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语言探析(1)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 一) 语速快 , 具 有 较 强 的 交 流 感
其语言形式更加完整 。 同时 , “ 阐述” 与“ 告知” 是此类电视新闻
要体现为新 闻信息 的阐释与告知 , 要求语言顺畅且具连贯性 ,
出镜 口播两大部分 。新 闻事实 的画面配音完成于 电视新 闻直 直播语 言两太主要层次 ,记者 现场 采访 以及 演播 室对 话则主
2 . 交流感较强 。在 常规类 电视新 闻直播 中, 消息 占据着重
要 的比例 。 而 新闻主体 与新 闻导语是一则新 闻最主要部分 。 新 员在演播室完成 ,近似 于与观众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 ,这种 “ 同时性” 与 近距离交 流方 式使 常规类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体 现 出较强 的交流感 。
在新 闻事件直播之前便 已知道其内容 、时间以及地点等

常规类 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及其特点解析
则称为可预知性事件 电视新 闻直播 。该类 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
形式完整 、 语言丰富。其语言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 1 语 言形式多种多样。这类 电视新 闻直播之前 , 可进行充 分 的案头准备 、 提前录制新闻背景介绍 以及片花部分 , 从 而使
( 二) 可预 知 性 事 件 电视 新 闻直播 语 言
言( 如主持人的解说 、 播讲 等 ) 。就 电视新 闻直播 内容而言 , 常
要类型 , 根 据其 内容与类型上的差异 , 电视新 闻直播所运用 的 语言也具有不 同的类型与特征 。

规类 、事件类 以及仪式类 直播 事件是电视新 闻直播 的三大 主 新 闻片中语言较为工整规范 。
同时力求准确 明晰 。 可见 , 此类 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是 以分析 以
及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兼具连贯顺畅 以及准确明晰的特点 。 2 . 以即兴 口语表达为主。此类电视新 闻直播 , 记者以及被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电视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传播形式,诉求短时间内传递最新、最真实、最重要的信息。

而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选题、采访、剪辑、播出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中,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叙事技巧运用1、标题电视新闻的标题必须简短、醒目、准确。

通过标题,观众可以很快地了解新闻的主题及要点。

因此,标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注重吸引力和实用性。

2、导语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端,通过导语引出新闻背景、事件情节、涉及人物等,向观众展示故事的初步轮廓,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导语应该简短明了,能够一下子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3、情境描写情境描写是指用生动、细腻、恰当的语言来描绘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环境,使用多样的视觉效果和音效,尽量让观众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感和现场氛围。

4、叙述方式叙述方式是新闻传播的手段之一,科学的叙述方式可以提高新闻的效果,也能提高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人物叙事一般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动态,即通过生动、具体、重点突出的语言来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既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慨,也能够理解和认同人物的情感世界。

问题叙事主要针对社会性问题和突发事件,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揭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1、构图新闻画面的构图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构图要能够体现新闻事件的内容,避免过多无用内容的占用。

同时,镜头构图还应该具有艺术性,使新闻画面更加美观,更容易吸引观众。

2、镜头常数电视新闻需要重视画面色彩的美感。

镜头常数对画面呈现的影响很大,不同的镜头常数呈现出的感觉也很不一样。

广角镜头通常用于刻画大场面,有纵向拖长的效果,使观众感受到渲染、夸张、带有视觉冲击的影响。

长焦镜头主要用于细节刻画和单一的观察对象,可以突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特定的动感魅力,同时使观众更容易进入观察状态。

3、音效与合成音效与合成对电视新闻的呈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简析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简析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简析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作者:王眉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新闻语言是指与文学语言、外交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相区别的,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

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因此,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使其在对新闻事实的表述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言表达;基本特征一、简洁明了,准确生动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简洁明了是新闻作品的最基本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同其他语言不同,电视新闻语言并非要求由许多华丽辞藻、比喻修饰进行堆砌,而是要用最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新闻所想传递给读者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包括时间、人物、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原因及结果,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五要素。

在时间或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条理清楚、逻辑分明就成了新闻的重点,不必有太多的起承转合,也不必有隐晦的暗示,所有信息无论是何种结构,读者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闻的最基本意思。

寥寥数语中交代完毕,客观真实、准确到位。

即使是长篇或追踪报道,在后续详细内容补充中也不得有编者的主观推断和臆测,而要做到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新闻事件,内容准确、表达无误。

以《巴音郭楞新闻》为例,在《我州年产300万吨特钢项目明年开工建设》稿件中有一段内容这样叙述:“11月份,受技改扩产、钢价上涨和销售向好拉动影响,金特钢铁公司钢材产销放量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74亿元。

11月份,金特钢铁公司生产钢材共7.7万吨,同比增长38.3%,比10月提升1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2.74亿元。

”短短的一段话,内容交叉重复,条理混乱,让观众不知所云。

又如《和硕县:7.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以民为根为民筑巢》这篇新闻稿件,其中一句“近日,特吾里克镇文化社区居民马林荣老两口正在自己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新房里养花种草、安享晚年。

电视新闻广播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言主持特色

电视新闻广播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言主持特色

电视新闻广播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言主持特色[摘要]电视新闻广播语言是一种广泛化、通俗化的新闻表现形式,这是由新闻广播受众的特点决定的,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就新闻广播的有声语言传播而言,在以传统的新闻播音为主的同时,新闻广播主持化的出现和探索,使得新闻广播节目的播出形式日益活跃,听众朋友们喜闻乐见。

[关键词]新闻广播主持人语言特点主持特色电视新闻广播的语言符号是一种口头语言符号,是将文字语言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的。

语言是由一系列的文字符号或声音符号构成的,人们把由文字符号构成的语言称作文字语言,把由声音符号构成的语言称作口头语言。

新闻广播语言既是文字语言,又是口头语言,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广播电台要在竞争激烈的大众传媒中站住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听众的需要,必须发扬广播电台快捷的优势。

1.电视新闻广播语言的功能1.1说话者的情感表现功能影响说话者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所说内容的本身;二是说话者对内容的态度和说话本身的客观条件,包括其身份、职业、思想、年龄、处境等;三是说话时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天气等。

这三个因素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说话者的态度尤其重要。

新闻广播节目开始播出,就意味着说话行为的开始。

但是这种说话,说话者与听话者互相不见面,一般情况下两者也不直接对话(电话直播节目除外),是非对话式的说话。

还有,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由声音符号承载的,声音本身的情感功能在说话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再有,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自然受到道德、伦理的制约,在我国广播还承担着政治宣传的任务。

所以,广播语言具有为说话者表现情感的功能。

这种情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公众形象(媒介的形象)的职业情感和作为个人形象的个人情感。

广播语言最重要的是表现说话者作为公众形象而拥有的职业情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说话者的个人情感。

新闻广播语言的情感因素越强,新闻就越有感染力。

1.2对听话者的意动功能广播语言对听话者的意动功能,是指广播的语言可以调动听话者收听广播的意愿和兴趣。

关于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点分析

关于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点分析
语 言
长久 以来 , 电视新 闻的直播语 言已经形成 了一套 自 闻直播语 言应 具备 的关键 因素 ,并找 到在 未来工作 中, 对其进行培养提高 的方法 。

( 二) 按新 闻事件 形式区分 。1 . 常规 电视新 闻直播语 时播报 的新 闻节 目。主要 内容包括 内容提要 、 导语及评 论等 。在播 出形式上 , 以播音员 出境 口播和 画面配音相 结合 。无论从 内容 上还 是从 形式 上看 , 直播语言都是新 闻直播的一个关键部分 。常规类 电视新闻的直播语 言特 和讲解 。因为新 闻内容主要 是国家大事 、 政策公 布以及
播批评报 道方 面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 电视新 闻直播 中的
舆 论 性 和 监 督 性 的力 量 也 日益 强 大 起 来 。面对 巨 大 的受
在批评报道方 面的内容越来越受观众欢迎 , 电视 新 闻直 的形式进行 的, 这就要求新闻播报工作者有优秀 的口语
学阶段 , 是 一个 人学习使用普通话 的重要时期 。这个 时 ( 二) 加 强专业培训 。可 以说 , 电视新闻播音员 的语
关于 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特点分析
口王 龛
【 摘
要】 直播 是电视 新 闻的主要播报 形式 , 也是最真 实、 现场感最强的一种播报形式 。因此 电视新 闻对
直播 语言有着严格的要 求。 本 文将针对 电视新 闻直播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 并对其直播语 言培 养和锻炼
提 出几 点 策 略 。
3 0 I
刍 雁亟2 0 1 7 . 0 8
浅 谈 新 时期报 纸 新 闻编辑 的素质 要 求
口范 玲
【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 媒 体行业发 生 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 。 以报纸媒体为首 的传统媒体的发展

电视新闻中影视语言的作用

电视新闻中影视语言的作用

文化传播引言电视新闻始终是传统媒体行业的主心骨,不仅在整个媒键作用,承担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重担和使命。

在新时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这其中电视新闻也自然不会例外,需要取得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造,制作出更加精良的节目,发挥出自身弘扬主旋律的价值。

而影视语言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鲜明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镜头语言来讲,要尤为强调与新闻节目制作的高度融合。

一、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影视镜头语言特点从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始终强调,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应当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要走入基层,深度反映群众关切,凸显出民生的基本情况,展示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

特别是就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制作来讲,在近些年来就运用了更多的影视语言,以镜头元素的使用最为突出,极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观性和趣味性。

早在之前,黑龙江电视台就播出了一则民生新闻《清江河上的摆渡老人》,一开始,记者紧跟镜头介绍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然后沿着河边,随着步伐的向前,对故事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影视镜头始终跟随记者的脚步,映照着周遭的环境发展状况,并根据记者抛出的问题,在镜头上展现出景色的重点,整个拍摄过程具有明显的连贯性特点,是长镜头的典型体现,能够让观众拥有更加流畅和自然的体验。

而在这一长镜头的时间限制内,记者也详细介绍了新闻的背景和故事发生的过程,重点突出,在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摆渡这一行业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仍旧有一些老人花费大半辈子的时间坚持这一项工作。

此则新闻的重点目的,就是为了介绍百度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摆渡船内,影视镜头跟随老人的身体慢慢摇晃,老人站在船的一侧划船,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

从整体上来看,影视镜头的构图,左高右低,具有十分明显的均衡感,而且实现了动静结合,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就影视近景来看,老人用木棒划拨钢索,另一只手扶着钢索缓慢滑动,身体也随着摆渡船而前后摇摆。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视听语言的主题问题

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视听语言的主题问题

新闻视界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视听语言的主题问题陆超群(内江广播电视台,四川,内江 641000)摘 要:电视本身就是一门视听语言,而电视新闻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存在于其文稿之中,同样能够在其视听语言中发现。

文中,主要就对电视新闻报道中视听语言的主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视听语言;主体问题电视是一门视听语言,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我也渐渐发现,主题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文稿中,还存在于视听语言中。

一、画面不符合主题视听语言,包括我们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所以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问题,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画面不符合主题。

(一)画面展示的内容和文稿主题不符合比如,一些新闻报道,旁白正说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风景美如画,但是画面上却是一地的垃圾,破烂的房屋。

说着张三大师正在展示技能,但是画面却是李四的工作场景,这明显就是“牛头不对马嘴”[1]。

在某日播出的新闻《节日期间,我市市场消费稳中有升》中,提到我市餐饮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方式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列出了外卖市场的消费数据。

然而画面全程都是餐厅、火锅店等的空镜头,没有一个外卖平台或者外卖小哥取餐的画面。

整条新闻的画面,不管是商场、超市、饭店,都是人不多,也不热闹的场景,看上去和主题里的“节日”“消费上升”等关键词并不十分相称。

(二)画面的景别不符合主题我们都知道镜头的景别有远、全、中、近、特等,每一个景别其实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比如,远景交代环境、渲染氛围;中景强调人物之间的关系;近景突出单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而特写,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节刻画。

但是在我们很多新闻记者和编辑的眼里,几乎没有景别之分。

拍新闻最常用的就是全景和中景,缺乏动人的细节特写,更很少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画面的长短不符合主题本应该是情感延续的画面,却赶时间一样,画面短暂,戛然而止,或者本应该是快节奏的讲述内容,却以很长的摇镜头来拖时间。

二、声音元素不符合主题除了画面不符合主题,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声音元素,也存在不符合主题的问题。

早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以及语言特点探析

早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以及语言特点探析

早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以及语言特点探析作者:黄杨皓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8期摘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当中电视播音主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具有可看性、具体性、信息足、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电视播音主持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又是重中之重。

早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对于我们现在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早期;语言特点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8-00-02本文以研究早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历史发展与语言特色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过去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特点用以借鉴。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一)含义所谓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镜头前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进行新闻报道、采访的创造性活动。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要形态,是一般人获取新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以画面为主要表达手段,但是需要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参评、串联才能最终完成。

(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特点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要真实的、准确的、及时的,在新闻播音主持中要体现这一特征,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们把握好庄重性的特点做到庄重而不过于严肃,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浮。

保证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二、早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语言特色(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性广播,期间试办了新闻性节目,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座电视台诞生,从此我国人民开始接触到了声像传播,由此开始了我国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事业的起步创业阶段。

2.挫折阶段正当我们广播电视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挫折。

3.恢复阶段1976年之后,我们国家经历一系列的调整、改进,拨乱反正。

各项事业开始恢复生产发展,播音主持事业也在逐步地恢复之中,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思潮之下,我们的播音事业转变了方向。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摘要:有声语言以及画面语言是电视语言的两大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与手段。

同时,电视新闻直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其语言环节,它是决定电视新闻直播质量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出境口播;画面配音;特点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75-01所谓电视新闻直播主要是指在新闻事件现场或者新闻演播室将新闻事件中记者或者主持人的采访活动、解说、语言以及图像等转换成电信号,并采取直接发射进行播出的方式。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是整个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包括关于新闻事实的图像语言以及新闻事实的有声语言(如主持人的解说、播讲等)。

就电视新闻直播内容而言,常规类、事件类以及仪式类直播事件是电视新闻直播的三大主要类型,根据其内容与类型上的差异,电视新闻直播所运用的语言也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一、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及其特点解析整点时段的新闻直播以及固定新闻栏目直播(如“晚间新闻”、“新闻30分”等)被称作常规类新闻直播。

这类新闻直播要求语言规范,对“直播播音员”的语言功底具有较高的要求。

在该类电视新闻直播中,其语言可分为画面配音以及播音员出镜口播两大部分。

新闻事实的画面配音完成于电视新闻直播之前,在直播过程中可直接播放。

而播音员出镜口播是此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最关键部分,在直播过程中,新闻主体的内容提要、新闻导语以及新闻评论等是直播播音员主要播出的内容。

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如下:(一)语速快,具有较强的交流感1.语速较快。

相较于广播语言而言,电视新闻直播因其口语播音与新闻画面进行同时传递,因此其语速较快。

通常而言,电视新闻播音语速为230字/min,然而新闻具有“及时性”特点,在直播环境下,播音员播音的语速可达260字/min。

2.交流感较强。

在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中,消息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而新闻主体与新闻导语是一则新闻最主要部分。

举例说明电视新闻语体的特点

举例说明电视新闻语体的特点

举例说明电视新闻语体的特点不同的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形成许多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具有不同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这种语言表达体系是语言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

而电视新闻语体指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所使用的新闻语体。

一、电视新闻语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的差异传播学理论表明,新闻语体的语言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媒介,语言媒介或者媒体的制约。

不同的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所展示出的语言特征也有极大的不同。

消息新闻的传播从最早的口口相传,信息的交流性强,具有广泛性,信息反馈直接迅速,但传递速度慢,信息的覆盖范围窄,而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极易发生歧义与畸变,使信息的真实性遭到破坏。

马拉松的故事便是最著名的口头传递新闻的事件。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促使了纸质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报纸也便是最早的新闻媒体,报纸的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阅读时间和内容;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

但报纸工作程序繁杂,新闻时效性差,阅读报纸也会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群众基础没有电视广播广泛,文字也没有声音和图像真切逼真,富有感染力。

广播传播消息迅速,时效性强,可以同步或现场播报最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极大地保证了信息的新鲜这一新闻的基本特点。

广播的渗透性好,传播范围大,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而且不像报纸那样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论是什么人都可以收听广播。

并且广播感染力强,具有报纸文字无法代替的感染力。

但是广播信息一瞬即过,过耳不留,难以经受仔细的推敲与琢磨,并且听众的思路被迫跟随广播,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电视则融合了听觉与视觉的感受,画面,文字与声音相结合,把新闻事件形象直接的呈现在受众者眼前,带有强烈的现场感与亲切感,通过屏幕受众者仿佛就置身其中。

电视中的画面可以比语言更加清晰直观的反映事件,表达情绪。

但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新闻节目的采访会受到较高的物质技术的要求,相比报刊与广播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电视新闻语态是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使语句更具有瞬时感和现场感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使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接受。

在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经历了从严肃冷静到生动活泼的转变,从传统官方语态到亲近直接的语态。

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电视新闻的语态以严肃冷静为主。

由于当时的电视新闻报道多为官方机构控制,信息流通受到严格的管制,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以客观冷静为特点。

报道内容严肃、尊重,语气庄重,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基本事实来传达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的进程,电视台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从90年代开始,电视新闻语态逐渐向生动活泼的转变。

一方面,新闻报道开始注重针对观众的需求,强调新闻的娱乐性和可视化。

电视媒体开始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电视新闻开始引入一些娱乐元素,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加观众接受的乐趣和兴趣。

在表达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电视新闻语态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客观性语态外,还引入了个人亲近的语态。

记者在报道中常常使用第一人称的角度,直接参与事件,用亲近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这种语态给观众带来更亲近、直接的观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电视新闻的语态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观众提供了获取新闻信息的新途径,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电视新闻在语态上也要更加灵活多样,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特点,电视新闻还要更加注重及时性和互动性,与观众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电视新闻语态在中国经历了从严肃冷静到生动活泼的转变,从传统官方语态到亲近直接的语态。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未来,电视新闻语态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和观众的需求。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播出的主要新闻节目。

作为国家重要的官方媒体之一,新闻联播旨在向观众传递国内外各类新闻资讯和政府信息,同时也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和宣传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对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一、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新闻联播作为一档重要的新闻节目,其语言的表达要求既要准确客观,又要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信息。

以下是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分析。

1.准确性和客观性新闻联播的语言要求准确,并尽可能客观地传达事实。

它使用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避免重复和啰嗦,突出要点,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信息。

新闻联播通常在报道时使用第三人称和中性词汇,以保持客观性。

2.语言的感染力新闻联播的语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感染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报道时,新闻联播常常会选择一些有情感共鸣的话语,并通过声音语调的变化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此外,新闻联播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夸张等,来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打动力。

3.语言的正式性与权威性新闻联播作为一种官方媒体,其语言应具备一定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新闻联播通常采用规范的标准普通话,语调平稳,发音准确,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此外,新闻联播的语言表达也会遵循一定的新闻称谓、新闻语法和新闻用词规范。

二、新闻联播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是中国最主要的新闻节目之一,其传播效果对于官方宣传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新闻联播传播效果的几个方面分析。

1.传播政府政策和意图新闻联播是政府宣传和传播政策的重要平台,通过新闻联播,政府可以将重要决策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广大观众。

新闻联播通常将政府领导讲话、会议决策、重要公告等短时间内的要点进行概括和报道,以向观众传递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决策方向。

2.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新闻联播在报道中也扮演着塑造政府形象和引导舆论的角色。

通过选取报道内容和站位,新闻联播可以将政府或官方机构的积极形象传递给观众,并通过报道方式的选择和评论的引导来影响观众的态度和看法。

从语言入手,让电视新闻真正“活”起来——以部分省级获奖作品为例分析

从语言入手,让电视新闻真正“活”起来——以部分省级获奖作品为例分析
我 们 的 电视 新 闻是 做 给 谁 看 的呢 ?显 然 是 观 众 。事 实
( ) 用“ 一 善 口语 ”增 加 新 闻亲 和 力 , 笔者认 为, 所谓 善 用 “ 口语 ” 应 注 重 “ 多 两 少 ” 即 多 , 两 , 用 日常 生 活 的语 言 , 少用 书 面 语 ; 用短 句 , 用 长 句 。 多 少
( ) 在 观 众 角 度 , 观 众 喜 欢 的 方 式讲 故 事 三 站 用 中国 教 育 电视 台新 闻 中 心执 行 主 任 崔 林 在 其 关于 电视 新 闻语 言的著 作 中就指 出 , 对于 电视 新 闻来 说 , 更加 重要 的一
一 一
呈现 , 比起 纸 质 媒 体 , 电视 新 闻 的 魅 力正 在 于 它 语 言 的 丰 富 性 , 电视 新 闻要 做 “ ” 键 也 在 于 对语 言 的 运 用 而 活 关
和掌握。
按照符号学 的观 点, 从总体上看 , 电视节 目最重要 的特点 之一或许是 同时使用五个频道 的趋 势 , 即图像、 文字、


从 直接语富入手 。 像讲 故事 一样撰写 电视新闻
( 0分钟》 美国历 史最 长的 1 6 是 0个高收视率节 目之一 , 其制片人唐 ・ 休伊 特 曾表示 ,6 ( 0分钟 》 成功 的公式是简
单 的, 它可以就 简化为几个字 , 这几 个字是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知道 的, 那就 是 : 给我讲 一个故 事。 就这么容易。3 1 1 事 实上 , 从讲故事 的角度 出发 , 我们采 写新 闻要 解决 的是 由谁 来讲、 怎么讲 、 讲什 么、 什么时候 讲等问题 。首 先, 在 由谁 讲?可 以是 由出镜记 者讲 , 也可 以由采访对 象讲 ; 其次 , 怎么讲 ?可以像 和朋 友交谈似地讲故事 , 也可以是 像写报纸 似地机械地讲 , 当然作 为 电视新 闻, 我们更倾 向于让 电视像人一样 讲话 , 而不是写书 ; 再次 , 讲什么?可 以面面 俱到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近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电视新闻语态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现代技术角度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和变革。

一、历史角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主要以“央视口音”为主,即国语普通话。

在这个时期,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较为简化,语音语调较为平稳,语音响亮清晰,给人以正式、庄重的感觉。

此时的电视新闻语言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官方色彩,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开始逐渐向“口语化”转变,即更加接近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和语音。

这种语态更具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记忆电视新闻内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语言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语音元素,并加以融合。

例如,一些新闻节目中出现了大量英语单词和短语,甚至有的主持人在新闻中展示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些都反映了语言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

二、现代技术角度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新闻播出的直播环节中,出现了实时翻译、机器翻译等技术,这些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还出现了文字稿和语音稿的配合使用,这使得新闻语音的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新兴技术也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例如AR技术、VR技术等能够使电视新闻更加生动、逼真、具有互动性。

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的巧妙结合,也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总之,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在不断发展和变革,既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

我们应该积极开拓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人民、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做出贡献。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分析

2018.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播音可谓是广播电视的有声语音传播当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播音员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政策性等多方面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已步入信息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国的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也使得新闻的传播领域不断扩大,但是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电视新闻的播音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以往传统的播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的新闻播音必须要立足中国并放眼世界,以客观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对待新闻事件应当更深层次、多样式、多角度地进行剖析,对于时事热点也要做出尽可能合理的评论。

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许多栏目也被细化了,所以播音员要向专业化、时尚化、个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相应的,新闻播报的语言必将会产生新的样式和特点。

1.播音语言的新样式1.1新语气的产生以前我们印象当中的新闻播音员的播报语气总是字正腔圆、节奏明快、语势平稳、语言流畅、呼吸无声、分寸恰当、语尾不坠、新鲜感强,这样的播报方式很经典,我们称其为“播报式”。

播报式是新闻播音和消息类播音时最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其特点是语言质朴自然、样式严谨、节奏明快、表达端庄,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新闻的特点。

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新闻节目和各大小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仍然是采用这种语言表达样式。

当然,现如今的播报形式跟以往相比,还是有不小的改变的,下面将主要介绍其改变[1]。

事实上,播报式是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播音,从一开始就是以严谨端庄、严肃大气的风格存在着,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正义感体现出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影响甚广。

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文化层面也逐渐升华,于是人们开始更倾向于语言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新闻播报样式,人们的这种需求促使了新闻播报方式的改变,在原来的严肃、严谨中增添了一些内容讲解、事件评论等,如此一来,人们感受到的不再只是权威,还掺杂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亲切感。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

中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探析电视新闻是传递信息和呈现社会热点的媒介,也是展示国家形象和进步成就的窗口之一。

语态作为语言的基本范畴之一,在电视新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结合语态理论和实践,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语态理论语态是指表示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的语法范畴。

在英语中,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而在汉语中,语态没有明确的形式,而是通过词序、语气、修辞手法等方式来表达。

主动语态是指主语执行动作的语态,强调主语的主动性和行为的发起者;被动语态则是指主语承受动作的语态,强调主语的被动性和动作的承受者。

在语态变化中,动词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如英语中的be动词。

例如:主动语态:She sings a song.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视新闻语言主要采用报纸语言为基础,笔调书面、阐述公式化,语态有时采用被动语态,如“人民政府正在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突出了行政机关的主动性。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语言逐渐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与传统的新闻语言不同,快速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大量新鲜的话题和素材,这些素材无形中推动了新闻语言的革新,语调逐渐变得更加口语化、活泼,语态也更加偏向使用主动语态。

3. 200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电视新闻也逐渐向着互联网转型,这一转型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内容和更为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加快了语言表达的速度和精准度。

在语态上,电视新闻也更加注重主动表达,以强调新闻事件中各个主体的活跃性。

从历史发展到目前的形式,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1. 语态以主动为主中国电视新闻语言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在表达新闻事件中各个主体的活跃性和目的性时更为常见。

例如:“一些城市开始推出共享单车,这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了。

”2. 平衡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中国电视新闻语言在表达时通常会注意到主体与客观的平衡关系,因此在语态上不会过分强调主语或宾语的作用,而是尽量避免语言偏颇,使得新闻表达更客观、公正。

现场报道者语言功力缺失现象探析

现场报道者语言功力缺失现象探析

采编技法现场报道者语言功力缺失现象探析●罗景昕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频发的2008年,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奥运会等新闻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与现场报道者一同见证了新闻事实的发生过程。

而现场报道中的中心和红线就是现场报道者,他们以自己的外部形象和语言表达直接与观众接触,二者中,其语言表达更是决定报道成败的直接因素。

但目前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可谓良莠不齐,特别是在语言上显得不尽如人意。

下面笔者想对目前现场报道者语言功力缺失现象进行一番探究。

现场报道者语言功力的缺失现象现象一:无法用有声语言说清现场事实。

精心策划的现场报道,虽拥有新颖的创意、细致的文案、独具视角的镜头,但因选用了一位无法用准确、生动的有声语言表达采访目的和实质的报道者而功亏一篑。

现象二:语言节奏和新闻事件现场节奏不和谐。

新闻现场平静异常,报道者却是兴奋不已,语无伦次,声音一路走高;新闻现场异常火热,报道者一脸镇静,喃喃自语,语言节奏缓慢;甚至有现场报道者做假现场报道的情况。

报道与现场的脱节,导致了语言与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和谐。

现象三:不会“说”话。

本来是轻松而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但报道者的语言却是一板一眼不像说话,而像在“蹦字”,在“背稿”,使其失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本来是件庄重、严肃的新闻,报道者的语言却非常随意;另一种现象是现场报道名不副实,报道者出个头和尾,中间是画外音加现场画面。

这“头”和“尾”的语言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语言功力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原因一:“重文轻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殊性在于“现场出镜”,因此,报道者以自己的外部形象和声音形象直接面对观众,而不加任何后期技术修改,这就对报道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是,报道者的语言为什么会如此良莠不齐?除个人先天条件的制约,背后隐藏的文化原因就是“重文字、轻语言”,“重写作、轻说话”,“重编写、轻表达”。

春秋时期各国使者的辞令之美,读过《左传》的人都知道。

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研究

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研究

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研究第一章电视新闻语言风格的概述电视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新闻传播领域中最受欢迎的媒介。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用于表达信息的语言形式和方式。

它不仅包括语言的音、形、义等方面,还包括语言表达中所具有的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电视新闻媒介中,语言风格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电视新闻语言风格的质量不仅影响着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反映了电视新闻的文化底蕴和公信力。

第二章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形式1.即时性电视新闻媒介以其快速传播、就地报道和即时性广受欢迎。

因此,即时性成为了电视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特点。

在语言表达中,为了追求事实的真实性和观众的接受度,电视新闻媒介会采用直接、简短、易懂的语言形式,来快速呈现事件和新闻的主要内容。

2.图像化电视新闻媒介中,画面和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

因此,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倾向于图式化和图像化。

电视新闻媒介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和解释新闻,还可以通过图像、音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新闻和事件。

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了相应的特征。

3.大众化电视新闻媒介的受众面广,覆盖了几乎所有层次和脉络的社会人群。

因此,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也倾向于大众化。

在语言表达上,电视新闻媒介将语言选择的重点放在了通俗易懂的表述上,并通过少谈理论、多说实物、例证等方式来强化新闻的可理解性。

4.情感化情感化是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又一特征。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讲述人性化和情感化的故事,电视新闻媒介可以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新闻事件。

同时,情感化的报道方式也可以增加新闻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第三章电视新闻媒介语言风格的影响1.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和报道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偏向和价值观。

因此,电视新闻媒介的语言风格如果偏向主流、大众,就容易引导社会公共舆论的态度和看法。

2.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电视新闻媒介的语言风格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09.03)·视听天地·周伟红 张凤辉电视新闻写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考虑电视媒介自身特点、受众的接受实际以及语言要适合主播或播音员播报等因素,所以电视新闻的语言有着与报纸新闻语言和广播新闻语言所不同的特点。

本文结合语域的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来分析它们对电视新闻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一、准确、客观、公正和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语场要求使得电视新闻用词具有中性和通俗易懂偏重短句的特点(一)准确、客观、公正的语场要求对新闻语形的制约语场是关于人们谈什么的问题,新闻作为一个类型化的领域,同样属于语场的范畴。

新闻要求准确、客观、公正,它反映了人们认识新闻的结果。

与新闻准确、客观、公正的语义功能相对应,新闻语言的形式就要朴实简单。

“希望在准确、公正、公平和语言的运用上设立最高的标准上BBC新闻被给予厚望。

清晰的报道和语言是好新闻的核心。

该文风指南将有助于你的新闻变得更好,更加紧密地联系我们的受众。

我第一次供职的一家周末小报的新闻编辑经常说:‘新闻语言要朴实简单’。

”①具体到词语上,要避免使用那些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感受的词汇。

因此,形容词、副词和一些带有褒贬情感色彩的词在电视新闻语言中很少被使用。

否则,将会因为编辑记者有意引导受众观点而成为人们的诟病。

当然这里所说的词语要呈现中性,是就编辑记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用词要求。

(二)传播信息为目的的语场对电视新闻语形的制约1、对选词的制约电视新闻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如果信息无法被受众理解,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电视新闻的受众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上有明显差异。

而对于信息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用什么样的词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使得更广泛的受众能够接受和理解新闻报道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在选词上就出现了一个“就低不就高”的价值倾向,即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来写作和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要易懂。

广播和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要使用日常语言。

”②“不像印刷媒介,读者有机会重新去读那些不明白的段落,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只有一次听和理解信息的机会。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必须抓住这个与听众和观众交流的机会。

”③如果说,上述这些引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都是出自新闻业界的人士,那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在谈“习语传播的节律”时,则是从哲学高度上表明了“共同的习惯用语”在不同阶层人之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在补充托克维尔的“共同的习惯用语既是穷人的语言又是富人的语言,既是平民的语言又是贵族的语言,既是学术的语言又是通俗的语言”的观点时说:“它既是宗教的语言又是世俗的语言,既是仪式性的语言又是日常的语言”。

④他以及托克维尔都谈到了共同的习惯用语的通俗易懂性、和日常性。

正是它的通俗易懂性才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顺畅。

所以说,电视新闻中通俗易懂的词汇,有助于不同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受众解读新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2、对句子的制约与报纸新闻可以反复阅读不同,电视新闻稍纵即逝,所以,电视新闻在句子的选择上更偏爱于短句。

国外的研究也显示出了同样的特点。

“句子平均要短小”,“我知道,当今还没有哪一个编辑记者用每句电视新闻语言探析新闻知识(2009.03)·视听天地·平均超过20个词的句子在向大众传播信息时能够成功得被发表出来。

”⑤“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广播新闻的文风变得越来越口语化,电视新闻的文风也在逐渐演进。

尽管它也是口语化的,但是它在向为不同于广播媒介服务的方向发展。

”⑥“口语化”的句子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句子短小。

二、编辑记者与主播和受众复杂关系的语旨导致了用词简单、句式偏重主动句和短句等特点电视新闻的语旨关系比较复杂。

它既涉及到编辑记者与受众的关系,它还涉及到编辑记者与主播的关系,同时它还涉及到主播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在这三对关系中,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直接的表现为后两者,间接的表现为记者与受众的关系。

而主播是联系编辑记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桥梁,因此,编辑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的的时候,在词句的选择上就应当考虑受众和主播这两个因素。

(一)编辑记者与受众的语旨关系对语形的制约编辑记者与受众的语旨关系对语形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两面。

即句式的选择上具有偏重陈述句和主动句的特点。

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要通过采访和观察尽可能地再现新闻事件的原貌,从而使那些即便是不在新闻现场的受众也能获得尽可能真实的信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是因为,新闻的首要目的是传递信息。

因为是向不在场的人讲述所发生的事件,所以编辑和记者特别注意将“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什么原因和如何”这些因素传递或讲述给受众。

这些因素决定了编辑和记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偏爱于使用陈述性的句子。

因为这种句子具有传递客观信息的功能。

同时也符合编辑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关系。

“这类句子的目的只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将事实将意思直截了当陈述出来。

在各种句子中,这类句子最为普通。

⑦”新闻之所以偏爱陈述性的句子,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胜任传递叙述性信息的工作,还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适合新闻这种语境。

尽管在新闻报道中有时采用疑问句式,但是,其更多担负着修的功能,是为了引起受众对某些信息或焦点的注意,真正传递信息的任务还是要由陈述性的句子来完成的。

新闻是编辑记者和主播在向受众讲述事情,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所以说,编辑记者和主播不可能希望和命令受众去做什么,因此,祈使句在新闻报道中基本上是不出现。

不使用感叹句是因为新闻的客观性导致的。

在感叹句中,更多是那些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而这些修饰成分往往由副词和形容词来构成。

而副词和形容词则是带有主观意图的特点。

“描写具体细节时,要使用生动的名词和动词,但要避免使用修饰语。

当你使用形容词的时候,你就是在冒险把自己的观点塞到报道中去。

”⑧新闻偏爱主动句的特点已为很多人论及。

如“让你的动词活动起来” ⑨、“句子要使用主动语态,不要使用被动语态”⑩、“用主动语态写作”⑾等。

的确,主动语态的句子更有助于描写动作发出者的行为,而被动语态的句子则给人以结果的印象。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采用前者更能够体现出讲述、转述的味道,它也符合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角色关系。

(二)编辑记者与主播的语旨关系对语形的制约电视新闻中还会涉及到编辑记者与主播或播音员的语旨关系。

电视新闻的受众无法直接接触到编辑记者撰写好的新闻报道,报道必须由主播或播音员播送出去,受众方可收听到新闻。

正因为主播或播音员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是不可获缺的,所以编辑记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既要考虑受众的因素,还得考虑主播的因素。

他们撰写的新闻既要便于受众的接受,还要便于主播的播送。

这些制约具体表现为报道的句子要短,数据的写法上有别于报纸新闻。

新闻报道要依靠主播传播,太长的句子不便于播送,只有短句才适合播送的需求。

所以,对电子媒体的记者来说,用简捷的语句将新闻事实交代清楚即可。

在电视新闻中,同期声大大减轻了主播或播音员的播送任务,但是同期声不能代替新闻导语。

因此,编辑记者应将导语中的句子写得短小精悍,便于主播的播送。

电视新闻中,还经常会涉及到对数字的使用。

比如说财政预算、GDP、经济状况等。

编辑记者在处理这些经常超过百万、千万和亿的数字时要考虑适合播送的要求,可以采用汉字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大概加整数的方式表达。

三、修辞渠道多样性的语式导致了在语篇的连接上呈现出了线性和非线性特点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在修辞渠道上存在着差异。

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修辞渠道最为简单,前者只是通过视觉的符号系统——文字来进行表述,后者只是运用听觉的符号系统——口头语言(包括新闻知识(2009.03)·视听天地·实况录音)进行传播。

而广播电视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它所运用的符号包含了前两者,既有文字也有口头语言(包括同期声)。

在语式中,所有的修辞渠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发挥意义的,然而正是由于修辞渠道多寡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篇章的组合上也产生了不同。

电视新闻在语篇的连接上既具有与前两者线性的特点,又具有它们所不具有的非线性的特征。

(一)电视新闻语形的线性特征电视新闻如果不用同期声和文字符号,只由主播来传播信息,那它与报纸新闻的区别只是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上的不同。

而电视新闻文字稿同报纸新闻则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视觉符号系统。

此时,新闻报道的电视画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如果说它发挥作用的话,也只是使听觉符号的信息更加具体化语境化一些。

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主播完全可以就报纸上的某新闻报道进行播送。

此种类型的电视新闻在篇章的组合上呈现出线性的特征。

在这里我们要把符号组合的线条性与符号组合过程中的位置颠倒区别开来。

后者只是一种语法或者语用的使用,它依然属于符号的线性特征。

报纸新闻在采用引语的时候,既可以用S-V-O的形式,也可以采用O-S-V的形式。

可是报纸新闻的这种语序颠倒的组合方式在电视新闻中是不能出现的。

电视新闻只是采用S-V-O的表达形式。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SVO的基本句子结构最为有效。

”⑿“播音员或主播在使用引语之前应该先表明消息来源,也就是在你要说消息来源所说的话以前先说消息来源是谁。

”⒀电视新闻的引语之所以采用这种S-V-O的形式,也就是消息来源——主语加表示说的动词加所说的话——宾语的形式跟电视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有关系。

听觉的符号系统更加偏爱于正常的语序。

因为在语言流中,如果采用语序颠倒的形式,也就是O-S-V的形式,倘若下面还有其他的引语,就很可能把消息来源搞混,从而使得受众难以辨别。

然而报纸新闻就没有这样的弊端,由于视觉符号系统,再加之对时间并没有什么限制,所以读者根据前后的篇章语境来判断是哪个消息来源说了什么。

具体到模式,电视新闻则更多地采用“S-V”和“S-V-O”的形式。

(二)电视新闻的非线性特征从单一符号系统角度论述得出了电视新闻的语篇具有线性特征。

可如果把视觉的符号系统再考虑进去,电视新闻的语篇则又体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电视新闻既可以只是使用听觉符号系统,单纯地采用主播播送或主播加同期声的形式,也可以使用听觉符号系统加视觉符号——字幕的形式。

多了一种符号,在传播信息时就多了一种手段,同时也就多了两种符号如何配合着传播信息的问题。

不能否认,即使是同时使用两种符号,电视新闻也可以采用上面的线性的组合方式,但是字幕的出现使得某些信息得以重复和强调。

在这种情况下,字幕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通过前面已经知道,报纸新闻完全是依靠视觉符号文字发挥着传播信息的作用,电视新闻的字幕虽然不可能像报纸新闻的文字那样发挥全部的传播信息的功能,但是它在关键的时候完全取代听觉符号,减轻主播的播送任务,节省播送的时间,在相对固定的总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

视觉符号——字幕取代听觉符号主要可以在引进消息来源的时候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