ 13 cr。 psah n a 6 .0n
过程 。
一
较 ,煤炭转化效 率在 所有 一 次能 源 中最 低 。我 国能源利 用效率在 国际 比较 中处 于落 后地 位 ,而 国内粗 放 型的生 产方式 又再 次加剧 了能 源转 化效 率低 的 问题 。资源 自给
率不高 ,愈来愈 依赖 外部 市 场 ,能 源风 险将 随着需 求量
的增 加 而增 加 。 因此 , 过 度 依 赖 外 部 资 源 供 给 的 能 源 利
胡 俊
( 西 省 委 党 校 工 商 教 研 部 ,中 国 南 昌 3 0 0 ) 江 3 0 3
摘
要: 发展 低碳 经济本质上就 是对现代经济发展模 式进行 的一场深刻能源经济革命 ,也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考虑 可持
续发展 理念下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发展低碳 经济 、促 进经济 转型升 级迫切 性和重要 性 的角度 ,阐述 我 国发展 低碳 经济的
础的 “ 低碳 经济 ”成为 全球 热点 。欧美 发 达 国家 大力 推 进以高能效 、低 排 放 为 核 心 的 “ 碳 革命 ” 低 ,着 力 发 展 “ 低碳 技术 ” ,并 对产 业 、能 源 、技 术 、贸 易等 政 策进 行 重大调整 ,以抢 占先机和产业制高 点。 “ 碳经 济”这 种 低 新型经济发展方 式对 于我 国而 言 ,是 一个 顺应 经 济结 构 调整的 转 型 过程 ,同时 也 是 一 个 艰 难 的 选 择 与 放弃 的
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经济转型方式。
同时,我国工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本特点的经济模式。
该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低消耗:低碳经济模式要求各产品和生产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低排放:低碳经济要求各产品和生产行业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3.低碳化: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模式转变实现低碳化生产,逐步实现以低碳无污染的形式实现工业的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全面升级,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低碳经济对工业的影响低碳经济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方面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工业也需要适应新型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
我国工业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开拓新型产业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也会不断提高。
2.人才培养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新型技术和新型思维方式的人才,所以在加强工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的工艺技术和产品需要适应全新的生产模式和工程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
3.新的生产模式和工程模式的出现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工业需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模式和工程模式。
生产和工程实践的改变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和效益的优化,同时也会促进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的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有望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新模式
排放为核 心的 “ 碳革命 ” 低 ,着 力发展 “ 低 碳技术 ”之际 ,全球的产 业 、能源 、技术 、 贸 易 等 政 策 都 面 临 着 重 大 调 整 , 中国 经 济 面 临 的 压 力 和 挑 战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尽
可持 续 供 应 能 力 ;综 合采 取 激 励 性 和 约
国能源 消 费比重 的 9 %,我 国能源 消耗 占 0 世界总 量的 1 4、二氧 化碳排 放 占总量 的 / 13 / 。因此国 外散布 的 “ 中国威胁 论 ”中 , 对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将 带 来 全 球 环 境 恶 化 成
的 重要途 径 。2 0 0 9年的 伦敦 G 0峰会 上 , 2
其次 ,我国 目前 的能源 条 件决定 了我
国的资源 消费中的 “ 高碳排 放” 。我 国 目前
的 能源 条f 牛是 “ 富煤 、少气 、缺油 ” ,煤 炭
产量世界 第一 ,能源 供给结 构以煤 为主,低 碳 能源 资源的选择有限 。煤炭在我国一次性
低 二 氧化 碳 排 放 强 度一 旦成 为产 业量 化 标准 和 强 制 目标 , 将给 我 国 经 济结 构 的 转 型和 增长 方式 的转 变带来 一场 “ 命 ” 革 。 发展 低 碳 技 术 是 关键 。在 我 国经 济 发展 的 现 阶 段 , 在 不 改 变经 济 高速 增 长 的 前提 下 ,依靠 自主 创新 .开发具 有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关 键 能 源 技 术 , 发展 先进 节
能源 技 术和 先进核 能技 术 . 以及高 效 、洁 净 、低 碳 排 放 的 煤 炭 利 用 技 术 和 氢 能 技 术 ,成 为低 碳 经 济 的 必然 选 择 。 发挥 政 策 作 用 是 保 障 。通 过 规划 等 手 段 ,尽 快 制 定 和 完 善能 源 总 体 规 划 以 及 不 可 再 生 能 源 、可再 生能 源 和 新 能 源 等 专 项 规 划 ,调 整 能 源 产 业 结 构 和能 源 开 发 的 区 域 合 理 布 局 ,提 高 我 国 能源 的
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者:刘翠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20期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经济增长事实,并发现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不稳定,增长质量降低等问题。
然后分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
再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发现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最后给出了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自1978年到2009年的32年间,我国名义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05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5%。
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中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仍是以粗放型为主、是以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
很明显,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到了难以为续的地步。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国,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提出之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低碳经济是指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应该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背景分析能源是现代化社会的支柱,但能源消费也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源消费量一直居于全球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向着“低碳经济”方向积极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口号,并在全国部署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试点项目。
然而,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雾和雾霾频频袭来,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紧迫。
因此,建立低碳经济模式,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变革目前污染严重的产业结构无疑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二、问题分析在低碳经济领域,我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能源结构不合理。
现在我国能源结构主要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而且,能源的整合和转化程度较低,配电程度差,导致能源消耗效率不高,一些能源仍然面临浪费现象。
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最为集中的几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碳排放量巨大,工艺流程、产品和设备都急需进行升级和转型。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个行业没有形成规模。
三、解决方案为了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经济,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导向。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和政策,增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升级和转型。
二是开拓市场空间。
要积极扩大新能源市场的规模,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推进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
在能源的整合和转化力度上加强,优先发展清洁煤技术、燃气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例。
四是提升能源效率。
加强能源利用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缩减能源浪费。
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进入“ 汽车时代”, 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 “ 航空时代 ” 。毋庸讳 言 , 低碳经济是对 包括中国在 内的所有 国家 的巨大
挑战 , 但是低碳经济却 为人类社 会提供了通过国际合作 , 共建 低碳 经济 、 创建 和谐 世界的一个千载难逢 的机遇 。 当前 , 气候变 暖严重威胁 到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 , 人们对低碳 经济 的关 注与行 动也 日趋 强烈。低碳经 济概 念始于英 国 2 0 的《 0 3年 能源 白皮书》, 目标是 到 2 5 其 0 0年将二 氧化碳 的排放 量相对 于 19 9 0年削减掉 6 % , 0 并在英 国建成 一 个低碳经济体 。同样是 在 2 0 0 3年 , 国学者莱斯特 ・ 美 布朗在 《 B模式 : 拯救地球延续 文明》 书中 , 一 把现行的 以化 石燃料为基 础、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 以经济为绝对 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 “ A模式”, 以人为本 , 把 以利用再 生能 源为基础 的生态经济发
越 , 正 实 现 中 国经 济 社 会 、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真 人
[ 关键词 ] 低碳经济 ; 节能减排 ; 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 循环经济
[ 作者简 介] 柯健( 9 7一) 男 , 16 ,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 学教研部 副教 授 , 主要从事 社会 主义经 济理论 的教 学与研
一
41 —
展新模式称做 “ B模式 ” 。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 , B模式” 代“ 以“ 取 A模式 ” 拯救 地球。其实 , , 以上这些 关于经济发 展与环 境保 护关系的讨论并不是个别现象 , 数十年来 人类 一直 在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 自产业革命 以来 , 人类创造 的财 富大大 增加 , 同时各种环境污染也开始不断地伤害着人类赖 以生存 的生态 系统 和公众健康 , 次次惨痛 的环境事件彼伏 此起 , 但 一 一 地一 国的生态问题扩展蔓延。不 同领域 的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 到 , 延续传统的经济增 长模 式和无节制 的消费模 式 , 是地 球 将 环境所无法承受的 。在 16 92年卡森女士 的《 寂静 的春天》 16 、9 8年哈丁 的《 公地 的悲剧》、 7 年罗马俱乐部的《 1 1 9 增长 的极 限》 和 17 9 2年杜波伊斯 的《 只有一个地球》 等一系列著作 中, 家们都不 断地 发出警告。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 , 专 联合 国于 17 92年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 口 、 资源 与环境 的挑战 。发展 与环境 密不 可分。要摆脱 贫 困和环境 的束缚 , 必须 寻求一条经 济、 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18 , 9 0年 世界 自然保护 同盟(U N) 保护 地球》 I C 在《 报告中首次提 出了“ 可持续发展 ” 这个词 语 。从 2 0世纪 8 O年代起 , 臭氧层耗损 、 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 全球环境 问题 又向人类敲响 了警 钟。18 9 3年 1 1月 , 联合 国成 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 , 于 18 并 9 7年发表 了《 我们共 同的未来》 这部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报告 ( 以下简称《 报告》 , ) 呼吁各 国的决策者们尽快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为付诸行动的政 治意愿 。
由经济结构转型看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
贸 出 口 为主 导 的 发 展 和开 放模 式 明显 地 不 能 适应 中 国 经 济 的 进 一步增长 , 可以说技术革新将是一次重大机遇 。 三 .低 碳 经 济 能极 大 推 动 经 济 结 构 转 型 回顾他国经济发展 的成功经验 , 我们 可以发现 , 技术革 新 每每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和 国家经济的拐点。 由此 , 我们 必须 为自身寻找一个技术突破 口,当下的低碳技术及产业化将极 具价值 。 同时 , 低碳经济很有可能是未来国际经济 发展 的一种 新趋势, 并且会 带来贸 易条件、 国际市场 、 国际技术竞 争格局 的变化, 我们不能违背 时代大趋势, 而要跟上 时代 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 式, 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 、 清洁能源开发 、 追求绿 色 G DP的 问 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业结构和 制度创新 以 产 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依据我 国现在阶段的特殊 性 ,发展低碳 经济 主要应 由以 下几个 方面入手 : 1 政策重视 .
学 术论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经济结构转型看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郝 蕴
四川大 学 经济 学院 四 川成 都
60 0 10 0
【 要 】09 摘 20 年爆 发的金融危机 虽然对我 国的银行金 1 财政上 大力支持技术开发 , 障能源技术和减排技 术 ) 保 融体 系影响不大 ,但却暴露 了我 国在经济发展 中存在 的严重 的创新 资金。 目前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大多数资金都 用于 结构 问题。 本文为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 基 础 设 施 的建 设 投 资 , 新 兴 产 业 的 投 入 力度 不 大 。 术 的 发 对 技 出了建议——发展低碳 经济 ,并就其发展途径和 面临的问题 展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持和 国家的政策扶持。 予 以 了说 明 。 2 加速现有科研成果的产 业化 、 ) 市场化。 我国现有很多研 【 关键词 】 ; 危机 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 ; 低碳 机遇 究成果 由于 申请专利时 间延 后和 对于新兴技 术的不重视 、 不 信赖 , 并没有投入生产、 流通上市。 对于 已有的科研成果 , 应该 经济结构 中的问题 予 以充分的重视和产业化规划 ,鼓励各地 方政府对现有 自主 金融危机 中, 中国外贸出口受到强烈冲击 , 导致经济增长 研 发技术的有效经 营, 真正将技术用于生产 、 投入使用。 放缓 。 危机发生后 , 政府相继 出台了包括两年 内 4万亿元投资 2税收补贴措 施 . 计 划、 大产业调 整与振兴规 划、 构性减 税 、 十 结 消费补贴 等一 1 我 国应尽 早开征二氧化碳 税 , ) 首先对石油、 炭、 煤 天然 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宏观经济达 到预 先 目标 , 89 以 .%的增长 气 、 液化石油气、 汽油和国内航 为20 0 9年交 了一份 完美答卷 。 空燃料等能源征收二氧化碳排 放税 ; 其次 , 设立不同税种以鼓 然而 中国经济真的如数据那般美好么? 事实上 , 当前 宏观 励发展可再生能源 , 则低碳企 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多重压 力。 国际上 , 当其冲是多国掀起 业 明显会受到低碳税带来 的好 处,也促进 了高排放企业对于 首 的贸易保护主义对 中国出口形成较大打击 ; 次 , 民币汇率 减排技术的更新使用。 其 人 面临较严峻的升值压力 ; 再次 , 铁矿石等经济发展必须品 的价 2 对于低碳企业和 新兴产业实施一定税 收补贴和专项 资 ) 格一涨再 涨 , 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 大障碍 。外部环境 不佳 , 金的支持 , 给予其优惠 , 促使相关 我 国国内环境 也 四面 楚歌 , 产能 过剩 、 源、 资 能源 、 环境 的压 企业获得足够 的空间得 以起步发展 , 而壮大。 进 力, 还有劳动力工资水 平的上涨 、 通货膨胀预 期等 等。 3 土 地 政 策 支 持 . 眼下分析我 国的经济困境 ,可以发现是经济结构出 了问 免征土地使用税 、 房产税 , 同时制订环境公用设施用 电优 题。我国经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 放型增长方式尚未 惠政策。 在全国地价猛涨的势 头下, 高企的土地费用 以及工业 根本改变、 消费与投资 的失衡 、 内外需的失衡 、 收入分 配也存 用 电费用成 为了一笔不小的负担 ,低碳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一 在 不合 理 的结 构 。 定 的限制。 由此 方面展开一系列 措施对其 发展 大有裨益。 二.经济结构结构转型面 临重大机遇 4开展金 融创新 , . 建立碳交易所 长期 以来 的结构性 问题 , 既有 外部 因素 , 也有 内部 因素。 碳交易( 即温 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是一种新型 的金融工具 , 由于我国经济起步较 晚, 置身于全球化国际环 境 , 融入 国际产 即购 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 买协议(R A )其基本原理是 , E P s, 合 业分工体系中 , 为了制造大国 ; 成 而在 自身经济发展过程 中也 同的一 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 室气体减排额 。买方可以将 存在较多的要素配置 不合理 、 业结构落后等 因素。 者带来 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 温室效应从而 实现其减排 的 目标 。 日 产 后 的危害将是深层 次的、 恒久的 ,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行艰 巨的 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 区已通过碳交 易取得 了显著 的环境 结构转型工作 。 一 和经济效益。 成立碳交易所对我国节能减排 、 促进技术创 新和 然而 , 以危机为契机, 针对危机中暴露 出来的 问题进行及 金融创新的好处是 不言而喻 的, 应该及早提上 日程。 时的结构调整 ,是许 多国家在危机后能够重新实现较快发展 四.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的重要经验 。 中国经济结构亟待转型 , 虽然 贸易盈余 国家可 以 经济 结构 的转型需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实质上是需要 开发新市场 , 毕竟 世界市场 的容量仍然 巨大 , 但是各国利益不 低碳 经济 带来 的全新 的技术和生活生产观念 。 面对实际情 况, 同, 从而导致各类贸易摩擦可能加剧。过去的粗放式 的、 以外 可以看到低碳经济在我 国的发展仍然面临诸 多困境。
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排放为特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目标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转型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之道。
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方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共同提升。
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经济转型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平衡不同领域的利益,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位一体发展。
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使得不同领域之间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和协调。
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组织各方力量推广和实施。
其次,要加强社会参与,促进公众对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加强企业参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文化,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实践。
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经济增长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资源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社会进步必须促进公平、公正和协调的社会关系,不能以牺牲弱势和贫困群体为代价。
环境保护必须以确保生态安全为前提,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开发,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还需要在国际贸易中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推广,以加强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
总之,低碳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实践中,需要加强大力宣传和教育,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培育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范钰婷李明忠(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040)内容摘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高碳特征的能源结构以及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导致中国在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
面对转型的挑战,中国需要从国家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改造传统高碳产业、政策激励等四个方面出台支持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0)02-0030-006/低碳经济0概念首先由英国在5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6的白皮书中提出,指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
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从多种途径展开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1978年的13.8亿吨激增到2007年的63亿吨,1978~2007年期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速达到5.2%。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按照这种增长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3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我国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能源消费波动和经济波动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和G DP增长率的变化方向也基本一致,例如,1985和2004年,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8.1%和16.1%,而在1990年和2000年,与宏观经济紧缩相一致,能源消费增长率也显著降低,分别只有1.8%和3.5%,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增速有所回落,受此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率也下降到4%(见第31页表1)。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能源消费的增加正相关。
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2003年以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迅速增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急剧增长,90年代后期到2002年,能源消费处于平稳增长阶段,相应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较稳定(见第31页图1)。
2003年和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分别增长了15.3和16.1%,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也陡然上升,分别增长了16.85%和15.68%。
我国的这一趋势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他们对许多高碳排放的亚洲国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费走势是一样的。
收稿日期:2009-10-20表1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变化关系年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85755828.19016.013.50.601990987031.818667.83.80.4719951311766.960793.710.90.6320001385533.599214.68.40.4220011431993.4109655.28.30.4120021517976.0120332.79.10.66200317499015.3135822.810.01.53200420322716.1159878.810.11.59200522468210.6183867.910.41.0220062462709.6210871.011.10.8720072654807.8257306130.6820082850004.030067090.44数据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2007);5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图1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变化数据来源:5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6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
1990年我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为76.2%,2007年为69.4%。
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能源强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降耗的主要指标。
我国能源强度在90年代后期进入稳定并缓慢降低的阶段,能源强度由1990年的10.93吨/万元下降到2000年的1.4吨/万元和2008年的1.5吨/万元。
2010年第2期 #上海经济研究#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尽管5京都议定书6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2),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吨/百万美元GDP,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
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表21970~2025年世界主要地区二氧化碳强度(单位:吨/百万美元GDP,2000年美元值)地区历史数据预测数据平均197019801990200220102015202020251990~20022002~2025中国256019431252605570500436375-4.4-2.1印度2863123463242722422121850.4-2.4美国1117917701571501459423393-2.1-1.6加拿大1046883691612562527495481-1.7-1日本627497348359310291274259-1.7-1.4西欧695624471377333307281264-1.9-1.5数据来源:The En ergy In for m ation Adm i n istration(E I A),Ii nternati onalE nergy Ou tl ook2005(I EO2005)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0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0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0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0的能源结构,/高碳0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我国出口依存度过高以及不利的贸易结构导致我国存在明显的温室气体污染转移问题。
上述问题决定了我国转变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
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高碳0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0,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的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而超过75%的温室气体由城市产生。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别从13和27个增加到54和85个。
39%的城市化率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在今后20~30的时间里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每年超过一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将导致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现有城市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也将加剧城市的能源消耗。
城市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将加剧能源消耗,从而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平方米,并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
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9月已有1.68 #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2010年第2期#上海经济研究#亿辆。
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城市化后面临由高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此时,社会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已经完备,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短期内无需大幅度的改善,此时对能源的需求较为稳定,相应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较稳定,不会激增,转型难度较小。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正处于迅速上升到阶段,此时,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不可能停止城市化进程,以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激增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也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能源、环境和政治等压力。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1B5B4,主体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德国和日本在工业化高峰时期也没有达到我国目前的水平,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以及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过高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2008年我国煤炭、钢材、铜、铝和水泥的消费量分别为27.4亿吨、5.4亿吨、538万吨(精炼铜)、1260万吨(电解铝)和1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在20-50%之间,能源消费的激增引发了尖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
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部门构成了工业能源消耗的主体,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
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9%,这是近几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很快,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速度放缓有关。
2008年,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