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_1[工作范文]

《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学案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生字识记畔:1.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灿烂多彩。

荡漾:一起一伏地动。

预习效果反馈.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康桥是一座桥吗?.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整体把握段落层次.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4《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4《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10分钟)【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扫除字词障碍,反复诵读。

2.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

Ⅰ。

教材助读:1.作者: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再别康桥》的背景:本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索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的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因诗人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的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后来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安,诗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桥的切身感受。

3.相关连接:“新月诗派”形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源头是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于1923年北京发起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再别康桥》 导学案精编

《再别康桥》 导学案精编

《再别康桥》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2、品析诗中意象和词语,深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常识读记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作品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青荇()漫溯()长篙()满载()河畔()斑斓()文本研读整体把握1、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2、全诗在感情上的层次是怎样的?内容理解1、仿照第二部写法,依据3-5节的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美。

(1)第二部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

(2)第三部分(3)第四部分(4)第五部分深入探究1、《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3、诗中写道“在星辉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4、《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参考答案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导学一】背景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下面文字,了解相关知识,并使用双色笔圈点勾画出你认为重点的信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导学二】因文入境★★诵读全诗,说一说诗歌中你觉得美的地方。

(学法指导:1、请大家仔细诵读诗文,尝试走进文字,感受作者眼前的美景。

2、整体阅读全诗,再试着从诗文的形式结构上去感受发现。

)【导学三】境由心生★★★品读全诗,揣摩作者再别康桥时的情感。

(学法指导:1、仔细阅读诗文,找出并品味诗歌中情感是借助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导学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离别的诗文,诗歌中的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情感面对的?(学法指导:1、回顾梳理自己熟知的诗文,找出有关离别的情节。

2、小组内相互交流,积累品评,提高自己的阅读感悟能力。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预习案
【知识链接】读读画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一、教材辅读 1、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 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6 年,二次旅游该英国,1927 年在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授,1928 年第三次旅游英国。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 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 35 岁。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 鳞爪》《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2、了解背景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 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 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 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他曾经这样写道:“我 在 康 桥 的 日子 可 真 是享 福 ,深 怕 这 辈 子 再 也 得 不 到 那 样蜜 甜 的 机 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 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 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整体感知内容和结构 A、内容: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时, 泛舟夜游,放声高歌。 第六节,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们迎来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语文水平,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

本导学案不仅包含了课文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要点,还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方便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取得好成绩。

导学案一:《再别康桥》课文简介:本课是一篇诗歌,诗人徐志摩以人格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寂寞与苍凉。

学习要点:1. 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理解诗歌结构:掌握诗歌的音韵、形式和修辞手法。

3. 解读诗句: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难句,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答案片段:1. 《再别康桥》一诗通过描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人的深情。

其中,“黄昏无聊”一句中,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节奏流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2. “衰草残花凝绿”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康桥的美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描写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描写的强度和表达的尖锐度。

3. 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是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思念的程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逢的期盼和渴望。

导学案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课是一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通过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要点、知识点,并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要点:1. 理解导学案的结构:掌握导学案的组织结构,了解导学案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方法:掌握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3. 复习知识点:通过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和答案,进行对课文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答案片段:1. 导学案采用了清晰的标题和内容分区,确保同学们可以清楚地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导入《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3月,离别康桥之际所作之诗。

此诗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马洛与情人去世时留下的经典诗句“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为蓝本,经过徐志摩的加工创作而成。

此诗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二、诗歌鉴赏1. 诗意•《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人通过色彩丰富细腻的词句,抒发了他面对分离时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2. 语言•诗句流畅婉丽,整篇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富有情感色彩和诗意。

•诗歌换行处自然,用词准确,构思巧妙,用语细致入微,气韵华丽。

3. 手法•诗人运用了描绘手法、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各种修辞手法,以表达自己的悔恨和伤痛之情。

•诗中从“园中”展开,写到自己的离别之情,意境优美,写出了诗人之感。

三、诗歌体裁《再别康桥》一诗为五律,即五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五个字,皆用平仄对仗的韵脚组成。

全诗共五个五律。

五律是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裁,往往用于抒发离别之恋、别离之情等。

四、诗歌主题《再别康桥》一诗主要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之中,使整个诗歌更加美好动人。

五、诗歌评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以五律体为主,运用描绘、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文笔流畅。

诗中自然界与人的交织,使整个诗歌充满着诗意和意境。

作者徐志摩通过诗歌艺术表现了他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人性的柔情与美好。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一。

六、延伸阅读•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漫步青山绿水间。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了解诗人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导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感悟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整体理解1. 通读《再别康桥》,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 讨论诗人通过《再别康桥》表达的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否 resonates with 自己。

2. 以《再别康桥》为启发,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悟。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我们深刻感受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理解了徐志摩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境界。

答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描述了诗人在康河畔告别时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诗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以及空灵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爱情美好而悲伤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抒情而又深沉。

诗人用“黄昏”“草色”等意象,勾勒出康桥美丽而寂寥的景象,同时通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悲伤。

结尾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深情地述说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在文学史上,《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为它在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更因为它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捧。

通过深入解读《再别康桥》,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魅力,以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美学意义。

希望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感悟生命之真,与诗人一同感怀逝去时光,珍爱眼前的美好。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6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徐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二、写作背景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三、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背景知识介绍:1.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一、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三美。

2.把握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2、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呢?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课堂探究】《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

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关于音乐美1、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2、《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有什么特点?关于建筑美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这种结句方式有什么外部形态特点?关于绘画美1、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2、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4、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5、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6、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7、“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8、“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案2011-08-01 16:15《再别康桥》导学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学习《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学习方法】诵读品读感悟【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朗诵录音《再别康桥》【检查预习】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漫溯(sù)浮藻(zăo )斑斓(lán)笙萧(shēng)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

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依依惜别之情。

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合作探究赏析意象(一)、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能换成“倒影”吗?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将“金柳”比喻“夕阳中的新娘”独具匠心,金柳和新娘都是美丽的迷人的,把无生命的景语变成了有生命的活物,既写出了柳枝的婷婷袅袅、妩媚多姿,又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依恋的感情。

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点拨:1)、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请说出来。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下?3)、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

4)、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

5)、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6)、“艳影”能换成“倒影“吗?不能。

“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而艳影既形象的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

“艳影”融入了诗人深深地情意。

B、个性阅读:你还喜欢哪个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油油”:感到生命的旺盛。

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

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

“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

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归纳:“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解读“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二) 读1、7节欣赏回环美。

1、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

“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

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三. 合作探究、拓展提升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

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

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

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链接】“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

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