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B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C1.层级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

层级分析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然的原因和受控的原因。

2.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D1.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

它与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的所谓理性技术方法相反,是被明确地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的。

2.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E1.二级论证——政策问题的二级论证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

政府是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政府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选准政策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F1.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公共政策概论3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3名词解释
J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Y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
Y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W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Y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B扁平式组织P219:它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不仅减少了信息传输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主动的反应。

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补贴: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D德尔菲法P179: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P224:具体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非正式评价P138: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G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公共道德P279:同样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公共决策体制P66: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文化P278: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

公共问题P272: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公共责任P280: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第四章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为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P135)1、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只能观测可以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2、按时间和空间跨度结合:战略、策略、战术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进行分类: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三、公共政策的功能(P157)1、管制功能:条文规定是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条文规定是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正向、负向)3、调控功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杠杆4、分配功能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管基偏好基本一致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四、公共政策的本质(P158)1、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2、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五、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实然与应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六、政策工具的含义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七、政策工具的类型(P171)(了解)八、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的因素:其一,政策主体(1)主观偏好(2)政治体制(3)国家或政府能力(4)工具选择的习惯性其二,政策问题(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的严重性和负责性(3)政策问题的紧迫性其三,政策目标其四,目标人群(1)目标人群的类型(2)目标人群的社会分裂程度(3)目标人群的政策参与程度(4)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其五,政策工具的特性其六,工具实施的环境(1)社会经济的发展(2)文化,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差异(3)利益集团,公民社会和政策社群发达的程度第五章一、政策系统(构成、任务、功能)(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1、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功能:a、认定政策问题b、确认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d、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e、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正式发布政策作用:生产高质量的政策(2)、政策执行系统功能:a、为政策方案的试试做好准备b、有效实施政策方案c、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作用:确保政策目标实现(3)、简介主体系统(x)a、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b、提出公共问题c、影响公共政策制定d、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e、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2、政策支持系统:(一)信息传播系统:功能: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信息的传递(二)政策咨询系统: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头脑风暴法

公共政策概论1. 公共政策的定义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福利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的总和。

公共政策通常是经过一系列程序和决策过程制定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2. 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政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冲突。

公共政策还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它们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相匹配,同时也需要在不同政策领域内形成良好的协调和配合关系。

3.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经历以下流程:a. 识别问题:政府或公共机构首先要识别社会问题和需求,确定出需要采取政策行动的领域和范围。

b. 制定议程:政府或公共机构将问题纳入议程,并开始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c. 政策制定:政府或公共机构对政策方案进行研究和制定,形成具体的政策文件。

d. 实施政策:政府或公共机构实施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

e. 评估调整:政府或公共机构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政策方案和措施。

4. 头脑风暴法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有效地开展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

a. 收集信息: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收集相关政策领域的信息和数据,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

b. 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政策制定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提出新颖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c. 组织思维: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组织思维,将各种想法和意见分类整合,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方案。

d. 制定政策: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更加高效地制定公共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e. 评估调整:头脑风暴法也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在政策实施后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对政策进行修正和改进。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公共权力行使必须确立边界意识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等,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产生不便,并分配相关利益和支付必要成本。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采取行动的问题,包括了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也从事应用研究,既关心学术问题也关心实际问题,大致可分为官方、半官方、国际、民间思想库几种类型7、政策环境: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在变动状态并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即可。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10、小组意识:由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氛围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认为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001]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001]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 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者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 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又称为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

, 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

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 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 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 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 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 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

, 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

, 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

,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

,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 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 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更新至20__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和创新超前观念。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法创编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法创编

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德创编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德创编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

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

¨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

¨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权力部门感受到必须要解决某种社会公共问题,否则,可能产生极为消极的后果,于是把某种公共问题纳入解决议程,这时,社会公共问题转化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诉求: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

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下午4点半《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2017年5月1.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2.补贴: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4.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5.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6.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7.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8.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9.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詹姆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名词解释欧阳家百(2021.03.07)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

(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

(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

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

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