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详细版.详细版.docx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作者介绍
作品概述
作品概述:《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农村社会的调查和观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
总结词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和观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全书共分为14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05
《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与感悟
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
通过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启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并从中得到启发,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规定了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乡土中国》中指出,农村社会的社会制度规定了农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农民必须遵守传统习俗和惯例,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惩罚。
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乡土中国》中强调了社会制度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农村社会的社会制度是以传统习俗和惯例为基础的。
作品评价
02
《乡土中国》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强调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性和地方性。
详细描述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一章中,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他指出,乡村社会具有稳定性和地方性,人们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小地域范围内,保持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乡土社会的特点,使得人们形成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
叙事方式
采用自传体叙事方式,以作者在农村成长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 风土人情、习俗信仰等。
情节安排
以时间为序,将作者的成长经历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通过个人经历反映 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同时,穿插了许多典型的故事和事件,使得叙事更加生 动有趣。
象征手法和意象表现
02
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需要积极引入现代文明和科技元
素,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03
此外,需要加强农村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提高农民的
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Hale Waihona Puke 04CATALOGUE
人物形象
费孝通的人物形象
学者风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展现出 学者的睿智和敏锐,他对中国农 村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深入透彻, 体现了他对农村社会的深厚理解
整本书阅读《乡土 中国》
目录
• 导言 • 背景介绍 • 内容分析 • 人物形象 • 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 • 结论评价
01
CATALOGUE
导言
导言
•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农村 社会的经典社会学著作。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 、权力、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剖析,这本书为读者展 现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画卷。
03
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和家庭关系
费孝通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和家庭关系的描述,揭示了家族制度
和家庭关系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关系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审视
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01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113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113页)《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48年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主要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全书共分为14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费孝通先生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深入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如土地的分配、家族的构成、农村的权力结构等。
他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乡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如农民的生活、婚姻、家庭、教育等,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土社会的全貌。
1. 导论:介绍了《乡土中国》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乡土社会的特点:包括土地的分配、家族的构成、农村的权力结构等。
3. 农民的生活:包括农民的居住、饮食、衣物、交通等。
4. 农民的婚姻:包括婚姻的习俗、婚姻的动机、婚姻的关系等。
5. 农民的家庭:包括家庭的构成、家庭的关系、家庭的教育等。
6. 农民的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效果等。
7. 乡土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观念的变化等。
8. 乡土社会的未来:包括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进步的方向等。
通过这个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乡土中国》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激发自己的思维,深入思考和探讨乡土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9. 乡土社会的经济活动:探讨农民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村市场的运作机制等。
10. 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包括乡土文化的特点、文化传承的方式、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等。
11.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探讨农民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宗教对乡土社会的作用等。
12. 乡土社会的法律制度:包括乡土社会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特点、法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13. 乡土社会的政治参与:探讨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等。
第01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录《乡土中国》作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出几种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作为阅读理解题,是对文本解读的考查。
可以出在“微写作”试题中,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圈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圈子文化”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整本书《乡土中国》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
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
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
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1—3章
五、文字下乡对乡土社会的影响
1、文字赋予乡土社会的人理性,帮助乡土 社会中的人理解市场经济规则。 2、影响乡土社会中的阶层结构。 3、文字加速了乡土社会分化的进程。
3、语言表意的简略性:是一种辅助肢体的表达。
4、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
共同语言:大的社群共用的、简单化的语言。
特殊语言(行话):亲密社群使用的相对丰富 的语言。
三、推行文字下乡的注意事项
1、肯定文字下乡的社会价值:推进现代化。
2、明晰文盲现象的存在因素: 乡土社会的本质,非智力因素问题。
3、指出
力的先天差异。
例:《变形记》
得出观点
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知识 不及人,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乡 土社会中不能使用文字不能视为“愚”的表现。
3、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语言表意 足够满足生活所需,文字缺乏应用基础。
面对面社群(文盲社会):生活上互相合作而 且天天见面的一群人。
三、社会的世代时间之隔
1、人的生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 社会共同经验,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
3、不需要文字的记忆是有限的。
结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 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 乡。
四、现代社会文字下乡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2、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3、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土中国》前三章阅读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的特征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纲,本 文的核心观点:中国基层社会的本质 是乡土性。
乡土性的表现一:基层社会的人离不开泥土, “土”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共31页文档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费孝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作品简介
✓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 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 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 需要》十四篇论文;
✓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 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
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一样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费孝通把中国的社会 结构比喻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 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每个网 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
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名实分离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礼治在表面上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 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 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再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 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艺术特色
语言
作为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是深入中国传统社会本质的全面考察,带有“通论”性质。作者在田野调查、个案 研究之后,既结合典型现象又兼顾不同类型,进行理论深入与概括提炼,整体思维方法是综合性的。面向社会推 广研究成果,保持理论的专业味又追求利于理解、雅俗共赏,使更多人熟知甚至参与研究。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XXX《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XXX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XXX20世纪40年代在XXX和XXX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期刊分期连载过。
作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
在XXX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
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中学生浏览《乡土中国》,不仅要读懂这本书,还要通过浏览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浏览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浏览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
在梳理传统浏览履历的根蒂根基上,联合“学术著作浏览与研讨”的特点,浏览《乡土中国》,发起中学生采纳“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五步浏览法。
第一步是浏览。
阅读封面、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
第二步是略读。
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联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联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寄义;找出每章节的枢纽词语,用本人的语言写出全书梗概。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29页)
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 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 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 料、讨论展示。
5、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 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 是不同的。
2、略读
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可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全书逻辑结构。
3、精读
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借助批注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 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 位。尝试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
4、研读
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 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 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 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 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 卓越,知难而上。
——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
阅读方法
1、浏览
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 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 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
《乡土中国》 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最新《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详细版 详细版 docx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作品目录】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7.男女有别8.礼治秩序9.无讼10.无为政治11.长老统治12.血缘和地缘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15.后记【内容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
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 差序格局 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
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核心概念
礼:社会公认合式(对是合式的意思)的行 为规范,从教化中养
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用“克”、“约”等字表示。
乡土本质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这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愿望到需要 后记
目录
本书结构图
乡土本质
维系着私人的
道德
礼治
长老统治名 实分离
无讼
差序格局
家族
男女有别 血缘与地缘
核心概念
: 礼俗社会 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产生的
教化性权利体现最明显的在父子之间,扩大到整个社会中,它 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背景,在这种社会中,长幼尊卑关系非常重要。 社会急剧变动,老的一套往往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年轻一代反而会
比老一代更易适应时代,因而老幼尊卑便不成一个问题。
长
老
横暴权利
统
治
同意权利教化权利
分篇简介
十二、血缘和地缘:
血缘是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根据亲属关系决定。一个 家族在同一块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再够用,便有人脱离 村庄,去寻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也仍和老家保 持血缘关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亲戚也不过“体外之 己”,因而并不宜产生经济关系,因此村里人都通过外村 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商家。血缘是身份社会 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一个领导阶层倘若能追上时势变化的速率,就能避免骚乱。乡土社会 变动速率极缓慢,因而不致引起社会冲突。当情况变化时,反对在长 老权利面前是无用的——传统正确,反对无用;传统错误,也不必反 对即知了。反对只存在于合作权利中。因而面对缓慢的变化,长老统 治采用的通常办法是:注释。在名不变的情况下,实产生极大的变化, 而使名实不符。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家族
• 总结词: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制度和组织。
• 详细描述:作者在“家族”一章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制度和组织。他指出,家族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 组织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在家族制度中,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权,负责家族的内外事 务和利益分配。同时,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亲缘关系和权力关系,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族内部的决策 和行为规范。作者还探讨了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指出了家族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和 转型。
详细描述
该书共分为14章,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还探讨了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品评价
01 总结词
《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重要 影响力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社 会学的经典之作。
02
详细描述
该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发 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社会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还为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 的依据。
03
《乡土中国》中的 社会学观念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对固定的关系模式 ,包括家庭、组织、社区等。
《乡土中国》中的社会结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 为中国社会结构是以个人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和权力 等关系层层推衍出去的。
社会结构的特点
《乡土中国》指出,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农村得以 保留和传承。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途径和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思路和借鉴。
《乡土中国》部编版整本书阅读各章内容概括
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 是攀关系、讲交情。
11、“伦”就是差序。
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 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
18、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19、在差序格局里,国家观念和西方不同。
20、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一个人推出去 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段意概括
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 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9、从己向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
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
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 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得不回 到“孝悌忠信”这一类道德要素。
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6、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 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 经营。
第四章 “差序格局”段意概括 1、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 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 6、“家”的伸缩性。
7、我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 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14、中国传统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 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社会属性
处理方式
思想基础
形态发展
执行人员
礼治社会
教化调解
知礼重礼
相对稳定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 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 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 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五服〃体系:
〃帮亲不帮理〃
“家”的概念伸缩不定: 伸:《红楼梦》中的贾家 缩:落魄的苏秦
关键概念阐释
差序格局是指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并像波纹一样向外推出 的,和自己发生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的那种有亲疏、远近之 别的,并能够伸放收缩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
仪式 祭器
人们以什么样的 态度对待“礼”?
(主动)服膺:
概念比较 (说说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差异)
1.法治 法治,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条文来维持社 会秩序的稳定;
2.人治 人治,依靠执政者个人的威望治理国家; 3.礼治 礼治,依靠人人主动服膺的传统来维持
社会制度的稳定。
“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的内在联系
第11章
第六课时
血缘社会与欲望社会
———《乡土中国》第十二至十四章阅读活动设计
第十二章内容要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 感受型
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 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览青埂 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 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 午八月泪笔。
赏析型
•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 4.20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 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
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格 局
界限 单位 结构 体系 圈子 网络 架格 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 社会范围
• 4.3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 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 4.4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 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
• 4.7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 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 的波纹。
• 4.8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 4.9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 结构却格格不过节、大关键。
•草蛇灰线法、烟云模糊法、颠倒相酬法、不写之写法、 隐喻法、影射法、意会法、谶语法、谜语法、谐音法、 隐身法、分身法、合身法、拆字法、合字法、伏线法、 互见法、反语法、互文法、回文法、反切法等等。
点击添加标题
阐释型 文字式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 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 怀旧,故仍因之
毛泽东批读二十四史
质疑型、 摘要型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表达的锤炼。
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
1. 粗读:①后记②目录③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
④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顺手圈划
阅读方法
2. 细读:①批注法②抓概念③理思路
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
各章简介
二:文字下乡
各章简介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三:再论文字下乡
各章简介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波纹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四:差序格局
各章简介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阅读计划参考
①时间:②研究范围:③形式:④容量:⑤对象:⑥学术地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乡村社会学
小册子
十四篇文章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大学生
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整体感知
1.《乡土中国》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2.根据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思维导图
乡土社会
村落:无需文字的熟悉社会
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分析
文字下乡
文Hale Waihona Puke 再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同学们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以期在阅读中进行解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案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师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