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点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022.09作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其在具体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应做好整体工作的改进优化,适当选择报道的角度、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提高报道水平。
一、现场报道的特点1.时效性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逐渐从相对单一的报道模式发展到现阶段的多媒体协作模式,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初,观众观看电视新闻是想了解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件,如今,观众观看新闻更关注事情发生的背景及深层次内涵。
现场报道的情况和单位时间内收集的新闻信息量与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新鲜、及时才是民众最关注的。
2.信息量丰富与报纸和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直观性更强。
由于纸质媒体的新闻信息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受众不能完全了解和体会现场的实际情况。
虽然广播新闻比纸质新闻有优势,但是也只能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而一些现场的情况和氛围是无法通过声音充分展现出来的。
电视新闻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纸质媒体和广播新闻的不足,它不仅能够更加快速地传播新闻信息,而且还能够对现场的声音和画面进行同步传播,让民众了解到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信息,观众就像在现场一样,可以接收到更大的信息量,并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3.参与感强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现场的情形,尤其是细节,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视媒体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让观众调动视觉和听觉,各个感官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4.现场感强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声画合一,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传递可以使观众更加容易地接收信息,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
信息的传播需要经历编码、转换、传递、解码的过程,信息源比较复杂,其转换和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观众在接收信息时需要调动多个感官参与解码。
由于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和听到的可以同步传输给受众,因此在接收现场新闻记者传递的信息时,观众会有更加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场感。
“短、实、新”让新闻回归原民点
“短、实、新”让新闻回归原民点作者:张殿举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7期张殿举材料性新闻少了,信息式新闻多了;程序性报道少了,动态性报道多了;领导镜头少了,群众画面多了;冗而长的语言少了,短实新的话儿多了……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以《吉林新闻联播》为主导的吉林电视新闻节目的文风悄然发生着改变。
改文风既是群众的呼唤,更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需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方能提高自身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度。
改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这三字要诀不仅是新闻的要义,也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结合吉林荧屏近两年的变化,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受众需要更鲜活的画面、真实的语言、活泼的稿件,所以平民的视角、故事化讲述、群众式语言最贴近地气。
一、改文风,写短文,刹长风改文风的核心是改内容。
丢掉空洞的内容,改掉枯燥无味的报道。
报什么,怎么报,报多少,这在采访之初就需要我们下足功夫,用心琢磨。
改文风提倡“短”,短比长好,短也比长难。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到最有效的信息。
这就需要我们在报道时选准主题,突出重点,用精练的文字写出重要的事实,所写稿件要挤干“水分”,捞出“干货”,在有限的篇幅中报道丰富的信息。
言简意赅、言之有物、意尽言止,才是老百姓喜欢的好新闻。
二、改文风,说真话,拒空谈胡乔木的名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专门强调:“写新闻第一要言之有物”。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更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
报道事实越充分,新闻就越准确、越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以往报道中,我们有些典型报道、成就报道刻意拔高、夸大其词或叙说经验,千篇一律,不但达不到传播的影响力,反而让人觉得“假大空”,或者成为“过眼云烟”。
新闻真实即要内容真实、情感真实、表达真实。
一篇好的报道要学会“讲故事”,要从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对比中看社会进步;从百姓一句句的掏心话里感受生活的改变;从一件件惠民实事中衡量干部的作为。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二、寻找共鸣点, 平民视角写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 不 同 。 ”同 一 个 新 闻 题 材 , 记 者 的 视 角不同, 报道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作 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就不同。新闻 报 道 要 做 到“ 三 贴 近 ”, 报 道 选 择 的 视角很重要。现在有些记者在采写 新 闻 时 , 往 往 把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一 把 手 ”身 上 , 把 领 导 作 为 新 闻 的 主 体 , 这 就 脱 离 了 群 众 、脱 离 了 实 际 。记 者 在采写新闻时, 必须用平民的视角, 及时地传达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 息, 这样的新闻就会在广大人民群 众中产生共鸣, 从而更有贴近性。
贴近读者, 首先要了解读者, 这 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关起 门来办报, 对读者的需求不闻不问, 是无法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要贴 近 实 际 、贴 近 生 活 、贴 近 群 众 , 更 好 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 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首先需 要记者、编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要有扎实 的采访作风, 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捕 捉鲜活的新闻信息。对于这一点, 大 家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具体采写的 方法上, 有些记者则感到有些茫然, 不 知 道 如 何 把 握 , 才 符 合“ 三 贴 近 ” 的要求, 有时记者心里想要“三贴 近”, 但写出的稿子效果并不然。
电视新闻中影视语言的作用
文化传播引言电视新闻始终是传统媒体行业的主心骨,不仅在整个媒键作用,承担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重担和使命。
在新时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这其中电视新闻也自然不会例外,需要取得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造,制作出更加精良的节目,发挥出自身弘扬主旋律的价值。
而影视语言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鲜明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镜头语言来讲,要尤为强调与新闻节目制作的高度融合。
一、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影视镜头语言特点从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始终强调,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应当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要走入基层,深度反映群众关切,凸显出民生的基本情况,展示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
特别是就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制作来讲,在近些年来就运用了更多的影视语言,以镜头元素的使用最为突出,极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观性和趣味性。
早在之前,黑龙江电视台就播出了一则民生新闻《清江河上的摆渡老人》,一开始,记者紧跟镜头介绍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然后沿着河边,随着步伐的向前,对故事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影视镜头始终跟随记者的脚步,映照着周遭的环境发展状况,并根据记者抛出的问题,在镜头上展现出景色的重点,整个拍摄过程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特点,是长镜头的典型体现,能够让观众拥有更加流畅和自然的体验。
而在这一长镜头的时间限制内,记者也详细介绍了新闻的背景和故事发生的过程,重点突出,在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摆渡这一行业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仍旧有一些老人花费大半辈子的时间坚持这一项工作。
此则新闻的重点目的,就是为了介绍百度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摆渡船内,影视镜头跟随老人的身体慢慢摇晃,老人站在船的一侧划船,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
从整体上来看,影视镜头的构图,左高右低,具有十分明显的均衡感,而且实现了动静结合,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就影视近景来看,老人用木棒划拨钢索,另一只手扶着钢索缓慢滑动,身体也随着摆渡船而前后摇摆。
新闻如何做到“三个贴近”原则
教育 等方面。
立 体 、完整 地反 映 ,揭 示新 闻事 件 与 民
2 0 0 3年 3 月 ,辽 宁省 朝 阳电视 台创 众 之 间的关 系 。如朝 阳城 区居 民用水 涨 的特点 。生 活 中有很 多事 理 ,人 人 都感
办 了一档 以朝 阳市 民为 目标 受众 、以城 价 ,如果 仅 仅报 道事 实本 身是 不够 的,
近群众 ,而且 还有 效地 利用 和 开发 了社 观 众理 解 ,哪种形 式更 具 有贴 近性 ,就
选 择 哪种 报 道 形 式 进 行 报 道 。
贴 近”
关注人 民群众特别是普 通人 的生存 状态 ,
多用 群众 的语 言 ,多联 系群众 身边 的事 区的新 闻信息资源。
三 3 在 语言的选择 上实现 电视新 闻的 “ 三 例 ,多采用 群众 喜 闻乐 见 的形式 ,多报 2 在 形式 的选择 上实现 电视新 闻的 “
活中的种种矛盾 、困惑和问题进 行报道;
二要 抓住 与 观众 的思想 、情 绪 、利 益有 样 ,生动活泼 ,增强新闻宣传 的效果。
关 的问题 进行报道;三要抓住观众应知 、
为 了实 现新 闻 的贴 近性 ,辽 宁 省朝 在话筒前要通过语 言的再创造 , 使“ 出 口”
欲知 、感兴 趣 的各种 问题 进 行报 道。在 阳 电视 台的 《 朝 阳新 闻 》栏 目经 常运 用 的稿件充满情感 、亲切 自然 、优美动听 。
形 象 化 等 特点 , 是最 富有 感 染 力 , 条 新 闻 , 一 篇 报 道 ,能 否 吸 引 观 容 ,使 电视 具 有 吸 引 、感染 观众 的独 特 魅 通 俗 化 、
众, 最主要的是选题和内容 , 没有鲜活的 、 力 。但是 ,在 内容与形 式的关 系中,内容 最 符 合 电视 特 点 的语 言 。老 舍 说 过 : “ 世 吸引 人 的 内容 ,再好 的报 道形 式也 是没 始终是 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 用的 ,一 界 上最 好 的文 字 ,就 是最 亲切 的文字 。
浅谈电视新闻话语方式的转变
人心 。 解说词 的作用是对 电视 画面进行补
新 闻报道成为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陈力丹认 为, 人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 为两个层 面 : 语言和话语 , 语言是抽象 的、 系统 的一 种表达规 则 , 一旦运用某种语言 系统在具 体的语境 中说话或写作 , 形成的 口语 或文 本即是 “ 话语 ”; 运 用一定 的语
§ 鞋 I 声屏世界
浅谈 电视 新 闻话 语方 式 的转 变
。李婷 婷
【 摘
要】 以“ 短、 实、 新 ”为标志的清新 丈风正成 为中国新 闻界的新风尚。 改进文风 , 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 求, 也是人民群众的热
切期盼, 更关乎新 闻媒体 的 自 身发展 。 改进文风对新 闻表 达样 态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 , 新 闻界 以此 为契机 , 努 力进行 着一场全面而深刻
语, 这 种 富有 亲 和 力 的新 闻话 语 更 能 打 动
重要 内容 。 而中宣部 《 关于贯彻党 的十八 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 》 更是强调
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 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
电视新 闻的报道视角不 同, 所采用 的
新闻话语方式也 风格迥 异 。 近年来 , 全 国 各地电视台涌现了许 多以关注 民生 、 服务 百姓为宗旨的民生新 闻栏 目。 这些栏 目关 注群众 的生存 状况 、 喜怒 哀乐 , 站在百 姓 的立场上进行 报道 , 以人 为本 , 报道 视角
的新闻话语 方式变革。 本丈主要从新闻语 言的角度探析电视新 闻话语方式上的创新态
中央关于改进作风 的 “ 八项规定”亲 民而务实 , 其 中, “ 改进新 闻报道”是一项
一
、
报道 视 角平民化 , 新 闻语 言草根
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
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也在努力寻求发展和吸引观众的方式。
如何让电视新闻更加吸引受众,成为了电视台和新闻从业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电视新闻如何吸引受众,并提出几个方法。
一、打造鲜活的标题和开场白标题和开场白是吸引观众关注的关键。
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或开场白能够引发观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继续观看的欲望。
通过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打造出充满张力的标题和开场白,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导他们进入新闻故事的世界。
二、注重画面和图像的质量画面和图像是电视新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直接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
一个清晰、生动的画面或图像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和现场情况。
因此,电视新闻制作人员需要努力提高画面和图像的质量,确保其能够吸引和留住观众的眼球。
三、注重节奏和节目结构的设计电视新闻节目的节奏感和结构设计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过长的新闻节目容易让观众感到无聊和疲劳,因此需要注意节目中的节奏把控。
同时,一个良好的节目结构设计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和内在逻辑,提高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四、关注受众需求和兴趣点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点,电视新闻需要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定向报道。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电视新闻制作人员能够创造更接地气的内容,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五、增加互动和参与感互动和参与感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
电视新闻可以通过直播、社交媒体等方式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此外,还可以设置投票环节、评论互动等形式,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增加观看的忠诚度和粘性。
六、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角度电视新闻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角度,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报道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新闻,电视新闻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浅谈未来广播的频道设置
声传递 给党委 、 政府 , 使党委政府 了解
基层 情 况 , 好 地 开 展 工 作 。 些 人 把 更 有
化广播 。
从 频道 设 置 角度 看 : 道 窄 播 化 程 度 不 频
群众 对政府某些政策的意见说成
“ 噪
音”欠妥 。 安徽省 灵璧 县县委 、 县政府 是高度 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些 “ 噪音 ”的 。 近年 来 ,
一
、
广播 并不会被 电视 、 网络 等 媒 介 所
样, 除要求遵 守语法 、 逻辑外 , 还要
取 代
求避免陈词滥调 。现在经常在屏幕上
看 到 一 些 用 旧 了的 画 面 语 言 :护 士 打
在 各种传 统媒介 和新兴媒 介都 高度发 达的今 天 , 旧媒介 的交接 和更替一直是学 新
按 照 “ 贴 近 ”的 要求 , 闻媒 体 要 对 三 新 准 基 层 和 群 众 ,让 观 众 听到 群 众 的 声 音 ,看 到 群 众 的影 子 , 了解 基 层 的 情
况。
起麦苗看根看叶 , 等。 等 这样的镜头非 常陈腐 ,已经在观众中 留下 了导演 的 痕迹和虚假感 ,其宣传效果与感染力
会 透 明度 。 譬如 防洪 , 果一 味地堵 , 如 可能有决堤 的危险 ; 如何把水导走 , 则 会浪平水缓 。 媒体是纽带 , 这个纽带一 头联着党 和政府 , 一头联着人 民群 众 ,
这个 纽 带 把 党 和 政 府 的 方 针 、政 策 让 群众 家 喻 户 晓 ,这 个 纽 带 把 群 众 的 呼
者 们 争 论 不 休 的 问题 。 当 电 视 走 进 千 家 万
针一 看针头 , 化验员化验一摇瓶子 , 某
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研究
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研究电视新闻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所制作的以新闻为主题的节目,包含严肃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娱乐新闻等多种形式。
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本文将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简洁明了电视新闻报道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
由于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报道往往采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以最短的时间传达最多的信息。
不少电视新闻著名主持人采用“白话”语言,平易近人,目的就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这种简单、通俗的语言风格,不仅方便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
二、准确性电视新闻报道在语言表达上注重准确性。
在主持人、记者采访等环节中,都会尽力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这种准确性不仅在文本上体现,还在演讲方式上有所表现,如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影响新闻的传递效果。
要准确地表达信息,需要主持人、记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语言基础。
三、直截了当电视新闻报道善于用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新闻内容。
与报纸等文字媒体相比,电视新闻以图像为主,增加新闻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主持人、记者在语言表达上也力求直观、生动和情感化。
例如在报道灾难、重大事件时,他们会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人们的哀痛和困难,增强新闻传递的情感色彩。
四、多样性电视新闻报道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语言形式,应具有多种语言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人士的阅读需求。
新闻主持人、记者在针对不同观众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如对儿童群体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专业人士使用具有专业性质的语言,以保证信息流通的高效性。
五、上图下文电视新闻报道的图像和文字并用。
图像为公众带来视觉效果,是更为直观、自然的表达方式,能够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用图片、视频、手绘图等方式,呈现信息,以更好地传递事实。
总之,电视新闻报道语言特点的研究可拓宽我们对传媒语言方面的理解,能够够引导更好的新闻报道。
希望媒体记者在工作中能够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专业技能,为传媒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2023.09所谓民生新闻就是指关注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主要聚焦于百姓生活、需求的热点事件,也为政府部门了解百姓生活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民生新闻也发挥着对政府部门解决社会问题的监督作用。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深入发展,民生新闻量不断增多,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相对单一、语言亲和力不够、新闻制作质量不高、脱离广大群众实际生活等问题,难以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面引起群众的共鸣。
同时个别民生新闻为了追求收视率,向大众呈现娱乐内容,缺少了民生新闻该有的特点,且在内容呈现上过于古板,语言使用未贴近群众,难以吸引人民群众。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诞生于民众,如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是很多电视台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利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将其引入民生新闻报道中,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关注度。
一、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语言具备的基本素养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需要报道者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使用合理性、新闻播报发音的准确性,采编思维逻辑的合理性。
在报道中要将新闻事件叙述清楚。
民生新闻中网络语言形式很多,具有活泼生动、形象传神、言简意赅等特点,民生新闻中应用网络语言,极大丰富了民生新闻特点,使民生新闻更具活力。
1.语言准确性与感染力在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善于对大众关注的某一点或者某一面进行深度剖析,思考新闻内容和要传达的思想意义。
民生新闻作为关注社会民生的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贴近大众,要在不改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利用大众易接受的语言来感染大众。
例如使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等,更易吸引民众的关注,可以将网络中一些比较有趣的语言在内容上进行点缀,使得单一乏味的信息叙述变得更生动具体,拉近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
现场采访记者在语言的使用中,注意词语清晰准确,结合周围场景使用语言,进而调动参与到采访中的群众。
例如,某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经常会使用“逆袭”“粉丝”等网络词语,为新闻增添了活力,也生动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老百姓非常喜欢看这类的新闻节目,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对民生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于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政治导向
关于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政治导向摘要:广播电视媒体有多种属性以及功能,可以满足受众提出的不同需求。
其本质职责以及第一个功能就是对新闻资讯进行传播,让受众可以及时的知道信息。
新时期下,怎样把握宣传导向,全面发挥出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提升新闻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运用多样化宣传方式,就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需要注重深度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政治导向。
关键词: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导向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促进了文化消费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给新闻媒体传播也带去了显著的变化,让广播电视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有很多广播电视台对于新闻立台的理念不够清楚,还存在偏离问题,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新闻节目公益性减弱。
当前各个广播电视台注重的是竞争收视率,让部分新闻节目地位受到影响,处于边缘化位置;其次,泛娱乐化倾向蔓延。
一些新闻节目的娱乐程度太高,新闻评论也存在和主流价值观导向不符的问题,未能展示出该有的人文关怀;最后,缺乏创新,无法从正面宣传实施引导,导致部分新闻节目存在时效慢、内容肤浅的问题。
缺乏亲和力以及贴近性,无法有效的从不同方面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
“新闻立台”是不用怀疑的,实践证明,广播电视媒体在新时期下也需要坚持这一办台理念,扎实办好新闻节目,为大局发展提供服务,满足群众的需求。
1、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策略1.1遵循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创新的前提在新闻编辑选稿时,要始终确保政治导向是正确的,全面把控好稿件质量。
在编辑之前的策划以及稿件选择,需要立足于政治上,注意观察细节,要有较强的敏锐能力,对当前的形势进行观察,严把新闻以及政治标准。
1.2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组织功能质量好的新闻节目,通常具有个人素质和修养良好的编辑。
因此,要提升新闻编辑工作质量,就需要先提升新闻编辑的道德修养,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
当前新闻节目有了显著的变化,编辑工作要有创新性,就要求编辑有创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势,提升编辑工作的组织能力,再结合之前的编辑方式,满足当前新闻编辑工作需求[1]。
电视新闻口播的表达特征
电视新闻口播的表达特征在电视新闻的播音中,电视新闻播音员要有正确的口播心态和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使口播新鲜、明快、庄重、规整。
有了一个这样的定位,在口播时,才能充分体现表达特征。
电视新闻口播的表达特征有三个:位置感、交流感、分寸感。
1 位置感。
就是距离感,即你和观众心灵的远近感。
由于电视新闻口播具有视听双重功用,你的口播对观众会产生双重作用,再加上一些收视群体都是以一人或一个家庭组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交流,在口播时,就会以向朋友讲述的方式,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信息。
当然,这种讲述也不能太随意,毕竟不是聊天。
有了这样的位置感,口播时的语言表达就会呈现一种小实声,自如稍松弛,也有讲述感的状态,而副语言(体态语、服装、化妆)也会辅助你,使观众感觉到你在向他们讲述,双方的距离比较近,会感到亲切。
相较于电视新闻播音来说,广播新闻播音就缺少了形声兼备,它只有声音而没有画面,就会拉远授者与受者的距离,让受者觉得就只是在听别人说。
如新闻联播的电视直播和广播直播,广播直播就缺少了形声兼备,让受者觉得只是在听播音员的播讲内容,拉远了彼此的距离,而电视新闻播音则不同,受者不光可以看到新闻播音员,还可以看到新闻画面的现场,这就拉近了受者与授者的距离,也会让受者产生现场感。
2 交流感。
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进行口播时,面对的是摄像机、话筒,没有观众,没有反馈,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罗莉老师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中这么说:“电视新闻口播的交流感应是一种想象交流。
”就是把摄像机镜头和话筒当作交流对象,把你从稿件上所知道的信息用合适的播讲状态(播讲、播报、宣读)告知你的观众,引导你的观众去看,引导你的观众和你一起感受其间的喜怒哀乐。
对于怎样把握好这种交流感,我认为首先要有强烈的播讲欲望,要知道你所播讲的信息内容对观众很重要,要将其尽快告诉观众,引起他们的关注。
其次,要根据所播内容,从大局出发把握好分寸和方式;再次,就是可以想象观众视、听新闻后有什么反映,是赞成、反对还是高兴······这样你的交流感就会自然呈现在摄像机前了。
把握“三贴近”原则 做好县级电视新闻
G r s r eDr wi g Cl s o Prncp e a psTh e a n o et i i l s
Co lt eCo n .Le e ee iinNe mpeet u  ̄ v l lvso ws h T
Ya g L n i
Ab t a t Co n y l v l ee ii n n ws a u o n r s a i n t e o t r i lot o u a e r c n e o e s t e e o e t i ril sr c : u t e lv so e m n i o rc u ty mo t scu i rp r , sas p p lc e e t p r r , h r f r , h sat e e t s b e o r t c o tr ed a n l s o h r cp e n mey d a n l s sp a t a, h a n l s o l e d ed a n l s o u a e n“h e rwi g c o et ”t ep i i l , a l r wig co e t i r ci l t e d wi g c o et i , o t wi g co et p p l c , n o c r f h r o
科 学 之友
Fin f c ne m tus r do i c aer e Se A
2 1 0 月 ( 3 00年 1 0)
把握 “ 三贴 近 ’ 则 ’原
做 好 县级 电视 新 闻
杨 莉
( 祥云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云南 祥云 6 2 0 7 10) 摘 要 :县级 电视新闻记 者是我 国最基层的记者 ,也是 离群众最近的记 者,因此 ,本文 就 “ 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 、贴近群众 ,如何贯穿在基层新 闻工作者 的 实际 工 作 中,奏 出 电视 新 闻最 强 音 浅 谈 自己的 几 点体 会 。 关 键 词 :“ 贴 近 ” 原 则 ;电视 新 闻 三 中图分类号 :G 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3 2 1 2 21 0 0 16( 0 0)0 —0 1 —0 3 17 1 “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这是十六 大以来 ,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 的一项重要要求。然而 ,如何将这一要求贯穿在 自己的实际工 作之 中,奏出县级电视新闻的最强音 ,这正是我们每一个 县级 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 思考 ,并实践 在 自己的实际工作 之中的问 题 ,下面 ,笔者就 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 。 “ 三贴 近”关键在 “ 三深入” 。县级电视新 闻记者 ,是我 国 最基层的记者 ,也是 离群众最 近的记者 。我们每天 的工作 ,都 是在基层 ,在群众 当中度过 的,这就为我们 了解 民情打下 了很 好的基础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 和群众进行广泛的接 触 , 与不同性格 、不 同层次 的群众交朋友 ,了解他们 的生活 、他们 的家庭 与呼声 。清楚他们 的所思 、所想 。要深入实际 、深入生 活、深入群众 ,感受实践 的脉动 ,吮吸生活的醇香 ,倾听群众 的心声 。谁深入 ,谁受益。涉浅水者得鱼虾 ,涉深水者得蛟龙 。 深入 ,既要身到 ,更要心到 ,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像钉 子钉 进木头一样扎根生活 你 20 年 1月, 0 我本来是和 电信部门的同志下乡 , 采访 信息村建设在 实施 了一个 阶段后 的情况 。但 是 ,在进村之后 ,发现 随着信息 村建设的深入 ,村 民们获取信息 的渠道 大大扩展 ,同时还将本 地的信 息 ,通过村信息站传输 出去 。成 了农 民不 出门,就能经 商 ,我 马上掉转新 闻方 向,将题 目改为 “ 祥云农村建起 ‘ 信息 桥 ” ,着重反映信息建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既体现了三贴 ’ 近 ,又传递 了更多的信息 ,达 到了更好 的宣传效果。 贴近者 ,贴心也。“ 三贴近”联系并反映着世界观 、人生观 和价值观。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中说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眼 “ 泪 ,因为我对这 片土地爱得深沉 。 ”作 为一名新 闻工作者 ,只有 怀揣满腔情 ,捧 出一颗心 ,心贴心 、手拉手 ,拜 良师 、成益友 , 我们的作品才能达到宣传效果 ,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让 人感 动 , 促 人行 动。以我进行 的我县芮家村新农 村建设 系列报道为例 。 当时 ,县内外采访报 道 ,反映新农村建设 的稿件很 多,但大多 数 内容 ,不外乎 村修 了路 ,美 化了环境 等 ,给人 以为新农村 的 建设就是 :村庄 道路好走 了 ,环境优美 了 ,这一表象 的东西 。 笔者接 到采访任务后 ,并 没有很快开机拍摄 ,而是先来到芮家 村 ,当起 了一名普通 的工作人员 。每天和村委会 的干部一起工 作 ,一起到村 民家走访 ,熟悉村 民的生产生活 。同时 ,将看到 的和听到 的内容与我 以往采访 的资料相 比较 ,与其它地区的情 况相 比较。很快得出 了一个结论 :就是新农 村建设的主体 在于 经济建设 ,只有有了好的产业支撑 ,村 民有了奔头 ,才会 自觉 投身到新农村建设 当中。 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实实在在 的载体。 接着 ,我用 了两天的时间 ,采访了多个农民及其 干部 ,采 写了 《 芮家展新姿系列报道 》 ,从 “ 基层党建打牢芮家新农村建设基 础 、调整结构 多业并举 富了芮家 、新农村带来新风 尚”三个层 面 ,诠 释了芮家新农村建设 的内涵 ,很快在州新农村建设会议 期 间、在大理 台和我 台同时播 出 ,引起 了很大反 响,起到 了较 好 的宣传作用。 通过 自己一次次 、一天天 的亲身实践 ,我深深的体会到三 贴近就是要 “ 贴近 民情 、贴近 民生 、贴近 民意 ” 。换而言之 ,就 是要 “ 民情 、写民生 、表民意” 体 ,只有这样 的作品 ,才能让人 感 动 ,促人行动 。完成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才能无愧 于 记者 的称 号 。
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
新闻宣传如何实现“三贴近”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也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转变思想,镜头向下,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改进文风,眼睛向下,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三贴近”;转变作风,身子向下,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三贴近”。
关键词新闻;宣传;“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要求的提出也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只要做到“三贴近”,新闻宣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1 转变思想,镜头向下,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三贴近”在当前,认真搞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是新闻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刊发理论文章,科学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而这些理论宣传要做到“三贴近”,就要紧贴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
同时,我们要大力宣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是如何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是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是如何落实“两个务必”,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认真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中存问题的。
而这一切宣传,都必须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济日报》2003年3月2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县乡干部非农化要不得》的文章,对“一些地方原本以‘三农’工作为本职的县乡干部主要精力偏离了‘三农’,‘非农化’倾向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山东省高唐县委书记将此文批转印发全县,并撰写评论,要求全县干部引以为戒,防止和杜绝非农化倾向。
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一些
来写 作是共 同要求。广播 电视传播 的声音一 瞬
即逝 、不易保 留 ,这一特性决 定 了它的语言 必 须是 简洁 的 、清晰 的 、口语化 的。因此 ,使 用
真情 的新 闻不会感 人 ,只有把 自己置 身与群众
之 中 ,感 情融入采 制的新 闻之 中,作 品才能贴
近生 活 ,才会撞击 观众 的心扉 。 中央 电视 台录 制的 《 话说 长江 》是 一 步二 十五 回的纪 录片 ,
滔滔 6 0 0 0公 里的长江全 貌 ,6 0 0 0公里 的激情 ,
让 电 视 新 闻语 言 离群 众 更 近 点 ,要 把 新 闻
报道 的立足 点真正转移到 面 向群 众上来。没有
以群众语 言贯穿 ,反 而 “ 土 乡土色” ,真实地还 原 了一场别开生面 、 充满智慧的农牧 区理论宣讲。
让 电视 新 闻 语 言 离群 众 更 近 点 . 画 面 语 言
( 作者单位 : 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 ) 责任编辑 : 邰 山虎
力 ,这 样 才 不会 对 接 下来 的 数 据 感 到 枯 燥 乏 味 ,
进 而对灾后 重建 的难度和工 作量有 了一个 比较 系统 、理性 的认识 。如此 的播报形式 ,增强 了 整个新 闻宣传的感染力 。 新 闻宣传 最终 的 目的是让 广大 的群众能够 接 受 、理解 、吸收 、渗 透并转化 为生产 生活 中
万群众 的 t k , ,还起 到了很好地 传播效果 。在新
闻结构 的设 计上 ,切入 点 的选择 是农牧 民关心
企业电视新闻工作如何真正做到“三贴近”
企业电视新闻工作如何真正做到“三贴近”坚持电视新闻工作“三贴近”,就要把电视新闻工作的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从企业发展稳定的实际出发,把深入细致的电视新闻工作与企业发展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与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与现实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推动电视新闻工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标签:企业电视新闻三贴近在油田企业面临跨跃式发展的现阶段,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的原则来指导电视新闻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体现群众呼声,契合工作实际,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正确理解电视新闻工作“三贴近”要求的必要性1. 坚持电视新闻工作“三贴近”,是油田企业坚持实事求是发展路线,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如果不把电视新闻工作和企业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企业电视新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两层皮”,使电视新闻工作成了无鱼之水,无本之木,职工队伍人心失稳、队伍失和,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2.坚持电视新闻工作“三贴近”,是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基础工作水平的需要。
电视新闻工作作为为基层工作服务的重要载体,需要紧贴基层实际,及时解决基层问题。
需要掌握基层职工群众意愿,为职工解决思想问题。
需要紧贴职工生活,切实解决生活困难。
二、如何在电视新闻工作中落实“三贴近”要求1.坚持贴近实际,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针对性1.1要深入实际采访收集真实信息、掌握实际情况获取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到基层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调研的内容要包括基层职工群众心里面想什么?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职工群众的焦点是什么?务必把握轻重缓急的方针,认真仔细地开展调查研究,确定电视新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群众需要的有机结合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电视新闻工作。
1.2必须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电视新闻工作电视新闻工作是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引导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鼓舞人积极上进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企业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
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
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电视新闻,是在电视问世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一方面,它能全面调动人的视听感知能力,有效地克服在公共传播中由于年龄、语言、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而形成的障碍,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它能直观实感地描绘社会风貌、群众活动和人物形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电视新闻的这种群众性,更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树立群众观点,更多更好地表现群众,才能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如今,有些电视新闻记者、编辑习惯于在领导中打圈子,而对于党的方针、政策是怎样落实到群众中去,以及贯彻、执行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关注不够,或流于场面化、一般化。
最普遍的是许多新闻报道只是突出党委或政府“抓”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至于群众在实践中的精神风貌、思想和智慧都淹没了,电视画面也通常是领导人的形象占据报道的始终,而广大人民群众的镜头却很少。
这些脱离群众基础,缺乏深度的电视新闻的出现,实质上是缺乏群众观念的具体反映。
当然,电视新闻报道中也不乏有好的例子。
在每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都涌现出无数的抗洪先进人物,在报道这些人物的时候,电视新闻充分利用了它声像并茂和视听兼备的画面,充分表现了抗洪英雄们奋不顾身、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献身精神。
记得中央电视台曾有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画面上是一位妻子在中秋节怀抱着刚刚满月的孩子来到抗洪前线看望她的丈夫,慰问广大抗洪官兵,并满含热泪地唱了一首《真的好想你》献给和丈夫一起奋战在洪水中的抗洪勇士们。
这则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群众看了之后,纷纷捐款、捐物,自觉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洪抢险斗争中。
这篇电视新闻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活生生的群众形象,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整个新闻报道充满了活力,起到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又如在揭批“法功”的报道上,我们的电视新闻通过广泛采访原“法功”的修炼者在认清事实后,幡然醒悟的深刻变化,搜集和报道了一些“法功”练习者剖腹取法轮,自杀成佛,杀害父母、亲人等典型案例,一位位悔恨交加的练习者和用血泪控拆“法功”的受害者和家人,促使广大受蒙骗的“法功”学员迷途知返,主动上交有关书籍和音像制品,并纷纷表示与“法功”彻底决裂,效果就很好。
新闻写作可以适当加入口语,让文章更亲切,贴近生活
新闻写作可以适当加入口语,让文章更亲切,贴近生活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让文章更亲切,贴近生活,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
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
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
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
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
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
”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
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
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
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
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
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
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cǎifǎng)与写作电视新闻采访(cǎifǎng)与写作电视新闻采访(cǎifǎng)与写作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
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
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láodòng)和心血。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zhǔyào)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
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
同时要做到:一、坚持政治家办报。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
“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qǐ lái)。
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
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wúfǎ)体会的。
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
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
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yìyuàn),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党历来重视新 闻工作者与人 民群众 的血 肉联系, 重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 以期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战争年代 , 我们 的新闻 工作者背着油印机 , 背着广播喇叭 , 冒着生 命危险 , 在敌人 的眼皮底下办报纸 , 在硝烟 弥漫的前线指挥所搞广播, 为夺取政权 、 拯 救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 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国后 , 的新 闻事业一派生机 , 党 报刊 、 广
声屏 世界IWW L SOD N R E
让 电视 新 闻语言 离群 众更近 点
。井茂 龙
【 摘
要】 贴近 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 是新 闻工作 者, 包括 所个理论
群众 贴 近
问题 , 又是 一个 实践 问题; 既是一个思想认识 问题 , 又是一个工作 作)  ̄ 。 Lf题 让电视新 闻语言 离群众更近点 , 7 也是如此 。
民的利益 。 他们 把摄像 机的触角 , 接探 直
向 农 民 心 底 的 灵 敏 神 经 , 广 大 农 民 的忧 为 患 而 呼 号 。 中也 可 以看 出 , 有 “ ”的 从 没 情 新 闻是 不 会 感 人 的 , 只有 把 自己置 身 于 群
电视新 闻出现了,为党的新 闻队伍增加 了
电视新 闻一等奖的崂山电视台拍摄 的 《 财 神爷 “ 捡破烂”》 除新闻角度选得新颖 、 , 画 面组接严谨以外 ,不能不说解说成功是一 个重要入选原因和条件。这篇解说词通俗 易懂 , 运用群众的 口语化和当地方言 , 观众
长江 》 是一部二十五回的新 闻专题片 , 滔
滔六 千公里 的长江全貌 ,六千公 里 的激 情 。 者以热爱祖 国大好河 山 、 作 热爱 中华
新 天地 。 刚刚 崭露 头 角 , 就成 为联 系党 和 它
人 民群众 的感情纽带,真实地表达了人 民 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热情关注和赞誉。 后来 , 十年浩劫给党 的 新 闻队伍造 成严重损伤 , 出现了 “ 躺在被 窝里想点子 , 跑到基层找例子 , 关起门来写 稿子 ”的非正 常现象 , 闻队伍 与人 民群 新
架” 式地 、 执行命令式地完成任务 , 那是干
不好 本职工作 , 产不 出好作 品来 的。 只有 把真挚的感情倾 注到人 民群众身上 , 才能 与他们 同呼吸 、 共命运 , 映 出他们 的真 反 正心声。9 9年济南电视台播出的 《 18 土地
忧思 录 》 平度 电视 台播 出的 《 、 死人 与活 人争土地 》 , 等 在某些方面集 中反 映 了农
呆板 , , 单调 有的被固定程序框住, ^ 使 感到
宣传形式乏味 ,消弱 了电视宣传的应有作 用。 解说词要克服空洞说教, 力求概括有力, 通俗易懂。 它的作用是对画面进行补充 、 解 释, 而不是画面的简单重复。 现在 , 有些解说 词像上政治课那样 , 连篇累牍 、 滔滔不绝地 讲道理 , 使人厌烦 , 觉得刺耳。 还有 的 “ 穿靴 戴帽”, 口就是 “ 张 为了什么”, 在什么什 “
一
支生 力 军 ,为 党 的新 闻 事业 开辟 了一 片
么领导下 、 支持下 、 帮助下 、 努力下 ” , 等 套
话套得人们倒 胃。 还有 的画面注释, 像贴标 签似的多了一层皮, 罗嗦、 絮叨。 凡是写得好 的解说词 , 大都能和画面巧妙的配合 , 充分 表达画面所没有表达的意思 ,拉近电视 与
面 语 言 要鲜 活
问题 ,重新建立与人 民息息相关的血 肉感
情, 受到人民的喜爱。
一
、
让 电视 新 闻 语 言 离 群 众 更 近 点 ,
要把新 闻报道 的立足点真 正转移到面 向 群 众 上 来
一
个 新 闻工 作者 , 如果 没 有 全 心 全 意
画面语 言要克服 陈旧俗套 , 力求新鲜
后, 党的新闻园地与其它战线~样 , 出现转 机 ,恢复和发扬了我党实事求是 的优 良传
统 ,反 映 了广 大群 众 的 心声 和 普遍 关 心 的
民族 的高 尚品质 , 贴近群众 , 打动群众 , 牵 动着亿万观众之心 。0 8 , 2 0 年 中央电视 台、
四川电视台等多家 电视台录制 的《 情系巴 蜀 》,真情再现了从党中央到社会各界为 拯救灾 区人 民的生命 、 建灾区人民的家 重
播 百花 齐 放 , 如 锦 绣 。 簇 上世 纪 5 代末 , 0年
为人 民服务 的思想 , 对人民群众没有深厚
几年屏幕上的各种栏 目丰 富多彩,充分发
挥了电视宣传的效力。 但是 , 由于某些方面
的感 情 ,对 待其采访 任务就 不是 自觉 行
动, 而是靠着外界压力 , 领导 “ 逼着鸭子上
众 之 间 出现 了裂痕 和鸿 沟 ,人 民群 众开 始 厌 恶 这些 “ 才 ”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会 之 秀 。
众之中 , 自己的感情溶于 自己采制 的新 把 闻作 品之中 , 作品才能 贴近 生活 , 才会撞 击观众 的心扉 。 中央 电视 台录制 的《 话说
观众的距离 , 增强宣传效果 。 获得全国优 秀
园一 个 个 动人 的故 事 。 二 、让 电视 新 闻语 言 离 群 众 更 近 点 , 解 说 词要 群 众 化 电视 的特 点 是形 象 直 观 , 皆 宜 。 老少 近
听起来贴切新鲜,通篇没有空洞说教和赘
话, 好似拉家常 , 全文仅用 了 3 3 2 个字 , 就 把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当家理财 、勤俭节 约、 艰苦奋斗、 带头过紧 日子的高尚品格 , 介 绍得淋漓尽致 , 非常透彻。 三、 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点, 画
知 —' 闻 辱 r
2 2 第 期 07 o年 7 1 l
NSOD声屏世界 E R WW LI
活泼 , 富有新意 。 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
一
人 的 影 子 、领 导 人 的 声 音 、 导 人 的 、 领 活 动 充满 了整 个 一 档 新 闻节 目, 听 不 到基层的声音 , 不 到群众的影子 。 看 重 要新 闻和有新 闻价值 的领导 活 动 ,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