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

第四章  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

§5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
信息资源 狭义:指信息及其载体,即数据资源。 广义:是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连同其外围资源, 如网络资源、硬件软件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的信息模 型。 信息资源库是整个电子政务的源头,是各部门 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的前提。
一、信息资源库的组成
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库系统主要由数据中心、 交换中心和服务平台等组成。
(一)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资源库的基础,是各类信息采集、 加工和整合的平台。 1.元数据库 2 2.政务叙词表 3.信息分类、代码和指标体系 4.GIS平台 5.服务资源
(二)交换中心 这里的“交换”不是指通信层上的交换,而 是指应用层中面向语义、主题驱动的资源交换。 在电子政务环境中,交换中心是机构(部门) 间协同作业的基础空间。Biblioteka 典型结构的政府内部办公网络系统
安 全 扫 描 主交 换机 入 侵 检 测 服 务 病 毒 防 护
应 用 服 务 器
网管 工作 站
内部应用层 核心安全层 隔离 数据 网关 Web 服务器
… 领导 应用层 机密信 息子网

防火墙 路由器

政务内网的主要应用
●办公自动化 ●文档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 ●多媒体应用 ●数据安全与保密 ●网络安全
(二)信息资源库建设应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网站服务 ●邮件服务 ●电话咨询服务 ●公共查询触摸屏 ●大屏幕 实例:深圳市“e便利站”(见下页)
深圳兴起“e城便利站”网络服务终端
在深圳,被称为“e城便利站”的网络终端服务器新近出现在火车站、机场、住 宅小区、写字楼、酒店、银行等公共场所。人们在触摸屏上指指点点,就能获得多种 公共信息和商业服务。 5月13日,记者在深圳火车站看到,几位刚下火车的旅客,在“e城便利站”的 屏幕上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到了要去的地方。一点屏幕,一张线路示意图 和搭乘公交车车次的建议书就被打印了出来。他们拿着这张“路条”,走进了这座初 次相识的城市。 带着孩子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自己所住小区的“e城便利站”上,刷卡拿到了 “野生动物园”的门票,还享受了折扣优惠。 一位打工妹在“e城便利站”给表姐订购了一篮水果,她边收起银行卡,边对同 伴说:“表姐对我挺好,她住的地方远,又不想打扰她,这样表达我的心意,挺好 的。” 在万佳深南路分店“e城便利站”,一对情侣在求职的页面上查询到了适合女方的工 作,他们珍惜地拿着打印出来的单子,牵手而去。 据不完全统计,“e城便利站”仅开设27天,单台总点击量已达5000余次。“五 一”期间,售出景点门票1200张,完成网上购物300单,查询交通的有几千人次。 深圳市目前已在市区内分散设置了100多台“e城便利站”,一年内将扩至1000 台左右,初步实现“e深圳”的目标,构筑起数量多、分布广、服务内容丰富、使用 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组建起一个覆盖全市的公共服务体系。 (胡谋 熊宗谊) 《人民日报》 (2001年05月14日第四版)

电子政务概论

电子政务概论
电子政务具有虚拟、开放和透明三个特征
4
1.1.2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其他概念 1.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 2.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3.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4、电子政务与移动政务
5
1.1.3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及发展意义 1.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1)网上信息发布 (2)内部办公自动化 (3)部门间协同办公 (4)公共事务管理
16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电子政务的含义? 2.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在中文里有没有不同? 3.如何认识电子政务发展的意义? 4.电子政务有哪些主要的应用模式? 5.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17
感谢聆听!
8
G2G、G2B和G2C并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应用模式,它们之间是互 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G2G G
G
G
G2B
电子政务
G2C
电子商务
B
B
电子社区
C
C
B
B2B
B2C
电子政务应用模式示意图
C C2C
9
1.2.2政府对政府的应用模式(G2G) 1.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 2.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1.2.3政府对企业的应用模式(G2B) 1.市场监管类 2.公共服务类
1.2.4政府对公民的应用模式(G2C)
10
1.3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1.3.1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
我们以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工程为例,介绍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11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公民G2C
企事业单位G2B
服务体系,惠及全民
政府机构G2G

律 法
采集更新
公开共享


标 准

中国电子政务

中国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课程作业题目:中国的电子政务学生姓名学号班级2014年月日电子政务--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

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发展的,目前已进入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

关键字:信息化;效益化;功能化;整体化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电子政务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这一主线展开的。

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在国内引起热潮,政府机构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而且建立了一些信息中心。

随着PC的普及政府机关也逐渐适应了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和传送等新工作方式。

1.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些工程,主要如1993年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关”、“金卡”和“金税”工程。

它们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3.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被定为“政府上网年”。

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

截至2001年1月底,以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4.整体发展期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指导和科学规划得到加强。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线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两者为中国电子政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明确指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第2章电子政务的框架体系

第2章电子政务的框架体系



行政立法系统 信息传输系统 办公系统 省级社会经济辅助决策 省级政府网站建设
3、地市级电子政务

地市级电子政务主要包括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地市级 电子政务和地市级政府管理两个方面。面向企业和公众 服务的地市级电子政务主要提供证照办理功能、咨询功 能、网上税务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教育培训系统、社 会保险管理、全社会信用系统、城市数字化、城市公用 信息化。 不仅要实现和省级政府的文件、信息双向传输, 还要将从普通企业、公众收集来的各种信息及时汇总分 析,提供给省部级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地市级政府网站 提供地市范围各种资源查询,发布地市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地市内、地市外政府网站导航。

电子政务的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各级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与公众双向的信息交流,进行信息发布, 提供服务,接受社会舆论与公众监督。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确保政府内部办公业务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三网信息能共享与传递,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2.2.5 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
图2-4 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体系结构

政务外网功能

信息发布。 信息检索。


人员管理。
审批审报。
在线咨询。
网上招聘。
2.2.3 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体系


电子政务的数据类型
政府决策信息 社会经济信息


社会文化信息
科学技术信息 自然地理信息 政府信息
2.2.3 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内容
第2章 电子政务的框架体系



2.1 2.2 2.3 2.4 2.5 2.6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介绍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介绍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介绍一、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政策与总体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中,明确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原则、目标,提出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规划,建设由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资源组建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在中央本级横向联接、中央到省级纵向联接范围内,即指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是一种物理电路,在其上搭载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应用平台。

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简介(一)建设内容和目标。

国家政务外网分为中央级政务外网平台(指联接中央各部门的城域网、中央级到各省级的政务外网)、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政务外网平台两部分组织。

分别有中央和省级政府组织建设。

国家政务外网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底前,基本建成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横向要联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各级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地(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现状。

国家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完成了中央级网络平台建设。

中办信息中心、国务院应急办、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监察部、国家审计署等48个中央政务部门已经接入,纵向联接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24个已完成省内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其余8个(2个在建、6个尚未建设)通过临时过渡网络实现了中央级政务外网到省级的接入。

目前,政务外网已覆盖到全国167个市(地、州)、472个县(市、区),各级接入部门达9400多个。

(三)功能及特点。

政务外网与国际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为各接入部门提供了跨部门、跨地区的网络服务和互联网出口服务,通过VPN等技术手段,为有特殊需要的部门开通了虚拟专网服务和移动接入服务。

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明显进展。

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意义深远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到会发表重要讲话,详细阐述了文件精神,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

曾培炎指出:“这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全国电子政务体系就能竖起来。

框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五个组成部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不愧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它用一句话予以概括: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

服务与应用系统,说明了电子政务的社会使命,它是新世纪中政府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强调服务是宗旨,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强调要惠及全民。

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态地将其看做是数据,而是突出其能够持续具有应用价值所必须的全部要素及与服务、应用体系之间的动态、有机的关系。

这些要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采集和更新,二是信息公开和共享,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如空间地理信息等。

信息采集更新必须来自社会、公众,公开共享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的。

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归于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环境,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些技术要素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支撑地位。

因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组织地、按统一标准、有序地建设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持续运行。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2002 〕 17 号)印发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指导“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 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50% 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电子政务期末简答题

电子政务期末简答题

1.电子政务:是指国家公共部门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2.一站式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等措施建设来构筑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类公共服务。

3.“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它实际上是指不同主体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指由于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4.金字工程:三金工程:金桥、金关、金卡,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

十二金工程:金税,金财,金审,金盾,金保,金智,金农,金水,金质,金旅,金贸,金卫。

初步构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

5.“三网一库”:国家机关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面向公众的政府公众信息网(外网)电子信息资源库:资源共建共享1.4如何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管理价值与服务价值的关系?答:电子政务管理价值与服务价值是统一的。

从根本上改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终极价值。

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第一要务,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

管理与服务本来就是公共部门的两项根本职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而有所侧重。

兼顾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价值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的价值就日益表现为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绩效,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2.3比较分析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及其内容政府间电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包括政府间电子政务、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与其所属雇员间电子政务。

1、政府间电子政务(G2G): (2)电子公文系统、 (3)电子邮递系统、 (4)电子司法档案系统、(5)电子财政管理系统、(6)电子办公系统、(7)电子培训系统、2、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G2B): (1)电子采购与招标、(2)电子税务、 (3)电子政照办理、 (4)信息咨询业务、 (5)对中小企业电子化服务3、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G2C): (1)教育培训服务、 (2)就业服务、(3)电子福利支付、(4)电子医疗服务、(5)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6)电子身份“一卡通”、(7)公众信息服务、(8)交通管理服务、 (9)公民电子税务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1)公务员日常管理、(2)电子人事管理2.9论述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改革功能.1、实现了公共管理组织结构优化重组与体制创新。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1部分: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
文件编号:EGS
N300-1
日期:2005 年 12 月 15 日
标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
来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工作组
内容摘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编制 说明和征求意见稿
页数:17
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
图 3 目录体系工作流程
(5) 与标准其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目录系统与标准其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第 1 部分和第 6 部分从 总体结构和管理角度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规范;第 2 部分对目录服务的 技术接口进行规范;第 3 部分、第 4 部分和第 5 部分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内容进 行了规范。
I
GB/T ××××.1—××××
前言
GB/T xxxx-xxxx《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分为 6 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 ――第 2 部分:技术要求; ――第 3 部分:核心元数据; ――第 4 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第 5 部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 ――第 6 部分:技术管理要求。 本部分为 GB/T xxxx-xxxx 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归口。 本部分的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 大唐电信产业集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志刚、宦茂盛、高栋、吴焱、马殿富、徐枫、邢春晓、于建军、贺炜、张 巧英、孙钦山、魏宏、穆勇、刘守华。
II
GB/T ××××.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 1 部分: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是基础,核心是“政务”?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从电子政务的三要素来看。

电子政务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且总是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权力的行使相联系。

此外,电子政务不意味着传统的政务过程进行一个信息化的复制,而是对传统的政务活动、传统的政务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改造。

其次,从电子政务的概念来看。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播技术等,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提高内部协调与管理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再者,从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来看。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是“四体”、“两维”,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非纯技术,也非纯管理。

可见,电子政务是需要以信息以及通信技术为支撑,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

其目的是使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政府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得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三个层面进行电子化政府基本架构的规划。

所以说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是基础,核心是“政务”。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政务标准
一、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二、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
三、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
四、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五、信息安全标准
六、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2002-10-30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共45条)
分类序

标准号标准名称对应国际标准状态
1.1 总体框架1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急需1.1 总体框架2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急需1.1 总体框架3电子政务综合业务网总体技术要求急需1.1 总体框架4电子政务内部办公网总体技术要求需要1.1 总体框架5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总体技术要求需要1.1 总体框架6电子政务互操作性框架需要
1.2 术语标准1GB/T
14915:1994
电子数据交换术语(EDI)
1.2 术语标准2GB/T
12200.1:1990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第01部分:基本术语
1.2 术语标准3GB/T
12200.2:1994
汉语信息处理词汇第02部分:汉语与汉字
1.2 术语标准4GB/T
5271.1: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
ISO/IEC
2382-1:1993
1.2 术语标准5GB/T
5271.2:1988
数据处理词汇第2部分:算术与逻辑运算ISO 2382-2:1976
1.2 术语标准6GB/T 数据处理词汇第3部分:设备技术ISO 2382-3:1976
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共132条)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共11条)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共24条)
信息安全标准(共125条)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共25条)。

第三章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第三章电子政务体系结构

体 系
政府内部面向不同管理层的统计、分析系统
领导事务管理系统;
涉及重大事件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
• 1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结构


实施电子政务可增加公共权利运行的透明度,政务

公开,强化了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力度。



监 管
面向公众的服务
与 服
电子政务公共 服务的内容
面向企业的服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
• 1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结构
(1)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类应用。主要包括:

各级政府间的公文信息审核、传递系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各级政府间的多媒体信息应用平台;

同级政府间的公文传递、信息交换。

业 务 (2)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主要包括:

政府内部的公文流转、审核、处理;

政府内部的各类专项业务管理系统;
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结构
• 4 政府内网、外网与互联网
“行政监管” “公共服务”
防火墙、代理服 务器或安全网关
政 府 内 网
物 理 隔 离
政 府 外 网
逻互 辑联 隔网 离
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结构
• 4 政府内网、外网与互联网



子 政
“一站式”服务

务 社






四 个

阶 段
网上办公服务
一、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结构
• 4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
政府外网是政府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 社会的专业性服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即“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所需要的不涉及 办公业务的服务。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第一节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框‎架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三网‎一库为核心和‎基本架构三网:政务内网平台‎: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政务专网平台‎: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时行‎信息共享、传递及协同办‎公政府外网平台‎: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与‎互动、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等服‎务一库:政府信息资源‎库电子政务关键‎是:政务处理的信‎息化,它更多的体现‎在前端。

一、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框架‎描述一)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1,网上信息发布‎。

2,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3,网上交互式办‎公4,各部门资源共‎享并协同工作‎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体系:G2G ,G2B,G2C1,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运转在政务内‎网和政务专网‎上,其内容: 第一、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第二、电子公文系统‎第三、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第四、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第五、电子办公系统‎第六、电子培训系统‎第七、业绩评价系统‎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些业务运转‎在政务外网上‎。

第一,电子采购与招‎标第二,电子税务第三,电子证照办理‎第四,信息咨询服务‎第五,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府: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为公司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主要‎运转在政务外‎网上,主要内容:第一,教育培训服务‎:全国性教育平‎台;购买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培‎训第二,就业服务。

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

第三,电子医疗服务‎第四,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第五,公民信息服务‎第六,交通管理服务‎第七,公民电子税务‎第八,电子证件服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框架的不‎同结构层次:一)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层次结‎构具有分布式多‎层结构和集中‎式管理相结合‎的特征:基础电信网络‎-》安全支撑平台‎—》中间层,电子政务业务‎支撑平台和应‎用中间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的概念

1、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即政务信息化,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有效、公正透明、兼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2、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国家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如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发布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

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的结合。

关于电子政务的外延界定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一)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二)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区别。

(三)电子政府和政府上网的区别.3、电子政务的社会意义:一、电子政务有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电子政务对于提高党和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民主化,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有助于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三是有助于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四是有助于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创新能力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进一步增强。

一是有助于转换政府的运行机制.电子政务改变过去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传输渠道,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二是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宣传政策,扩大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总体框架的构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

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与应用系统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服务体系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

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政府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法人登记和管理、产品登记和管理、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许可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

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提供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监测与分析服务。

为满足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提供信息汇总、信息分析等服务。

为满足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事务管理、物资管理等信息服务。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第一节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框架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三网一库为核心和基本架构三网:政务内网平台: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政务专网平台: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时行信息共享、传递及协同办公政府外网平台: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信息发布与互动、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等服务一库:政府信息资源库电子政务关键是:政务处理的信息化,它更多的体现在前端。

一、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框架描述一)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1,网上信息发布。

2,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3,网上交互式办公4,各部门资源共享并协同工作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体系:G2G ,G2B,G2C1,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运转在政务内网和政务专网上,其内容:第一、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第二、电子公文系统第三、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第四、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第五、电子办公系统第六、电子培训系统第七、业绩评价系统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些业务运转在政务外网上。

第一,电子采购与招标第二,电子税务第三,电子证照办理第四,信息咨询服务第五,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府: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为公司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主要运转在政务外网上,主要内容:第一,教育培训服务:全国性教育平台;购买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培训第二,就业服务。

提供工作机会和就业培训,促进就业。

第三,电子医疗服务第四,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第五,公民信息服务第六,交通管理服务第七,公民电子税务第八,电子证件服务。

二、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框架的不同结构层次:一)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层次结构具有分布式多层结构和集中式管理相结合的特征:基础电信网络-》安全支撑平台—》中间层,电子政务业务支撑平台和应用中间件—》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二)电子政务系统的横/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地市级电子政务系统和县级电子政务系统;侧重于同一层面上各政府机关和业务系统之间的行政管理和协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归于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与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环境,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些技术要素在国家电子政务中的支撑地位。因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组织地、按统一标准、有序地建设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持续运行。
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纳入基础设施是一大创新。它深刻地揭示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是由管理的范围制约和决定的。各自为政搞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广泛、有序共享的。
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实施电子政务必须保障其社会性和公众性需求。电子政务是为全社会、全民服务的,其服务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确认,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必须通过标准化体系加以保证。
对于信息资源,强调在信息采集和更新时,要减轻社会公众和企业负担; 在信息公开和共享上,要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这些极重要的原则,充分体现电子政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和作用,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科学地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实质,它的实施绝非易事,是极具挑战性的。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语重心长地讲到,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而我国在世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排名仅居第57位,与我国的地位不相符合。改变电子政务的落后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但是,只有狠狠抓住《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个总纲,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深度解析《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 情感 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
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意义深远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到会发表重要讲话,详细阐述了文件精神,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曾培炎指出: “这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全国电子政务体系就能竖起来。框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基本原则与策略
再仔细看看《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对五部分的基本要求。
对于服务与应用系统,强调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对已建系统必须强化应用,推动互通共享和支持部门间协同。对在建和拟建系统,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这项建设原则的提出,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无误地提出电子政务是为政府机构改革服务的,其目的不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上建立面向本部门的应用系统,这种应用架构不仅易发生重复建设,难于整合,成本高昂的弊端,最重要的是不利于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和机构重组。
五个组成部分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以极为简明清晰的结构,深刻揭示了电子政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价值,科学地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技术关键、管理要素有机组成统一的、动态的整体并划分为五个部分,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实际,不愧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它用一句话予以概括: 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
服务与应用系统,说明了电子政务的社会使命,它是新世纪中政府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它强调服务是宗旨,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强调要惠及全民。
信息资源,不再是静态地将其看做是数据,而是突出其能够持续具有应用价值所必须的全部要素及与服务、应用体系之间的动态、有机的关系。这些要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采集和更新,二是信息公开和共享,三是基础信息资源,如空间地理信息等。信息采集更新必须来自社会、公众,公开共享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的。
对于管理体制,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各方面的改革,使关系电子政务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这些关于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强调了电子政务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明确了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建设的方向。
高整体使用效益。对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特别强调要充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统一标准规范; 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特别强调要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规划,分级建设; 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特别强调要规范信任体系建设和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正是管理体制。我们在宏观层面上没有司令部,在微观层面上没有法律责任人是不争的事实。这正是电子政务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管理体制纳入其中,必将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推动电子政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使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有了决定性的保障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