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德华·蒙克——在《尖叫》的背后

合集下载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个人 看 到 这 幅 画 的人 。
活 的 和 时代 文 明 的反 映 。1985年 在 杭 州举 办 的 “85新 空 间 画 展 ”

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85新空间画展”之后参展画家面对展览
时运 用表达情 绪的恐惧与不安 。所 的社会反响和全国青年美术大潮 ,引起新 的反省和思考 。时常将
:术创作在很 多情况下是 出于宣泄的需要 ,而蒙克将他 内心的 恐怖通过绘画作品宣泄 出来。
实情 感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05—531 2(201 5)23—01 77—01

声 刺耳尖 叫的声音 。这 幅画以视觉 的符号来传达听觉 的感受 。蒙
为 表 现 主 义 大 师 的成 名 作 。蒙 克 回 克 将那 由尖 叫所 产 生 的极 度 的 内在 焦 虑 ,转 化 为 一 种 令 人 信 服 忆 自己作 画 时 的 心 情 ,他 和 两 个 的 抽 象 意 象 。他 将其 画 面 上 的情 感 表 现 几 乎 推 向 了极 致 。整 个 画
的线条 ,将桥梁 、天空和大地联系在 属于 自己的作品。
捂 着 耳 朵 呐 喊 的 人 物 置 于 画 面 的 前
i直 接 面 向 观 众 ,使 整 个 画面 产 生 一
参 考 文 献 :
一 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
[113  ̄ 威.中国当代美术 3O年[M】.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2009.
n荡 不 安 的 线 条 。一 方 面 ,画 中 的 天 同的艺 术手段融入在作 品中,这样 的作 品是有 灵魂 的 ,它会带给
的血红色波浪 ,令人感到震颤和恐 社会的价值是无 限的 !《呐喊》注入 面 ,全画的色彩又是郁 闷的 : 真实的体现给我们 ,这是一幅让人 神经 特别 紧张的画 ,一声发 自

爱德华·蒙克,无声的呐喊

爱德华·蒙克,无声的呐喊

【摘要】《Edvard Munch》,一部1947年拍摄的老电影,介绍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爱德华·蒙克。

他的一生曲折又坎坷,在童年时期就留下了阴影,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成年后薄命的爱情,因其画作思想及风格,不可忍受世俗的眼光。

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不朽作品,将自身生活的的表达在画作上,表现不安、忧郁和恐惧等的情感,给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内涵,这是一种的无声的呐喊!【关键词】线条色彩表现力恐惧无声呐喊爱德华·蒙克,无声的呐喊《Edvard Munch》,一部1947年拍摄的老电影,介绍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爱德华·蒙克。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讲述爱德华·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诽谤的画家。

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除此之外,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与的一些政治活动也同时展现在影片中。

整部片子都充满了肺结核死亡的场面,具体表现为咳嗽声的多次出现。

蒙克的母亲,妹妹都死于此。

蒙克一生相当曲折,童年时代开始就不断经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而作为医生的父亲也无能为力。

死亡场面和血的场面并非营造恐怖气氛,而表现主人公内心的一直都有的恐惧和无助。

终其一生未能逃离的冰冷的阴沉的感觉。

肺结核是当时的流行很广的病,死亡的场景,病人脸色殷红,吐的血也艳红,有诡谲的美感。

从电影画面来说是这样,这与主人公悲剧命运是一样的。

蒙克青年时期参加波希米亚,接受新的思想,也开始感受世俗舆论的攻击。

在后来的的艺术生涯中,他的画作充满了阴郁和苦闷的味道,形态上充满了变形扭曲的夸张形象,因而观者不悦,饱受舆论攻击,各种恶毒的攻击又让他陷进痛苦之中。

蒙克的内心充满阴霾,画作中便充满了艰辛。

《呐喊》画作赏析

《呐喊》画作赏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09届西方绘画艺术赏析之《呐喊》班级:09电信(2)学号:0902040242姓名:吴晓勇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1863-1944)是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人们发现,在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唤起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力。

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面化。

有位作家曾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

”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

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

在他5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养,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

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

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

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

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蒙克的创新与突破
蒙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更在于他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作品在形式 和内容上都展现出新的元素,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蒙克在绘画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和构图的运用上。他通过独特的视角 和构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和审美观念,创造出了更加自由、个性化的画面。这 种创新使得蒙克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综上所述,蒙克的作品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蒙克的作品应用于不同领域,可以帮助 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应对挑战的
能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结语
蒙克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整个艺术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强烈社 会责任感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 来的艺术家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 思想精神,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蒙克在绘画内容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描绘上。他的作品常常 以死亡、疾病、孤独等为主题,通过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探索和表达,不仅让蒙克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也对后来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世界著名画家蒙克
艺术风格
蒙克的绘画风格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同时 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描 绘死亡、疾病、孤独等主题,以尖锐的线条 和浓烈的色彩表现出来。他的作品给人以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深入人心,引发观 众的共鸣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PPT课件

艺术心理学 爱德华·蒙克PPT课件

鲜血与疾病
抱耳朵,抱头
内心
少女
女性化的表达
过早失去母亲, 性启蒙缺失
内心 茫然 嫉妒 强迫 症
短暂的爱
错误的精神导师
内心
阴郁的蓝 灰色
情感化的颜色 感性化
自闭 胆怯 压抑
嘲讽的声音
1892年11月5日“蒙克事件” 内心 (又叫“柏林事件”) “死亡”主题 死亡 不安 恐惧
关于展览“蒙克X梵高”(Munch Van Gogh)
艺术心理学 爱德 华·蒙克
关于电影《Edvard Munch》
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Peter Watkins(彼德 沃特金斯)被蒙克的 画作触动之后,曾花了三年时间说服挪威电视台拍摄这部影片。影 片于1976年3月在英国BBC电视台播放之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褒扬。 《时代》杂志在评论中用到了“催眠”一词,的确,Watkins就像催 眠大师一样将观众拖进了1884年的挪威。
创作主旨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 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By Edvard Munch
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他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一味的摹写自然,主 张在艺术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运用强烈变形的夸张手法逼真地表现人们 的各种情感。他的艺术同样具有象征性,他认为外界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是 相互感应的。他通过描绘外部世界来暗示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
这部传记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时间顺序,爱 德华· 蒙克开始表现主义创作并且成为欧洲北部最具有争议、最多 诽谤的画家。影片同时还回溯到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于肺病, 其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岁的时候因为肺部疾病差点丧命。 影片还回顾了,蒙克短暂的爱情以及他在挪威首都和德国柏林参 与的一些政治活动。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美术鉴赏关于《呐喊》的赏析《呐喊》(挪威语:Skrik),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著名的作品。

作者介绍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童年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ø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

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青年时期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

然而身体的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让他中断了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摘要】名画《呐喊》曾被误解为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实际上描绘的是一个面容扭曲的人在尖叫。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创作初衷是表达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蒙克解释称,他听到了大自然的尖叫,而不是人类的尖叫。

专家认为这幅作品象征着蒙克在经历心灵挣扎时的内心世界。

蒙克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在一次散步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声尖叫。

重新解读《呐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隐藏的含义——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名画《呐喊》并不是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而是表达了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现实,呐喊的是大自然和人类内心。

这幅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名画《呐喊》、人物身份、误解、背景、场景、实际含义、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初衷、解释、专家探讨、真实含义、创作灵感、重新解读、深刻含义。

1. 引言1.1 名画《呐喊》的背景名画《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生涯中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呐喊》描述了一个人物站在桥上,两只手捂住双耳,嘴巴大张,表情扭曲,仿佛在发出痛苦的呐喊。

这幅作品背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令人震撼。

蒙克在《呐喊》中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受到的痛苦和困惑。

作品中的人物被孤独、恐惧和绝望所困扰,呈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这种情感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引起了人们对于作品真正含义的思考和探讨。

名画《呐喊》的背景故事也增添了作品的神秘和吸引力。

在一次蒙克与朋友散步时的经历中,他看到了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风起云涌,大地仿佛在呼喊。

这种景象直接刺激了蒙克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了他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

通过草图和多次的创作尝试,蒙克最终完成了这幅具有震撼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1.2 误解的起源误解《呐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该画作首次展出时,人们对于画中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呐喊美术作品赏析

呐喊美术作品赏析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于 1893 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挪威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人站在桥上,双手抱头,似乎在尖叫或呐喊。

他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夸张和扭曲,背景是一片橙色和红色的天空,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这幅画是蒙克表达内心焦虑和恐惧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和背景的颜色来表达他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幅画也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强调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的描绘。

总的来说,《呐喊》是一幅非常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它通过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

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

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

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

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悲情写实艺术家爱德华·蒙克

悲情写实艺术家爱德华·蒙克

悲情写实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作者:李晓娇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06期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挪威伟大的油画家、版画家,被公认为是世界现代艺术的巨匠,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的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反自然主义风格,描述了人们对于爱情和死亡的情感生活。

忧郁的生活态度“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

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跟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我。

当晚上我闭上眼睛,他们就站在我的旁边,并且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

我常常会在晚上惊醒,朝屋子里四下张望:我是在地狱吗?”——爱德华·蒙克蒙克的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因此他总是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距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不远的雷登镇。

童年经历中的死亡与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感情与心智发展。

蒙克的母亲劳拉在他5岁那年就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小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蒙克的父亲是极度狂热的基督教信徒并且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孩子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再也没有任何得到宽恕的机会。

1877年,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和他的一个兄弟相继去世。

12年后,他的父亲也患病去世。

同时,蒙克自己又体弱多病。

眼看着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蒙克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

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使他的生活时刻充满忧郁。

丰富的艺术经历1880年,蒙克开始学习艺术并成为了克里斯蒂安尼亚波西米亚( Kristiania bohemian)集团现实主义画家中的一员。

蒙克当时的艺术思想受到汉斯·亚格的强烈影响。

亚格是一位无政府主义作家,他意在建立一个基于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自由恋爱的理想社会。

爱德华·蒙克 的在《尖叫》的背后

爱德华·蒙克 的在《尖叫》的背后

爱德华·蒙克的在《尖叫》的背后作者:文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北欧表现主义先驱,《尖叫》则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结合蒙克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创作风格,品评他的《尖叫》,有利于我们对蒙克创作情感和理念的理解。

一、爱德华·蒙克《尖叫》(The scream,1893年)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19世纪末开始创作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中的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也经常会与蒙克的另外两幅作品《绝望》(Despair,1892年)和《忧虑》(Anxiety,1894年)一起,组成“尖叫三部曲”系列。

蒙克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

他只在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进入了由弗利兹·陶劳(Frits Thaulows)开办的“自由风格学院”,他在巴黎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影响。

但这两派的理念却不能忍受以表达痛苦和沉重情绪为主题的作品。

因此虽然蒙克的作画风格接近后印象主义,以表达情感为主,但他的作画主题则属于表现主义。

从1891年开始至第1892年春季的这段时间,蒙克完成了《生命的饰带》组画的主要人物。

而《尖叫》一作正是这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关于《尖叫》《尖叫》这幅作品的名称,在挪威语中写作“Skrik”,意为“尖叫”,也译为“呐喊”。

但是显然“尖叫”和“呐喊”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呐喊”所表达的叫喊是具有内容和目的的动作,而“尖叫”则是出自痛苦和压抑的歇斯底里的爆发。

虽然“呐喊”的译法更文艺,但就蒙克这幅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而言,“呐喊”远不及“尖叫”一词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冲击。

在这幅作品中,主体形象被置于前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位置。

这个主体形象之所以只能被称为“形象”,因为与背景的两人相比较而言,这个形象没有外貌特征,也无法判断性别,甚至并不符合人体的结构和比例,只是一种人格化和具象化的“形象”。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作者:王芳颖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呐喊》,或翻译为《尖叫》,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所创作的作品,而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拍卖成交价约1.1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拍卖交易记录。

正因如此,《呐喊》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一个和死亡及痛苦纠缠一生的天才画家蒙克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表现主义;蒙克;《呐喊》一、作家背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人生坎坷多难,他将这些人生经历充分融入到了画作当中。

他的画作通常表达的是对于性的抗拒和对于生命的忧愁。

他所创作的画中人物常常是正对观众,睁大着双眼,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和孤独。

1863年,爱德华·蒙克在挪威的南部出生,他的母亲拥有较为良好的艺术素养,父亲是一位军医,有着丰富的学识。

在蒙克5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自此,他的生活开始逐渐被疾病与死亡所占据。

母亲的去世使得父亲日渐消沉,蒙克的童年承受了亲人死亡的巨大打击。

在他成长到13岁的时候,姐姐也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然后,妹妹又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在26岁的时候,父亲也离开了他,次年哥哥去世。

可以说蒙克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充分地体验到了失去和死亡的痛苦。

二、对《呐喊》的解析爱德华·蒙克最出色的画作就是《呐喊》。

画作呈现的是一个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大声尖叫的人,画面中的人物站立在长桥之上,仅有一个大致外形轮廓,如骷髅一般。

长桥的笔直延伸和蜿蜒扭曲的沙洲与海湾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头顶的天空色彩为醒目的红黄交织,线条惊悸骚动,像一条流淌着鲜血的河,和漩涡形状的海湾与深蓝色的河流相互呼应,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恐怖漩涡。

画中的色彩与线条似乎在随着主角的尖叫呐喊而颤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画中其他的行人却对主角内心的恐惧毫无感觉,冷漠前行。

蒙克的女性形象研究

蒙克的女性形象研究

蒙克的女性形象研究作者:陈雪来源:《锋绘》2019年第06期摘要: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开创者,他的艺术来源于自身的悲惨经历,亲人们的相继去世和爱情的屡屡受挫再加上身受疾病的折磨,他没有像命运屈服,选择用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本文以蒙克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进一步从主观情感的表达和疯狂扭曲的爱欲的角度分析蒙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蒙克;艺术特色;女性形象1 蒙克爱德华·蒙克(1863-1944)出生于挪威南部的一个陆军家庭,有着不幸的人生遭遇,在他5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14岁时又见证了年长自己两岁的姐姐因患同样的病去世,唯一的妹妹被精神病缠身,父亲和弟弟又相继去世,蒙克的一生见证了数次的死亡,生命对他来说是“精神混乱与发疯的孪生子”。

然而,上帝仿佛在跟他开玩笑一样,他在爱情之路上屡屡受挫,终身未娶,他对女性充满着害怕、渴望、抗拒、性欲和迷茫的复杂心理。

因为悲惨的人生遭遇,所以蒙克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害怕、对情感的宣泄和对爱情的困惑,他那离经叛道的绘画主题,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包含强烈感情的色彩,扭曲奇异的线条开创了表现主义先河,影响了后世许多的艺术家如马蒂斯。

蒙克曾说道:“我要描绘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和色彩。

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我决不描绘男人看书,女人们织毛衣之类的室内画。

我一定要描绘有呼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艺术作品只能从人生活中生产出来。

欣赏这些画的人,将懂得这些是神圣的,他们会摘下他们头上的帽子向他致敬,就像置身于教堂一样。

”2 蒙克的艺术特色因不同的绘画主题,蒙克笔下的女性形象也不同,但他喜欢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烘托画面的氛围,加强画面带给人的直观感受。

如《圣母玛利亚》这幅作品,他将玛利亚塑造成一反传统温柔典雅圣母般形象,她大胆的展露自己的身姿,骄傲的扬起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散落在肩上衬托出光滑的皮肤,一圈圈不同颜色晕染而成的背景将迷人的玛利亚凸显出来。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1. 引言1.1 介绍《呐喊》《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著名的绘画系列之一,展示了一个人物因极度的孤独和绝望而发出的尖叫。

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风格,通过形变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恐惧。

《呐喊》不仅是一幅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更是展现了蒙克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挪威象征主义绘画的杰作,也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独特理解和审视。

1.2 探讨《呐喊》的背景《呐喊》是著名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为了表现内心的孤独、绝望和苦闷而创作的。

在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日益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呐喊》呈现了一种深刻的现代主义情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蒙克是个充满敏感和矛盾的艺术家,他经历了家庭的悲剧和心理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矛盾理解。

《呐喊》正是蒙克沉思和表达生命的独特作品,它不仅仅代表了蒙克个人的情感,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呐喊》的背景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2. 正文2.1 表现手法《呐喊》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一幅风靡世界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该作品中,蒙克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张力。

蒙克通过夸张的形式和构图来强调作品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情绪。

他采用了夸张的线条和图形,使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姿势更加凌乱和扭曲,从而使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英文名:Edvard Munch),出生于1863年12月12日,于1944年1月23日逝世,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中文名:爱德华·蒙克国籍:挪威出生日期:1863年12月12日职业:画家信仰:基督教代表作品:《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外文名:Edvard Munch出生地:挪威勒滕逝世日期:1944年1月23日毕业院校: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主要成就: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挪威画家。

父亲是位医生,笃信基督教。

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

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蒙克于1880年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C克罗格习画,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

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

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

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

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1892年,在德国拍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1886)、《在灵床旁》(1895)、《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浅谈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几乎所有知道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人都会提到一个挪威画家的名字——爱德华·蒙克,而知道爱德华·蒙克的人都会提到他的杰作《呐喊》。

一、《呐喊》的创作背景与表现手法《呐喊》描绘了一个张口瞠目的奇异人形,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古道上,由于惊吓而张大了嘴巴,在扭曲的景物中如虫般的蜷曲着。

在解读这幅画时,首先需要明白这“呐喊”来自何处,是画面中人物的口中还是压抑的环境。

有人曾考据说《呐喊》中描绘的地方是在挪威的奥斯陆,那里有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的奥斯陆医院,站在画中人物所处的位置,就能听到精神病人的尖叫,此外附近也有几处屠宰场,蒙克听到的也许是待宰动物的哀嚎声。

然而,这种方法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释作品表现出的巨大的悲哀和恐惧。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这幅画让人惊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场景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无法表达强烈内在感受的无力感。

蒙克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描述过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他说“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的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虽然画中可以看到船只和行人,但却让人有种末世般的苍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失去再生能力的世界。

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

他捂着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挪威《呐喊》90.8cm*73.7cm1893年,爱德华.蒙克,挪威《呐喊》90.8cm*73.7cm,画布油画,奥斯陆国家画廊藏世界名画《呐喊》想必家喻户晓,这幅画于2012年5月3日早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1.199亿美元这已经是天价了!为什么这样一幅外行来看扭曲抽象的画如此值钱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呐喊》中的艺术价值。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他的画是他的灵魂日记他时时刻刻揣着无尽的焦虑如聚拢在人生上空的乌云低垂着,等待着,有些雨终将落下。

呐喊画面赏析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

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人物形象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色彩表现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今年最重要的拍卖大事之一,蒙克“尖叫”苏富比

今年最重要的拍卖大事之一,蒙克“尖叫”苏富比

今年最重要的拍卖大事之一,蒙克“尖叫”苏富比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呐喊》(The Scream)刚刚创下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以1.07亿美元于苏富比在纽约的拍卖会中成交,加上佣金一共1.199亿美元,创下单幅画作拍卖价格最高纪录。

蒙克在1895年创作了经典名画《呐喊》,画中有一个性别不明、犹如幽灵般的人物站在奥斯陆峡湾旁,神情惊恐地以双手捂着耳朵。

有人说他是胎儿,也有人说他是蠕虫,还有人说他是蝌蚪甚至是骷髅。

它还被人称为“心灵画像”和“一张让一大群心理理疗师忙起来的脸”。

5月2日,《呐喊》现身纽约的苏富比(Sotheby“s)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专场夜拍。

苏富比的专家预计这幅画有望拍出逾8000万美元的天价,是苏富比有史以来给拍品定出的最高估价。

蒙克一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此次上拍的版本是唯一一个由私人收藏的版本,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拍场的版本。

苏富比的专家菲利普・胡克估计,《呐喊》大概能够吸引10位潜在买家。

他个人提出的理论是,收藏家一般不会花超过自己净资产1%的钱去购买某一件艺术品。

据此说来,那么《呐喊》的竞拍者的身家至少有80亿美元。

苏富比本月在伦敦公开展出了《呐喊》,在5天多的时间内有7500多人观赏了这幅画。

画作以玻璃罩着,竖起的护栏将参观者挡在了大概7英尺外,两旁还有保安看守。

此外,约有350名藏家在招待会上更近距离地欣赏了这幅画。

在纽约,有些顶级客户私下已经在苏富比的一个密室中观赏过这幅画。

摩纳哥艺术品经纪人戴维・纳哈迈德说,如果8000万美元左右能够拿下这幅画,他或许会参与竞拍。

他解释说,这是一个隐含风险的投资,因为蒙克的知名度并不像其他画家那么高,因此转手再卖出去的价格得不到保证。

他说,“如果让我选择是买毕加索还是蒙克的作品,我会选择买毕加索的。

大家对毕加索、马蒂斯、塞尚和莫奈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如果你在南美洲和谁说有件蒙克的作品可买,对方会问‘他是谁?’”苏富比此次拍卖的这个版本的《呐喊》融合了12种色彩,而且色调明快,画面主体那个骷髅般的人物的鼻孔一个为蓝色,另一个为棕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