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区“十一五”规划发展重点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计划,指的是自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级水平。
下面就是针对“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首先,经济发展是该规划的核心。
我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2%,实现了GDP总量从21.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成为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该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领域,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卫生健康方面,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再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该规划的目标之一。
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
同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之,“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规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背景介绍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自1953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一五”规划(1953-1957)“一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首次制定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战争破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生产,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大幅增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规划(1958-1962)“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
然而,由于计划的过分激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失败,这一阶段的规划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难点和挑战。
四、“三五”规划(1966-1970)“三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政治运动的混乱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三五”规划并未能实现原本设定的目标。
五、“四五”规划(1971-1975)“四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恢复经济秩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农业生产,加强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贸易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六、“五五”规划(1976-1980)“五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引言概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规划,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成就。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产业结构优化: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
1.3 区域发展均衡:规划注重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通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社会进步2.1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医疗卫生改革:规划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2.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三、环境保护3.1 节能减排:规划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中国的能源消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3.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四、在发展水路运输中将“完善沿海港口布局”修改为“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框架,并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1. 国民经济发展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是重点内容之一。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点支持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2. 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
3. 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标。
规划中还明确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措施。
5.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期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十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农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工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家竞争力。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现代化水平。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能源和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加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创新能力。
重点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通过实施十一五计划,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加快发展服务业;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8深化体制改革;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4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面临矛盾社会环境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
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十一五 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交通、能源和信息化领域的投资。
其次,注重发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此外,加强农村发展,扶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提高农村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推动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此外,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推动城乡发展均衡,提升农民收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十一五"规划还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提出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边防和飞行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保障能力,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总体来说,"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国家安全,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中一些规划包括:
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优质品种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3.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从事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融资发展。
总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旨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省区“十一五”规划发展重点
云南突出资源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边境贸易和少数民族区域经济。
现阶段重点培育昆明等中心城市,加强对外交通和商贸联系,同时还要抓紧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严格保护西双版纳热带植被。
四川重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以成都为核心进行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建设宜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搞好成都平原农业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工业强省,构建和谐四川。
成都平原应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贵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抓紧开发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建设好六盘水煤炭基地,积极发展效益显著的加工制造经济,把循环经济建设作为突破口,搞好乡村扶贫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搞好石漠化治理。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汽车、摩托车、化工等传统工业部门,努力拓展对外交通联系,现阶段集中经理建设好一批重点项目,同时还要抓紧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西藏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构建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和加工制造业建设,现阶段努力把拉萨做大做强,不断充实和提升教育科技,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建设平安西藏和和谐西藏。
陕西以西安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制造业,同时还要建设好宝鸡、延安等地方中心城市。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建设,尤其是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业,努力扩大对外交流联系。
甘肃以陇海—兰新线为主体发展轴,以兰州为主体增长极,改造提升石化、有色、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部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把“丝绸之路”旅游做大做强。
宁夏以银川为核心,以包兰铁路为增长轴,发展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加工制造业,同时还要抓紧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发展旅游观光业,搞好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和广大农村的基本建设。
青海以西宁为中心,重点发展徨水谷地和兰青铁路沿线,积极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加速柴达木盆地的开发步伐,努力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少数民族区域经济。
新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速开发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以乌鲁木齐和石河子为
核心发展新型加工制造业,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旅游,提高长绒棉和特色瓜果的生产水平,搞好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深加工。
内蒙古以呼和浩特、包头为核心区域,依托东北三省加快东部盟市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公路交通,加强森林和草原的保护力度,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广西以柳州—南宁为核心区域,建设高水平和高效益的产业集群。
抓紧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区域经济。
改造扩建防城港,积极开展边境贸易,逐步扩大与越南的商贸交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和有关的服务业。
辽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抓紧建设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吉林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改造提升,集中力量建设好长春汽车工业基地、吉林化学工业基地和四平机械工业基地,抓紧治理山区的生态破坏和松花江的环境污染,大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黑龙江以哈尔滨为核心,以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牡丹江为次中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不断提高乡镇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平,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努力扩大边境贸易。
三江平原应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山西在巩固现有煤炭生产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和先进制造业,抓紧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河南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增长地带,以京广线和陇海线作为主体增长轴,抓紧构建高效益和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同时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协调城乡发展。
湖北集中力量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大武汉都市圈,重点发展长江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带,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治理环境污染、鄂西山区水土流失和江汉平原水患。
湖南全面实施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积极推进长沙、株洲、湘潭3市一体化建设,培育一系列优势产业集群,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搞好湘西地区的开发建设。
洞庭湖区应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江西集中力量建设好南昌—九江经济走廊,优先开发浙赣铁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
革命老区,巩固提升有色、机械、化工、轻纺等传统工业部门,搞好农村基本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鄱阳湖平原应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安徽着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技术联系,一方面发展壮大合肥、蚌埠等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开发建设好长江沿线地区,包括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等港口城市,同时还要搞好黄山和徽南旅游、两淮煤炭开发以及农村基本建设。
北京重点加强首都职能,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集中全力承办好2008年奥运会,外迁首钢等污染型企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可借助于一系列卫星城的建设来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
天津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部门,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抓紧打造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同时还要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河北以石家庄为主体增长极,以秦皇岛为主要能源和外贸港口,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改造,抓紧治理太行山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努力搞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山东努力打造济南、青岛两大区域经济中心,优先发展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改造提升石油、机械、化工、轻纺等传统工业部门,治理环境污染,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老区脱贫。
江苏对苏南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实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加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联系,对南京市进行全面的改造提升,抓紧治理环境污染,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染,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上海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大都会,集中力量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实施全面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抓紧改建破旧的老城区,在改造老城区、巩固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对崇明岛实施现代化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浙江着重建设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抓紧建设好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交通运输干道,改造提升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集中力量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增长极,抓紧省内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建设好三都澳等重点港口,加快农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
广东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可放在广州和深圳,促进劳动密集
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行和资本密集型转化,抓紧治理环境破坏和工业污染,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加强农村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
海南海口作为全省综合增长极,三亚作为旅游增长极,抓紧构建高效益的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逐步完善环岛交通运输,保护中部山区生态环境,加强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