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

特点出发 ,追求语文教育人文性 和工 具性的统一 ,通 过诗意的追 寻教学 , 让学生在熏陶感染 、情感启发 、体味
唤醒中主动习得知识 , 在对知识 的个
在这种氛围里 ,情不 自 禁地调动 自身 的情感因素去体验散文作 品的语言风 格 、意境 和形象 。
第三 ,就是利用现代化 的教学手
鼍 0 4 合 地0 2 综 天 22 15 0
方 使读者 自己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 , 凭 着 自身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 , 对诗意 产生渴求和向往 ,继而在不断的阅读 行 为里逐渐形成诗意的追寻感受 、 诗
有独特的诗 意质感 ,学生能够从 自 然
亲切的形式 中了解作者对人生或 自 然 的感悟。所 以,教师可以通 过散 文诗 意追寻教学 , 培养学生阅读 、 鉴赏散 文的能力和欣赏散文形式诗意、语 占 诗意 、意境诗意的能力。具体方法如 下:
形象思维和想象 ,以保证语 文诗意的
追寻教学的定 向性和 目的性 。 再如朱 自清的 《 荷塘月色》是 公 认 的美 文经典 ,其 意境 充满诗 情 画 意 , 风格清新隽永而又含蓄。由于 其 作者心灵的苦 闷使这篇有诗 意的散 文 平添几分淡 淡的哀愁与忧 伤 ,因此 ,
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下语 文教育 的必然要求。语文诗意的追寻作 为一
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是我们基 于对以 往应试教育所遭遇的教育实践瓶颈与
本文仅 以散文为例 , 研讨语 文诗 意追寻教学在实践 中的应用。散 文是
一种 自由灵活抒写 的文体。散文形式 自由, 题材 多样而极富有艺术性 , 具
作品中的 自 然诗意就不单纯是 自 的 然 物象 ,而是作者心灵情绪意象的凝 聚
和折射。冈而 ,引导学 生对 文本所描 绘的 自然诗意进行鉴赏时 , 须注 意 必

郭学萍:追寻语文的诗意

郭学萍:追寻语文的诗意

模式限制 学生的思维 ,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写作 自由和 创 意 空间。
“ ‘ 长辫 子老 师 ’ 的作 文课太 有趣 了, 我 以前不 喜欢 写作文, 觉 得作 文 很 难写 。但 自从 ‘ 长 辫 子老 师 ’ 教 我 们后 , 我 就 爱上 了写作 。我 现在每 天 都要 写点 东西 , 或 是 一篇 日记 , 或是 一首 小诗 。我 觉得很 有趣 , 很 快乐 。
“ 阅读 改变 中国- 年 度 点灯 人” 称 号。
教学中, 郭 学萍 致 力于培 养 学生细 致 的观 察能 力 , 只噩 有机 会 , 她 就 会把课 堂搬 进 大 自然 , 和 学 生一起 翻
捡 小 石块 , 一起 观察 蚂蚁搬 家, 一 起 拍 摄 花 开 的 过 程 ……她 还鼓 励 学生 写 日记 , 将每 一天 的观 察和 感 受 ,
市 妓楼 区 第二 实验 小 学 副 校 长 郭 学 萍 , 一
位 追 寻语 文诗 意 的 特 级 教 师
郭学 萍 曾不止 一 次地 被人 问到 : “ 你 觉得 如 何 才能 让 学 生 爱 上 写 作? 怎 样 才能 快 速 提 高 学 生 的 写作 水 平 ? 学 生 如 何 才能 写 出有新 意 的作 文 她 的 回答 是 :
着 五 颟 六色 的礼服 来 了、 秋 风 是 个 马 虎 的理 发 师 , 它
个‘ 光头’ 。秋 天 也 是 个伟 大 的设 计 师 , 它让 苹果 树 这 是 一 篇被 否定 的 作 文 , 理 由是 没 有按 照 既定 的
提 着‘ 小灯笼 ’ , 葡萄 架拿着大 串大 串的 ‘ 冰 糖葫芦’ ……”
受到 写作 的乐 趣 ; 二 要放 低 , 教 师 要放 低 身 段 , 以儿 童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作者:钱卫国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0年第10期语文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由此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生命体验正是诗中的真、善、美。

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应凭借诗情的激发,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应凭借诗意的追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

一、关爱生命,让语文课堂洋溢诗情关爱自然和生命,是诗意之魂。

儿童心灵十分纯洁、美好,对自然和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应凭借诗情的激发,让这种美好保持下去,并发展起来。

在苏教版二年级《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句中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注意变化,因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

师:把“穿”和“越”交换位置,变成“越过树林,穿过小溪”,行不行?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片刻后,高举小手)生1:树林很大很大,小小的蝴蝶越过树林,会很累很累的。

生2:森林里的树很高很高,蝴蝶飞过大树会飞不动。

生3:蝴蝶不会游泳,从小溪中穿过,翅膀会被淋湿,就不能赶到蝴蝶谷去了。

生4:蝴蝶从溪水中穿过,会淹死的,我们不忍心让蝴蝶淹死,所以我们不同意这两个词互换。

“不忍心”、“不同意互换”,多么独特的感悟,多么纯洁美好的心灵。

稚嫩纯真的话语倾注了学生对蝴蝶的怜惜,对生命的关爱。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忍心让小小的蝴蝶掉入水中,不忍心让蝴蝶飞过高大的树林,这是孩子的真、孩子的情。

正是这份真挚的关爱,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二、激发灵感,让语文课堂栖居诗意灵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顿悟,它一闪而过,可遇不可求。

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个体思维的火花,充分引导,使其潜在的灵性被充分挖掘出来。

在孩子们展现诗性之际,正是语文课堂栖居诗意之时。

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当美丽的蝴蝶通过多媒体课件飞进课堂,孩子们置身于蝴蝶世界之时,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作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

深度解读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深度解读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57学子 2017.05语文教学深度解读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朱丽萍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教师提出的教学理论。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主张“以象见意”,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更重视进行审美解读,在教学方式的设置上更关注学生的游戏天性,强调通过多元对话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并从中感受到汉语的诗性之美,教师要构筑诗意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一、捕捉细节 挖掘文本内涵王崧舟教师提出诗意语文课堂讲究诗意的话语形式,要求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感受到具有情感意义的话语。

这些话语往往通过陌生化处理,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意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细节,感受其中的情感,品味其文本内涵。

学习《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可以摘取文中的某些片段让学生品读,通过细节描写探索人物内心情感,挖掘文本的内涵。

如分析文章第二节,“白骨精不胜欢喜”到“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这一段细节描写刻画了白骨精的语言、心理、动作等,通过分析这段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骨精的性格。

学生在分析后认为白骨精在得知唐僧到来后欢喜不已,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表现了白骨精的贪婪、喜不自胜,暴露出其本性;而后当她看见唐僧身边有人保护的时候便变成了美丽的村姑,并拿了一罐斋饭,这表示白骨精十分狡猾,想要用斋饭欺骗唐僧师徒。

对比白骨精,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孙悟空有关的细节,文章第三节的“正在这时”到“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通过这段动作描写可以看到孙悟空的勇敢、果断和对唐僧的忠诚,孙悟空从远处回来,还没有休息一下就关心唐僧身边的陌生人,这表示他忠诚,在认出村姑是白骨精假扮后,毫不犹豫地攻击对方,则表示他的勇敢和果断。

在对比这两处细节后能看出作者用白骨精和孙悟空进行对比,展现了两人的性格。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体现文本内涵的细节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感受语言的生命温度,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沉浸在文本内部的生命律动。

二、整体阅读 把握精神脉络诗意语文课堂讲究的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精神契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生命化理解。

追寻诗意语文 赋予情感体验

追寻诗意语文 赋予情感体验

追寻诗意语文赋予情感体验作者:王小芳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05期诗意的语文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语文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生命之歌。

它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燕子》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

文中那浸透着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勾画出春日里那可爱无比的小燕子。

在教者精心营造的诗意课堂中,灵动的文字如清亮的小溪流淌进孩子渴求的心灵,荡漾起美丽的涟漪,激发起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片断片断一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燕子的出现让我们的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融入明媚的春光中,感受燕子带给我们的无限生趣。

同学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两幅优美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燕子飞行图”。

生2:我看到了“燕子休息图”。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行休息)师: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生3:我最喜欢“燕子飞行图”,读着课文,我的眼前仿佛掠过了一只可爱的燕子。

蓝蓝的天空、绿油油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湖水,成了燕子飞行的背景;它飞行的时候,姿态是那样的轻巧灵活。

生2:我喜欢“燕子休息图”,燕子成了“五线谱”,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成了音符,我仿佛听到了燕子在谱写着一曲春天的歌呢。

师:你们真像小诗人,说得多好呀。

你们用心灵去感受文字,品味语言,想象出了一幅幅绝美的图画。

片断二师:我们刚刚走进了文字,美美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娓娓地道来,自由运用书中的语言再现了燕子的“飞行图”“休息图”两个画面。

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下作者美妙的文字。

(学生齐读课文)师:这么充满韵味的文字,实在是值得我们再三品味,想象其中的情景。

喜欢“燕子飞行图”的说一说:(出示)在()的微风中、在()的阳光下。

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

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

瞧,一只(),一只()……喜欢“燕子休息图”的就来想一想:蔚蓝的天空。

诗意:语文教学追寻的境界

诗意:语文教学追寻的境界

诗意:语文教学追寻的境界作者:时勤亚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8年第12期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

原来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物的载体,更是生命交往的美的诗情。

解读新课程,我们会发现课程教学本来就应是一首诗。

马卡连柯《教育诗》早就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诗。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与诗一样激情、含蓄、精湛,不是同样具有艺术的智慧精神吗?应当看到语文学科是最富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和诗有着特殊的血缘。

因此,可以说,我们对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的追寻,正是一种对教学诗情的追寻。

一、品味语言,“诗韵”徜徉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

浏览最近的报纸杂志,发现有的教学新鲜的花样真不少。

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

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

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

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

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要“披文而人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这样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二、个性飞扬,“诗趣”横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阅读感悟,个性体验的读书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情趣盎然地主动、生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赏识——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赏识——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赏识——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感到老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在迁就。

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盲然。

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

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

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

”这种评价,一分为二,针对性强,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

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

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说明小弟弟的眼睛亮。

”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3、多元的融合性赏识的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或长期重复使用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经典诗词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经典诗词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经典诗词赏析语文课是小学生们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而在语文学习中,经典的诗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经典的诗词,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喜爱的诗词及其欣赏。

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词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清辉照在床前,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诗词勾勒出了一个夜晚的景象,让人不禁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感。

2.《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词写的是作者金戈铁马,一往无前的壮志,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定信念,不断奋进。

诗中“更上一层楼”寓意着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并给我们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3.《蜂》- 谢灵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群勤劳的蜜蜂,它们努力采集花蜜,为人们带来美味的甜蜜。

蜜蜂的辛勤努力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像蜜蜂一样勤奋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5.《七步诗》- 曹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通过简短的文字,道出了同根相煎的悲伤。

诗中的豆象征着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而将豆子煮熟的行为则比喻为相互伤害。

诗词告诫人们要保持团结友爱,不要互相伤害。

这些经典的诗词给予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它们富有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通过学习和赏析这些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

语文教学的诗意探寻作者:张厚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5期追求诗意就是追求美,它是人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教学以诗意追求的方式存在,是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下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语文诗意的追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基于对以往应试教育所遭遇的教育实践瓶颈与社会现实尴尬而提出的,也是我们对中外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历史反思以后做出的明智选择。

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目标。

它的颁布与实施,给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创新机会。

面对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逐步在课堂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评价的优化等方面进行系列的改革创新。

如何使改革后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语文诗意的追寻是致力于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方法,它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追求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诗意的追寻教学,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情感启发、体味唤醒中主动习得知识,在对知识的个性体味中获得精神世界开放性建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语文诗意的追寻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因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诗意的追寻因素,二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诗意的追寻能力。

那么,如何发现、挖掘教材中的诗意的追寻因素,将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诗意的追寻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丰富而灵动的诗意追寻活动呢?本文仅以散文为例,研讨语文诗意追寻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抒写的文体。

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极富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诗意质感,学生能够从自然亲切的形式中了解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散文诗意追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和欣赏散文形式诗意、语言诗意、意境诗意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追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追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追寻摘要: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课堂片段一]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小男孩:嗯。

(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

”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 (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 (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需要将诗意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语文所具有的诗意。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诗意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阅读文学作品文学是语文的精华,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文学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感受到诗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义等,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美感。

讲授汉字的韵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韵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讲授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同时,还可以运用汉字故事、古诗词、歌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感觉、认识和听觉观察等感性体验。

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语言的音韵、声调、词汇、文法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同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读多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设置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达语言来感受语言本身的美感。

鼓励学生创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创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诗意和美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作活动,如写作、诗歌创作、课堂表演等,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意。

教学内容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精选的经典段落等来进行授课;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音乐、画作等多种媒介来呈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观赏中感受到语文的艺术魅力。

小结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更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小学评语古诗

小学评语古诗
五、《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一句,常常用来形容学生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明是一个有拼搏精神的学生,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像李白笔下的那位敢超越自我的豪情壮志,让人钦佩不已。”
六、《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一句,常常用来形容学生细心周到,善于观察和体会。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红是一个细心周到的学生,总是善于观察生活,用心体会,像张继笔下的那位对外界充满好奇的诗人一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温暖。”
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开头几句。老师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红是一个有追求的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像苏轼笔下的那位向往未来的文人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三、《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常常用来形容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明是一个阳光少年,总是充满正能量,乐观进取,像张若虚笔下的那位与明月共生的诗人一样,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了无尽的勇气。”
四、《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结尾几句,常常用来形容学生有追求,有进取心。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红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总是努力向前,永不止步,像王之涣笔下的那位愿意登高远眺的文人一样,展现出了不凡的气质。”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王之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一句,常常用来形容学生有远大抱负,有志向。在我的评语上,老师写道:“小明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学生,志向远大,努力不懈,像王之涣笔下的那位向着远方前行的文人一样,充满了梦想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赏识——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

”能在教学中直接起唤醒和激励作用的力量,我认为当推赏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曾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渴望。

其实,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即便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毫不例外。

因为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渴求别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

由此可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

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

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

关爱、尊重,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本质,更是赏识教育的灵魂。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宽容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的创见,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鼓励学生克服种种困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的家里。

因为生
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性格内向,郁郁寡欢。

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我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

天长日久,同学们似乎都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渐渐的,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

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半晌都没有回过神来。

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

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这件事也使我更加明白:
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

只有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感到老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在迁就。

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
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盲然。

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

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

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

”这种评价,一分为二,针对性强,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

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

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说明小弟弟的眼睛亮。

”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3、多元的融合性
赏识的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或长期重复使用的。

是当众表扬还是在办公室里表扬,是口头奖励还是物质奖励,是热情洋溢还是冷静客观,这要视受赏识者的年龄、个性等而定,不可以随意为之。

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对于自信、含蓄的学生,
可能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就可以尽传其义;对于调皮、爱捣乱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于容易骄傲、爱张扬的学生赏识的方式应该内敛,包含期待。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

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老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于你的微笑吧!给予学生一次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那种受重视、被赏识的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抽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
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

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他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我能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

我仍然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那感激的眼神冻结在我灿然的微笑里。

在语文学习中,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却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善意。

2、情感激荡,意境深远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需要“语文味”.赏识的语言同样可以如此,绝不是那种
老套的“你真棒”、“很好”等。

我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将男女生分片断朗读课文,效果很好。

我颇为动情的品评:“男生声音洪亮,奔放而整齐,女生声音甜美,圆润而柔和。

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进入深海的探索者,坚定沉着;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传说中的美人鱼,楚楚动人;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掀着巨浪的海面,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趣味无穷。

”学生自豪地笑了,情绪高涨。

念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下课后我走出教室,他们还陶醉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这种形象化的充满感情的赏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鼓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意识到什么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并且还领会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方面所取的作用。

3、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

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

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两幅画。

这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想知道小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小狗,校长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对他做出了独特的惩罚:画两幅图——小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

他不得不为此查资料,认真地研究小狗的内部结构。

由此,他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且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过失者认识到错误,又保护和发展了过失者的好奇心,让过失者在处罚中得到了探索欲的满足,使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

再如,一位教师评价他的学生在黑板上
---------------------------------精选公文范文-------------------------- 有些哗众取宠的写着又高又大的字时,幽默地说:“你写的字都对,但‘字高字大’就不太好了。

”这种“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

[1] [2] 下一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