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清单货币政策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清单货币政策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清单货币政策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清单 -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用于影响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中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利率政策、准备金政策和市场操作等。

利率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借贷行为和资金供求关系。

准备金政策则以调整商业银行必须保持的准备金存款来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存款多寡。

市场操作则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

二、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它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

在现代货币制度中,常用的货币供应量衡量指标包括M0、M1、M2和M3等。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

M1包括M0和活期存款。

M2包括M1和较长期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

M3则包括M2和中长期的债券、股票等。

三、利率水平利率是借贷交易中的资金价格。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借贷行为和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短期利率通常由中央银行确定,长期利率则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通过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意愿,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四、通货膨胀与物价稳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经济现象。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物价的稳定。

一般来说,物价稳定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于一定的目标水平,例如2%。

五、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在经济繁荣时期,通常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而在经济衰退时期,通常会采取宽松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知识点在经济学中,货币理论与政策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它涉及到货币的起源、功能、价值,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关键知识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功能货币起源于人类交换需求的发展,是一种方便的交换媒介。

货币具有三项功能:价值尺度、流通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作为流通媒介,货币用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货币可以储存财富并在需要时使用。

二、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不是固定的,它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

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平衡。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需求量的下降会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相反则导致货币价值的升值。

三、货币的数量理论货币的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根据这一理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上升。

货币的数量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

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物价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五、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

利率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而调控经济活动;准备金政策则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要求来控制银行信贷的供给和流动性。

六、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变革,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被引入。

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给量和市场流动性;逆回购操作则通过出售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减少货币供给量。

七、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执行中央银行是负责货币政策执行的机构。

它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维护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

八、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投资、消费、通胀和汇率等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

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1. 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学科。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货币政策进行名词解释,并深入探讨其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 货币政策2.1 定义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调节通货膨胀和促进就业的一种政府行为。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保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2.2 主要工具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工具来实施:•基准利率调整: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和经济活动。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操作,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直接信贷配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期限等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其对某些领域或行业的信贷投放。

2.3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价稳定:保持通货膨胀率在一个合理水平内,并避免通货紧缩或恶性通胀。

•金融稳定: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4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对整体经济运行、稳定和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通货膨胀控制: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物价水平,起到控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加大利率上升幅度、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压力。

•经济增长促进: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和信贷条件,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条件等措施,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货币政策是指由央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影响经济稳定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的作用及其相关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率处于合理的水平,通常将之限制在2%左右。

通货膨胀过高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而通货紧缩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的作用途径是通过调节总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间接影响。

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应当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二、货币政策工具与渠道央行通过一系列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并通过特定的渠道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其中,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留存的存款;利率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和存款利率进行调整;汇率是指货币兑换比率;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方式对市场资金供应量进行调控。

通过这些工具和渠道,货币政策能够通过以下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利率调控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投资、消费和融资成本;二是通过汇率调节影响出口、进口以及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流动性,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三、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的关系货币政策对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稳定的物价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物价稳定有利于维持市场信心和消费者购买力,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适度的货币供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利率和信贷环境,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家庭的消费能力,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同时,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控汇率影响外贸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控金融市场流动性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它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其目标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央银行会使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

其中最常见的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开放市场操作和法定准备金率。

首先,利率调控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通过调整短期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银行间市场的借贷成本,从而引导银行和个人的借贷行为。

一般来说,当中央银行增加利率时,借贷成本会上升,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活动;而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则会刺激借贷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开放市场操作也是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来调节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

当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时,会向银行注入流动性,促使银行增加贷款和投资;而当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时,会吸收银行的流动性,限制贷款和投资。

通过开放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除了利率调控和开放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也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需要将一部分存款留存为准备金的比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留存更多的存款作为准备金,从而减少可贷款的存款,抑制货币供应;而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相应增加可贷款的存款,刺激货币供应。

除了这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干预汇率、实施定向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影响经济和货币市场。

这些工具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效果通常较为间接和有限。

最后,我想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良好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并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对于经济学来说,货币理论与政策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功能、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探讨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一、货币的定义及功能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尺度的一种社会信用工具。

这种社会信用可以通过法定的形式,如纸币和硬币,或电子支付方式来体现。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

1. 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在没有货币的时候,交换需要进行物物交换,这种情况下需求和供给必须完全匹配才能达成交易。

而引入货币后,需求者可以用货币购买任何商品或劳务,从而增加了交换的灵活性和效率。

2.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方便了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支付。

通过使用货币,购买者可以简单便捷地完成购买行为,而卖方也可以收到货币作为交易的回报。

货币的引入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便利性。

3.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用于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货币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价值,通过货币的交换率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值。

二、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产生、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多种货币理论被提出,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货币数量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

1. 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长期关系。

它基于“数量方程式”,即MV=PT,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量,V表示货币的交易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

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增长将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2.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主体的需求影响。

根据传统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受人们对货币持有的动机和货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

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指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将影响货币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经济学货币政策

经济学货币政策

经济学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

经济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以指导政府的决策和央行的操作。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实施方式等角度来论述经济学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关系来影响经济运行。

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行为,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根据经济运行状态和政府政策目标的不同,货币政策可以实行宽松政策或紧缩政策。

宽松政策通常指央行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这种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因此需要谨慎实施。

紧缩政策则相反,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和控制金融风险,但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制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就业水平的情况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其次,通货膨胀和价格稳定也是货币政策所关注的重点。

央行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供应调控来控制通胀水平,保持价格的稳定。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汇率情况、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等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通常包括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两种。

直接工具主要是指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操作,例如通过降低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放或回收信贷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间接工具则是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政策来间接影响货币供求和经济运行。

同时,货币政策还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而定量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操作。

定量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西方经济学第13章货币与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13章货币与货币政策

利率与收入
•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收入↑ • 货币供给↓→利率↑→投资↓→收入↓
4、货币乘数
100万美元基础货币 A银行 存款
贷款
存款 B银行 存款 500万美元货币供给 存款
贷款
存款 C银行 贷款
企业、个人
三、利率与投资
• 投资也叫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社 会中实际资本的增加。 • 投资是流量,资本是存量。 • 投资导致资本存量增加,这又能提高一个国 家的潜在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 增长。虽然从长期角度看,投资可能提高未 来的供给能力,但是投资首先体现为对投资 品的购买,因而在短期的直接效应是总需求 的扩张。
一、货币的性质
• • • • • • • • M0 = 通货 M1 = M0+ 活期存款 M2 = M1+ 定期存款 M3 = M2+ 流动性资产 L = M3 + 流动性资产(较M3差) 狭义货币:M1 广义货币:M1 、M2 、M3 、L 由于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定义呈现出多样 化和不断延伸的趋势。
第12章货币与货币政策 Nhomakorabea、货币的性质
• 货币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 产品和劳务的东西 ,即交换媒介 (a medium of exchange)。 • 货币是一种最易流动的资产,即它可立即与 商品和劳务进行交换,并且只有较低的交换 成本。 • 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都是贷币。然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形态却很多,也 很复杂。 • 按货币的流动性即货币的变现能力,可以将 货币层次划分成M0、M1、M2、M3等。
二、货币供给
1、银行体系 2、货币供给的概念 3、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 4、中央银行如何影响货币供给 5、货币乘数

经济学基础第十一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学基础第十一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影响人们对 未来经济的预期,从而改变他 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例如, 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可能 会提高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
02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定义及目标
货币政策定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 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 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06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
财政政策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通常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来刺激经济增长,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同时, 也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通过控制债务规模、提 高财政收入等方式来保持财政稳定。
货币政策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通常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来调控经济,如调整利率、控制通货膨胀等。中央银 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 物价稳定等多个因素。
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应对
财政政策挑战与应对
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财政收入 不足、财政支出压力大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发展中 国家可以采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管等措 施。
货币政策挑战与应对
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金融市场不 完善、汇率波动大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发展中国家可 以采取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加强外汇管理等措施。
双紧搭配模式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同时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控制物价上涨。 这种搭配模式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但可能带来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等副作用。
配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 实践案例: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 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模式。如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了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策 略,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和稳定增长。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预调微 调,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发展和价格稳定的政策手段。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体中的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调整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影响经济,例如通过改变基准利率、购买政府债券、调整银行准备金率等手段。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影响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分为定量和定价工具。

其中,定量工具包括调整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等手段,而定价工具主要是通过改变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起到调控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如果货币供应量过紧,可能导致通缩。

其次,货币政策还可以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当利率较低时,借款成本降低,鼓励企业投资扩张和个人购买大宗消费品;而当利率较高时,借款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减少投资和消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对汇率、资本流动、金融稳定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不同经济体中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其经济状况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的货币政策。

发达经济体一般注重稳定物价,并追求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例如,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重视通胀目标和全国就业情况,通过改变联邦基金利率等手段来实施政策。

欧洲央行也会关注通胀和就业情况,并采取类似的货币政策措施。

而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往往更加多样化。

有些国家主要关注稳定汇率和外汇储备,因为汇率波动对于进口和外债有很大影响。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通过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水平的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和实施方法,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它可以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货币政策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种最主要的经济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的稳定性是指货币的购买力相对稳定,通常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活动的总体增长和繁荣,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衡量。

因此,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来维护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储备、直接市场操作和汇率控制等。

其中,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借款或存款所需要支付的成本,通常是指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

调整利率可以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上的贷款和存款需求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借贷行为。

当利率上升时,借贷成本增加,同时预期通胀率下降,增加了借款的成本,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借款需求,从而减少了货币供应量。

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增加了借款需求,促进了消费和投资,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必须保留一定的存款储备以应对存款的支付需求。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和贷款供应。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银行需要更多的存款储备,可能会减少贷款供应,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

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银行储备需求减少,贷款供应增加,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通常是基于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制定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10第十章 货币政策

10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金融政策,他制约着国家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所以有人把他等同于金融政策。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或同一时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环境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而也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他基本上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因此,最终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与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有密切的连带关系,是应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这四大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稳定物价的前提或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在金本位制时代,币值意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币值变动即单位货币的黄金量变动,而黄金价格的变动是引起币值变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以黄金价格的涨跌幅度来测度币值变动的程度。

自30年代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相继放弃金本位制,纷纷宣布纸币与黄金脱钩,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这样便无法继续以黄金价格的变动来作为币值稳定的标准。

由于物价的变动是纸币币值变动的指示器,是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主要标志,所以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改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物价指数上涨,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跌,表示货币升值。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经常被用来测度一般物价水平波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一般物价水平呈上升的趋势。

经济学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引言】经济学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是经济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两项政策。

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预算、税收等手段来调节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调控货币市场,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目标。

【第一节:财政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来调节收入与支出,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手段。

其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改善民生等方面。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措施】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预算政策和税收政策。

预算政策通过制定国家预算,调配财政资金,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优化资源配置。

税收政策则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影响个体和企业的收入分配和消费行为。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调节货币市场,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手段。

其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措施】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存放的存款比率,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行为;利率政策则是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影响市场利率和借贷行为;汇率政策则是通过调整国家货币汇率,影响国内外贸易和资本流动。

【第五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财政政策通过预算收支、税收等手段,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市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活动,进而影响财政收入与支出。

两者相互协调,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第六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行与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行与调控需要一定的时机选择和政策调整。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它涉及到中央银行如何管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增长的目标。

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定义、功能和工具,并且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的表现和走势。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旨在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功能1. 稳定物价水平: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保持物价稳定。

稳定的物价水平有利于消费者的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2. 维持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也是维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控利率和流动性,中央银行可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和蔓延,保障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3.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4. 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货币供应和信贷政策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货币政策的工具1.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来影响贷款成本和投资回报率。

提高利率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利率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2. 开放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

3.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的贷款额度和货币供应量。

4. 直接信贷控制:中央银行可以制定贷款配额、限制信贷规模和期限等措施,来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

四、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控制物价水平。

适度的货币供应可以保持通货膨胀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维持物价稳定。

然而,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2. 经济增长和衰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货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货币价值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它涉及到货币的价值、货币的功能、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等。

一、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影响货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总量的增长率,即GDP。

货币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它由商品和劳务总值决定。

根据货币数量论,如果货币供应量以一定的增长率增加,则货币价值将会下降;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货币价值将会上升。

二、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交易和价值储藏的目的,所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的愿望和动机。

根据不同学派的观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富水平、流动性偏好等。

其中,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愿意持有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即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和预期,以及利率水平的高低。

三、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发展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调整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等。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体的初始状态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方式。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改变总需求和产出水平。

然而,在货币学派看来,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因为它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源浪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涉及到货币政策规则的问题。

货币政策规则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或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体的初始状态、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政策规则的可行性等因素。

在实践中,许多国家采用了以通货膨胀目标为基准的货币政策规则,如新西兰的“现金利率规则”和欧元的“价格稳定规则”。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教案主题: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分析引言: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调控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1.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经济金融市场中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控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2. 货币政策的目标(1)价格稳定:保持通货膨胀率稳定,维护物价的购买力,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经济增长: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利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和生活水平。

(3)汇率稳定:维持国家货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 货币供应调控: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直接调整基础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影响货币供应的数量和速度。

2. 利率政策调控: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影响市场利率、贷款利率等,以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和推动经济发展。

3. 汇率政策调控: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水平,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

三、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周期:在经济增长周期中,货币政策会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控,以平抑波动和稳定经济。

2. 通货膨胀率:央行会根据通货膨胀水平来制定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并维持价格稳定。

3.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如资本外流会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央行需采取措施来维持流动性。

4. 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外汇市场波动等因素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评估1. 经济增长效果:合理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和生活水平。

2. 通货膨胀控制效果: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可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来调整国家经济的总体需求状况,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整经济周期的主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需要通过经济学分析来指导和支撑。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调控方法和效果分析三个方面来系统阐述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二、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货币工具来影响总需求、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均衡。

货币政策的基础在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财富储存。

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只有当有足够的货币时,生产、交换和消费才能顺利进行。

货币也是计量商品价格的尺度,人们在对价格进行比较和导购时需要依靠货币。

此外,货币也是财富储存的手段,人们因为要延迟消费而购买金融资产,并让这些资产贮留价值。

总之,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经济工具,影响经济活动的总体需求状况,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

三、货币政策的调控方法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调整经济的总体需求状况,其中比较重要的调控工具有货币政策利率、货币供给量和外汇政策。

不同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会对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

1、货币政策利率货币政策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整市场规模的重要工具,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利率可以影响利率水平、资本市场价格以及企业投资和借贷的行为。

利率水平与债券价格和汇率有关,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设定货币政策利率的水平和波动性。

根据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整会影响经济的整体需求状况。

当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借款成本上升,企业对投资的热情会降低,从而减少投资的力度,对经济的需求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当货币政策利率下降,借款成本下降,投资增加,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量。

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采取的调整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措施,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旨在达到刺激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促进就业等目标。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和实施方式。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货币供应。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或减少税收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或通过减少财政赤字或增加税收来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遏制通货膨胀。

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而采取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企业创新来培育新兴产业和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政策通常包括提供补贴、减税和优惠政策等,以吸引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发展。

四、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和促进国际贸易平衡而采取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和制定汇率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和促进国际贸易。

外汇政策通常包括购买或销售外汇储备以影响汇率、实施关税壁垒和汇率管制等措施。

五、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充分就业、减少失业率和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而采取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改进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来促进就业。

就业政策通常包括开展公共工程项目、提供失业救济和实施劳动法规等措施。

六、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国家为了提供社会保护和减轻社会不平等而采取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和福利制度来改善社会福利和增强社会稳定性。

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经济系统中货币的总量。

货币政策则是指调控货币供给以影响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政策、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以及公众对货币需求的变化等。

1.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准备金要求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通过调整这些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并对货币供给进行管理。

2. 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商业银行通过放贷和收取贷款利息来创造货币。

当商业银行增加放贷时,增加了实际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

相反,当商业银行减少放贷时,货币供给量则会减少。

3. 公众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公众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会影响货币供给。

当经济形势不稳定时,公众往往更愿意持有现金来应对风险,需求增加。

反之,当经济形势好转时,公众更倾向于进行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常见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控制通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1. 控制通胀通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高通胀会导致经济不稳定。

货币供给的调控是控制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乏力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

3. 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稳定银行体系,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经济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具体工具主要包括利率调控、准备金要求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调整准备金要求可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公开市场操作则是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控市场上的流动性。

货币政策经济学

货币政策经济学

货币政策经济学货币政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整体经济的专门学问。

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设有专门的中央银行或类似机构来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活动、通胀、汇率和失业率等。

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是一种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进行的,调控国家货币供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改变利率水平、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调整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比率等手段,影响经济的价格水平、产出、投资和就业水平。

货币政策有两种主要形式:紧缩型货币政策和扩张型货币政策。

紧缩型货币政策旨在降低经济 overheating,防止通胀;扩张型货币政策则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有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调整和准备金率调整。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方式。

当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时,会增加市场上的现金供应,反之,则减少市场上的现金供应。

通过调整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贷款的利率,也可以影响货币供应。

降低贴现率可以刺激商业银行借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反之则会减少货币供应。

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这部分存款不能用于贷款。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直接影响的是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进而影响总体经济。

如果中央银行采用扩张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将会降低短期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然而,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即通胀。

如果中央银行采用紧缩型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将会提高短期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利于控制通胀,但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提高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挑战货币政策并非万能,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因此它可能无法对突然出现的经济冲击做出及时的应对。

其次,经济体系充满不确定性,如果预测失误,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从紧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通俗的意思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

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央行为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就是在实施货币政策。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提高利率,从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反之亦然。

实施再贴现政策,当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利率提高,导致货币流通量减少,市场上利率提高;反之亦然。

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当央行发行票据时,可以回笼资金,使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减小,市场利率会提高。

反之亦然。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

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

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目标则以反通货膨胀为重点。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

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

不过也有例外,如韩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

作用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主要包括:(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选择目标的标准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

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一组叫做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

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

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

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

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1.可测性。

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

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

2.可控性。

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相关性。

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使最终目标发生预期的显著的变化,一般通过以下机制来传导:(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人们要调整资产结构,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

(2)财富效应,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财富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3)授信限制效应,某种(扩张或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授信条件,以至影响信贷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预期效应,是指人们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

(5)国际贸易效应,是指由于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本国利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到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