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
《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第一部分考情分析
1.试卷说明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笔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时长12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分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

大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及比例为:学科知识(47%)、教学知识(16%)、教学设计(37%)。

试卷结构如下:
总结:近三次考试的题型题量均无变化。

可以看出,2017年下半年题型题量与近三次题型题量基本一致。

即单项选择题25道,总分50分;简答题2道,总分30分;材料分析题2道,总分40分;教学设计题1道,总分30分。

2.试卷分析
☆近三次考题重点考查知识的比较
总结:从近三次考题对比来看,学科知识部分考查知识点依然为初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中的核心考点,试卷难度历年来基本一致。

考试难度要略低于高考水平。

在考试中,生物学科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教学能力重视教师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考查,即重视教育教学实践。

但整体考查范围有越来越全面的趋势,且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及综合性。

第二部分经典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题
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现象是()。

A.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B.婴儿听见雷声受惊发颤
C.含羞草受到触碰后叶子闭合
D.跨栏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起跑
【答案】D。

解析: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后天学习逐渐形成的,高级的,需大脑皮质的参与。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A和B选项属于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的。

C选项含羞草受到触碰闭合属于植物的应激性。

正确答案为D项。

2.下列物质的化学本质一定为蛋白质的是()。

A.酶
B.抗体
C.激素
D.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酶有少数是RNA,A错。

性激素为固醇,C错。

神经递质化学本质为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D错。

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正确答案为B项。

3.某男性患有红绿色盲,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性的父亲一定患有红绿色盲
B.该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不会遗传给后代
C.该男性的神经细胞中存在红绿色盲基因
D.该男性与色觉正常的女性结婚,儿子一定不患红绿色盲
【答案】C。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b)。

该男性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因此不能判断其父亲是否患有红绿色盲。

该男性的父亲是否患病,取决于该男子的奶奶是否携带致病基因,A项错误。

该男性的色盲基因可以遗传给他的女儿,B项错误。

神经细胞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遗传物质一致,C项正确。

色盲正常的女性基因型有两种:X B X B和X B X b。

如果该男性与基因型为X B X b的正常女性结婚,儿子可能患红绿色盲,D项错误。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种群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D.科学家以前没有发现过该物种
【答案】B。

解析: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一物种就变成两个不同的物种。

A选项中地理隔离未必形成生殖隔离,如美国人与中国人。

D选项中科学家以前没有发现过的物种不能称之为新物种。

C选项明显错误。

正确答案为B项。

5.某地区被火山喷发的岩浆覆盖,此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最可能的顺序是()。

A.地衣→苔藓→草坪→灌木
B.苔藓→草坪→地衣→灌木
C.草坪→乔木→苔藓→地衣
D.地衣→草坪→灌木→乔木
【答案】A。

解析:火山喷发后,被岩浆覆盖后的地区将发生初生演替,演替的顺序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坪→灌木。

6.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C.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D.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答案】D。

解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主要依赖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A项和B项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C项属于此类免疫作用。

D项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
(2)①关注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

材料中,教师通过图片的呈现,引导学生发现并观察生活中的不同藻类,以及利用网络了解不同的藻类,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藻类的概念。

②学习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彰显探究理念。

材料中教师通过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又通过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学校和生活中的藻类,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掌握知识;最后要求学生自主去网络上学习相关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探究理念。

第三部分高频考点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考点·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原因
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2.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3.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考点·群落的演替
1.概念
群落是一个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这个过程就是演替。

在群落发展过程中,群落中一些种群兴起了,一些种群衰落甚至消失了。

环境条件也同时在发生着变
化。

经过演替而达到最终状态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2.类型
(1)初生演替
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具有演替缓慢的特点。

(裸岩、沙丘和湖底)
实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即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具有演替较快的特点。

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考点·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动物行为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主要有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等。

(1)觅食行为
动物的觅食行为主要体现在寻找食物的阶段,对于肉食动物还包括发现、鉴别等过程。

(2)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是指动物产生与培育下一代的行为。

繁殖行为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如迁徙、占域、寻偶和求偶、交配、受孕、产出下一代等。

低等动物产出下一代后即弃之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而高等动物亲体对幼体照顾周到,但当幼体发育到能独立生活时便将其逐离(如狐)。

(3)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指动物对突如其来的侵犯者或对同类群的个体发出警戒而产生的活动。

动物依靠分泌物招引同种其他个体前来一起栖息、共同取食、攻击外来侵犯者的行为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

动物的防御行为
还包括警戒色(黄蜂的条纹体色警告捕食者)、退避或逃遁(如羚羊被追逐时经常改变逃跑线路以迷惑敌人)、恐吓(臭鼬被追逼时不断放出臭液)、假死(甲虫、蜘蛛等利用捕食者只进食活猎物的特点,假死可以逃遁)和分散注意力(将敌人诱离主要攻击目标的行为。

有趣的是有的动物会牺牲自身不致命的部分以分散捕食者注意力,例如,壁虎的尾在遇到危险时会自切脱落)。

2.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从洞穴中钓取白蚁。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见下表。

3.动物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群居性动物表现出的行为,群体内部的各个成员往往具有明确的不同职能,彼此之间分工合作,组成一个大家庭。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来传递信息。

如在蜂群中,蜂后是蜂巢中唯一能生殖的雌蜂,其功能就是产卵,雄蜂与蜂后交配后被逐出蜂巢而死亡等。

具有社会行为的群居动物,通常还会表现出通信行为、等级行为。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
1.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或生物产品。

其原理为基因重组。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又叫基因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的切点。

结果:产生黏性末端(碱基互补配对)或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又叫基因针线——DNA连接酶
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末端的连接。

(3)“分子运输车”又叫基因的运输工具——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具备的条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最常用的质粒是大肠杆菌的质粒;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考点·概念图的特征
1.概念图中的概念通常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更多的明细的,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在下方。

一个特定知识领域的概念层级结构也取决于这个知识应用的背景。

因此,构建概念图最好能够参考我们试图回答的特定的问题,或者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概念图来理解的事物或情境。

2.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反映了概念图中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帮助我们看明白概念图上的各知识点之间是如何发生关系的。

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交叉连接恰好能表现创造者思维的跳跃性。

在生物学教学中,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个概念只有与多个概念发生联系才能表现出它的意义。

概念图描绘了概念之间的层次性和相关性,也就是说,概念图反映了概念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由此构成一个网络结构。

3.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
这些事例有助于我们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

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所列举的有效事例和有意义的概念越多,说明绘制者对这一事物越有好的理解。

4.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而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有不同的方式,因此他们绘制出来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这也反映了个人认知结构的异同。

第四部分备考建议
1.命题规律总结
☆单选题:前20题为学科知识的考查,后5题是对教学能力(教学知识与设计)的考查。

☆简答题:两题全部是对学科知识的考查。

☆材料分析题:两题全部是对教学知识的考查。

☆教学设计题:该题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

试卷难度历年来基本一致。

考试难度要略低于高考水平,学科知识考试内容以初高中知识为主。

在考试中,生物学科知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教学能力重视教师技能和教学设计的考查,即重视教育教学实践。

2.重要备考点
(1)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2)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殖;植物的激素调节。

(4)人体及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人及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5)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
生物分类的方法;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6)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7)健康常识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经和预防措施;计划免疫。

(8)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态工程。

(9)生物学实验总结:观察类实验、探究类实验、验证类实验。

(10)中学生物学课程: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

(11)基本教学技能:导入、新授、小结作用、板书设计。

(12)生物学教学方法。

(13)中学生物学实验。

(14)生物学教学设计。

(15)生物学教育评价。

(16)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