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目 录Ⅰ. 前言 (1)Ⅱ. 背景 (1)Ⅲ.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Ⅳ. 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2)A.新化合物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方法 (3)B.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方法 (4)C. 特例 (5)D.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6)E. 体内-体外相关性 (6)F. 质量标准的验证和确认 (7)Ⅴ. 溶出曲线的比较 (7)A. 采用相似因子的模型非依赖方法 (7)B. 多变量置信区间模型非依赖方法 (8)C. 模型依赖性方法 (8)Ⅵ. 溶出度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研究 (9)Ⅶ. 体内生物等效试验的豁免 (9)附录A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Ⅰ. 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Immediate release,IR)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考虑;(2)结合药物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3)比较溶出曲线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的一般考虑。
本文还针对药品在批准后处方工艺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测试来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A以摘要形式概述了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
Ⅱ.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由制剂中的释放、生理条件下药物的溶出度或溶解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生物膜渗透性。
由于前两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药物的体外溶出度有可能预测体其内行为。
基于这些基本考虑,对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建立体外溶出测试,可用于(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开发;(3)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物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度、渗透性、溶出行为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这些考虑还应用于确保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发生变更前后以及工艺放大后质量的一致性。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有效成分溶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口服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以及其他以饮片、胶囊、胶丸剂开发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三、检验质量指标1、溶出度:采用USPⅢ 样品水中的溶出得率(RSD)检测溶出度,允许范围为:(1)小于等于 75 %的药物的RSD的大小不超过15 %,2、溶出条件:将样品测试在37 ± 2 ℃的USPⅢ样品水中,用100rpm搅拌,30min 或按药物特性调整试验时间,RSD计算时用同一批样品测试三次以上。
3、测定精密度:测试结果须符合 USP 31标准二项,在RSD 重复性辨别水平即中位数/平均值(Mean/MED)大于等于 0.8 ,重复性至少在 0.8 与 1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重复性应往低偏。
四、试验器具1、试验仪器:微电脑控温计,振荡乳化机,内置搅拌器。
2、试验用具:自动搅拌分析仪(型号),溶出度取样器,浓度流量计,25 mL 水分析比色杯,pH 测定仪。
五、试验步骤1、准备材料:按照规定量,制备测试用样品及样品水,称取称量试样的量取大小应一致,称量的准确性不低于百分之二。
2、无菌操作:在室温条件下,用酒精对仪器、试具进行消毒,样品用无菌的玻璃容器装好,若有要求,用无菌取样器取样,防止样品污染。
3、样品稳定性检验:不少于20.0g样品放入25mL样品水中,用内置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 ± 2 ℃,持续搅拌 30min ,每 5min取样,检查样品质量和变异程度。
4、样品测试:将检测仪设定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2 ℃,取样时间30min,把样品放入样品量取比,测试质量指标,计算RSD,测试结果不应低于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
5、统计结果:检测结果由试验室负责人统计,并签字确认,结果存放在文件库中。
(完整版)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溶出度的合理设置:根据制剂的特点和治疗需要,确定合理的溶出度指标。
一般来说,溶出度应能够满足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要求,但不能过高,避免过快释放导致药物过量。
2. 溶出介质的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
常用的溶出介质包括模拟胃肠液、模拟溶液等。
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提高溶出度测试的可靠性。
3. 溶出条件的确定: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国家规定,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
溶出条件包括溶出介质的体积、溶解温度、搅拌速度等。
这些条件应能够准确反映制剂在体内的行为,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4. 溶出度的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如动力法、静态法等。
测试方法应能够准确、可重复地测定溶出度,同时保证测试成本的控制。
5. 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根据溶出度数据对不同制剂进行评价和比较。
评价溶出度的主要指标包括溶出度曲线的形态、溶出速度和溶出度平均值等。
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度可以为制剂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合理设置溶出度指标、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采用
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进行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
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得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溶出度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溶出测定法、颗粒浸泡测定法、置换测定法等。
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2. 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一般选择符合制剂特性的模拟消化液、生理盐水、缓冲溶液等。
要根据制剂的具体要求和药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3. 溶出速度:根据制剂的特性和需要,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一般可以参考溶出曲线上的80%溶出时间。
4. 方法验证:建立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溶出度数据分析:根据溶出度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速率和溶出度度的计算和统计处理。
6. 稳定性研究:对制剂的溶出度进行稳定性研究,了解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出度变化情况,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是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溶出介质,并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同时进行方法验证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制剂的溶出度结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1997年8月 美国FDA发布2009年6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苏威制药公司翻译北核协会审核药审中心最终核准目 录Ⅰ. 前言 (1)Ⅱ. 背景 (1)Ⅲ.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Ⅳ. 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 (3)A. 建立新化学实体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 (4)B. 建立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 (5)C. 特例 (5)D.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6)E. 体内-体外相关性 (6)F. 质量标准的验证和证实 (7)Ⅴ. 溶出曲线比较 (7)A. 模型非依赖性相似因子方法 (7)B. 模型非依赖性多变量置信区域方法 (9)C. 模型依赖性方法 (9)Ⅵ. 溶出度与SUPAC-IR (9)Ⅶ. 体内生物试验的豁免 (10)附录A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Ⅰ. 前言本指南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Immediate release,IR)剂型,可提供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建议;(2)设定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性相关的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3)比较溶出度曲线的统计学方法;(4)协助确定在何种情况下溶出度试验足以证明可以豁免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方法。
本文还针对药品在批准后生产工艺发生变更时,溶出度试验在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方面的建议。
附录A以摘要形式概述了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
本指南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获得溶出度比较曲线的参考意见,以完善SUPAC–IR行业指南;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工艺放大和批准后变更;化学、生产和控制;体外溶出度试验和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文档管理。
Ⅱ.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由制剂中的释放、生理条件下药物的溶出度或溶解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生物膜通透性。
上述步骤中由于前两步具有决定作用,因此药物的体外溶出度有可能预测体内行为。
基于这些基本的考虑,口服速释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其体外溶出度试验可用于(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开发;(3)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后,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评价其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的关键试验。
以下是一份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详细介绍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试验条件:根据制剂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试验条件,包括溶出介质的种类和体积、搅拌速度、温度等。
2.溶出介质的准备:按照相应的药典要求配制适当的溶出介质,确保其质量和组分的一致性,取样进行检查和分析。
3.试验设备和仪器的准备:根据试验要求准备好试验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清洁、准确和可靠。
4.校准和验证:对试验设备和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试验操作步骤:1.药物制剂的准备:按照试验要求称取足够数量的样品,避免氧化、湿度和其他不良影响,保护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2.准备试验容器:准备好试验容器,如溶出器、样品舱等,确保其干净、干燥和适当密封。
3.加入溶出介质:将预先配制好的溶出介质加入试验容器,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体积,确保溶出介质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4.加入样品:将准备好的样品加入试验容器,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样品的质量和位置,确保样品与溶出介质充分接触。
5.启动试验:根据试验要求,启动试验设备,开始试验,确保搅拌速度、温度等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合适性。
6.试验时间控制: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试验时间,定期取样,确保测量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7.取样分析:在各个试验时间点,按照试验要求取样,然后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活性成分溶出量。
8.试验报告:记录试验的全部操作步骤和所获数据,包括试验的开始时间、试验的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的样品编号、溶出介质的温度和搅拌速度、样品的测定结果等。
三、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的计算:根据试验数据,按照相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样品中的活性成分溶出度,包括初始溶出率、溶出曲线的斜率和溶出量等。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910)共17页word资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初稿)药品审评中心2012年10月目录一、前言 (1)二、背景 (1)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四、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2)(一)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3)(二)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4(三)特例 (5)(四)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5)(五)体内-体外相关性 (5)(六)质量标准的验证和确认 (6)五、溶出曲线的比较 (6)(一)非模型依赖法 (6)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6)2. 非模型依赖的多变量置信区间法 (7)(二)模型依赖法 (8)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的溶出度研究 (8)七、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豁免 (9)附录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评估固体制剂中活性成分的速度和程度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出来的能力。
溶出度试验的结果对于评估固体制剂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试验设备1.溶出度试验仪:应选择适用于试剂类型和试验要求的合适的溶出度试验仪,如USP类型I、II和III溶出度试验仪。
2.心理固体样品接触容器:使用合适的样品接触容器,如固体样品斜角容器、网篮或旋转式容器等。
3.溶出媒介:选择适当的媒介,如纯化水、缓冲液或仿生液等。
媒介的选择应基于所研究的药物化学特性和理化性质。
二、实验条件1.温度:选择与给定制剂的使用条件相匹配的温度。
应标明试验温度并加以控制。
2.溶剂:溶剂的选择应基于试剂的溶解特性和化学稳定性。
溶剂的选择应在证明其背景干扰程度的情况下进行。
3.转速:选择适当的搅拌速度以保证试剂在溶液中均匀分散。
根据试剂的特性和溶出度要求,选择适当的转速。
4.pH值:若药物对pH敏感,应在溶液中添加适当的缓冲剂以维持给定pH值。
三、样品准备1.样品量:根据试剂的溶解性和所选择的样品接触容器容量,在样品接触容器中放置适量的固体制剂。
2.样品处理:按照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的要求进行样品的预处理,例如粉碎、筛选和固定等。
3.样品放置:样品应正确放置在样品接触容器中,以便于试剂能够均匀地接触样品表面。
4.环境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风、光和湿度等对样品的影响。
四、试验操作1.前处理:在试验前,应校准试验仪器并与未添加样品的试剂进行空白试验。
确保试剂和试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2.试验条件:按照所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试验。
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及所记录的数据的准确性。
3.试剂添加:在试剂加入样品接触容器前,密闭容器以确保试剂不会溢出。
4.试剂替换:如果试剂转换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则可以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更换试剂。
溶出度指导原则完整版
溶出度指导原则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2015-11-09 16:15:30)分类: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一、概述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 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
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在禁食状态下,胃内滞留(排空)T50%时间为15∼20分钟。
对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1类)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性-低渗透性(3类)药物制剂,以0.1mol/L HCl为介质,在适当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15 分钟的溶出度大于85%时,可认为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胃排空速度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如果药物制剂溶出比胃排空时间慢,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溶出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有可能建立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此类制剂,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3类),渗透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可能不具有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吸收程度取决于溶出速率与肠转运速率之比。
对于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制备口服制剂比较困难。
四、溶出度标准的建立建立体外溶出度标准的目的是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并提示可能的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
对于新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样品、关键生物利用度试验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以及药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确定溶出度标准。
如果稳定性研究批次、关键临床试验批次及拟上市的样品生物等效,也可根据稳定性研究用样品的数据制定溶出度标准。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确定溶出度标准。
一般仿制药的溶出度标准应与参比制剂一致。
如果仿制药的溶出度与参比制剂存在本质差异,但证明体内生物等效后,该仿制药也可建立不同于参比制剂的溶出度标准。
建立了药品的溶出度标准后,药品在有效期内均应符合该标准。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下列两种溶出度控制方法:1.单点检测可作为常规的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药物制剂。
2. 两点或多点检测(1)可反映制剂的溶出特征。
(2)作为某些类型药物制剂的常规质量控制检验(如卡马西平等水溶性差且缓慢溶解的药物制剂)。
采用两点或多点溶出度检测法,能更好地反映制剂的特点,有助于质量控制。
(一)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标准的建立考察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特征应考虑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及pKa,同时,测定药物的渗透性或辛醇/水分配系数可能有助于溶出方法的选择和建立。
应采用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数据作为制定溶出度标准的依据。
如果拟上市样品与关键临床试验中所用样品处方存在显著差异,应比较两种处方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应在适当、温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出度试验,比如篮法50∼100 转/分钟或桨法50∼75转/分钟,取样间隔15分钟,获得药品的溶出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对于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可能需要以10分钟或更短的间隔期取样,以绘制获得完整的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BCS 1类和3类)和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大多数情况下,标准中采用单点控制即可,取样时间点一般为30~60分钟,溶出限度通常应为不少于70%~85%。
对于溶出较慢或水溶性差的药物(BCS 2类),根据疗效和/或副作用的特点,可采用两点检测法进行药品的溶出控制,第一点在15分钟,规定一个溶出度范围,第二个取样点(30、45或60分钟)时的溶出量应不低于85%。
药品在整个有效期内均应符合制定的溶出度标准。
如果制剂的溶出特性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改变,应根据该样品与关键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试验)用样品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决定是否变更溶出度标准。
为了保证放大生产产品以及上市后发生变更的产品持续的批间生物等效性,其溶出曲线应与获得审批的生物等效批次或关键临床试验批次的溶出曲线一致。
(二)仿制药溶出度标准的建立根据参比制剂是否有公开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可考虑以下三种仿制药溶出度标准建立方法:1.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方法。
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溶出度标准。
复方制剂的国家药品标准未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测定时,应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研究并确定在标准中是否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检查。
2.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但可获得参考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国外药典或参比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溶出度标准。
3.缺乏可参考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在不同溶出度试验条件下,进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比较研究。
试验条件可包括不同的溶出介质(pH值1.0∼6.8)、加入或不加表面活性剂、不同的溶出装置和不同的转速。
应根据生物等效性结果和其他数据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特例-两点溶出试验对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如卡马西平),为保证药品的体内行为,建议采用两个时间点的溶出度试验或溶出曲线法进行质量控制。
(四)绘图或效应面法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
关键生产变量包括可显著影响制剂体外溶出度的制剂处方组成、工艺、设备、原材料和方法的改变(Skelly 1990, Shah 1992)。
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证符合标准的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已有几种试验设计可用于研究CMV对药品性能的影响。
其中一种方法如下: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2.采用一定受试者(比如n≥12),对具有最快和最慢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进行体内对比试验;3.测定这些受试样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亦称为边缘产品。
如果发现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具有生物等效性,则将来生产的溶出特征符合规定的产品可保持生物等效。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为溶出度限度的合理设定提供依据。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标准可更好地确保稳定的药品质量和性能。
根据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的关系。
(五)体内-体外相关性对于高溶解性(BCS 1类和3类)药物,采用常规辅料和生产技术制备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较为困难。
对于水溶性差(如BCS 2类)的药物,有可能建立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一种药物制剂,如果能够建立其体内体外相关性,则采用溶出度试验来预测药物制剂体内行为的质控意义就会显著提高,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
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为建立药品的体内体外相关性,应该至少得到三批具有不同体内或体外溶出行为的样品数据。
如果这些样品的体内行为不同,可以通过调整体外溶出度试验的条件,使体外的数据能够反映体内行为的变化,从而建立体外-体内相关性。
如果这些批次的体内行为没有差异,但体外溶出特性有差别,则可能需要通过调整溶出度试验条件使其体外测定结果相同。
大多情况下,体外溶出度试验比体内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更强的区分能力。
因此,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建议采用较灵敏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这样可以在药品的体内行为受到影响之前及时发现药品质量的变动。
(六)溶出度标准的验证和确认一种体外检验方法的验证,可能需要通过体内研究来确认。
在此情况下,应选用处方相同但关键工艺参数不同的样品开展研究。
制备两批体外溶出行为不同的样品(绘图法),进行体内测试。
如果两批样品显示了不同的体内行为,则可认为该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得到了验证。
但如果两批样品的体内行为没有差异,则可认为在绘图法中得到的溶出度数据作为溶出限度的合理性得到确认。
总之,需要对溶出度标准进行验证或者确认。
五、溶出曲线的比较药品上市后发生较小变更时,采用单点溶出度试验可能就足以确认其是否未改变药品的质量和性能。
发生较大变更时,则推荐对变更前后产品在相同的溶出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比较。
在整体溶出曲线相似以及每一采样时间点溶出度相似时,可认为两者溶出行为相似。
可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一)非模型依赖法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采用差异因子(f1)或相似因子(f2)来比较溶出曲线是一种简单的非模型依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