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doc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一、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xx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在罹难者的名单中,有一位年仅36岁的男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为他的不幸深感惋惜。

他的到来和离去正如他的诗中所写“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

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搜集资料的能力。

3.体味作者情感,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在风景秀丽的桥边写下的这首清新空灵的诗——《再别康桥》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荡漾(yàng)一潭(tán)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斑斓(lán)撑(chēng)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大声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关于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爱、自由、美。

”(胡适语)。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到1922年,志摩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和的新格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前预习1、试读,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高琼审核人:李平汪帮清时间:2009-8-26【学习目标】1.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把握意象。

【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优美意境。

2.欣赏探究法:欣赏康桥美景,探究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2.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曾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并曾经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注重意境的创造和音律的和谐。

高一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高一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导学案-学生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的疑问】
【质疑探究】
探究点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诗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如“金柳”“青荇”“虹”“梦”“星辉”“夏虫”)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
一、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探究点2: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探究点3:这首诗歌有7节,选择你喜欢的一节仿写。
【当堂检测】(见多媒体课件)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朔月( )漫溯( )长篙( )蒿莱( )嵩山( )
枯槁( ) 记载( )河畔( )挑衅( )斑斓()
无耻谰言( )波澜( )
2.《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六、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初读三要求:字音、句读、感情)谈谈初读感受,并说说诗人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预习案
【知识链接】读读画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一、教材辅读 1、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 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6 年,二次旅游该英国,1927 年在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授,1928 年第三次旅游英国。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 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 35 岁。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 鳞爪》《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2、了解背景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 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 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 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他曾经这样写道:“我 在 康 桥 的 日子 可 真 是享 福 ,深 怕 这 辈 子 再 也 得 不 到 那 样蜜 甜 的 机 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 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 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整体感知内容和结构 A、内容: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时, 泛舟夜游,放声高歌。 第六节,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背景知识介绍: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学案导学教案

《再别康桥》学案导学教案

般 离 别 诗 离 别 的 是 人 , 这 首 诗 离 别 的 却 不 是 人 , 是
“ 两天 的 云彩 ” ,告 别对 象 由人 间 向 自然 景 物 转 移 ,跳 出了
_ _鬣 /C. 教导航 ) 备
根 据 刚才 我 们 听读 的 欣赏 体 验 ,抓 佳 作 肯描 写 的埭 挢 的 种 种 带 有感 情 色 彩 的意 象 。 【 合答 案 】全 诗 以离别 康 桥 时感 情 起伏 为 线索 ,其 思 整 路是 : 第 1 ,写 久违 的学 子作 别母 校 时的 f离 愁 。给仓 诗 定 节
“ 诗圣 ”的诗 人徐 志摩 到 底 是怎 样 的一 个人 呢 ? 节 课让 我们 这 和 忐 摩一 起 《 别康 桥 》 ,走 进 诗人 追 求 爱 、 自由和 美 的诗 再 意 的 内心 ……
2 .走 近 作 者 ( 屏 幕演 示 ,略 ) 人
② 诵读 欣 赏
【 问题投 放 】
以闻 一 、徐 志 摩 为代 表 的 新 月诗 派 的 新格 律 诗讲 究 三 多 美 , 即音 乐 的 美 、绘 画 的 美和 建 筑 的 美 。 品读 本 诗 ,体 味本 诗 章 法整 齐 、 韵律 优 美 的 节奏 和 意 境鲜 明 ,富有 流 动 画 面美 的特 征 。
2 自渎梳 理 .
【 问题 投 放 】
理 清 结构
多媒 体 山示 问题 ,学 生思 考 探究 。这 首诗 共 7 , 每一 节 节
各 弓 了什 么 ?在 回忆 往 昔 、挥 别康 桥 的 过程 中 ,作 者 的感情 经 历 了怎 样 的起 伏 波 动 呢 ? 【 生 活 动 】学 生 思 考讨 论并 回答 学 【 师点拨】 教
F 情 的基 调 。 抒
维普资讯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导入《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3月,离别康桥之际所作之诗。

此诗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马洛与情人去世时留下的经典诗句“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为蓝本,经过徐志摩的加工创作而成。

此诗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二、诗歌鉴赏1. 诗意•《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人通过色彩丰富细腻的词句,抒发了他面对分离时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2. 语言•诗句流畅婉丽,整篇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富有情感色彩和诗意。

•诗歌换行处自然,用词准确,构思巧妙,用语细致入微,气韵华丽。

3. 手法•诗人运用了描绘手法、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各种修辞手法,以表达自己的悔恨和伤痛之情。

•诗中从“园中”展开,写到自己的离别之情,意境优美,写出了诗人之感。

三、诗歌体裁《再别康桥》一诗为五律,即五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五个字,皆用平仄对仗的韵脚组成。

全诗共五个五律。

五律是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裁,往往用于抒发离别之恋、别离之情等。

四、诗歌主题《再别康桥》一诗主要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之中,使整个诗歌更加美好动人。

五、诗歌评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以五律体为主,运用描绘、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文笔流畅。

诗中自然界与人的交织,使整个诗歌充满着诗意和意境。

作者徐志摩通过诗歌艺术表现了他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人性的柔情与美好。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一。

六、延伸阅读•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漫步青山绿水间。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了解诗人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导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感悟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整体理解1. 通读《再别康桥》,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 讨论诗人通过《再别康桥》表达的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否 resonates with 自己。

2. 以《再别康桥》为启发,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悟。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我们深刻感受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理解了徐志摩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境界。

答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描述了诗人在康河畔告别时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诗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以及空灵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爱情美好而悲伤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抒情而又深沉。

诗人用“黄昏”“草色”等意象,勾勒出康桥美丽而寂寥的景象,同时通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悲伤。

结尾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深情地述说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在文学史上,《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为它在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更因为它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捧。

通过深入解读《再别康桥》,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魅力,以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美学意义。

希望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感悟生命之真,与诗人一同感怀逝去时光,珍爱眼前的美好。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5)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预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品析“三美”原则。

二、学法指导1.走近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6年,二次旅游该英国,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2.教学方法:讲授、探究;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青荇 ( ) 笙箫 ( ) 长篙 ( ) 漫溯 ( ) 斑斓 ( )2、区别字形偻( )漪()溯()篙()偻( )绮()朔()蒿()峦()畔()斓()诅()挛()衅()谰()沮()参考答案:1、xìng,shēngxiāo,gāo,sù,lán2、1óu lǚ,yīqǐ, sù shuò,gāo hāo, luán luán , pàn xìn ,lán lán ,zǔjǔ3. 结合诗意,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和结构。

《再别康桥》导学案(精)

《再别康桥》导学案(精)

2.诗两首班级: 姓名: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张鑫 编号:第2课时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

3.了解新月诗派的特点。

【学习重点】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三美”。

【学习方法】1.诵读欣赏法2.品味诗歌语言【预习指导】1、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

2、感受诗歌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阅读以下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前期从1925年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

(一)第一节:写诗人只身悄悄离开康桥。

2、诗中连用三个" 轻轻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第二节:写岸边倒映在剑河里柳树。

3、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这里通过" 金柳" 的意象表现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

4、"招摇" 一词表现是什么?5、"甘心" 一词表现是什么?(四)第四节:写康桥边的潭。

6、"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却说"不是清泉",是" 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个"梦"当指什么?(五)第五节:写诗人驾船寻梦。

7、这一节的驾船寻梦与第二、三、四节所写的"金柳"、"青荇"和"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有所不同,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简析。

内容分析:形式分析:8、"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两个诗句从哪两个方面写寻梦,目的是表现什么?请简析。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六)第六节:写"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这一节写诗人从梦幻中回到现实。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有人这样解释这两个诗句: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32019--22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

(一)第一节:写诗人只身悄悄离开康桥。

2、诗中连用三个" 轻轻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第二节:写岸边倒映在剑河里柳树。

3、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这里通过" 金柳" 的意象表现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

4、"招摇" 一词表现是什么?5、"甘心" 一词表现是什么?(四)第四节:写康桥边的潭。

6、"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却说"不是清泉",是" 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个"梦"当指什么?(五)第五节:写诗人驾船寻梦。

7、这一节的驾船寻梦与第二、三、四节所写的"金柳"、"青荇"和"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有所不同,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简析。

内容分析:形式分析:8、"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两个诗句从哪两个方面写寻梦,目的是表现什么?请简析。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六)第六节:写"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这一节写诗人从梦幻中回到现实。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有人这样解释这两个诗句: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2019--22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 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 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1 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韵律谐和,富于变化,追求艺术形式华丽与整饬,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1、以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三、课文阅读。

(一)第一节:写诗人只身悄悄离开康桥。

2、诗中连用三个" 轻轻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二)第二节:写岸边倒映在剑河里柳树。

3、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 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这里通过" 金柳" 的意象表现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

4、"招摇" 一词表现是什么?5、"甘心" 一词表现是什么?(四)第四节:写康桥边的潭。

6、" 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却说"不是清泉",是" 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个"梦"当指什么?(五)第五节:写诗人驾船寻梦。

7、这一节的驾船寻梦与第二、三、四节所写的"金柳"、"青荇"和"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有所不同,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简析。

内容分析:形式分析:8、"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