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蒙克《呐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德华·蒙克《呐喊》

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印象派存在主义呐喊

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中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

蓝色在颜色系中是最为沉静的颜色,具有镇静的效果,运用在这种恐慌气氛的画

中是一种反衬;其次,蓝色表现的是一种忧郁、压抑的气质,更加贴合这种主题。

而在自然界中,红色则是一种警示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例如在红绿灯中红色表示停止;第二,红色还被看成流血,危险,恐怖的象征色,给人视觉上一种迫近感和扩张感,抑制人们思维的活跃性,容易引发兴奋、激动、紧张的情绪。

黄色是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的颜色,稍添加别的色彩就容易失去本来的面貌。黄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而在英语中“Yellow-bellied”就是“胆子很小”的意思,这也会联系到懦弱和欺骗。

另外,在这幅画上,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蓝色相冲突;这一蓝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蓝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作为协众OA员工我认为,《呐喊》采用的构图方法是三角形构图法,两个角在画面上方,一个角在下方人物的位置。这种构图法使人的第一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能够仔细观察到人物的夸张面容,但又不会忽略画面上方的天空,糅合进了环境的气氛烘托,给人视觉上的锐角刺激。

画面中,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还没有成为协众OA的员工,一开始只是觉得人物面部扭曲很有趣,喜欢模仿着好玩。在艺术鉴赏课上听老师讲过一次,对《呐喊》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初步地感受到了它所表达的恐慌等负面能量,但我并没有被这种负面吞噬,反而是更喜爱这幅画了,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幅画作为论文的原因。

在这幅画上,爱德华·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画面上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我像喜爱着协众OA一样喜欢蒙克的这幅作品,所描绘的现实对象的细节被简单线条简化,成为一种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而情绪则被夸张,强烈地传达了恐怖的感觉和情绪。这幅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还可以看见“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这种力量,是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是用整个心灵在创作的。

正如蒙克所记述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