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为了纠正第二国际的错误,重新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寻求欧洲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卢卡奇提出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在于方法”的观点。
虽然这种观点有理论缺陷,但其对于批判当时的实证主义、教条主义、良主义,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xx;马克思主义;方法;辩证法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和卢卡奇观点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考茨基等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一种经济决定论,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产力和客观必然性。
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则反对考茨基的经济决定论。
他批评考茨基等人过分强调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普遍有效性,认为他们“太唯物主义也太决定论了”[1]。
在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与考茨基的经济决定论之间,双方为争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的权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正统的”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之争。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卢卡奇结合自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反思,以及针对欧洲日益低沉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促进了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给转入低潮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道路。
卢卡奇深刻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照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
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图已经、而且必将只能导致肤浅化、平庸化和折中主义。
”[2]二、xx的方法的内涵针对“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指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而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辩证法。
卢卡奇的这种辩证法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革命性。
青年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背景意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社会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物化理论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提出的,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自身劳动和产品的异化现象。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使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劳动的力量和成果,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扭曲和异化。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
深入研究这两种理论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可能性。
【2000字】2. 正文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观点包括: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一种对人类的异化,是人与自身劳动、生产、产品和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异化。
这种异化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裂,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身体和精神上的错位。
卢卡奇指出,物化不仅仅存在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中。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像物品一样被对待和对待他人,失去了自我、自主和主体性。
卢卡奇强调,物化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和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使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身体变成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和主体性。
卢卡奇认为要解决物化问题,必须彻底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关系。
2.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失去了联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最终转化为商品,而商品又被卖出去换取工资。
陈立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论证(一)概要
陈立新: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论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陈立新<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 15px;">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卢卡奇是最受关注也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
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操持着毁誉参半的评价,讲述着不同形象的卢卡奇。
具体说来,卢卡奇颇有卓识地把理论触角深入于当代人的生存状况,洞察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和危害,从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赞扬。
与此同时,卢卡奇挥之不去的黑格尔主义情结,未能划清马克思与近代哲学的界限,由此招致众多的非议和诟病。
虽说这些评说都能在卢卡奇文本中找到依据,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卢卡奇理论活动的初衷。
且不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都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从当代境遇出发阐扬马克思主义,借以彰显马克思哲学之于当代历史语境的基本意义。
既然如此,由于马克思发动了针对近代哲学存在论的革命,从而全部问题的关键乃在于严格地审视卢卡奇对于马克思这种变革的解读,以及在此解读中必定出现的某些建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把视线对准卢卡奇所皈依的存在论原则,呈现其真正的理论成就和失足之处,从而崭露创造性地转化卢卡奇理论沉思的可能性。
一、存在论问题的优先性人们通常认为,与早年相比,卢卡奇晚年在哲学兴趣上出现了转向,亦即开始探讨本体论(亦即存在论)问题,并相应地展开了对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论证和建构。
从表面现象上看,这种判断有着充分的理由,卢卡奇晚年的煌煌巨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就是有力的证明。
其实,这是仅仅止于文本形式的皮相之见。
我们的异议不是指向这一判断之所说,而是针对这一判断固化为常识以后所产生的遮蔽。
因为由此说法而来的推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没有讨论存在论的问题。
但是,任何哲学思考都自觉不自觉地蕴藏着某种存在论承诺,卢卡奇也概莫能外。
卢卡奇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3.1 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世界的启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卢卡奇的实践观提倡将哲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变世界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挑战,呼吁人们不仅要思考问题,还要积极参与实践,推动社会变革。
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注重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这一思想对当代世界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以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变化趋势。
2.2 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1. 辩证法: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他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将哲学视为历史的科学,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哲学世界观方面,实践观和哲学观念密不可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他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的本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对自身的解放。
卢卡奇的哲学世界观也是基于实践观的,他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他强调社会实践对人类的认识和文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和改变世界。
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观,强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他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改革和革命实践中。
2.3 比较卢卡奇和马克思的观点
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他们在实践观和哲学世界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卢卡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的,而马克思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卢卡奇更加强调人的实践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经济基础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浅谈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微进化”
一
卢卡奇则同一意义上使用对象 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 。 卢 卡奇后来在 《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新 版序言 中也指 出:
“ 物化现象与异化现象有着紧密联系 ,但无论 在社 会中还
是在概念上 , 两者都不尽 相同 , 而在 《 历史 与阶级意识》 中, 这两个词却是在 同一意义上使用的。” 的确如此 , 历 在《 史 与阶级意识》 , 中 卢卡奇没有把对象 化和异化相区分 , 而 是把它们混同。他认为 :由于这种 情况 , 自己的活动, “ 人 他 自己的劳动 , 为客观 的、 成 独立于它 的某 种东西 , 为借 助 成 于一种与人相对应 的 自发运动而控制 了人的某种 东西 , 从 客观的方面看 , —个充满客体 和事 物之间关系 的世界拔地
途径等 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卢卡奇的物化 理论就是对马 克思马克思异化思想的“ 微进化” 。
【 关键词】卢卡奇 ; 马克思 ; 物化理论 ; 微进 化 【 中圈分类号】 B 【 O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_ 0 6 2 1 )7 0 3 - 2 0 9 3 3 (0 10 - 0 2 O
21 年 O 01 7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J e i 1 8 No0 a No
总第 18期 第 o 6 7期
浅谈卢卡奇物化理论对 马克思异 化思想的“ 微进化 ”
⑧ 孙 全 胜
(p e 东师 范大学哲学 系, 上海 2 04 ) 0 2 1
卢 卡奇的物化理论 与 马克 思的异化 思想都从 资本 主 义 的商品拜物教现象 的批判人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 实 , 但 这并不是说他们 的理论没什么区别 , 卡奇的异化或 物化 卢 理论 在概念 、 根源 、 扬弃途径 等方面与 马克思的异 化理论 有着很大的区别 。正如卢卡奇所说的 “ 正统 马克思主义并 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 的结果 ” l 。『 瑚卢卡 奇的 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和 偏离 ,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
广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6期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 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的主观辩证法思想、物化意识和阶级意识理论,都是建立在历史本体论基础上的。
因此,深入揭示卢卡奇的这一思想,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析,对于把握其早期思想及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康德哲学的二难困境为了在理论上确立历史本体伦,卢卡奇对康德哲学展开了分析和批判,揭露其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困境。
在康德看来,认识是由“先天形式”和“后天”感觉材料构成的。
“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不以任何东西为根据,也不表现“物自体”的任何性质;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客观的,它来自于“物自体”并以“物自体”为根据。
“物自体”是什么?康德的回答是不可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
“物自体”是否存在呢?康德认为不可知并不等于不存在,在他看来,“自在之物”“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对象的存在”。
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种我们不能认识的客观存在(即康德的“物自体”)。
卢卡奇认为,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形式方面看,康德赋予了理性范畴(即先天形式)以普遍的认识功能,没有什么东西是先天形式不能把握的,并追求一种完美的体系;从内容方面看,作为感觉材料来源的“自在之物”以自身为根据,具有排他性和不可“给予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性无法把握、“先天形式”达不到的东西。
这样,就导致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分裂:一方面康德高举理性的旗帜,主张人要为自然“立法”,颂扬了人的主体性,掀起了认识论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另一方面他又设置了一个远在彼岸世界的“自在之物”来制约人,因为这个“自在之物”被他看成既是感性的来源,又是理性的界限和局限”。
卢卡奇认为,康德哲学中的这一矛盾和困境其实也是自笛卡尔以来整个资产阶级唯理论哲学的特征。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卢卡奇(Lucien Goldmann,1913-1970)是一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和政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上。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些社会关系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来揭示这些社会关系和历史性。
首先,卢卡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文化观。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满足,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相比之下,他主张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将个体的意识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其次,卢卡奇关注了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塑造了个体的意识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他主张将文学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中隐藏的阶级意识形态。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历史的特殊性。
他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这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人类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他主张将艺术和文学作品视为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来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能动性。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将文学、艺术和历史置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他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论卢卡奇早年的本体论思想_历史与阶级意识_的文本解读
第12卷第5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52010年10月J.of Wuhan U ni.of Sci.&T 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Oct.2010收稿日期:2010 03 23作者简介:黄秋生(1973 ),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论卢卡奇早年的本体论思想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文本解读黄秋生(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随着1914年以前世界秩序的崩溃和第二国际代表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破产,马克思的辩证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漠。
面对理论研究日益教条化、机械化,卢卡奇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通过对历史的概念厘定,实现了由独断思维向总体思维的转换,并由此找到了革命的辩证法,从而抵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论倾向。
关键词:卢卡奇;本体论;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3699(2010)05 0006 04从 理论上的修正主义者 到 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从 企图取消唯物主义来阉割辩证唯物主义 到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成就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格奥尔格 卢卡奇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最受争议的对象,他的著作自然也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然而,对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研究,人们的视域往往局限于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之中。
实际上,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卢卡奇早年的本体论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比其晚年更符合马克思的本真,他当时抨击理论研究教条化的态度和重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勇气至今仍是值得称道的。
一、历史概念:自然本体论的抵制作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中心概念, 历史 是卢卡奇用来改造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与克服黑格尔唯心论的关键词汇。
所谓 历史 , 一方面主要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当然迄今为止还是不自觉的),另一方面又是一连串的过程,人的活动形式,人对自我(对自然和对其他人)的关系就在这一串过程中发生着彻底的变化 [1]279。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浅析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和马克思是两位具有影响力的左翼思想家,他们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现代社
会的种种问题。
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本质和剥削机制,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对象、方法、内涵等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
争理论,他认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而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的
发展方向。
卢卡奇则更注重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的发展,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思维方式
被物化了,因此需要从文本中探寻出这种物化的本质。
其次,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关注点在于人与劳动的关系和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阶级斗争,他认为劳动者因被迫卖出自己的劳动力而遭受到了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关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人作为文本的体现,他认为资本主义社
会的思维方式是被物化的,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要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
学方法,通过对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
而卢卡奇则
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和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和批评文本中的语言和符号来揭示社会中产生的
物化现象。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理论,它们都是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来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辨析,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与物的关系是被颠倒的,人变成了物,而物则具有了人的特性。
他认为这种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力被商品化,他们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虚假。
卢卡奇强调了商品化和物化对人的心灵和精神造成的摧残,认为这种物化是对人的破坏,是对人的奴役和异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失去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而产生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最终导致了劳动者自己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并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导致了对自己的异化,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从对两种理论的初步了解中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摧残和奴役。
尽管它们所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核心观点都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的痛苦和不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具体的理论内容和阐释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卢卡奇将物化问题更多地放在了精神层面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异化。
而马克思则更多地关注了劳动者自身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异化。
卢卡奇更加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摧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们变得冷漠和虚假。
而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了劳动者自身的异化。
理解马克思主义
理解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现代启示张康之内容提要:卢卡奇认为,现实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理论要求就是要把握马充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它的辩证法,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理解、把握和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
马克思与以往资产阶级“科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实践证明我们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中,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但作为一部对1918-1923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行直接反思的理论著作,它又在极其广泛的领域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又是卢卡奇思考的起点。
在卢卡奇看来,现实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理论要求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然而,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字句和一些具体论点的话,只能适得其反。
卢卡奇指出,在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学术界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关于“哪些论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存在着颇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具体地提出捍卫某些论点,并以此表明自己属于“马克思主义正统”,那只能陷入永无终期的争议中完全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把握,甚至会使之庸俗化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毫不相干的东西,因此,卢卡奇认为,能够超脱这种争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被马克思已经做出的结论束缚住。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不要停留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点上;(2)不要受一些以科学名义的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一些具体论点的否定所影响。
卢卡奇说:“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一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试析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摘要】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社会存在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本文将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入手,探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及社会实践的看法。
通过分析卢卡奇的理论观点,揭示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结论部分将探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启示及其研究价值。
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促进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批判、社会实践、意义评价、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观念,它主要强调社会存在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和影响。
卢卡奇认为,个体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个体的存在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社会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会不断地重新塑造和改变着个体和社会的本质。
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其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意识形态分析、文化批判理论以及社会实践观点。
通过对卢卡奇思想的系统阐述和剖析,旨在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社会存在本体论在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本文旨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评价和展望,为今后深入研究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解,为当代社会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卢卡奇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社会存在的本质是由人类活动和实践所决定的,而不是抽象的、超越实践的存在。
对卢卡奇思想的浅析
对卢卡奇思想的浅析摘要:卢卡奇一直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深化了他的物化思想。
总体范畴是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作为哲学规定的总体性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历史的契合。
卢卡奇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主张存在问题与生活、实践同在, 提出了“回到存在去”的口号。
因此,卢卡奇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思想观点;意义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一)物化思想的理论来源卢卡奇的思想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西美尔、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相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晚期《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西美尔《货币哲学》中的主体被客体化以及抽象论,以及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理论这三种理论直接促进了物化理论的形成。
(二)物化思想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物化是一个物的世界,一个商品的世界,与人的关系疏远,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从来源上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来自于晚期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以及马克斯·韦伯和西美尔的观点。
而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
从基本内容上看,卢卡奇没有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只用物化代替,物化分为对象化和异化,对象化不一定是异化过程,只有对象化统治了人们才是异化。
从消除途径上看,也存在着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同马克思的异化都是为了揭示批判资本主义人的自由解放。
而卢卡奇独特的贡献在于他指出了物化意识,分清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把物化同理性结合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卢卡奇所谓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先,人越来越数字化。
他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
来了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人们越来越能够精确地用数字来预测生产过程和结果,不仅产品能被数字化,就连工人本身也不例外。
论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
卢卡奇的美学思想为当代马克思主义 美学理论的深化探讨提供了重要的思 路和方法,包括对美学概念的重新定 义、对艺术功能的重新评价等。他的 思想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资源。
要点三
激发创新思考
卢卡奇的美学思想激发了后来的研究 者进行创新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兴趣, 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重新诠 释、对新的美学问题的思考等。他的 思想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灵感。
03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发展
早期发展:表现主义与形式主义
表现主义
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表现性,反对传统美学形式和艺术观念 。
形式主义
强调艺术作品的纯粹形式,认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联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强调艺术作品应反映社会主义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文艺政策
制定了一系列文艺政策,对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进行管理和引导的对象化,即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他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和想象力的表现,是人类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艺术的功能
卢卡奇认为艺术具有批判和革命的功能,它能够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并唤起人们对自由和公正的渴望。他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性影响
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总结词
卢卡奇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现实 ,揭示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 力量。
VS
详细描述
卢卡奇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成为社会变革 的推动力量。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揭示 出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从而激 发人们的革命热情和行动。他认为艺术作 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审美活动,而是一 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活动。
1
苏联极权主义试图将所有文化产品都纳入官方的 意识形态框架中,忽略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论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话语体系的阐释意义
隆 日报》 社论中的观点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的精神 实。 他认为, 在经济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况、 每一个统计数字、 每
上的精华” 这 一 著名 论 断 , 要求 以哲 学 的形 式去 主 动 把 握 跳
一
件 素 材 中都 能 找 到 对 他 来 说 很 重 要 的事 实 。 … … 即使 是在
长 期 以来 , 马克 思 哲 学 阐释 体 系 的最 大 问题 和 弊 端在 于 概 念 来 强调 这 种 超越 性 ,“ 这 种 最 终 目标 不 是与 过 程相 对 立 的
主体 性的丧失 , 传统的阐释体系似 乎将人与外在世 界分离开 抽象的理想, 而是真实性和现实性 的一个环节。 ” 由之可见,
一
对 于 经验 思 维 的深 刻批 评 , 有 利 于我们 克 服传 统 的 阐释 体系 。
词在德语中具有在经验范围之外和超 出经验两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
处所谓的超越性并不是西方 古典哲学特 别是柏拉 图那种意义 的主 体 性 维 度 。 那么, 卢卡奇语境下的 “ 物化 ” 究 竟 指 的 是什 上“ 理念论 ” 的形而上学超越性 , 而是对当下现存 的批判与超 么, 它针 对着 什 么呢 ? 如何 走 出物 化 的 困局? 在 他 看来 , 物 化源 越, 是一种历史向度的内在超越形式。 自马克思对 商品结构的分析, 他写道 :“ 商品结构 的本质 己被
系, 以这一观念体系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和历史问题, 进而形成 主体性向度: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彰显 社会历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 这样, 马克思哲学体系
就 形 成了唯 物 论 、 辩 证 法、 认识 论 和 唯物 史 观 为 主 流 的体 系 阐 释 的基 本 框 架 。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言卢卡奇(Lucien Goldmann)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学术生涯中,卢卡奇深刻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论,包括对阶级斗争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的诠释等。
本文将以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为核心,结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展开探讨。
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物化”的现象。
物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活动以及社会关系都呈现出了一种被商品化、被物化的状态。
这种状态我乃至整个社会都被商品经济所主导,在这种经济关系下,人们的一切都被当做商品来对待,包括人的劳动力、文化、艺术等等。
这种商品化和物化的状态使得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呈现出了一种被资本主义逻辑所左右的状态。
卢卡奇认为,在这种被物化的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功利主义,并且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的人性和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被物化的状态也使得人们的异化感越发严重,他们的本真的需求和愿望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所左右。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被异化的现象,这一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人们自发的创造性活动,而是一种被迫、被剥削的过程。
劳动者不再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产品,而是将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最终导致了劳动者与其劳动成果之间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果被当作商品来对待,从而产生了一种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陌生感和异化感。
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拥有的权利,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变得缺乏意义和尊严,从而使得劳动者自身也变得异化。
【推荐下载】试论卢卡奇晚的马克思主义
[键入文字]
试论卢卡奇晚的马克思主义
乔治卢卡奇(GeorgLukacs,1885~1971),匈牙利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者,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以下就是试论卢卡奇晚年的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晚年(1945年一1971年)所着的《民主化的进程》、《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及其谈话,阐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想(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革新论),他指出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马克恩的辩证方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发展和运用,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结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并为无产阶级制定新的斗争策略提供正确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卢卡奇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一是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偏见;二是对现实提出的新问题,不靠经典作家无可置疑的引文。
1。
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的开题报告
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是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的开题报告。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探讨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看法与主要观点,阐述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进行的深入解读及其理论贡献。
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提高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本体论、解读、发展【正文】一、绪论马克思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人,其思想理论贡献深远。
其中,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卡奇是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哲学家,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始人”。
本文旨在探讨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及其理论贡献。
二、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卢卡奇认为,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
他指出,本体论问题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有类似的观点,即认为存在是实际存在,而不是仅仅是思维存在。
同时,卢卡奇还强调了存在和过程的关系,认为存在是动态的,是一种不断生成、替代和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的一个核心理论是唯物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本体论。
他认为,唯物辩证法不仅关注存在的本质,还关注于其变化和发展。
同时,唯物辩证法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本体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和相应的发展规律。
三、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与贡献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卡奇认为,在唯物辩证法中,必须把握“物质的联系是普遍的,运动的矛盾是普遍的”的本质特征。
这一观点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卢卡奇还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获得问题,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
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
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张 荣(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卢卡奇在5历史与阶级意识6中,就异化现象作了独创性的阐发,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路,实现了他所说的/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的理论0的目标。
他在异化问题阐发中,存在着用黑格尔眼光来看马克思的/严重的错误0。
他对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0命题的阐释,既有积极扬弃异化的意味,又有可能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
但是,他并未有意识地去创建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卢卡奇;异化;物化;对象化;人的根本;人性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0)03-0022-05卢卡奇1923年出版的5历史与阶级意识6一书,使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异化问题重新提出并作了独创性的阐发。
他对异化问题的阐释,虽然表现出他在/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的特征0,¹存在着/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0,但其基本思路是与马克思相一致的。
而卢卡奇的异化观点的形成,完全是独创性的,因为,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主要著作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以下简称5手稿6)和5德意志意识形态6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的特征0卢卡奇把自己完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定在30年代初读了马克思5手稿6之后。
他在晚年回顾以往时认为,5历史与阶级意识6只是他/走向马克思的道路0初期的一部著作,因而带有/马克思主义学徒时期的特征0,在异化问题的阐发中,尚存在着/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0。
º这种/特征0或/错误0体现在他把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主义混同夹杂在一起,对黑格尔的遗产没能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改造,以致自己对异化问题/是用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进行的0。
»这样,自己便/跟在黑格尔后面也将异化等同于对象化0。
¼异化问题之于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既有继承肯定的关系,又有本质上的改造重建的关系。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辨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Entfremdung)的概念,它的本质是指人类自己被错置了他所创造的产品之外。
异化出现于商品生产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将自己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失去了自己的人性。
异化是资本生产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人被迫以固定的工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占有了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剩余价值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结果是工人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甚至对生命本身失去信心,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无助群体。
卢卡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概念,它是指社会关系被冻结在事物之中,变成了可触碰的、看得见的、可量化的东西,忘记了它们本来的含义和目的。
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表现为物品被看作是万能的财富源泉,人们的关系和活动也被视为是物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科技进步的促进而逐渐产生的,它使人变得更加自私和孤立,集体意识逐渐瓦解,人们成为了自己经济关系的俘虏。
尽管马克思和卢卡奇对于异化和物化有不同的表述,但它们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损害人类真正自由和尊严的危害。
马克思主张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而卢卡奇则认为通过社会变革来打破现有的社会结构,扭转物化现象。
二者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7-11-26[作者简介] 王建刚(1979-),男,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师。
第9卷第1期2008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 outh China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9N o.1Feb.2008浅议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王 建 刚(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在早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解读为历史本体论;在晚期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他纠正了前期解读的错误,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解读为社会存在本体论,为当代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其受自身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他的解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关键词] 本体论; 卢卡奇; 马克思[中图分类号] 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8)01-0017-04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解读。
从总体上看,他的解读有前期和后期之分。
前期的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后期的解读主要体现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一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探讨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注重历史。
认为只有历史辩证法,否定自然辩证法,把辩证法“限定在历史和社会的范围内”,并强调总体性。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对局部具有普遍优越性,任何局部只有和总体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只有在这样的联系中,把社会生活孤立的事实看作历史过程的各个方面,并把这些方面结合到总体性中,关于事实的认识才有希望变成现实的认识。
”“客观上,行为是指向一种总体性的转变。
”[1]这样,卢卡奇便认为“在历史本身中找到了辩证法”,一切都要立足于历史,都需要用历史去说明,即使实践的主体也是在历史的维度中展开的。
并确认“马克思的批判哲学首先是历史的批判”[2],马克思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历史。
为了在理论上确立历史在马克思本体论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卢卡奇对其前期哲学思想,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展开了分析和批判,并揭露了其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困境。
在康德看来,认识是由“先天形式”和“后天”感觉材料构成的。
“形式”是先天的主观的,不以任何东西为根据,也不表现“物自体”的任何性质;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客观的,它来自于“物自体”并以“物自体”为根据。
“物自体”是什么?康德的回答是不可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
“物自体”是否存在呢?康德认为不可知并不等于不存在,在他看来,“自在之物”“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对象的存在”。
[3]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种我们不能认识的客观存在(即康德的“物自体”)。
卢卡奇认为,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形式方面看,康德赋予了先天形式以普遍的认识功能,没有什么东西是先天形式不能把握的,并追求一种完美的体系;从内容方面看,作为感觉材料来源的“自在之物”以自身为根据,具有排他性和不可“给予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理性无法把握、“先天形式”达不到的东西。
这样,就导致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分裂。
针对康德哲学陷入这一“二难”困境之中的原因,卢卡奇进一步分析了其社会根源。
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力量不断被确证,人不再是自然界的奴仆,而是成了自然界的主人;但另一方面,人又在自己所创造的现实中树立起了“第二自然”,即以自然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像以前的“第一自然”一样统治着人,压制着人。
现实的这种分裂必然反映到其理论形态上来,这就是说,康德哲学之所以陷入了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形式和内容的“二难”困境之中,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分裂和异化。
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一困境?康德企图运用“实践理性”的力量加以解决,但由于他强调的是在个人的伦理实践中通过道德自律而达到主体与自身、灵与肉的统一,因而只是在个体心理上求得了一种安宁和平衡,矛盾并没有解决。
黑格尔把整个对象当作历史过程来把握,用“实体即主体”的原则推动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运动,排除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确立了一个主客同一的存在,然而由于他把这个“存在”归结为“绝对精神”,历史便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史,这必然导致最终走向神秘主义,不能真正解决康德的矛盾。
卢卡奇认为,康德、黑格尔之所以在“二难”中徘徊而找不到出路的原因在于“它的出发点和目的总是对事物现存的秩序的辩解,或者至少是要证明它们是永久不变的”。
[4]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以孤立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即不是以“历史”为出发点。
在他们那里,“历史”从属于某种先验的东西,是某种“第一原理”、“纯粹理性”、“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
因而,他们往往只能孤立地说明个别“事实”的存在,不能揭示“事实之间的历史联系”,不能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只有走向“历史”,以“历史”为考察事物的出发点,才是解决矛盾、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他指出:“几乎每一个我们察觉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时都把我们引向了历史。
”[5]那么,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卢卡奇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人类的创造物”,在于它的实践能动性。
历史作为客体不是与主体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的产物。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客体摆脱了死板的面孔而具有了人性,主体和客体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完全相容了。
而且,历史不仅仅是客体,同时也是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同一。
同一在什么基础上呢?同一在实践基础上。
所以,卢卡奇认为,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历史问题,“实践是历史的本质”。
据此,卢卡奇认为,只要我们把全部现实看作历史,即看作我们的历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思想的“二难”困境。
卢卡奇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解读为历史本体论,过分强调历史,使其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对此,他曾多次进行自我批评。
在1967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他反省道:“这本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同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反,……即它们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基础。
……,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的哲学,从而忽略和否定了它关于自然的理论”。
[6]正因为如此,后来他写作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着手从理论上对其早期的错误进行系统清算。
二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为了纠正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错误理解,重新建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卢卡奇在其晚年写作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把马克思的本体论解读为社会存在本体论。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指出,由于“存在问题”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能不研究本体论的。
西方哲学长期以来认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认识论只是停留于人的感觉印象和表象,而不思考存在本身。
再加上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不光彩的历史,使得本体论问题在西方哲学界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当时的西方哲学要么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拒斥哲学本体论,要么像存在主义哲学那样把哲学本体论建立在孤立个人的主观性上,真正的本体论还没有建立起来。
同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机械决定论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铁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哲学家则是脱离社会历史来探讨人的自由问题。
因此,当时的哲学家要么否定人的自由,陷入机械的、庸俗的决定论;要么否定客观必然性,导致主观唯心论。
卢卡奇认为,要科学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若是试图让人们真正重新在存在的基础上对世界进行思维,那就只有通过复苏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这条途径才能完成……认识论没有能力从哲学上真正理解科学当中的本体论问题”。
[7]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在卢卡奇看来,要考察本体论,首先必须从日常生活的最简单事实出发,以避免主观主义。
但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有时与本质相一致,有时则是颠倒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直接性。
“我们固然必须从直接的日常生活出发,但同时又必须超越这种直接性,才能把握住真正自在的存在。
”[8]这种超越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在把握存在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而实现的。
“只有让对于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同对于现实的科学把握正确地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近乎认识真实的存在性质。
”[9]也正因为如此,过去人们在考察存在问题时,常常远离真正的存在。
卢卡奇把存在分为三种: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存在。
这三种存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同时并存的,另一方面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又是由前两者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
这种联系主要是指他们都具有历史性,全部存在、自然以及社会,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
他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社会存在本体论必须以一般自然本体论为基础,由自然存在本体论转变而来。
从自然存在本体论向社会存在本体论转变的决定性关键是劳动。
既然社会存在是经过劳动从无机界存在到有机界存在发展起来的,那么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必然把物质因果关系同人的主观目的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纯粹的因果关系在起作用,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有因果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就体现在“劳动”中。
正是劳动过程中的目的性的设定,构成了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别。
为此,他反复引证马克思的“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10]可见,劳动既改变了自然物存在的形式,而且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那么这个“目的的设定”是不是人随意主观的呢?卢卡奇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在他看来,人的主观目的的设定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以自然因果性也即自然的规律性为前提条件。
因此,劳动实际上是主观目的与客观因果性的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把马克思的本体论解读为社会存81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在本体论,比较正确地解决了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同人的主观目的性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